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海感悟# 卓越的公司和平凡的公司之间的差别不在于资金实力,也不在于纸面上的规章制度,而在于公司上上下下对细节的完美追求,细节主动执行到位是一个公司、一个创业者最根本的核心竞争力。
给你一个公司,你能赚钱吗(创业规律总结,已出版)
#商海感悟# 对于真正从事咨询行业的人来说,向实业回归是一个既现实而有理想的选择,因为只有真正做到理论和实际结合的人,从终极意义上才可能真正成为“家”,自己内心才更有底气去做“家”。而那些缺少自己亲身实践,缺乏亲自动脑去思考的“专家”,大多用不了几年就被淹没在滚滚的时代洪流之中。
#商海感悟# 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自己阅历的丰富,对自己同一段经历的判断和认识都呈现出不同的结果。某段经历究竟是落魄,是挫折,是屈辱,还是脱胎换骨的开始,似乎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事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各样的感觉都会慢慢淡化,只是觉得每一段经历都是自己人生旅途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商海感悟# 当我们期待着某件事情即将发生的时候,内心充满一种无比的幸福感,这是一种激发我们活力和创造力的力量;当我们以一颗感恩的心感谢某件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内心也同样充满一种无比的幸福感,激发着我们无比的奋斗力和爆发力。
#商海感悟# 当我们的积累和沉淀达到一定程度以后,也许我们还没有太多的在意自己,我们已经开始受到了潜在客户的尊重。其实江湖上的规矩很简单,很多事情由不得你着急,也由不得你去鼓噪,永远都是“有作为才有地位”。
#商海感悟# 在公司初创的组织机构设置中,最好不要以大公司为样板,搞了一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而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去设置,基本上做到事事都有人负责即可,在人力资源上的考虑也应该是这样,小公司根本没有实力和能力去支撑人浮于事的状态。
#商海感悟# 在整个经济运行过程中,货币和价格异常重要,但货币的实质是财富的分配手段,而价格的实质是财富分配的比例关系。经济能否正常运转自然跟货币和价格有关,但最终的决定因素还是比例关系,如果比例失衡,某类产品的价格是涨还是降,其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都难以释放出来。
#商海感悟# 人在谈论或研究某类问题的时候,内心实际上已经有了先入为主的倾向,接下来会自觉不自觉地搜集符合自己内心需求的论据,很多时候连他自己都对潜意识当中的倾向都浑然不觉,还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客观公正。任何一个人但靠自身的力量都无法弥补这方面的缺陷,只有在跟更多的人交流过程中得到补充和完善。
up
欢迎点评
#商海感悟# 特征相对来说是一个稳定体,其所体现出来的是优势还是劣势,都是不是绝对的,而是跟特征与当时当地环境的匹配程度有关,这对于一个地区经济结构、企业所处的环境同样适用,十多年前的优势可能会转变成现在的劣势,十多年前的劣势也可能转变成为现在的劣势。
#商海感悟# 在中国,国有企业在主要承担经济功能的同时,也在承担着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功能,正是因为如此,在经济大环境非常不好的时候,国企不会出现大面积裁员的行为,除非到了企业自身都难以支撑下去的时候;而私企和外企往往属于典型的纯经济实体,在大环境出现恶化的情况下,对裁员有着一种天然的偏好。
#商海感悟# 社会大分配的提前和基础是社会大分工,这种大分工最终会演变成为全球范围内结构越来越复杂的国际化分工,在这种条件下,分配比例失衡发生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只要分配链上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整个分配网就可能面临比较大的动荡,蝴蝶效应非常明显。
#商海感悟# 在职场当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两种管理者,一种是有理想和远大追求的管理者,他可能为了达到最终良好的目不择手段,但终极目标还是好的;另外一种本身并没有最终的理想性倾向,他所谓的观点和立场都可以变来变去,是为了适应其短期升官发财目标服务的。
#商海感悟# 在职场当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两种管理者,一种是有理想和远大追求的管理者,他可能为了达到最终良好的目不择手段,但终极目标还是好的;另外一种本身并没有最终的理想性倾向,他所谓的观点和立场都可以变来变去,是为了适应其短期升官发财目标服务的。
up
#商海感悟# 在任何社会或者经济危机,对于整个社会群体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但对于某个个体而言,就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因素,有可能存在着巨大的机会,但无论如何,机会都是给适应形势发展者准备的,对其原来各种资源的积累有着很高的要求,靠临时性转型的投机心理基本上不太可能抓住危机中机会的。
up
#商海感悟# 对于钢铁企业的产品结构来说,未来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就是向循环周期越来越短的产品集中,而且个别品种还可能发展成为一种快速消费品。
