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者的道路————写在房地产黄金十年谢幕之际

  这一章要以房地产调控为例,戳理论的痛处了。也许要被枪林弹雨了……





  第三章 宏观经济是红色的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不是科学

  如今回想起来,大学真像个天堂,唯一让人紧张的,就是期末考试了。微观经济学这门课,我考的还可以。但宏观经济学就惨了,大概考了个68分。之所以说“大概”,是因为人总是习惯忘记不愉快的事情,以至我现在不能确定究竟得了68分还是更低。反正是6字头吧,免于补考而已。

  虽然不确切记得到底是不是68分,这次宏观经济学考试的惨痛却给我留下了深深的记忆。因为,我是真的很努力的去准备了这次考试,学校南门那家通宵营业的大成永和豆浆店可以作证!当时,我对有些模型就是理解不了:这条线为什么就非得是直线而不是曲线?这个假设似乎违背常识,那由此产生的模型是对的吗?可是别人都没异议啊,难道我连常识也不具备了?完了,我的智商怕是懂不了了……整整一个学年,这个阴影都严重影响了我的情绪,这个学年没敢去追求心仪的女孩。

  就是在那段郁闷的日子里,第一次在心中埋下了对纯粹市场经济学怀疑种子。也许里面还夹杂着点恨!从此以后,格外注意各种针对市场的宏观经济学报告。在与不断增长的实践知识相互对照之后,可以这么认为,宏观经济学可能是一门哲学,但绝不是科学。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在某些方面是完全不同的。非常明显的一个不同就是:宏观经济学它老是在变!

  前言里,回顾了穷学生们买经济学教科书的悲惨经历,简直跟追赶时尚潮流一样。那几个老外大教授们,总是每几年都分别要出一版自己的教科书,就像大设计师们每年都要在巴黎发布他/她们的最新时装。变化来自哪里?微观经济学部分基本是没什么变化的。变的大多是宏观经济学部分。宏观经济学分好几个流派呢。这几年你占上风,那几年我占上风。

  宏观经济学的“变”还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没有一个宏观经济学者经常性的准确预测宏观经济走势。这里的准确,也不需要特别准确。只要能精确到6个月,就算是准确了。能精确到一个月,那就是非常准确了。但如果有人跳起来讲:“我10年前就预测房价要涨!”或者“房价要跌一半!”我们就无语了。类似的话,十年来大家在楼市里一定听了不少,有什么帮助呢?不针对任何人,也不要对号入座。反正我见识有限,没见到有谁可以连续三次准确预测中国楼市的,也没听说过经济史上有什么人具备如此能耐,可以准确预测宏观经济的。如果是我孤陋寡闻了,请各位教我。据说,只是据说,国外的投资顶级高手们可以提前18个月大致预测某些趋势。这种传闻只能半信半疑了。反正,投资大鳄索罗斯在讲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时候坦白说,虽然他早已经预测危机要出现,但对这次危机的爆发时间和范围,还是没有足够准备,到头来还是损失了很多。这才是真正的大鳄啊,他的“反射性理论”和“非均衡理论”,顶尖智慧。

  科学的最基本要求是准确性和可预见性。宏观经济学符合这两个标准吗?显然不符合么。所以,那些老是预测不准的个人投资者也不要灰心丧气,大家和经济学家们在这个问题上,从结果来看,很可能是同一个水准的。

  那么,为什么宏观经济学不是一门科学呢?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究竟有什么不一样呢?尝试为大家分析一下。觉得枯燥的,跳过就是了,知道了“宏观经济学不是科学”这个结论,一般也够用了。

  在“资本的血统”里,我们探讨了微观经济学在追求“质量”上是最好的。但是,经济学是上层建筑,微观经济学不是凭空成立的,背后是一系列学说、智慧在做支撑的。对于西方文明的这一伟大贡献,表示由衷钦佩的同时,一定要看到人家的精髓和基础。别只看到了人家的摩天大楼,却看不到深深打入泥土的地基。

