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6.
我似乎讀到了真相,接著又讀到了懷疑;我似乎讀到了肯定,接著又讀到了否定。
這樣的感覺像是在讀中國的曆史:建立一個朝代,推翻一個朝代,再建立一個,再推翻一個,周而複始。
1667.
埃斯普馬克似乎指出了人是失去語法的,而這個世界是被語法規定好的,世界對于人來說就是一個無法擺脫的困境。
而語法,在這部書中意味著很多,是權力,是曆史,是現實等等,糟糕的是它們都是一個又一個的陷阱。
1668.
我們,以詞語和手指的指點,逐漸把世界,也許是它最脆弱最沒把握的部分,變成我們自己的。
1669.對我的魚竿來說,她的海洋因爲有太多魚而變得粘稠,我必須不停地下杆再下杆。
1670.
每個人的一生都總在自由和歸屬之間掙紮,那是條窄徑。
有時候會爲了得到歸屬而犧牲掉自由但更多的時候已經對歸屬放棄了一切希望。
1671.
說實話,這一切來得晚了點,對於一個即將八十歲的老人來說,即便牙還在,也有了大餅,又能吃多久?
1672.
對於讀者來說,一個被長期擱置、冷落、在最後關頭才獲得重視的作家,無疑是個最好的禮物,他有才華有抱負卻不被認識,所以胸中有塊壘,這保證了他的作品是不平順的、慘烈的、跌宕的,而不是油光水滑的,他長期處於貧困之中,這保證了他的作品離生活的地面不太遠,他四處流浪,確保了小說中的細節是有來路的,而非閉門造車所成就的,他的時間不值錢,所以他有的是時間竭力打磨每個字句,而不是提供速成速朽之作。
1673.
整個世界濃結成一團粗糙的、容易分崩離析的實體。
各種事物的名稱緩緩伴著這些實體被人遺忘。色彩。鳥兒的名字。食物的名字。
最後,人們原本確信存在的事物的名稱,也被忘卻了。
1674.
中國人的性情是總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須在這裏開一個窗,大家一定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來調和,願意開窗了。
1675.
柏拉圖曾經用不甚友好卻又不無道理的口吻說,畫家的作品與真理隔了有三層遠的距離。
1676.
第三層意義是內在的,即對藝術作品中所體現的根本原理、學說、教義的辨認和解釋,它們揭示了一個民族、時代、階層、宗派或哲學學說的基本原則和價值,這是對作品的深度解釋,這種解釋有可能超出藝術家本人的想象,它是對“人類心靈的基本傾向”的熟知和把握,它要求藝術史學者必須是一個心思敏感、精於思辨的人,一個類似哲學家的人,對這一層意義的把握將考較藝術史學者的綜合直覺力、想象力以及對人類心靈法則的洞見力。
1677.
荷馬在《奧德賽》中對大海的描述已成為人類關於大海的最早想象:
“酒色的大海”、“廣漠的鹹海”、“灰暗的海面”、“浩渺的大海”、“灰色的大海”、“雲霧彌漫的大海”、“閃光的海水”、“渦流回旋的大海”、“昏暗的大海”、“多遊魚的大海”、“波濤洶湧的大海”、“霧蒙蒙的大海”、“神聖的鹹海”、“幽深的海水”、“蒼茫喧囂的大海”、“神奇的海水”、“深紫色的海水”。
這些用詞簡單粗樸,但足以令人隱隱感到大海的神秘。
1678.
我立大地根基的時候,你在哪裏呢?海水沖出,如出胎胞,那時誰將它關閉呢?是我用雲彩當海的衣服,用幽暗當包裹它的布,為它定界限,又安門和閂,說,你只可到這裏,不可越過。你狂傲的浪要到此止住。《約伯記》38:4-11
1679.