#商海感悟# 企业增强抗风险能力的最佳途径是以某一专注领域为基点,在广度和深度两个方向上不断拓展自己的业务,只要所服务的大领域不出现太大的问题,自己业务量就会平稳地发展下去,永续经营的可能性大大增强。
欢迎点评
#商海感悟#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最容易出问题的时候往往就是简单地按照现有的商业模式进行规模扩张,而忽视了模式本身的创新和发展。没有根据未来趋势,对自己的商业模式进行修正和创新,而是迷信自己原有的成功经验,靠规模化扩张来满足自己不断膨胀的心理需要,是很多无比风光的企业轰然倒塌的核心原因。当然,这种情况在中国最为容易出现,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开疆拓土”、“一统天下”的思想在企业老板的潜意识当中发挥着巨大作用,这也是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给中国人留下的负面精神遗产。
#商海感悟# 做企业和写文章、办刊物、办网站有很大的相通性,都需要有非常清晰的思路,而不是杂乱无章。在企业经营方面,叫做经营思路;在写文章方面,叫做文路;在办刊物和网站方面,叫做编辑思路,形式相异而已,其本质是相通的。如果脉络不清,宛如大杂烩一般,效果和目标之间肯定会出现异化,资源和精力都会出现极大浪费。
up
up
#商海感悟# 每个人都有一个倾向,就是把自己的经验放大化,对于普通人来说这再正常不过了,也不会给自己和别人带来什么伤害。但如果是创业者或者具有相当影响的管理者,将自己的经验简单放大化,会给自己和别人带来巨大的伤害。
#商海感悟# 观点的最大价值不在于坚持,而在于相互碰撞以及与实践的磨合,在一场争论当中,当事人也许会处于面子千方百计地坚持自己的立场,但事后往往都会在不经意之间吸收对方的看法。
#商海感悟# 对待某类产品需求下降的表象要作进一步的分析,是真实需求下降了,还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下降了,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是真实需求下降了,价格因素对市场的撬动作用相当有限,但如果仅仅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下降了,当价格下降到一定程度之后,需求就会释放出来。
#商海感悟# 某类事情一旦开了口子,无论对其加多少限制性条件,也无论如何控制过程,最终其不良的结果终会出现,只不过是出现的时间长短和速度快慢问题。比如,允许交易和流通的结果必然是两极分化。
欢迎点评
#商海感悟# 同样一个班底,如果掌门人不同,所表现出来的竞争力可能迥然不同,而人员素质和背景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最为关键的一点是这个班底的士气及对结果的预期,如果士气高涨、心理预期较好,往往能够逢凶化吉,如果士气低落、心理预期较差,常常就是险象环生。作为一个企业的掌门人,如何有效调动下属的士气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艺术。
#商海感悟# 资本的本性都是逐利的,不断地由低利润领域流向高利润领域,由低流转领域流向高流转领域,直到给自己带来一些麻烦、无法得以有效循环为止。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生产企业在2007年都热衷于炒房和炒股,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美国会发生次贷危机。
#商海感悟# 一个产品,不管其如何精致,如何能给用户带来利益,如果不能转让出去,或者超过了目标用户的承受能力,项目本身都难以有效支撑下去,有的时候质量好的产品和服务反而没有质量差一点的产品和服务发展的好。有瑕疵的东西往往由于造价相对较低,价格便宜受到更为广泛的欢迎,而近乎完美的东西反而由于价格较高,超过了用户的承受能力而备受冷落。
up
#商海感悟# 在没有强势品牌或者不太注重品牌建设的行业,停产之后的中小生产企业一旦遇到行业回暖,很容易“死灰复燃”,而在存在强势品牌和注重品牌建设的行业,中小生产企业一旦停产之后,就很难“死亡复燃”。
欢迎点评
#商海感悟# 对于从事咨询工作的人员而言,最核心的竞争力来自于对数据和材料的搜集与积累,而后才是自己的处理和分析能力。在数据和材料处理的过程中,最为实用的方法莫过于纵横两个方向上的比较以及深度挖潜,并以一种深度专题的方式对素材加以解读。
#商海感悟# 理论及模型的价值在于方便传播,可以将某种经验和智慧系统而快速地同更多的人去分享,但这些东西本身并不是真理的全部,只有和具体实践结合起来,经过磨合,才能发挥出来效力。任何理论及模型往往只是通往罗马的一条道路,而不是全部,没有理论和模型的人有可能是管理和经营高手,而掌握很多理论及模型的人也可能根本就做不了管理和经营。过分强调理论和模型,实际上就是将内容和形式异化。
up
#商海感悟# 西班牙和英国衰落的真正原因都是资本过分追逐利益的惰性引起的,资金过多地流向资本市场,财富主要依靠赤裸裸的掠夺和食利,而不是劳动和革新技术而获得,不是实业部门提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创造,最终造成了二者霸主地位的丧失。
@tylxyfy 1182楼
感叹一下 你的这本给你一个公司你能赚钱吗 不仅通俗易懂 而且针针见血
有些东西 我一直在思考 在彷徨 你在书中已经提炼并总结成理论了
唉 感觉自己缺得太多 脑子有些乱 太乱 需要好好吸收下
其中有几点
1.边做边学的能力
如果光学光思考,俗话学海无涯,永远学不完,关键是一旦做起来,又做不完,平衡不好,早晚还是崩溃
2.学习方法
靠网络,靠看书,还是感......
