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的很多朋友,经过一番考察之后,认为互联网前途无限,而且门槛很低,只须那么一两个人,坚持上两年左右,将网站流量和Alexa排名做上去,广告和投资自然会滚滚而来。但随着项目的持续深入,越做越感觉不是那么回事儿。光网站流量和排名做起来,就非常耗费成本与精力。在内容不具有独特性和吸引力的情况下,倒是可以采用诸多方法与技术手段,在短期内迅速提升访问量,但这样来的效果往往是昙花一现。于是又开始在内容上做文章,有的搞点美女图片,弄些花边新闻,有的四处搜索和拷贝,还有的四处约稿,增强独创性,但效果还是不明显。因为这样一来,带来的工作量非常巨大,绝非一两个人所能应付得了,但如果大量招聘人员,又会引发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大大超出了个人创业者所能承受的范围。当然,也有人在谷歌搜索优化和百度关键词推广方面想办法,这样确实可以降低人员成员,然而同时优化和推广费用又快速飙升,原本并不宽裕的资金显得更为紧张。最终大多数人只能选择哥儿几个,在支出可控的条件下,尽量多想办法死撑,但这样一来导入期无限期拉长,盈利遥遥无期,最后不了了之。事实上,很多个人网站就是这样死掉的。
给你一个公司,你能赚钱吗(创业规律总结,已出版)
目前本书可以在当当、卓越、京东、淘宝,以及全国各地较大的新华书店买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检索“给你一个公司,你能赚钱吗”即可
以上谈的是内容型网站,还有很多朋友在运作商机型网站,试图通过发展会员来实现盈利上的突破。但这类网站的特点更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因为越是会员多的网站,用户越容易找到真正的商机,注册数量也就越大,会员登录频次也会越高,在他们体验性良好的情况下,自然愿意付费,即使费用很高也是可以接受的。相反,会员本来就少的网站,即使你去强拉,注册数量也不会很理想,即使有人注册,登录频次也难以得到保证,比例相当高的会员长期处于休眠状态,体验性也会相当差,你让他们付费,更是难上加难。这类网站虽然在模式上与内容型网站有着很大不同,内容维护压力较小,但前期都需要花很大力气推广,在影响力上来之前产出都微不足道,而要做出影响力,一方面是周期较长,另一方面投入也非常巨大。
!
淘宝网目前风光无限,但这种光鲜是阿里巴巴用巨资花五年多的时间砸出来的。有关材料表明,淘宝网成立于2003年5月,直到2008年8月,才开始实现当月收支平衡,在这长达五年之久的导入期,阿里巴巴投入了14.5亿元。这还是在马云的财力和能力基础上取得的效果,如果换成是普通投资者,特别是初涉商海的个人创业者,最终结果不言自明。
欢迎点评
我几年前曾经遇到过一位大姐,原在某国内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经济类报纸任职,由于许多年下来,自己手中掌握了一些资源,就于2004年创办了一本定位于健康养生方面的DM杂志。由于她是大牌媒体出身,本人采编发行和业务能力都很强,于是想当然地认为只要拿到批文(那时拿到DM杂志批文的难度非常大),项目运作到一年左右的时候,拉些广告小发一笔问题还是不大。企业投放平面广告,最主要的是看发行量、到达率和受众群,在这些指标仍未达标的情况下,即使是你亲姑亲舅,也很难投入的。这位大姐首先遇到的是发行方面的问题,由于原有资源和现需渠道重合度不高,他们不得不招聘一批人员去做发行。尽管在发行思路上也突出了重点受众,并执行网格化管理,但效果改善进程非常缓慢,半年下来稳定的派发点只有十多个,连稳定的有效发行量都保证不了,其影响力更是海市蜃楼,可望而不可及。DM杂志本身免费派发,发行环节属于纯粹的成本中心,不像普通平面媒体那样还会产生一些收益,故在影响力出来之前基本不可能有任何收入,而导入期所需的配套资金甚至比报纸和杂志还要大,风险自然也要高很多。这位大姐坚持了两年之后,最终就由于资金严重不足而选择放弃。
如果将盈利点主要定位在广告方面,类似的项目,即使在影响力方面获得巨大突破,距离真正成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个非常简单却容易被忽视的常识是,影响力并不能自动带来广告,只是为广告开发奠定了基础,广告客户开发仍需要独立的资金投入来配套。如果我们对现有一些知名网站进行梳理,也会发现不少处境尴尬、名至而实不归的案例。当然,如果有足够的财力作为支撑的话,这个阶段最终也是会度过的,只不过是仍需要较长的周期。
up
任何事情,有利就必有弊,有弊就必有利。本专题中提到的这类项目,尽管在运作前期千辛万苦,千难万险,但是一旦渡过导入期,就会非常稳定。此类项目导入期门槛过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把不少潜在的竞争对手消灭在了萌芽状态。因此,这些项目基本上属于巨富们的游戏,对于中小创业者而言,在资金上就更需要有非常充分的准备,否则,无论你前期投入多少,最终都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
