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仓做趋势 3186楼 2014-02-20 13:57
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1月,我国新增人民币各项贷款1.32万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多增2469亿元,成为近4年来的最高值。
请问楼主,这做何解释,还望楼主回复。因为觉得楼主说得很有道理,一直在关注楼主的帖子,但是信贷有扩张的势头啊,和楼主的描述相反,还望赐教。
------------------------------
我们也希望信贷扩张,早点解套,企业也不用这么难受。但信贷额度确实紧张,不管统计数据如何。现在不光贷款额度紧张,表外业务额度也不够,资本充足率受限。
存款骤降9000亿 钱都去哪儿了?
经济导报
央行15日发布的两个数据引人注目:一是2014年1月社会融资规模为2.58万亿元,创出单月规模历史新高,1.33万亿元的新增人民币贷款也创出近4年来最高水平;二是1月存款骤降9402亿元。
1月贷款猛增不难理解。1月信贷激增一方面源于年初各行信贷计划较为充裕,且第一季度多投有利于提高商业利润,1月份信贷投放动力较强;另一方面,2013年年末信贷约束较紧,部分贷款也顺延至2014年1月发放。这些因素有利于1月份贷款多投。
至于央行1月17日召开会议要求“金融机构要合理安排贷款投放节奏,防止资产过快扩张”,基本属于老调重弹,对金融机构年初“早放贷、早受益”的惯性没有什么实质性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1月份人民币存款减少9402亿元。这是个令人吃惊的数字。钱都去哪了呢?
一是理财产品的发行吸纳了大量资金,二是互联网领域频频推出的吸金产品分流了相当部分资金。这是一种趋势,不是短期现象。所以,存款分流的现象还会持续上演。
存款分流至少会带来两大深刻影响———
一是对国有商业银行长期的垄断和暴利产生强烈冲击。原来国有银行垄断了存款渠道,人为压低存款利率,银行用储户的低成本资金为自己赚得盆满钵满。但随着中小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特别是互联网金融等蓬勃发展,各方对资金的争夺白热化。存款加速分流,推高了实际上的存款利率,压低了利差。因此,存款分流是垄断大银行不得不将暴利向其他竞争者和储户做某种程度让渡的过程。银行“躺着也赚钱”的局面将逐步改变。另外,如果存款搬家持续下去,或将在某些时点对银行流动性造成冲击。
二是不断推高的利率水平会对实体经济造成负面影响。虽然贷款的竞争会使贷款利率并不与存款利率同比例上升,但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预计央行利率中枢或有进一步抬升空间,这会加大实体经济的经营成本,削减实体经济的利润率。考虑到产能过剩企业、地方融资平台以及房地产企业对资金价格并不敏感,受资金价格上涨的影响较小,预计受负面冲击最大的将是中小企业。
经济学家刘煜辉认为,只有当资金需求端受到有效压制之后,利率中枢趋势性下移才能发生。而需求端未来状态的改变主要是看三件事是否允许发生:关厂(地方政府允许一部分僵尸企业、过剩产能企业退出)、下马(地方政府缓建或砍掉部分项目)和违约(信用系统的刚性兑付被突破)。只有这三件事发生,才意味着减杠杆实质性开始,否则无解。
简言之,刘煜辉认为资金需求受到压制才能推动利率中枢下行。这没错。但存款“大搬家”的现象提示我们,现实运行中,也许先通过存款分流和利率中枢上升,压制资金需求,再造成利率中枢下移。这个过程发端于利率市场化,并通过几次反复震荡才能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实体经济和金融业免不了一番痛苦的折腾。
@黄金战争 2931楼 2014-02-12 22:12:13
说着说着,又说到房事上,本来是不想提这个问题的,因为所有人都在议论这个话题,无论看多看空,谁都无法战胜谁。我也只能从我工作的角度谈一下我的看法。
一、房市的资金供应
2009年房地产价格大涨,其实是有前奏的,年前宣布一套房利率打7折,过了年客户大批量来申请,当时只是想,他妈的利率定这么低,银行怎么赚钱?没有想到这是房价大账上涨的前奏,知道了自己先买上两套。自从过了正月开始,成交量、价格大幅......
-----------------------------
@situ327 3206楼 2014-02-20 20:15
楼主新年好,我一直在追着你的贴子看。我现在正卖出一套房子,是在珠海的金湾区。房子很旧啦,售价是30万,白菜价卖的,也是想变点现金放手里。这个买主首付是10万,在农行贷款20万,现批下来了,明天就要去交契税。刚刚看到您所说的,银行批了贷款也不一定有钱放,吓得我出了一身冷汗,那我要怎么办,我已经收了2万元的定金,签了购房合同啦。急,楼主我这样风险大不大,能不能收到农行批的贷款啊。中介说过完户把本本交上........
