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致贤杂文集(添加中)

  起死回生(晓情的故事中)
  ——梅讲的故事之十
  高致贤
  那天,梅又接着讲晓情的故事中:
  痛定思痛,痛何如斯?深受两次婚姻不幸的打击,晓情已无心再嫁了!然而,既然与夫君有那么一段刻骨铭心的情感,尽管时间暂短,也必须继承他的责任:对多病的婆母、残疾的夫哥的生活得找个着落啊!于是,他便与夫君的兄弟姊妹们商量安排妥帖后,只身外出求职,很快找到了理想的工作。进入了良好的生活环境,随着眼界的开阔,视野的拓展,她很理智地认识到:养儿防老的思想已经过时,必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己积储一些养老资金,才能保证自己的晚年生活。
  晓情安排好病母残兄的生活之后,便只身外出求职,辗转去到花园大都市,找到理想的工作,与老板和谐相处,后家的亲人们也常有往来,日子过得高高兴兴,这也不枉来到人间走一回啊!
  一天,她又接到电话说,她婆母病危,让她回去看老人最后一眼,她马上请假,没有坐票买站票,日夜兼程,三四十个小时的火车,双脚都站肿了,当她赶到家时,婆母已经哑声多日,三天水米不进,子孙们已全都赶回家来准备给老人送终了,但是老人就是不落气,人们都说她在等晓情。
  有些人说,晓情在几千里外,难得请假,即使请到几天假,多数时间用在往返行程中,还花几千元的车费,这还不如把车费和假期不发的工资寄回家去划算。可是,他们哪里懂得,老人病危时需要看她一眼的情感:不是吗?晓情回家,一声亲切的呼唤,几天精心护理,居然将婆母从死神的手中夺回来了!你不相信?听我慢慢道来:
  晓情一进门就亲亲热热地一声:“妈,我来看您了!”可是,婆母没有什么反应。她接着说:“妈,我是晓情,您不理我啦?”想不到这一声看似不合时宜的撒娇,却像万能吸引力那样将老人闭了两天的双眼一下吸开,眼珠竟然转动几下,头也奇迹般地微微动了一下。亲人们都以为老人这就要放心走了,谁料老人没有走!还慢慢咽下晓情喂她的小半调羹水,并且在听晓情安慰时,能够慢慢用眼神或手势与晓情交流。在晓情的安慰与说理下,老人从开始饮水,到喝牛奶,再到吃她平时喜欢的油条......由于晓情的精心调理,老人奇迹般地恢复过来。亲人们高兴地说,有了晓情,老人不会死了!
  晓情的声音为什么对婆母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晓情在家时,一有空就给婆母摩肩捶背唠家常;看到婆母不高兴,她在婆母面前一撒娇,就把婆母逗笑了,使婆母获得身心愉悦,建立起和谐的婆媳关系,加深了婆媳情感。所以,她听到儿媳晓情的声音,便从阎王殿前匆匆忙忙赶回来看看这可爱的孝顺儿媳!这样婆母就奇迹般活过来了。
  (待续)

  何先斌扶持贵州黄果树文艺沙龙
  高致贤
  “5.1”小长假期间,贵州省安顺市黄果树景区黄果树镇党委的何先斌老乡发来手机短信:“高老您好!书款640元,今已寄出,烦查收并寄书”。这是他预购我的散文随笔集《乡音悠悠》和杂文集《心口常开》各10本的书款。我如约为他寄书。
  先斌乡亲在镇党委具体负责什么工作我没有问过他,但他对于文学艺术的关心和热爱,却让我深受感动。别的不说,他一次买我的10套(计20本)书,你说他一个人需要读十套两本同样的书吗?可以肯定,如果只是自己阅读的话,他绝不会一次购买那么多本同样的两本书。
  问其为何要一次买20本书?他发短信:“几位好文者刚发起成立了黄果树文学艺术沙龙,我留一套,其余赠沙龙友”。先斌对当地文学艺术的关心,由此可见一斑!
  黄果树瀑布举世闻名,黄果树是我们贵州的历史品牌,何先斌乡亲在安顺市黄果树景区黄果树镇党委工作,居近瀑之楼台,得长天之独厚,以黄果树冠名的文艺沙龙新军突起,必将对我们贵州的文艺沙龙起到促进作用。想到这里,我对先斌的敬意油然而生!于是,我对先斌购买的20本书全部亲笔签售,借以感谢我的上帝们!
  
  从《桂山有株牛奶树》的回复谈防老年痴呆
  高致贤

  我的《桂山有株牛奶树》发出后,引起网友们关注,一些生物爱好者提出很宝贵的意见。比如深圳的高舜岳说: “聪明的导游称牛奶树,形象、容易记住;其名叫塘桉仔,很讨厌的一种树木,生长在水边,叶大粗糙,很难晒干,当柴烧不旺火,做木材又不能用,空心的;摘子、折叶、碰树干都会流出白色的乳液,粘在手上很难洗干净,如果粘在衣服上的话:哈哈!基本上那件衣服就要报废啦!”
  近年来一直在研究花木的zjjx-volant 老师说没有见过,不知学名,我将高舜岳的上述评论转告她。她很快回复:“塘桉仔,可能是地方语。用这三个字查了一下不是学名,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树.”足见琴老师对植物学的潜心研究。这真是让我长了见识。也使我从他们的身上学到的东西,远远超出我发现这株“牛奶树”的意义了!这也就是我每天要发拙帖的动力之一。如果没有这些“使我惭愧、催我自新”的动力,一旦惰性膨胀,那我就可能患上老年痴呆症了!
  因为每天要发帖,就得找题材,找到题材要构思,构思好了要写作,写好之后要发表,发表之后要回复,每天时间都安排得紧紧的,使脑子常常处于活跃状态,教你想痴呆都痴呆不了。
  

  植物果实产动物-对奇怪小昆虫的再发现
  

  高致贤
  我发出5月2日在河源桂山森林公园发现那只白珊瑚花似的无名小昆虫的帖子后,引起广泛关注,5月16日,小学一年级的嘉文告诉我:她在小区花园里看到一只我的帖子图片上的那种小昆虫。我将信将疑。
  谁料5月17日下午我们去逛大沙河公园时,她又在该公园北面沿河小公路边的草丛中看到一群那种无名小昆虫,一只只伏在一种十分茂密的阔叶草上,碰动草叶,它们都会似跳似飞起来。公路边的那种野草很多,归途中,我不时观察,又先后看到两只。我便想到可能那种野草与那种小昆虫的生活有关。
  次日一早,我带着相机原路返回去看看,附近的路边没有看到,我就直抵大沙河公园,到了昨天发现虫群的那个地方,只看到一只,我想可能因为昨夜下雨,它们到草叶背面躲雨去了。我拨开草丛一看,不但看到不少那种无名小虫,还发现了不少丝线般的藤萝上挂着一串串小小果子,那没有裂开的果子边停着那种小昆虫,酷似果上花;没有裂开的果子,有一些外壳已经形成那种昆虫的脚状。我剥开两个果子,里边没有虫。
  这不禁使我想起我家乡天桥公社田间的那种“无风自动草”。无风为何草会自动?它们的每个果子里有一个白蛆。采全草连蛆一起晒干,是一味好药,如果白蛆化蝶破果飞出,药用价值就大打折扣了。我们发现的这种小昆虫是不是从这种草的果子里出来的?待研究。
  下午,同我一起在桂山发现那只怪昆虫的外孙李子凡来看我,我将我的再发现告诉他,他和嘉文又同我去寻找那种怪昆虫。小区里也有很多公路边那种野草,拨开草丛,便发现了那种怪昆虫。而且又有新发现:野草丛中有许多黑灰色的小飞蛾,身子不过夜蚊大,翅膀大不过拇指甲,那种怪昆虫可能就是它们产卵蛾化的。它们飞不高,只能产卵于高野草和低灌木丛中,我们便在那种野草地边的绿化灌木带找到那种怪昆虫,甚至那些伸入野草丛中的乔木枝上也发现那种怪昆虫。
  我们的发现步步深入,在深入中享受愉快!对于那种怪昆虫也许是我们少见多怪,然而,那种发现的愉快却也是惰性之时少见的!

