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楼贱妓到一国之母——君心应犹在】

  第二百九十二章 波澜不惊隐乾坤(中)

  今日寿宴,陆氏设男女之宴,女宴于园中,男宴自是在前院,故而此时在后园行走,断不会碰上唐突之人。

  陆府的园子不及王谢古朴大气,也不及崔府精巧雅致,更不及钟山密宅那般匠心独妙,不过,立在园中放眼望去,百花齐绽,绿树成荫,倒也处处透着阳春三月的勃勃生机。

  虽说陆夫人让陆岚牵首,但又岂会真的让她伴客,陆氏的小姑子早早便走到前头引路,出了摆在园东的宴席,沿着花团锦簇的青石小道向南行去。

  一路上,面对凑上前的各世家姑子女郎,崔莞不冷不热,面容上始终含着疏离有礼的浅笑,而亦步亦趋,行在她身旁的陆岚,已是悄然侧目,打量了她不下十数次。

  与陆夫人及陆罗氏不同,陆岚乃是真真切切和崔莞自幼相伴,若非因王樊,也不会行到如今的地步,故而一入眼,她便对崔莞的起了疑心,而今再近身细看,愈发觉得,身旁的崔菀,应是早该死去的崔莞。

  可她既然没死,又为何这么久才出现?且还是在崔氏宣称长女病故之后,以次女之身回族?

  再者,她的容貌……陆岚又忍不住侧眼望去,却不想恰好对上一双乌黑清亮的眸子。

  “可是我脸上有什么?惹得阿姐频频来看。”崔莞眨了眨眼,抬手抚上白皙的脸颊,故作不解的问道。

  这一声清脆的话语,顿时引来众人好奇的目光。

  “不……”陆岚勾起的唇角略僵,方才对眼的刹那,她似是瞥见崔莞眼中闪着一抹刺目的冷冽,可定神一看,却又不见其踪,勉强压下心底的波澜,陆岚扫了众人一眼,轻笑道:“只是看着妹妹的面容,难免思及故人,这才……”

  说着她眼圈微红,拉起崔莞的手,歉意道:“还望阿菀莫要生气才好。”

  一番话,合情合理,更是将众人的目光转到崔莞身上,毕竟,身为世家子,即便崔莞长居清河,但也时常会随崔陆氏前往建康小居,尤其是崔太后健在之际,更是三、五月落足建康。

  因此崔莞才得以与陆岚形影不离,而除陆岚外,建康城中仍有几名与之交好的姑子,如早已出嫁的王氏姑子,桓氏姑子等,因嫁出建康,今日也就未能前来。

  而这些未出嫁的小姑子,虽也有人曾见过崔莞,可因当初年岁尚小,记得不甚清晰,方才只隐隐觉得相似,这会儿被陆岚一点明,不由纷纷恍然。

  “怪不得总觉阿菀姐姐眼熟,原是……”

  “听说两位姐姐乃是双生,容貌相似又有何奇?”

  “我还记得当初曾在玄武湖畔,与阿莞姐姐有过一面之缘,谁想却……”

  令人唏嘘的话音此起彼伏,每个人望向崔莞的眼神,都透出丝丝缕缕的惋惜,好似是透过她,在看另外一人。

  陆岚借着拭泪之举,半掩在绢帕下的眼眸紧紧盯着崔莞,好似非要从她脸上寻出一点蛛丝马迹来。

  可惜,崔莞面色平静如水,不泄半分心绪,少顷,她缓缓敛下微翘的唇角,双眸低垂,略显露在袖外的十指交缠,“我也曾听母亲言及,阿菀的容貌,确实与长姐颇为相似,只是,我、我还未曾见过长姐……”

  低低的嗓音中透出一股令人心怜的无措,顿时便让众姑子止住了声,是啊,听闻崔氏次女,自幼便被送往博陵,若非长女病故,只怕这一生也不知自己真正的身份。

  如此一想,当即便有人上前宽慰崔莞,陆岚也随之致歉,又趁势转开话锋,瞥了陆氏小姑子一眼,指着前方道:“再往前行,便是莲湖,虽说芙蕖未绽,可这清水映碧叶,也是一道良景。”

  陆氏小姑子收到陆岚的眼色,随即笑着附和道:“正是,临湖有水榭,母亲已差人做了布置,阿姐们赏玩累了可到亭中歇一歇。”她本是众人中年岁最幼之人,唤一声阿姐,也不为过。

  见是陆岚的提议,众人岂有不应之理,嬉笑两声便不约而同继续朝前行去。

  一次小小试探,陆岚稍落下风。

  拐过一道弯,果然就见波光粼粼的湖水入目而来,那一片片碧叶浮在水面,随波来回摇曳,各色锦鲤悠然摆尾,趣意盎然。

  陆氏小姑子将众人引入水榭中,只见水榭摆设简雅,左右两旁,六面敞开的雕花窗,一抬眼便可赏尽湖中美景,时有徐徐凉风入室,吹动垂落的轻纱幔帐,整齐排列的几席之上,摆有温热的茶水与精致的糕点,角落的矮柜亦有文房四宝与琴棋。

  无论众人在此品茗赏景,还是抚琴落棋,均可随心所欲。

  便是崔莞,也不得不暗赞,陆氏此举甚是周全。

  众姑子入席之后,莺声燕语,气氛倒也十分融洽,少顷,挨着崔莞落座的陆岚忽的笑道:“如此干坐着,未免太负春光,既然榭中备有墨宝琴棋,何不取来一展所长?既是娱人,亦娱己。”

  今日寿宴的暗藏之意,这些小姑子早已在临行前便受到各自长辈的点拨,再闻陆岚所言,不由亮了双眼,纷纷颔首,守在水榭中的侍婢,也依言上前取来笔墨纸砚及琴棋等器物。

  不多时,悠扬的琴声自敞开的窗棂淌出,盘旋于空,为博一桩称心如意的婚事,各家的姑子们自是竭尽全力,抚琴作画,执棋起诗,接连不断,唯独崔莞一人,手中捧着一册帛书,换坐至角落中,看得甚是入迷。

  陆岚的目光掠过一名兰裳姑子正在拨弄的古琴,落在崔莞身上,此时两人间隔着三、四张几,陆岚深吸一口气,扬声道:“说起来,当年阿莞的琴极有灵气,便是王郎都曾亲口赞誉。”

  她一出声,那名抚琴的兰裳姑子便顿住了手,而旁人也是停笔止棋,倾耳细听。

  “阿莞的琴艺甚好,想来菀妹妹的琴定也不错,何不抚上一曲,让众人一听?嗯,今日虽无伯牙子期,却有姐妹相伴,就来一曲高山流水,如何?”

  话到此处,陆岚双眸微眯,牢牢的锁在崔莞脸上。

  恍若未闻及这番意有所指的话,崔莞慢条斯理的翻过一页帛书后,方抬眼看向陆岚,轻抿的唇角突然勾起一丝微不可查的弧度,她将手中的帛书倒扣于几上,略侧首,面露难色的道:“阿姐若想听这一曲高山流水,怕是寻错了人,我不擅琴。”

  “怎会?”陆岚故作惊诧,心中愈发认定崔莞乃是推脱,于是又道:“我曾闻姑母琴艺极佳,阿莞也一手琴也颇为不俗,原以为菀妹妹也……倒是我思虑不周了。”

  想以母亲来压她?崔莞心底冷冷一笑,面上愈发羞涩,垂眸道:“我确不擅琴,不过自幼喜好诗词,我听母亲说,阿姐的妙手丹青,炉火纯青,若不,阿姐作画一幅,我为阿姐题诗如何?”

  题诗?崔莞的字迹,她也熟悉至极,虽比不过琴技来得谙习……陆岚转念一想,便笑应了,毕竟,众目睽睽之下,她也不好逼得太过。

  刚绘了半纸清涛碧叶的姑子,起身让位,一旁的侍婢也小心的收起那副未完的画,铺上另一张干净的凝光纸,陆岚端坐在几旁,提笔沾了沾墨,正欲落笔,却闻一声清嗓响起:

  “湖中碧叶,方才已有人画过,阿姐何不画别的?”

