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究竟处在什么位置?【已出版】

  楼上,

  三菜一汤不可以吗?呵呵,一荤,一个半荤,一个蔬菜,加一个汤,不过很多时候也就两菜一汤。
  
  作者:南海石匠 回复日期:2012-05-28 19:56:30  回复

  有些事俺们解决不了。
  俺只能起早贪黑.俺两个兔崽子要吃奶粉.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

  大多数人也只能这样了,呵呵

  作者:草原北南下 回复日期:2012-05-28 16:34:07  回复

  经济走向何方?现在又在审批项目,会不会重新引起新一轮的通胀?
  房价再涨,能承受么?


  本帖发自天涯社区手机客户端
  ===================

  的确有这种担心,我前面已经有提到。

  
  作者:qiulinqi_8219 回复日期:2012-05-28 15:21:04  回复

  从中受益匪浅,希望继续发贴,谢谢
  ==============

  能够从我的帖子受益,我很高兴。
  
  作者:天蓝水净 回复日期:2012-05-28 15:24:25  回复

  看到楼主的帖,感觉自己是多么的渺小。我觉得年青人多看看时事,少看甄寰传…不然就像阿Q一样革命…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

  甄嬛传一类的电视剧,也算是个怪胎,折射我们这个社会有一些不好的现象。

  (四) 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面临的困境

  按理说,中国制造业已经有世界工厂的基础,人力资源依然丰富,大批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学生源源不断地补充到人力市场,股票等金融市场完全是为资本方设计的,工业用地的价格也始终是最优惠的,近年来也出台了大批的关于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和企业发展的税收财政优惠政策,为何我们的制造业升级工程仍然不尽人意?或者说我们的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
  这当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过我们仍然可以从一些独特的视角探讨这些问题,揭开一些问题的本质或者真容。

  不得不说,制造业升级就全球而言也是一个难题,但作为后来者,也有某些后发优势。

  上几天我看到一个新闻,说日本的索尼、松下、夏普等著名的跨国公司负债400亿美元的消息,联想到世界电子企业中排名第二的韩国三星公司,不能不说制造业的变迁本身也是一个历史过程。日本企业可能是因为成功的太久,对市场的反应难免不积极或者不够努力,而三星公司作为赶超者,其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无疑更加充足。三星的例子,充分说明后发的公司可能有更加强劲的竞争力,取决于其内在的动力。

  中国的华为公司作为通讯行业的后发者,与三星公司有着很大的相似性,都有着后发者赶超行业领导者的强大的决心和相应的企业制度来推动。

  中国企业的劣势在于历史的积淀太少。一个公司要发展壮大,可能至少需要15-20年的时间积累,日本的大公司大多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崛起,鼎盛时期在上世纪的80年代。韩国的三星时间更长,因为其起步阶段基本上被日本的大公司抑制。正是借助于新兴产业的突破,三星公司才可能超越前者。

  中国的企业面对的竞争对手,无疑更加强悍,中国企业也常常面临西方人士有色眼镜的看待,常常被怀疑有政府背景而受到打压。

  但中国企业拥有一个最令世界其他企业羡慕的优势,那就是中国逐渐成为一个世界市场。作为本土的企业,无论是文化还是营销关系、政府关系、社会影响力,都是外国企业无可比拟的。哇哈哈和法国食品巨头达能的大战,民族情结起到了很大的舆论导向作用。拥有世界最大的市场,企业的发展升级就有源源不断的支撑力量,特别是纯粹市场导向、具有良好公司治理结构和卓越的企业家领导的大公司,我们更加值得看好其长远的投资价值。

  中国目前的大公司基本成立于上世纪80-90年代,至今已经差不多有20年的历史,按理说我们大多数公司的发展时间也不短了,并拥有巨大的市场优势,但我们除极少数公司以外,还是没有取得竞争优势。其中的原因何在?
  
  作者:remsky1 回复日期:2012-05-28 22:22:52  回复

  加油更新啊,太慢了,
  ==========

  周末休息一下,呵呵。另外主要还是要确保质量。
  最近回帖少,难道写的内容感兴趣的少?

