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死,回来一看,怎么今天这么多点击和回复。
先把第二章结束了,再慢慢看回帖吧
第五节 后来者的奋斗
后来者在成长的时候,不晓得能否遇到机遇,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人类社会总是薪火相传的,终究会有后来者接过前辈的班。在如今这个时代,只要市场经济还在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么总需要高质量的后来者。
Sf的成功,代表了一种后来者的道路。在新兴的领域,敢于冒险,又勇于藏拙,在别人没看到的地方,创出一片天地。我清楚的记得,当时某些报纸、电视媒体的前辈,当面表现出的对网络媒体的不屑。在当初的上海,如果房地产媒体的总额是1的话,房地产网络媒体最多只有0.05。有些房地产老板压根不晓得网络是什么,从来没有上过网。办公室里放台电脑,就是个摆设。和这些老板谈业务,我们必须先教他上网。这些都是亲身经历的事情,就发生在2004年。还有不止一个房地产业内的前辈,语重心长的对我讲,“男怕入错行,你们搞的那套没前途,到我这里来吧。”一些早期的同事,就这样去了房地产行业的其他成熟领域。能坚持下来的人不容易,而且需要一点运气。
但是,在一个日益发展的社会里,新兴的领域很少存在了,那种填补空白式的机会,已经可遇而不可求。后来者必须另谋出路。
市场经济的一个巨大优势,在于能够不断创新。谁也不知道,下一个改变的因子会从哪里冒出来。市场在变化,公司在进化。只要还有竞争,创新就不会停止。后来者如果没有创新出高的“质量”,不可能后来者居上。另一方面,如果后来者不懂得如何及时补足“数量”上的劣势,那么也不免黯然落败。只有不断努力做出自己的贡献,后来者才可以获得机会。先来者固然有它们的优势,但也不能强到无懈可击。正相反,很多先来者已经接近了它们的极限。
回到网络房地产市场,用实例来看看变化和变化中的机会。
Sf抢占了全国网络房地产的先机,ej用自己的方式在跟进。前者打造了平台,后者依靠笼络地区强人。夹击之下,各地土生土长的网络房地产企业大多数倒下或者衰弱了,能够自保已经算做得很好了。但有一个例外,这个企业简称365,从某个省会城市发端,然后逐步扩张到长三角各城市,然后在a股创业板上市,然后开始进入其他一些省会城市。能够取得这样的成长,365一定做对了某些事情。
365是比sf能够发挥城市负责人的能动性?还是比ej知道如何打造平台?两者都成立。但这只是相对优势,并不足以左右胜负。真正让365立足的,是更好的打造了员工的质量。
经过观察对比,同等条件下,365员工的积极性是最高的,质量是最高的,收入也是最高的。365在员工个人利益和公司整体利益之间,找到了更好的共赢方式,在质量*数量这个方程式上,能取得更高的总量。这个总量,是指一个城市公司的量。房地产是一个地域性极强的行业,网络房地产的竞争,实际上是在每个城市分别展开的。大型的网络平台很难在网络房地产上直接发挥作用。Sf模式,是先来者争取全国总量优势的做法(规模第一)。Ej模式,是基于房地产销售代理发展出来的攻取一个个项目的做法(项目攻坚第一)。365模式,则是以“城市第一”为目标,逐个争夺城市的做法。
365主要靠两个举措来将使得员工个人利益和公司整体利益取得更佳的共赢状态,在效率和凝聚力上取得了一个更好的平衡。一是绩效考核制度,二是特有的企业文化。
绩效考核制度,解决了员工积极性的问题。网络房地产是典型的智力服务行业,依靠人来创造价值。所以,发挥人的积极性,就能大幅度提高公司服务产品的质量。要能够发挥人的积极性,首先就要承认人的差别,然后对符合公司利益的差别进行奖励。那么,就必须能够对员工的工作效果进行量化。网络房地产遇到的困难在于,对员工的工作效果难以进行量化。不在这个行业的读者恐怕不能直接了解,具体是哪些环节量化起来很困难。从事智力服务行业的朋友,理解起来应该会容易一点。如果一定要对这种困难进行描述的话,不妨这么理解:1工作环节多,量化起来成本高。2工作效果评价维度多,量化还需考虑指标间的平衡。
