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万里寻迷——我所遇到的千年不死的神仙和菩萨[连载]

  待续
  待续
  还有皇帝给他送美女?我惊讶万分。
   又骚着你的痒痒肉了。师兄笑道。
   有。老师也笑了。对师兄说:饮食男女,功名利禄,作为一般人来讲,都是原始的欲望之累啊。所以老子在道德经中感叹: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因为这个身体的逼迫,升起了种种的欲望。很多人就跟着走了。所以道家都在身体上做功夫。以转化身体之累。
  陈抟起初也是这样。按现在人的话来说,他从小是高材生。《宋史》记载他“年少时,好读经史百家之书,一见成诵,悉无遗忘,颇有诗名。五代后唐长兴(930~933年)中,举进士不第,遂不求仕进,从后晋至后周,娱情山水,凡二十余年。”。
  唐末,做过和尚的宣宗——这位做小沙弥时,曾与同为沙弥,后来成为著名禅师的黄檗联诗时,写下:“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和悟道诗“日月都从肩上过,山河尽向掌中看”的一代贤王,依照佛教的十善法治国,曾取得了中兴。被人称作小太宗、小贞观。可惜,到了他的继任者唐懿宗李漼时,昏庸无度,沉溺于美酒妇人,不理朝政,饥民相食,藩镇割据,天下战乱纷起,作为一个没有背景的普通的读书人,陈抟当然科考不第,也自然无用武之地,于是,纵情山水,遇到了很多高人,如隐居民间,身穿青衣,自称毛女的周易大家、道家女高人,孙君仿、麞皮处士,著有《麻衣神相》的麻衣道人等,于是他熟玩周易,入武当山修辟谷术,渐渐有了出世之志,后来,在蜀地师从邛州天师观都威仪何昌一学睡功“锁鼻术”,据说能一睡3年。
  《诗林广记》录有他一首《归隐》,表明了他的这种志向:
  十年踪迹走红尘,回首青山入梦频。
  紫陌纵荣争及睡,朱门虽贵不如贫。
  愁闻剑戟扶危主,闷见笙歌聒醉人。
  携取旧书归旧隐,野花啼鸟一般春。
  “愁闻剑戟扶危主”既表现了天下战乱,民不聊生的格局,又暗喻了藩镇打着扶危主的旗号,图谋不轨的企图。“闷见笙歌聒醉人。”则表现了陈抟对皇帝和达官贵人荒淫生活的讥讽。
   果然,14年后,到了唐僖宗李儇,就爆发了著名的黄巢起义。后来,藩镇纷纷自立,军阀混战,出现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
  唐僖宗李儇执政时,陈抟已经成为天下闻名的周易大家和道家高人了,与著名的道士吕洞宾、李琪等人相往来。唐僖宗、周世宗、后唐的明宗和宋太宗等,都曾证照他入朝,想让他帮助佐理天下。
  第一次入京时,他的老师麻衣道人见天下干戈初起,还不到平息之时,唯恐他被名利缠身,影响了道业,临别,曾送他一首诗: “独坐茅庵迥出尘,亦无衣钵日随身。
  逢人不话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陈抟写诗《别麻衣高道》:
  华岳峰前两路分,数间茅屋一溪云。
  师言耳重知师意,人是人非总不闻。
  
  表示牢记老师的教诲,潜心修行之志。周世宗见他时,为试探他,把他关在屋子里一个月。打开屋子时,他沉睡方醒,于是很惊讶,想向他求道。他劝告世宗,要以天下为己任。这些道术暂不用学。对世宗留他做官的美意,坚辞不就,并写下了那首《睡歌》。
  
  还有皇帝给他送美女?我惊讶万分。
   又骚着你的痒痒肉了。师兄笑道。
   有。老师也笑了。对师兄说:饮食男女,功名利禄,作为一般人来讲,都是原始的欲望之累啊。所以老子在道德经中感叹: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因为这个身体的逼迫,升起了种种的欲望。很多人就跟着走了。所以道家都在身体上做功夫。以转化身体之累。
  陈抟起初也是这样。按现在人的话来说,他从小是高材生。《宋史》记载他“年少时,好读经史百家之书,一见成诵,悉无遗忘,颇有诗名。五代后唐长兴(930~933年)中,举进士不第,遂不求仕进,从后晋至后周,娱情山水,凡二十余年。”。
  唐末,做过和尚的宣宗——这位做小沙弥时,曾与同为沙弥,后来成为著名禅师的黄檗联诗时,写下:“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和悟道诗“日月都从肩上过,山河尽向掌中看”的一代贤王,依照佛教的十善法治国,曾取得了中兴。被人称作小太宗、小贞观。可惜,到了他的继任者唐懿宗李漼时,昏庸无度,沉溺于美酒妇人,不理朝政,饥民相食,藩镇割据,天下战乱纷起,作为一个没有背景的普通的读书人,陈抟当然科考不第,也自然无用武之地,于是,纵情山水,遇到了很多高人,如隐居民间,身穿青衣,自称毛女的周易大家、道家女高人,孙君仿、麞皮处士,著有《麻衣神相》的麻衣道人等,于是他熟玩周易,入武当山修辟谷术,渐渐有了出世之志,后来,在蜀地师从邛州天师观都威仪何昌一学睡功“锁鼻术”,据说能一睡3年。
  《诗林广记》录有他一首《归隐》,表明了他的这种志向:
  十年踪迹走红尘,回首青山入梦频。
  紫陌纵荣争及睡,朱门虽贵不如贫。
  愁闻剑戟扶危主,闷见笙歌聒醉人。
  携取旧书归旧隐,野花啼鸟一般春。
  “愁闻剑戟扶危主”既表现了天下战乱,民不聊生的格局,又暗喻了藩镇打着扶危主的旗号,图谋不轨的企图。“闷见笙歌聒醉人。”则表现了陈抟对皇帝和达官贵人荒淫生活的讥讽。
   果然,14年后,到了唐僖宗李儇,就爆发了著名的黄巢起义。后来,藩镇纷纷自立,军阀混战,出现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
  唐僖宗李儇执政时,陈抟已经成为天下闻名的周易大家和道家高人了,与著名的道士吕洞宾、李琪等人相往来。唐僖宗、周世宗、后唐的明宗和宋太宗等,都曾证照他入朝,想让他帮助佐理天下。
  第一次入京时,他的老师麻衣道人见天下干戈初起,还不到平息之时,唯恐他被名利缠身,影响了道业,临别,曾送他一首诗: “独坐茅庵迥出尘,亦无衣钵日随身。
  逢人不话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陈抟写诗《别麻衣高道》:
  华岳峰前两路分,数间茅屋一溪云。
  师言耳重知师意,人是人非总不闻。
  