  
  (续上)
  企业的发展,不外乎内外的环境和资源的综合优势。对于制造业企业而言,企业内部的优势体现技术创新、供应链管理、人力资源、企业文化,企业的外部优势需要体现在政策扶持、产业政策、产业布局、社会习惯、经济环境、产业组织等等。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那样,制造业在过去的这些年,受到了房地产等暴利和赚快钱的行业和项目的压迫,包括人才的分流、员工心态的失衡,也包括受到权力阶层的吸引而离开制造业。从整个中国各行业大类的分配的角度而言,制造业相对政府、房地产、金融等等,完全处于劣势,造成人才、资本等核心资源从制造业流出。这是制造业这些年发展缺乏强大推动力的原因。

  正是因为缺乏了优秀人才长期在制造业的耕耘,我们的制造业创新能力、研发能力、管理能力这些年其实没有多大的进步,有些方面反而有衰弱的迹象。

  尽管我们的资本市场还是倾向于扶持制造业企业,并为上市公司注入源源不断的血液,但很多上市公司仅仅是停留在资本运作的层面,而没有把政府给予的资本市场扶持政策转为动力,为投资者持续创造最大价值,反而为了赚快钱把企业的基本面进行各种名目的包装,结果公司上市后,很多公司反而没有专注于主营业务和核心制造业,转而分散投资于各种赚快钱的项目。
  (未完待续)
  
  作者:minimaxq 回复日期:2012-05-28 23:20:07  回复

  楼主写得太精彩了 我都看的入神了 尤其是令人信服的推理和很好的文笔 真的很精彩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作者:minimaxq 回复日期:2012-05-28 23:23:36  回复

  按照这个质量写下去 楼主完全可以出书了
  =====================

  谢谢鼓励。
  
  作者:Y洋87 回复日期:2012-05-29 03:00:53  回复

  回复第144楼(作者:@走近一点点+于+2012-05-20+10:29)
  回帖不多呀,有没有写下去的必要?犹豫中。。。
  ==========
  加油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作者:394792059 回复日期:2012-05-29 06:04:19  回复

  顶一个
  楼主写的真好
  回复的不多但都是赞的很不错了。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作者:remsky1 回复日期:2012-05-29 06:32:32  回复

  当然有写下去的必要,金子放在哪里都会发光,慢慢知道 的人就多了,肯定会吸引过来的,
  作者:家有俩宝78 回复日期:2012-05-29 07:20:08  回复

  我很好奇,写这么多字,怎么没错别字呢,看的出楼主是个很心细的人,文笔也好,加油写啊
  ===================

  真心感谢各位理解和关注。
  我越来越觉得有种责任感
  ?(续上)
  政府工作错位

  政府虽然对高新技术企业出台所得税优惠政策,但政府对于企业的监管加强,也导致企业的费用成本上升。政府虽然在产业园区一块做了很多规划,但真正对企业有实质成效的很少。关于产业集群引导和建设,一直是近年来政府和学界关注的课题,但和新加坡等外国的政府不同,中国的一些地方政府犯了和中国经济一样的毛病,光重视一些统计数字,以满足僵化的绩效考核的需要。事实上,政府应该集中精力做企业力不能及的事情,以及克服市场经济中的外部性问题。比如在产业集群的公共技术设施建设、基础研发工作,等等,政府要关注的是企业需要服务的事项。

  戚晓翟等合著的《中国加工贸易研究》一书中提到台湾新竹工业园的发展中,政府的作用是“。。。。。台湾当局的角色是使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升级更为顺畅,而不是在产业中进行选择;台湾当局的功能是为提高生产率而服务,而不是通过补贴等手段扶持特定产业。换言之,帮助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提高核心竞争力是政府首先要关心的工作。”“在产业集群思想的指导下,园区要特别关注园区内部中小企业的发展。。。。。。把工作重心放在创造专业性因素上(如教育、技能培训)。”;“。。。。。。招商工作本身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招商必须要针对客户的产业发展需求,招商人员和团队必须专业化,成为产业经济的专家,洞悉一个或几个产业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招商引资。”

  对比我们的政府招商,除了少数领先的国家级开发区,如苏州工业园区等,大多数地方政府的招商工作仍然停留在招商的初步阶段,领导急功近利,招商工作更多地看成是营销工作,专业服务和针对性招商不被重视,过分强调表面的数据指标的考核,而不重视长期的系统化、流程化、制度化的基础工作。园区也不重视内部中小企业的发展,而过于突出强调大企业的作用。对于引进企业的本地化工作,以及对本地企业的示范和带动工作,做得远远不够,致使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创新等先进的管理经验溢出效应不大。招商的目的不仅仅是满足本地的经济数据漂亮这么简单。无论引进的是外资还是内资,归根结底是要促进本地区、本园区形成有竞争力和规模的产业集群,这是制造业得以强健、工业基础稳健的根本。