  崔莞缓步行到陆岚身旁,先是扫了一眼围观的姑子们,再对上陆岚的目光,浅笑道:“方才行在园中,路旁的桃梨开得正盛,阿姐何不绘下?”说着,唇角的笑意渐浓,“不过,世人皆绘桃红梨白,今日阿姐就绘上一树桃白梨红,可好?”

  陆岚恬淡的笑容骤然一僵,看着崔莞的眼眸闪过一丝骇然,桃白梨红,桃白梨红……
  第二百九十三章 波澜不惊隐乾坤(下)

  “噫?阿姐,你面色怎的这般难看?”

  “无、无事。”陆岚猛地垂首,胸口急促起伏了下,再抬头时,面容上已恢复了原本的温婉,她未在看崔莞,只轻轻的言了一句:“好,就依你所言,绘一树梨红桃白。”

  崔莞也不在意她刻意颠倒的词序,自顾笑道:“多谢阿姐。”

  一入水榭,她便看见摆放在矮柜上的琴,也料定了陆岚会以琴来探,故而一开始,她不争不抢,只取那本无人问津的帛书,静待陆岚出手。

  关于陆岚直接的纠葛,除去那场梦,她已全然忘却,不过这桃红梨白之事,却是在清河时,有一日自故居中无意翻出一张泛黄的画卷,上头绘的正是此景。

  询问过崔陆氏后,她方得知,此画乃陆岚所做,而画上的诗词,却是当年她亲手执笔所提。

  故而,画也好,诗也罢,她皆记在心中,正好在此时派上用场。

  一盏茶的功夫,搁下笔时,陆岚额角已是泌出了涔涔冷汗,而笔下的画,显然未及她平日所作的一半。

  “有劳阿姐了。”崔莞也不在意画得如何,她敛袖执笔,点了点浓淡适宜的砚中墨,利落挥笔,于右上角的树冠旁写下一诗。

  素白长梢映,红蕊叶中藏。

  闲庭桃梨下,相坐两无音。

  刚缓过神的陆岚,一眼瞟见画中诗,浑身一僵,随即一冷,她、她真是……

  “阿……”

  “阿姐的画,果然不同凡响。”

  崔莞眉眼弯弯,两颊笑涡浅漾,丝毫看不见堵人话语的急切,她轻声叹道:“只是我这诗不佳,倒让阿姐的画折损不少。”

  “……无碍。”陆岚勉强挤出一丝笑意,臀下的软席好似针毡一般,她抚了抚冰凉的额角,歉声道:“我有些不适,许是吹多了风。”说罢也不愿多言,唤来一旁的侍婢,便匆匆离开水榭。

  她要去寻母亲和祖母。

  阿莞、阿莞回来了!

  望着陆岚几欲落荒而逃的背影,崔莞唇边的笑意一点点敛下,以她此时的身份,确实不能亲手讨回公道。

  不过,陆岚为王樊,不惜费尽心机,甚至将她害到如此地步,若到头来,毁去一切之人,是王樊……

  崔莞移眸望向窗外随风摇摆的莲叶,想必墨十八,已将那物送至王焕案头了罢,上一世历经的苦难,总得让始作俑者也尝上一尝,才彰显天道公允不是?

  陆府寿宴热闹喧嚣,甘泉殿中却是一片令人沉闷窒气的静谧。

  孝明帝后背垫着两只明黄软枕,半倚在锦榻上,身上覆着一层同为明黄色的丝被,锦榻四周的薄纱幔帐已被嵌着明珠的金钩挂起,露出孝明帝枯瘦蜡黄的脸庞。

  曾经朝堂一怒,伏尸百万的天子,便成了此时卧榻不起,离人难活的垂危老者。

  说起来,孝明帝而今刚过不惑之年,可两髻斑白的发丝,黯淡无光的面容与干枯消瘦身躯,竟赛过六旬老翁。

  贴身服侍孝明帝的宦者,让宫婢撤下只略动几箸的早膳,随后小心翼翼地拭去孝明帝唇边的水泽。

  这时,守在门外的小宦者入门叩首,报道:“启禀陛下,太子于门外求见。”

  孝明帝睁开浑浊的双眼,一阵急咳后,抬眼看向自己的心腹,那名中年宦者旋即出言道:“传。”

  少顷,一阵窸窣的脚步由外入内,由于榻周的幔帐已被挂起,孝明帝一眼就望见那道缓缓行来的身影,愈来愈近,愈来愈清晰。

  他的长子,与他最为相似的长子,原已是这般高大挺拔了啊……

  “儿臣见过父皇。”

  磁沉的嗓音,回荡在这空荡的殿堂中,亦唤醒了恍惚的孝明帝,他阖起双眸,吃力的挤出一道沙哑的声音:“全、全退下。”

  “诺。”

  守在殿内的一干宫婢宦者,行礼过后几近无声的退出殿外,只余那名中年宦者立在刘珩身后。

  孝明帝睁眼扫了他一下,又道:“你也退下罢。”

  这一句,竟是比先前顺畅许多,刘珩心头微动,可依旧立在原地,眼也未抬半分。

  中年宦者未退,而是迟疑的瞥了眼刘珩的背影。

  孝明帝目光微动,“无碍。”

  “诺。”中年宦者这才悄无声息的退到殿外,又顺手将门合上,亲自守在门前。

  金碧辉煌的寝殿内,顿时便只余下一卧一立的父子二人。

  孝明帝盯着榻前的刘珩,眼底浮现出一抹复杂之色,他这一生为扶持皇权,利用寒门,打压世家,即便连曾经百般疼爱的长子,也逐渐成了手中棋。

  北征一事,他盼着刘珩能将魏人逐出大晋山河,同时还希冀刘珩或陨或伤,一旦刘珩沙场之上落下身残,帝位,自然而然就……

  孝明帝喘了几口粗气,可无人知晓,此时此刻,见到刘珩平安无恙的归来,他心中却升起一丝庆幸。

  沉寂良久,孝明帝的神情逐渐平和下来,他嘶哑的唤了一声:“珩儿。”

  刘珩墨眸轻漾,沉声应道:“儿臣在。”

  恭敬疏远的声音,寻不到半点儿对父的孺慕之情。

  孝明帝一瞬不瞬的盯着刘珩,似有话要说,却又不知如何开口,少顷,他长长的叹息一声,“这些年,是朕对不住你。”

  “儿臣惶恐。”仍是磁沉的嗓音,平平板板,不含一丝波动。

  孝明帝也未续言,他轻咳几声,喘了喘气,道:“朕知你历来明大局,北征刚止,朝堂实在经不起动荡了。”

  果然,该言的是这番话才对,刘珩眼底闪过一丝讥嘲,薄唇一抿,淡声道:“儿臣愚钝,北征历时七月,于数日前还朝,而今仍处西篱门外,亦未上朝理政,父皇若是为朝堂之事忧心,当寻监国的二皇弟。”

  被这不软不硬的话一激,孝明帝顿时一阵撕心裂肺的咳喘,刘珩眉头微褶,上前两步,执起搁置在榻前沉香矮几上的玉碗,扶着孝明帝的头,将碗中的予他参汤喂下。

  温热的参汤滑过咽喉,缓缓落腹,孝明帝剧烈的咳喘渐止,蜡黄的双颊浮现出一抹异样的潮红,他侧过头,刘珩也顺势将参汤搁回原处。

  平了平急促的气息,孝明帝重新移动浑浊的眼瞳,望向站回原位的刘珩,道:“那、那首童谣……”

  “并非儿臣所为。”

  事实确是如此,刘珩从未差人散布过童谣,只是略略一思,他便知是谁的手笔,想着,清冷的墨眸中划过一抹暖意。

  可话落在孝明帝耳中,信与不信,皆由不得刘珩。

  “珩儿,朕所做的一切,均是为了这天下。”孝明帝原本黯淡的面色陡然变亮了一些,隐隐透出一丝凶狠狰狞,“为这刘氏的天下!”