------------------------------
没事,二手房交易贷款都是这样,没出过风险,等着就行
@核桃163 3176楼 2014-02-20 08:23:35
不好意思,刚刚没写完,就发出去了,我想问问楼主在面对存款等各种指标、行领导的压力下,怎么去平衡风险与收益,有什么风险管理手段,你接触的客户类型主要为中小企业吗?
-----------------------------
主要是中小企业,比较丰富多彩。
风险有时很难权衡,银行就是在风险和收益之间,不断地调整砝码。
风险就是发生损失的 不确定性,既要靠风险识别能力,有时也是要靠运气。
-----------------------------
@不要破船要游轮 3219楼 2014-02-21 01:50:00
lz好,我想问问股份制的,度娘百科里面号称是排名438的银行,XY银行,怎么样?现在有一个机会去做客户经理,我父亲手头上有些关系,但不是说永远能保证的那种。我找了一些职业圈,分智之类的网站去看了,感觉好像这家银行以业务论英雄,竞争很大,升迁一般,而且好像前三月无工资无合同,保证日均2000万/3000万才签派遣合同,半年才给转正,说不定就是骗骗实习生拉暂时存款并不是想好好培养人才,存活率低。不过有关系有能......
-----------------------------
差不多是这么个情况,股份制银行就是这么个行情,有关系的可以充分利用一下。
在银行,首先还是拼爹,亲爹不行就是老丈人,公公。有资源的那些同事,过得真叫爽啊,收入高,还不用操心受累。我们这里有县长的妹妹、区委书记的女婿、检察长的老婆、财务老总的老婆,没法比啊。拼不了爹,只有拼命了。
@床头弄青梅1 3232楼 2014-02-21 16:32:09
回复第3203楼(作者: @黄金战争 于 2014-02-20 17:48)
@满仓做趋势 3186楼 2014-02-20 13:57
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
==========
楼主,我又来了…
公司法人以自己的房产做抵押,用公司名义贷款,贷款这个月到期,法人已跑路。银行处置抵押物时还需要公司盖章之类的吗?处置完后公司还能经营吗?
谢谢…
-----------------------------
不能直接处置,必须通过诉讼程序,时间得2年左右。
今天看了三个落又富豪的故事,串起来之后,才搞清楚为什么中国企业家做大、后做强,而且不顾利润地做大。
兰世立说得最直截了当:民营企业最大的安全是做大。如果你是个个体户,可能一个最基层的官员,一个派出所所长、工商所长、税务所长可以分分钟叫你关门停业,当你做大了可能需要一个市局,再做大甚至要省厅,才能决定你的命运。
兰世立倒霉,最主要的是惹得政府不高兴。他的罪名是逃避追缴欠税罪,受了四年牢狱之灾。以税务上的罪名抓老板,不到万不得己政府是不会拿出这一把杀手锏的,企业偷逃税款,一般是罚点钱了事,你把老板抓了,企业倒闭了,谁再给你交税,税源还受损失。兰世立挨办,主要是与政府交恶,按他的说法是副市长杀人灭口,但他与政府的矛盾也是公开化了。
尽管兰世立己经不小了,曾是湖北首富,但还是不安全,可能是还不够大吧。可是黄光裕够大了吧,中国首富,还是被办了,可能是办的层级就比较高了吧。
另一个富豪的故事是刘汉,可以最直接、最迅速地印证兰世立的话。刘汉是公安部办的,说明他己经大到一定规模了,省里都办不了了。
刘汉被抓前,他名下的四川汉龙集团已发展成一个巨大的商业帝国,资产达400多亿元。
2001年,刘汉遇到“贵人”,得其帮助。当年,刘汉被列为公安机关查处名单,其花巨资攀附上某位领导,将他从查处名单上撤除。此后,刘汉通过资本运作迅速把产业扩充到外省、外国,建立了矿业帝国、资本帝国。
刘汉与领导搭上线后,变得更为低调、谨慎,很少在公共场合出现。“言语之间连省里的官员也不放在眼里。”另一名与刘汉接近的匿名人士称,有特殊背景的商人周滨2002年前后到四川投资,刘汉高价从其手中购买项目,“为了维护关系。”
2001年,为讨有关领导欢心,刘汉在阿坝州投资建设两座水电站。2005年,刘汉把经济效益良好的天龙湖电站和金龙潭电站卖给四川汇日电力公司。
资料显示,汇日电力是一家外商独资企业,注册地为英属维尔京群岛,法人代表叫陈炜民。刘汉以近5亿元的价格卖掉电站,2个月后,汇日电力将这两座电站以27亿元卖给大唐电力集团旗下桂冠电力公司,转手净挣22亿元。
王军证实,2005年,刘汉和陈炜民在四川锦江宾馆签订合同,王军当时也在场,依稀对陈炜民有印象,是一位香港商人。“以刘汉的精明和不会吃亏的性格,他会把营利的水电站转手给人,背后一定有很复杂的关系,也许是为了讨好某位高层,也许是洗钱,很难说清。”
四川省纪委一位退休干部亦告诉记者,两座水电站蹊跷被变卖,多次有人向省里举报此事,但都不了了之。