  该书在介绍新加坡政府促进产业升级的介绍中,还重点介绍了该国政府在吸引国际大企业的同时,大力扶持本土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包括技术支持、技术培训和辅助支持、降低服务费用、培育创业人才、加强服务指导、缓解资金支持6大方面。并说到:“新加坡以充分竞争的自由市场,既有效地利用了世界范围内的高质量经济资源,也使得本土企业能够在竞争中发展自身实力。”

  对比之下,我们的政府更多的是为了政府的经济数据而推动企业工作,比如被动地解决企业反映的问题,而且事实上也很多事情也是难以解决,我们的企业服务工作,缺乏针对性和专业性,而这是服务好企业的最重要的基础。我们把政府管理的一套做法强行灌输给企业,要求企业定期上报各种不必要的数据,深入到企业内部事务中,这岂不是帮了倒忙?政府的很多工作看似很努力,其实是牛头不对马嘴,做无用功,反而可能扰乱了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而真正应做的事情,有助于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事情,政府做得远远不够。政府的队伍越来越庞大,反而成为地方工业园区发展、产业集群形成起到消极作用。

  政府监管的错位,该管的事情不管,不该管的事情乱管,完全是出于政府自身的角度甚至是某些个人以公权谋取私利的目的,也导致一些企业发展的没有走上正轨。近年来,最让国人害怕的事情是各种各样的有毒食品。从三聚氰胺奶粉的双鹿,到瘦肉精的双汇,再到最近的毒胶囊事件,涉及其中的企业都是我国企业中的佼佼者,蒙牛从民营转而变成国营控股企业,反映了一家民营企业在中国要真正做大做强的难度是多么大,牛根生的退出是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重大损失。而这些企业发展的外部性工作,本来就是政府的责任,出了事情,我们很少看到政府有负责任的,最后的结果总是企业很受伤。如果和中国普通民众最近的食品市场都无法由中国企业占领,并培育出成功的企业家和企业,那么我们怎能期望中国制造业的升级?由于食品市场属于高度竞争的市场,和权力的关系不大,结果我们的企业就难以和国外品牌竞争。而类似工程机械这些行业,大多和政府工程相关,结果外国的品牌最后往往竞争不过中国企业,除非外国企业和品牌既有垄断性的技术。

  类似的例子很多,环保、消防、卫生等等属于政府重点监管的领域,政府既要提高规划和政策引领,也要加强监管,还要做些行业发展的外部性工作,以扶持行业的成长,减少企业不必要的成本,并提高相关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

  
  作者:zsq622 回复日期:2012-05-29 09:42:06  回复


  作者:高志坚 回复日期:2012-05-29 07:45:07  回复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铁路向民营资本开放,新刺激经济计划启动,发改委门前车水马龙……一系列报道、情形表明,中国经济:病了,急了!
  怎么会这样?至关紧要的就是08年的“四万亿”!俗话说“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关键一步走错,就注定了输……下小棋大棋,都是这么个简单的道理。
  病了当然得救,但是就整体形势,“刺激”一类的急救措施,治不了重病,只能出现“回光返照”,“回光返照”的结果,不言而喻。
  败局已定,无力回天!当前,就经济上,其实不能刺激,不能用猛药,而是逐步调理,收拾“摊子”,争取“软着陆”……而其他方面,政府大有可为,比如压缩行政开支,裁减公务员,严惩贪腐,减税等等……这么做,解决不了经济问题,但能缓和矛盾,争取民心,赢得时间和空间……
  ==============

  仔细研究,利益集团可能已经左右了中国的政治。。。

  
  作者:yinghg 回复日期:2012-05-29 09:15:26  回复

  从中受益匪浅,希望继续发贴,谢谢.我等必定拜读,狂顶!
  ==========

  好意收到了,笑纳,呵呵


  作者:394792059 回复日期:2012-05-29 12:02:54  回复

  见建议楼主谋取一项政府经济顾问的差事为国为民献计献策。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

  希望有这种机会,呵呵呵


  作者:雪龙长吟 回复日期:2012-05-29 16:18:14  回复

  @走近一点点 2012-05-22 15:50:59
  作者:sunmoon612 只看此人 回复时间:2012-05-22 15:29:25 .  物价上涨只是钱印多了,房价要降,那么多出来的钱就要进入流通,物品没有多,单价必然上涨,钱贬值的更快。
  ==========
  房价下来,钱不会出来,只会被套进,就像股市大跌一样的。
  货币的流通反而慢下来。
  -----------------------------

  LZ说的是前期已经成交的被套了,可是印钞机还在飞快运转,眼下马上又是新的2W亿的大笔钱出来,总要找个地方去吧?
  ===========

  是个很大的问题,哎。

  (续上)?