365则硬是跨越了这些困难,生成了一整套的绩效考核体系。首先是对基层员工的工作结果进行量化,然后对这些数字进行奖惩。员工除了不多的基本工资外,主要收入靠获得绩效工资。工作成果越多,收入就越多。当然,这套体系经过精心测算和实际试验过,保证一个付出了足够努力的员工,可以获得高于市场平均的收入。对于优秀者来说,收入就更高了。对于不适合的人来说,则可以考虑离开。于是,365逐步赢得了那些更有质量的员工。
这套制度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完全符合市场经济学的指导方向,做到了“帕累托改进”,即取得了对于各方均更好的结果。从管理角度,365节省了大量的内部协调成本,员工是在为自己的收入努力,自我激励者是最好管理的;只需每年对绩效考核的细则进行些修改,基层员工就能向着公司需要的方向努力了。当然,这套制度也存在各种缺点,需要一系列的安排去补足。完美的事物只存在于人的空想中,有社会阅历的人更在意怎样取得实实在在的进步。具体365怎样做的?请感兴趣的人自己去实地考察。
不是所有的网络房地产企业,都可以采取同样的绩效考核制度。因为,公司是有性格的。这些我依然有发言权。在sf管理一条线的业务时,我尝试着在年终竞赛时采取了类似的绩效考核,当时取名叫“工分制”,使得员工的产出大幅度提高。特别是第一名,居然完成了之前300%的工作成果。可是,落后的大多数就开始有意见了。细致的考核,意味着失去安逸,况且公司在体制上又没法给予相应的奖励。对于sf来说,所有城市的70分,比某些城市获得200分300分更重要。这里面有深刻的取舍,此时的我比当时的我理解要多很多。
绩效制度显然是有副作用的,因为尊重和强调个人能力,很容易让人只顾自己,不顾公司整体。这样,在质量*数量这个方程式中,并不能获得好的成果。365的另一个法宝“企业文化”,就上台发挥作用了。在绩效考核明确“结果说话”的基本商业准则之上,365独树一帜的明确了企业文化在日常运行中的核心位置,特别强调团队精神、简单工作关系。365入职的新员工,无论职务高低,都必须集中参加总公司组织的新人培训。365是几个主要行业公司中,最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人事部门负责用尽可能客观的量化指标来对各级管理者做出衡量。365是将团队稳定性作为硬性指标考核各级负责人的。365的总经理是会在年会酒桌上被一堆普通员工端着酒杯追的。概况的讲,相比于其他几家行业公司,365企业文化力求在尊重员工个性和保持共同目标上寻求更好的平衡。
有一点必须强调,企业文化绝不是“洗脑”,绝不是“愚民”。企业文化要能发挥作用,必须有真正的感染力。否则,在今日的社会是无法留住人才的。那些最优秀的员工,是既有个人能力,又维护公司共同价值的人。这些员工必须清楚,中长期来看,他/她们的成功不仅仅依靠自己的质量,还依靠公司的发展。同样的,公司也应该让这些优秀员工相信,公司是愿意和他/她们共同成长的。没有中长期的共同愿景,就没有献身精神。对于员工们而言,“混”难道真的比踏实做事更困难吗?最后的损失总是主要由资本来承担。
人性有两个基本面,一是自我性,一是社会性。经济学理论如果不将这两方面考虑进去,是难以全面解释实际问题的。很遗憾的是,纯粹市场经济理论建立在人的自我性之上,而把人的社会性做了极端的简化。有必要花更多的文字来探讨这个问题。后来者只有做出自己的贡献,才能取得自己的位置。
成熟的企业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系统,是靠一个个细节,一件件实事去逐步构建起来的。员工应该有员工层面上的企业文化,管理层应该有管理层的共同语言。利益关系的确是维系公司的必要基础,但远远不够。就像结婚一样,经济基础很重要,但只谈金钱的婚姻实在不让人羡慕。一个缺乏企业文化的公司,是很乏味的,是缺少号召力的,也是缺少战斗力的。这和“资本的血统”本质上属于同一类。纯粹市场经济理论同样并没有考虑这个问题。