  表示牢记老师的教诲,潜心修行之志。周世宗见他时,为试探他,把他关在屋子里一个月。打开屋子时,他沉睡方醒,于是很惊讶,想向他求道。他劝告世宗,要以天下为己任。这些道术暂不用学。对世宗留他做官的美意,坚辞不就,并写下了那首《睡歌》。
  
  后唐的明宗皇帝也曾诏他进宫,他桀骜不礼,满朝文武大惊失色,明宗不怒反喜,认为是道人本色。把他留在招贤宾馆,悉心照料。 陈抟早晚只在蒲团上打坐。明宗多次去宾馆见他,但见他睡卧在床,也不惊动他,就回去了。明宗知道他是一个异人,对他愈加敬重,想让他担任要职,陈抟不答应。 丞相冯道出了个歪主意,向明宗建议说:“眼下风雪交加,陈抟独座蒲团,必然寒冷。陛下可派一使者,带上一坛佳酿,再选美女三人送他佐酒暖足。他如喝了酒,要了美女,不愁他不接受官爵!”明宗从宫中选出三名妙龄少女,和美酒一起送去,陈抟欣然收下,开杯畅饮。明宗龙颜大悦。第二天派冯前去加封官爵,但只见三位美女在房中,早已不见陈抟踪影。美女说:“陈先生喝完酒,倒头便睡,五更时才醒,他说我们一夜辛苦,无物相赠,特题诗一首,让我们回复天子,然后就飘然出门而去。”冯只好领三个美女回朝见驾。诗道:
    雪为肌体玉为腮,多谢君王送得来。
    处士不兴巫峡梦,空烦神女下阳台。
    明宗读了诗,叹息不已,派人四处寻访,却音讯皆无。
  这首诗歌暗借宋玉<<高唐赋>>.中的一个典故,楚襄王梦见巫山神女,羡慕不已,贪念致病,巫山神女为解襄王一片痴心,在梦中与 襄王结合后,赠玉佩而别。 襄王其后踏遍巫山,再访佳人,神女再现法相,解说前缘已了, 勉楚王收拾情心,专心社稷,遂辞别返天庭。
  陈抟先生借这个典故比喻自己坚心道业,不为色欲所动的贞洁之情。同时,我认为,这首诗,还讽喻明宗要洁身自好,不要沉溺酒色,要以天下众生为己任。可见陈抟先生的才华之高。
   我不解地问老师,天下那么乱,陈抟和麻衣道士为什么不出山平定天下呢?
   老师说,并不是他们没有悲悯之心。只是因为,他们明白,英主尚未出来,天下劫数还不到平息之时。因此,他们只有慢慢等待了。其实,他们也忧心天下,四处寻觅英雄。赵匡胤、赵匡义在后周做将军时,曾和赵普在酒馆饮酒。赵普高居首座。被世宗礼请,在首都大梁(开封)滞留的陈抟一见,就把赵普拉下座位,说:“你不过是紫坛的小星,何敢占在上位?”赵匡胤于是就问先生前程之事,陈抟道:“你们兄弟俩的星比他大的多!”赵匡胤因此非常自负,后来平定了天下,屡次派人迎取陈抟入朝,陈抟不肯,于是赐号“希夷先生”。
  在后周时,陈抟还对天下大事做了预测:
  好块木头,茂盛无赛。
    若要长久,添重宝盖。
  周世宗柴荣以为“木”指的是他本人,实际上,木字上加个宝盖头,暗是指柴荣被大宋所替代,是“天意”。等到赵匡胤在开封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正骑驴行走到华阴县的陈抟高兴地跌下驴子,说,百姓有福了,天下从今大定了。
  也可以说,这是陈抟先生利用他独特的舆论领袖的地位,在客观上给宋家江山造了很好的舆论影响,否则,赵匡胤的心不会坚定,而且很多比他位高权重的结义兄弟高怀德、张令铎等人,如也不会甘心拥戴他为皇帝。
  尽管赵匡胤有笼络天下英才的高招,但舆论的力量也是很宏大的。
  
