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 神仙世界——说说亦真亦假的 灵界生活》小说版

  上次忘记是谁问《黄帝内经》的起源了,今天在更新《终南山主人》正好写道,一并公布出来。



  那伊小,身材并不高大,但一说话,涂涂便被震住了的。

  “水土相化,气灵相感,是为有形,在天为象,在地为形,世间万物,形异而性同,何谓性同?道为五行,食为五味,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五味者酸辛苦咸甘。“

  “素闻五行,不知与五味有何关联,与日食三餐又如何相关?”

  “五行之中,水土不自显,可内化万物而不为害,故可调和阴阳,生化诸味,运用得当,可得诸般滋味,然欲得味之本,必以陶土为容,以水为用,调而生之,以火为纪。

  五行之中,火为五味之纪,或疾或徐,皆应心观,五味之浓淡,皆在火候之用,以木和之。

  五行之中,木为五味之和,或取或弃,皆以味得,五味之杂陈,皆在木和生发,以金取之。

  五行之中,金为五味之取,或鲜或辛,皆得以存,五味之鲜烈,皆在金取其要,木火补之“

  “我听不懂,怎么办?”涂涂低声与姬发道“我会睡着的!”

  “可否有简明之法,可概而括之?”姬发替涂涂问了一句。

  伊小并不理他,继续言说道“五味之道,简言之,有五法可为,其五法为调、和、取、侯、补。得此五法者,可得世间万般滋味,故五味之道,即五行之道,水土调之,以火候之,以木和之,以金取之、木火补之。”

  “还是不懂,老人家,有没有更简单一些的?”涂涂问道。

  “哈哈,有的,简单来讲,用火的时候,需要注意火的大小和时间长短,此二者若有变化,必然影响味道的浓淡,是否入味。

  木指的是各种食材的搭配放置,你想去腥消膻,都要靠食材间的搭配取舍来决定,食材要分批放入,才能使得菜虽然五味杂陈,但层次分明,和而不同。

  如果你要吃到菜的鲜香滋味,必须用金取之,置于锅内或火上,急火攻之,再配上调料食材,可得美味,因此说,金取其要,木火补之。

  若是你想吃到最为自然的味道,那必须借助于水土,在陶土容器内,放入适量的水,用小火慢炖。“

  西周灭亡之时,伊小的后代,不得不逃离宫中,隐居沣都,遇来遇到同样流落民间的巫人,俩人合回想自己祖上多年在宫中做事,今日却流落至此,其祖传技艺有可能不保,便私下召集众人,汇编经书。


  他们认为,人食天地之气(能量)得以生(动物、植物,水和空气,都只不是固态、液态、气态化了的能量)气分天地,天有六气,分别为寒暑燥湿风火,天气应时入身,则养六腑,六腑者,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地有五气,因生时(春风、夏暑、秋燥、冬寒、湿长夏)不同,而有所异,此五气为风、暑、湿、燥、寒,地气应时入身,则养五藏,五藏者,心、肝、肺、脾、肾。五气应时入身,则养五脏。


  他们最早为了方便理解,将人身体的十一个部分,按天气和地气的规律,分别称为五藏六腑。因为胃和身体接收的“食物“化为精气后,会进入到五藏中进行深加工,最后被心、肝、肺、脾、肾五个部位加工成为气、血、精、津、神,方才被运送到全身各地,进行使用和储存,所以上五个器管的主要作用,是人能生精化神,藏而不泄,故名五藏。

  而人身体的另外六个部位,则起到的作用是腐化万物而不藏日作用,故名六腑。

  因此,人身所需,皆由五藏六腑供给,神仙用天地之气(气态能量)直来养生,凡世之人,无法食气而生,故以固态或液态化的食物来养生,因此,作为伊小后代的厨师长,成为《黄帝内经》的第一作者。

  但在当时,他们总共写了四本书,只有这一本,完整的留下来了,《黄帝内经》可以用一个字来讲——养,治病于未生,疗疾于未发,将食材的搭配,烧菜的原理,演变成了后世中医的理论。