——
谢谢,欢迎点评
(010)
铁律之十:在公司初创期的组织机构设计中,最好不要以大企业为样板,搞一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而应当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设置,基本做到事事有人负责即可,在人力资源上的考虑也应该如此,中小企业根本没有实力和能力去支撑人浮于事的状态。
这种情况尽管不是很多,但一些带有完美主义倾向的创业者还是不同程度地会犯这类错误,特别是有大企业资深工作背景的人士。可能在他们看来,组织结构和人员安排上已经非常节简,而事实上却仍存在人浮于事的现象。我们经常见到一些中小企业,虽然项目已经度过导入期,能够实现自我滚动发展,前期比较成功,但距离做大做强还有很长的路。而恰恰就在这时,老板受自己教育和从业背景的影响,开始动了企业正规化的念头,在很多细节性问题还没有考虑清楚的情况下,效仿大公司设立建制,招聘人员。
铁律之十:在公司初创期的组织机构设计中,最好不要以大企业为样板,搞一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而应当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设置,基本做到事事有人负责即可,在人力资源上的考虑也应该如此,中小企业根本没有实力和能力去支撑人浮于事的状态。
这种情况尽管不是很多,但一些带有完美主义倾向的创业者还是不同程度地会犯这类错误,特别是有大企业资深工作背景的人士。可能在他们看来,组织结构和人员安排上已经非常节简,而事实上却仍存在人浮于事的现象。我们经常见到一些中小企业,虽然项目已经度过导入期,能够实现自我滚动发展,前期比较成功,但距离做大做强还有很长的路。而恰恰就在这时,老板受自己教育和从业背景的影响,开始动了企业正规化的念头,在很多细节性问题还没有考虑清楚的情况下,效仿大公司设立建制,招聘人员。
本人多年之前认识的一个老板,早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进入社会前五年任职于某国际著名咨询公司,到2002年,自己创办了一家市场研究机构。正好赶上中国新一轮的经济快速增长周期,他的业务也自然巧借东风,经过三年多时间,已经拥有员工50多人,年营业额也达到了400多万。相对于大多数创业者而言,这位老兄前期发展的还算比较顺利。在这种情况下,他未免雄心壮志起来,组织属下员工开始制定公司未来五年发展规划,部门设置和人力资源都实施积极地扩张政策。原来财务、行政、人事、文秘和客服等方面的工作由一个小姑娘一肩挑;研究部30多人,设主管一名,每个研究员配备一位助理;市场部20人左右,设经理一名;另外公司还配备有1名专职网管。
在新规划制定之后,按照专业之人做专业之事原则,组织结构和人员安排调整为,新成立综合管理部,设经理一人,财务、行政、人事、文秘、客服、前台分别由专人来负责,网管归综合管理部管辖;研究部编成6个小组,每组5人,分别设主管1人,每名主管配备2个研究员和2名助理,主管之上设有经理;市场部与研究部相对应,同样分成6组,每组销售人员3人,同时每两组新增主管一名,主管之上设有专门的经理。与此同时,又成立了专门的策划部,配置4人,1人负责研究项目前期选题,1人负责同行动态跟踪和发展趋向研究,1人负责推广工作策划,此外还配备有经理。到此时为止,光从框架上来看,公司已经开始步入正规化轨道,但在人员上最起码要增加13人,这还不包括研究部隐性增加的人员6名。而老板本人认为这样调整非常必要,公司一年半载之后就会进入快速发展通道。
在这里我们别的暂且不表,大家可以先看看新增加的成本。综合管理部经理月薪5000元,其他人员每月1500元;研究部主管每人涨薪1000元;市场部新增的主管每人月薪4000元;策划部员工每人月薪2500元,经理月薪5000元。这个待遇水平,在2005年的北京并不算高,但每月新增成本43000元,每年增加成本50多万元。在公司发展前景尚不明确的情况下,一下子增加了50多万的成本,对于他这样的企业来说还算很大的一笔支出。
在机构和人员扩编之后,问题很快就出现了。综合管理部虽然做到了专岗专人,但每一个人的工作量都很不饱和;策划部的4个人也没有那么多事情要做;研究部和市场部新设的主管们看上去也非常轻闲。其实这种现象非常正常,因为机构和人员可以搞突击扩张,但营业额的增长是需要过程的,周期相对要长得多。原来大家相互之间工作量相当饱和,倒也没有什么怨言,现在有的人还跟以前一样,有的人显得异常清闲,而新增两个部门的经理不但清闲,拿的钱还要比一些累死累活的人多很多。清闲的人靠玩玩连连看,聊聊QQ,上上天涯来打发时间,入迷的时候竟然连正经事都耽误了。于是不满情绪迅速蔓延,忙乎的人感觉受到了不公正待遇,变相怠工现象时有发生。
作者:出生于西部 回复日期:2011-06-10 11:22:17 回复
楼主的书好象不错,哪里有卖?