  这或许就是道家独特的功成、身退,惟愿黎民离忧苦,不以个人得失为乐的胸襟吧。
   遗憾的是,举目天下,拥有这种胸襟的人越来越少了。老师叹息道。这是教育的误区啊,传统文化的割裂,使年轻人无法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品格,甚至无法读懂古文,对传统文化陷入了想当然的境地。人云亦云地把《周易》、儒家、道家、佛家文化,判为迷信,甚至,把“术数”用民间巫术的概念给蒙蔽,以为术数的本意就是整天求神问卜,不知沿正道,正术,正确的方法安排人生道路,努力工作、学习、求知,从数的量变,达到人生的质变,不自觉地丢失了它们科学的精神和对人生的指导价值,悲夫!
   窗外月色隐隐。风声四起。我们不自觉地被老人的情怀所感染了。
  
  
  
  
  
  
  “惟愿黎民离忧苦,不以个人得失为乐。不是儒家思想和佛教的大乘菩萨道思想吗?”我问道。
  “是的。据说三教的终极思想是统一的。儒家思想提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佛教大乘思想提倡度人度己,应世利物。陈抟老先生是主张三教合一的著名人物,很多著作中都流露出了这点。可惜,我对佛教思想接触不多,不敢过多置评。”老师谦虚地说。
  师兄看看表,9点了。于是开始给老师发功治病。我坐在一边,感到室内气华大绽,迥异于寻常。很吃惊。
  
  谢谢楼上诸位朋友。我一度曾考虑是否要继续写下去,因自觉知识浅薄且忙之故。因了你们的鼓励,我慢慢写吧。有空就写一点。
  好在故事都是现成的。我抽空把他们倒出来就行。
  谢谢美丽的鲜花与勤劳的蜜蜂:)深受启迪。
  
   师兄能发气治病,是我后来才知道的,起初他隐藏得很深,是当卧底的好材料。一次,教我新闻的本市第一位新闻拔尖人才的林山老师的爱人病了,肩周炎,胳膊抬不起来,其实她已经病得很久了,这次是彻底抬不起来了,动一动就疼得咧嘴,吃饭都成问题。见她痛楚难当,我便请师兄去给她治疗。那一段时间,每天傍晚,我们一起骑着一辆车子,咣咣咣地响着,去老师家,混饭完毕,便开始按摩。按摩了一个多月,渐渐好了。有一天,老师突然打来电话,说师母的病又加重了,我便和师兄一起匆忙赶去。
   原来是淋了雨。师兄见按摩不起效,就把手放在她的肩上半米远。师母忽然说,热了,热了。师兄嘱咐她不要动。半个小时后收了功,师母的胳膊竟然抬了起来。
  师兄说,这是因为初愈的关节受了湿气,不这样,或者不服中药,很难逼出来。并叮嘱她今后几天,拔几次火罐,把剩余的湿气给拔出来。
   林山老师很震惊,说,高才,高才!
   他本身就是一个爱才之人,当然惺惺相惜,于是处得如师如友。师母病彻底痊愈那天,老师专门宴请我们,他的一位老同事,播音员作陪。见我们说得神奇,播音员赞叹一番,便试着说出一个请求,想请师兄给她女儿治疗。医者父母心,师兄答应了。老播音员很高兴,约定每晚去治疗。从此,我们便移师他家。
  第二晚,我们去到那个小小的,植满名木和鲜花的庭院时,一位丰满窈窕的姑娘开门迎了出来。满脸病色,却掩饰不住一身的高雅和书卷气。原来她就是那位病人。曾在北京服役,后来在京城一家大报工作,很有才气,准备留京时,因为爱情受挫,被人抛弃,竟然精神有些失常了,住了一段精神病院,稍微好点,就满心伤痕地回到父母家。
   她的父母年纪在五十多岁,很热情。姑娘坐在一边,神情迷茫,很像师兄爱唱的那首歌《月朦胧,鸟朦胧》。父母遮遮掩掩的介绍了病情,就拉开一间屋门,让我们去治疗。我当然坐陪。因为我和那位播音员比较熟悉,我陪在那里他们比较放心。
  
