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在微博更完就以为万事大吉了,差点把这忘了,天涯可是我的大本营,不能忘本呀!
+++++++++++++++++
《妈妈》(2)
督导端着白瓷大把儿茶缸,泡着吴裕泰的茉莉花,正往嘴里送,一听这话,卡蹦一声磕门牙上了。
队长好像也被自己突然冒出来的这句话吓住了,愣了一下,赶紧摆手说不是那个意思,叫督导别胡思乱想。大家评评理!这是说不想就能不想的事吗?督导腾地就站起来了,震得茶几歪到一边。冥冥中一句特别狗血的台词油然而生:“你到底什么意思?”但话到嘴边,愣是没说出来。他们你瞅瞅我,我瞅瞅你,谁也不知道下一句该如何开口。
后来他们哥俩深谈了两个钟头,但具体说了些什么,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了。
那一天,队长来找督导的主要目的,是想请他抢在“委员会”之前给嫌疑人做一个精神鉴定。咱们关起门来说,这是典型的违规行为。
嫌疑人的律师已经提出了精神病司法鉴定的申请,到时候,会随机抽取三名专家组成一个“委员会”,让他们鉴定嫌疑人到底是真有病,还是装的。“随机抽取”是为了保证委员会成员和嫌疑人之间没有利害关系,但规矩总会有漏洞,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人情社会。督导所就职的医院是当时屈指可数的具有精神病司法鉴定资格的医院,要选委员会也是从那一亩三分地里选。督导的地位咱们之前说了,那是相当有分量的。所以存在这么一种情况——就算督导不是委员会成员,但是他已经做出了一个非官方的报告:丫没病,就是装的,想逃脱罪责!如果你正好是委员会的成员,督导又对你有过提携之恩,你会怎么做呢?你会做出完全相反的鉴定结果来驳人家的面子吗?
当时队长就是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督导问:“你是想让他有病呢?还是没病呢?”
队长说:“一个小年轻,能有什么病……”
哦……啊?
督导糊涂了,怎么他妈又不按套路出牌啊?
根据队长透露的信息,这案子并不是一件简单的案子。虽然给嫌疑人定罪的证据确凿,但是按行话讲,案件还原却不够完美。就跟相声段子里说的似的,小孩子手贱,把录音机拆了又装上,哎呦,居然没坏,能响,真牛逼,给自己点个赞!一扭头,发现桌上多俩零件。
录音机就相当于案情原貌,零件就相当于证据。
证据少了,破不了案;证据太多,相互矛盾,定不了案。针对嫌疑人的这个弑母案,虽然证据确凿,可以确定人就是他杀的,但是模糊的犯罪动机和也许存在的帮凶,都让这个案子的碎片无法完美地拼凑成一个整体。
话说这么多,大家应该明白了。这么麻烦的一个案子,如果嫌疑人是精神病的话不就省大事了吗?动机也不用查了,什么帮凶也无所谓了,屎盆子全都扣他一人脑袋上不就皆大欢喜了吗?
督导觉得,他第一次有点看不懂队长这个人了。
咱们解释了这么多,但其实在督导那里只思考了一瞬间而已,比打个喷嚏慢不了多少。和目的的善恶无关,违规的事情肯定不行,免谈。
督导是一个很有正义感的人,小时候的梦想是当侠盗劫富济贫,青春期懂点人事之后梦想就变成了当警察抓坏蛋。不过因为督导天生平足,这两个梦想哪个也干不了。现在他以医生的身份和警方合作,也算是曲线救国,圆了梦,像这种明显有失公平的事情,在他古道柔肠的小心灵中肯定是特别厌恶的。
队长早就猜到督导会断然拒绝,他当时说:“老X啊,咱俩虽然不是一个系统的,但是也相识这么多年了,我是个什么样的人你比我老婆都明白。我这样拜托肯定有我的理由,但是牵扯到一些关键证据,我不能透露太多。”
督导心想:别给我来这套,有什么理由你摆在桌面上说啊?那我还得视情况看要不要帮你呢。求人还想藏着掖着,门都没有!
