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韩信的政治头脑并不复杂,还有些混乱。他总有种感觉,刘邦既是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明主,又像一位待自己温暖热情的父兄,值得自己去信任、去效忠。可是,随着彼此之间感情裂隙的扩大,这样的感觉越来越模糊了,原本光明的生活远景也变得黯淡起来了。他在日益微妙的君臣关系中难以自持,难以再次体验到从前的那种幸福和自信。他也郁闷,他也痛苦,肯定也是苦苦求解,但终无答案。他有时会觉得自己像是风雨夜里断了缆绳的扁舟,不知在惊涛骇浪里会否倾覆,不知明天将飘向何方……
从刘肥的后代在剪除诸吕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看,齐地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刘邦在迁徙韩信这件事上的做法是极有远见的,而分封刘肥,正是为接替韩信的齐王宝座的。齐地物华天宝,人烟阜盛,战略地位重要:它北控燕赵,南襟吴楚,向西可拱卫都城,由此西进,无论是谋反还是平叛,都会似一把利剑插向敌人的腹背。“今逢四海为家日”,再让异姓的韩信据此为王,刘邦无论如何不会放心的。
齐地是韩信硬碰硬地打下来的,是他的大本营,经营多年,也积攒了些资本,将来会用它来做什么买卖,谁也难知道。刘邦袭击韩信,夺走了他的兵符,逼迫他向南迁移,韩信心里肯定是不会很舒服的,也是无奈的,在人屋檐下,怎能不低头呢?不过,也算是平级调动,又是衣锦还乡,心里多少也能平衡些。
刘邦为何将韩信封在楚地呢?
刘邦与韩信的关系,绝不同于他与彭越、英布、吴芮、韩王信等人的关系,后者是同路人的关系,是急时抱佛脚、各怀鬼胎的关系——刘韩关系则不然,刘于韩有恩,韩于刘有功,得天下前,两人是鱼水关系——鱼离不开水,水也离不开鱼的啊。
夺韩信军,刘邦恐怕不光有歉疚之心,也会促使他动了恻隐之心。咱俩的故乡都在楚地,就让你韩信回去做王,也算是个补偿——富贵还乡,毕竟是光宗耀祖之事,也可让你排遣些郁闷之气的。我是一国之主,所做之事也是不得已的——理解万岁嘛。
在诸王中,刘邦对韩信的安排是别具匠心的,是有特别礼遇的,是有份情谊在其中的。韩信回乡后,若能像吴芮那样煞下心来,韬光养晦,含饴弄孙,或许会躲过或延迟残杀功臣大祸的临头。但是,此时的韩信却对形势做出了误读、误判,那是因为他的心灵扭曲了,心态失衡了。
他怨恨皇帝,他不满刘邦,可又无可奈何。
于是,他用回报昔日恩怨的方式宣泄,将简单问题复杂化、象征化。
对漂母,他赏赐千金来报恩,可那是老妇人真正期待的吗?真能抵偿了她的恩情了吗?——是不是想借此告诉刘邦,你对我的恩信,我已报答了(或者是勾销了)!
对亭长,他赏赐百钱来羞辱他,报复其为德不终。韩信,你现在是人家的大领导了,用得着如此小肚鸡肠了吗?这样做,未免有些寡恩残忍了,比睚眦必报更可恶——退一万步说,人家还是曾经有恩于你自己的。
对屠中少年,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让他在复制往事的过程中体验羞辱,体会报复的力量,真是毫无大家风范、君子度量。
此时的韩信,已然是一个变态的人了。长此以往,定会人心全失的。
他的怀旧方式如此,交新的方式也如此。
韩信是个孤独的人,因为他缺少真正的朋友,为自己披肝沥胆两肋插刀,排忧解难。
韩信是个孤独的人,因为他身边没有像项羽的虞姬、刘邦的戚夫人那样的女人,善解人意,为自己温暖心灵。
他也想冲破孤独,却选错了交新的对象。
他用结交钟离昧的方式,刻意向刘邦叫板。
荥阳之役时,钟离眛是西楚忠心耿耿的名将,估计是对敌人用心太狠,相逼太急,多次使刘邦遭受沉重打击,所以,刘邦痛恨他,以至咬牙切齿,非寝皮食肉之不可。可是,项羽自刎乌江后,钟离昧投奔了老朋友韩信。
皇上的不共戴天之敌,你韩信也敢收留?
韩信显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的这一举动,本意可能是撒娇或晒脸,也是示示威:你不喜欢的人,我喜欢;看看在楚国这块土地上,谁说了算?
这可是老鼠给猫做游戏,太危险了!
