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鸡记录--我在张家界散养土鸡的过程直播

  作者:洁静PLX1Lv 2 时间:2018-08-08 13:53:39
  蛮哥,好
  自从在天涯阅读过您的贴子之后,深深被您对生态养殖这份执著和认真而打动!从您的文章字里行间体现出不仅有深厚丰富的文才更是一股作气的行动派。收益非浅!

  小女子是80后的小女子,在二线城市上班十五余年;已疲备不已。也计划这两年,也是二次走上创业路;当然也深知创业的艰辛,但心已定;打工实在找不到出入头地,唯有自主创业,才有希望。

  很希望得到蛮哥在生态养鸡的一些忠肯建议与指导。感激不尽!!
  ---------------------------
  这条路很难走,至少要做好几年不赚钱的准备。而且,基本上,付出的艰辛和都到的收获,是同工商业服务业不能比的。
  这段时间电脑坏了,没有更新,朋友们见谅!手机上传一幅还未完工的老蛮手绘蒙古姑娘奥登格日乐,表示老蛮还在哦:)

  
  还有什么能比得过青春的容颜,仿佛那年的风吹过布日都的草原。

  没想到好友里面还有位能歌善舞的蒙族姑娘奥登格日乐,刚刚从中央民大硕士毕业的奥登几年前曾买过我的鸡蛋加的我。那天偶然看到她的朋友圈,不禁想到若干年前的草原上,一个蒙着面纱的十多岁女孩,骑在一匹青花马上迤逦而来。
  问,能给我画张像么?
  我说可以。
  她说,我没有钱,可以唱歌来换。
  2018年8月22日星期三,养鸡第2122天。

  晴。

  慈利高桥的陈军,是个善于学习的人。认识得比较早,应该是2014年的春节,他说连续三天三夜看完我的帖子之后,带着一车亲戚朋友来到蛮山。那次,他的一位表姐喝了点酒,因为情感问题哭得一塌糊涂,末了还把手机落在这里,所以印象很是深刻。

  那时陈军还在打工,2016年的时候才回来养蜂。养蜂又到过我城里仓库一次,送了两瓶蜂蜜给我。听他介绍了养蜂的情况,民间都是桶养中华蜂,是因为四方蜂箱不符合中华蜂筑巢的习性,容易生病和出逃。所以聪明细心的陈军借鉴了他人的经验,采用分层圆木桶,采取顶层割蜜,取蜜之后底层再用空桶圈加垫,这样就模拟了中华蜂习性,我觉得这是一个好方法。
  
  回来的路上,老卢对我说,受你影响进入农业的人还真挺多的,起码我在张家界就知道好几个。

  我说,他们在心里都有一个农业的梦,只不过恰好看到我,于是从我这里印证他们的梦是否可行。粗糙性急的人浅尝辄止,哪来哪去。唯有勤奋好学、细致思考的人才能集思广益,逐渐精进。

  我今天为什么来?一是愿意以自己微薄的能力为认真做事的人广而告之。二是记录先行者的事迹,为志趣相同的后来人做一个参考,或有裨益。

  祝愿所有心里有梦的朋友,就像老蛮的兔头梦一样,不管是东隅还是桑榆,都能最终成真。
  2018年8月29日星期三,养鸡第2129天。

  多云。

  24号是周五,蛮山众筹农场的会员柳州小李在张家界结束一周的旅游后,计划上蛮山看看。那天本来还有个蛮山掌柜人选小曹约好了上山,因为父亲生病临时回去了。还有个老校友老秦,因为有一块地,也想养点鸡,约了好几天,也上山参观交流一下。

  直到下午五点多才发货完毕,在火车站接了小李,在阳湖坪会合老秦,一路翻山去鸡场。开到分脉垭,将军突然罢工。继前天换了电瓶之后,难道又出了问题?下车检查,发现传动轴脱了掉在地上,这下麻烦大了。动不了。