  他是高高在上的帝王,凭甚头上还得被阀门士族所压?那一个个目中无人,自高自傲,却掩不下浑身腐朽的世家,早该葬入泥潭,不当存在这世间。

  刘珩定定的看着孝明帝狰狞的面容,低低笑了两声,慢慢自袖中取出一封信函,放在锦榻边缘,同时淡淡的道:“如此,父皇就不该略过这些通敌叛国,败坏大晋江山之人。”

  孝明帝的目光随信函而动,早在大军还朝当日,王焕便已入宫,将周肃等人里通外敌一事禀来,眼下,即便尚未翻看,孝明帝也知,这信函中定是有关此事的罪证。

  对于刘珩的举止,他心中甚是满意,随着脸上的狞色渐消,孝明帝仿佛倦了一般,沉沉的阖上双眼,沉默片刻,才慢慢说道:“此次北征,你立下大功,可有想要之物?”

  这是询问,亦是试探。

  可惜,刘珩神色未变,沉声道:“儿臣只要父皇下旨,赐清河崔氏次女为儿臣正妃。”
  第二百九十四章 一石激起千层浪(上)

  宽广的大殿内,顿时一片死寂,连孝明帝的喘息,也在话落之际,不由自主的屏下,他睁开双眼,浑浊的瞳仁定定的望向刘珩,

  可此时,挂在金钩上,薄如蝉翼般的轻纱,被一阵不知从何处拂来的清风扬起,遮挡了孝明帝的目光,亦掩下刘珩那一记瞥向殿门,冷意流转的眸光,只见原本厚重紧闭的殿门,不知何时已启开一条缝隙。

  半晌,孝明帝沙哑且意味深长的声音在殿内响起:“朕若未记错,近十载之前,已为你指了正妃,且还是你母后亲自所求。”

  孝明帝口中所言,自是已故的李后,太子生母。

  刘珩墨眸微眯了眯,脸上沉定的神情,终是有了一丝变化,他笑了,薄唇渐渐勾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噙着一丝微不可查的讥嘲,“父皇不必担忧,儿臣入宫前夕,方收到李隽传讯,当年指于儿臣的正妃,陇西李氏嫡长女,病殁。”

  随着轻飘飘的“病殁”二字出口,孝明帝倏然瞪大了双眼,长子那张俊朗的面容,在他眼前霎时变得无比清晰,以至于薄唇上那一缕讽笑,也显露得一清二楚。

  他已知晓了?

  十年前,李后故去,弥留之际设法让孝明帝应下指李氏女为太子正妃一事,早已对李氏心生不满的孝明帝将计就计,赐下婚约,却未曾言明成亲之日,以至于刘珩弱冠之后,仍是孑然一身。

  而后,随寒门势起,士族式微,首当其冲的便是当年朝堂之上,大权在握的陇西李氏,当年李氏掌权之人正是李后兄长——李隽,其当机立断,致仕之后举族避走陇西,这才保下李氏一脉。

  然而,十年光阴,在孝明帝暗中授意之下,李氏一族颇受波折,而当初赐婚的嫡长女李萦,也因迟迟未能成婚而芳龄蹉跎,心高气傲的李萦,心怀怨恨,竟与一名容貌俊秀的小门世家子私囊相授,最后珠胎暗结。

  李隽怒极之下,虽狠心杖毙长女,却未敢将此事声张,更别言上奏议请罪,为保住李氏一族,李隽行了桃代李僵之举,自族中选了一位年岁容貌于李萦相近的姑子,养在名下,充当长女,而为顾全己身,李氏族人无需李隽勒令,自行缄默。

  本以为此举神不知鬼不觉,却不料早被孝明帝当年埋于李氏中的棋子暗中传入帝王耳中。

  孝明帝之所以未在当年便对李氏下手,乃是因忌惮引起士族鱼死网破之举,又欲将此事作为制约刘珩的最后把柄,不曾想,刘珩竟也得知了此事!

  看着孝明帝泌黄泛青的面容,刘珩淡淡一笑,道:“故,还请父皇将崔氏次女,指于儿臣正妃。”

  孝明帝气极反笑,一阵呛咳后,冷哼道:“你既有所求,朕应了你又何妨?只是你须得想好了,以北征之功换此一事,莫要到头来,悔之晚矣。”

  言下之意,便是求了指婚,便再无任何赏赐了?

  刘珩垂下的眼帘,墨眸中无一丝一毫动摇之色,他抬手一礼,“多谢父皇。”

  “你退下罢。”孝明帝扫了他一下,缓缓阖起双眸,不在多看一眼。

  “诺。”刘珩轻应一声,转身便朝外行去,步伐干脆利落。

  出了宫门,刘珩也未停顿,领着一干墨未直奔西篱门,虽说殷贵妃与刘冀不敢轻举妄动,但保不齐寒门中会有狗急跳墙之辈,毕竟,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随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热闹喧嚣了一整日的陆府,终是渐渐静下,送走最后一波贵客,陆罗氏笑得发僵的面容上流露出一丝倦怠,她匆匆回到居住的庭院,陆岚正在屋中候着,只是那副坐立不安的模样,无半点白日所见的温婉高雅。

  “母亲!”

  陆罗氏一踏入屋,便见女儿花容惨白的扑来,心中不由一紧,口中却叱道:“出了何事,惹得你这般惶惶,也不随你夫主一同回府。”

  陆岚此时哪还顾得着王樊,原本自水榭回到园中宴席上,她便打算唤陆罗氏到一旁言明所察之事,可偏偏崔陆氏似看穿了她的心思一般,整日都拉着陆罗氏叙话。

  从早年小姑独处时的姑嫂情谊,到出嫁后清河的风土人情,甚至还言及当初崔莞与陆岚的相伴琐事,这一声声意有所指的话,惊得陆罗氏不得不打起万分精力,小心应对,唯恐言辞不当,惹来崔陆氏的疑心,而陆夫人也在旁帮衬着圆话。

  如此一来,陆罗氏哪还能察觉到陆岚的异状?且陆岚回席后不久,崔莞等人也一并返回,而后就更无缝隙可寻,逼得一整日皆如坐针毡的陆岚,生生忍到此时,方能将憋在心中的惊声骇语一一吐露。

  “什么!?”陆罗氏脸上的倦怠一扫而空,猛然瞪大的双眸中涌现出阵阵骇然,“你是说……不,绝无可能,世间岂会有如此荒唐之事!”

  “母亲。”陆岚紧攥在陆罗氏臂上的双手冰凉彻骨,她也不愿相信,可事实摆在眼前,那画那诗,若非是崔莞本人复生,又怎会知晓?

  陆罗氏深吸了一口气,定下心底的慌乱,沉声道:“以你与阿莞的交情,当年那幅画说不定被她妥善收藏,那崔菀既回了府,保不齐在何处寻出画,这才……”

  “可那字迹分明就与阿莞所写的一模一样!”陆岚此时是真慌了,姑且不言与崔氏反目成仇,一旦思及王樊得知此事的后果,她便觉得浑身上下如坠冰窟。

  “这又有何?”陆罗氏冷声道:“那崔菀到底是养在别处,你姑父姑母又甚是宠爱阿莞,难免会望菀思莞,为夺人瞩目,她自是得事事学着阿莞,练上一手相似的字迹,也不无道理。”

  “可……”陆岚还欲再辩,却被陆罗氏挥手打断。

  “推开旁的不说,倘若她真是阿莞,岂会流落在外三载不归?你莫忘了,次女虽也是嫡女,却远不及嫡长女有分量,尤其是博陵崔氏也掺和其中,此事可做不了假!”

  崔氏次女回族一事传入陆氏耳中时,陆氏早便差人暗中查访,若真有蹊跷,还能等到今日?

  陆岚在陆罗氏的一番劝慰下,渐渐稳住心神,可不知为何,她眼前总是浮现出崔菀那张熟悉至极的面容,以及一双似笑非笑的眸子。

  “好了,你也早些回府罢,以其在此疑神疑鬼,还不如花费心思,好好拿捏住你夫主。”陆罗氏拍了拍陆岚冰凉的手,长叹一声,女儿与王樊之间的疏冷,亦是她心中一结。

  提及王樊,陆岚心中好似有一物轰然崩断,她葱白的十指紧握成拳,抬起眼,直直的望向陆罗氏,咬牙一字一句言道:“母亲,崔菀留不……”

  她话还未完,微张的唇已被陆罗氏闪电般抬手捂住!