作者:出生于西部 回复日期:2011-06-10 11:34:41 回复
创业是需要资质的。楼主的书都是经验之谈,但对于一个没有潜质的普通人来说,就算读了,也未毕真的能懂。创业很多时候并没有多少方法,靠的就是一股劲。
=====================================================================
在当当、卓越、京东、淘宝,或者各地较大的新华书店,都有销售。很多东西,关键还是“知行合一”,理论结合实践,如果您有好几年的创业实践,看着个书,吸收起来还是可以的,特别是进入创业深水区的人。如果没有创业实践,看了很大程度上也是白看,基本上可以算作纸上谈兵。这个道理就如同游泳一样,如果你一直在练习,别人点拨一下,进步会很快的。
呵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也许是这位老板时运不济,这一年正好行业形势发生大的逆转。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一线城市,大批创业者看好市场研究领域,纷纷进入,在报告目录和摘要上先是模仿上述老板的公司,后来直接在其基础上改良,而价格直压到那位大哥原来售价的二分之一。更为要命的是,不少新进入者都是原来公司研究部和市场部的核心员工,他们在创业之初倾向于直接抢夺老板的客户资源。
当当网本书正在进行为期一个星期的促销,书名《给你一个公司,你能赚钱吗》
欢迎点评
虽然老板通过开发更多客户来弥补销售价格上带来的损失,客户数量也确实在增加,但每月流水降到了原来的60%,而人员成本和其他一些费用是刚性的,并不能压缩多少。这位老板本人非常执着,再加上以往成功带来的自信,并没有马上对扩展后的机构和人员进行缩减,而是在此基础上继续坚持了一年多的时间。在这里即使本人不说,大家也都能想象的到,公司人浮于事的现象更为严重,员工心理不平衡感愈发滋生。最终,此位老板不得不一再裁员,缩小规模,由看似前途无限的私营业主退化到自由职业者状态。
当然,在这个案例中,此位老板遭受挫折,不单单是受机构和人员扩张太快、人浮于事造成的,但这无疑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如果没有这件事情,最起码能省下五十多万的费用,也不会导致员工大面积消极怠工现象的出现,能给自己留下更多的回旋余地。
事实上,专业之人干专业之事,专岗专人存在一个隐含的前提,就是要保证工作量和人员的设置相匹配,要因事设岗,在工作量饱和的前提下,保证事事都有人做即可。人浮于事最大的危害还不是直接增加人员成本,而是对员工内心公平感的巨大冲击,进而大幅降低企业运营效率。从企业的成长历程来看,机构、岗位和人员定编应该是一个胎儿不断发育的过程,该做什么事的时候就做什么事,整体早熟,或者婴儿性早熟,都会带来巨大危害。鞋总是要随着脚的变化而适当调整的,给小孩买鞋买大了同样不是好事情。大公司折腾几回一般出不了大的事情,顶多损失一些资金,但对于尚处于成长期,实力不算雄厚的中小企业,尤其是个人创业者而言,这样就可能会面临灭顶之灾,不折腾才是福中之福。
——
——
我的微博地址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sharpriver2008
(011)
铁律之十一:经商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风险和收益均应该由利益相关方分担,将风险最大限度放在自己或者别人身上,抑或收益尽量由自己或者别人分享,都是违背商业规律的行为,注定是要受到惩罚,从长远来看几乎没有什么例外。
在很多人的思维当中,经销的本质就是为了己方利益最大化。这种人们早已习以为常的观念,其实只说出了一半内容,而另一半则是应当尊重别人的利益,不要损人利己。大家想象一下,如果你做事情什么风险都不想承担,只要收益,主观上可能没有什么恶意,但在客观上却在坑害别人。这样的事情,再笨的人时间一长都会发觉,当他意识到自己利益受损的时候,要么态度消极,要么伺机报复,要么断绝往来。无论对方采用何种方式,都势必会影响到你的利益,最终自己的小算盘非但没有打成,反而距离真正的利益最大化越来越远。
铁律之十一:经商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风险和收益均应该由利益相关方分担,将风险最大限度放在自己或者别人身上,抑或收益尽量由自己或者别人分享,都是违背商业规律的行为,注定是要受到惩罚,从长远来看几乎没有什么例外。
在很多人的思维当中,经销的本质就是为了己方利益最大化。这种人们早已习以为常的观念,其实只说出了一半内容,而另一半则是应当尊重别人的利益,不要损人利己。大家想象一下,如果你做事情什么风险都不想承担,只要收益,主观上可能没有什么恶意,但在客观上却在坑害别人。这样的事情,再笨的人时间一长都会发觉,当他意识到自己利益受损的时候,要么态度消极,要么伺机报复,要么断绝往来。无论对方采用何种方式,都势必会影响到你的利益,最终自己的小算盘非但没有打成,反而距离真正的利益最大化越来越远。