  
  喝到七点,天色快黑,才在药匠的依依不舍中踏上回家的路。回到蛮山已经快九点了。小李也喝得差不多,但是没醉。我还要回去杀鸡,于是让他早点休息。

  26日,我准备好货物,到龚家接了小李,去到城里仓库。然后就是一天发货。忙到下午三点,发完邮政的货物之后,才在仓库吃了张姐做的简易中餐。吃饭后,我赶去修理厂送机油,然后将借来的车开回合作桥退还。送完车已经五点多了。再坐中巴到城里去修理厂提车,应该就是6点半以后了。小李7点10分的火车,本想和他一起吃个晚饭,估计赶不到了,只好拜托张姐陪同他吃晚饭,他却不去,说午饭吃得晚,就这样上车回去了。

  果不然,我拿到车将近七点,然后又买了一车麦麸,还没出城天就黑了,回到蛮山,已是满天星斗。
  2018年9月2日星期日,养鸡第2133天。

  阴。

  还记得以前有个博友的名字叫做“流水声中过一生”,感觉这名字格调爆棚,很是喜欢。没想到我养鸡开帖后,就变成了“流水账里过光阴”,日常琐事,或是偶然想到的,只要有时间,差不多都记录下来。所以前面有朋友怨怨地说我没用功,只是敷衍记流水账。其实我想说,安详的日子就是平淡平常,生活中哪有那么多精彩!偶尔的精彩只是生命中一道瞬间的亮光。不时出现的亮光可以照亮人生吧,但曝光太多,也许会被灼伤的。

  所以,继续记流水账吧。

  今年蛮山的花生已经收完了,还是和去年一样,刚摘下来的生花生就被朋友们订完了。

  
  小黄喝了酒,仍然不忘记说蜂。他说蛮山条件这样好,完全可以收集野蜂蜜。春天有菜花,夏天有黄荆,秋天有五倍子,冬天还有野菊花和石楠花,杂花资源丰富,完全可以诱捕野蜂,让它们在深山老林中自然生长,不用药,也不用管理,一年就收一次蜜。

  听着听着,我竟然有些心动。都知道蜂蜜好,但是同样,都晓得蜂蜜假。这么几年,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朋友找我买蜂蜜,但是蜂蜜水太深,就是眼睁睁看着,取出来的也不一定就是地道的东西,就像野生葛根粉一样,不是自己做,完全无法放心。

  小黄的经验给我很大的启发。也许,说不定,明年就可以有蛮山自己的安全蜂蜜了。
  2018年9月4日星期二,养鸡第2135天。

  阵雨。

  母鸡们有在山上下野蛋的,有的没找到,时不时就会有母鸡引着一群小鸡仔咯咯咯地从山林中出来,这时,母鸡就像一个多么幸福的妈妈。

  前段时间,看到有母鸡带了五只小鸡仔出来,还没到天黑,就丢了两只。一定是被蛮山的猫们祸害了。于是只好想个办法,把它们关在兔笼子里,这样猫才抓不到了。
  
  习惯了蛮山夜晚的凉爽,山下的闷热在就餐时显得尤为不适。在老余家喝酒也不能尽兴,因为高糖,他才喝了一小杯就被老母亲抢走了杯子。我自己喝了两小杯,因为太热,匆匆吃完就去老余牛棚喝茶了。

  几个月没去牛棚,景象已然不同。老余今年把莲藕的种植压缩到几亩,原来门前的莲藕田改种了牧草。一丛丛两米多高的象草矗立田间,俨然另一番风光。我问老余,电影芳华的越战场景是在他这拍摄的吧?