-----------------------------
我在《社会不教,精英不讲,坎儿还得自己过》一书中提到的一些方法,供参考。
高手之间往往存在一种师承关系。人虽然可以通过自我修炼达到相当水平,但由于受历练、经验和悟性等方面条件的限制,会存在很多盲区,迅速成长的概率很低。高师指点,可以使你快速扫除盲区,消除误区,较早建立起一个完整的专业体系。
何为高手,其实就是在某个领域专业学识和技能,已经高度系统化和细致化,并远远超过同行的那些人。高手往往享有很高的行业地位,并掌握着比常人更多的资源,他们不经意的一次点拨,就可以让你受益匪浅,他们淡淡的一句话,可能就影响了你的前程,不少人期望投入他的门下,甘愿鞍前马后。高手们还能名利双收,头上顶着各种耀眼的光环。正是因为如此,很多人都在羡慕高手,希望自己某一天也能成为高手,并四处打听成为高手的独门秘诀,看看是否有捷径可走。
在高手如何炼就这个问题上,从来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归纳起来,不外乎这么几种情况。第一、边实践边总结,滚动发展,知行合一,我们可以称作“实践派”,他们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贯通了“实践”、“悟性”和“总结”三个环节,对涉及到的一些细节领悟的比较到位,最终实战性很强。第二、按照一定的“宝典”和知识体系去修炼,以“理论”为先导,结合实践去领悟,以实现自己专业水准的快速提高,此类人我们可以叫做“自修派”,他们走的是“理论——实践——领悟”之路,成为高手之后,最擅长的还是理论的精妙之处。第三、在高手的指导下,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实现快速成长,在“克隆”前任高手的基础上,在寻求新的突破,这种我们可以命名为“师承派”,他们取得成功,靠的是理论、实践和师承“三位一体”的完美结合。
从终极意义上讲,任何经验、技能和顿悟,都是来源于实践,差别只在于是你自己的实践,还是别人的实践。在理论上,人们可以通过不断努力,和在不同条件下的历练,来达到高手的境界。在现实中,很多高手也确实是这样走过来的,特别是某些出身卑微的草根,通过一系列奇遇成长了起来,整个经历具有浓厚的传奇色彩。这种“成功案例”多了起来,就会产生强大的榜样力量,认为只有走“实践派”的路子,才能成为真正的顶级高手,而不是半瓶醋。
也许有人真的运气挺好,在亲身实践过程中遇到了数量众多、结构合理的历练机会,自己又聪明好学,悟性很高,终于修成正果,成为不世出的高手。而在更多的现实中,受种种条件制约,我们的历练机会可能不是很多,而且主要集中在几个比较狭小的领域,结构上不是太合理,会存在大量实践和认识上的盲区。而且这些东西都不是你自己能完全控制的。在这种情况下,实际上你的成长速度和发展高度,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从数理角度来说,你原生态地能获得数量和结构都比较理想的历练机会,概率非常低,这也是实践派中诞生的高手,数量少之又少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在高手群体当中,实践派的比例也相对较低。
如果你对各个领域的顶级高手进行梳理的话,不难发现,他们大多数人实际上是存在师承、同门或者交游关系的。换句话说,在高手当中,“师承派”占的比例最大。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着极为重要的一些逻辑。一、高手在专业学识和技能方面,已经高度系统化和细致化,真正做到了融会贯通,如果真心传授,直接按照非常缜密的框架和细节,帮你打通任督二脉,有效克服由于实践和认识上的盲区,而带来发展方面的障碍。二、高手师承并不排斥实践锻炼和理论学习,还在相当程度能超越这两方面的局限,他可以做到全程辅导和个性化指导、实时纠偏,使你在成长道路上少走弯路,水平在短短几年内达到相当高度。三、人才的快速成长,是需要一个圈子,去交流、切磋、碰撞和打擂,只有这样能力才有望得到更快提升,作为师傅的高手周围,本身就有这么一个现成的人脉。
假如完全靠自己从零开始,一步步去实践,没有理论指导与师承渊源,除非因缘巧合及风云际会,你是很难突破历练、认识和悟性方面一些瓶颈的,别人五年建立起来的体系和高度,你花数十年时间都未必能建立起来。上名校、跟名师,不能保证你肯定成为高手,但可以大大提高你成为高手的概率。实践、自修,同样可以使你成为顶级高手,只不过是概率太低,运气的成分很大。