  师兄将姑娘安置在窗下的一个方凳子上,叮嘱她放松。自己坐在房间的对面,开始在房间里布气。我起初坐在床边翻看姑娘拿来的画报,气场渐浓时,我竟有朦胧之感。忽然心头一动,心想,何不借场练功?于是,便开始端坐,练老师教给的与天地沟通的佛家功法。
  半晌,我看师兄冲我看了看,收了功。没说什么。
  第一天治疗效果很好,临别时,姑娘的眼睛明显亮了。我却头晕嗜睡了整整一天。
  傍晚,见到了师兄,说起了这个怪事。师兄哈哈笑了,说,你这家伙,我发气时,就感觉不对劲,用天眼一看,场里的气都呼呼地往你身上跑,原来是你在采气!便宜占美了吧?
  顿了顿,他又说,有些气是不能采的。她生病后,曾大量使用镇定剂,我给她治病时,把这些储藏在体内的药气逼出来了,你却有意无意采了进去,能不难受?所以,临床上要求不要轻易用镇定剂,否则会形成依赖,是有道理的。因为药在体内的积累,只有加大药量才有效果。抽烟也是这样,所以修行人最好戒烟,否则内脏被尼古丁干扰,很难放松。古人要求练功时,要选择山清水秀之地,也是因为天地之气与人体互换的原因。
  那该怎么办?我问。
  你最好别坐那个屋子里,或者坐在那里,用意念把自己的场给关闭起来。师兄道。
   你就吓我吧。我嘻嘻地笑。是不是想单独和那个“月朦胧,鸟朦胧”在一起,想图谋不轨?
  什么是月朦胧,鸟朦胧?师兄刚问完,就明白了,哈哈笑道,信不信由你。我不管。
  虽然是打趣,但去到播音员家,我却再也不肯进屋了。
  随着姑娘的病情见轻,我发现,师兄和姑娘似乎亲近了许多。有时,边治疗边谈话。
  一次周末,治疗完毕,姑娘忽然说,梵歌,我们明天一起去水库玩吧?
  听到一直自闭的姑娘有了兴致出去玩,她父母很高兴。次日一早,我们就结伴去水库划船。
  万顷碧波里,一叶小舟,三个人边划船,边谈天论地,姑娘身穿藕色的连衣裙,异常秀美。师兄也特意修饰了一番。几个人越说越热闹,他们两个人还一起唱起了流行歌曲。姑娘的歌喉很美,师兄的嗓音低沉,浑厚,有一种独特的韵味。
  中午,一起在水库中的沙洲小岛上吃了饭,姑娘要喝啤酒,师兄也破例陪着喝。饭毕,坐在凄凄的苇子深处,我们又一起谈天论地,唱歌作乐。傍晚,姑娘还不想走,在我的催促下,才一起划船回岸。远远的,星星已经隐约可见,萤火虫在岸边飞。姑娘说,师兄,我们一起再唱首歌吧,我虽然有些累,却当然鼓掌欢迎。因为她难得这样高兴。于是,两人一起唱起了《月朦胧,鸟朦胧》
  月朦胧鸟朦胧 萤火照夜空
  山朦胧鸟朦胧 秋虫在呢哝
  花朦胧夜朦胧 晚风叩帘拢
  灯朦胧人朦胧 但愿同入梦
  柔美的天地,柔美的歌声在水面飘到很远。我看到,当姑娘唱到但愿同入梦时,深情地瞥了师兄一眼,就转移开了目光。
  坏了。我心想。一对鸳鸯要受苦了。不知怎地,我心里竟然升起了一种酸溜溜的感觉。
  
  回去后,见他们依依惜别,我的酸意更浓了。回到住处,我分析了分析,原来是我有点喜欢那个姑娘了。是的,她长得确实有味道,洋溢着一种古典和现代融合的美。但既然师兄喜欢,我就不能夺人所爱。这叫弟兄情谊。更何况,我那时眼界颇高,不会主动去爱一个病人,加上和她父亲很熟,不好下手,否则有欺师灭祖之感……
   姑娘常找我们玩,我们就一起喝酒、吃饭、臭聊。一晚,不见了师兄,我去他的住处报到,见门关着,里边有人在轻声交谈。我推开门,二人坐得很近,见到我,有些不好意思。我装作没看见,话里却雪上加霜一把,问,二位是在发功治病么?要不然,我先走?师兄的脸忽的一下子红了。
   姑娘很大方,学我说河南话:坐,坐,你来得正好。俺们正在研究如何修理一个坏蛋呢!
   修理谁?赶紧说说,我最爱修理专业了。我打趣道。
   这个吗,如果你真的那么喜欢这个专业,就一定请帮忙啊。这个人的名字很怪,好像叫什么歌。姑娘说。
   什么歌?《月朦胧,鸟朦胧》?何时同入梦?我说。琼瑶的歌好像写得很好,不用修理啊。
   姑娘听得懵懵懂懂,师兄却哈哈笑了。
   你什么时候加入匪帮了,说什么暗语?脸怎么黄了?姑娘很聪慧。立即说起了《林海雪原》中的黑话。
   那是防冷涂的蜡。我笑了。
   几个人都笑了。姑娘用坤包轻轻摔了我一下,说,走了!回去继续研究研究如何修理一个油嘴滑舌直立无毛脊椎门的小坏蛋。
   我和师兄边送她,边说,不送不送,好走好走。
  
  
  
  过了几天,姑娘来找我,给我送来一本他父亲的书。聊了半天,她说这几天忙,没有见到大师了。大师是我们对师兄的戏称。我试探她说,呀,你难道不知道么?我们的大师最近好像不大对劲,对花粉过敏了。
   是吗?她说,目光里现出关切之情,不可能吧,他修行那么好,还会中花毒?那我得去看看。
   没错,这种花有些古怪,查也查不出来,好像叫什么情花。你是准备去送解药呢,还是准备去送花毒?我嘻嘻笑了。
   坏蛋,梵歌!她笑了,明眸皓齿,花枝乱颤,摄人心魂。我赶紧稳住心神。见她温软款款,袅袅婷婷地走远了,心中暗道:大师同志啊,党和人民考验你的机会来了。
  
