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zf4712 1896楼 2014-01-21 03:10:04
一路看完楼主的贴到凌晨。有一些问题想请楼主一定帮我回答,谢谢了!
我爹年底跟同事合伙投资了200万到一家化工厂,这家化工厂是一个老教授借的高利贷和其他几个股东开了三年的了,这个厂原来是有几个股东的,都不愿意继续跟进投入,这个教授说不想跟他们合作了,于是叫上我爹跟他同事投了200万其中一百万用来清理原来的股东,剩下的一百万用作原料的采购和厂子的运转。可是这个时候,老教授借的高利贷过来催债了,一共......
-----------------------------
碰上一个和这差不多的情况,也是两人合伙,一人资金周转困难,出去借了高利贷,另一合伙人为他担保。另一人也有吞下厂子的想法。可是借高利贷的还是跑了,给合伙人留下200多万的债务。关键跑路的人没把厂子留给合伙人,而是偷偷的低价转让给别人。他的合伙人立马完了。
仅供参考。
@小东我唉你 1893楼 2014-01-20 23:19:28
楼主看到我诶!!!!
楼主,想问一下,磷矿,磷化工行业怎么样?2014年?
楼主请耐心看我写的,帮我说说。
我现在跟着做的老板是做这一行的,他们那村,镇的资源条件真是好,当地是我国的主要磷矿资源地。前些年磷矿卖的很好,他直接开山炸矿,卖矿石积累的上千万的原始资本。我老板也厉害,直接圈了3座矿山的开发权(没有所有权,村委和镇、县级政府都压着)。
到了09,10年,他们县政府搞政绩工程,和上......
-----------------------------
不是贷款难贷,而是老板有起初运作这些项目的时候,没有考虑银行贷款的事,没有掌握好银行的套路,所以贷款时遇到了困难,归根到底不是贷款难贷,而是项目本身的问题。
1、磷矿。如果没有采矿权,大银行是不敢贷款的。没有采矿权,相当于私挖乱采,尽管政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以不管,可是这东西没也不敢保证一定没有问题,哪一天说停了就停了,政策性风险太大。
2、磷化工。先不说老板经营的问题,项目本身就可能存在很多硬伤,不好解决,以至于到银行碰壁。土地证为什么办不下来,是否取得规划,是否立项,是不是属于支持类的项目,化工项目前期的环评、安评做了没有。现在有的地方化工项目都是先开工,后办手续,可是现在要求越来越严了,环境污染可构成犯罪,环评项目该做还是要做的,现在安全生产的形势这么严峻,中石化处理了一大串人,各级政府也不敢小视。再有一个,化工厂一直处于试产阶段,开不起工来,叫银行怎么贷款,总不能贷给一个停产的企业吧?有的老板是赔钱也是开起来。
3、旅游开发。旅游开发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高收益、高风险的行业,如果没有很多的闲置资金或者比较好的融资渠道,最好是不要去干这个。
有时企业发展要依靠政府,但也不能太听政府的。
采矿拼的是胆量;生产拼的是管理;旅游开发则拼的是智慧。老板投资前,也要掂量掂量自己的能力。
再说80后创业
我所碰到的贷款客户,年龄段主要分布是35-50岁之间,35岁以下的很少,企业还没做起来,想贷款也不具备条件。50岁以上的,基本也不考虑贷款了,担不起那个风险。我所遇到的80后贷款的,基本是商二代,是接班接过来的,白手起家的很少,所以我对上面提到了三位80位老板也是十分敬重,创业不容易啊。80后基本是在2000年以后工作的,积累一下工作经验,积累一点创业资本,怎么也得5-10年,所以创业的时候,基本都处于08年经济危机之后,经济环境本身就不好,发展起来困难重重。
我所见到的创业,基本还是积累一定的社会经验和人脉关系、原始资本之后的创业,而不是光着屁股创业。现在有的大学生,毕业了就大谈创业,搞一间工作室就是创业基地,认为只要是电子商务就能颠覆一切传统,这种创业,既是毁了家人的钱,也是毁了自己的青春。就如同一个人没摸过枪就上战场,是相当危险的,光凭满腔热情是不行的。
看看这么多企业倒闭,有很多年轻人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他们不死,新生力量怎么活?可是新生力量凭什么比老的强?