督导的性格就那样,软硬不吃,油盐不进,两人话不投机,队长只好无功而返。不过队长也不是吃干饭的,他能全凭督导拿捏吗?现在想起来,我觉得一开始队长说的那句“帮他的不像是人”就是一个小伎俩。你要帮我呢,我就把话说完,满足你的好奇心;你要是不帮我,哼哼,就自己难受去吧!
把队长送走后,督导站在窗户边抽烟,果然陷入了纠结之中。
“帮他的不像是人”这句话既可以往正道解释,也可以往歪道猜测。现在只能断定,队长这句话不是空穴来风,肯定有所指。如果只是为了吊胃口而故意弄了个标题党,那就太没水平了,人家刑警队长不至于干这种事。督导有心问个明白,但是面子上挂不住。自己没给人家情面,估计人家也得让你碰个软钉子。“不得向无关人员透露案情”这是个能松能紧的规矩,但有时候真要命。
督导一边抽烟,一边叹气,正好看见队长从楼群里走出来,慢慢上了车。督导目送他开车走远,钻进车流,尾灯红成一片,像破碎在柏油马路上的夕阳。他想起来自己不会开车。对别人来说挺简单的一件事,自个就是怎么也学不会。
“别想那么复杂,脚底下一踩就走了。”——是谁这么说过来着?然后,督导突然就想明白了,大热天,后脊梁却噌噌往外冒凉气,跟背了个空调似的。
“帮他的不像是人……”
这话也许并没有什么深意,更不是打哑谜,它不过就是字面上那个意思罢了。
一个月之后,嫌疑人的鉴定结果出炉了,他患的是“分离性多重人格障碍”。咱们前面提过,一个月之前,队长来找的时候,督导就想到一种可能,当时差点脱口而出。那时候督导已经猜到,没准是多重人格。因为种种证据表明,嫌疑人的性格和作案手法不够匹配,咱们逆向思维一下:如果嫌疑人突然换了一个性格不就都能说得通了吗?在没做任何检查的情况下,这个推测有点惊世骇俗,所以督导没说出口。
这种病现在电影里都演滥了,好像比感冒还容易得,一旦剧情不能自圆其说了,就说主角有“多重人格”。OL打招呼的标准台词不是:“我今天好像有点感冒了。”而是“我今天人格好像有点多。”
早期编剧还收敛一点,顶多让主角分裂出俩、仨互相掐。现如今审美观都扭曲了,我听说有一句黑话叫“多分,多漂亮”,只要出现多重人格的桥段,不分裂出十个八个就显不出来水平。
嫌疑人的情况属于严重意识障碍,并且判定他在作案时处于发病状态,是无责任能力的。后面的事情顺理成章,嫌疑人无罪,但是被强制送医院治疗。本来督导已经把这件案子放下了,谁知道因缘际会,嫌疑人又回到督导眼皮底下,成了他的病人。而作为主治医生的权力,督导终于接触到了队长向他隐瞒的资料。
那是一卷录像带。做为关键证据一直处于保密状态,不过案子已经尘埃落定,也就无所谓了
督导跟老师说过,当时他满怀欣喜地看完整卷录像,结果却大失所望。
失望,是因为他本以为带子里录到了什么特殊的东西,但是……
督导说得含糊,老师也没细问。
就这样,嫌疑人在医院里住了小半年。治疗效果还不错,做了几次评估后,医院觉得可以让他出院了。就在这时候,发生了意外。
一个实习医生,跟了督导很多年,有点像我和老师的关系,督导负责的病人病例都是他代劳的,我们叫他小P好了。治疗心因性精神病必须要全面了解病人的心路历程,几岁被门夹过脑袋,几岁破的处,全都得知道,所以嫌疑人的档案里也少不了警方那一段的记录。小P当时正在转正,缺一个有分量的论文,他就整理督导的病人病例,想攒一篇。这一整理不要紧,给他看出点问题。
+++++++++++++++++
《妈妈》(2)
督导端着白瓷大把儿茶缸,泡着吴裕泰的茉莉花,正往嘴里送,一听这话,卡蹦一声磕门牙上了。