  兰子君说君子兰
  

  高致贤
  甲午春节,孩子们买了一盆君子兰置于阳台上,经过兰阿姨的精心培育,花儿与她欢心的少年一样茁壮成长!兰阿姨没有读过园林专业,可是,她讲起花卉来却是一套又一套的。她说:君子兰是一种高品味的名花,她具有花株端庄、花形规整、花姿优美、花色鲜艳、果实红亮等特色;她的根、茎、叶等营养器官分别具有不同的功能;叶片密生于短粗的根茎之上,叶鞘互相套叠。它们紧密团结,共同奋斗,创造艳丽多彩的姿容,给人以美的享受。那硬朗挺拨的叶片,由座基向斜上方舒展平伸,不弯腰,不低头,象征着刚直不阿,百折不挠的精神,给人一种蓬勃向上、努力奋进的坚强信心。经她一说,那草本花卉竟然有了灵性。写到这里,不禁想起她的曾用名兰子君,与她钟爱的君子兰正好是谜格中的秋千格。她还真会玩格哩!
  记得她还说过,她看到过君子兰的介绍中说:君子兰具有勇于创新的精神。一旦转入生殖期后,她便会开花结果,繁衍后代,不断产生新的植株,从土中拔出一两个月不死,根全烂了还能再发新根,抹头了还能长出新鲜挺拔的叶片,给人以奋发向上,顽强拼搏,开拓创新的启迪。她边讲边指我们观看君子兰那碧绿挺秀的剑叶,富有丰满的花容,艳丽的色彩,细腻的花瓣,真是让人心旷神怡!
  这时,不禁让人感到她那素雅的品格、崇高的美德。不正像花盆中的君子兰那样,给人们的生活平添了许多幸福和喜悦吗?记得她给几个小朋友进过:人说君子兰就是君子难,难的是假君子,真君子胸怀坦荡不怕难。为人要学习君子兰的品格和精神!你们相信吗?我很相信啊!
  敬献列祖列宗 赠与本族宗亲
  高致贤
  这“敬献列祖列宗 赠与本族宗亲”是我在寄出四套捐赠书籍的扉页上的题词,落款是“高傒公第86世孙高致贤敬赠”。这些书分别寄到山东淄博的【高溪文化园】和浙江萧山的【(海宁)岩门高氏宗祠】。高傒文化园是中华高氏族人的精神家园与根,包括岩门高氏宗祠等等文化设施都是我们中华高氏宗族的一种精神文化标志。
  高傒公是我们绝大多数高氏族人所承认的得姓始祖,傒公的史料记录是比较齐全的,世系繁衍的脉络也较为清晰,子孙遍布国内国外,人才辈出。虽然贫富皆有,贤愚不齐,但认根思想是一致的。作为几千万高氏族人中的一分子,我虽然出身卑微,但得列祖列宗保佑,也有几百万字的作品问世。我不能到我敬仰的宗族文化场所去祭拜祖先、参观学习,只有将我已经出版的4部拙著:散文随笔集《乡音悠悠》、杂文集《心口常开》、回忆录《苦乐人生》和我与高棕津宗亲合著的闪小说集《暖流》一并“敬献列祖列宗 赠与本族宗亲”,愿以此向列祖列宗汇报,与本族宗亲交流!
  水有源,树有根,我对宗族的文化设施知之很少,可在寻根问祖的网络等媒体平台上,在与宗亲们交流之中,了解了我们高氏宗族的历史与现状,高有德宗长向我介绍了山东淄博的【高溪文化园】和浙江萧山【(海宁)岩门高氏宗祠】,并介绍我与高振、高建成等直接管理这些宗族文化设施的宗亲联系,使我捐书乡情如愿以偿!如果其他地方还有展藏图书的高氏宗族文化设施,恳请知道情况的宗亲向我介绍一下,我还愿意尽力捐赠一些!
  
  终审的关键在哪里?
  ——自我感觉
  高致贤
  我的回忆录《苦乐人生》的终审时,仍然在版权页上出了问题:版权页与封面的定价不一样。幸亏邹海洋主编及时发现,否则,又要多费时间、精力和金钱了!这不禁使我亲历的一些编审问题。
  去年我收到《心口常开》杂文集的样书一看,版权页上的作者是高智贤,将我名字中的高致贤的“致”错为“智”,这就不是我的书了,就要重新印刷版权页重新装钉,浪费难免。这又使我联想起我以前亲历和看到的终审后才发现而又非改不可的大问题。
  文革初期,我县印发毛主席的“老三篇”,我和县革委宣传组的军代表刘天禄负责校对。当时的政治环境是错一个字就叫“篡改最高指示”,是要被定“反革命罪”的。所以,校对时,我俩交换读原著与看校样,顺着读后,又倒着读。反复校对多遍,认为万无一失之后才印刷装钉。发送前我再看一遍,发现有一篇的发布时间错了一个字,吓出一身大汗,赶快把先送给领导的收回来,全部销毁,重新印刷。某省报头版有一篇《劝君莫打三春鸟》的述评,标题上的“鸟”错为“乌”,审校都受到批评。贵州省评选100个农业学大寨的红旗单位,我参加毕节地区写作班子,采写、编辑、校对上报省里评选的材料。材料铅印完毕,才发现我县古打大队的材料标题上错了一个字。又得重新印刷。上述一字之错,浪费了不少资源。令人心痛!
  痛定思痛,痛何如斯?若干经验教训说明,审校的习惯都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正文上,往往不注意“边头角落”,因而,常常在阴沟里翻船!所以,我认为,终审的时候,在把握好主题思想等大原则的基础上,特别要注意那些常常被人们忽略而又很重要的角落。这就我们是搞终审时的关键所在。
  
  一些濒临消失的名词琐记之二
  高致贤
  题解:名词多得很,其中一些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而不断产生和不断消亡的。政治经济名词的产生和消亡频率更快一些。其中一些大而带有普遍性的,如土地改革、统购统销、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之类的成为历史名词保留下来。可是,它们的一些副产品(例如甄妇女、狗汤肥等名词)从生活中消失之后,就极少有人提起了,偶尔和而今的青少年们提及这种词语,他们莫名其妙,还得费一番唇舌才能让他们理解。
  以后的人们在某种史料中看到这些名词时,就可能像我们今天不理解某些历史名词一样不理解这些名词了。这些名词又上不能了词典,只好囫囵吞枣,或留下悬疑。此类名词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对于考察历史的真实性很有帮助,所以,我想把我知道的我生活时代产生又消亡的此类名词记录一些下来,以供后来研究我们经历的这一段历史的人们参考。因为是突然想到了,临时记下来,零零星星,既无分类,又无次序,故为琐记。

  老鹰配马。大跃进大力提倡敢想敢干,可以胡思乱想,盲目蛮干。于是,作为全国先进单位的长石区,一个基层干部的老婆想出雄鹰与母马交配生飞马的绝招,受到表扬,加以推广。
  征购任务。即是征收公粮、购买余粮。这主要是对人民公社的。大跃进中,征购任务下达的大公社。实行队为基础后,征购任务下达到生产队。公粮作为皇粮国税,那是绝不能少的。余粮也是一定要卖的。不管你有没有余粮,你得按上级下达的指标完成。有个叫老鸦飞的生产队一个劳动日飞红不到一角钱,家家户户补口粮款,还得向政府交售余粮。不管有无口粮,余粮是一定要卖的。我在那里办农中的八堡复兴上寨生产队有六两驾马车,秋收后就天天拉公余粮去入仓;入仓任务还没有完成,社员已经无米下锅了。后来公社又将一部分返销给生产队,两驾马车又去拉返销粮。就是那么一些粮食,两架马车拉去拉来折腾几个月,拉去表示农民爱国;拉回来,表示国家爱民。形式主义猖獗到何等地步!
  (待续)
  承 受 力
  ——梅讲的故事之十三
  高致贤
  那天,梅讲了第十三个故事。
  公司组织员工旅游,作为文员的她,想邀她那位当保姆的表妹兰一起去,可是,表妹得不到去。为什么呢,老板家离不开她。她表妹说,她的老板家是一对年轻富翁,住别墅、坐洋车,宾馆必住五星级,机船需乘头等舱,家中衣食物品必须到大名超市购买,只要他们想要的,花多少钱从不计较,他家的经济承受力很强!可是独立生活能力呢,不好说。
  兰说:有一天,她家中发生意外事故,她匆匆忙忙回家去了。她回来后,便从老板家人和邻居口中得知:因为那天她走得匆忙,来不及给老板家做晚饭。老板下班回家一看没办法,全家驱车去酒家,甩出一大把钞票,晚饭问题解决了;第二天小区突然停水,老板只好到超市去买饮料解渴;到了晚上老板习惯洗澡的时间,小区突然停电,老板一天不洗澡都不行,那又怎么办?他便驱车去宾馆。到了那里一看,宾馆也因停电临时停止营业,转了几个宾馆都一样,看来是全城停电,只好驱车回家。车行途中,车子突然没有油,他准备打的回家,可又找不到人看车,宝马放在路边保险吗?不行!他想高价买黑油,可是,这黑灯瞎火的半夜里,哪来油卖?只好只好......
  老板终于回到家里,准备睡觉,可到卧室一看,地板没有拖,床上的被子没有叠,整个乱鸡窝,更要命的是找不到干净衣服换,早上换下来的没有洗,保姆在家洗的还在晾杆上;客厅里的地也没有扫,满地瓜子壳.....这这这,这怎么办?快快快,快催保姆回来!
  可是,得到的回答是:人家亲人去世了,一时半刻回不来,你自己打扫一下不就行了么?他说:哎呀,这些小事也用得着我动手?!