  企业创新缺失,呼唤企业家精神

  当今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制度没有很好地形成,我们的企业研发能力大多体现在见效快的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真正的发明创造很少。这和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是有很大的关系。

  企业价值和文化的建设也在社会急功近利的整体氛围影响下,很少有人静下心来做点长远的公司价值提升的事情,企业价值一类很少有人提。这源于我们企业家精神的缺乏。

  创新是对于一个企业也好,一个国家也好,一个经济体也好,都具有最为重要的意义。

  创新一词,最早由熊彼特代表作《经济发展理论》首次提出。马歇尔将知识描述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由刘伟所著的《中国技术创新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一书中说到:“熊彼特创新理论的最大特色,就是强调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至高无上的作用。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系统”。关于企业创新,该书进一步说到:“熊彼特创新理论有四个特点,一是强调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二是极力强调‘变革’和‘发展’的观点,认为创新是一个内生变量,三是认为创新的实质就是‘创造新破坏’,四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在上述四个特点中,最重要的是强调‘企业家精神’对创新的重要作用。”

  上面我们曾经提到经济发动机的问题,这里附带做个说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可以应用于宏观、微观和中观的层面。对于宏观经济体而言,创新是一个经济体从一个均衡状态提升到另一个均衡状态的驱动力。因此,可以说创新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和发动机。关于这一点,在后面的新经济一章中我将全面论述。

  回到制造业行业和企业的层面,创新同样是提升和发展的原动力和关键。

  创新包括引入新产品;引进新工艺;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源;实现企业的新组织。技术创新是其中的核心,企业家是灵魂。

  在权力至上的当今中国,企业家精神是我们这个时代缺乏的。人们热衷于追逐权力和关系,一些企业家忙于作秀,一些企业家总是喜欢和政府官员打成一片。这和政府投资项目盛行、房地产项目的误导有关。我们的新闻媒体应当关注那些为社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企业家和创新活动,而不是过多地关注一些政府官员和政务活动。我们的教育导向应当增加企业家精神和创新的引导。

  企业家精神的缺失,对于中国制造业的升级是一个巨大的障碍,因为企业的创新缺少了灵魂。

  在中国,劳动力绝对成本的上升是经济发展的必然,如何通过提高管理水平来提高人均劳动生产率,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中国制造业真正崛起的关键。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一批卓越的中国企业家的崛起。

  前几天,富士康在上海举行的中国总部破土典礼上,郭台铭表示预计今年年底中国内地员工的薪酬将超过中国台湾本部。媒体披露此举意味着今年年底前中国内地富士康员工的底薪,就会直接由目前的2200元人民币直接跳到4000元,调幅达到82%。在2010年的加薪行动中,郭台铭董事长曾说过,“我们认识到作为电子制造业全球领袖的责任,并非常认真地履行这一责任。加薪是为了维护员工尊严,加快经济转型,支持富士康从制造业领袖不断升级为科技业领袖的长远目标,并团结、留住我们最优秀的工人。......正在采取措施,确保工作场所标准和报酬为同类最佳。”对此,我们拭目以待。

  近年来,富士康的连续加薪行动,一方面说明企业家对中国未来制造业发展前景的看好,另一方面也说明位于中国的以片面强调低人力成本为考量核心的价值链和供应链管理模式正在经历反思的过程,富士康既看好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美好未来,也顺应劳动力的变化而重视制造业升级中最重要的人的因素,重视加强生产线的自动化水平和单位员工的劳动生产率,是富士康这类代工的制造业企业升级为卓越的科技企业的必经之路,也是一种社会责任。

  企业家总是能够把一般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可能,从而具有突破性的价值。

  我们呼唤企业创新,呼唤企业家精神未来在中国的大地上焕发。


  作者:为你们而努力 回复日期:2012-05-29 17:16:57  回复

  先M再看,要是写的好就赞,要是浪费我时间,小心来骂你,哈哈
  =======

  幽默,呵呵

  作者:okyk 回复日期:2012-05-29 20:56:28  回复

  @走近一点点 2012-05-28 22:39:04

  作者:remsky1 回复日期:2012-05-28 22:22:52  回复

  加油更新啊,太慢了,
  ==========

  周末休息一下,呵呵。另外主要还是要确保质量。
  最近回帖少,难道写的内容感兴趣的少?
  -----------------------------
  加油楼主!关注的人越来越多,不过大部分人不是学经济的,虽然有共鸣有想法也表达不出来,所以楼主不要太介意回帖
  ====================