365的例子说明,在先来者看似已经遮天蔽日的领域里,依旧有广阔的空间可以供后来者施展。包括网络房地产在内的房地产营销体系,正面临着新的变化。销售在向渠道延伸,媒体在向效果靠拢。网络房地产面临着变革,创新不会停歇,“人是第一生产力”。只是,这些空间需要更多技术含量了,遇到的困难肯定不少,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了。拿365来说,即使有一套在员工质量上取胜的机制,要真正能够在新城市立足还需要解决很多困难。先来者们都是历经考验而生存下来的,总有可敬可叹的地方。
举了以上这些案例,那么后来者的道路究竟在哪里呢?每个后来者的生命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总不能凭运气去瞎碰吧?知识在这个时候就显出作用了。知识让智慧得以传承,让后来者少走弯路。在现实世界里,我们经常不知道最正确的答案在哪里,但是因为有知识,我们可以知道这个答案不会在哪里,我们可以知道朝着哪个方向必定还有“帕累托改进”的空间,乃至深不可测的无限未来。
“房地产黄金十年”那样,赚快钱的机会已经越来越少,填补空白式的创业机会也几乎消失了。这个世界对后来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没法选择出生的年代,就像人没法选择父母一样。怨天尤人改变不了什么,只能坦然面对,从现实出发。
为了更有效率的当好“后来者”这个角色,就需要积累更多的知识,并在现实里磨练运用知识的技巧。人可以生而美丽,可以生而富贵,可以生而聪慧,可以生而坚韧,这些都是天赋。但知识是无法天生获得的,这就是后来者可以努力的方向。这里的知识,绝不只是书本理论,而包括在现实中得到验证的,鲜活的知识。
回顾在网络房地产的十年从业经历,有了真实市场运行的第一手资料。有些问题已经不再困惑后来者了。纯粹市场经济理论为我们指出了一条追求“质量”的路,这是不可磨灭的巨大进步。同时,纯粹市场经济理论充满漏洞。特别的,不是后来者居上的经济学理论。
那么,就让我们通过对纯粹市场经济理论的批判性吸收,来继续缩小“后来者的道路”的范围吧。
本章经济原理小结: 人性在组织层面上对经济的影响
(此部分为经济学理论爱好者所作,普通读者可以不阅读,不影响后续的理解)
纯粹市场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本质上是一套追求效率最大化的资源配置模式,是在社会的角度上观察问题。这种追求效率最大化的原则,在组织层面上的表现,是公司制度。
本章以网络房地产市场为案例,着重讨论的是:公司及其背后的大脑——资本——的运转情况。即,在组织层面上的资源配置原理。
人是第一生产力。对于一个公司(资本)来说,总量=质量*数量。尽管公司是按照效率最大化原则来组成的,但数字考核、科学管理无法覆盖各个方面。因此,仅靠硬性制度来贯彻是不够的。要想能够将人组织起来高效运转,必须建立符合人性的软性机制——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企业文化。这就是公司的“性格”,这与资本特征、发展历程、所处行业均有较大关系。经过时间磨砺而存在的资本,还会形成自己的“血统”。
人性中的两个基本面——自我性和社会性,决定了在现实经济里公司和资本的存在状态。单纯追求效率的公司,是没法生存的。因为这样的做法只考虑了人性中的自我性,而没有考虑到人的社会性。那种只顾效率的原始资本主义,在被人们所唾弃。
现实经济里强大的公司,总是那些能够即建立了制度约束,又建立企业文化的公司。这样,才能在员工的自我性和社会性中找到一种平衡,发挥出人的“第一生产力”。
下一章将在社会层面上探讨人性对经济的影响。
@vincent2279 433楼 2013-03-27 10:19:52
感觉回帖被删很多啊
-----------------------------
想起来了另一个 vincent,⊙﹏⊙b汗
怎么看出来的?
@tlcrdj 506楼 2013-03-27 13:35:32
意犹未尽!