  因为我猜中了他们的关系,有意不找师兄,给他们留个空间。他们也似乎把我忘了。
   一个多月后的某晚,我到师兄住处不远的地方同朋友欢聚,酒散时,已经10点了,我忽然想到了他,犹豫着走去。
  远远地,就听到了那首熟悉的《月朦胧鸟朦胧》的笛声,似乎带着一丝凄清哀怨之气。推开门,见师兄孤独地坐在窗前,淡淡的月华撒在他的身上,闪着清冷的光。
   见他面带忧郁,表情呆滞,我问他怎么了。
   见了我,他叹了口气,说,她走了,刚走,也是永远地走了。
   原来,他们真的是相爱了。但因为师兄出身贫寒,身有残疾,姑娘的家人不愿意,姑娘的妈妈甚至以死相逼。姑娘想和他同时赴死,师兄却不愿意,他觉得不应该影响人家的家庭,更何况,姑娘终究要高飞,前程远大,自己的确不能耽误她。
   姑娘见师兄如此决绝,扶在他肩头哭了一晚,想以身相许,回报这段恋情。
   “我动心了,我的确爱她。但我想想,我是修道人,就控制住了。劝她离开了。”
  师兄眼角闪动起泪光。扭过头去,也不管我,独自吹奏起了哀怨的《乡恋》,沉浸在如泣如诉的旋律中:
  你的声音,你的歌声,
  永远印在我的心中,
  昨日虽消逝,分别难相逢,
  怎能忘记你的一片深情。
  
  我的期盼,我的美梦
  永远留在,你的怀中
  明天将来临,是否可以相逢
  只有风儿送去我的深情,
  
  
  半年后,是八月十五,林山老师特意打电话,唤我们去家中赏月。餐中有一野味,面粉蒸豆角。师兄平时很爱吃,这次,也不例外。正大口吞咽间,师母无意中谈到那位姑娘,说她回到了北京,嫁入了豪门,刚刚结婚了。师兄突然放下了碗,再也吃不下去了,叹了口气。眼角闪动着泪水。但他竭力掩饰着。
   师母问他,他不肯说,我抽空悄悄地说了,林山老师和师母深表同情,默然无声。
  
   若干年后,姑娘回家探亲时,寻师兄不着,那时,师兄已经去了广东。姑娘找到了我,我对她谈起了师兄对她的感情和内心的想法,这位已经成为京都知名人士的姑娘哭了,说,他真是个好人,我以为他真的不同意呢。是他给了我一个健康的身体,成全了我的家庭和事业,可惜,我却给他带来了那么多痛苦……
   心境沉重地话别,走在寂廖的街道上,我仿佛听到了师兄哀怨的笛子声:
   你的声音,你的歌声,
  永远印在我的心中,
  昨日虽消逝,分别难相逢,
  怎能忘记你的一片深情。
  ……
  
  我想,对待这份恋情,或许,师兄错了,也或许他的选择不错,因为,他是懂得缘分如何和顺缘而行的人。但无论如何,他坚持不让姑娘失身的做法是对的,否则,一个失身的姑娘的日子会很难过,特别是在那个年代。
  这是一种忘我的真爱和无私的大爱。是一位修道人不为欲望所动,独特的柔软心和清净心所致,至今让我感佩。如果他那样做了,或许,高人襄助的缘分到此为止了吧。
  
  最起码,如果他那样做了,这份恋情,这份友谊就会变了调子。我也不会再坐在这里怀念他了。
   因为,我虽然会理解他,但他却不会再是我心中伟岸的道人。
  
   昨日看过此段,不少读者找我探讨婚恋问题。诉说的大部分是求不得之苦,问是不是命运。对于朋友们的苦恼,我感同身受,很理解,也很同情。
  其实,这个谈不上操之于上天的“命运“,只是缘分——是前世今生自身行为的结果。一般人都很苦恼迷茫,但作为修行人来讲,明白这是前世和今生的种种错误造成的,一颗种子发芽了,结果了,无论果实好坏,都是自己种出来的,就会心止如水,就像弥勒菩萨所说,“自作自受,何方大肚包容”。
  只是我们凡夫如同庄子所说的只知春夏,不知秋冬的虫子一样,无法看到四季的全光谱,看不到生生世世的生命全程,因此,坐井观天,难免迷茫。
  处理起来很简单。一是随缘,二是淡定。真的想改变的话,可以诵经诵咒,改变自己的个性,培德积福,也会改变。
   很多修行人,都采取的是淡定和随缘,也就是佛陀在《阿含经》里说的两个偈子:
  一
  舍离恩爱,出家修道。(修道人,心不执著人间恩爱,心出家而修行)
   摄御诸根,不染外欲。(收摄、驾驭身和意识及等诸根,不染外在的欲望之境)
   慈心一切,无所伤害。(慈悲对待一切,不伤害众生乃至环境草木等无情)
   逢苦不戚,遇乐不欣。(遇到苦,不悲伤哀怨,遇到快乐,不欣喜自得)
   能忍如地,故号沙门。(坚忍不拔,如同在何种情况下都安然不动的大地,此叫修道人)
   二、
  欲调伏心意,永离尘垢。
   慈育群生,无所侵娆(烦,扰乱)。
   虚心静寞,唯道是务。
   长阿含经卷一
  