某位浙江宁波地区的老板,开了家工厂,在创业初期,实力较小,资金短缺。为了有效降低成本,规避经营过程中的风险,怪招频出。其中非常有意思的一招,就是招聘来一批业务员,天天洗脑,然后放到市场上去拼杀,而他老人家只给提成,不承担任何前期费用,销售人员外出开发市场,吃喝拉撒乘,全部自己垫支,连标准最低的工资都省下了。如果业务人员运气较好,销售提成还能弥补一下各种费用,如果时运不济,就只能亏本,而且可能跑得越多亏得越多,直到失血过多,倒卧在地。从老板角度来看,这样一来,前期市场开发的风险大大降低,不可控的费用大为压缩,客户开发成功了,我支付你佣金,开发不成功,我一分钱也不用出,市场风险在更大程度上转嫁到了销售人员身上,自己的如意算盘确实打得不错。
类似模式如果放在大牌企业,可能还能行得通。奈何这位老板的企业名气实在太小,销售人员虽然非常努力,但终究难被客户所接受。如此一来,销售人员招聘困难自不待言;即使有人想去开发市场,大多数都难以承担前期费用,开发的积极性和力度会打折扣;偶尔也会有不信邪,拼命去开发市场的,最后基本都是弹尽粮绝、负债一身。几年下来,这位老哥非但没有反省,还为自己聪明而庆幸,节约了那么多有去无回的成本,哈哈,现在社会的愣头青还是不少。他哪里会意识到,由于缺乏力度和深度俱佳的市场开发,企业已经丧失了很多机会,起步比他晚的,早有几个做到了接近一个亿的规模,自己项目也从未进入快速发展期,奄奄一息,自己建设工厂、购置设备的投入可能永将无法收回,同时还派生了更为巨大的机会成本。是不是就此做到利益最大化了,恐怕直到现在,连他自己都觉得很难说。
也许有人认为,现实当中基本都是风险转嫁给别人的例子。其实不然,有不少人虽然历练十多年,但不少商海铁律仍没有吃透,我们可以经常看到阴错阳差,主动将风险全加到自己头上的案例。
一位朋友,在北京某家商贸公司干了十多年,具有丰富行业经验。2009年底,老板移民国外,于是他和同事们组建了一支专业的销售外包团队,去为同行刚进入中国市场的某品牌开发市场。他们向厂家收取比例较高的佣金,同时负责相关技术和客服支持,客户直接与厂家结算,货物配送也由厂家负责,而厂家其他支持一概没有。在创业之处,他们感觉这种模式非常适合自己,库存和物流不需要占用资金,同时靠团队十多年人脉和经验的沉淀,市场开发难度不会很大,虽然也会存在同市场的磨合期,但总体下来还是可以大有所为。通过半年多的市场开发,他们越来越意识到自己想当然的成份太多。首先是市场环境与他们当年打江山之时大不相同,新品牌导入难度超出想象;其次每人每月最起码需要支出6000多元的差旅费用,另加每月4000元左右的家庭消费成本,由于前期市场拓展效果不太理想,全部需要自己垫支。实际上这相当于变相地给厂家免费打工,厂家自己聘请业务员跑市场,每天还得支付一定标准的差旅费,其差别也只在于标准如何确定。时间一长,这位朋友有些吃不消了,但也无可奈何,这样的模式是他们自己主动向厂家提出的。
前几天,我和他见了一面,诉诉各自的苦衷。小饮几杯后,他深有感触地说,自己虽然有十多年的市场拓展和管理经验,并最终坐到经理的位置上,但即使最优秀的员工跟老板还是有很大不同,很多原来认为不是问题的问题,等到自己真正创业,可能都是很难绕过去的坎儿。他说他们团队原来非常优秀,但现在竟然自己把自己玩进入了,佣金再高,也只是望梅止渴,而市场开发成本,每天是需要发生的,自己越努力成本也就越大,当初即使要求厂家承担30%的差旅费用,也要比现在强得多,本来应当与厂家分担的风险,现在全由自己给背了。他很坦诚地说,这是他们团队最大的失误,为了项目能够坚持下去,自己连2009年初买的房子都卖了。这位朋友最后还告诫我,做任何事情,风险都应当由利益相关方来分担,不要占别人便宜,也不要自己吃亏。
在创业过程中,自己过多承担风险的例子并不少见,只是表现形式差别较大,没有我们这位朋友典型而已。譬如,有的老板对待员工过于人性化,工资固定而且在当地或者同行偏高,没有较细的绩效考核,也不会随着效益浮动。问起原因,他们很有可能会跟你说,现在处于创业初期,人员难招,队伍不稳,为了留人,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这种说法似乎非常有道理,但这些人似乎没有想过,没有任务量底限,没有绩效考核,员工收入不随公司效益上下浮动,这将意味着什么,会带来怎样的恶果。如果长期这样执行,对于员工来说,就意味着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公司效益好不好也跟自己无关。老板的本意是为了稳定队伍,自己为此承担了更多风险,但这反而会造成自由散漫、偷懒、磨洋工等低效率现象出现,内部不满情绪滋生,抱怨增多,最终事与愿违,人员会变得更不稳定。事实上,员工更多考虑的是一个月下来能到手多少钱,而绩效考核不考核,待遇同效益挂不挂钩倒是其次,只要这些制度在现有条件下公平合理即可,将来的事情,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倘若单纯为了留住人,而管理混乱,坏了规矩,会给项目带来更大的危害。
