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摘抄私筆記』.甚少情愛.專注自在

1744.
書,提煉生活中的美好,也濃縮人生的蒼涼。
讀雜書的人最慘,在書蟲裏面,最容易被書侵襲,被讀書生涯毀掉。
1745.
齊人杞梁殖襲莒。戰死。其妻哭於城下。七日而城崩。故琴操雲。殖死。
其妻援琴作歌曰:樂莫樂兮心相知。悲莫悲兮生別離。
1746.
《道德經》言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捶擊)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1747.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帝國破。謀臣亡。

1748.救寒無若重裘。止謗莫若自修。

1749.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1750.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
可奈何。奈若何。嗚咽纏綿。從古真英雄必非無情者。

豆瓣兒出錯了。這條兒被吞了... ..

1752.日月光華,旦復旦兮。旦復旦隱寓禪代之旨。

1753.與其溺於人也,寧溺於淵。溺於淵猶可遊也。溺於人不可救也。《盥盤銘》
1754.
少時狀且厲,撫劍獨行遊。 誰言行遊近,張掖至幽州。
饑食首陽薇,渴飲易水流。 不見相知人,惟見古時丘。
路邊兩高墳,伯牙與莊周。 此士難再得,吾行欲何求。

1755.蓋曆史是曆史,境界是境界,豈能千篇一律乎?
1756.
山抹微雲,天連衰草,畫角聲斷谯門。暫停征棹,聊共引離尊。
多少蓬萊舊事,空回首,煙霭紛紛。斜陽外,歸鴉萬點,流水繞孤村。
銷魂,當此際,香囊暗解,羅帶輕分。謾贏得青樓,薄幸名存。
此去何時見也?襟袖上,空惹啼痕。
傷情處,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 --《滿庭芳》秦觀
1757.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喜歡做略感吃力的事。
它煥發出精神和身體裏的一種凝聚力,使你的生命力突然達到更高的強度,或說濃烈度。
1758.
生活便是滋味,好或不好,都該有味道。
她受不了的是無滋味,是溫吞吞一鍋不開的白水,你得把溫吞吞當滋味。

1759.一種南美人的清醒:激情、純真、不對人性抱過高的期望,但也不讓自己後悔。
1760.
關于古希臘,其實是有兩種不同的體育理想的。
一是斯巴達式,比如整齊一律的德國式大衆健美操,推崇團結、軍隊紀律和集體主義。
另一個是雅典式,比如英國式的滿場追球,鼓勵競爭、個人進取心和尊重規章條例。
1761.
易蔔生說得好:“真正的個人主義在于把你自己這塊材料鑄造成個東西!”
他又說:“有時候我覺得這個世界就好象大海上翻了船,最要緊的是救出自己。”
1762.
我知道輕信別人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所以我不會去信,當然,亂懷疑也是很不禮貌,所以我不質問。
我只是等著,看著戲到底怎麼演…
正如你說,我們的立場都是定好了的。
1763.
誰都不曉得將來這個劇本該怎麼演,最恐怖的事件是你在未來回想的時候,才發現,對錯了臺詞,演錯了劇本。
當你走進另一個角色,就要廢棄前一段的糾纏。
偏偏這就是個讓你騎虎難下的遺憾,越回眸越不甘。
我們能領有的除了記憶就是回想。
无关情爱的我喜欢,情爱类太恶心了 (不能这样)

針對主題不針對繁體字的評論,我喜歡。
1764.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李清照《醉花陰》
1765.
活在眼下的世界,再來回想過去,好似恍如隔世。
其實呢,苦難只是換了一種形式與我們面對,人生之苦從未離開我們半步。
1766.
種下的因緣,都逐一有了結果;而今日之果,又成明日之因,其中甘苦,真說起來,怕是幾本書也寫不完。
但是說到底,不過夢幻泡影,真陷進去追憶,也太無趣了。

1767.像你這種出身不硬的,做人不可八面玲珑,要六面玲珑,還有兩面是刺。
1768.
對于真花工夫琢磨文字的人來說,的確冷暖自知。
個人的體會是,從完全不會寫,到寫得有模有樣不太難,但越往前行,越是難上加難。
打個比方就是,從零分到九十五分不太難,後面那五分,每前進一步都需脫層皮,重新做人。

