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推理《给局外人的信》

  洗漱完后,准备关机睡觉,睡前又浏览了青城论坛,我发的那个人肉搜索的帖子里有新的回复,点开一看,亮了。
  “此人名叫刘海涛,绰号教授,三十三岁,家住朝阳二村,未婚,无业,是个地道的流氓,大家碰见了躲远点。”
  回帖的是个新注册的ID,很多网友在发表敏感言论时,通常都会使用马甲。不过像这种刚刚注册就上来“爆料”的ID,可信度往往并不高,而这也是我要盗用别人ID发那个帖子的原因之一。
  刘海涛,他就是杀害陈队长的真凶吗?我兴奋地拿起手机,觉得有必要把这个消息告诉吴渊。可是一看时间,都十一点了,太晚打电话给人家不太好吧。而且,说不定他也在关注这个帖子,已经看到了那条回复。
  哎,我果真变得优柔寡断了。
  巧的是,我没给吴渊打电话,吴渊却打了一个给我。本以为他想和我讲的是同样的事情,没料到电话接通后,他告诉我的却是如此不得了的大事!
  青城市副市长、公安局长曹军海命丧车轮之下!
  不知道青城的老百姓哪来那么多的夜生活,反正我在小区门口站了许久才上了一台没有载人的士。等我赶到曹军海的命案现场时,那里已经被里三层外三层地围了个水泄不通,其中就包括不少传媒业里的同行。
  出事的路段在青城市的远郊,柏油路面,两车道,路旁有个大型安置小区。这条路平时过往的车辆并不算太多,再往前走就是通向另一个城市的国道。
  昏黄的路灯底下,警戒线拉得很宽,线外的人踮着脚往里观望,线内几个警察在紧张地忙碌着。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挤到了警戒线的边缘,我看见吴渊了,他正猫着腰,一步一停地在附近的路面上寻找着可能的证据。
  马路中央摆着一台装满货物的大卡车,旁边倒着一台扭曲变形的两轮摩托。摩托车车身和卡车的尾部都沾染着斑斑血迹,如果没有猜错的话,这应该是行驶在前面的卡车突然停车,而后面的摩托车刹车不及所酿成的追尾事故。
  原本摩托车应该生生地嵌在卡车底盘的位置,估计是警察来后将之拽了出来。
  从现场情况判断,死去的当是摩托车上的人。但是以曹军海的江湖地位,他不该使用摩托车这样的交通工具啊,卡车也不会。
  “尸体在哪?”我问身边一个正在拍照的同行。
  “我也没看到。我赶到之前已经被警察拖走了,想来这样的场面太过血腥,确实是越少人看到越好。”同行说。
  他说的有道理,摩托车上的人以肉体去撞击大卡车的钢筋铁骨,惨烈的程度可想而知。我倒吸一口凉气,继而又问:“确定死者是曹军海吗?”
  “对,警察是这么说的。好像是在死者身上找到了他的身份证件吧。”
  “曹军海是何等人物,怎么会深更半夜地出现在一台摩托车上?”
  “这个问题恐怕得问警察了。”
  “死了几个?”
  “摩托车司机和曹军海两个人。”
  “卡车司机呢?”
  “在那边接受盘问了。”同行指着远端一个蹲着的男人,他正和穿制服的警察说着什么。
  “借过,借过。”我从人群中挤出一条道,慢慢向卡车司机靠近。他大概四十几岁的年纪,蹲在地上大口大口地吸着烟,全身都在发抖,看上去吓得不轻。询问他的警察神情严肃,边问边拿着个小本子在做着记录,不过两人交谈的内容我完全听不清楚。
  我拿手机登陆互联网,在奇闻异事版块上发了个帖子,简要地说明了现场的情况。尽管身边有很多传媒业的同行,但报纸明天早上才能与读者见面,电台广播虽然是即时的,但受众面较小,相比之下,网络无疑有着更多的优势。
  作为副市长,又是近期的焦点人物,在未来的一段日子里,曹军海的死无疑将在青城掀起一场轩然大波。我想不明白的是,他怎么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坐着摩托车跑到这城乡接壤的地方来呢?