孤獨是常態。這裏沒有他們熟悉的一切,一切都等待他們去熟悉。
在拋棄記憶或者留下記憶之間他們猶豫不決,在接受或者拒絕新記憶之間他們也同樣不知所措。
1680.時間從生命走過,一路上都有時隱時顯的背景音樂,我只是都忘了。
看得我觉得好像时间都停止了 ([已注销])
嗯?能否擴展敘述一下?
1681.
坐在窗口他會看見這些人生的重復,以及它的荒謬與無關緊要,如果他坐得再久一點,譬如說一兩百年,他或許也可以看到朝代的更替,和歷史的興衰,也一樣是荒謬重復和無關緊要。
1682.
當你偱線追索,你發現你以為牢牢記得的,也可能是不可靠的。
同一個故事,你和其他參與者記得的完全不一樣,你覺得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有人指出那是另一個人的故事;而你以為是發生在別人身上的糗事,有人指證歷歷那根本就是你的本尊。
1683.
本來他是一位無知的張望者,他坐在窗後靜止不動,世界在他眼前流轉飛揚;如今他自己變成了旋轉不止的陀螺,而世界在一旁冷冷看著他,一動也不動。
1684.
我的靈魂你拿去吧,此刻只要換給我,一杯黑的像背叛,熱得像畸戀,苦得像癌癥,焦得像戰場,神得像鴉片的咖啡,就好。
1685.每天清晨有多少雙眼睛睜開,有多少人的意識蘇醒過來,便有多少個世界。
1686.小說的材料不在現實世界之內,而是在現實世界和想象世界的差距之中。
1688.
我們的文學,尤其是浪漫主義文學,總是贊揚、培育並傳播傷感情調,但又不是那種積極而果斷的、催人奮進並建功立業的傷感,而是一種松懈的心態,稱之爲憂郁。”而所謂“積極而果斷的、催人奮進並建功立業的傷感。-----《新食糧》紀德
1689.
你不一定要做個有用的人。
“有用”是一個特別糟糕的詞兒,它簡單粗暴,把人當成某種東西。
你不是一根木頭,不應該考慮自己能打人還是能做劈柴,你有知覺、能感受,是個有血有肉的活人,萬物的“有用”都爲你而設,你只需要去感受這種幸福,但你自己不應該有用。
1690.勵志書裏寫的,每天起來數一遍口袋裏的鈔票,然後賊心不死地衝向更多的鈔票。
有时候看一些文章 情或爱 很相似 表达的方式太过直白 都是很爱很难放下 很难受 可是这些东西是很难用言语表达的 你写的很多无关于爱 却让人想起曾经某件事 也许只是一个晴朗的下午 但我觉得自己还在那个下午 ([已注销])
“但 我覺得自己還在那個下午”
多好的句子,多沉的情緒。
心生歡喜 我也愛繁體,樓主繼續碼字喔^ ^ (綪檸)
嗯嗯。一定。
1691.
祝你成爲一個真正的人,不是革命的一塊磚,也不是某架機器上的螺絲釘,既不是誰的羊,也不是誰的槍,你是你自己。
1692.
你真的需要他,而不是他需要你。
他出現在你最需要他的時候,而他自己也深知來得早就是來得巧,下手夠早夠毒,在你什麽都不知道的時候,就扭曲了你,讓你相信苦逼無力是美感,死命付出是美德。
1693.
征途中總會有那麽一個地點,到了那兒,心裏忽然咯噔一下,暗叫一聲“不好”,明白這世上有些事自己恐怕是幹不了了。
1694.
自我是一個有待破譯的文本。
自我是一個有待構建的工程。
構築自我、構築其作品的過程永遠太緩慢。人,永遠在自我拖欠之中。
1695.信仰,這個地球上最開放的俱樂部裏有最狡猾的守門人。
1696.
人人都有自己的真理。我偶爾會看到一個更真實的真理隱藏在自己不完美的假想中,但是如果我想要接近它,它卻在轉瞬間鑽入更深、布滿荊棘的沼澤地。
1697.在某種極端境遇中,事物褪去所有紛繁面目,露出紅漆下面的白木頭茬。
1698.