——
——
欢迎点评
(012)
铁律之十二:连锁经营的优势在于统一标准、统一采购、统一配送和统一推广,而这一切都是和网络密度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光注重数量以及行政区域上的布点,无异于撒胡椒粉,难以有效形成聚焦效应,对项目本身发展不太有利,优势反而可能变成劣势。
在各类创业项目当中,连锁经营无疑是一大热门,且不说麦当劳、肯德基、家乐福、沃尔玛、易初莲花,就连全聚德烤鸭、国美、苏宁、小尾羊、真功夫、谭木匠、永和大王和西北莜面村,都留给人们无限遐想。连锁经营的魅力在于,对于授权方来说能够实现快速成长和做大做强的梦想,对于加盟者而言则是便于复制成功模式与借力营销,降低经营风险。近年来,数以万计的创业者对连锁经营表现出了极端的兴趣,实力强大且富有野心的,将创建品牌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而实力较小的初次创业者,不少人将开家加盟店当作走向成功的捷径。
铁律之十二:连锁经营的优势在于统一标准、统一采购、统一配送和统一推广,而这一切都是和网络密度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光注重数量以及行政区域上的布点,无异于撒胡椒粉,难以有效形成聚焦效应,对项目本身发展不太有利,优势反而可能变成劣势。
在各类创业项目当中,连锁经营无疑是一大热门,且不说麦当劳、肯德基、家乐福、沃尔玛、易初莲花,就连全聚德烤鸭、国美、苏宁、小尾羊、真功夫、谭木匠、永和大王和西北莜面村,都留给人们无限遐想。连锁经营的魅力在于,对于授权方来说能够实现快速成长和做大做强的梦想,对于加盟者而言则是便于复制成功模式与借力营销,降低经营风险。近年来,数以万计的创业者对连锁经营表现出了极端的兴趣,实力强大且富有野心的,将创建品牌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而实力较小的初次创业者,不少人将开家加盟店当作走向成功的捷径。
虽然连锁经营模式容易产生协同效应,但也需要在网络密度等各个细节予以充分的保证。除非你已是国美那样红满半边天的连锁品牌,否则“飞地”般的布点并不会给项目带来多大的帮助,尤其是刚创建不久的牌子更是如此。当然,如果你是以连锁为名进行圈钱,那就另当别论,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品牌根本就算不上品牌,只是一个骗钱的道具而已,顶多这个道具变烂了换个马甲再骗。即使如此,导入一个新的连锁品牌都是很费时、费力和费钱的事,如果缺乏足够的实力,你也操作不了几个马甲。因此,无论是基于哪种原因走上创建加盟连锁品牌之路,都应当认真对待,规避其中的一些误区,走上真正成功。
真没有想到,《给你一个公司,你能赚钱吗》一书在当当网所有类别图书的24小时销量排行榜上飙升到第七位。忙着下一本书的写作,没时间去看,今天还是听老于说的。真心感谢读者朋友们,以及我的家人,特别是活泼可爱的女儿,给我带来了无边的信心。
欢迎点评
本文中提到的连锁经营,是一个更为宽泛的概念,即指传统意义上的专门的连锁经营事业,同时也包括品牌形象店、门头店和专卖店等终端网络在内。
非常耐人寻味,也许是我们民族受行政文化影响太深,不少连锁经营操盘手一上马,首先想到的是应该在省内、华北甚至全国如何布点,不这样做似乎没有魄力、胸无大志、会被人小看。于是乎,北京一个店,天津一个店,石家庄一个店,唐山一个店,邯郸一个店、太原一个店地干了起来。两年下来,数数店面的数量,似乎还有些成效,已经有十五六个,再看看这些店面的经营状况,好像都不太理想,有的早已挂着羊头卖狗肉了。左思右想,不得其解,怪来怪去,最后也只能埋怨商业环境不断恶化。
非常耐人寻味,也许是我们民族受行政文化影响太深,不少连锁经营操盘手一上马,首先想到的是应该在省内、华北甚至全国如何布点,不这样做似乎没有魄力、胸无大志、会被人小看。于是乎,北京一个店,天津一个店,石家庄一个店,唐山一个店,邯郸一个店、太原一个店地干了起来。两年下来,数数店面的数量,似乎还有些成效,已经有十五六个,再看看这些店面的经营状况,好像都不太理想,有的早已挂着羊头卖狗肉了。左思右想,不得其解,怪来怪去,最后也只能埋怨商业环境不断恶化。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很多,但网络布点思路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对于一个并没有多大知名度的连锁品牌,你在一个城市开一家店,实际上跟开单店就没有太大区别了。因为如此一来,你标准上如何统一,目标消费群体很难感受得到;统一采购和配送成本不但没有降低,反而升高,最终流于形式;在每个城市的推广都是在“孤岛”状态下进行的,难以相互支撑、相互促进;从视觉感知上看,也不易形成密集布局状态下的冲击力。由于布点不当的原因,连锁经营所应具被的优势,被一个个消解掉了。在这种条件下,即使品牌经营者投入真金白银去推广,也很难取得理想效果。