  谢谢理解。

  作者:hzxsj169 回复日期:2012-05-29 22:15:19  回复

  我也一口气全部看完才顶贴,以后持续关注楼主
  ===============

  能一口气看完的可能也不多,作为作者,很欣慰。

  作者:hailinxx 回复日期:2012-05-29 23:15:51  回复

  难得楼主这么中肯,,和杀猪论有一比,,顶

  感觉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创新和分配的保障机制没有确立,里面牵扯到太多的利益矛盾,,这个不解决,其他不过只是应急的手段
  =========

  创新和分配,的确是本帖反复会提到的。

  工人------一个曾经被人神往的职业

  工人这个字眼,已经有好多年没听人说起,媒体也几乎没人提起,不过,《工人日报》是没有改变的。提起这个字眼,心里头总有一点特殊的情结。

  上世纪的80年代以前,工人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当我还是读小学的时候,经常听母亲说起工人是多么好的职业。固定的工作,固定的收入,定期的休假和疗养,福利很好,有公房住,不用风吹雨淋。不像农民,整天看天吃饭,辛苦不说,还常常吃不饱饭,生活特别的操心。

  无独有偶,前几天有个同学聊天,说起过去的时代,感到很美好。工人这个字眼,曾经是多少人的渴望。

  改革开放了,国营企业经历了过山坡一样的变革。许多地方中小国有企业,在朱镕基总理主政时期,为推进国营企业的改革,在抓大放小的政策下消失了。几千万的下岗工人,可能成了工人的最后的用语了。经历了下岗工人这一折腾,2000年前后,工人这个字眼,似乎人们再也不愿提起。如今,国营企业已经再次崛起,但已改称呼为企业或者公司员工,职员什么的。工人成了计划经济年代在工厂一线或普通岗位工作的职工的代名词。

  当年的工人,一般来说没有什么流动性,意味着一辈子或者几十年如一日地守住一个岗位,当年的职业伦理认为这是一个优秀工人必备的美德和素质,因为只有这样的员工才算是爱岗敬岗的。的确,从职业素养的角度,一个在某个岗位工作长达数十年的员工,才可能深刻地理解生产线、机械性能、保养、维护等,才可能懂得如何改良和维护设备,技术革新和工艺流程的改良才有可能。

  90年代初,我曾经去德国的一家供应设备的厂家考察,对方介绍其设备的优越性时,不无自豪地说,我们拥有许多几十年工作经验的技师,这些技师拥有丰富的加工设备、改良设备的经验,是课本上学习不到的,单靠工程师也是无法弥补的。

  应当承认,过去国有企业的生产线上,曾经培养了许多优秀和熟练的技术工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如果是好学和勤奋的工人,无论如何都已经成为优秀的熟练技术工人了。

  后来,随着外商投资企业的大批投资,工人的经验似乎已经不重要,便宜的人工,使得一些机器的使用不是很迫切,而每天高强度的劳动,足以使得一窍不通的农民变成熟练的操作工,甚至一些技术岗位农民也可以较快地适应。自动化的加强、机器更新的加快,都使得长期守住一个岗位的工人是不必要的。流动是效率的保证。农民在这些加工车间里成为他们之前羡慕的“工人”,心里已经相当满足。这是2004年前外商投资企业一线操作工的实际情况。数量几乎无穷的勤劳的中国农民工,几乎让外商的人工成本保持了10年不变的奇迹。

  之所以要回顾这些往事,那些年我们曾经向往的岗位,是因为今天的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用工制度正面临着巨大挑战;现在的一线工人,也许需要一点当年的农民工人的本色。

  前年发生的富士康的连续跳楼事件,曾经成了舆论的关注焦点,至今富士康的关于员工薪水的一举一动,仍然牵动媒体的神经。80后90后的年轻工人,在吃苦耐劳的精神、对待工作岗位的态度上已经和计划经济时代过来的人完全不一样了。计划经济时代,穷怕了中国农民,对待岗位完全没有挑选的余地,吃苦耐劳是他们的唯一的资本。现在的农村青年,有些是技校出来的,受教育程度显然要好于他们的前辈,但在就业形势不好,大批大学毕业生就业也不容易的情况下,他们其实也没有多少的选择余地,走投无路之下只能选择自杀,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剧。企业应当学会适应中国劳工特点的变化,制定相应的休息制度、待遇标准、培训制度、福利制度,以及适当的人性化管理,应当组织各种团体活动让员工爱岗爱企业等等。