  陆罗氏满脸冷厉,瞥了女儿一眼,当即侧首喝道:“都下去。”

  “诺。”守在门边的两名侍婢恨不得未长双耳,颤声一应,急急退出门外。

  随着门扉合拢的声响落下,陆罗氏反手“啪”的一声,重重甩在陆岚脸上,原本就惨白的左颊迅速浮起一道红印,五指清晰可见。

  “母亲。”陆岚捂着热辣刺痛的脸颊,不敢置信的望着陆罗氏,就是当初她算计害死了崔莞,陆罗氏也未曾动过手,今日却……

  “你疯了?这等话也能言出口?你莫不是要见整个陆氏家破人亡,才肯罢休?”陆罗氏气急败坏的瞪着女儿,崔氏长女之死,已与陆岚扯上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干系,而今崔氏次女前来建康祝寿,倘若又生意外,崔氏岂会善罢甘休?

  “我……”

  “此事你最好烂在腹中,想也莫想!”陆罗氏厉声道,可目及陆岚脸上的掌印与灰白的面色,心中不由一软,又道:“崔氏此次无非是前来为你祖父祝寿,没两日便返回清河,那崔菀也不会留在建康,你放稳心。”

  “嗯。”陆岚垂眸掩下眸底的不甘,低低的应了一声。

  “好了,今日你便留在家中过夜罢,我会差人前往王氏报信,明日一早,你再回去。”陆罗氏言毕,转身唤了门外的侍婢,取来药膏为陆岚敷伤。

  看着陆罗氏的背影,陆岚面容木然,心底却飞快的衡量,该在何时何处,又用何法方能干净利落的除掉崔菀。
  第二百九十四章 一石激起千层浪(上)

  宽广的大殿内,顿时一片死寂,连孝明帝的喘息,也在话落之际,不由自主的屏下,他睁开双眼,浑浊的瞳仁定定的望向刘珩,

  可此时,挂在金钩上,薄如蝉翼般的轻纱,被一阵不知从何处拂来的清风扬起,遮挡了孝明帝的目光,亦掩下刘珩那一记瞥向殿门,冷意流转的眸光,只见原本厚重紧闭的殿门,不知何时已启开一条缝隙。

  半晌,孝明帝沙哑且意味深长的声音在殿内响起:“朕若未记错,近十载之前,已为你指了正妃,且还是你母后亲自所求。”

  孝明帝口中所言,自是已故的李后,太子生母。

  刘珩墨眸微眯了眯,脸上沉定的神情,终是有了一丝变化,他笑了,薄唇渐渐勾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噙着一丝微不可查的讥嘲,“父皇不必担忧,儿臣入宫前夕,方收到李隽传讯,当年指于儿臣的正妃,陇西李氏嫡长女,病殁。”

  随着轻飘飘的“病殁”二字出口,孝明帝倏然瞪大了双眼,长子那张俊朗的面容,在他眼前霎时变得无比清晰,以至于薄唇上那一缕讽笑,也显露得一清二楚。

  他已知晓了?

  十年前,李后故去,弥留之际设法让孝明帝应下指李氏女为太子正妃一事,早已对李氏心生不满的孝明帝将计就计,赐下婚约,却未曾言明成亲之日,以至于刘珩弱冠之后,仍是孑然一身。

  而后,随寒门势起,士族式微,首当其冲的便是当年朝堂之上,大权在握的陇西李氏,当年李氏掌权之人正是李后兄长——李隽,其当机立断,致仕之后举族避走陇西,这才保下李氏一脉。

  然而,十年光阴,在孝明帝暗中授意之下,李氏一族颇受波折,而当初赐婚的嫡长女李萦,也因迟迟未能成婚而芳龄蹉跎,心高气傲的李萦,心怀怨恨,竟与一名容貌俊秀的小门世家子私囊相授,最后珠胎暗结。

  李隽怒极之下,虽狠心杖毙长女,却未敢将此事声张,更别言上奏议请罪,为保住李氏一族,李隽行了桃代李僵之举,自族中选了一位年岁容貌于李萦相近的姑子,养在名下,充当长女,而为顾全己身,李氏族人无需李隽勒令,自行缄默。

  本以为此举神不知鬼不觉,却不料早被孝明帝当年埋于李氏中的棋子暗中传入帝王耳中。

  孝明帝之所以未在当年便对李氏下手,乃是因忌惮引起士族鱼死网破之举,又欲将此事作为制约刘珩的最后把柄,不曾想,刘珩竟也得知了此事!

  看着孝明帝泌黄泛青的面容,刘珩淡淡一笑,道:“故,还请父皇将崔氏次女,指于儿臣正妃。”

  孝明帝气极反笑,一阵呛咳后,冷哼道:“你既有所求,朕应了你又何妨?只是你须得想好了,以北征之功换此一事,莫要到头来,悔之晚矣。”

  言下之意,便是求了指婚,便再无任何赏赐了?

  刘珩垂下的眼帘,墨眸中无一丝一毫动摇之色,他抬手一礼,“多谢父皇。”

  “你退下罢。”孝明帝扫了他一下,缓缓阖起双眸,不在多看一眼。

  “诺。”刘珩轻应一声,转身便朝外行去,步伐干脆利落。

  出了宫门,刘珩也未停顿,领着一干墨未直奔西篱门,虽说殷贵妃与刘冀不敢轻举妄动,但保不齐寒门中会有狗急跳墙之辈,毕竟,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随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热闹喧嚣了一整日的陆府,终是渐渐静下,送走最后一波贵客,陆罗氏笑得发僵的面容上流露出一丝倦怠,她匆匆回到居住的庭院,陆岚正在屋中候着,只是那副坐立不安的模样,无半点白日所见的温婉高雅。

  “母亲!”

  陆罗氏一踏入屋,便见女儿花容惨白的扑来,心中不由一紧,口中却叱道:“出了何事,惹得你这般惶惶,也不随你夫主一同回府。”

  陆岚此时哪还顾得着王樊,原本自水榭回到园中宴席上,她便打算唤陆罗氏到一旁言明所察之事,可偏偏崔陆氏似看穿了她的心思一般,整日都拉着陆罗氏叙话。

  从早年小姑独处时的姑嫂情谊,到出嫁后清河的风土人情,甚至还言及当初崔莞与陆岚的相伴琐事,这一声声意有所指的话,惊得陆罗氏不得不打起万分精力,小心应对,唯恐言辞不当,惹来崔陆氏的疑心,而陆夫人也在旁帮衬着圆话。

  如此一来,陆罗氏哪还能察觉到陆岚的异状?且陆岚回席后不久,崔莞等人也一并返回,而后就更无缝隙可寻,逼得一整日皆如坐针毡的陆岚,生生忍到此时,方能将憋在心中的惊声骇语一一吐露。

  “什么!?”陆罗氏脸上的倦怠一扫而空,猛然瞪大的双眸中涌现出阵阵骇然,“你是说……不,绝无可能,世间岂会有如此荒唐之事!”

  “母亲。”陆岚紧攥在陆罗氏臂上的双手冰凉彻骨,她也不愿相信,可事实摆在眼前,那画那诗,若非是崔莞本人复生,又怎会知晓?

  陆罗氏深吸了一口气,定下心底的慌乱,沉声道:“以你与阿莞的交情,当年那幅画说不定被她妥善收藏,那崔菀既回了府,保不齐在何处寻出画,这才……”

  “可那字迹分明就与阿莞所写的一模一样!”陆岚此时是真慌了,姑且不言与崔氏反目成仇,一旦思及王樊得知此事的后果,她便觉得浑身上下如坠冰窟。

  “这又有何?”陆罗氏冷声道:“那崔菀到底是养在别处,你姑父姑母又甚是宠爱阿莞,难免会望菀思莞,为夺人瞩目,她自是得事事学着阿莞,练上一手相似的字迹,也不无道理。”

  “可……”陆岚还欲再辩,却被陆罗氏挥手打断。

  “推开旁的不说,倘若她真是阿莞,岂会流落在外三载不归?你莫忘了,次女虽也是嫡女,却远不及嫡长女有分量,尤其是博陵崔氏也掺和其中,此事可做不了假!”

  崔氏次女回族一事传入陆氏耳中时,陆氏早便差人暗中查访,若真有蹊跷,还能等到今日?