  趁我健在的时候
  高致贤
  这绝非哀叹,亦非交待后事,而是人至耄耋之后自然产生的一种想法。这种想法非某独有,文野同然。文人惜时如金,常叹来日苦短;民间山歌:六月桃子半边青,姐要跟哥趁年轻,姐要跟哥趁年壮,落山太阳渐渐阴。这些虽是老生常谈,但感受的深浅却与年龄大小紧密相关。几年前,我在一篇自我忏悔的短文后面写道:“尽孝应在父母在世时,以免留下终身遗憾!”此时的惜阴已从理性回归感性,感受日益加深,我这才领悟到“老牛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踢”的真蒂。本篇小文的灵感就来自小郭对我的帖子的评论(附后)。
  小郭在评论的结尾写道:“仰慕老师几十年,今值老师健在,留几本老师佳作于手,闲时常阅,细细品味,乃此生一大快事。”这是一个青年知己的诚恳之言。知音不避讳,才有此坦言!我非常感谢小郭真诚而又坦率的心声。敦促我考虑趁我健在的时候应该为社会留下点什么?
  作为仅靠退休金在他乡生活的宅老,我是十足的“非物产阶级”,参与慈善救济无财力,开发投资无资本,社会活动无场所,麻将度日我反对,坐以待毙不如死!健在的时候到底干什么?看看小郭的评论,我想起几十年的写作:开始为检验自己的写作能力,继而为追求名利双收,现在写作为寄托情思,写人生感悟,将七十多年的“三亲”史实记录下来,为后来研究历史的人们提供真实史料,趁我健在的时候!

  附件:郭勇的评论
  小郭 : 老师客气!今赶赴安顺上任,打开空间,见老师您已签寄并展示书稿,学生十分感动。学生自小学始,就常在毕节《高原》和大方杂志、广播上读到、听到老师文章,老师每字每句无不渗透着对家乡故土、人情事故之眷眷深情!学生读初一时在大方文化馆创作农民画曾与老师有过几面之缘,可能是老师忙于工作无暇交流而已。仰慕老师几十年,今值老师健在,留几本老师佳作于手,闲时常阅,细细品味,乃此生一大快事。

  邮局快寄为何不按址投递?
  请问邮政总局:挂号邮件不按址投递、加收延伸费、保管费是哪里规定的?
  高致贤

  我于5月10日10点钟从广东深圳西丽邮局寄国内快递包裹给贵州安顺黄果树景区黄果树镇党委何先斌副书记,直到5月28日,邮局的一个女士还要我通知收件人去他们那里取邮件。我又通知老何,他才去取到邮件。一个从广东到贵州的快寄将近20天才由收件人到邮局去取到,这不禁令人想到而今的邮局怎么啦?
  寄件人按址付费,邮局“按址投递”的规矩不知怎么被改为要收件人到邮局去领取了?例如:我的书是快寄到安顺市黄果树景区黄果树镇党委何先斌收,我交的邮费也是投递到黄果树镇的,而不是黄果树邮局何先斌收,邮局不过是一个传送单位,可是他们却要何先斌到邮局去取。当然,这种情况不只是黄果树邮局,深圳邮局也一样。他们不但不投递到收件人,而且在邮局存放几天后就要天天加收保管费。去年我回贵州探亲一个多月,我寄出去的一本书被退回来,待我回深圳取邮件时,保管费已经大大超过书价了!如果要他们投递到收件人,他们就要收“延伸费”。有朋友寄给我一本小书,寄费3元多,邮局离我家一公里多点,他们要加收4元钱的延伸费。
  邮局收费不比快递公司低,快递公司投递到收件人的手里,邮局却要乱立名目多收费。如果说邮局这是所谓的改革的话,用户是不需要这种乱立名目卡拿用户的“改革”的!请问国家邮政总局:挂号邮寄不按址投递、投递要加收延伸费、超过几天不取要收保管费等是哪里规定的?这些规定合理吗?请给一个负责性的答复。
  深圳市南山区西丽龙井路欧陆经典3-602用户高致贤。QQ1540686647.
  贵州老高 2014-05-10-12:07:09 :先斌:你好!书已于今天上午邮政快寄,寄单号:kA34400178044.请查收。
  2014-05-29黄果树 何先斌 6:29:49 : 高老您好!
  书已于昨取到。
  晚到的原因,问题出在邮局,一为运输途中“黄果树风景名胜区黄果树镇党委”中的“果树镇党委”被磨损、不清,二为签收单只有半截,还差点把您的电话号码都带走。
  好书多磨,庆幸还是大于不快。
  只为黄果树景区邮局之态度让高老生气大为愤慨,也为邮局行业之素质深感不满!
  祝高老圣体健康。
  何先斌
  2014年5月29日
  是 谁 害 了 孩 子?
  ——梅讲的故事之十四
  高致贤
  那天,梅讲了第十四个故事。
  某天,她那当保姆的表妹兰对她说:近来她的工作省心多了,为什么呢?老板的小孩不需要她教育了。以前她对老板的小孩管吃管穿还要管教育,最难做到的就是以前你对我说的要让人家的孩子健康成长。
  是的,兰去当保姆之前问梅怎样才能当个好保姆?梅便给她讲了一个故事:以前他们村子里有个叫忙的富人,前妻丢下一个儿子就离他而去,他就给儿子娶了个作幼儿保育员的郝欣为后娘。郝欣看到儿子衣物、玩具乱丢,饮食随地抛撒,便叫儿子拾起来放好。儿子的奶奶看到了,就向忙说郝欣虐待她孙子。儿子说不会吧,她说世上哪有好心后娘?!
  一天,郝欣要求儿子自己穿衣服、自己添饭,儿子不干,便哭着去告奶奶。忙下班回家,听了母亲诉说后,便怒气冲冲地问郝欣怎么回事?郝欣说了事情的原委,忙说这些小事你多干一点不行吗?我就这么个儿子,你怎能这样苛刻他?郝欣说都四五岁的人了,这点事都干不了,以后怎样为人?忙一下提高声音:儿子是我的,不是你生的,他以后怎样为人不要你操心!钱是我找的,你满足儿子的要求就行了!她的一片好心遭到如此亵渎,满腔热情被冰浇。郝欣一下灰心了。从此,只是满足儿子的物质需要,不愿对儿子进行思想教育了。儿子沾染了不少社会恶习,忙还是不管,后来想管已经管不住,终于儿子走进笼子,忙的公司走向倒闭!郝欣不得不与忙分手。说到这里,她对兰说:一个好保姆就要对老板孩子的健康成长负责。你做到这一点,就是一个好保姆。
  兰把表姐的话牢记心中,一心当个好保姆,尽心尽力抚育老板的儿子。谁料她要求老板孩子不要抛撒食物时,孩子的奶奶说不用她管,她让孩子做完作业要收好书包时,孩子他奶奶说,这些都要我孙子做,还要你这个保姆干什么?她亲自感受到表姐讲的那种故事。所不同的是她是保姆,不是后娘。讲到这里,梅不禁长叹一声:当保姆难,想当个好保姆更难!
  我问她,后来兰怎么办?她很难过地说:兰,一个保姆,人微言轻,再好的意见,老板不听;再好的做法,老板不理,她能有什么办法?然而,为了自己的生活,她只有一切按照老板的要求办,老板有的是钱,高兴了年头岁尾还给她发个红包。老板的孩子成龙成蛇由他去,她管不了,也不用管,乐于得闲!
  听到这里,我说:你这个幼教精英怎么一下变成泄了气的气球?她说:当今世界,权钱才有话语权,老百姓的话管什么用?何况兰只是一个保姆!你还装什么正人君子?哈哈哈哈哈哈哈......
  处 女 孕
  ——梅讲的故事之十五
  高致贤
  那天,梅讲了第十五个故事:处女怀孕。
  某地一对热恋之男A女B,门当户对,均是独生子女,青梅竹马,情真意切,卿卿我我,都是二十余岁的健康青年,朝气蓬勃,风华正茂,血气方刚,难免阴部接触。但他们都生长于很传统的家庭,接触之中,高潮也有,可是,他们底线有度,从不脱裤。然而,当他们正在商定婚期的时候,B怀孕了。她告诉A,A闻之,怒火万丈,责问:这孩子是谁的?!B毫无惧色:你的!除了你,我没有与任何成年男性有过身体接触。
  A说,天大的笑话!B也承认他俩的阴部接触有度,不知怎么会怀孕,难道真有“神交”?A也相信B不会性乱,怀疑是不是B误判?便静下心来,陪B到大医院去检查。结果是:确实怀孕了!
  于是,他怒气冲天冲出医院,再不理B了。B深感遭到天大的羞辱和冤枉,一腔苦水向妈妈倾诉,妈妈相信女儿绝不会乱淫,但也万分不解。万般无奈之下,她就带女儿到医院作妇科检查:处女膜完好无损。还通过关系得知B怀的是个男婴。B也不再与A往来。她再不想结婚了,决定带着自己生的儿子度过此生。
  A另外找对象结婚,几年后,女方不会怀孕,他又离婚。之后再娶,妻子仍然不会怀孕,再离再娶,仍然如此。然而,他离婚出去的女人再婚也都生了孩子。
  A是他家第四代单传的男孩,A家还通过种种关系暗中进行亲子鉴定,B的孩子确实是A的。为了传宗接代,他家想千方,设百计,要让AB破镜重圆,可是,B坚决不答应!
  人们说处女怀孕很奇怪。B说:没有怪事,那科学家还研究什么呢?
  一些濒临消失的名词琐记之三
  高致贤
  题解:名词多得很,其中一些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而不断产生和不断消亡的。政治经济名词的产生和消亡频率更快一些。其中一些大而带有普遍性的,如土地改革、统购统销、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之类的成为历史名词保留下来。可是,它们的一些副产品(例如甄妇女、狗汤肥等名词)从生活中消失之后,就极少有人提起了,偶尔和而今的青少年们提及这种词语,他们莫名其妙,还得费一番唇舌才能让他们理解。
  以后的人们在某种史料中看到这些名词时,就可能像我们今天不理解某些历史名词一样不理解这些名词了。这些名词又上不能了词典,只好囫囵吞枣,或留下悬疑。此类名词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对于考察历史的真实性很有帮助,所以,我想把我知道的我生活时代产生又消亡的此类名词记录一些下来,以供后来研究我们经历的这一段历史的人们参考。因为是突然想到了,临时记下来,零零星星,既无分类,又无次序,故为琐记。