师承有助于你在较短的时间内,成为新的高手,但还不足以保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要想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所突破,还得靠自己不断实践、思考、总结、提高,如此循环往复,才能修成正果。发展到这个层次,要想获得突破,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你毕竟已经“站在巨人的肩膀了”,再勤加实践和思考,发现原有体系的弊端和不足,也不是什么太困难的事情,无非是再向前推一步。要跳出原来思维的藩篱,事实上也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很多时候你都不认为这个体系有问题,干脆就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对于很多人来说,终其一生都难以迈出这步。
实践、自修和师承,这三种方式可以相互穿插,也是相当比例高手真实的成长经历。而且如此成长起来的“高手”,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良好的开拓能力,不但能够继承和发扬很多东西,到达令人仰止的地步,甚至还能自成体系,开宗立派。因为他们在思维上没有任何界限,也不会受已有体系束缚,他们在本性上桀骜不驯,只认真理,不认门派,没有门户上的偏见。尽管这种境界不是每个人所能达到的,但如果我们真的想在某专业领域攀登高峰,这种精神和路径选择,是不可或缺的。
感叹一下 你的这本给你一个公司你能赚钱吗 不仅通俗易懂 而且针针见血
有些东西 我一直在思考 在彷徨 你在书中已经提炼并总结成理论了
唉 感觉自己缺得太多 脑子有些乱 太乱 需要好好吸收下
其中有几点
1.边做边学的能力
如果光学光思考,俗话学海无涯,永远学不完,关键是一旦做起来,又做不完,平衡不好,早晚还是崩溃
2.学习方法
靠网络,靠看书,还是感......
-----------------------------
我在《社会不教,精英不讲,坎儿还得自己过》一书中提到的一些方法,供参考。
高手之间往往存在一种师承关系。人虽然可以通过自我修炼达到相当水平,但由于受历练、经验和悟性等方面条件的限制,会存在很多盲区,迅速成长的概率很低。高师指点,可以使你快速扫除盲区,消除误区,较早建立起一个完整的专业体系。
何为高手,其实就是在某个领域专业学识和技能,已经高度系统化和细致化,并远远超过同行的那些人。高手往往享有很高的行业地位,并掌握着比常人更多的资源,他们不经意的一次点拨,就可以让你受益匪浅,他们淡淡的一句话,可能就影响了你的前程,不少人期望投入他的门下,甘愿鞍前马后。高手们还能名利双收,头上顶着各种耀眼的光环。正是因为如此,很多人都在羡慕高手,希望自己某一天也能成为高手,并四处打听成为高手的独门秘诀,看看是否有捷径可走。
在高手如何炼就这个问题上,从来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归纳起来,不外乎这么几种情况。第一、边实践边总结,滚动发展,知行合一,我们可以称作“实践派”,他们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贯通了“实践”、“悟性”和“总结”三个环节,对涉及到的一些细节领悟的比较到位,最终实战性很强。第二、按照一定的“宝典”和知识体系去修炼,以“理论”为先导,结合实践去领悟,以实现自己专业水准的快速提高,此类人我们可以叫做“自修派”,他们走的是“理论——实践——领悟”之路,成为高手之后,最擅长的还是理论的精妙之处。第三、在高手的指导下,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实现快速成长,在“克隆”前任高手的基础上,在寻求新的突破,这种我们可以命名为“师承派”,他们取得成功,靠的是理论、实践和师承“三位一体”的完美结合。
从终极意义上讲,任何经验、技能和顿悟,都是来源于实践,差别只在于是你自己的实践,还是别人的实践。在理论上,人们可以通过不断努力,和在不同条件下的历练,来达到高手的境界。在现实中,很多高手也确实是这样走过来的,特别是某些出身卑微的草根,通过一系列奇遇成长了起来,整个经历具有浓厚的传奇色彩。这种“成功案例”多了起来,就会产生强大的榜样力量,认为只有走“实践派”的路子,才能成为真正的顶级高手,而不是半瓶醋。