  首先,微观经济学假设人是“趋利避害”的,也就是只讲个人利益的。用学术语言讲,人性本恶是微观经济学的哲学基础,人的自我性是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出发点。几千年来,人性没多少改变,有两个基本面。一方面,人作为个体,有自身生存、发展的各种欲望,这就是人性中的自我性。在刚出生的小朋友身上,这种自我性表现得非常充分。一方面,人作为社会动物,天性中有群体意识。这种群体意识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得到验证和强化。因为,一个社会人必须获得他人的劳动成果才能生存。在微观经济学里,人的社会性被极端简化了,人和人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就是商品交换关系,这就是理性人假设。人的自我性被极端强化了,只要符合市场规则,个人欲望的实现就是合理的。

  微观经济学是西方式社会观的产物。人生来有自我性,有各种欲望,这些欲望会伤害到其他人的利益,所以“人性本恶”。那么,人类社会的第一要义是防止人的恶伤害别人。能“防止他人之恶”,那么一个社会就是好的。靠什么来限制他人之恶呢?靠“契约”。“契约”在西方文明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尊重“契约”是最基本的社会共识,是神圣的。正是如此,微观经济学才可以给个人以最大的发挥空间,让人的差异性可以体现出来。如果没有差异,如何来追求“质量”?

  其次,科学是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这里的科学,是狭义的科学,要求准确并具有可验证性。科学是描述客观世界的一种方法,数字和逻辑是科学的基石。于是,科学准确、严密、可验证、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科学成果,因为是客观的,遵循统一规则的,于是可以被学习、传播、积累。两个陌生人,用科学可以交流复杂的事务。科学是西方文明的又一大贡献,为人类提供了一个认识世界的强有力工具。

  微观经济学正是建立在科学方法之上,把消费市场和资源(生产要素)市场用数字加以描述,然后用数学方法去寻找极值或者均衡值。极值,在经济里通常就是最有效率(质量)的点。均衡值,在经济里往往是市场达到稳定状态、产生整体最高效率的点。

  所以,微观经济学的各种结论,总是图线中的交叉点、等式里的那个解。用通俗的话讲,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就是“均衡”,最好的情况是存在的,是可以用科学方法描述的,是准确并可验证的。

  回过头来,让我们看看宏观经济是不是能符合上面两个条件。为了便于理解,举大型公司为例子。一个4000人的公司,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经济体。一个10亿人的国家,是个更复杂的经济体。如果一个4000人的公司都无法用人的自我性和科学方法来充分解释的话,那么一个10亿人口经济体的宏观经济恐怕也不能。

  这里的例子是亲身经历的sf公司。当我离开的时候,sf在全国超过60个城市有200多家公司,员工约4000人。

  谁能用科学的方式解答,为什么sf的业绩增长率(类似于宏观经济的GDP增长率)某些年头是100%,某些年头是60%?究竟是60%的增长率好还是100%的增长率好呢?

  谁能用科学的方式解答,sf究竟是2006年上市好还是2010年上市好呢?为什么2006年签个字就能上市时,老M不愿意呢?

  谁能用科学的方式解答,sf全国扩张搞“百城战略”时,一年进20个城市?为什么不是18个或者25个呢?

  谁能用科学的方式解答,地级市苏州公司的年度任务和省会城市杭州连续3年差不多呢?完成了同样的业绩,两位总经理是否就同样优秀呢?

  以上这些事情,都是先去做,事后再去总结的,是一种经验主义。一个公司,必须综合考虑财务、人事、产品、业绩等多方面的因素。业绩增长,需要有人才,需要团队磨合,需要产品创新,需要行政财务体系支撑。100%的业绩增长当然比60%的增长更诱人,但是其他部门是不是可以支撑这样的发展?销售人员能不能长期承受这样的压力?问题没解决好,集体跳槽的事情不是没发生过。于是,必须考虑方方面面的感受,绝不可以只用市场法则去解决问题。“JUST DO IT.”事情最终就是那个样子了。至于事情是不是可以办得更好,业绩是不是可以增长105%,没人说不可以。但请对可能爆发出了的问题有个心理准备。