  陆岚在陆罗氏的一番劝慰下,渐渐稳住心神,可不知为何,她眼前总是浮现出崔菀那张熟悉至极的面容,以及一双似笑非笑的眸子。

  “好了,你也早些回府罢,以其在此疑神疑鬼,还不如花费心思,好好拿捏住你夫主。”陆罗氏拍了拍陆岚冰凉的手,长叹一声,女儿与王樊之间的疏冷,亦是她心中一结。

  提及王樊,陆岚心中好似有一物轰然崩断,她葱白的十指紧握成拳,抬起眼,直直的望向陆罗氏,咬牙一字一句言道:“母亲,崔菀留不……”

  她话还未完,微张的唇已被陆罗氏闪电般抬手捂住!

  陆罗氏满脸冷厉,瞥了女儿一眼,当即侧首喝道:“都下去。”

  “诺。”守在门边的两名侍婢恨不得未长双耳,颤声一应,急急退出门外。

  随着门扉合拢的声响落下,陆罗氏反手“啪”的一声,重重甩在陆岚脸上,原本就惨白的左颊迅速浮起一道红印,五指清晰可见。

  “母亲。”陆岚捂着热辣刺痛的脸颊,不敢置信的望着陆罗氏,就是当初她算计害死了崔莞,陆罗氏也未曾动过手,今日却……

  “你疯了?这等话也能言出口?你莫不是要见整个陆氏家破人亡,才肯罢休?”陆罗氏气急败坏的瞪着女儿,崔氏长女之死,已与陆岚扯上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干系,而今崔氏次女前来建康祝寿,倘若又生意外,崔氏岂会善罢甘休?

  “我……”

  “此事你最好烂在腹中,想也莫想!”陆罗氏厉声道,可目及陆岚脸上的掌印与灰白的面色,心中不由一软,又道:“崔氏此次无非是前来为你祖父祝寿,没两日便返回清河,那崔菀也不会留在建康,你放稳心。”

  “嗯。”陆岚垂眸掩下眸底的不甘,低低的应了一声。

  “好了,今日你便留在家中过夜罢,我会差人前往王氏报信,明日一早,你再回去。”陆罗氏言毕,转身唤了门外的侍婢,取来药膏为陆岚敷伤。

  看着陆罗氏的背影,陆岚面容木然,心底却飞快的衡量,该在何时何处,又用何法方能干净利落的除掉崔菀。
  第二百九十五章 一石激起千层浪(下)

  被陆岚心心念念算计不已之人,此时正安然的坐在马车上。

  “阿莞,你今日……可有引起旁人疑心?”眼看路已行了一半,与崔莞一同坐在马车中的崔陆氏,犹豫许久,终是忍不住开口询问,而她所言的旁人,自然指的是陆岚。

  崔莞敛回透过纱窗,正赏着健康夜景的目光,弯眸笑道:“母亲放心,我自有分寸。”以白日的情形来看,只怕今夜,陆岚是难以入眠了。

  崔陆氏心头略松,事实上,今日在席中,她刻意攥着长嫂把话,为的便是旁敲侧击,想探查母亲究竟有无插手,结果令崔陆氏的心,一下便跌落谷底。

  虽说陆岚为陆氏之女,可阿莞身上也淌有陆氏的血脉啊!

  这些人,怎能如此狠心?

  车中嵌着明珠,崔莞目及崔陆氏眼底泛起的盈盈水光,稍加思索,便猜出了她心中所想,崔莞无声的叹了口气,挪动身子靠近崔陆氏,倚入她怀中,轻声道:“母亲,我到底是姓崔。”

  两相权衡,自是取得益最重的一方,哪怕她身上也流着陆氏血脉,可她姓崔,不似陆岚,姓陆。

  外家女高嫁,总不及自家人来得有利。

  崔陆氏怎会不知其中的道理,只是身为陆氏女,她对陆氏的期许,比崔莞更重一些,因而心底难以释怀,亦为常事。

  “罢了,过两日我便带你回清河,往后再也不入建康便是。”崔陆氏搂住女儿温软的身子,神情间透出一丝心灰意冷。

  崔莞静静的依在崔陆氏怀中,也未多言,只是缓缓阖下的眼眸中,飞快的掠过一丝冷然。

  在崔氏马车正缓缓朝别院行去时,早一步离开陆府的王樊已回到王氏府邸中,一入门,守在庭院前的仆从便急急上前禀报:“郎君,家主唤您前往万卷楼。”

  万卷楼,顾名思义,乃是藏书万卷之楼,亦为王焕独用的书房。

  王樊虽不知王焕因何这般急切的唤他前去,但他仍是拂了拂衣袍袖摆,转身随着提灯引路的仆从,朝万卷楼行去。

  夜风徐徐,吹散了王樊身上的酒气,微醺的眼眸逐渐恢复原本清透,只是无人察觉,一向高远疏漠的瞳仁,映入当头倾泻而下的月华,竟流转出一缕相思怅然。

  崔氏双生女一事,他知,今日崔夫人携次女临门祝寿一事,他亦知,甚至他原本可以陆岚之名,入内园,寻芳踪,再见一见那缭绕在心头,魂牵梦萦的面容。

  然,他到底还是迈不出那一步。

  王樊昂首抬臂,捂住双眼,却抹不去眸底微泛的酸胀与唇边的苦涩。

  她非她,以其望颜思卿,不如不见。

  “郎君?”引路的仆从见随在身后的人越行越慢,且又以手捂眼,生怕主子跌倒,他不由止步轻唤。

  王樊霎时回神,掌心落下时在眸上重重一抹,眼中已是一片无波无澜的清冷,“走罢。”

  行到万卷楼,守门的仆从显然早已得了吩咐,并未入内禀报,而是径直推开虚掩的门扉,行礼道:“家主有言,郎君自可入内。”

  王樊颔首,信步踏入,敞开的两扇木门,在他身后缓缓合拢。

  “父亲。”

  位于二楼灯火通明的书房内,王焕并未捧书细观,也未执笔落墨,而是在一扇开在内院的窗棂前,反手而立,静静的,出神的眺望着夜色下的王宅,若非王樊一声唤,他仍不知屋中已入了人。

  回过神的王焕,看了一眼站在堂中,一脸平静的王樊,这是他最得意的儿子,却也是他这一生最为亏欠的儿子,若当初不是为避免孝明帝对王氏的猜忌,更避开孝明帝将手伸入王氏之中,他也不会在失了崔氏一门亲厚,匆匆择选陆氏女。

  以至于今日……

  王焕晦涩的目光扫过静静摆放在几案上的密函,叹声道:“你将几上的信函拆开一观,再言。”

  王樊自无不应,上前将信函拾起,抽出其中的信笺,展开细看——

  “这……”

  唰的一下,王樊的面色顿时一变,飞快地翻涌底下另外几张信笺,直至将函中所有笺纸看毕,执着信笺的手已是抑制不住微微发颤,又惊又怒的眸子下意识望向已回到几后的王焕,“父亲,这是……”

  王焕摆了摆手,沉声道:“这是今日散朝后,有一人拦下我所乘马车,将此信函交予我手中,且那人持的,是太子令牌。”

  即便王焕不言及令牌一事,王樊也知此信与太子定有关联,只因信笺右下处,印着一方红印,外人或许不知,但王焕与王樊自是看出,这是太子私印。

  “这信中所载,为实?”王樊勉强压下心中翻涌的怒火,脸上已是一片铁青。

  信笺上清清楚楚的载有当年清河崔氏嫡长女崔莞“病故”的真正缘由,而另外几张,则是当年与崔莞陆岚二人同行的李、徐、姜等三人的供述。

  原来,早在山匪来袭之前,崔莞已是“病”得神志不清,而陆岚确实为救崔莞身受重伤,可其中的蛛丝马迹,又另当别论。

  好比若非陆岚以为崔莞寻医为名,执意赶路,车队也不至于错过驿站,夜宿荒山野道,继而遭了匪祸。

  一句句证词,严然推翻世人所知的一切,亦令王樊的心,如遭雷噬。

  他竟与害死阿莞的凶手共结连理!