   因为他们知道,这世间的一切,都是心与物交织出来的幻影,看起来很实在,但随着时光的流逝,特别是临终时,回眸望去,一切等似梦幻空花,为这些浪费时间,不值得。因此,大都采取“勉居红尘暂安身”的方法,随缘消旧业,不更造新殃,努力修行,永离轮回烦恼,一劳永逸地把痛苦的根源切断。
  
  作为有些祈求世间幸福的人来讲,也有采取三种方法合一的。通过修行,改过,诵经念咒,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也是可行的。佛经中,就有不少例子。这个,佛教也是允许的。“欲令入佛道,先以欲勾牵”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佛陀想了很多方法,如增福法(用于财富、官位等的增长)、敬爱法(用于家庭和社会人际关系的和睦)、息灾法等等。《药师经》《普门品》等经典中,专门介绍有此类方法,读诵这两本经典,无论婚恋、事业、身体等都会得到很好的加持。在今后的故事中,我会逐渐讲到。
  印光大师和历代大德推荐的《了凡四训》、《俞净公遇灶神记》都是历史上有名的案例。
   其实,这些先贤的很多做法,也是修行的基础。在后边还要谈到。
   有人说,佛不能改定业。站在时空某一凝固的点上来说,很对。一颗树长成了,结果了,再改变既成的果实,不可能。但站在时空流转的高度来看,这只是佛陀的不了义之说。永明寿禅师在《宗镜录》中,曾谈到这个问题。如果加上时空,给一点时间,定业也可以转。一个薄地凡夫成佛都可以,更何况生活得好一些呢?因为万物都在变化,在变化中,顺势加入一些外缘,结果就会改变。譬如一颗树结的果子不好吃,这批果子是没办法了,但你嫁接一下,下一批果子就会改变。
   这或许就是中国的《周易》所探讨的变之道吧。也是儒、道都把《周易》奉为经典的原因。因为儒家也主张命运在我,在变。因此,佛教传入后,同样主张命运可变的佛教,与《周易》和儒、道一拍即合。鸠摩罗什大师翻译佛经时和后世的许多大德翻译佛经时,往往借用周易和道德经的词汇。也因为佛教见地更为超脱,后世的道家大成就者和儒家修行者习惯于从佛教中汲取精华为我所用,提高自己的修行高度,于是出现了三教合流的洋洋奇观。
  可惜,现在的很多学佛者,学道者,学儒者,抱残守缺,互为沟壑,不亦悲乎?
  
  世尊临涅槃时预言,震旦(中国)有大乘气象,我的教法将会在那里弘扬。中国的大乘气象,是谁打的基础?是道家和儒家。有了这个文化基础,佛教才能顺利在中国得到弘扬;佛教为什么会被中国人接受?那是因为,他的见地高超,是更高层次的教育课程。世尊来到这个世界的目的,就是为了弘扬更高的教育,帮助人们得到究竟解脱。
   道理就是如此。
  
  作为我的师兄,他当然知道,这位姑娘此生不属于他,他们分别有各自的命运轨迹,有自己的使命。红尘相遇,只是偶然一会。因此他顺缘而行,利用这段缘分,帮助了别人,也磨练了自己的定力,增长了自己的功德福报。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放下所有的贪婪,自在生活,这是随缘的另一层深意。
   从三世因果的角度来讲,如果他此生没能修成,或者修成后,再来这个世界随缘教化时,会有缘遇到这个转身再来的美丽姑娘的,如果遇到,就会结为一对恩爱的,和谐的,相敬如宾的鸳鸯伴侣。因为,他们心中,都埋藏了这样美好的种子,行为上,也是这样。
   有种子,就一定会发芽。
   而我的另一位女师兄,学识、相貌、家庭都是一流,可惜,她总是遇人不淑,痛苦不已。后来,老师告诉她,她前世曾是富家公子,虽然学佛,爱布施,但在情爱上,总是移情别恋,伤害了不少女人的心,因此,此生富足,端庄,但情感上总是受伤。她听了,幡然醒悟,奋志修行,改过自新,终于开创了一篇新天地,家庭日趋和美。
   后边,我们会写到。
   这是题外话,让我们继续我们的故事吧。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放下所有的贪婪,助人助己,自在生活,这是随缘的另一层深意。也是修行人应该具备的基本心态。
  (修改一下更完备):)
  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是的。谢谢上边的朋友。
  待续
  
  厉鬼现身
  
  师兄给“月朦胧鸟朦胧”的那位姑娘用外气治病后,还治了几位疑难病人,有的效果好。有的效果差。但气场都没给老师治疗这次强。
  我谈了自己的感觉。师兄所,我也感觉气场格外强,是不是阵法的作用,有天地能量的加入?
  大家都不明白,毕竟修为有限。他的老师听了,若有所思。
  