-----------------------------
有一系列问题要讲啊……
@一期007 505楼 2013-03-27 13:35:29
废话太多 楼主先把结论写出来?
-----------------------------
什么样的结论呢?
一个公式?一套理论?
@火1火2火3火4 523楼 2013-03-27 14:43:15
楼主写的很有料
生在中国就注定了大家都是东亚病夫
是下三滥
曾经很崇拜做实业,做产品,鄙视倒买倒卖这一些行业,
但是,今天发现,是中国人自己不允许实业的存在!!
温州人,或者说温州精神可以说是个毒瘤!是癌症!任何正常的器官都无法和他争夺营养!
这就是欧洲人为何痛恨犹太人的原因,甚至要杀光犹太人
就是由于他们强悍的民族性格,在这毒瘤耗尽自己......
-----------------------------
温州人的闯劲真心不错。与时俱进,取长补短吧
@匹马驮人生 510楼 2013-03-27 14:04:05
兄台大才,开篇就直接把经济学的理性人给否了。理性人不仅仅在中国不理性,天下莫不是如此,荷兰的郁金香的疯狂兄台肯定知道。学经济学的牛人无数,他们会不了解这些?理性人老兄认为机器人不如说是外星人的好。理性人是经济学的研究基础,可不能直接给否了啊!
我试着回答一下李约瑟的问题,中国古代的科学成就是很高的,但是为何没有系统到理论层面呢?第一、中国的传统是,知其然不愿知其所以然;这点是我学......
-----------------------------
哈!好!就是这个味儿。
下两章出来了,愿再做沟通。这个 李约瑟的问题
@忤沿 529楼 2013-03-27 15:11:19
沉默中看看 身边亲戚都是经商的人 唯独自己是打工的人 身上无钱 却总是想积累点找个什么项目做一做 也许投资是一个新视野。
不知道楼主对于借贷担保公司有什么看法?这是投资的一种吗?投资于钱,受益于钱。
就我接触的圈子里,房贷整个太疯狂了些。注册壳公司套贷款,弄承诺汇票,这群放高利贷的与商业地产,住宅,银行一起太疯狂了。
-----------------------------
对借贷担保公司真的不懂。中国的金融还没怎么放开呢。学的理论根本没有用……
@wangyudong442444 533楼 2013-03-27 15:21:56
那北京来说一下。。黄金期该是现在刚刚开始。。有些人总拿国外比。。告诉你那时误区。。。供求关系决定一切。。这都是咱们地区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都想来一线城市。。。至少还要十年北京的房价才能降。。十几亿人口就是他的市场。。
-----------------------------
这个问题正好下一章会提到。
房价涨就是黄金期?能落袋为安,能以小搏大,才是黄金期啊。
@孟冬残月 538楼 2013-03-27 15:27:45
楼主高见,拜读。
不过我觉得只要国家基本面是好的,房地产就是一棵常青树。不知道楼主下面会写写什么,期待中。
-----------------------------
房地产是会继续发展啊,居住是基本需求。如果觉得现在还是“黄金期”,那是没经历过那些年……
@胸中有丘壑 559楼 2013-03-27 16:40:26
楼主有思想、有理论、有实践,文笔流畅,逻辑清晰,文字严谨且不乏幽默,大师级的人物!在楼市黄金十年中,重要的不是你在物质上的斩获,恐怕在经济与金融领域你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上的感悟更重于前者吧?真心希望像你这样的年轻一代能给国人带来更多的黄金N年!!
-----------------------------
过奖了,不敢当
实实在在做点事情就好
@搜飕111 40楼 2013-03-19 14:46:39
第二节 三个陷阱
有三个漏洞,被经常来用作借口,制造陷阱。
第一个,市场经济理论是偏袒强者和先行者的,教人恃强凌弱。
第二个,市场经济理论的视角是个体的不是整体的,教人不通人情。
第三个,市场经济理论夸大了人的理性,教人狂妄自大。
第一, 市场经济理论是偏袒强者和先来者的,制造了“完全竞争”陷阱。
市场经济理论看起来是崇尚自由竞争的,但实际上这种自由竞争在现实中根本不可能......