广汉当地坊间流传,刘汉是当地政府之外的地下组织部长,他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干部任免。
据四川政法系统内部人士透露,刘汉在北京被控制后,公安部成立“1·10”专案组。据称,刘汉案令四川官场震动,该案被作为典型的警匪勾结,政商勾结案件,要求一查到底。
@tianyanuzhi12 3243楼 2014-02-21 22:52:45
楼主,我认识一个商户,人和生意比较可靠,我们关系也长远,他曾说我有钱可以放他那里15%左右,当时没有余钱,现在有余钱他又暂时不需要。他告诉我他一个同学做装修现在急需要钱(有个当地有名气的会所欠了他的几百万),但是他只是介绍我们,他觉得那个人没问题,但是生意就不敢说,其中的风险要我自己考虑。你说是不是就断了这个念头算了?心里有点痒痒的。
-----------------------------
实在忍不住的话就少放一点,找好担保。最好是多选择几户,找比较安全的,没必要按着一个人没完,最好是自己熟悉的,别人介绍的不如自己了解的。
为什么民营企业家选择多元化,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之下,我总结出两个原因:
一是安全。民营企业的威胁来自己两方面,第一个是政府。民营企业家的第一桶金都是不明不白,如果深挖,没有几个人能跑得了。接触过两家上市公司,前身都是市属国有企业,当然,他们冲破了体制的束缚,完成了改制,实现了企业的发展,但是没有国有企业打下的底子,他们凭什么先发展起来?国有资产又到哪里去了?再往下说,很多中小企业,是在集体企业的底子上发展起来的,集体企业的资产又到哪里去了?所以为了避免自己的原罪被揭发,老板们,尤其是大老板们,都有很强的不安全感,为了取得安全,就要把自己做大,做到有足够的话语权,当上大老板,才能在政府心中有地位。
第二个威胁来自银行。放在现在来看,这个更现实。对于企业来说,只要银行抽贷款,没有几个能活下来,尤其是中小企业。前几天和一个客户谈起来,他们圈里的,有四个被一家银行收了贷款,结果还完贷款全跑路了,一个没剩。银行收贷,起因可能是企业经营本身有问题,倒没有想故意想搞垮谁。但是这些企业本身就有问题了,又被收了贷款,而且还款的钱几乎100%是借的民间高息,当银行再放不下来的时候,只能跑路了。中小企业收贷,政府不会管你,因为这么大的企业太多了,管也管不过来。所以对于中小微企业来说,来自银行的“威胁”也是很难回避的。
当企业一旦做大,就可以绑架银行。怎么绑架银行?只要是大企业,担保圈一定非常大,要是他完了,周围的担保圈得完一半,担保圈的担保圈则更大,几乎覆盖了所有企业。所以银行面临的两难选择就是,完全收回了这个户,一定会弄垮了自己的其他户,而且其他户的损失远远要比这个户大,所以轻易不敢动,牵一发而动全身,蝴蝶扇动起翅膀来,不得是什么结果。年前预警了一个户,银行授信12亿元,对外担保43亿元,只因工商银行收回了一笔4000万的贷款,企业资金链断裂,贷款到期还还,这4000万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剩下的10多个亿,主要是靠担保人来还,担保人一还,自己也累得不行,最后,一个拖一个,不知有多少企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个倒下。
另一种绑架银行,是和政府一起绑架。当要企业足够大,成为当地的就业大户、纳税大户、明星企业、为领导个人输送过利益,那么就一定是当地的重点保护企业。有一个副市长,以抓金融而闻名,他为企业协商银行贷款,基本没有办不成了。怎么个协调法?他当县长的时候,就以土办法来治银行。贷款不批是吧,检察院先找行长谈话。行长的孩子在当地上学的,领回家去。行长住在哪个小区,停水停电。这样下来,基本没人敢去那个县当行长,这简直是虐待啊。
另一个选择多元化的原因,是背靠大树好乘凉,通过政府获取方方面面的利益。以前面的刘迎霞为例,他所经营的房地产开发、筑路、装饰、智能网络等行业,基本全靠政府支持。多元化的企业,涉及最多的是房地产、矿业,这些资源,几乎全部掌握以政府手里,企业做大了,在政府心中话权权就大,凭借自己的话语权,就可以进一步从政府手里获得更多的利益。
上周一个客户的一番话,让我有一些五味杂陈,说不出什么感觉,明明是被恐吓,还有些同情,一直坚守的职业道德,似乎有一些摇摆不定。
这个客户的贷款是年前到期,到期之后,一是由于春节放假的原因,二是因为额度的原因,到现在也没有放款。他还贷款的钱是借的民间资金,利息大概是四分,当然这不是他说的,而是通过别的渠道了解的。贷款迟迟没放,他有些着急了,上周跑到行里说:你们这是在玩我们啊,都还了一个月了还没放下来,我是借了高利贷的,你们要再不放款,我只能从你们楼上跳下去!你们的贷款收不上来,可能受点小处分,我们的高利贷还不上,就能有跳楼了!