  农村股民。1950年代初期,农民都当了股民。18岁以上的农民每人都得入供销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分别交2元钱的股金;所有农民的土地、耕畜、大型农具都得折合股份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除了供销社和信用社分过一次红外,农业社的股份没有分过红。几十年过去了,几种合作社的股金血本无归。
  口粮定量。根据不同户籍、不同年龄、不同工种的人制定不同的口粮标准,定量供应。首先是分城市户口(简称居民)和农业户口(简称农民)。居民根据年龄段按月定量,从几斤到12公斤;其中参加工作了的,又根据不同工种定量,从13.5公斤到27公斤,由国家向农民统购粮中统一供应。农民口粮没有标准,首先保证完成统购粮任务后,多的多吃,少的少吃,不得就不吃。人民公社集体食堂时,农民一月定量7.5公斤,绝大多数没有7.5公斤吃,1960年前后3年,全国饿死几千万农民。(待续)
  “三字合一”认知



  三个金念鑫(xīn)。

  三个水念淼(miǎo)。

  三个火念焱(yàn)。

  三个土念垚(yáo)。

  三个牛念犇(Bēn)。

  三个手念掱(pá)。

  三个目念瞐(mò)。

  三个田念畾(lěi)。

  三个马念骉(biāo)。

  三个羊念羴(shān)。

  三个犬念猋(biāo)。

  三个鹿念麤(cū)。

  三个鱼念鱻(xiān)。

  三个贝念赑(bì)。

  三个力念劦(lie)。

  三个毛念毳(cuì)。

  三个耳念聶(niè)。

  三个车念轟(hōng)。

  三个直念矗(chù)。

  三个龙念龘(tà、dá)。

  三个原念厵(yuán)。

  三个雷念靐(bìng)。

  三个飞念飝(fēi)。

  三个刀念刕(lí)。

  三个又念叒(ruò)。

  三个士念壵(zhuàng)。

  三个小念尛(mó)。

  三个子念孨(zhuǎn)。

  三个止念歮(sè)。

  三个风念飍(xiū)。

  三个隼念雥(zá)。

  三个吉念嚞(zhé)。

  三个言念譶(tà)。

  三个舌念舙(qì)。

  三个香念馫(xīn)。

  三个泉念灥(xún)。

  三个心念惢(suǒ)。

  三个白念皛(xiǎo)。
  发现与解决
  ——从发现大树虫灾说起
  高致贤
  问题的解决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能解决的话,问题还是问题。可是,问题的发现又是解决的前提,如果没有发现问题,又解决什么呢?发现与解决同样重要。
  我们小区的一批大树遭受虫灾,我和深圳商报的记者小王到小区管理处去询问他们是何时给受灾树打杀虫药的?主任回答是发现问题的第二天。我当时很想揭他说假话,我们发现虫灾后,到他们打药的时候已经是五六天了。然而,我往深处一想,他未必是故意说假,我们发现时他未必发现。为什么呢?
  我从晨炼场边发现那一株受灾树,到发现附近其它几株树也受灾而引起警惕,再做调查到发帖求助已经是第六天了,说明从发现到发帖之间有个时间差。而在管理层中已经形成坐等下级报告,很少深入第一线发现问题和现场解决具体问题的劣习。所以,这次虫灾,即使绿化工发现并引起重视了,还要逐级往上汇报,级与级之间有个级别差距,当决策层听到下一级汇报时已经过了不少时日了。即使他们一听到汇报就立即指令行动,这个阶层距离已经耗费了不少时间。所以,那个主任说他们发现问题的第二天就杀虫,也就未必是假话了!这不过是那些高高在上、脱离实际的管理机构和官僚作风的写照而已!
  同一地区发生的同一问题,发现的多数处于第一线,上级领导只能听下级汇报,不同阶层听到问题的时间是不同的,足见,要及时解决问题,还需要继续消除繁文缛节,打破官僚机构,反对官僚主义和官僚作风;提倡领导深入基层、深入实际、联系群众!只有在现场发现问题人,才能感到问题的严重性,也才会从内心深处真正急于解决问题。然而,现实行政生活中,发现问题的无权解决问题,有权解决问题的很难发现问题。

  挂号邮件不按址投递有三错
  高致贤

  看了大众网关于“广东20家乱收费医疗机构被罚1079万元的国内外最新报道”,想说邮局乱收费的错误。
  挂号邮件不按址投递、加收延伸费、保管费在深圳已经执行好些年了。每个用户都遭受过,不需赘述。这里我只说这种做法至少有三种错误。
  一是违约。邮局收了用户的邮资和挂号费,双方就形成了契约关系。用户写清楚收件人的地址、姓名,邮局就按照收件人的距离收了邮资,邮局就应该按照收件人的地址投递。寄件人是按照收件人地址付邮资的。不按址投递就违约。
  二是乱收费。所谓延伸费和保管费,都属于乱立名目乱收费。
  1、所谓延伸费。就是从收件人所在地的邮件投递到收件人的地址的另外收费。这属于重复收费。
  2、所谓保管费。就是邮件在投递局存放几天收件人不去领取就要每天收取多少保管费。这更是强盗逻辑。邮局不按时投递,延误投递时间,邮局就应该赔偿收件人的损失。可是,邮局不但不赔款,反而要收件人交保管费。
  医院乱立名目乱收费受到有关行政部门应有的处罚,邮局乱立名目乱收费也应该整治了!

  一些濒临消失的名词琐记之四
  高致贤
  题解:名词多得很,其中一些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而不断产生和不断消亡的。政治经济名词的产生和消亡频率更快一些。其中一些大而带有普遍性的,如土地改革、统购统销、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之类的成为历史名词保留下来。可是,它们的一些副产品(例如甄妇女、狗汤肥等名词)从生活中消失之后,就极少有人提起了,偶尔和而今的青少年们提及这种词语,他们莫名其妙,还得费一番唇舌才能让他们理解。
  以后的人们在某种史料中看到这些名词时,就可能像我们今天不理解某些历史名词一样不理解这些名词了。这些名词又上不能了词典,只好囫囵吞枣,或留下悬疑。此类名词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对于考察历史的真实性很有帮助,所以,我想把我知道的我生活时代产生又消亡的此类名词记录一些下来,以供后来研究我们经历的这一段历史的人们参考。因为是突然想到了,临时记下来,零零星星,既无分类,又无次序,故为琐记。