  莲藕压缩,老余今年的收入就会减少。吃饭的时候剥了一碗花生米,是老余家的新花生。唠嗑时,老余母亲问我今年收了多少花生?我说两百多斤,都是生的卖完了。她念叨说她们家亲戚多,多少花生都能分得完。但是也卖了几十斤生的,好卖,却不能多卖。我说多少卖点钱也好啊。老太太用嘴努了努厨房做菜的老余,说,得点钱还不是一分不少地给他了,要交房供,这个月还差点钱。

  每次想到老余在重庆的房子,就有溺水憋气一样的感觉。刚开始他养牛创业时,十万元成本,五万修牛棚,三万五买小牛,其余开荒种草用得一分不剩,每月找钱交房供。我对他说,如果没有经济来源,房供会是个很大的压力,若干年前,我背时的时候,每个月600元的房供都凑不出来。你现在钱用完了,暂时又没有进项,不如把房卖了,一是没有负担,二来又有了充足的备用资金,这样有助于良性运转。不然,一直在负债状况下运作,压力很大,周转困难,就很难正常运转。老余说,绝对不会卖房。以前寄居在岳父家里的时候,老婆不止一次地念叨,要是有套自己的房子多好啊!哪怕再小的房子,只有是自己的才安心。这套重庆的房子就是为实现对老婆的承诺,所以不能卖。我说那好,不卖,反正空在那里,那可以出租啊。哪怕每个月租个几百块,也可以减少你的经济压力啊。老余说,不租。我老婆说过,自己的房子必须是完整地自己的,不能有别人的痕迹。我说,你先租给别人,等以后有钱了,可以重新装修啊,哪会有他人的痕迹?老余说,这样还是不好,不租。我无语,后来就再没有劝他卖房租房了。

  直到这两年房价疯涨,别看老余养牛没赚钱,其实房子还是升值了几十万的。所以想到这些,我都会庆幸,幸好老余没听我的建议卖房,不然如今怎么面对他。

  只是,保住房子就有房供的压力,老余现在还房供的钱都在莲藕上面,老太太每个月赶八次周边集市,卖莲藕的收入也就一两千块,勉强够还房贷,其它用度开支,有些也是必不可少。莲藕规模压缩,再过两个月就挖完了,到时就要卖牛卖米来支撑了。

  所以想想,虽然比较辛苦,但毕竟牛群在壮大,房子也保住了,福气还在后头。至于过程,做农业的,哪个不是在苦斗。

  坐在牛棚门口,点上一支蚊香,在夹杂着牛粪味儿的燥热空气里喝两壶茶,一丝风都没有。瞎聊。直到晚上11点半,母亲打电话催我,才往回走,山路上遇见镇上卖电器安装水电的小欧,拉了一车水管从城里翻山而来,停车在路上聊了十来分钟,回到山上,已是12点多了。
  2018年9月15日星期六,养鸡第2146天。

  多云。

  换一个角度看蛮山,那个最大的豁口就是老蛮养鸡的鸡公垭。秋天的颜色已经丰富起来,秋天的山岭和大地,感觉也像人到中年一样,绚烂而多彩,成熟却疲惫。

  
  我们还没有老过,也和上一辈的理念不同。我总是觉得父母这么大年纪,能帮我把鸡养好就已经万千感激了,如果养鸡吃力也可以不做了,可以休息了。他们却总是不停地劳碌着,在养鸡之外做着其他在我看来根本不值得做的一些事情。开辟很大的菜园,把附近村民辍耕的田地接过来耕种。种花生、玉米、黄豆、芝麻,天气好,这些有收成,都卖了,他们很开心,天气不好的年成,坏的多,卖不掉,他们会说,天大由天,明年再来。晚上半夜还忙到不能睡,早上天不亮就起来。这样的作息方式我都扛不住,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做到的。母亲身体差,经常会身体不舒服,实在扛不住了,会忍不住哼哼,哼得人心里烦乱,感觉再不能让他们做任何事情了。对她说,明年玉米别种了吧?她哼哼着答,不种了,真的是老了,种不起了。可是病一好,马上又劳碌起来。周三赶场的时候还买回了油菜种子,说不能让地荒起,种点油菜好吃菜油。