  我想起当年日本的终生制雇员制度,员工和企业完全是一家人,不管这种制度有多少问题,但它曾经推动日本企业和产品扩张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这种制度曾经让许多管理大师深思。这说明,一种用工制度的好坏,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好的用工制度,体现了企业家的风格和企业的特色,也体现了时代的特色,反映了企业的战斗力。因此,我认为企业的用工制度其实是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
  (过长待续)

  (五)工人------一个曾经被人神往的职业(续上)


  回到今天的中国制造业用工情况,我认为是到了政府和社会提倡青年员工敬岗爱岗的职业美德的时候了,要让他们从他们从前的工人前辈身上学习一些积极的东西。当然前提是企业是到了提倡长久用工的观念,轻易不能解雇员工,把员工当成是一家人,也就是说体现更多的人性关怀,因为企业特别是外商投资企业始终是我们这个社会强势的一方。

  如果政府、社会、企业、员工真的能够实现这样的良好合作、相互激励的关系,那么,我们的制造业就会赢得巨大的优势,这是多方共赢的结局。

  不管如何,中国的劳工仍然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劳工。因为在他们难以承受巨大的压力的时候,他们选择的仅仅是自我结束生命,这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悲剧,也是世界劳工史上很少看到的。因为传统的工人,如果已经无法生存,就一定会组织起工人运动,现在的欧洲,罢工和劳工运动此起彼伏,远不如中国年轻的工人和平老实(也是无奈,缺乏必要的社会救济,工会的缺位也是我们政策刻意强调资方利益的必然)。所以,我认为制造业企业应该更加珍惜这样的劳工,主动给予更多人性的关怀和信任。

  工人问题,是制造业的核心问题之一。不管科技如何发达,制造业始终需要人工去操作、管理和监控。良好的工人和企业关系,是制造业繁荣的基础。

  如果要考量一家制造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认为要认真考虑该企业的用工制度。只有合乎时代特点的用工制度,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从而使企业获得最大的凝聚力、执行力和创造力。一家制造业企业,一线工人的创造力,也是非常重要的竞争力元素之一。

  我可以肯定地说,如果富士康不能适应中国年轻工人的变化,相应改革其军队式的管理方法,很可能这个企业会被其他的有适度弹性和人情味的中国企业超越(例如比亚迪)。因为没有一个国家和社会可以容忍工人连续自杀作为抗争。当然,我们已经看到富士康正在以积极的姿态适应时代的变化,关怀人性,这也必定是卓越的苹果公司----富士康采购商的企业使命。


  作者:确实喝多了 回复日期:2012-05-30 12:11:01  回复

  楼主加油!虽然楼主已经看出中国现在的经济弊端,还给出了良方。无奈的是搞政治的关心的是如何才能坐稳,而下面的人则关心的是如何谋取更大的利益!改革,改谁?又革谁?仔细想想这个词就知道此局无解啊!

  ==============

  中山先生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需努力,呵呵


  作者:flyfish118 回复日期:2012-05-30 12:01:42  回复

  好文章,通俗易懂,受益匪浅,持续关注中......
  ====================

  我能做的就是持续写作

  作者:生活的困惑2011 回复日期:2012-05-30 21:32:27  回复

  楼主继续。最好是能多分析分析现在的国家政策出来后目的是要干什么,还有以后的一些经济趋势分析
  =============

  所有的经济领域我都会写到,并结合评论现在出台的政策的立意和投资的机会。请多关注。
  (七) 算一算大学生就业难的这笔账

  “每当我看到人才交流市场人头攒动的样子,我就已经没有了投简历的勇气。”我的一个亲戚的孩子对我如是说。

  我说你为啥不勇敢点,就当是赶集卖大白菜,不要管那么多了。

  当我这样说的时候,其实我知道我是胡说八道。大学4年,不仅大好青春搭进去了,父母节衣缩食,花去了大半的积蓄,这才培养了一个大学生。本指望有好点的工作,没想到连工作都找不到。

  当然,这可能也和他本人有关,但我国这些年大学生就业难不是说说的,考研、考公越来越热,前段时间媒体报道的青海保监局公务员录取事件,不管是否有猫腻,我却看到了一个事实,考生来自北京、山东等地,不要说当地的考官没想明白,我也没想通。到青海工作,以前一般要动员,政府也要出台政策鼓励年轻人去大西北工作,属于奉献一类的,现在好了,不用动员,大学生都要努力考试录用了。这一事件让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不公平的录用程序,更让我看到当今大学生就业的辛酸泪。

  许多大学生没办法找到工作,只好赋闲在家,时间一长,会越来越消沉,最后只好父母出面,到处找关系。实在没办法,就到一个没有熟人的城市,找一个最普通的工作,不需要文凭,做体力也行,有些孩子为了不让父母操心,还不让父母亲知道自己的实际工作情况。