  蒸妇女。三年困难时期没有饿死的妇女都停经了。公社集体食堂解散后,生活有所好转,政府号召各地实施熏蒸疗法,即是将大活人放入大甑子里蒸,让其活血。弄得不少女学生哭笑不得!我老伴至今还在记着他们被甑时的不少笑话。
  康复丸。农民饥饿浮肿之后,就将近死亡了。死人太多,公社将米糠和麦麸粉粹后,加点甜水,做成丸子,去急救浮肿病人,取名康复丸。老百姓说那是糠麸丸,真是名副其实。
  生活军事化。大跃进促使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农村,人民公社的社员实行生活军事化。按军队建制编为班排连营团,男女分开,统一住宿,集体开伙,生活用品统一派发。将木架房腾出来作为燃料炼钢,社员家中集体用不着的铁器抵钢铁任务上交。(待续)
  农民股东为何蒸发了?
  高致贤
  1950年代初期,农民都当了股东,当时的成年人都必须是三种合作社的股东,哪三种合作社的股东?
  一是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股东。凡是参加土改的人都有一份土地。地主的土地全部没收以后,也要重新分一份土地到他们的人头上。每个农户国家都颁发土地证。土地、耕畜、大农具折合股份加入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简称初级社)的。没有发社员证,也没有分过红。几十年过去了,这些股份到高级社就莫名其妙的没有了;一步跳进人民公社后,就不准私有财产存在,也没有什么凭据给农民,股金没有退,股东身份也不存在了。
  二是供销合作社的股东。50年代初期,县以下供销合作社成立,18岁以上的农民每人都得入供销合作社,交2元钱的股金;当时我的幺哥是社员代表,供销社分过一次红,以后一下公有化了,而今各级供销社还存在,可是,股东们交的股金却血本无归。
  三是信用合作社的股东。建社时间和条件与供销社差不多,股金也是每人2元,分过红没有?记不清了。后来合并到农业银行,农民股东的身份就莫名其妙的不存在了,股金也泥牛入海。现在各级信用合作社仍然存在,可是,股东们交的股金也是血本无归。
  这三种合作社,除了农业社没有发社员证外,供销社、信用社都发有会员证。但因大跃进中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后,取消一切私有财产,社员的股金也就无疾而终了!因为股东早已无权过问,这些股金到底是归国有,还是进了腐败分子的腰包就不得而知了!这些大跃进和文革时期被莫名其妙地取消的私有财产,中央有关部门是不是可以清理一下,这些股金到哪里去了?应该给这些股东及其继承人一个明白?
  一些濒临消失的名词琐记之五
  高致贤
  题解:名词多得很,其中一些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而不断产生和不断消亡的。政治经济名词的产生和消亡频率更快一些。其中一些大而带有普遍性的,如土地改革、统购统销、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之类的成为历史名词保留下来。可是,它们的一些副产品(例如甄妇女、狗汤肥等名词)从生活中消失之后,就极少有人提起了,偶尔和而今的青少年们提及这种词语,他们莫名其妙,还得费一番唇舌才能让他们理解。
  以后的人们在某种史料中看到这些名词时,就可能像我们今天不理解某些历史名词一样不理解这些名词了。这些名词又上不能了词典,只好囫囵吞枣,或留下悬疑。此类名词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对于考察历史的真实性很有帮助,所以,我想把我知道的我生活时代产生又消亡的此类名词记录一些下来,以供后来研究我们经历的这一段历史的人们参考。因为是突然想到了,临时记下来,零零星星,既无分类,又无次序,故为琐记。

  掏粪工。即是大中城市里专职掏大粪的工人,相似于现在的环卫工,但是两者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方式完全不同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我国大中城市都有一支掏粪工队伍,专门将城市公共厕所里的粪便收集、运送、处理,全国劳动模范时传祥就是北京市掏粪工队伍中的一员。那时候,小城市里的粪便是作为农用肥料的,农民进城掏大粪,私人厕所里的大粪还要花钱买。大中城市里没有私人厕所,最多就是用个马桶提去倒在公厕里;公厕外时有长长的“人龙”等待方便的风景线,等不得时弄赃裤子者不乏其人。那时除了高级首长,哪有室内卫生间?到了21世纪初,一些小城市里的领导干部还用不惯坐式马桶哩!

  上调任务。 这个调,在这里读diao,不读tiao.即是上面调用的意思。在生活物资极度匮乏的改革开放以前,城市户籍的粮油肉蛋类都是从农民那里抠的。不但粮油实行强行征购,猪肉、鸡蛋之类也要强行征购,还美其名曰:上调!因为猪鷄不可能按户或按人口饲养,不能按农户统一下达征购指标。于是,农户杀一头猪,必须由国家上调50-70%,其余部分农民才可以自己处理。鸡蛋不便到一家一户去征购,便把征购指标下到生产大队,由大小队长收交供销社。不完成任务不行。为了保证上调任务,造成种田人饿饭,饲养猪鷄吃不上肉和蛋的怪状。
  难忘笔友与《报友》
  写在黔东南日报复刊30周年之际
  高致贤
  罪恶的文革结束,百废待兴的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省地(州、市)级党报纷纷复刊。继贵阳晚报之后,《黔南报》(当时还不是日报)率先复刊,在全省优秀通讯员表彰会上,特聘大家为该报的特约通讯员,并赠送与会者各一件礼品,激发起其他地(州、市)复刊或创办党报的积极性!《黔东南报》应运复刊。
  地(州)党报复刊的编辑业务班子成员多是当时《贵州日报》的骨干通讯员。《黔东南报》的首任总编王真强就是我的笔友,每年都要在全省性的新闻通讯工作会议上见面几次。每次见面我们都有说不完的话,多是写作业务是的交流。每言及此,真强老弟总是热情地向我约稿,这可难为我了。报纸新闻是十分强调地方性的。我在毕节,没有条件跨地区采写,毕节地区能够上《人民日报》的消息,《黔东南报》也未必采用,我不想答应他,但又盛情难却。正在我处于两难之际,真强给我一本贵报办的新闻写作业务内刊《报友》,正好解我燃眉之急。何也?写作业务的研究是不受地域限制的。我正好借《报友》的(页)“面子”来报答我笔友的盛情。于是,我写了一篇《利用清静时间 保护写作灵感》的小稿发表于1987年第一期《报友》上(全文附后),也算是给真强笔友交了差。
  之后我调到县委办工作,与报友们的联系就不多了,到文联退休之后,我就先后到广东的汕头、深圳养老。背井离乡十五年,与家乡新闻界的老朋友失去了联系!
  今天上网看到《黔东南日报》复刊30周年的征文启事,眼前突然一亮,矮胖矮胖、额头发亮、热情洋溢、王者真强的老朋友形象,突然闪现在我的眼前。真是他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贵报早已升为日报,体现家乡迅速发展。我已78岁,思乡之情更浓。细看征文截稿时间未到,匆匆草此拙文,以表思乡念友之情!
  附1:利用清静时间 保护写作灵感
  高致贤
  据传,清代画家傅山一次给友人作画,动笔之前,他叫友人走开。友人觉得奇怪,躲在屋外偷看;但见傅山手舞足蹈,又比又划,又哭又笑,如疯子一般。友人大惊,破门而入,抱住傅山。傅山感叹:“你这是败了我的画兴!”于是掷笔不画了。
  这个故事说明保护创作灵感之重要。写文章亦如作画,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许多作者都有这种感觉:在人多口杂的地方写作是很难出佳作的。
  为使写作不受干扰,我多在夜间写作。小区住户多,上半夜也难安静,我就提前睡觉,待人们闹够了皆入睡的下半夜,我便起床写作。这样,白天采访、搜集、整理素材,夜间写稿,思维连贯效率高。夜间起草,白日誊正,既不脱离办公室,又可获高产。如果夜间偷闲,白天在办公室写稿,一会儿电话铃响,一会儿有人聊天,抑或有人办事,思维常被打乱,写作效率不高。
  诚然,夜间写作是要牺牲一些休息、娱乐、睡觉时间的。但写作就是自讨苦吃,想轻轻松松写出好作品是不可能的。倘若不愿牺牲一些休息和娱乐,最好不要写作,或随便写点玩玩也可以,但想出佳作是不可能的。写作需要安静环境,也要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我之所以能多少发表一点东西,全凭保护最佳思维,利用夜间或寻求安静环境写稿。
  蒲松龄是妓女?
  ——梅讲的故事之二十二
  高致贤
  那天,梅突然问:“蒲松龄是妓女吗?”问得我一头雾水。我知道她是不会轻易提出问题的,便先忍俊不笑,慢慢问她怎么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她说,她的朋友琳琳去读什么文学院回来讲的。我让她复述一下琳琳是怎么讲的。她有板有眼地复述起来:
  蒲松龄为什么会生下那么多怪胎?她的作风不正,在大路边开了一个花店,过往那里的客人和妖魔鬼怪都可以进去与她交流,而且免费食宿。那些过往者发泄一通,吃饱喝足,一走了事。她却要在那里遭受妊娠之苦,十月怀胎,才能产出宝宝。那些宝宝多数不是人,又很受人们喜欢,你说怪不怪?
  听到这里,我已经感觉到她的朋友已学有成效了。于是我说:你的朋友相当不错。为什么?他采用借喻。听说蒲松龄为找写作素材,便在大路边开了一个宾馆,请过往客人讲故事,讲得好的可以免费食宿。蒲松龄就从收集到的故事中挑选题材,进行构思,写成作品,《聊斋志异》成了传世之作。你那个朋友真“坏”,他把提供写作素材的人和作者比喻为两性关系。讲故事的发泄一通就没事了,作者获得素材后,就像受精妇女,怀孕后,经受妊娠之苦,产前阵痛,而后分娩才出作品。他是在向你讲提供素材者和作者的关系,不是说蒲松龄是什么妓女,哈哈。此时,她才恍然大悟地佯嗔道:琳琳真是个大大的“俏皮鬼”!
  漫谈“作秀”
  高致贤
  作秀一词并非贬义,而今却被某些歪嘴和尚把经念歪了。歪嘴和尚的“歪型”不少,表现各异:嫉妒型的,自己不愿参与公益活动,看到参与或赞助公益活动的人受到赞扬,他们就嫉妒:有什么了不起?作秀!
  其中,又可以细分出若干种类。比如别人捐资扶危济困受到好评,他们便说: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有几个臭钱?作秀!如果有人发表实事求是的正能量文章,受到肯定,他们说,有什么了不起,那是吹捧领导,作秀!如果老人当街摔伤,有人上前毫不犹豫地扶起老人并送医院,他们就说:有什么了不起,当众作秀!表现种种,不再枚举。以“作秀”来揶揄举办、参与、赞助公益事者不少,他们长相不同,体型各异,但是,他们脑子有一个共同点:“理论”装在电筒里——光照别人,不照自己;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他们不愿也不会给社会以正能量!对善行义举说风凉话是他们的特长,拔一毛而利天下他们不干。
  常常以“作秀”来揶揄他人的人,心理阴暗,不分青红皂白地仇富、仇官,人家说社会经济发展了,他说人家是给当官的脸上贴金;人家表扬某人依法勤劳致富,他说人家傍富!
  产生这种阴暗心理的原因之一,是来自某些新闻中的报喜不报忧。报喜不报忧有其片面性。可是,他们把忧喜均作客观报道的报喜也一概说成带有贬义的“作秀”。谁要是要他们拿点“秀”出来作一作,他们就会以十分鄙夷的口气说:我们啊......以此来表示他们不愿作秀,实际上他们是无秀可作。
  2014.8.24.于深圳
  他们绝不是为民众着想
  高致贤
  青年文友小罗来访时说:现在,新疆、西藏的极少数人在国外反动势力的唆使下进行恐暴活动。他们打的旗号是什么“民族独立”。他问我对这个问题怎么看?这是一个十分敏感的,涉及到政治、国际、民族、社会的大问题。绝非我辈退休宅居老人可以回答的,本可一笑置之。但他那求知欲望的目光,使我不能让他扫兴!于是,我想了想,还是谈了一些仅供他参考的浅见:
  那些人制造恐暴活动的借口很多,但是,核心只有一个:企图夺回他们失去的残酷统治本民族劳苦大众的“天堂”。不是吗?新中国成立,西藏等地和平解放,农奴制被逐步取消,百万农奴翻身,过上自由幸福的生活;昔日骑在农奴头上拉屎拉尿、作威作福的农奴主再不敢像以前那样奴役劳苦大众了,尽管新中国给了他们很高的政治待遇和荣誉,但他们失去了以前残酷统治奴隶们的权利,必须在国家法律的框架内活动,统治权的极大落差,使他们深感“不自由”了。为了夺回他们梦想的“天堂”,他们不惜分裂祖国,投靠国外反动势力,在国内制造恐暴事件,祸国殃民。
  他们制造恐怖事件的借口是搞什么“民族独立”,可是,他们的行动无不是危害人民大众利益的。这是为了“民族独立”吗?真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不难设想,假若(这里仅仅是假若)他们复辟旧制的美梦得逞(当然是不可能的),他们除了倒退到奴隶社会、疯狂报复推翻奴隶制、享受平等生活的农奴们外,他们会有能力号召和组织全国各民族去扶持新疆、西藏的贫困地区吗?!别看他们现在口头上说得天花乱坠,但他们的骨子里还是梦想复辟他们过去失去的统治权利。一旦他们的阴谋得逞,那是“胡汉三回来”,农奴及劳苦大众又要吃二遍苦、受二茬罪了!
  2014.8.26.于深圳
  一些濒临消失的名词琐记之七
  高致贤
  题解:名词多得很,其中一些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而不断产生和不断消亡的。政治经济名词的产生和消亡频率更快一些。其中一些大而带有普遍性的,如土地改革、统购统销、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之类的成为历史名词保留下来。可是,它们的一些副产品(例如甄妇女、狗汤肥等名词)从生活中消失之后,就极少有人提起了,偶尔和而今的青少年们提及这种词语,他们莫名其妙,还得费一番唇舌才能让他们理解。
  以后的人们在某种史料中看到这些名词时,就可能像我们今天不理解某些历史名词一样不理解这些名词了。这些名词又上不能了词典,只好囫囵吞枣,或留下悬疑。此类名词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对于考察历史的真实性很有帮助,所以,我想把我知道的我生活时代产生又消亡的此类名词记录一些下来,以供后来研究我们经历的这一段历史的人们参考。因为是突然想到了,临时记下来,零零星星,既无分类,又无次序,故为琐记。