有句俗话道,今年不是上一年。天还是那个天,地还是那个地,可是刘邦不是过去的那个“解衣衣我,推食食我”的汉王了,人家现在是开国皇帝了,连刘老爹也得向做皇上的儿子行君臣之礼了;你韩信还是王,但不再是割据一方的诸侯了,你得绝对服从皇权的。刘邦不会允许任何人与自己平起平坐,不会允许任何人挑战自己,不会允许任何人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否则,后果难料,车裂斩首,都是平常事——皇权无极限。
没有不透风的墙,更何况派到楚地的奸细和楚地甘愿效力的鹰犬,获知此讯,定会如获至宝地千里快报皇帝:韩信要谋反!
韩信若真的造反,那才是刘邦最挠头的——我打不过他呀!
在对待韩信的问题上,有许多有趣的现象:岂止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其实,也是“成也陈平,败也陈平”的。促成刘邦封韩信为齐王的是他,设计诱捕韩信上套的也是他:
你问我陈平的脑子里装的是什么呀?那都是对皇上的一片忠心啊!
得知刘邦南巡云梦,顺道至楚地,韩信陷入了矛盾之中。
皇上来此,虽是视察工作,但因为有钟离昧一事绕不过去,终归不会有自己的好果子。与其让刘邦借此机会收拾了自己,倒不如先反了他!
可转念一想,我韩信无罪,为何要反呢?于是,韩信要用钟离昧的人头证明自己的忠心。
韩信此举,是自己将自己陷入不义之地的。当年荆轲刺秦王之前,要取樊武於期的头做给秦王的见面礼,荆轲用一番情真意切的话语感动了樊,后者慷慨自尽,成就了义士。此无他,荆轲之举具有高度的正当性和道义的感召力。
韩信,你这么做对吗?你恨亭长为德不终,你自己又是怎么样做的呢?
对韩信的做法,钟离昧失望之后是愤恨又不屑,《史记》上如此写:“乃骂信曰:‘公非长者!’卒自刭。”
韩信变得既无知,又无耻了!
他提着钟离昧的头去拜见刘邦,正好落入了陈平布好的圈套,成了皇帝的阶下囚。说真的,告他韩信谋反,一点也不冤枉:明知朝廷通缉,你却公然收留皇上的死敌;天下安定了,你却频繁在封地演兵——证据确凿而充足。
曾经怀瑾握瑜的韩信,你不仅失掉了王位、利益,你也正在失掉你让人赞赏、让人信任的一切,你的忠诚,你的尊严,你的魅力,你的善良。
韩信,你变了,你彻底地变了!
你离悲剧的终点更近了!挡都挡不住了。
韩信的政治头脑并不复杂,还有些混乱。他总有种感觉,刘邦既是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明主,又像一位待自己温暖热情的父兄,值得自己去信任、去效忠。可是,随着彼此之间感情裂隙的扩大,这样的感觉越来越模糊了,原本光明的生活远景也变得黯淡起来了。他在日益微妙的君臣关系中难以自持,难以再次体验到从前的那种幸福和自信。他也郁闷,他也痛苦,肯定也是苦苦求解,但终无答案。他有时会觉得自己像是风雨夜里断了缆绳的扁舟,不知在惊涛骇浪里会否倾覆,不知明天将飘向何方……
从刘肥的后代在剪除诸吕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看,齐地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刘邦在迁徙韩信这件事上的做法是极有远见的,而分封刘肥,正是为接替韩信的齐王宝座的。齐地物华天宝,人烟阜盛,战略地位重要:它北控燕赵,南襟吴楚,向西可拱卫都城,由此西进,无论是谋反还是平叛,都会似一把利剑插向敌人的腹背。“今逢四海为家日”,再让异姓的韩信据此为王,刘邦无论如何不会放心的。
齐地是韩信硬碰硬地打下来的,是他的大本营,经营多年,也积攒了些资本,将来会用它来做什么买卖,谁也难知道。刘邦袭击韩信,夺走了他的兵符,逼迫他向南迁移,韩信心里肯定是不会很舒服的,也是无奈的,在人屋檐下,怎能不低头呢?不过,也算是平级调动,又是衣锦还乡,心里多少也能平衡些。
刘邦为何将韩信封在楚地呢?
刘邦与韩信的关系,绝不同于他与彭越、英布、吴芮、韩王信等人的关系,后者是同路人的关系,是急时抱佛脚、各怀鬼胎的关系——刘韩关系则不然,刘于韩有恩,韩于刘有功,得天下前,两人是鱼水关系——鱼离不开水,水也离不开鱼的啊。
夺韩信军,刘邦恐怕不光有歉疚之心,也会促使他动了恻隐之心。咱俩的故乡都在楚地,就让你韩信回去做王,也算是个补偿——富贵还乡,毕竟是光宗耀祖之事,也可让你排遣些郁闷之气的。我是一国之主,所做之事也是不得已的——理解万岁嘛。
在诸王中,刘邦对韩信的安排是别具匠心的,是有特别礼遇的,是有份情谊在其中的。韩信回乡后,若能像吴芮那样煞下心来,韬光养晦,含饴弄孙,或许会躲过或延迟残杀功臣大祸的临头。但是,此时的韩信却对形势做出了误读、误判,那是因为他的心灵扭曲了,心态失衡了。
他怨恨皇帝,他不满刘邦,可又无可奈何。
于是,他用回报昔日恩怨的方式宣泄,将简单问题复杂化、象征化。
对漂母,他赏赐千金来报恩,可那是老妇人真正期待的吗?真能抵偿了她的恩情了吗?——是不是想借此告诉刘邦,你对我的恩信,我已报答了(或者是勾销了)!