  或许,他有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吧。一个手握实权的副厅级干部,竟然会以这样的方式结束生命,多少会让人感叹世事的无常。
  出事的路段本来就不宽敞,而警戒圈和看热闹的人群又占据了大半个行车道。虽说有关部门做了此处交通不畅的提示,但赶路的车辆还是排起了长龙。再在这里耽搁下去恐怕会引起更严重的交通堵塞,何况事故现场已没有更多的证据可供采集了。
  于是警察头子做出决定,缩小警戒圈,留下一老一小两个刑警在附近彻夜执勤,其余的收队。
  4、我朝吴渊用力挥手,他又朝地上看了几眼后,才走过来闷声说:“哎,死得太惨了。”
  “血肉模糊吧?”我好奇地问。一般女孩子碰到这种话题时总想躲得远远的,不过我自认心理素质还算过硬,对一些血腥的场面有较强的免疫力。
  “是的,不成人形。像压缩饼干一样,脖子没了,五官挤成一团,两具尸体亲密无间地连成一块。从卡车底下把摩托车拉出来时,所有人都吓了一跳。还好我们阻止了围观人群的拍照,不然这样的相片传出去会吓死老百姓。”
  “有没有目击者?”
  “没有,路上也没装摄像头。不过据住在这附近的小区居民反映,他们听到了尖锐的摩托车急刹声。”
  “事故的责任方?”
  “还没最终认定。卡车司机说,他是正常行驶,见到前方有家禽横穿马路就放慢了速度,后面的摩托车速度太快才撞了上来。当时砰的一声响,他就料想出事了。”
  “他知道死的人是青城的副市长吗?”
  “开始时不知道,后来知道了。”
  “难怪他怕成那样。”我回忆起卡车司机受讯的场景,“你开车来了吗?顺便送我回去吧。”
  我和吴渊钻进警灯闪烁着的本田车。确定其他同事分乘不同车辆离开后,吴渊才一拧钥匙点燃发动机:“当然,或许这并不是一起简单的交通事故。”
  “摩托车被做过手脚?”
  “检查过了,没有问题。”
  “曹军海怎么会乘摩托车出现在这种地方?”
  “对,这才是最大的疑点。和陈队长一样,曹军海死前也被人监视着,只不过监视陈队长处于半公开状态,监视曹军海则是秘密任务。说是秘密嘛,其实知道的人也不少。曹军海又不是傻子,他料到自己正在被暗中调查,走到哪都提心吊胆。今天晚饭过后,曹军海像平常一样外出散步,到了一条林荫道时,他突然跳上一台停在路边的摩托车,一溜烟就不见了踪影。摩托车嘛,小灵快,监视小组四下寻找都不得其法,再次听到消息时,就已经是曹军海的死了。从曹军海出走到他死亡这几个小时里,他去过哪,见过谁,这些都是本案的关键。”
  “接走曹军海的人是谁?”
  “还没有查到,他骑车时戴着头盔。”
  “接走曹军海的摩托车和出事的是同一台吧,司机也是同一人?”
  “目前来看是这样,但也不能排除万一。”
  “监视来监视去,把两个关键人物都监视死了,当初直接抓人该多好?”
  “没有充分的证据怎么抓人?再说纪委的风格就是轻易不抓人,抓的话就八九不离十。”
  “杨东留下的手机卡里,查到什么线索吗?”
  “不清楚,那么机密的档案不是我想了解就能了解到的。”
  “哦,有件事忘记告诉你。你让我帮忙找的那个人有消息了,网友回帖说他名叫刘海涛,绰号教授,住在朝阳二村。至于是真是假我就搞不清楚了。”
  “没关系,我去查。”
  “单凭直觉就确定他和陈队长的死有关?”
  “不单如此,我总觉得自己在哪里见过他,可一直想不起来。”
  “是吗?我认为这个理由比直觉更牵强了。”
  “嘿嘿,别见外,警察的职业病而已,喜欢怀疑。”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