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客户经理手记——我所经历的跑路企业

  关于物流公司这位老板的跑路,因为接触时间不长,了解也不是很深入。好在这个世界很小,出事之后,总能引起人们的讨论,大家一起也是唏嘘不已。他的借贷主要是用于买地,买地也是2年之前的事了,也就是说他光搞建设花了两年时间。当时园区刚开始建设,土地价格很便宜,大约就是10万一亩。他当时手里也没有多少钱,七借八借,利滚利,最后居然成了2000多万。今年,土地被拍卖了,卖了2000多万,几乎能把他的窟窿堵上,但是他还是没有回来。
  通过这件事我得到一个结论,开好车的不一定有钱,他的负债可能比资产多。也有人说,开上好车“跑”得快。江苏泗洪的“宝马村”成为那一年全民放贷的一出闹剧。
  通过我的观察,在我们这里,奔驰S350几乎成了放贷者的标配。开宝马大家可能觉得有些江湖气,奔驰还是显得比较大气。有一次我和一位做资生意的说,如果你们行业里开个全体大会的话,估计80%的是S350,他笑笑说,差不多。其实做资金生意的大家也知道,所放出去的钱也不全是自己的,都在利用杠杆作用,对外或多或少地吸收存款。为了让储户们觉得自己很有实力,或者觉得自己很赚钱,就故意买好车,买别墅。民间的负债又无从调查,这极大地增加了审观察客户的难度。开好车的真不一定有钱,开孬车的可能真没钱。看来资产这个东西,无法下手了。
  今年的信贷形势非常不容乐观

  新年第一天,放贷就没有规模。问了问其他行,无论大行小行,形势都差不多。我工作以来,从来没有出现这种情况,一季度就是放贷款的季节,全年70%的指标都在一季度用完。可是今年这个形势出乎我的意料。看来央行紧缩银根、绝不放水成了今年的政策导向。
  对于银行和企业来说,这都不是个好消息。很多大企业,等着银行每年增加点额度,好弥补上一年的亏损,可是今年这形势,各家银行新增额度可以很难。企业要做好过苦日子的准备,银行要做好不良资产猛增的准备。
  所以对于今年准备上新项目的人,或者准备借款创业的人,还是坚持“现金为王”比较好。“钱荒”很有可能从银行间市场转移到实体经济。
  去年年底的时候,到临近的一个县里去参加个活动,参加的是几个小贷公司的老板。这几个老板自己也有实体企业,不过由于投资行业利润非常高,社会需求又非常旺盛,于是很多老板转战投资领域。年底,正值刚过去一个会计年度,老板们都亮一个亮自己小贷公司的利润。一个老板说,今年赚了2000万,比干实体强多了,不过全是赚的快要死的企业的钱。
  老板们不会算不出高利贷的利息,但为什么还要会借?我觉得可分为四个原因:一是觉得银行贷款很快就下来,先借高息的用着,银行贷款下来就还上,但是银行贷款迟迟没下来。有的甚至觉得我的土地证都办下来了,银行还能不借钱给我吗?银行贷款放不下来的原因很多,行业受限,现金流太差,对外担保过多,甚至是借款企业民间融资太多。二是搭桥后银行贷款没续上。企业还贷款,估计一大半都是去借搭桥资金,用几天后,银行贷款下来接着还上,可是银行收回来之后就续不上。这也是银行饱受诟病的一种作法。前面讲了很多了,银行收回来不再贷一定是有原因的,没有银行想故意整人。三是期望经济形势好转,挺一挺就过去了。四是压根就没想还,借了钱就跑。
  从新兴市场走向成熟市场

  有一次和一位同学交谈当前的形势,他自己家里有一家精密铸造企业。精密铸造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从韩国、台湾地区转移到大陆,主要是我们的劳动力价格比较低。他有一个客户是台湾的,有一次到他厂里来考察。当看到我们当地的企业一年新上一个项目、而且全用短期贷款时,他说这是在找死,台湾没有这么干的工厂。台湾的企业,很少有上新项目的,尤其是铸造这样的传统行业。台湾的企业经历过经济周期的洗礼,能生存下来的企业都很成熟。他们会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积累资金,在经济下行的时候收购其他企业。这位台湾老板还给他个建议,趁着现在房价高,把房子都处理掉(同学手里有四套房子),等到房地产泡沫破了时候,这些钱可以多买一倍的房子。这位同学讲的时候也是嘿嘿笑,不过到现在他也没卖掉自己手里的房子。
  还听一位做轮胎的企业老板讲,园区里有一家日本工厂,好多年了,只生产橡胶助剂,也不想着上点新项目,园区里都给他们批了地了,就是不上。而当地的企业,几乎是年年有项目,尤其是大企业,不上项目政府不同意。
  这大概就是新兴市场和成熟市场的区别。过去我们的经济高增长,得益于我们在新兴市场中不断发展,市场需求不断增长,空白市场多,机会也多,所以赚钱很容易。可是现在看看,提的最多的是“产能过剩”,空白市场几乎没有了,蛋糕不再变大了。有一次听一位老板讲他的发展规划,今年开多少家店,明年开到多少家,三年内开到全省。他到日本学习的时候,觉得日本一家饭馆开了几十年还是三家店,觉得他们有些不思进取。

  @巍巍0921 891楼 2014-01-04 00:02:05
  我所在的工厂就快倒闭了,这家老板融资的方式很多,有和人联保的,也有用自己儿女家人的名义注册多个公司,自己给自己担保的,前几天看到一张银行的催还款通知,就是以他弟弟的名义替自己担保200万,其实都是一个厂,因为在其他地方另租了一栋楼做为分厂,有时候很可笑,厂里同时准备了几个不同的厂牌,会计临时通知挂哪个我们就挂上哪个。
  就这样貌似撑了2年,现在终于撑不下去了,法院里多个往来单位和个人起诉的金额......
  -----------------------------
  这属于典型的逃废债,在2000年之前的时候经常出现,那时候的风气就是觉得银行的钱不赖白不赖。现有几乎没有这种情况发生了,地方政府也不敢支持这种行为,尤其是民营企业,即使倒闭了也是拍干卖净。而且现有的贷款都是追加实际控制人提供无限连带责任保证,公司不还个人也跑不了。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