1769.羅大佑有句歌詞寫得好,彩色的電視變得更加花俏,能辨得黑白的人越來越少。
1770.
現在的社會,早不是認真嚴肅的社會了,人人都在不知覺中,被光怪陸離的現實裹挾得滴溜溜亂轉,早忘了自己是誰,從哪裏來,要到哪裏去。

1771.越活就會越明白,世間的美好遠沒有邪惡多,人格的閃亮遠比晦暗少。

1772.對恐怖一無所知,就像在情欲上保持童貞一樣。
1773.
你在軟弱無力的時候,只要把你最害怕的人們看得一無是處,一點也不值得尊敬,你就會獲得力量。

1774.這種逆來順受、帶有悲劇性的樂觀主義是她的信仰,並構成了她的精髓。
1775.
當時有太陽,這不會錯,還是這個太陽,就像有人對這你的臉打開一個大鍋的蓋子那樣熱。

1776.體溫在三十七度時,一切都變得平淡無奇。

1777.痛苦可以攤出來談,而肉欲和貧困卻有難言之隱。
1778.
有那麽令人眩暈的一瞬間,貝羅安突然覺得自己和他是連在一起的,就像是坐在跷跷板兩邊的兩個人,以同一根軸爲支點,你升我降,生命的位置仿佛隨時互換。
1779.
極權主義剝奪了人的記憶,把人重新塑造以適應兒童國家。
所有極權主義都這麽幹,狂熱崇拜未來,狂熱崇拜青春和童年,忽視過去,懷疑思考。
1780.
在一個極其幼稚的社會裏,一個具有記憶和反諷的成年人的感覺同塔米娜在兒童的島上的感覺沒有什麽兩樣。
1781.
“工作創造自由”幾個字被刻在奧斯威辛集中營的大門上。
但在奧斯威辛集中營的工作是對工作的可怕的戲仿,毫無用處,毫無意義,只是作爲一種導致痛苦死亡的懲罰。
1782.
讀小說,尤其那些寫得非常好的作品,常常不能在第一眼讀透那背後的東西,總是要有了一些經曆之後,才能達到趨近同步的感同身受,再過一陣才會明白,在那些寫成字的內容後面,那些人物恐怕還想了更多。
1783.
他們不像是在播撒名言警句,而更像是在說,這個世界還有另外一面,另外一種看待與理解的方式。
1784.
死亡使我們感到恐懼的不是未來的消亡,而是過去的消亡。
遺忘是存在于生命中的一種死亡形式。

1785.一部小說並不斷言任何東西;一部小說只是探索,提出問題。
1786.
斯特恩與狄德羅把小說理解爲一種遊戲,因爲他們發現了小說形式具有的幽默。
小說形式還有巨大的潛在自由度。如果把某種已成成規的結構看成是小說不可改變的本質那就是錯誤。
1787.
小說是一篇綜合性的長散文,建立在虛構人物的遊戲之上。這是唯一的限制。
反諷隨筆、小說的敘述、自傳的片段、曆史事實、異想天開。小說的綜合力量就是能夠把每一種都聯合起來,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一部書的統一無須由情節來保證,而能夠由主題來提供。