  第二晚,再去时,老师拿出一副古图,是陈抟先生流传下来的天地人组场法,说不妨试试。
  老师说,陈抟老先生曾根据周易和道家理论,创绘了太极图,先天方圆图,恢复了隋炀帝时代因战火毁灭的河洛图(又叫龙图),并融合儒释道思想,提出了天地人相互因应的天地人图,在他所著的《龟鉴》明言:“有天者贵,有地者富,有人者寿”。 提出了“天地人”相互辅佐,人借用天地的资源信息,人不妄想,不妄为,三者的协调一致,可以到达人的全相、贵相、富相、寿相的重要标志等思想。并留下了一副天地人修炼图,我们不妨试试。
  图中,那个人静静地站着,天在上,地在下,左右各有一道人,一起修习,五彩的气在他们周围盘旋。我们把那个图形研究了半天,最后,师兄决定他布气,效法天,老师坐在中间,效法人,我坐在下手,效法地。
   我说,我这个地没用。因为我功力有限。
  师兄说,你不是会练功吗?你进入气功态,不动就行了。大地安然不动嘛!并叮嘱老师保持心境无波的状态。效法人不妄想的情形。
  说干就干,于是,我们开始修习。气场有所变化,但不明显。
  静坐中,我忽然想到,何不运用六字大明咒试试。虽然我不懂布气,但我是地,念六字大明咒,回向给老师就行了。于是,我提前加了个意念,想象六字大明咒的能量进入老师体内,然后开始心无旁骛地念。
  气场越来越强,一个小时后,师兄收了功,老师说,很奇怪,这次好像觉得有一种清凉的味道。
  
  
  师兄说,是不是梵歌加入了佛家功法的缘故?
  大家又陷入猜测状态。
  不过,连续试了两周,老师的病情明显减轻了。到医院检查,肿瘤已经缩小了,医生很吃惊。我们也吃惊。但只是说,或许是服用中药的缘故。因为我们想保守这个秘密。
  
  老师挺高兴,无形中,话就越发投机。有一次,我问他,那次,您说您们这一行有祖训,有几类人的命运不算,都哪几类?
  老师说,一是大善人,一是大恶人,还有的就是修行人。原来我也百思不得其解,现在看来,修行人确实不同凡人,譬如我这肿瘤,不就是受益于你们这两个修行人吗?至于你们自身,就更难以用凡常的数理来衡量了。
  我们都笑了。
  
  给老师治病期间,我感觉自己的功力不知不觉增长了。
  一晚,天气晴朗,明月在天。我们又摆起了天地人的阵式,开始为老师治疗。慢慢地,在浓厚的气场中,我进入了恍兮惚兮的状态。
  不知过了多久,我仿佛忽然看到,师兄的头顶、手上都是金光,形成一个扇面,向老师散去。金光笼罩着老师,不停地进入他胸口部位的一团阴影处。而我,每念动一次咒语,就有五彩的光直冲太空,天地的五彩光似乎被引动,俯冲而下,笼罩全身,清凉满体,并随着我的回向之念,自动进入老师体内,不停地挤压,冲洗老师胸口的阴影。阴影散发的黑气在慢慢淡化,黑气与金光、五彩光相抵触,抗衡,逐渐退缩……
  恍兮惚兮,似有天籁在远远鸣奏。我恍惚看到,师兄身后,有不少道士装扮的人,在为他帮忙,还有两个穿俗装的精神矍铄的老人,一起在为老人发功,而我,身后也有很多和尚、居士装束的人在帮忙,随着咒语的不停念动,咒语发出的五彩光芒越来越盛,如同盛开的莲花,而且愈来愈多的或美丽飘逸、或英武伟岸的古装人物围聚在我周围,有的在天空,有的在前后左右。天空正中,站在一个美丽的端庄的古装女子,足踏五彩光组成的莲台,很像画中的观世音菩萨,也在念咒,给老人加持,五彩的光芒,夺人眼目。老人胸口的病气越来越淡,周围的经络开始隐约闪亮,中间被黑气阻塞不通的经络,似乎有黄灰的气流开始隐隐流动了。
  
  一起在为老人发功,应改为,一起在为老师发功
  随着气场的加强,我们摆出的天地人的阵势,似乎起了作用,越来越浓的自然之气被调动起来,加入阵中。老师的黑气也消失得越来越快。
  忽然,窗外传来一声凄厉的叫声,一位年轻女子头发凌乱,口吐黑沫,直冲过来。身后,跟着一群张牙舞爪的老鼠,呼噜呼噜夺窗而入。她看看我,我周围的武士样的古装人物,立即站在我面前,挡住了她。见没法接近,她又走向师兄,那些道士周围站立的武士,也立即挡在师兄面前。两边的武士,把她赶出窗外。
  女子凄厉地叫着:天地不公啊,你们为何要包庇一个坏人!
  听到她的叫声,道士们都收了手,面带遗憾、略显尴尬,观音菩萨慈眉善目,对那女子轻声说了几句,似在安慰、劝解,但那女子对菩萨拜了又拜,扭头看着老师,秀目里依然流露出异常嗔恨的目光,然后面向菩萨,不停哭泣,咿咿唔唔地诉说着,显示出宁死不屈的样子。菩萨轻叹一声,渐渐隐去。道士们见状,也都渐渐散了。只听哗啦一声爆响,女子带着众鼠夺窗而入,径直向老师走去,一双利爪,猛向他胸口掏去。我一下子惊醒了,心跳不已。
   睁开眼,见师兄已经收了手,老师在捂着胸口,满脸黄珠似的汗水涔涔滑落。窗外,明月依然,只是窗户玻璃已经莫名其妙地烂了。
  