队长好像也被自己突然冒出来的这句话吓住了,愣了一下,赶紧摆手说不是那个意思,叫督导别胡思乱想。大家评评理!这是说不想就能不想的事吗?督导腾地就站起来了,震得茶几歪到一边。冥冥中一句特别狗血的台词油然而生:“你到底什么意思?”但话到嘴边,愣是没说出来。他们你瞅瞅我,我瞅瞅你,谁也不知道下一句该如何开口。
后来他们哥俩深谈了两个钟头,但具体说了些什么,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了。
那一天,队长来找督导的主要目的,是想请他抢在“委员会”之前给嫌疑人做一个精神鉴定。咱们关起门来说,这是典型的违规行为。
嫌疑人的律师已经提出了精神病司法鉴定的申请,到时候,会随机抽取三名专家组成一个“委员会”,让他们鉴定嫌疑人到底是真有病,还是装的。“随机抽取”是为了保证委员会成员和嫌疑人之间没有利害关系,但规矩总会有漏洞,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人情社会。督导所就职的医院是当时屈指可数的具有精神病司法鉴定资格的医院,要选委员会也是从那一亩三分地里选。督导的地位咱们之前说了,那是相当有分量的。所以存在这么一种情况——就算督导不是委员会成员,但是他已经做出了一个非官方的报告:丫没病,就是装的,想逃脱罪责!如果你正好是委员会的成员,督导又对你有过提携之恩,你会怎么做呢?你会做出完全相反的鉴定结果来驳人家的面子吗?
当时队长就是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督导问:“你是想让他有病呢?还是没病呢?”
队长说:“一个小年轻,能有什么病……”
哦……啊?
督导糊涂了,怎么他妈又不按套路出牌啊?
根据队长透露的信息,这案子并不是一件简单的案子。虽然给嫌疑人定罪的证据确凿,但是按行话讲,案件还原却不够完美。就跟相声段子里说的似的,小孩子手贱,把录音机拆了又装上,哎呦,居然没坏,能响,真牛逼,给自己点个赞!一扭头,发现桌上多俩零件。
录音机就相当于案情原貌,零件就相当于证据。
证据少了,破不了案;证据太多,相互矛盾,定不了案。针对嫌疑人的这个弑母案,虽然证据确凿,可以确定人就是他杀的,但是模糊的犯罪动机和也许存在的帮凶,都让这个案子的碎片无法完美地拼凑成一个整体。
话说这么多,大家应该明白了。这么麻烦的一个案子,如果嫌疑人是精神病的话不就省大事了吗?动机也不用查了,什么帮凶也无所谓了,屎盆子全都扣他一人脑袋上不就皆大欢喜了吗?
督导觉得,他第一次有点看不懂队长这个人了。
咱们解释了这么多,但其实在督导那里只思考了一瞬间而已,比打个喷嚏慢不了多少。和目的的善恶无关,违规的事情肯定不行,免谈。
督导是一个很有正义感的人,小时候的梦想是当侠盗劫富济贫,青春期懂点人事之后梦想就变成了当警察抓坏蛋。不过因为督导天生平足,这两个梦想哪个也干不了。现在他以医生的身份和警方合作,也算是曲线救国,圆了梦,像这种明显有失公平的事情,在他古道柔肠的小心灵中肯定是特别厌恶的。
队长早就猜到督导会断然拒绝,他当时说:“老X啊,咱俩虽然不是一个系统的,但是也相识这么多年了,我是个什么样的人你比我老婆都明白。我这样拜托肯定有我的理由,但是牵扯到一些关键证据,我不能透露太多。”
督导心想:别给我来这套,有什么理由你摆在桌面上说啊?那我还得视情况看要不要帮你呢。求人还想藏着掖着,门都没有!