1788.人們的愚蠢在于爲一切都提供一個答案,小說的智慧在于對一切都提出一個問題。
1789.
小說家教育讀者把世界當成一個問題來看。這種態度中包含著智慧和寬容。
在一個建立于極度神聖的肯定之上的世界裏,小說就無法存在。
1790.
在我看來,似乎全世界的人當今都喜歡判斷而不喜歡理解,喜歡回答而不喜歡提問,結果小說的聲音被人類吵鬧的、愚蠢的肯定聲音所淹沒。
一旦天堂的夢想變成現實,就會到處出現擋道的人。
1791.
一個人乃是其自身的一部曆史,總結了自己的呼吸、思想、行爲、原子微粒、創傷、愛情、冷漠與厭惡;同時,也包括了自己的種族與國家、滋養自己與先祖的土地、熟悉之處的石與沙、長年無聲的戰鬥與良心的掙紮、女孩的笑容與老婦沈緩的言語、突如其來的意外以及無情律法漸進的行動,這部曆史承載了凡此種種以及其他細節,猶如一道火焰,在大火面前終將俯首稱臣,燃放在此刻,下一刻熄滅,來日再有無數時光,也永遠無法再度大放光亮。
1792.
批評不僅不是經典的敵人,而且實際上,最具質疑精神的批評恰恰是經典用以界定自身、從而得以繼續存在下去的東西。
1793.
達魯烏什∙沙葉幹曾經寫過“伊斯蘭世界裏的新觀點某種程度來說是現代的,但卻是一種殘缺不全的觀點。”
現代性是被吸收了,但胳膊、腿等都被去掉了。實際上,伊斯蘭世界仍跟在現代性的屁股後無精打采地走著。
1794.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猶太人的遭遇不是曆史性的”,阿佩菲爾德寫道,“我們所遭遇的是自古以來就有的暴力行爲,在神話時代就已經如此。這是一種黑暗的潛意識,其意義我們過去不知道,現在也弄不清楚。”
1795.
按照維特根斯坦的說法,當科學和邏輯把“可說的”的事情全都說清楚了,就會剩下一些“不可說”的事情,如果強說那些不可說的事情,就會形成既不真也不假的無稽之談,即沒有真值的言論,典型的就像大多數的哲學言論,尤其是形而上學。
1796.
維特根斯坦雖然反對無稽之談,但並不反對那些不可說的事情,因爲他發現,那些不可說的事情正是最重要的問題,比如生活的意義、世界、道德、美學觀念等等。
1797.
我們活在那些不可說的事情中,我們就是如此這般活著的,雖然談論那些不可說的事情必定是無意義的,但那些不可說的事情確實有價值的,我們不得不對那些不可說的事情“心懷敬意”。
很喜欢。尤其是在空虚的时候,看到这些文字,会感觉充盈。 (还是以后那个我)

嗯。很好的評價。謝謝。

1798.當形勢要求人們去講他自己都不知所雲的話的時候,扯淡即不可避免。
虽然不写繁体,但是爱看繁体字!!!!!!!!!!句句都喜欢!。。。~ (煮飯阿姨)

又是一條兒很好的評價。又一嘴甜星來客。


1799.
對細節的關注思考需要紀律與客觀,它必須接受各種標准和限制,以杜絕心血來潮和反複無常。
1800.
一個人說了謊,以及一個說謊者,兩者是有區別的。
前者說謊並不是心甘情願,而後者卻喜好說謊,並愛以說謊度日。
後者在說謊裏得到快樂,並爲欺妄而喜悅。
1801.
人們常常被迫高談闊論一些他們自己並不熟悉的東西,不管是由于自己的嗜好還是應別人的要求。當今人們普遍相信,作爲民主社會之公民,有責任要對所有的事或至少有關國家的任何事都發表意見,這就導致大家紛紛扯淡。
1802.
把一只鳥抛進羽毛,它的肉身飛得可真高 一張紙上的鳥,有相同的姿態只是那背景不夠藍,它讓我在靜寂中想到真實的高飛。那幾乎是一種快捷的消失。
這話要再說一遍也可以是這樣:你如果沒有在人群中消失就沒有飛高。

1803.他們從真變假了,我幾乎不能說服自己,他們肯定存在過。
1804.
青春是個大詞,不好把握,把握這個詞不如把握住每一段時間、每一件事。
我確實不能靠這兩個字回憶起特殊的東西來,也許要到常說“過去”的年齡,我才能真正理解這段時光。

1805.壞了,一個好東西壞了,有力量,像刀刻,刻進生活裏了。
1806.
那年突然怕起死來了,把一個遠而又遠的事,天天拿過來麻煩自己,無端的驚恐起來,幾乎過不去。
後來想起走火後的老蔫兒,才明白怕死實在是一個吃飽了不餓的人給生活加進的作料。
經過那樣的事後還沒點悟性,什麽樣的生活才能教化你啊。
1807.
我覺得這時候沒有一個人能把瞎了的線團解開。
那時候我真想就那麼扯,把手弄疼了也不在乎的扯,亂扯。