  1994年前,我国的人事制度还没有改革,大学生就业都是国家包分配的,岗位是一定会有的,但自己没有选择权,摁到哪里是哪里。一般来说大学生都要到基层实习,如果到工厂,有些要到生产班组跟班1年,叫实习。然后安排具体的工作岗位。总的来说,大学生的地位是比较高的,因此,农村里一个家庭出个大学生,就是跳出农门了,人生命运就有可能改变。

  现在,就算你千辛万苦读了大学,获得了文凭,受过了较好的教育,结果可能因为没能及时找到工作,很可能就是白白读书,还失去了到某些技术岗位做学徒的最佳时机,纯属浪费,浪费了家庭的财力,浪费了学生的青春,浪费了国家的教育资源。

  有人说,这是我们大学扩招大跃进的后果,有人说是大学生眼高手低的原因,也有人说是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结果。尖锐点说,我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就是我们这些年经济发展的战略出了问题。

  我在前面已经提到我国宏观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下面我再来具体分析其中的原因。

  如上面提到的那样,我国的制造业发展是粗放式的,是出口加工贸易型的,是处于价值链的低端的。我国的制造业受到了房地产等其他暴利行业的压迫,这些年的发展相对而言不进反退。但我也说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基础,工业化首先是制造业的发展,特别是对于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来说,制造业更是重中之重。制造业在可预见的未来都是我国就业的主要部门之一。
  (待续)
  (七) 算一算大学生就业难的这笔账(续上)


  根据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的信息,2012年一季度83.2%的企业用人需求集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建筑业,以上各行业的用人需求比重分别为36.6%、14.3%、12.9%、8.9%、5.7%和4.8%。其中,制造业和建筑业的用人需求分别占第二产业全部用人需求的84.3%和11%,二者合计为95.3%。可见,制造业是绝对的就业吸纳大户。

  尽管岗位的数量还不少,但很多是高中生就可以就业的,这些岗位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偏弱。还是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的信息“技能人才的供求主要集中在初、中级技术人员;高级工程师、技师、高级技师的用人需求缺口较大;与去年同期相比,对初、中级技能劳动者的用人需求增长幅度较大。”正因为这样,大学生的就业才成为越来越大的问题,因为需求端的疲软。

  至于供应端的情况,有人指责大学扩招政策是有问题的,那么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 2011年我们的大学毕业生是681.5万人,新增的城镇就业人口是1221万人,占到一半左右,但是不要忽略了新增的农民工,这个数字我们一般不统计。根据目前城镇就业人口和农民工的比例估算,35914/25278=1.42,新增的农民工大约是1221/1.42=860万。这样,大学生在2011年新增的就业人口所占的比例就是:681.5/(1221+860)=32.7%,即接近1/3。但我估计农民工的数量还要高,因此大学生站新增就业人口的比例应该少于30%。

  就需求端来说,我举个例子说明。一家正常的制造业厂商,工科大学生的初级就业岗位是实习生、跟班班长等,根据我的经验,大学生和普通技校生、农民工的比例的比例可以达到1/4,办公室岗位,则可以全部吸纳大学生就业,办公室和车间、辅助岗位的比例大约也是1/4,这样,假设这个制造厂的全部用工是100人,那么,大学生的需求就是,100*25%+100*75%*25%=43.75人。这就是说,这个正常合理的制造厂的大学生需求是43.75%。

  对比估算的供应和需求,在正常情况下,大学生的供应反而会出现短缺,而不是过量。

  但是现在的情况是,因为制造商对一线员工的要求不高,因为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支付不起较高的薪水,只能用更低层次的农民工或者技校生替代,结果大学生供应就出现过量。本质上,还是我们的制造商的层次太低,支付不了更高的薪水。还是举富士康的例子,由于2010年的加薪行动,富士康的企业利润几乎变成了负数,原因就是富士康代工环节在整个消费电子的价值链中获得的分配实在太低。但经过加薪行动,已经促使苹果等上游的采购商给出了更好的代工价格,这样,今年富士康的财务报表就变成了正数。在这样的情况下,富士康的流水线才逐步具备了吸纳大学生成为实习生、跟班班长这类岗位的条件。

  这就是制造业升级给大学生带来的就业变化。只是过去的10多年,我们这方面做得不多,结果本来正常的大学生供应变成了巨大的问题。
  (待续)
  (七) 算一算大学生就业难的这笔账(续上)