  三包一奖四固定。简而言之,三包就是包工、包产、包上交任务。四固定就是将人口、土地、耕畜和大农具固定下来。大跃进、大锅饭,尤其是一平二调,把一个区(当时称大公社)之内的人口、土地、耕畜和大农具的所有权统统打乱了。所以,整风整社中,将大公社时期打乱的人口、土地、耕畜、大农具重新造册登记,划定归属,固定下来,就叫四固定,而后才分级管理。
  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所谓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大搞一平二调,大办农村公共食堂,造成三年大饥荒,饿死几千万农民。1961年中央开展整风整社,撤销农村公共食堂,改大公社所有,为小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三级所有,以生产小队作为基础核算分配单位。这期间还改大公社为小公社。大跃进中,以县的派出机构(区)为公社,乡为公社派出的管理区,村为大队,村民组为小队。整风整社后,以乡为公社,大、小队不变。三级所有中的公社就是以乡为单位的公社。
  写史更要纪实

  高致贤
  写作需要实际,写史更要纪实。常与读者交流之中,我越来越感到纪实文章的生命力之强了!一些研究历史的朋友问我的都只问事迹而不问评论。评论各有观点,观点有如盲人摸象,往往随着时政变化;史实只有一种,那是不变的事实。
  客观史实只有一种。同是一种客观史实,主观评论却有多种多样。为什么呢?人有不同观点,读者生活的时代不同、所处的文化、政治、经济地位、环境各异,他们就可能做出不同的评论,这是很正常的。谁也不可能要求评论一律。所谓一致好评,无非是一种党派的舆论,亦或是自欺欺人。凡研究历史者,无不是研究史实,从对史实的研究中得出自己的结论。如果用别人研究的理论去结论史实,那还叫什么研究?所以,轻事实而重言论的文章生命力不会很强,不要看那样的文章一时红火,回首往事时,有的不过是昙花一现,抑或过眼云烟。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一年要发表多少文章,最终能够流传下来的又有多少?诚然,我们不能奢望人人的文章都能流传于世,但是,作为一种奋斗目标应该是可以的。那么,文章怎样才能流传?统观一些流传于世的作品,无不是以纪实为主的记录。
  那些至理名言,看似没有纪实。但是,那也是从若干事实中总结、提炼出来,并通过反复实践证明过的,那也是一种事实的凝练与总结。

  认识环境转型期破坏文化的周期律
  高致贤

  这里的文化,指民族传统文化。为什么会想到这个议题?家庭、国家、社会的人为变型期给我的印象:
  我家属于书香门第,存书不少;家父一方名医,留下许多医药经典;家庭成份中农,家中存书躲过了土改那一关,可又完全毁于1958年我家房子被人民公社强制用于办集体食堂。
  我参加工作后,省吃俭用买了百余本书,全部毁于文化大革命。后来通过多种渠道,存书2000多册,为此打了两壁书橱。第一次拆建房子,经过选择,卖掉1/3,虽然在建房期间打包存放的2/3有的受潮,但是新房建成后,重新整理上架,仍然保留着浓浓的书香味。
  我退休旅居深圳后,孩子扩建住宅,家具更新换代,书橱变为垃圾,原来陈列的书籍、手稿,一些作为垃圾处理,其余打包堆起,室内时兴物品多了,书香味没有了!等待那些文化产品的,只有受潮霉烂、鼠咬虫蛀的命运了!
  我从开始谈恋爱到使用伊妹儿和手机发信件期间,我寄出去上千封信件,可到我整理书信出版时,寄出去的信只找回百余封。问及我去信最多的亲友,回答是:收信人去世时烧了、搬家时丢了。大方瓢井有个观音庙,土改时和文革期间,都因有特殊用途未被破坏,直到1975年的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才被拆除。可见,谨防环境变型期破坏历史文化,家庭如斯,国家依然,社会也一样,值得警惕啊!