  一定规模的公司,内部情况就已经复杂到难以用数字来描述了。各地基层的具体情形,高级管理人员是无法知道的。就算花很多时间把数字都搞清楚,依然难以把不同部门的数字用模型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确信,产品质量和销售业绩是有关系的,但是我们没法知道产品质量与销售业绩之间确定的数学关系。因为还有多种内外部因素在影响销售业绩,加上这些因素的扰动,各个数字之间的逻辑关系就变得混乱和难以处理。实际中的做法,通常是制定几个核心指标,然后一个个考核。哪个指标出问题了,就去解决哪个。遇到特殊情况,公司可能只保一个指标,放弃其他。

  另一方面,公司内各个部门都有自己的职业习惯和视角,要能够让公司各部门往一个方向去,必须站在各个部门的立场上来体会它们的感受。如果每个部门都只讲“自我性”,只是把彼此间的协作简化成“各扫门前雪”,那么扯皮和推诿就会经常发生,严重影响做事的效率。好的管理者就必须既站在公司整体的立场上通盘考虑,还能够理解主要部门的诉求并协调好彼此间的关系。无论是强硬的老M还是强悍的Z老板,即使冲锋的时候都不忘小心翼翼的维系方方面面,必要时亲自去做“指导员”。

  不能只从自我角度观察问题,不能用科学方法准确描述,常常有一个整体目标。于是,“平衡”就成为处理各种指标、各个部门的关键。“平衡”不是一个精确的数字组合,而是未必精确的数字区间。能大致知道,各个指标分别都在相应的区间水平里,那么整体情况就是良好的。追求一个整体目标时,要以各项指标不脱离数字区间为宜,否则某个方面就很可能产生问题,导致整体的失败。

  看过大型公司的例子,再回头看宏观经济,那么就比较清楚了。宏观经济不能只从人的自我性观察问题,不能用科学方法准确描述,常常有一个整体目标。“平衡”是宏观经济的核心。

  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就业等几个衡量宏观经济是否良好运行的主要方面,就像人是否健康需要用血压、心跳、体温、呼吸等主要指标来衡量。这些指标的确会相互影响,但是硬要说这几个指标存在确定的联动关系,还可以用这根线那根线画出来,就纯属扯淡了。一个人的健康,需要不少指标才可以衡量。一旦遇到病痛,除了主要指标外还可能需要检查其他不常用的指标。一个经济体的复杂程度,几个核心指标本身就不够用了。在某些时刻,还需要考虑基尼系数(判断收入分配的指标)、劳动生产率乃至环境成本等重要指标。如果还是要用科学模型强行把这些指标联系起来,那么就只是生搬硬套科学方法了。结果就是,讲起来头头是道,实际上南辕北辙。

  我们是来寻找道路的,而不是故意要找谁麻烦的。如果有想把宏观经济这点事再搞搞明白的,请到最后一章的末尾来探讨。更关心实务的读者就不必那么麻烦去看理论了,记得结论就足够了:宏观经济学不是一门科学。

  当用人的有限智商去理解复杂世界的时候,还是要有一份警醒和畏惧的。西方科学的重要源头、当时最有知识的苏格拉底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这句话本身极富禅机,真正打动人心的是背后的态度,和东方智慧不谋而合,可见世界真有大同,殊途同归。后世科学追求者不能走极端啊。
  @明明R 659楼 2013-03-27 23:04:32
  不同观点的交流、较量和碰撞是我最愿意看到的,毕竟兼听则明,氛围不错,继续关注
  -----------------------------

  是啊是啊,碰撞才有火花
  @linkegy1 679楼 2013-03-28 01:20:37
  把已经写的看完了。
  再认真的来回个贴。
  LZ大学毕业的时候我大二。我现在已经在自己的身边看到了很多LZ举的例子,虽然行业不同,但是结果是一致的。
  可能理工科和经济学科不一样,理工科找工作上,只要你专业当年选好了,基本不愁。所以LZ第一章第一节那个耳光基本没扇到我和我同学们脸上来。
  3个陷阱之一、二,我身边大把的往上广深闯的人,结果靠自己闯的,不断跳槽的基本回来了,......
  -----------------------------