上面提到的例子有些极端,在现实当中,更多的案例是连锁品牌的创建先在相邻的几个区县分别布点。这样做自然要比按重要城市布点科学得多,但高度离散布局所带来的问题在相当程度上还是存在的。倘若我们在创建连锁品牌之初,直接按照“根据地”而非“据点”思维进行运作,则可能会要好得多。譬如,你要在北京创建一个海鲜酒店连锁经营品牌,可以考虑先在中关村、上地、亚运村和四季青各开一家店,在运行基本成熟之后,再沿着特定的路线和区域进行拓展,逐渐发展到马甸、三元桥、国贸、方庄、梨园等地。在这种布点模式下,消费者很容易接触到某一连锁机构的数个店面,在其中任何一家的良好体验,都有可能给另外几家带来客源;统一管理、统一采购和统一配送,实施起来也比较便捷;不要说通过媒体投放广告,单靠这些店面的门头和装修,就能带来很好的传播效果,给消费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聚焦效应突显。在多年的咨询生涯中,本人创建了“三点定位理论”,即建议厂商在终端建设过程中,针对目标城市或线路,至少建设3家门头店,以形成犄角传播之势。
事实上,现在大多数名气比较响亮的连锁品牌,当年都有意无意地都实施过密集布局的聚焦式根据地战略,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向外辐射。目前万众瞩目,备受营销界推崇的国美电器,当年就是以北京三环沿线为基础,以北京市场为根据地发展起来,现在发展成为中国大陆最大的家电零售连锁企业,并在北京、太原、天津、上海、广州、深圳、青岛、长沙、香港等城市设立了42个分公司,以及1200多家直营店面。尽管黄光裕个人因罪入狱,事业遭受巨大挫折,但作为连锁品牌,国美还是非常成功的。麦当劳、家乐福进入中国之后,并未急于向全国市场进军,而是相当长时间内,在重点城市采取了密集布局的策略。
up
『经济论坛』 财经书架第六期:《给你一个公司,你能赚钱吗》正在天涯经济论坛举行,欢迎广大朋友们与本人在线互动。
当然,我谈到的这些,对于大牌连锁经营机构早已是轻车熟路,属于再普通不过的一个常识。但对于很多生产性企业,包括一些名列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在终端建设和形象店布局上依旧大量存在着不得要领、四处开花的现象。倘若他们多读一些毛主席著作,深刻领悟到建立根据地和集中优势兵力的极端重要性,就不会犯撒胡椒粉的错误,把本来很好的一件事情办砸。
这个思路换个角度,也可以应用到加盟者如何选择连锁品牌上面。品牌经营者的思路在更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加盟商的生死存亡,个人创业者,本身就没有太大的实力,根本经不起折腾。加盟者在选择项目之前,除了对产品或服务本身进行考察外,对品牌创建者或者运营负责人的经营思路进行严格评估亦非常必要。
——
——
(013)
铁律之十三: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贯通产业链是非常必要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竞争力的提升,但对于创业者和中小企业而言,无疑又是一个巨大陷阱,极易造成人财物等宝贵资源分散,有可能会影响到项目运作效率和竞争力提升。
也许是喝墨水喝得比较多,不少朋友创业,老是倾向于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通吃。似乎不这样,总会有一种受人压迫和盘剥之感。于是项目刚上马不久,就心急火燎地往上下游拓展,几个月下来就将自己搞得疲惫不堪,结果摊子虽然看上去很大,但每一块儿都没有什么突出表现,整体导入期被迫拉长,企业不得不在生死线上久久徘徊,经营风险被人为放大。
铁律之十三: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贯通产业链是非常必要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竞争力的提升,但对于创业者和中小企业而言,无疑又是一个巨大陷阱,极易造成人财物等宝贵资源分散,有可能会影响到项目运作效率和竞争力提升。
也许是喝墨水喝得比较多,不少朋友创业,老是倾向于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通吃。似乎不这样,总会有一种受人压迫和盘剥之感。于是项目刚上马不久,就心急火燎地往上下游拓展,几个月下来就将自己搞得疲惫不堪,结果摊子虽然看上去很大,但每一块儿都没有什么突出表现,整体导入期被迫拉长,企业不得不在生死线上久久徘徊,经营风险被人为放大。
@zj2418420 2011-07-17 17:29:45
楼主,请教一个问题,与宗教有关的实体,虽然顾客群很少,但是,竞争对手也少,是一个好的创业项目吗?