1808.眼淚有時比火更有力量,經它冶煉的情感會更接近鐵。

1809.童年無法與人分享。隱秘之處將永遠隱秘下去,甚至靠全身心的回想,也難以進入了。
1810.
《詩經》從表面看是我國的一部有三百零五首詩歌集成的書,實質上它是我們祖先留給我們的一條有三百零五個路標組成的通往故鄉的路。
其中的每一首詩,都是插在我們迷失之後回家路上的路標和暗示牌。

|| 一下兒冒出兩個晚安。
這是個好詞兒,我喜歡聽,喜歡看,但不講。
謝了。樓上兩位。

1811.說完這句話,她就沈默著,臉上顯出淺黃的對不起和淡白的請原諒。
1812.
上世紀80年代之初,中國文壇轟然興起的"知青文學",把下鄉視爲下獄。
把一切苦難,多都直接、簡單地歸爲某塊土地和那土地上的一些愚昧。這就讓我常想,知青下鄉,確實是一代人和一個民族的災難。
可在知青下鄉之前,包括其間,那些土地上的人們,他們的生活、生存,他們數千年的命運,那又算不算是一種災難?
1813.
我們這些做晚輩兒子的,總是要把父母對我們少年的疼愛無休止地拉長到青年和中年,只要父母健在,就永遠把老人當做當年三四十歲的壯年去對待,永遠把自己當成少不更事的孩童去享受父親給我們的心懷和疼愛,哪怕自己已經是壯年,而父母長輩們已經步入老年的行列裏。
1814.
願做極冷的學問,也願住極熱鬧的街頭。
願聽東洋西洋各國人的說話,也願坐菩提樹下瞑目不言。
願走山路,願撐烏篷船,願吹橫笛;也願扔炸彈,願放火,願深夜打鐵。
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也願她們各人相忘于江湖。
1815.
松生隴坂上,百尺下無枝。東南望河尾,西北隱昆崖。
野風振山籁,朋鳥夜驚離。
悲涼貫年節,蔥翠恒若斯。安得草木心,不怨寒暑移。

1816. 那時世界還是新的,許多恐懼還沒有名字。
1817.
山僧在天童時……典座在佛殿前曬苔。手攜竹杖。頭無片笠。
天日熱。地磚熱。汗流徘徊
。勵力曬苔。稍見苦辛。背骨如弓。龍眉似鶴。
山僧近前。便問典座法壽。座雲。六十八歲。
山僧雲。如何不使行者人工。座雲。他不是吾。——道元《永平典座教訓》
1818.
母親又給他足夠的小聰明,裝飾成天才,時時顧影自憐。怨階級時代不對,使他不幸。竟也說得圓一套話使人捉摸不清。他唯一的熟練技巧就是訴苦,談話中夾滿受委曲的標點,許多人還稱贊他很有風度。——杜運燮《善訴苦者》
1819.
偉大的作品並不像它們面世之初那樣有缺點,也不像剛開始那樣精彩無比。
它們只不過是在後來的時光中逐漸擺脫了原先的不足,褪去了起初的莊嚴色彩,從而具備了經受後世考驗的,甚至可以說最後考驗的能力。
1820.
每一部古典時期的作品都站在每一個時代的前面,作爲革命浪漫主義,即作爲向前指引的任務,作爲未來的解決辦法而發揮先導作用。
特別是,這種解決辦法不是來自過去,而是來自未來,而且自己談論未來,招呼充滿希望的未來,繼續呼籲更美好的未來。
1821.
在莫紮特之前,還沒有人在充滿比喻和象征的大廳裏,熱情歌頌偉大的人類的愛。
在莫紮特的童話音樂中,這種啓蒙精神作爲反惡魔的寺院出現,給聽衆的心靈一真正的回家之感。

1822.下午6點鍾,有些人心裏是黃昏,有些人眼前是夕陽。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