  就像杀鸡。杀鸡是个很费时间的事情,白天发货呀做事呀,一般都是利用晚上的时间来更新记录和朋友们互动。一到杀鸡,几乎都要到凌晨一两点才能做完,只想爬上床睡觉,因为第二天还要早起进城发货,别说更新帖子了。本来我想拿到城里请人代劳,可父亲硬是不干,说猫们狗们要吃鸡肠子呢!我说鸡肠子也可以拿回来啊。父亲说还是不行,一只鸡的代杀费3元,十只鸡就是30元。自己赚不行么?每每杀了鸡,他就会念叨,看看,又赚了多少元。后来,杀鸡的费用也蹭蹭蹭地涨,五元一只,八元一只,我也就没说过了。

  多少次对他们说,我把老家的房子整整,你们也休息几年,回去养老好不好?他们就说,回去搞什么?这里好,水也方便,柴也方便,地也方便,夏天凉快,冬天冷也没事,有柴烤火啊。我说你们非得要做到做不动为止?回答说做到死就不做了。这就是劳动人民的伟大决心么!

  对于土地的热爱和对于劳作的热忱,我们是无论如何都比不上他们这代人的。父母种的玉米和其它作物,我都会换成钱给他们,待聚集到一定的数目,他们又交给我,让我存在马云叔叔那里。我们家没有乱买东西的习惯,吃穿都很简朴。我经常对父母说,你们真不用做了,你们存的钱,利息都够你们花了。他们说是呀是呀,反正也吃不了好多,但只要做得起还是要做的。

  我后来也慢慢地理解了他们。我想,每个人在这世上都是有价值的。父母可能正是通过劳作,证明他们的价值。还能做事,还能赚钱,还有能力,以这种方式和衰老做着斗争。也许不是安逸才是最好的生活状态,按照自己的轨迹,不向岁月和命运屈服,才是真正的神采奕奕。

  所以,我也想通了。就让父母按照他们喜欢的方式生活吧。既然他们乐意这样,他们用劳作来证明他们还没有完全衰老,他们认为还能帮着我,不用白白花费,他们还能够创造价值。毕竟,生活不是活给别人看的,是忠实于自己的内心,按照自己的想法,活出自己的喜悦和诉求。

  就让父母在吵吵闹闹中过着他们劳碌却喜欢的生活吧。陪着他们深夜杀鸡,陪着他们一起做饭,陪着夏夜的凉风,陪着冬天的柴火。只希望只希望,岁月不老,能多陪他们一些春来秋去,多数几次花谢花开。

  蛮山夜话 第十三话:要学师父艺,跟到师父睡

  表嫂

  前段时间在我朋友圈里经常见到这位美女吧,秀发似云面如桃绯,清新可爱靓丽动人,看起来年约二八,其实她是老余的表嫂。

  
  最通俗的说法,也是大众最为明白的道理。以前做学徒,还要负责师父的日常勤杂的,像打洗脸水,倒尿盆这些事情都是学徒必不可少的功课,所以学徒一般住得距离师父卧室最近,以便师父能够及时地呼来喝去。这也是跟着师父睡的一种说法。

  但其实这句话真正的渊源是来自我们的儒教传统。

  《论语》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古人对学习的理解,有三重境界:“入门”、“登堂”、“入室”。稍微有所了解叫做入门,这个我们大家都理解,而且也经常用,当技艺遇到别人表扬,一般都会谦虚地说道:哪里哪里,刚刚入门呢。至于上面孔子说的那句,意思就是:子由的学问已经很不错了(意思是到了中等水平了,因为进了厅堂),只是还不够精深罢了。所以以前有入室弟子的说法。学习的三重境界,三个阶段,就是把学问比喻成一栋房子,室,是在最里面,所以“入室”含有领会、精悉师父所受技艺的意思。将最能领会师父精髓的弟子称作“入室弟子”。室也是一栋房子最为私密的地方,卧室,起居室,进入师父室内的弟子,当然衍伸为和师父关系不一般咯。

  这才是“要学师父艺,跟到师父睡”的真正由来。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