  他们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完成了另一本书,那就是在一个受到外界影响(饮食、感染等)而生疾病后,如何利用食材治病。五脏可生成气、血、精、津、神,其中,气血又能通达全身各处,所以这本书主讲的是如何利用气血运行,来解决通身各处所感染的疾病,并将治疗方法逐条列出,加以汇总。

  这些由两厨三巫汇总起来的资料,每人都记了一份,用以传世,但只传自家,绝不外传,不外传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十分实用,可以用来养家糊口,安身立命,不能轻易传给他人。到后来,慢慢散落人间,如果还齐全的会,汇总起来,应当成为《黄帝内经》的下篇,讲应用之法的《黄帝外经》。

  当他们整理完这本书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能有那么多的草(药),来通过气血,运送到全身各处,去治不同的病。

  在此之前,通常是一草治一症,或是一草治多症,用草(药)方式也极为简单,但这种单一的草无法真正达到要求,有些时候是草的药力甚微,无法消疾去病,有的是毒性过大,使得气血有损,得不偿失;有的是药力单一,无法根治。

  后来伊小的的后代想起祖上做饭之时食材搭配的思路,来草草相配,开启制药之道。在此之前,所有能治病的植物,皆称为草,只有草物相和之后,才叫药,因古代的药多以草为主,故以草药相称。

  草物相配,是为和,和之道,即为五味之道,其核心要义便为“五味之道,简言之,有五法可为,其五法为调、和、取、候、补。得此五法者,可得世间万般滋味,故五味之道,即五行之道,水土调之,以火候之,以木和之,以金取之、木火补之。”

  五味之中,木为五味之和,故草药相和,可生其效,如酸入肝,故肝经之疾病,须以酸味之药医之;

  五味之中,金为五味之取,故草药相取,可耗双效,如辛入肺,故肺经之疾病,须以辛味之药医之;

  五味之中,火为五味之候,故草药相候,可助其效,如苦入心,故心经之疾病,须以苦味之药医之;

  五味之中,水为五味之用 故草药之用,可泄其效,如咸入肾,故肾经之疾病,须以咸味之药医之;

  五味之中,土为五味之调 故草药之调,可克其效,如甘入脾,故脾经之疾病,须以甘味之药医之。

  这本书,以上五法为纲,配药治病,这本书后来散落世间,直到后世整理出来了一些,变成了一本书,叫做《神农本草经》。

  另一本书,是由宫中的巫编写完成的,编完后没来得及流传,便被人告发,以对鬼神不敬的名义,全部被秘密处死,有一两个逃脱的,也都得了怪病死了。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大家只要听到有人提这本书,便会声色大变,赶快离去,而这本书上所记载的内容,便是如何化解因鬼神施加的疾病,记录着治疗疾病的符咒和各种方法。

  这本书成了人们心目中不敢泄露的天机,没有多人敢想着去窥探个究竟,以至于到了后世,几乎没有知道这本书存在过。

  而且又有几个人会相信,《黄帝内经》、《黄帝外经》、《神农本草经》的起源,只是在厨房之中。

  涂涂,也只是把伊小教好的,当成了做菜的方法而已。
  @随云84 1768楼 2013-10-22 18:18:00
  @mumuhuang
  另一本书,是由宫中的巫编写完成的,编完后没来得及流传,便被人告发,以对鬼神不敬的名义,全部被秘密处死,有一两个逃脱的,也都得了怪病死了。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大家只要听到有人提这本书,便会声色大变,赶快离去,而这本书上所记载的内容,便是如何化解因鬼神施加的疾病,记录着治疗疾病的符咒和各种方法。
  这本书成了人们心目中不敢泄露的天机,没有多人敢想着去窥探个究竟,以至于到了......
  -----------------------------
  内容相近,但更深,有机会,会将那本书上的内容还原一些出来,但肯定不是全民公开式的讲出来。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