  亲身经历了才能明白,亲身经历了才有说服力。

  感谢分享。奋斗不已,一个又一个坎需要过。
  @linkegy1 684楼 2013-03-28 02:02:27
  就像你说的,其实很多人都妄想,自己是故事里的超级英雄。
  现实里,每个人都妄想自己会中彩票,都妄想自己会找对投资方向,一劳永逸的赌一把。
  特别是看到身边有人暂时成功的例子之后那种群起而上的效应。往往忽视了他们的第一笔钱,是实实在在踏踏实实的干事得来的。也只有踏踏实实的干事,才能实实在在不断的创造财富。
  人性最难的,我个人认为是,忍,或者说不贪,或者说坚持原则,或者按......
  -----------------------------


  真是实践出真知啊。

  是的,投资市场里最难的也是这个心态了。
  @帝王心乞丐命 686楼 2013-03-28 02:21:35
  MARK!房价高企,只不过是286时代“改革”所造成的一种恶性蝴蝶效应!摸石头过河尝到甜头后,红二代或者说既得利益们就算再有理性道德,也不会错过“市场经济”这班有名无实的顺风车!不管是东风压西式风还是西压东风,中华民风如此淳朴,注定要“哀民生之多艰”所以个人更希望楼主能从政策方面分析一下经济行为!
  -----------------------------

  第三章就是这方面的内容,大家多讨论。但不要涉及敏感话题。那是现实,我们必须面对
  @linkegy1 685楼 2013-03-28 02:06:26
  真心希望国家能挺过这一关。
  -----------------------------

  非常感谢你的分享!你的情怀会感染那些同道的。

  共勉
  @2013英儿 694楼 2013-03-28 08:33:06
  不错,创业很难,但是只要选对领域,坚持,还是比买房有前途。所以建议自住的不要等,只要当地房价合适就买,投资的就要淡定了,自己做的企业成长性更好,房子再增值也只是房子,企业做好了,那是一座金矿,留给孩子房子(=钱),哪如留给孩子企业呀。

  -----------------------------

  坚持,很重要啊。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啊
  @春天行者 701楼 2013-03-28 09:09:00
  资本主义是如何发展的谁能说说?是不是那几个富可超国的犹太大家族有意识引导的结果?从公平正义自由平等目标上看,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是否是实现这目标唯一道路?
  -----------------------------

  准备在第四章和大家讨论。但不大想用那么敏感的词语。

  我们只谈经济。
  @匹马驮人生 510楼 2013-03-27 14:04:05
  兄台大才,开篇就直接把经济学的理性人给否了。理性人不仅仅在中国不理性,天下莫不是如此,荷兰的郁金香的疯狂兄台肯定知道。学经济学的牛人无数,他们会不了解这些?理性人老兄认为机器人不如说是外星人的好。理性人是经济学的研究基础,可不能直接给否了啊!
  我试着回答一下李约瑟的问题,中国古代的科学成就是很高的,但是为何没有系统到理论层面呢?第一、中国的传统是,知其然不愿知其所以然;这点是我学......
  -----------------------------
  @搜飕111 642楼 2013-03-27 22:18:08
  哈!好!就是这个味儿。
  下两章出来了,愿再做沟通。这个 李约瑟的问题
  -----------------------------
  @匹马驮人生 704楼 2013-03-28 09:29:14
  老兄说的社会人包括自我性和社会性,而经济学的理性人老兄认为是过于自我,甚至是自私型,这个观点不大同意。我认为的理性人是面临所有的选择或者说博弈的时候,都会选择最优的策略,在所有人都是理性人的假设中就不会出现,博弈论的囚徒困境。
  -----------------------------