督导的性格就那样,软硬不吃,油盐不进,两人话不投机,队长只好无功而返。不过队长也不是吃干饭的,他能全凭督导拿捏吗?现在想起来,我觉得一开始队长说的那句“帮他的不像是人”就是一个小伎俩。你要帮我呢,我就把话说完,满足你的好奇心;你要是不帮我,哼哼,就自己难受去吧!
把队长送走后,督导站在窗户边抽烟,果然陷入了纠结之中。
“帮他的不像是人”这句话既可以往正道解释,也可以往歪道猜测。现在只能断定,队长这句话不是空穴来风,肯定有所指。如果只是为了吊胃口而故意弄了个标题党,那就太没水平了,人家刑警队长不至于干这种事。督导有心问个明白,但是面子上挂不住。自己没给人家情面,估计人家也得让你碰个软钉子。“不得向无关人员透露案情”这是个能松能紧的规矩,但有时候真要命。
督导一边抽烟,一边叹气,正好看见队长从楼群里走出来,慢慢上了车。督导目送他开车走远,钻进车流,尾灯红成一片,像破碎在柏油马路上的夕阳。他想起来自己不会开车。对别人来说挺简单的一件事,自个就是怎么也学不会。
“别想那么复杂,脚底下一踩就走了。”——是谁这么说过来着?然后,督导突然就想明白了,大热天,后脊梁却噌噌往外冒凉气,跟背了个空调似的。
“帮他的不像是人……”
这话也许并没有什么深意,更不是打哑谜,它不过就是字面上那个意思罢了。
一个月之后,嫌疑人的鉴定结果出炉了,他患的是“分离性多重人格障碍”。咱们前面提过,一个月之前,队长来找的时候,督导就想到一种可能,当时差点脱口而出。那时候督导已经猜到,没准是多重人格。因为种种证据表明,嫌疑人的性格和作案手法不够匹配,咱们逆向思维一下:如果嫌疑人突然换了一个性格不就都能说得通了吗?在没做任何检查的情况下,这个推测有点惊世骇俗,所以督导没说出口。
这种病现在电影里都演滥了,好像比感冒还容易得,一旦剧情不能自圆其说了,就说主角有“多重人格”。OL打招呼的标准台词不是:“我今天好像有点感冒了。”而是“我今天人格好像有点多。”
早期编剧还收敛一点,顶多让主角分裂出俩、仨互相掐。现如今审美观都扭曲了,我听说有一句黑话叫“多分,多漂亮”,只要出现多重人格的桥段,不分裂出十个八个就显不出来水平。
嫌疑人的情况属于严重意识障碍,并且判定他在作案时处于发病状态,是无责任能力的。后面的事情顺理成章,嫌疑人无罪,但是被强制送医院治疗。本来督导已经把这件案子放下了,谁知道因缘际会,嫌疑人又回到督导眼皮底下,成了他的病人。而作为主治医生的权力,督导终于接触到了队长向他隐瞒的资料。
那是一卷录像带。做为关键证据一直处于保密状态,不过案子已经尘埃落定,也就无所谓了
督导跟老师说过,当时他满怀欣喜地看完整卷录像,结果却大失所望。
失望,是因为他本以为带子里录到了什么特殊的东西,但是……
督导说得含糊,老师也没细问。
就这样,嫌疑人在医院里住了小半年。治疗效果还不错,做了几次评估后,医院觉得可以让他出院了。就在这时候,发生了意外。
一个实习医生,跟了督导很多年,有点像我和老师的关系,督导负责的病人病例都是他代劳的,我们叫他小P好了。治疗心因性精神病必须要全面了解病人的心路历程,几岁被门夹过脑袋,几岁破的处,全都得知道,所以嫌疑人的档案里也少不了警方那一段的记录。小P当时正在转正,缺一个有分量的论文,他就整理督导的病人病例,想攒一篇。这一整理不要紧,给他看出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