  纵观上述情况,小到家庭,大到国家的环境变型时期,多会造成传统文化的丢失,或曰破坏传统文化!不是吗?
  我国历史就是在焚书坑儒中变为帝制型的;此后的每一次改朝换代,无不以破坏传统文化为代价。这并不奇怪。如果我们将以暴力夺取政权叫做“革命”、将夺取政权之后的治理叫做“建设”的话,那么,革命就是破坏!破坏不需要多少文化,只要蛮干就行。建设必须具有科学文化知识。简单举个例子:几个文盲可以将一座过江大桥抑或百米高楼破坏,但让他们再去将那大桥、高楼建起来,几个文盲是绝对办不到的。所以,新政权建立后,新的统治者又得重新加强文化建设。这就形成了破坏--建设--破坏--建设--破坏......的恶性循环,抑或叫做周期律。这种循环被后人总结为武将打江山,文官安天下。打需武力破坏,安要文化建设。
  这种历史变型期的破坏性逐渐被人们认识到了,有良心的知识分子率先觉悟,于是,便有了历史文物收藏家,有了在夺权斗争中为保护历史文物立功的军政要员出现。文革的始作俑者想利用破坏历史文化来显示其夺权的权力,只能成为历史的罪人!然而,作为一个国家来说,仅有个人良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形成一种民族的民主意识。对于不好好建设国家的统治者,不用武力推翻,而用民意否定(不选他们),尽管此过程漫长,但是,世界上已经有了先例!
  2012.9.11-.草于深圳

  名人要有其本人的成果体现
  ——从某地评选名人想到
  高致贤

  她见了外国名人,习惯地称赞:您好美啊!对方反应冷漠。她以为对方没有听清,便将语气变得更柔和,音量提高一些继续说:您的身材面容都很美!对方还是不以为然。这是为什么?她十分困惑,事后便去咨询定居国外的老同学,方知是观点不同所致。人家认为身材美、面容美都是父母的作品,不是自己的作为,不应该接受赞美。她第二次看到那个朋友时说:你的某项科研成果真了不起!那人非常高兴。这便是不同的名人观。于是不禁令人想起某处公布的名人榜。
  那个名人榜上当官的多,官人之中大官多,与其说是名人榜,不如说是官人榜。名人由官方组织评定,评委心目中的名人首选当然是职务,比他们那里一把手职务高的人他们怎么不知道?由官方派人到民间调查呢?不少人要求官方办事,或得方便,或受卡拿,他们都会记住官人名字,还是当官的“知名度”高。官职越高,辖地越宽,下属越多,知名度越高,所以,官方安排评选的名人是当官人多,并不奇怪。不过,这种知名度只是在组织评选的辖区之内。一旦离开他们的管辖圈子,他们的知名度就会被大打折扣,有的几乎为零。他们不知道,真正的名人在民众心中!名人是让广大民众真正获得实惠者。不是吗?
  有位老农懂得一种医治怪病的单方,有求必应,他无偿为民间治好很多怪病,包括一些干部的怪病都由他治好;他的名声不胫而走,不翼而飞,深受一方百姓爱戴,可是,官方并不认为他是名人。
  一位退休工人去世,家属还在哀求有关部门发放安葬费,有些新办的厂矿和新成立的公司就主动送花圈、赠礼金,原因是他们得到死者青年时期一项技术改革成果的实惠。
  一位小文员陪同地方领导出差到离开家乡的中等城市,他们想住电影公司内部招待所,方便看免费电影。可是,那里一般只接待本系统的工作人员。文员说这是我们的某某书记,也无济于事。书记无奈地叫文员另想办法。那个接待员听到书记叫出文员的名字,感到惊讶。忙问:你就是xxx?秘书拿出身份证。接待员问:你给我们的《电影评介》投过稿?文员说,还不时发表哩,一来二去,接待员便知道他的电影评论还获过全国大奖,便给他们安排了优待铺位,对那文员很尊敬,第二天,公司经理还主动招呼他们搭乘该公司的车外出工作,那书记感到莫名。
  县教育局组织30年教龄的老师外出旅游,局长亲自带队,去到某大城市,有好几个成功人士邀请曾老师做客,曾老师是才转为公校教师两年的老民办教师,局长由曾老师转邀参与。饭局上,那些成功人士——曾老师的学生们,频频向曾老师敬酒,感谢当年曾老师对他们学习上的耐心开导、认真讲解,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学费上的减免......局长还必须经过曾老师介绍,学生们才知道他是谁,可是那些学生并没有把这个县里教育界的“头号大名人”放在眼里。
  名人在哪里?在民众的心目中,在民间口碑里。靠行政机关评选是很难选到真正名人的。这样说来,是不是当官的就没有名人?当然不是,包拯、海瑞、焦裕禄等不就是名人吗?不过,那不是官方安排评选出来的。那么,官方是不是就不能组织评选名人?也不完全是。不过,由官方单独组织笼统评选,结果必然是官多民少。因为其他行业的人与当官的没有可比性。只有按行业、分系统、别门类评选的名人才有可比性。当官的名人评选,应该由参评者管理权限的上一级组织民众公选。须知,名人不管大小,都必须有其自己创造的成果为条件,成果越大、受益的人越多,他的名气就越大。毛泽东领导推翻反动统治、邓小平主持改革开放如斯,陈景润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那颗明珠光照全球,他就成为世界名人也同样。然而,名人不是完人,人只能在某一方面取得突出成果,做出突出贡献,因而也只能是某个方面的名人。有的名人还有不少缺点甚至错误哩!名人也有国际名人,国家名人,省、市、县等地方或系统名人,还有秦桧那样的反面名人,不可一概而论。总而言之,不管是哪个级别,或哪个方面的名人,都必须有其自己创造的成果来体现。那种只会循规蹈矩、按部就班、亦步亦趋办事的官可以是个好官,但不一定成为名人。
  2014.9.20.于深圳

  职务行为与个人奉献
  高致贤

  一次下乡采访,时任学区校长的好友yxx电话邀我晚上某处见面,他给我提供一条很有价值的新闻题材。听到有新闻题材,我当然高兴,晚上如约而至。县里分管教育工作的l副县长也在,我就问他有什么好新闻给我?原来是:该学区某公社小学的校舍前天被大雨淋垮了。今天l县长现场勘察后,立即表态:由县财政拨款5万元,重新修建该校舍,请你好好写篇报道!他说完之后,我不置可否,l副县长的父亲是我的老相识,l副县长曾经叫过我叔叔,看他怎么表态?
  寂静片刻,l副县长只说了一句:“高老师不会写我们(当官)的”就没有下文了。室内又陷入寂静。我说:那不一定。如果l县长私人为修建校舍捐资500元,或者300元,我都可以写一篇报道;可你批准县财政拨款10万元也不能写,因为那是纳税人的钱,不是l县长的。L县长批准拨款,那是他的职务行为,不是他个人奉献,所以不能达到y校长的要求。他们不说话,我又接着说,幸好前天是星期天,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如果造成师生伤亡,那么,这条消息我就非写不可了!不过呢......
  职务行为和个人奉献虽然在一些人的一些活动中难以断然分清,但从总体来看,也不难看清。可是,这又常常被官场活动中混肴:评先进,领导功劳大;选名人,领导名气高。诚然,这也不完全是滥用职权,其中不乏吹牛拍马、阿谀奉承者的促使。
  不过,有些地方官方组织评定名人的方式倒是值得探讨:比如一个县级市评选的名人中就有不少地厅级和省部级的行政官员。这些人比他们书记、市长的级别高,比组织评选工作的公务员的级别就高了若干级,在他们眼里怎么不是名人?当然要评了!他们评了,民众不服有什么用?可能他们不知道这是不符合组织原则的。
  行政干部是分级别管理的,县处级干部,他们市里都无权评定,何谈地厅级和省部级?公务员干的正常工作属于职务行为,不是个人创作,无须评什么名人。即使要评,也要由管理该级干部的上级主管部门在同级干部中评比,也不能放在他们领导的辖区内评选。
  其实,名人是凭他们自己的创作成果在受益人群中自然产生的,不需要搞什么组织评选。孔子、李时珍、毕昇、李白、包拯等等历史名人没有哪级行政组织评选,国人却承认他们。不过,对于个人或集体的创作成果,组织宣介、推广,让更多人受益,这倒是需要的。受益人多了,他们的知名度自然提高,同时也就提高了名人出生地和所在地的知名度。如果只是为了提高地方知名度而评选名人的话?鄙人以为,与其组织评选名人,不如组织宣介他们创造的成果。宣介创造成果,还有个公众监督作用,他们的成果来源于职务行为,还是个人创造?他们算不算名人?群众看了自有公论。

