一个好现象…



伙伴们,大家好。
看到大家很关心养老金的话题,这是个好现象。
为养老做准备可以说是越早越好,30~40岁开始一点都不算早。
因为越早关注养老,当这个事儿最终来临那一天,才越不会成为一种负担。
01
有这么几个时间节点非常重要。
第1个节点:达到法定退休年龄。
这时工作收入没了,开始领取养老金。
虽然已经进入养老阶段,只是还不需要外力的介入,处在自主养老阶段。
这个时段其实相对美好,因为不用上班,还有养老金可以领,身体还算健康,可以开始享受人生了。

决定这个阶段生活品质的,最主要还是钱够不够花。
主要看社保养老金的高低,以及除此之外有没有别的积蓄。
所以如果预感到可能会不足,那么就需要尽早开始攒钱了。
第2个节点:身体每况愈下,需要外力支持才行,叫介入式养老阶段。
这个阶段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养老。
对老人来说,钱只能起到一部分作用;
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外力的支持,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养老准备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努力方向,就是尽可能延长两个节点之间的时间。
02
延迟退休也要看跟谁比,纵向跟我们的过去相比,确实是工作更久、享受更晚了。
但是横向和其他国家相比,65岁退休在国际上是很常见的。
普遍来讲,发达国家的退休年龄普遍比发展中国家要晚。
因为发达国家预期寿命通常比较长,老龄化问题相对严峻,所以退休年龄晚一些。

比如德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等65岁退休;
新加坡、挪威62岁退休;
而印度60岁退休,马来西亚55岁退休。
美国目前正在从65岁退休,渐进式过渡到67岁退休。
说明这个问题还是挺普遍的。
延迟退休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一种国家的“富贵病”。
说明我们正在向发达国家靠近。
而且覆盖“打工族”的职工养老保险,也就是近20年左右的时间。
这20年实现了从无到有,是很关键的一步。
随着人口结构的改变,我们的退休金制度也会跟着不断发展。
03
我们目前的养老金是现收现付制,是德国那个“铁血宰相”俾斯麦发明的。

就是从现在工作的人的工资里面拿出一部分,交给现在已经退休的人。
按理来说,自己的养老金从自己身上出是最合理的。
但是具体操作起来却不太现实。
从情理上来讲,一个国家首推养老金的那个瞬间,应该是已经退休的人开始领取养老金,而不是年轻人开始攒养老金。
如果国家某一天突然喊一嗓子:年满25岁的年轻人开始攒养老金,等40年之后就可以领取养老金啦。
这是得多无聊呀!
所以真正建立养老金制度的标志,肯定是开始发放养老金。
但是第一波领取养老金的人,他们早年没有交养老保险,这个钱谁出呢?
现收现付制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让正在工作的年轻人交钱,让已经退休的老人零钱。
但是,第一波领钱的人“欠”的这笔账并没有凭空消失,而是永远留在了养老金制度里面,代代相传下去。
现收现付制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就是低出生率。
养老金好比一个大水缸。

参与工作的人往缸里注水,退休的人从缸里取水。
如果注水的速度赶不上取水的速度,这个水缸总有枯竭的一天。
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做过测算,2027年,职工养老金当年的结余将首次出现负数。
也就是出水的速度大于进水的速度。
如果什么也不做,任由其发展下去,水缸里的水将于2035年耗尽。
所以说,如果必须做点什么的话,延迟退休可能是最立竿见影的办法了。
延迟退休,一方面从缸里取水的时间会推迟;
同时,只要没退休还在工作,那往缸里注水的时间也延长了。
所以,这一里一外其实是带来了2倍的效果。
04
有人会说,延迟不延迟我不管,养老保险我只需要交15年就可以领取养老金了。
规定是这么规定的,但实际上做不到。
首先,只交15年后领的养老金有多可怜就不说了。
其次,只要你参加工作,交不交养老保险就不是你说了算了,是企业需要帮你交。
企业不敢不交,不然就不合法了。
所以企业比你更关注延迟退休的事情。
最终的结果是,你工作到什么时候,养老保险就交到什么时候。
而且,退休金领取多少,基本和2个因素相关,一个是工作年限,另一个就是退休前的工资。
你的目标就是尽量提升这两个要素。
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给大家的建议是:
尽早开始为自己的养老做准备。
养老是个大课题,养老金只是其中很小的一个环节。
养老金是国家统筹的,惠及每一个人的制度。
解决的是基本的生存性问题。
如果想追求一些品质,要尽量早做打算。
而且养老准备越早越好,30岁到35岁开始考虑养老真的不算早。
越往后,回旋的余地越小。
养老需要有钱,护理需要有人,但最重要是自己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有足够长的寿命。
从现在开始注重健康,争取有更长的高品质养老时光,才是正解。


你的好友张湧拍了拍你
并请你点一下“分享”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