獻歲發,吾將行。春山茂,春日明。園中鳥,多嘉聲。梅始發,柳始青。泛舟舻,齊棹驚。奏采菱,歌鹿鳴。風微起,波微生。弦亦發,酒亦傾。入蓮池,折桂枝。芳袖動,芬葉披。兩相思,兩不知。《代春日行》
1699.
最好的神話,最好的詩,似乎都是這樣,永遠遊蕩在死生之際,溫暖,且駭人,駭人,又溫暖。
1700.靜靜地,我們擁抱在用言語所能照明的世界裏。—穆旦《詩八首》
1701.
那些特別強烈的事物,就有這種能耐,可以蓋過別的一切,壓制住別的一切,它是屬于未來的,提前給未來的記憶奠定了基調。
1702.
不願造成冷場,努力照顧別人的情緒,所以反常地活潑、熱情,用盡一切辦法點燃別人,甯肯事後陷入透支後的更大荒涼。
1703.許多事物的吸引力,不是來自它本身,而是來自附加上去的那部分。
1705.
所謂“說書傳統”,就是注重過程,忽視結果;注重細節,忽視結構。
聽書、看書都得有過日子的心,一頁一頁翻過去,看到哪裏算哪裏。
1706.
江湖混痞最忌撞上僧、丐、婦、孺,蓋因這四般人物不能通曉武術則罷,一旦通曉了,必有獨傳秘技。
1707.
我是如此如此的享受著有生以來第一次真正體驗到的自由,一種前所未有的逃脫、前所未有的解放、百分之百的躲藏。試想,一個力圖逮捕你的豬八戒在咫尺之內,對你居然視而不見;整個世界居然對你視而不見,愛你的人恨你的人知道你的人漠視你的人想念你的人討厭你的人對你視而不見。
1708.
衆人皆知魏三爺的筷子是特制的,兩只牙骨包銀帽、鑲玉尾的筷子並非一模一樣——以無名指和虎口底架的這支稍粗而短,斷面呈圓形,軸中貫以細銅絲一根。魏三爺這支筷子叫“探真”。
另一支輕輕夾在拇、食、中三指尖上的叫“揭谛”。“揭谛”質輕而稍長,通體形狀不一,筷尖處極扁,及時裹了銀帽,仍薄如紙葉,反而像修圓了的刀刃,筷身較“探真”細些,中圓而末端成了方形。
1709.
萬老爺子又沈聲囑咐了幾句:“記著,廟堂太高,江湖又太遠,兩者原本就該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勾當。日後有誰大言不慚地提起什麽救國救民的事業來,便是身在江湖,心在廟堂的敗類!便是挑起光天化日之劫的災星!便是祖宗家門的大對頭!”
1710.
與其說我因讀書而知道了這些人,毋甯說這些人原本就在一個個由書本打造起來的世界裏,不意間卻被我發現了。
有些時候,不同書本裏不同的人在同一個問題上會爭吵,但是他們各自的時空相去太過遙遠,互相沒能爭吵起來。而我的閱讀一旦介入,卻自然而然能使素昧平生的兩種思想、兩般態度、兩個信念鬧的不可開交起來。
另一方面,即使是擁有同一個生命曆程的家夥一旦出現在不同的書本裏,往往也躍躍欲試著要鬥嘴或打架。
1711.
武林史稱”叫陣亦稱奇術。
蓋以斷句收勢之字所隸韻部爲法門。
要之斷句之字,尚齊口撮唇,如此則吐納收束,不虞氣息散逸。
若上平聲四支五微、六魚、八齊,上聲四紙、五尾、六語、八荠,去聲五未、六禦、八霁,與夫入聲十二錫、十三職、十四緝各部之字,可以存元固本,不至于竭力嘶聲之際,濅失真氣。
1712.人總在創造不完美的歡愉,也藉之奮力抵拒著與生俱來的羞赧。
1714.