  老师见我们收了功,痛苦地说:不知为何,我正感觉异乎寻常地非常舒服,猛然间,胸口莫名其妙地疼痛起来,双脚似乎被什么东西啃咬着的样子。
  师兄走过去,轻轻地为他按摩患处,疼痛才渐渐缓解了。
   给老师泡了杯茶,袅袅清香里,我们一起喝着茶,闲谈。渐渐凝定后,我把自己所见,当做稀罕事谈了谈。老师听罢,站起来,看了看莫名其妙烂了的玻璃,并详细问了那女子的情形,忽然现出恐惧的样子,面带愧色,说,是了,就是她,善恶到头终有报,此言不假啊。
   他又低头沉吟半晌,说,按先天命格来算,我本来还能活五六年,所以,遇到你们,我暗自庆幸。但现在看来,这一关是过不去了,接着又看看表,掐了掐几个指头,似乎在推算什么,然后叹道,按梅花易数来算,生死就在眼前。师门所训,大恶人的命算不准,大恶之人,多减寿,遭恶病、厄难而死,看来真的有道理啊。
  
  
  我们一个劲地劝他不要胡思乱想。
  他说,不用劝了,我的事情我知道。生死关头,我也不避讳你们了。
  那女人是我的第一位恋人。解放前,我在北平一家中学上学,遇到了忧郁的同窗的她。见她第一眼,我就喜欢上了这个楚楚动人的泪美人。后来,了解到她是个孤儿,父母曾是汪伪政府工作人员,死在战火中,她跟着姨妈生活。向她表达爱慕那天,她向我坦承了这一切,告诉我,她不愿意连累我。但由于朝夕相处,产生了爱情,我便安慰她,说那是父母的事情,与子女无关。她欣喜地笑了,然后搂着我哭了,说,她已经没了亲人,我是她在世界上唯一的亲人了,还说,一定不要离开她,否则,她会死的。
  那时,五四运动所兴起的打到礼教,主张人欲解放的遗风尚存,见我不嫌弃她,当晚我们就同居了。但我父母是清白的经商者,嫌她父母名声不好,命我离开她,我不同意。
  不久,解放了,她父母被定为汉奸,她和她姨妈一起受到隔离审查,被怀疑是特务。她姨妈把一切都推给了我,说,她早已经和我一起生活了。于是学校找我谈话,反复谈话中,威逼越来越重。我见前途不保,父母又苦苦哀求,于是心一横,离开了她,和另一个女人匆匆结合了,为了顺利过关,我一不做二不休,违心地写了一些材料。工作人员从我写的有关材料中,找到了不利于她的东西,拿给她看。逼她认罪。她至死不从。见我如此绝情,愤恨异常,忧郁绝望中,服药自尽了。临死,发誓绝不原谅我这个落井下石的薄情郎。
   是我的移情,成为压倒她的最后一根草,是我害死了她啊。我若不和她产生这段恋情,或者,不贪图安逸,与她不弃不离,不写那些违心的材料,她都不会死的,她本来就没罪,不该死啊。是我害死了她!是我害死了她!
   这件事,一直让我终生愧悔,难以启齿,成为心中的隐痛。
  
  
  
   那老鼠是怎么回事?我悄声问。
   老人哆嗦着点了一根烟,抽了一口,不停地咳嗽着,说:解放后,我在下派的风潮中,回到了故乡,在学校任教,政府号召除四害。我利用自己所学,发明了一种到肚里就会膨胀的膨胀药豆,老鼠吃了,拉不出大便,会被活活憋死。因为材料减省,工艺简单,效果明显,我当时还受到学校表彰,并被学校指令试生产这种药。不久,学校的围墙被雨淋塌了,挖地基时,我看到大大小小的老鼠活活地憋死在洞里的情景,当时就被震颤了。我想,即使老鼠该死,但也不应该这样痛苦地死。从那以后,我就停止了供应这种药。还因此受到了批判。
   造孽啊。老人说。眼角浸出悔恨的泪花。面部扭曲得可怕。
  
  到深夜,我见老人痛苦,我也有些害怕,就和师兄挤在一起睡了。第二天一早,老人坚持要走,说什么也不再治疗了。师兄没法,给他凑了一笔不菲的路费和营养费交给了他,又传授给了他静养功,我教给了他六字大明咒,把姐姐治病的经历告诉了他,鼓励他好好修炼。我们一起把他送上了车。老人依依不舍地走了。
   谁料,第三天,老人的儿子哭着来报丧,说老人去世了。还说:我爸临死前,交代让给你们俩个说一声,并让我把他留下的几本书,各抄了两份,分送你们。
   师兄去了一趟,我当时有事,没能去成,随了份礼,让师兄捎去。师兄回来后,带回来了三本书,一本《麻衣神相》,是陈抟的老师麻衣道人写的,一本《梅花易数》,是陈抟的再传弟子邵康节的。一本《陈抟老祖心相篇》,是陈抟的著作。都是邵康节的后人留给老师的。也都是难得的古籍。但我翻了几天,就收藏在柜子里,至今还在,却没有兴趣去研究。
   因为老人的死告诉我,在生死面前,这些都不顶事。
   于是,我继续开始自己的寻觅高人之旅。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guanyin

  楼上所言极是
  谢谢楼上的朋友们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