  看着王樊时青时白,悲沧不已的面色,王焕闭了闭眼,道:“此氏便交由你处置。”话落,似生怕王樊心软,他又添了一句:“不过,陆氏最好还是暴毙罢。”

  倘若将此信函送来之人,并非是太子,而是崔氏,兴许陆氏还有一线生机,可既然太子插手,便明明白白的表示,崔氏已彻底投入太子门下,而王氏既然择了太子,便该拿出当有的诚意。

  陆氏,便是最好的祭礼之一。

  王樊胸膛跌宕起伏数次,慢慢平下,他将手中的信笺小心折好,放回函中,置回几案上,沉默片刻,方道:“父亲所言甚是,但此事不宜过早。”

  王焕颔首,“既然此事已交由你处置,如何行事,你可自拟章程,无需再问旁人。”

  “是。”

  ******

  陆岚一夜辗转反侧,天色微明,便起身梳洗,连早膳都未曾用,便急急返回王氏府邸。

  “夫人回来了。”庭院中的侍婢目及步履匆匆的陆岚,纷纷行礼。

  “郎君在何处?”陆岚稳了稳絮乱的心绪,对身前行礼的侍婢轻声问道。

  “回夫人,郎君刚起榻,正在偏厅用早膳。”

  陆岚闻言,转身便往偏厅去,直行到门前,方止步,拢了拢一丝不乱的发髻,又整了整身上半褶未见的华服,这才跨门而入。

  王樊确实正在屋内用膳,一阵佩环清音传入耳中,他不必回头,也知来人是谁。

  阖了阖沉冷的双眸,王樊用力捏了捏手中的象牙箸,起身时,脸上的冷冽尽消,只余下一片与往常相似的疏漠。

  “夫主。”仔细打量了王樊一眼,见他并无异样之色,陆岚心中微定,盈盈行了一礼。

  “嗯。”王樊淡淡的应了声,旋即道:“昨夜陆府差人送了信,言及你于园不慎吹了凉风,略有不适。”说着他勉强克制住眼底的厌恶,僵声道:“可还有碍?”

  从未有过的关切,使得陆岚身躯微颤,她眨了眨眼,不敢置信的望向王樊,喃喃道:“夫、夫主……”

  她一直想着,盼着,希冀总有一日他会发觉她的好,会明白她待他的心,不必任何一人差,待他的情,亦不必任何一人浅,而今,而今……

  “怎么?”王樊盯着呆在原地的陆岚,皱起眉,莫非她知晓了什么?

  “无、无事。”陆岚双眸泛红,压下心底的欣喜,哽声笑道:“昨日确实吹了风,不过歇了一夜,已无大碍。”

  “如此便好。”王樊移开眼,重新坐回几上,“若还未用膳,便坐下一同用罢。”

  陆岚此时恨不得能与王樊多处片刻,当即便应声落坐,而王樊虽仍是冷面冷语,可偶尔一箸小菜,一箸糕点,却比甜言蜜语更令她欢喜。

  用过早膳,王樊移开眼,未看陆岚泛起丝丝嫣红的娇羞面容,自顾言道:“我命人熬了鹿膏,你往后每日用上一碗,可调养身子。”

  原本王樊微露的关怀,已让陆岚开怀不已,此刻不加掩饰的一番言语,顿时让她觉得,昨夜留在陆府过夜,真是一招明智之举,早知这般便能令王樊对自己有所改观,莫说吹风着凉,便是真重病一场,她也甘之如饴。

  “多谢夫主。”

  娇软的莺声,却让王樊心底愈发厌恶,不过,他仍是耐着心思,亲眼看陆岚将那碗鹿膏吃下,方起身离去。

  往后,每日一盏熬得香浓的鹿膏,均会在早膳之后,出现在陆岚眼前,落入她腹中,与之相较,陆岚眉眼的顺心与舒畅,愈来愈飞扬明媚。

  半月后,延后的三军将士,终于行到西篱门外,与先遣军会合,与此同时,由崔诚做主,暂且留在建康的崔氏族人,于初升的朝晖中,迎来了宫中之人。

  “圣上亲谕——”

  一道尖细的嗓音回荡在崔氏别院中,崔氏一干人,以崔诚为首,齐刷刷矮下身。

  “圣上诏谕,兹闻清河崔氏之女崔菀,少而婉顺,长而贤明,温良敦厚,四德兼备,朕躬闻之甚悦。今太子已过弱冠,适婚娶之时,值崔氏女待字闺中,特将汝许于太子为正妃,择良辰完婚,布告中外,咸使闻之。”

  赐婚旨意一下,如同落入水中的巨石,激起千层白浪。

  且不言旁人如何,刚用过鹿膏的陆岚,唰的一下站起身,满面惊愕,“怎么可……”话未言完,心口陡然一阵刀绞之痛,阵阵热流自胸中翻涌而上,她不由张开口,“哇”的一下,呕出一口殷红的鲜血,落入刚吃完鹿膏,尚未来得及收走的空碗中。
  第二百九十六章 今朝风水轮流转(上)

  怔怔的看着没过碗底的鲜血,陆岚气息微窒,心口的绞痛愈来愈剧烈,她却恍若未觉,慢慢抬手,拭去唇边的逐渐凉下的温热,白皙的指腹上,一抹殷红触目惊心。

  她的身子,一向好得很,自幼起便甚少患有病痛,怎会……

  渐渐朦胧的目光,有意无意的落在那染血的空碗之上。

  是鹿膏。

  一瞬之间,陆岚眼前浮现起王樊这段时日的举止,以及每日盯着她喝下鹿膏之后,眸中那一丝闪逝的释然,本以为,是他关切之故,而今想来……

  还有何处不明?

  她欲笑,唇角微动,却又是一口心头血呕出。

  “夫人!”眼见陆岚忽的直挺挺地往后栽倒,候在一旁的侍婢这才上前一步,将她扶住,与此同时,那侍婢脸上的镇定刹那间变换为惊慌,高声尖叫道:“啊——来人啊!夫人呕血了,快来人啊!”

  神智渐失,陆岚瞪得浑圆的双眸中,看见的并非是屋顶精美的雕梁,也非是她费尽心机,巧取豪夺,情愿双手染满鲜血也要横刀夺来,却亲手将她置于死地的王樊,而是一张嫣然巧笑,顾盼生辉的娇颜。

  阿莞……

  果然是她。

  果然是……

  黯淡的眼眸中,透出一丝极度的不甘,可那倒在侍婢身上的躯体,已是渐渐冷下。

  然而,陆岚瞪得浑圆的双眼,致死都未合拢。

  陆岚殁了,在这三军还朝,普天同喜之日,一道赐婚圣旨,全了一人相思情,亦成了另一人的催命符。

  王氏挂出白幡,报丧之人登门时,陆氏正为崔菀为太子妃一事欢喜不已,毕竟,半月之内,经过有心人的传扬,陇西李氏女“病卒”一事,已是闹得人尽皆知。

  可惜,还未等陆氏喜上眉梢,陆岚殁去的消息,仿若一道晴天霹雳,狠狠劈在陆府那一张张笑意未敛的脸孔之上。

  相较于当即昏厥的陆罗氏,陆老夫人反倒撑住了发软的身子,只是那一脸面如死灰的神情,却比陆罗氏好不了几分。

  “这、这真是造了什么孽啊……”

  陆夫人老泪纵横,而陆氏上下已然乱作一团,倘若平日,尚不至于此,眼下三军还朝,士族势起在即,且崔菀又得圣上赐婚,此情此景,无论落于谁眼中,均是陆氏大兴之兆。

  偏偏这时,高嫁入王氏的陆岚殁了。

  不早不晚,巧得令人不得不疑。

  外人兴许不得而知,可知晓内情的陆夫人与陆罗氏,却是心知肚明,只怕是东窗事发,天欲绝陆氏之道也!

  此时此刻,陆夫人也无力再为陆岚遮掩,差心腹侍婢寻来当家做主的陆将攸与陆岚生父陆仁,将陆岚谋害崔莞一事原原本本和盘托出。

  “荒唐!”陆将攸闻言,面色顿时乌黑如墨,目光似刃,狠狠剜向相濡以沫数十载的陆夫人,“你怎能纵容阿岚作下如此大逆不道之事?还将我瞒在鼓中数载,你、你你……气煞我也!”他边喝边扬起手,连连重拍于几面之上。

  一旁的陆仁则是满面震惊之色,他从未知晓,陆罗氏竟与陆夫人,神不知鬼不觉便助着陆岚,行了这等祸事,怪不得半月前的寿宴之上,向来交往颇为融洽的崔诚,却是冷眼相待,原来缘由在此处!