-----------------------------
这个不好说,先跟你分享一个理念。检验一个商业模式或者项目的标准,底线是从长远来看其盈利能力能否支撑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其次是度过临界点之后规模能不能实现高速增长,最后是有没有足够的发展空间,来满足股东们创造财富传奇的需要。
看待一个商业模式和项目,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就是资源配置效率,即在单位时间内,单位资金的产出程度,这其中会涉及到一系列财务数据,但核心的还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组合来实现这一点,同样一个项目,资源配置效率直接决定你的成长速度。
楼主,请教一个问题,与宗教有关的实体,虽然顾客群很少,但是,竞争对手也少,是一个好的创业项目吗?
-----------------------------
这个不好说,先跟你分享一个理念。检验一个商业模式或者项目的标准,底线是从长远来看其盈利能力能否支撑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其次是度过临界点之后规模能不能实现高速增长,最后是有没有足够的发展空间,来满足股东们创造财富传奇的需要。
看待一个商业模式和项目,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就是资源配置效率,即在单位时间内,单位资金的产出程度,这其中会涉及到一系列财务数据,但核心的还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组合来实现这一点,同样一个项目,资源配置效率直接决定你的成长速度。
@清汤捞化 2011-07-17 12:10:48
楼主您好,能请教您一些问题吗?
我是一个家庭主妇,结婚后就休业在家,虽然家庭经济上不用我担忧,但我还是想自己创业.在家的这几年,我也做过不少倒手的生意,电脑配件,汽车美容用品,现在在做进口墙纸,一直都没有自己的公司和团队.我也一直在找适合自己的项目,现在我是等于从零开始,对什么都不精,但只要能确定方向,我会努力去学,关键是现在不知道什么项目适合我,很矛盾!年龄大了,慢慢地创业激情也慢慢磨掉.....
-----------------------------
您现在的问题,是做的项目太多了,导致几年下来在任何一个方向上都没有积累到很好的货源、客户资源,对这些领域总有一种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感觉。只要是相对成熟一些的领域,都有发展好的,都有赚钱的,也就是说这些领域在大方向上没错。
对于自己来说,好项目就是跟你已有经验和资源匹配程度最高的项目,而不是看上去时髦的项目。任何行业都有周期,任何项目都有导入期。如果你老换行,选择的都是热门领域,可能你刚做的时候市场状况还好,等你刚走完导入期的时候,可能正好会遇到行业开始走上波谷,这样你每次都在行业低谷中运行。比别人吃得苦多,但还是赚不到钱。
这个就如同养猪,如果你看行情好的时候养,行情不好的时候不养,每次追进去的时候,结局都是波谷,每次退出之后,价格又就上来了。真正赚钱的,还是那些养猪专业户,尽管有赔有赚,但整体算下来还是赚钱的,而且最终规模越来越大。所以选择项目,一个是要选择跟自己经验和匹配程度最高的领域,另外就是一定要坚持。
当你有了经验和资源,产业链和价值链都吃透之后,你项目的盈利能力和资源配置效率就会大大提高。这个时候成立公司,组建团队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创业本来就是非常考验一个人智慧、毅力和综合素质的,这个就如同唐僧取经,尽管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很多时候备受打击,但还是要坚持下去的。
几乎所有的行业,竞争都非常激烈,但绝大多数行业,都有能赚上钱的,都有能发展快的。这就需要考虑一个问题,为什么别人能,而自己不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你换行之后,只是产品换了,服务换了,困惑依旧,困惑还是这个困惑。
楼主您好,能请教您一些问题吗?
我是一个家庭主妇,结婚后就休业在家,虽然家庭经济上不用我担忧,但我还是想自己创业.在家的这几年,我也做过不少倒手的生意,电脑配件,汽车美容用品,现在在做进口墙纸,一直都没有自己的公司和团队.我也一直在找适合自己的项目,现在我是等于从零开始,对什么都不精,但只要能确定方向,我会努力去学,关键是现在不知道什么项目适合我,很矛盾!年龄大了,慢慢地创业激情也慢慢磨掉.....