  政府的招商引资工作在这方面也还是起到了反作用,在价值链一节我有详细分析。还是拿富士康这家企业来说,多少地方政府拼命去争,去抢,原因无非是富士康的巨大的投资和产能,会给地方的经济数据比如FDI、固定资产投资、税收等带来巨大的正效应,但是地方政府的热情推动,从就业的角度来说,所做的工作只是使过去的这些年低薪水的初级岗位迅速增加,而对大学生就业岗位的增加从比例上来说还起到了反作用,另外还占用了创新型、自主开发型企业的发展资源,因为你的扶持政策资源很大一部分都用到了类似富士康这样的出口加工型企业了。富士康的加薪行动是因为员工的年轻生命唤醒了企业的责任,而不是政府行为导致的,这颇具讽刺意味。

  因此,我认为问题的本质不在大学扩招,甚至也不在大学的专业设置问题,因为大学不可能根据低端制造业的需要,学一些纯操作技能的东西,不然就成了技校。大学教育的宗旨还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学习的能力、知识的丰富、创新的能力、道德素养、理想追求,责任意识等等,他们理应是一个社会进步的源源不断的中坚力量。

  2011年全国普通高中招生850.8万人,在校生2454.8万人,毕业生787.7万人。这意味着四年后大学毕业生和技校生之和只有将近800万左右,根据目前50%的比例,大学生的供应将迅速减少到400万左右。因此,从2014年开始大学生的供应将出现下降的拐点。大学的教育资源将过量,这可能会促使大学的升学率进一步提高,从而使得国民受教育的比例再度攀升。但前提是我们的经济质量可以提升的足够快,毕竟,目前存量的大学生很多,如果经济不能提供足够吸引力的就业岗位,新的读书无用论会进一步泛滥,导致大学教育资源严重过量。

  关于高等教育究竟什么样的规模才合理的问题,我们再从宏观数据上做一个考量。中国的GDP规模2000年是99214.55亿元,2002年是120332.69亿元,2011年是471564亿元;中国的大学毕业生人数2000年是115万人,2002年是145万人,2011年是681.5万人。那么GDP2011/GDP2000=4.75,大学生毕业人数2011/2000=5.93,GDP2011/GDP2002=3.91,大学生毕业人数2011/2002=4.7。 上述对照显示,过去的10多年,中国的大学生毕业人数略超GDP的增速,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两者的差距在减少,也就是说,经济的规模本来基本可以满足大学扩招的要求的,这是因为我们的经济质量不高,产业层次太低,导致大学生毕业就业难的问题非常突出。

  未来,从2014年开始,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大幅下降,大学毕业人数开始出现下降拐点,而经济继续保持7.5%的增速,那么大学生的毕业人数将少于经济的增速。如果从2000年开始,到2020年,总体来说,中国的大学生毕业人数可能会满足不了GDP的增速需求。

  这就是说,我们大学教育应当继续保持其长远的目标,立足为国家长远发展培养大量社会进步、民族进步的中坚人才。
  特别提示:


  (六)为何我们总是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
  。。。。。。

  由于这一节比较专业,可能也有点敏感,所以我暂时不贴出来,


  作者:梦里寻佳人 回复日期:2012-05-31 14:31:38 

  ========

  说的很实在。所以本帖下面要研究的是经济的各个方面,目的是多一个观察视角,洞察当今中国的经济实质,由此提前做好自己的事业规划。

  但愿我小小的视角和个人的分析,对各位网友有用。



  作者:确实喝多了 回复日期:2012-05-31 17:52:23  回复

  楼主加油!楼主发帖目的很高尚啊!


  =========
  谢谢,呵呵。要真正了解一个国家的经济,应当要分析其各个方面的情况,这样才能有利于把握未来的政策方向、投资方向等。

  作者:我是lishao 回复日期:2012-05-31 21:18:37  回复

  不是那么复杂,为什么要自我复杂呢?根本就没有必要复杂化。
  中国的经济处在开放到了顶点的位置、说得不好听点,就是开放到了尽头的位置。
  中国经济的发展主要是由于开放的结果。
  真正的改革是应当解放生产力!
  可是,我们当前的一切政策都是有利于利益集团有利于不劳而获者。
  这个问简单得不能再简单。
  =======================

  开放本身就是改革的一个方面,就是从封闭到开放。一些人腐败和假公济私,借的就是改革的名义,因此,改革也是这些不法的腐败人士的渠道。

  现在要做的就是要切断这种腐败渠道,这样做,必然要认真分析各个方面。

  回帖不多,为何?是不是最近这几个题目感兴趣的不多?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