对亭长,他赏赐百钱来羞辱他,报复其为德不终。韩信,你现在是人家的大领导了,用得着如此小肚鸡肠了吗?这样做,未免有些寡恩残忍了,比睚眦必报更可恶——退一万步说,人家还是曾经有恩于你自己的。
对屠中少年,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让他在复制往事的过程中体验羞辱,体会报复的力量,真是毫无大家风范、君子度量。
此时的韩信,已然是一个变态的人了。长此以往,定会人心全失的。
他的怀旧方式如此,交新的方式也如此。
韩信是个孤独的人,因为他缺少真正的朋友,为自己披肝沥胆两肋插刀,排忧解难。
韩信是个孤独的人,因为他身边没有像项羽的虞姬、刘邦的戚夫人那样的女人,善解人意,为自己温暖心灵。
他也想冲破孤独,却选错了交新的对象。
他用结交钟离昧的方式,刻意向刘邦叫板。
荥阳之役时,钟离眛是西楚忠心耿耿的名将,估计是对敌人用心太狠,相逼太急,多次使刘邦遭受沉重打击,所以,刘邦痛恨他,以至咬牙切齿,非寝皮食肉之不可。可是,项羽自刎乌江后,钟离昧投奔了老朋友韩信。
皇上的不共戴天之敌,你韩信也敢收留?
韩信显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的这一举动,本意可能是撒娇或晒脸,也是示示威:你不喜欢的人,我喜欢;看看在楚国这块土地上,谁说了算?
这可是老鼠给猫做游戏,太危险了!
有句俗话道,今年不是上一年。天还是那个天,地还是那个地,可是刘邦不是过去的那个“解衣衣我,推食食我”的汉王了,人家现在是开国皇帝了,连刘老爹也得向做皇上的儿子行君臣之礼了;你韩信还是王,但不再是割据一方的诸侯了,你得绝对服从皇权的。刘邦不会允许任何人与自己平起平坐,不会允许任何人挑战自己,不会允许任何人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否则,后果难料,车裂斩首,都是平常事——皇权无极限。
没有不透风的墙,更何况派到楚地的奸细和楚地甘愿效力的鹰犬,获知此讯,定会如获至宝地千里快报皇帝:韩信要谋反!
韩信若真的造反,那才是刘邦最挠头的——我打不过他呀!
在对待韩信的问题上,有许多有趣的现象:岂止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其实,也是“成也陈平,败也陈平”的。促成刘邦封韩信为齐王的是他,设计诱捕韩信上套的也是他:
你问我陈平的脑子里装的是什么呀?那都是对皇上的一片忠心啊!
得知刘邦南巡云梦,顺道至楚地,韩信陷入了矛盾之中。
皇上来此,虽是视察工作,但因为有钟离昧一事绕不过去,终归不会有自己的好果子。与其让刘邦借此机会收拾了自己,倒不如先反了他!
可转念一想,我韩信无罪,为何要反呢?于是,韩信要用钟离昧的人头证明自己的忠心。
韩信此举,是自己将自己陷入不义之地的。当年荆轲刺秦王之前,要取樊武於期的头做给秦王的见面礼,荆轲用一番情真意切的话语感动了樊,后者慷慨自尽,成就了义士。此无他,荆轲之举具有高度的正当性和道义的感召力。
韩信,你这么做对吗?你恨亭长为德不终,你自己又是怎么样做的呢?
对韩信的做法,钟离昧失望之后是愤恨又不屑,《史记》上如此写:“乃骂信曰:‘公非长者!’卒自刭。”
韩信变得既无知,又无耻了!
他提着钟离昧的头去拜见刘邦,正好落入了陈平布好的圈套,成了皇帝的阶下囚。说真的,告他韩信谋反,一点也不冤枉:明知朝廷通缉,你却公然收留皇上的死敌;天下安定了,你却频繁在封地演兵——证据确凿而充足。
曾经怀瑾握瑜的韩信,你不仅失掉了王位、利益,你也正在失掉你让人赞赏、让人信任的一切,你的忠诚,你的尊严,你的魅力,你的善良。
韩信,你变了,你彻底地变了!
你离悲剧的终点更近了!挡都挡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