-----------------------------
您现在的问题,是做的项目太多了,导致几年下来在任何一个方向上都没有积累到很好的货源、客户资源,对这些领域总有一种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感觉。只要是相对成熟一些的领域,都有发展好的,都有赚钱的,也就是说这些领域在大方向上没错。
对于自己来说,好项目就是跟你已有经验和资源匹配程度最高的项目,而不是看上去时髦的项目。任何行业都有周期,任何项目都有导入期。如果你老换行,选择的都是热门领域,可能你刚做的时候市场状况还好,等你刚走完导入期的时候,可能正好会遇到行业开始走上波谷,这样你每次都在行业低谷中运行。比别人吃得苦多,但还是赚不到钱。
这个就如同养猪,如果你看行情好的时候养,行情不好的时候不养,每次追进去的时候,结局都是波谷,每次退出之后,价格又就上来了。真正赚钱的,还是那些养猪专业户,尽管有赔有赚,但整体算下来还是赚钱的,而且最终规模越来越大。所以选择项目,一个是要选择跟自己经验和匹配程度最高的领域,另外就是一定要坚持。
当你有了经验和资源,产业链和价值链都吃透之后,你项目的盈利能力和资源配置效率就会大大提高。这个时候成立公司,组建团队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创业本来就是非常考验一个人智慧、毅力和综合素质的,这个就如同唐僧取经,尽管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很多时候备受打击,但还是要坚持下去的。
几乎所有的行业,竞争都非常激烈,但绝大多数行业,都有能赚上钱的,都有能发展快的。这就需要考虑一个问题,为什么别人能,而自己不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你换行之后,只是产品换了,服务换了,困惑依旧,困惑还是这个困惑。
有位亲戚,年长本人两岁,2006年之前在县城开饭馆,做了几年,小钱不断,大钱难赚,感觉没什么意思。再加上父亲瘫痪在床,自己成家较早,娇妻爱女需要照顾,弟弟妹妹尚小,压力超乎想象。重压之下,要么会垮掉,要么会反弹。这位亲戚左思右想,觉得自己不能再这样安于现状、小打小闹下去了,也许别人可以,但自己绝对不可以,一方面是因为这不符合自己性格,另一方面也是各种必须开销要比别人大得多,急切需要更多的钱来解决问题。于是他从银行贷款三十万,回村里圈了二亩地,盖起几间棚圈,开始养殖肉牛,大门上还挂了一副牌匾,“致富何必学经商,养牛也能奔小康”。黄牛育肥亦是一个技术活,好在他打小就从农村长大,喂牛基本在行,同时开了多年饭馆,虽说没赚到多少钱,但还是积累了很多人脉,对行情了解较多,收牛看重量也看得很准,前期项目比较顺利。
任何行业,远距离看跟近距离看不一样,近距离看同置身其中还是不一样。就拿黄牛育肥来说,上游是幼牛、草料和疫苗供应者,下游是批发商、零售店、饭店、肉料加工厂和消费者。几个月过后,这位亲戚逐渐开抱怨幼牛和草料不断涨价,疫苗太贵,牛肉价格波动太大,竞争激烈,他自己打造精品牛肉基地的想法也受到了空前挑战。为了降低成本,他不得不对思路进行调整,一方面牛肉质量不再坚持精品路线、随行就市,一方面自己开始种植玉米、产草产料,另一方面还上马风干牛肉干项目,通过牛肉深加工提高最终产品附加值。到此为止,光从理论上讲,该亲戚的思路还是蛮细致和前卫的,他要搞的已经不再是简单的黄牛育肥项目,而是一条较为清晰的牛肉产业链!
他调整后的想法,于2007年初开始实施。起初同样满怀激情,仿佛一个蒙牛般的公司正在自己手中生根、发芽和快速长大,财富之路光明无限,蒙鹰品牌就此诞生。思路本身并没有对错之分,关键还是要看跟自有资源和环境的匹配程度。沿产业链向上下游拓展,就意味着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资金和人员,意味着更多的前期投入。原来养肉牛,他自己跑销售,雇3个人就够了;现在向上下游拓展,种植玉米、产草产料增加2人,牛肉干厂新增10人,牛肉干厂施工和设备购置需要追加投资,另外需要配置两部汽车。原有的资金明显不够用了,又不得不动用关系另向银行贷款50万,但再向银行借贷的可能性已经不大。
由于处于创业初期,难以引进合适的管理者,他虽然聘用了一些人,还获得了政府颁发的“以创业带动就业先进个人”奖状,但还是处处需要自己把关操心,“起的比鸡早,睡的比狗晚”,很多事情依旧没有处理妥当,仍不时面临队伍不稳之困惑。2008年秋,历经千辛万苦,牛肉干厂终于建成投产,对他来说也是非常欣慰的一件事情。而此时,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牛肉干质量和配方尚待最终确定,内部管理需要理顺,而自己不得不将精力主要集中市场开发上,种植和育肥项目无暇顾及,基本处于放任状态,情况一天不如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