  “我这也是为陆氏……”在陆仁面前被斥,陆夫人还未曾吃过这等罪,下意识便要出言相驳,可一见陆将攸气急败坏的模样,又不敢多言,呐呐两句,便止住声,垂头低泣。

  陆将攸气得七窍生烟,指着陆夫人的手如风中摆柳,颤抖不已,一改往日儒雅举止,破口骂道:“妇人之见,短也,庸也!”

  “父亲。”眼看两人嫌隙渐生,陆仁竭力压下心中乱麻,出言道:“当务之急,便是先尽快将阿岚之事处理妥当。”

  “说得轻巧!”陆将攸冷哼一声,又冷眼扫向陆夫人,寒声道:“王氏定是察觉出了蹊跷,甚至手中已有真凭实据,否则又岂会昨日圣旨方下,今日阿岚便急症不治?”

  “以儿之见,此事结症并非在于王氏,而是在于崔氏。”陆仁苦笑,他自幼与嫡妹甚亲,即便崔陆氏出嫁,两人也时常有书信往来,当年崔莞被山匪掳劫,他也曾亲自带人,不眠不休,千里追寻,可惜无一所获。

  直至今日方知,这一切皆为爱女所为,而整个陆氏,也因此受益匪浅,尤其是为此稳居下任家主之位的陆仁。

  “是极!说到底,阿韶仍是陆氏女,便是阿菀,也有我陆氏血脉。”陆将攸噌的一下,猛然站起身,对陆仁道:“你亲自前往崔氏别院,将阿韶与崔诚请回府来,立即便去。”

  陆仁应声而去,可他匆匆策马奔向崔氏别院时,不想别院中已是人去楼空,守门的崔氏家仆虽一脸恭敬,口中的话却不软不硬,“回陆郎君,我家主子有言,圣上亲谕,不敢不从,故而携夫人与姑子返回清河精心备嫁。此外,家主又言,若是郎君上门,便让小人代主谢过郎君盛情。”

  说罢,那家仆当即朝面色青中泛白,白里转红,如坠染缸似的陆仁揖上一礼。

  以仆代主,这是明晃晃的藐视,亦是崔氏予陆氏的表态,这门亲,到此为止了。

  陆仁又气又怨,气陆岚作下这等大祸,怨崔陆氏不顾血亲情面,而他一脚深一脚浅的回到陆府,将崔氏别院门前之事言出时,陆将攸气得双眼翻白,陆夫人则是一阵哭天抢地。

  就在陆氏笼于一片愁云惨淡中时,崔氏的车马方行到西篱门附近。

  一接过赐婚圣旨,崔莞欣喜之余,第一道念头便是速速离开建康,无独有偶,她念头刚起,当夜,墨十三便奉刘珩之命寻上门,让崔莞等人明日一早,前往城外营地。

  三军还朝,寒门蠢蠢欲动,孝明帝在此时下旨,崔莞便成众矢之,须得在殷贵妃与刘冀下手之前,寻一万全之处,清河离建康千里,长路漫漫,难保不会横生枝节,西篱门外的军营,便是最好的安身之所。

  故而,趁夜,崔诚一声令下,众人收拾细软,安排车驾,待天色微明,便敞门而出,缓缓行向西篱门。

  所幸此次前来建康,崔诚所带之人,皆为心腹,这才未将消息散出,至于径直前往戒备森严的西篱门,而非绕道另外一座城门,则是崔莞的心思。

  赐婚一事,已将众人目光引到崔氏身上,即便出行一事未外泄,但马车一出大门,定会被暗中盯着的人察觉,以其耗费时辰绕道,给旁人醒悟的时机,倒不如直截了当,行往西篱门。

  “阿莞,这身装扮……”崔陆氏略有不适的扯了扯身上的衣袍,又看向同为一身宝蓝长袍的崔莞,眉尖若蹙。

  “母亲放心,殿下乃明理之人,定不会心生怒意。”崔莞轻声劝慰道,得知刘珩让众人前往城外军营后,她便起了以郎君装扮示人的心思,一来是为行事方便,二则是为刘珩所想。

  军营不比别处,历来便是女子止步之处,虽说古有木兰从军,可也是扮作男儿,未明姑子之身,现下正是争锋之际,她不能,亦不愿拖累刘珩。

  崔莞思绪百转千回,而前行的马车突然一晃,随即停下。

  “主子,前方西府军押解刑囚入城,暂且封道。”

  还未等崔莞出声询问,驾车的墨十八已将车外的情形低声禀出。

  押解刑囚?崔莞微怔片刻,蓦然便记起周肃等人,随即掀开车帘往外一探,果然远远望见不远处的城门前人头攒动,已聚集不少围观的百姓,且仍有源源不断的身影越过马车,匆匆奔向城门。

  略微思忖,崔莞便道:“先避让到一旁罢。”

  墨十八点了点头,扯动缰绳,将马车行到路旁一处空地上,为免引人注目,崔莞与崔陆氏共乘一辆马车,而崔诚与护卫则是策马前行,此时,崔诚等人也纷纷环绕过来,将马车护在中间。

  横竖是身着男装,崔莞索性撩帘而出,立在车架上,一手扶着车厢门框,朝城门处举目远眺。

  起初离得远,未能清晰所见,虽着押解刑囚的西府军越行越近,喧嚣渐盛。

  纵使街道两旁均里三层外三层的围着手持烂蔬果,臭鸡蛋的百姓,高高立在车架上的崔莞,仍是一眼目及了打马行在最前端之人。

  那骑着高头大马,一身铠甲,英姿飒爽的少年,即便带着头盔,也难以遮掩一张清俊的面容,衬着冉冉升起的朝晖,那熟悉的轮廓,华光四射,深深的映入崔莞眸中。

  阿谨。

  崔莞眼底微涩,那曾经依偎在她身旁,百般信赖的孩童,已长成这般风姿卓华,令人倾慕不已的翩翩郎君了啊!

  她心中,泛起一丝莫名的欣慰,可随着目光轻移,旋即又生出一股无尽的愕然。

  萧谨身后,便是拘押在囚车中的周肃等人,前方三、四辆囚车,各载有一个,后方七、八辆则是三三两两挤了数人,每名囚犯的手脚均带有铁打的镣铐。

  崔莞的目光紧紧盯着最后一辆单人囚车,那碗口粗的圆头木料钉成的囚车中,已落了不少菜叶烂果,而缩在一角,蓬头垢面的面容,她竟熟悉不已!

  那是一位故人,一位曾令她恨不得食其肉,喝其血,将其抽筋扒皮,挫骨扬灰的故人。
  第二百九十七章 今朝风水轮流转(中)

  “曾信。”

  原以为,言出二字,必定是恨得咬牙切齿,然而此时此刻,崔莞发觉,她心中,无爱,无恨,仿若拭去尘埃的明镜,明澈平静。

  上一世她为曾信,焚尽己身,只余下一腔滔天恨意。

  可这一世,几经生死,她方渐明,曾信此人,于她而言,已是微不足道。

  至于曾信因何会卷入周肃里通外敌一案中,不必细想也知,定是秦四郎所为,不过,以曾信见缝插针,费尽心机往上攀爬的脾性,也未必不是他自投罗网。

  崔莞移开眼,不在看那囚车中,被百姓以烂菜烂果,臭蛋泔水又砸又泼,一身污秽难辨真容的曾信,当然,周肃等人亦是如此。

  一阵阵激昂的怒骂声讨中,西府军押着囚车渐行渐远,街道两旁的百姓纷纷追随而去,城门前的道路渐渐畅通,只余下满街的狼藉。

  嗅及一股难以言喻的恶臭,崔莞看了一眼掩鼻的崔诚,面不改色的返回车厢中,对墨十八道:“走罢。”

  陷入里通外敌一事,无论士族还是寒门,皆不会留下这些人,曾氏一族可说是覆灭在即,无需她再花费心思了。

  马车再次缓缓移动,行到城门前时,墨十八掏出身上的令牌,在守城侍卫眼前一晃,正欲上前阻拦的侍卫面色微凛,退下放行。

  城外不过六、七丈便是营地,马车停稳后,同为男子装扮的碧落已下马,扶着崔莞与崔陆氏稳稳落地。

  下了马车,崔莞一抬眼,便望见不知何时已立在营地门前的人影。

  她直直的望着刘珩,一双清透的眸子中,从容镇定之下,透出一抹无法遮掩的欣喜。

  “见过太子殿下。”崔城上前一礼,崔陆氏与也随之行礼。

  “不必多礼。”刘珩敛回落在崔莞身上的目光,瞥了眼一脸喜色的崔诚与略微拘谨的崔陆氏,并未多言,而是唤来墨十三,让他将人先领往早已安排妥当的营帐。

  “随我来。”刘珩并未在意频频回头张望的崔陆氏,截下崔莞便往营地中间的大帐行去,崔莞自是紧随其后。

  入了帐,挥手打发守在帐内的墨卫,刘珩这才抬眼,望向身后的人儿,好似察觉到他灼人的目光,垂头慢行的崔莞抬首,眼中霎时便落入一双情愫缭绕的墨眸。

  四目相对。

  看着眼前似惊又喜的小东西,刘珩的薄唇弯起一抹愉悦的弧度,伸手便将人扯入怀中,低声道:“你可欢喜?”