这样的客户也不是第一次遇上了,但这个确实是有些不讲理,他的话,不是请求,也不像诉苦,真有些像威胁了。我的同事和他说,如果这样闹,贷款更放不下来了,你说你被高利贷逼得快跳楼了,让领导听见,批了也不敢放。客户又问,那什么时候能放?我们说,额度不是我们掌握的,是上级行分配的,上级行不让放,我们也没办法。话只能这么讲了。
这里又要说到银行客户经理的苦衷。很多是行里政策性的问题,但是行里又拿不出个处理方案,最后压力全集中在一线人员身上,既要防止客户把矛盾激化,还不能把领导惹毛了。这又是集体行为和个人行为的事了,当初贷款能批,不是我个人支持你,那是行里批的,不是我个人行为,也不用感激我;现如今贷款放不下来,也不是我故意难为你,这也是行里的政策。
至于客户说的,贷款还不上,我们可能会受一些处罚,一笔坏账对我们的影响,不至于说是身家性命,可是一笔银行贷款对于他来说,真可能是生死存亡。如果贷款放下去,可能会安全收回,客户也许还有所感激,关键时候拉了一把;也可能不能收回,客户经理考察失误,我们受到相应的处罚。如果贷款放不下去,我们的业绩倒的影响微乎其微,但客户就真可能说死掉了。这似乎又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如果选择单位利益一方,我要忠于我的职业道德,恪尽职守,不管外界压力如何,公平合理地判断风险。如果选择客户一方,一切以保住企业为出发点,至于能不能还上贷款,只能听天由命了。这样做,似乎有些江湖气了,像梁山上的土匪一样,一切为了兄弟感情,什么党纪国法,滚一边去吧。
如果是你,会选择哪一方?
临近一个县里,一大批企业垮了,有一个镇上的企业,成规模的有17家,去年一个都不剩,一个拖一个,基本全完了。导炎索就是工行的贷款,是在还完之后再上报,在新旧授信之间,还要观察一断时间,就是这个观察期,把企业全观察完了。
企业还贷款,全是高息拆借的民间资金,也称过桥资金。这些资金不光是利息高,主要是时间短,一般不超过一个月。放在往年的时候,一个月左右,贷款就是能下来,即使放不下来,债主也有个宽限期,不至于把企业往死里逼。但是现在,高利贷还不上的太多了,一旦到期不还,立即找法院查封财产,没有财产可查封的,就采取暴力。
高利贷的逼债方法,基本相当于过去的酷刑,原来也不是特别在意,只是觉得穷途末路的赌棍才去借高利贷,还不上,受人折磨,那是活该。现在,一个个表面风光的大小老板也借了上了高利贷,究竟是谁的错。就我听说的,高利贷的逼债手段有下面几种:
1、打电话。这是最简单的,也是最温和的,主要是贷款到期之前采用,算是贷后管理的一种手段。电话必须天天打,一天打好几遍,以确定是不是跑路。只要关机,基本就是宣告跑路。
2、所谓的“放牛”,就是借款人走到哪里,催债的跟到哪里,寸步不离。去年一个借款人的老母亲被逼上吊了,就是因为借款人跑路了,找不到,于是催债的天天找他父母,同吃同住,形影不离。老母亲实在逼得没办法,上吊自杀。有一个老板也是被逼得没办法,最后跳楼,结果第一次没摔死,又拖着身体爬上六楼,头朝下,GAME OVER了。
3、堵门。对于生产企业,只要一堵门,企业就得停产。堵门方式很多,有采用人海战术的,纠集一大批混混,在门口静坐。有的是拉一卡车土,直接堵上,还有的拉上混凝土,永远出不了门。
4、酷刑。有一次听公安的同学说的,在一个宾馆里出了件杀人案,就是高利贷逼债,借款人不还,债主找了几个混混把他弄他宾馆里,拳打脚踢,没想到几个小痞子出手过重,打死了。追多少钱呢?10万。有一个借款人准备跑路,在高速路口被截住了,弄回来之后,据说把手指甲、脚指甲全拔出来了,后来连手筋脚筋也挑断。还有的是灌毒药,一个老板被人拖到车里,一口一口灌药,最后药量过重,第二天死在车里。
这场高利贷风波,如果仔细记录的话,也可能是金融历史上的一场惨无人道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