-----------------------------
@yishiyiyi 569楼 2013-03-27 17:05:41
你写的这些和“经济学理论”有何关系? 你好好把经济学理论摆出来,和你说的一样吗? 抹黑对手。
如果你是为了吸引读者,故意这样也还罢了,如果你真是这么想,你的经济学只能是体育老师教的。或者你当年都梦游去了。
你这和现在的抗日神剧有何区别??
-----------------------------
为啥要抹黑谁啊。为啥要针对谁啊。
为啥就不能是就事论事的讨论呢?
西方经济学作为上层建筑,支持其的社会基础意识是怎样的呢?
@哈老怪123 31楼 2013-03-18 23:48:29
找工作靠父母靠关系,而不是靠“市场”,中西差不多的,我在外面呆过工作过,并不是什么给理论的“耳光”。“人情”也是市场的组成部分。
-----------------------------
说的极是。但西方经济理论为什么可以不考虑人情呢?明显有漏洞么。
-------------------------------
@哈老怪123 61楼 2013-03-19 22:22:07
所有的理论都是建立在“理想模型”上的,既为了因素量化而简化。而“人情”难以量化,因此“人情”无法直接纳入“理想模型”。但是“人情”的基础(叫根源也可以)是人性,却是经济学的唯一前提。这种“唯一前提”在数学上就叫做“边际条件”。“人情”的理论地位是不是不算低?再就是论事,凡是靠父母和关系可以搞定的位置,基本上就是能够胜任的人满大街。给谁都是给,干嘛不做个顺水人情?这很违反经济理论吗?
-----------------------------
@搜飕111 71楼 2013-03-20 10:21:14
既然是为了建立理想模型做了简化,那么不符合实际就毫不奇怪了。
不好用的理论,就不去用它,或者在条件符合的时候再去用。
-----------------------------
-----------------------------
@叫我希哥 572楼 2013-03-27 17:12:53
关键问题是那种谁都可以胜任的位置,不是谁都可以得到的,而且工资是最高的。
楼主说西方经济学没有考虑更复杂的人类心理和行为,我要告诉你:傻孩子,那些理论是骗SB的,你现在才知道还不算晚。
研究经济学主要是为了混饭吃,这是潜在的坏人,研究经济学是为了忽悠其他人,这是现时的坏人。
人情不可以量化,但可以简化:人情就是彻底地、完全的伤害其它所有人。你把这个因素加到市场经济......
-----------------------------
最后一句有意思,思考一下……
@主任级科员 610楼 2013-03-27 20:01:36
已经许久未读到的好帖,希望楼主能坚持写下去。我和楼主应该是同龄人,对楼主的观点深以为然。中国近十年的经济与政治有内在的必然性,却也为今后的发展埋下了一些祸根。楼主看到了一些掩盖在表面现象下的真实状况,有很多观点比如创业,比如理性人假设和市场经济理论的看法很有道理。还没有看完,鼓励一下,希望能有机会交流
-----------------------------
期待!
@zh_police 64楼 2013-03-20 00:01:48
mark
-----------------------------
@蓝天玉镯 613楼 2013-03-27 20:08:09
不是说大就强!强大强大,强才有大的可能,胜为强,败了何来的强?以少胜多,四两拨千斤。实际也是强大的表现。
-----------------------------
非常对。市场经济学的核心,是首先追求质量,首先追求强。
@viclish 310楼 2013-03-23 05:02:34
我一般只看帖不回帖,但鉴于楼主的深刻见解和奉献精神,不顶不行了。
认真拜读,已经感受到楼主理性思考之外的、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感情!
顺便向楼主讨教:个人认为中国下一个10年涨价热点是农产品。不知楼主以为如何。
-----------------------------
@虫虫小非 616楼 2013-03-27 20:24:38
恩,是不是下一个十年我不确定,不过这个,必然要走的路。
楼主算个人才, 写的不错,不过我个人好像感觉你说的东西还缺少了些什么一样,呵呵,不好意思,我没有学过经济学,但是看了你的一看就觉得说的简单明了,很好读的。
标记一下,下次继续看看。
-----------------------------
论坛就是这点好,可以自由交流。期待你点出“缺少”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