個性是不需要他人賦予的,不受他人的影響和擺布,也不必得到他人的認同。
但她不知道,個性是人物法則之三。慢慢就會知道,人物必會因著各自的特征而有它特定的個性,而這個性會反過來變成人物的限制。
這是個必須的學習過程,也是個痛苦的學習過程。
也許,學習本身必然就是痛苦的。
世界上沒有什麽及得上無知的快樂。
1715.
我們意識到,我們曾經生活在一個多麽陰暗的世界,而現在我們竟然要借助對陰暗世界的回味來繼續粉飾我們虛假的光明。
1716.
那些黯淡的早期彩色畫面開始變成黑白,粒子和線條變得粗糙,顯像管的掃描速度仿佛開始減慢,在光與影之間出現純黑的閃動,在行與行的空隙裏,我看見了那久違了的,那像自我的負片一樣的鬼。
那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的鬼影。
1717.
我並不悲傷,他會一再的對自己重複,我並不悲傷。
仿佛他總有一天會說服自己。或是騙過自己。或是說服別人。
唯一比悲傷還糟的事,便是讓別人知道你很悲傷。
我並不悲傷。我並不悲傷。
1718.
當他入睡時,他的心已經挂在了床尾,像一只飼養在家裏的動物,完全不屬于他自己。
而每天早晨當他醒來時,它又回到了他的胸腔裏,變得更重一些,更衰弱一點,但仍然跳動著。
然後到了下午,他又再度充滿另一種渴望,想要到另一個地方,變成另一個人,身在另一個地方的另一個人。
1719.
幽默是真實的講述一個悲傷的故事的唯一方式。
那些淤青的傷痕會消失,怨恨的感覺也會消失,還有那種感覺—每一項你從生活中得到的東西,都是你努力賺到的—也會消失。
1720.
布洛德的人生是一段逐漸明了真相的過程,她慢慢了解到這個世界與她格格不入,而且,無論爲了什麽理由,也永遠無法快樂而又誠實。
她覺得自己仿佛滿盈著,總是在內心裏制造和貯藏更多的愛。
然而這些愛卻無法被釋放出來。沒有一樣能打動她。
1721.
生活便是從永恒的堅硬實體中挖出一個小小的否定空間,而史無前例地,它令人感到彌足珍貴。不像一切言不及義的話語,而像即將溺斃的人所擁有的最後一絲氣息。
1722.
年輕氣盛時的相遇與分離,演繹出很多不夠琴瑟和鳴的生硬,但還有重逢的可能,彼此間已經分離,再回頭,迸發出令人難以想象的激情。
1723.我喜歡契诃夫說,到頭來總是-煙花一場,雖然悲傷,卻很坦然。
1724.被誘惑者交付了全部的生命。而誘惑者僅僅拿出了生命的語義學部分而已。
1725.
我突然很想知道自己是不是也可以有足夠的勇氣,面對隱隱約約知道,卻一直不願意知道,總想回避的真相。
1726.
循環是優美的,它牽進了進步,還有歸宿;而絕對是悲哀的,它讓你跳不出這個圈子,它讓你想到掙紮,還有傷害。
1727.
有時候不得不承認,現代文學是絕望的文學,是一點點把我們曾經相信的東西毀滅掉的文學。
現實世界已經轟然倒塌,可是文字世界並不能用來代替現實世界。
1728.
忘了誰說,老人寫文章用吐的,吐一口是一口,積郁多而精力衰而血氣盡矣。不像年輕人用噴的。
1729.
人們說,不能讓小孩子們在一起聊天,他們會提前知道世界的真相,同時,也會對世界産生誤解。
1730.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或竟接連起十余波,忽東忽西,忽南忽北,隨手敘來,並無一事完全,卻並無一絲挂漏;閱之覺其背面無文字處尚有許多文字,雖未明明敘出,而可以意會得之:此穿插之法也。
劈空而來,使閱者茫然不解其如何緣故,急欲觀後文,而後文又舍而敘他事矣;及他事敘畢,再敘明其緣故,而其緣故仍未盡明,直至全體盡露,乃知前文所敘並無半個閑字:此藏閃之法也。
1731.