  崔莞眨了眨双眼,登时明白,他所言何意,顷刻间,一股难以言明的心绪袭来,酸酸胀胀,却又止不住喜上心头。

  她倚在温暖如初的怀中,轻声说道:“你未食言。”

  三载前,于绘心园中,他言,会请今上下旨,立她为正妃;二载前,于清河崔府存熙堂的临湖木亭下,他又言,生同衾,死同椁,千百年后黄土成一捧,终此一生,只许一人。

  而今,所述之言,已成其一。

  搂着崔莞的手臂略紧了紧,刘珩将下颌抵在她头顶,阖目言道:“我既许诺,自是不会食言。”

  “嗯。”崔莞心底,暖如朝阳,她静静的偎在刘珩怀里,享受这风雨前最后一丝宁静。

  少顷,她似忆起了什么,动了动身子,略微退开半步,抬眼看着一脸不解的刘珩,蹙眉问道:“你今日可有上药?”

  刘珩正欲扯人的手一顿,自若应道:“伤已痊愈,无需再上药。”

  崔莞眯起双眸,狐疑的目光在他胸前来回打转。

  见状,刘珩唇角勾起浅浅的弧度,深邃的墨眸底,泛起一丝若隐若现的揶揄,“若不,我解开衣袍,予你一观?”说着,他抬起手,摸向系在腰间的宝带……

  崔莞的小脸,如同火燎,瑰丽的嫣红沿着耳根缓缓蔓至莹白如玉的双颊,仿若朝霞映雪,娇艳欲滴,可一双水润清透的眸子,却是饶有兴味的迎着刘珩的目光,弦月般的眉略向上挑起,道:“你若自解罗衫,我便一观何妨?”

  刘珩勾在宝带上的手,顿时僵如磐石,他怎忘了,这小东西历来便与一般的姑子不同,眸光轻闪,低沉的,含满愉悦的笑声溢出薄唇,回荡在大帐内。

  少顷,他止了笑,修长的手臂自腰间挪开,抚上崔莞光洁的额角,长着一层薄茧的指腹慢慢滑过那双精致的眉眼,沿着温软的腮颊,轻轻向下游移,最终落在两片娇嫩的朱唇之上。

  察觉唇上不断来回的摩挲,那一缕粗糙的触感好似轻羽,一下一下撩在心间,细细密密的酥痒袭来,崔莞长卷的眼睫止不住微微颤动,她瞪了刘珩一眼,突然,略抿的唇瓣微张,将那根讨人嫌的长指含入口中。

  一股湿润温热传来,刘珩心尖颤栗,随即,那一阵阵自指尖传来的炽热与拨弄,使得眸色渐浓的墨玉眼骤然眯起,定定的盯着眼前这惹火的人儿。

  她眉目微垂,水眸中流转出一丝明晃晃的得意之色,微启的唇瓣,泛着丝丝润泽的水光,虽是冠发宽袍,一副男子装束,掩在袍下的隆起,却已非布条可敛。

  刘珩眸光闪动,被含在檀口中的手指轻轻一抽,大掌趁势绕至她后首,俯身便要欺上那两片尚未来得及合拢的唇……突然,大帐外传来一道略微高昂的呼声:

  “殿下,长笙将军已归,有要事求见殿下。”

  百里无崖瞥了眼环着双臂,悠然立在一旁的华笙与满面含笑,边掂着石子边静等好戏开场的墨衣,苦着脸,硬着头皮朝大帐内传音扰人。

  谁让他智斗不过狡猾如狐的华笙,武斗不过天赋异禀的墨衣,空有一身杏林之术,只能于心间狠狠咒骂,早晚有一日,这两人皆会落在他手上。

  “殿下……”

  见帐内悄无声息,被一石子弹在身上的百里无崖,怒瞪墨衣一眼,张口再唤,可堪堪迸出二字,顿闻一声冷哼传出,“进来。”

  三人进帐后,一眼便望见坐在席上,俊脸含霜的刘珩,以及立在他身旁,一袭男子装束的崔莞。

  “说罢。”刘珩清冷的眸光扫过笑意满满的华笙与事不关己的墨衣,最终落在一脸悲愤的百里无崖身上。

  帐内无外人,而大帐四周均有墨卫看守巡逻,华笙也就无所顾忌,径直说道:“城中的局已布好,不过,沐园死士不少,若想兼顾,甚难。”

  沐园?崔莞心头微动,下意识看向立在华笙右侧的百里无崖,果然对上了一道恳求的目光。

  “此事无碍,只需城中布防严密,剿灭亦是迟早之事。”刘珩轻叩几案,未免打草惊蛇,许多布局只能暗中行事,且守城侍卫中也未全是世家之人,还需避开寒门耳目,如此一来能动用之人,仍有些不足。

  想到此处,他停手抬眼,朝墨衣看去,沉声道:“世家如何?”士族中,但凡顶级世家,皆有私兵部曲,私兵大多为宗族子弟,以及忠心的家仆,外人根本不得而入,故而只忠于本家。

  言及正事,墨衣收起脸上的漫不经心,正色道:“这半载,刘冀监国之际,对世家打压甚过,能拿得出手的唯有王、谢、桓、袁、吴。”

  五氏?刘珩剑眉褶起,这五氏的私兵,虽不如华氏精兵,但也可派上用场。

  刘珩细细思量,三人岿然不动,崔莞尚不知刘珩的安排,故也未轻易张口,一时间,大帐内陷入难言的沉寂之中。

  少顷,胸中成竹渐生的刘珩眉峰复平,“如此,让这五氏尽守沐园。”

  崔莞眉尖若蹙,死士可非是一般私兵能敌,虽说五氏联手,可以多胜少,但到头来,只怕五氏亦会元气大伤。

  毕竟,刘冀原本已压下建康不少世家,再经刘珩此举,待事成之后,世家虽不至于顷刻溃散,却也难逃低迷,这于新帝而言,则是不折不扣的良机。

  无世家制衡下,新帝万事尽掌,待世家休养生息,恢复元气后,一切已成定局,又或者,世家便会一直低迷下去,直至彻底消亡。

  崔莞侧眸,深深的看了面无表情的刘珩一眼,这人,已将所有事宜谋算得巨细无遗,淋漓尽致。

  这番心思同样在另外三人心底打转,华笙不着痕迹的扫了眼刘珩,这人若为帝,魏国危矣!

  只是这念头转身即逝,于华笙而言,魏国已是名存实亡,他只需守好华灼,守好上洛,即可。

  将五氏之事交予墨衣后,刘珩又略提了几点薄弱之处,反复商讨至周全,又命百里无崖亲自接手,方止了话。

  这一来,已是将近晌午,墨衣与百里无崖相继告退,不过,百里撩起帐帘,又忍不住回首看了眼始终一言不发的崔莞,见她微微颔首后,才安心离去。

  而仍留在帐内的华笙,侧身朝崔莞抬手见礼,“崔姑子。”

  对华笙与华灼二人,崔莞虽谈不上亲近,却也不似当初那般摈斥,她还了一礼,浅笑道:“笙将军,许久不见,华姑子可还好?”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