也许有人真的运气挺好,在亲身实践过程中遇到了数量众多、结构合理的历练机会,自己又聪明好学,悟性很高,终于修成正果,成为不世出的高手。而在更多的现实中,受种种条件制约,我们的历练机会可能不是很多,而且主要集中在几个比较狭小的领域,结构上不是太合理,会存在大量实践和认识上的盲区。而且这些东西都不是你自己能完全控制的。在这种情况下,实际上你的成长速度和发展高度,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从数理角度来说,你原生态地能获得数量和结构都比较理想的历练机会,概率非常低,这也是实践派中诞生的高手,数量少之又少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在高手群体当中,实践派的比例也相对较低。
如果你对各个领域的顶级高手进行梳理的话,不难发现,他们大多数人实际上是存在师承、同门或者交游关系的。换句话说,在高手当中,“师承派”占的比例最大。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着极为重要的一些逻辑。一、高手在专业学识和技能方面,已经高度系统化和细致化,真正做到了融会贯通,如果真心传授,直接按照非常缜密的框架和细节,帮你打通任督二脉,有效克服由于实践和认识上的盲区,而带来发展方面的障碍。二、高手师承并不排斥实践锻炼和理论学习,还在相当程度能超越这两方面的局限,他可以做到全程辅导和个性化指导、实时纠偏,使你在成长道路上少走弯路,水平在短短几年内达到相当高度。三、人才的快速成长,是需要一个圈子,去交流、切磋、碰撞和打擂,只有这样能力才有望得到更快提升,作为师傅的高手周围,本身就有这么一个现成的人脉。
假如完全靠自己从零开始,一步步去实践,没有理论指导与师承渊源,除非因缘巧合及风云际会,你是很难突破历练、认识和悟性方面一些瓶颈的,别人五年建立起来的体系和高度,你花数十年时间都未必能建立起来。上名校、跟名师,不能保证你肯定成为高手,但可以大大提高你成为高手的概率。实践、自修,同样可以使你成为顶级高手,只不过是概率太低,运气的成分很大。
师承有助于你在较短的时间内,成为新的高手,但还不足以保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要想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所突破,还得靠自己不断实践、思考、总结、提高,如此循环往复,才能修成正果。发展到这个层次,要想获得突破,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你毕竟已经“站在巨人的肩膀了”,再勤加实践和思考,发现原有体系的弊端和不足,也不是什么太困难的事情,无非是再向前推一步。要跳出原来思维的藩篱,事实上也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很多时候你都不认为这个体系有问题,干脆就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对于很多人来说,终其一生都难以迈出这步。
实践、自修和师承,这三种方式可以相互穿插,也是相当比例高手真实的成长经历。而且如此成长起来的“高手”,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良好的开拓能力,不但能够继承和发扬很多东西,到达令人仰止的地步,甚至还能自成体系,开宗立派。因为他们在思维上没有任何界限,也不会受已有体系束缚,他们在本性上桀骜不驯,只认真理,不认门派,没有门户上的偏见。尽管这种境界不是每个人所能达到的,但如果我们真的想在某专业领域攀登高峰,这种精神和路径选择,是不可或缺的。
@tylxyfy 1190楼
师傅 你在铁律40中说道“持对各种商业模式的研究和关注”
我很早也感觉应该关注商业模式,即有利于创新,也防止被被人创新干掉,那么我们有没有什么比较方便的途径,去了解到一些新的商业模式呢
-----------------------------
互联网新闻多检索“商业模式”关键词,另外结合一些热点问题多关注就行了,也可以多看一些我写的内容。
师傅 你在铁律40中说道“持对各种商业模式的研究和关注”
我很早也感觉应该关注商业模式,即有利于创新,也防止被被人创新干掉,那么我们有没有什么比较方便的途径,去了解到一些新的商业模式呢
-----------------------------
互联网新闻多检索“商业模式”关键词,另外结合一些热点问题多关注就行了,也可以多看一些我写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