吉登斯指出,自殺未遂更多的是罪感引起的,而自殺成功往往是羞感引起的。
罪感之所以容易導致自殺未遂,是因爲有負罪感的人希望通過徹底的忏悔來獲得寬恕,因爲其自殺姿態是忏悔的方式。
于是,因罪感而自殺者往往傾向于把自殺場景戲劇化,希望別人的介入,給他們提供機會來做出反應。
而羞感則有更強的自我否定感,目的並不是求的別人的原諒,因此往往志在必死。
1732.
說命運是鬼神決定的,只是以另外一種方式說,命運是永遠不確定的,真正有可能改變命運的,還是認真過日子,是人力。最精通命理吉凶的人,不僅要洞察鬼神之情狀,而且必須精通人間的禮義。
1733.
不知道從什麽時候起的,生活變得這樣瑣碎、零亂、破滅。
一切凶殘、無聊、貪婪、穢亵,都因爲活得厭倦,這厭倦又並不走到悲觀,卻只走到麻木,不厭世而玩世。
1734.
做夢的時候,我們以爲夢境是真實的。這就是夢的定義。
閱讀小說時,我們同樣以爲小說是真實的,但是我們心裏也明白這種想法純屬虛妄。
這種悖論源自小說的屬性。我們在此強調指出,小說藝術依賴于我們可以同時相信兩種矛盾狀態的能力。
1735.
閱讀小說的真正快樂在于可以不用從外部,而是直接從生活在小說直接的主人公眼中觀看那個世界。
閱讀小說時,我們在長遠的視野和飛逝的時光之間穿梭,在普遍的思想和特殊的事件之間遊走,速度之快非其他任何文學體裁可以賜予。
1736.
小說的中心是一個關于生活的深沈觀點或洞見,一個深藏不露的神秘節點,無論是它是真實的還是想像的。
小說家寫作時爲了探查這個所在,發現其各種隱含的意義,我們知道小說讀者也懷著同樣的精神。
1737.
小說中心依賴于我們從文本中獲得的快樂,同時也依賴于作者的意圖。
閱讀小說的行爲是要努力相信世界實際上存在一個中心,這囊括我們可以喚起的所有信心。
1738.繪畫的時候,我總感到孩提一般的天真;而寫小說的時候,我則更像一個感傷的成人。
1739.我們的心中漸漸升起小說只爲我們個人而被寫作出來的甜蜜幻象。
1740.
讀書這件事,與其說是好學上進,不如說是一種病症。
娘胎裏帶來,後天不幸又欠娘老子管教,任它流毒蔓延,成了骨子裏的禍害。
1741.
北宋一朝的士大夫,不論政治觀念如何,錯對是非,往往都有著不恤己身,不圖私利,只爲所謂天下大計而玩命的氣勢,這一點真是讓我驚異。
就是傳說中的“士風”吧,中國傳統知識分子是有風骨的,中華文化瘦弱而剛毅的脊梁,不知道從什麽時候起,永遠的消失在曆史中了。
1742.
愛讀書的人手不釋卷,偶爾擡起頭,看看外面的世界,歎一口氣,都覺得沒有書本裏好,世上的路,都沒有書鄉裏好走。
還要自我吹噓:“眼前之下三千字,胸次全無半點塵。”
他讀書不爲功利,卻是爲了安撫自己的心,這一樣才最麻煩。
1743.
讀書使人愉悅,但過後你也會發現,自己越來越敏感,容易憂傷。
讀書使人開悟,但你也終會看到,那些倚仗著書來解生活之圍的人,笑容多豁達,眼神就有多滄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