80后的优势:第一,胆子大,具有冒险精神,别人不敢做的他敢做。第二,知识结构新。第一代创业者,不乏很多高智商的,但企业成功也有机遇的成分。80后,一般受过高等教育,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管理技能,可能要比年龄大的强。
80后本身的资本积累少,经过的风浪也少,创业也没赶上好时候,交往圈子也小,遇到困难时能相救的不一定有几个人。所以,这个群体我觉得相应地贷款风险要大些。我对80后老板最看重的有两点,一是学习能力,二是人格魅力。80后老板要想超过80前的老板,凭关系也许不行,但是学习能力是一定要强的。有的老板讲专业技术,讲企业管理,讲起来一套一套,连我也学到很多东西,这些就是后天学习的。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就具有持续发展的条件。如果老板在这一点上没有过人之处,还像前辈一样,凭着傻大胆去拼,我感觉风险是相当大的。人
人格魅力,说到底就是看老板能有什么样的团队,团队的战斗力怎么样。有时候我觉得,人力资源的事不是学出来的,是老板的人格特质里带出来的,有的人就是天生的领导者,有亲和力,能清晰的目标,有坚韧不拔的斗志,能承受压力,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东西,有时候学是学不会的。老板有人格魅力,才能吸引一大批优秀的人才,这批人才竭尽全力,为老板创造最大的价值。如果80后的老板还是一个人在战斗,企业的前景也不容乐观。
钱荒和程度比我想像地要厉害的多。到了年底,都是企业收账的时候,可是今年问了问,好像货款回收的很少,账比往来都难要,回收比例很低。到了年底都如此,平时就可想而知了。不赊欠行不行?不赊账就没生意,竞争太激烈,别人都赊欠,你不赊账就没人买你的。现金交易的,利润率都压得很低。我家附近一个小区门口,有五家便利店,每家都要投个几十万,可是一天利润只有百十元,大家都在硬撑。大企业拖欠,有一家炼油厂开工,送过一船油去欠着,一欠就是几个月,那可是上亿的资金啊。小企业也有外欠,有的客户说,要是把账都要回来,就不用找你们贷款了。有的账成了死账,起诉也不一定能要回来,还有倒闭跑路的。小本生意,也挣不出的劳力钱,一天一百多元的利润,还有那么大的本钱。唉,今年钱实在不好挣。从大到小的企业,都面临债务危机,这么发展要去,会是什么结局?楼上说中央会放水,要是真放水要好了,形势不至于这么悲观。今年国务院治理影子银行,很多银行的表表外业务都停了,这是在抽水啊。
二次跌倒
地震的时候,有个猪坚强,这个老板,可以称为“牛坚强”,就算他姓牛吧。几乎所有人都在传他不行了,银行里也传,企业里也传,但是他还是坚持了近两年,最近才渐渐地放弃挣扎。老板的这种性格,可谓坚强。不得不赞!
这位牛老板,原来一直是个小心谨慎的本分人,开工厂十几年,小有积蓄,贷款不多。2009年,受货币政策的感染,开始出来大量融资。他是和一个大企业互保的,当时看着他的担保人规模还是很大的,没想到这个小企业还能找到大企业做担保。可是好景不长,这个大企业在2011年的风暴潮中应声倒下,债务好个个亿。牛老板作为担保单位,少不了替人还钱,那一年大概替别人还了1500万。
他的企业的主业是农副产品加工,按他自己的话说,农口的项目,哪有赚钱的?也不知是为了走出低利润的农业,还是为了弥补替人代偿的亏空,企业继续执行融资、扩张的路子。就在2011年底,又新上了一个化工项目。企业的贷款两年来不断增加,从2010年的800万,到2011年的3000万,再到2012年的7000万,到了今年,己经到了一个亿了。可是农产品加工的生产规模并不见扩大,车间还是那个车间,厂房还是那个厂房。至于那个化工公司,压根就没开起来!设备闲置,估计上千万的投资打了水漂。这样的泡沫游戏终有一天会破的,到了下半年,贷款到期无力归还,由他的担保人代偿。即使了了这个时候,牛总还是那么坚强,他说:“咱真没想着不干了。我又考察了一个好项目,再生**,投资少,成本低,我和县里都考察了,县领导很支持,发改局己经立项了。还有,我想把化工项目再搞起来,今年的**产品销路很好,供不应求,拉货的车排队等着。你们再支持我一把,用不了一年半载就翻身。”也许,他和银行说起来,永远都是这么充满希望、充满自信。
企业遇到困境的时候怎么办?尤其是在一些微利行业、夕阳产业内经营的企业,怎样才能走出困境?比如,纺织行业不景气,产业又无法升级,我所见到了企业,大部分是转产做新项目。有的项目选对了,企业一鼓作气,发展起来了,成功走出困境。有一家企业原来也是加工农产品的,债务缠身。后来贷款上了食用菌项目,正赶上行业大发展,企业没用三五年的时间,就成为行业龙头企业,现在己经属于大企业规模了,进入了安全区。这种策略我不知是对还是错,但是却实看到好几个这样的企业这样走出了困境,另起炉灶,脱胎换骨。也许,其中有很多偶然的因素,比如银行信贷政策比较密宽松,比如所选行业处地上升期,等等。但是我总觉得,这种方法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其中不可确定因素、偶然因素太多,不一定每个企业都适合。
但是我也推断出,如果老板上新项目,而原来的主业又是一个传统行业,那么几乎可以断定,主业是不赚钱的。如果赚钱的话,还用担那么多风险去转行?这种两头不靠的企业,也尽量的不要碰。
今年还出现了一个现象,银根紧缩,银行资金价格紧张,贷款利率相应提高,高得我都觉得有些不太合理。可是,企业明明是利润率在降低,或者处于亏损的状态啊。这是什么节奏?是高利贷的节奏吧。
在经济低迷的情况下,政府一般是实行比较宽松的货币政策的,鼓励企业借贷,目前台湾的贷款利率好像在2%-3%之间,日本则更低。面对这样的困局,不知经济学家们是怎么想的。不放水,只有硬着陆。哀鸿遍野,惨不忍睹啊。
@大脚老爹 1989楼 2014-01-22 22:11:12
楼主,认识周宁人吗?
-----------------------------
这两年银行都不敢提“钢”字,更不敢说认识周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