  理性人假设是含有西方的社会价值观在里面的。

  不知有没有发现,一件事情,用不同的价值观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所以,这么多铺垫以后,就是逐渐切入下去了。
  @匹马驮人生 709楼 2013-03-28 09:46:11
  我是这么理解,理性人在经济模型中的作用和价值的。人性包括自我性和社会性,那么我以自我性认为是阴,社会性为阳。每一个人的阴阳比例是不一样的,折中取阴阳平衡的人为理性人。这样的人很少,但是有代表性,就好比每天期货的价格似的。他们可以作为模型的基础去分析和预测,如何能到达最优?但是能不能做到?肯定做不到。就好比让一个人不抽烟不喝酒天天睡眠8小时按时吃饭可以活的年龄更长一样,有意义不?我觉的有,......
  -----------------------------
  哈哈,你似乎预见到接下来的某些内容了。
  @clementdeli 723楼 2013-03-28 13:39:57
  我是做科技工作的,一开始研发,后来工程,现在管理。从低级研发到研发产业化再到科技管理,我逐渐认识到什么是创新。
  不仅仅是做科技的人在创新,各行各业的人都在创新,创新往往是没有结果的,那为什么公司会投入那么多钱做这些?个人的观点是:创新是一种依靠知识、经验来预见未来世界的能力。为了获得这种能力,花再多的钱都是值得的。因为创新不是短期利益,必然需要战略的眼光和长期的投入,而且进入了一......
  -----------------------------

  精彩!创新是个很核心的话题啊……
  @剑心无情 739楼 2013-03-28 19:50:25
  楼主有才,小子佩服楼主的学识,可惜小子虽然大学毕业但是所学与楼主甚远,也没有学过经济学,所以看了两遍楼主的帖子。
  但是小子认为我自己也有优势,我在大学就已经决定了,大学一毕业就要从销售做起,磨练自己,为以后自己做事打基础,当然我一定要在先学会给别人打好工再说,先打好工才能有自信去创业,而且创业一定是找到了肯定能够赚钱的行当,呵呵。
  不知道楼主能不能教教小子怎么才能有您这种学......
  -----------------------------

  销售是很锻炼人的工作,也很适合创业。挺好的啊。那些成功者很少有人靠学历的吧。路都是自己走出来的。如果可以复制,那些先来者肯定先教他们的子弟的。

  正是因为有些东西不能复制,所以才有我们后来者的机会。

  大家一起寻找,相互交流吧
  @a2013gb 762楼 2013-03-28 21:31:13
  行政权力主导的市场被你如此推崇!
  -----------------------------

  不是的。而是正视现实。目标在那边,方向在那边,而我们要找的是路
  @东风归去 764楼 2013-03-28 21:49:13
  天啦,楼主的经济学跟谁学的啊?北大金融系?对经济学理论的批判完全是外行人的水平,对经济问题的也分析毫无体系性,真看不出你的经济学思维体现在哪方面,更看不出分析中的金融视角。
  另外指出楼主两个小小的问题:
  1、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根本不讨论企业组织内部的问题,这是新制度经济学研究的东西。企业科层组织跟西方经济学也没有太大的关系。
  2、楼主说宏观经济学不是科学,这个我很赞同,......
  -----------------------------

  谢谢点评。前半段那些判断性的点评我就不回复了。
  后半段指出的两个问题,到可以讨论。
  有关1,本文的主旨不是去批判西方经济学,而是寻找后来者的道路,解决实际问题是出发点。所以,压根没有按照西方经济学的框架展开的意思。
  此外,公司这种经济体,已经发展到了富可敌国的程度,没有理由忽视吧?公司这种经济体和国家这种经济体的异同在哪里呢?哪个更符合市场经济的原则呢?为什么宏观经济学研究国家级的经济体,而不去研究一下公司经济体呢?难道如今公司经济体对这个世界的影响还小吗?请留意一下央视播的《公司的力量》。公司是西方经济智慧的精华啊!

  有关2,我只能说东风误解我的意思了。
  这篇东西,是从大家身边的事情说起的。前面用现实摆问题,说明不能完全相信西方经济学,然后初步切入到核心去,分析哪些是可以解决现实问题的,哪些是不适用的。
  个人认为,经济学不是文学,应该是一门实证性的学科。而且,应该是一门让普通人都能明白的学科。原因嘛,文中会逐步揭示。

  前面有位兄台已经看出来,这篇文字是要“自圆其说”的。所以……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