  婆与熬
  高致贤
  现在的婆媳关系有点不太好处,或曰处得不太好,这不全是某一方的问题。清官难判家庭案,婆媳谁对谁错说不清。这里,只想说说婆与熬的关系。
  “多年的媳妇熬成婆”的民谚,说明婆婆是从媳妇熬成的。在时兴家长制的封建社会里,受煎熬的是媳妇,婆婆是煎熬的操作者。当婆婆将她的那一套煎熬手段传授给媳妇,或曰,媳妇从婆婆的煎熬中学到了煎熬手艺之时,她也就成为婆婆了。于是,她就变为操作方,对她的媳妇如法炮制,使煎熬媳妇的方式一代一代往下传,成为一种恶性手段的历史传承。
  那时候的婆婆为什么能够煎熬媳妇?妇女经济不独立,必须依靠丈夫过日子;公婆掌握家庭经济命脉的时候,她丈夫的经济不能独立,婆婆就有“柴”烧油来熬媳妇,于是,就把她自己当媳妇时所受煎熬的痛苦叫媳妇尝尝。媳妇无柴(财)开伙,只有任凭婆婆煎熬,这就形成了一种婆媳之间的“熬文化”。
  随着历史的巨变,“五四”以后,这种煎熬遭到反对,解放以后,更是受到政策法规的限制,婆婆也就不敢怎样煎熬媳妇了。加之大多数妇女经济上能够独立,不再必须依靠公婆生活了,她们就可以跳出婆婆的油锅,绝大多数婆婆想再像以前那样煎熬媳妇也不可能了。尤其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广大农村妇女进城打工就业,经济彻底独立,婆婆还要依靠她们的经济去维持生活,哪里还敢煎熬媳妇?经济上的完全独立,媳妇彻底摆脱婆婆的煎熬。这本来是社会进步,但因熬文化的源远流长,短时期内还不可能彻底消除。奇怪的是,现在又出现了一种新的“熬”法对象,即是媳妇煎熬婆婆。煎熬的方式虽然大有更新和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煎熬!为了煎熬婆婆,不少媳妇还像以前婆婆捆住公公的钱财来煎熬媳妇一样,把儿子的钱财捆起来煎熬婆婆,致使一些只有儿子的老人羡慕生有女儿的同辈,赞美他们老来享女儿的福了!这是不是熬文化的变异?婆婆煎熬媳妇不对,媳妇煎熬婆婆就对吗?尽管实施煎熬的婆媳为数不多,可是这种冤冤相报何时了?何时才会将这种煎熬变成关爱?
  世上谁想受煎熬?柴在他人手,自己没办法;若不想受熬,须把柴权握!
  2014.9.24-27于深圳

  人生哪能全闪光——回忆录写作杂谈
  高致贤
  人生好比一次长长的旅行,几十年的旅途,哪有一条笔直的坦道走到底?大自然不会永远是白天,地球的南、北极半年白天半年黑也不适合人住;白天也不会是天天艳阳高照;世间万事万物都可以用阴阳二字来概括。过五关斩六将的关云长也有夜走麦城的时候。几十年人生,要想处处都是闪光点是绝对不可能的!人在旅途,有快乐有烦恼,也有很多思想,只要愿写,每个人的一生都可以写成一本书。
  我的回忆录《苦乐人生》出版,恭赠亲友雅正。有的同龄人看到我这个平凡人经历的坎坷道能写成回忆录出版,觉得他们的人生写出来会比我的精彩,于是,动手写回忆录,我佩服他们!有个邻居好友,工农商学兵等多种行业都干过,酸甜苦辣也尝遍。经历丰富多彩,也有一定的文学功力。我建议他写回忆录,他说他经历的闪光点不多,不想写。
  写不写,这是人家的权利与自由,无需别人置喙。隐恶扬善是写自传的传统想法,人有隐私,不可能把传主的所有东西都和盘托出,这不难理解。我只想说:回忆录不一定全写人生的闪光点,也不是伟人的专利。任何人的一生都有其闪光的一面,也有其阴暗的一面,但更多的则是既不闪光,又不阴暗的平常生活。平平淡淡才是真,只写闪光点,或者只写阴暗面都是片面的。更多的还是写平常生活,很多真理蕴含于平常生活中,平常生活可以体现人生真理。历史也不全是伟人创造的,平凡人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历史,我们为什么不能自己的回忆录或自传?我虽然只是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个人没有创造出什么丰功伟绩。然而,我们这一代人,在几十年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有意无意地知道不少国内外大事,还与不少国内大事有不同程度的牵涉,有的还是我们亲身经历甚至参与的;数十年目睹社会、官场之现状,不管自己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正面的、反面的,只要敢于把那些对人生有一定启迪作用的实例写出来,不管它闪光不闪光,成功与失败对社会、对人生都有一定的启迪作用和借鉴价值,都值得写。
  再说,回忆录虽然有自传成分,但又不全等于自传。自传完全是写自己,回忆录可以写其他人。自己知道:他人生活中具有社会意义和人生价值的事情,都可以写入自己的回忆录中。回忆录的取材比自传的更为广泛与自由。阅历越丰富的人,写回忆录的社会取向就越多,写出来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也就越高。
  2014.9.27于深圳

  手有抱妻之力
  高致贤

  手无缚鸡之力的一介书生,78岁的我所幸还手有抱妻之力,尽管属于环境所逼。10月3日老伴连率3跤就不能站立了。一百多斤的她,吃喝拉撒睡的起坐都需要孩子们抱动。
  孩子们上班了,几十斤重的保姆移不动她,但又必须让她起床吃喝拉撒换尿不湿。怎么办?我们将她慢慢挪到离轮椅最近的位置,我憋足劲,猛一使力,竟然把她抱到轮椅上。保姆感到惊奇,其实我很累,但我不愿增加家里的紧张气氛,便说:我抱她几十年,就练就这一把抱劲。逗得大家一笑,老伴也笑了,我的劳累也觉得一下消除了许多。真是世间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无奈之事还得面对!
  人生何人无困难?且把困难作笑谈。切莫以为是真理,此法只适合老年!
  2014.10.8.于深圳
  

  从秋风扫落叶说起
  高致贤

  “秋风扫落叶”这个短语写入雷锋日记之后,普及面更广了,我也使用了几十年,一直都以为是秋风将树上的叶子扫下来,其实不尽然。国庆节前夕,我们在户外晨练时,大约5级左右的秋风刮来,我们的扇子也不听使唤,落在院子里的树叶被风扫到东南边的草丛里,树上的叶子却没有被刮掉。为什么呢?深圳属于亚热带,长夏无冬,一年四季红花绿叶,秋天落叶极少,不像我国长江以北那样,除了常青树外,一般叶子,到了秋天就会发黄、枯萎,自然脱落,秋风一来就会将那些枯黄的叶子刮掉!于是,我对于秋风扫落叶的含义有了新的理解。那就是“扫”那些已经脱落的叶子。这样说“秋风扫叶落”才准确。扫落叶是“打死老虎”,扫叶落是将那些该落未落、赖着大树吃空饷的枯枝败叶扫掉。
  同一概念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理解?这与自然环境不同有关。“秋花不比春花落”指错典故,也是不知亚热带植物与温带植物不同所致。我国地域辽阔,温带地域面积大,不少谚语、名句和一些经验的产生受到自然环境的限制,所以不少概念就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了。有的所谓专家不懂得这一点,抑或忽视了这一点,就将一些地方性的经验作为普遍知识来宣扬,形成误导。举个简单的例子:有的专家在电视上搞保健讲座说:户外锻炼的最佳时间是上午10点钟左右。不限地域这样讲是不科学的。我国统一用北京时间。这种说法对于北京是对的,可是,在山东和新疆就不对了。何也?地域时差使地面接受阳光的角度不同,物体受到的热度各异,锻炼效果就不同。在深圳,上午10点钟太阳的紫外线户外锻炼就受不了,10点钟在深圳就不适合户外锻炼了!就是同一个地方,夏天和冬天的上午10点钟的气温也是不同的。所以,不分时间、地点的一概而论,是不科学的。
  2014.10.8。于深圳

  木偶一跤摔到家
  高致贤

  这就是阅读改变了我的身份。
  我曾经有过一段辉煌的仕途,那时我也认为自己很积极。可是,正当我仕途大进的时候,就在仕途中摔了一大跤。这一跤竟然将我从木偶“摔”成了作家。
  说实话,当今世界,谁不想当官?但那官不是随便能当的,更不是随便能够得长久的。我在教师岗位上忙忙碌碌,干得有条不紊,1966年初调到县委宣传部,工作范围大,工作内容空,领导不布置任务,我就不知要干什么工作,使我茫然不知所措,感到空落落的。部里主持工作的老同志看我闲不住,就对我说:没有工作干你就读书吧。宣传部里有的是书,使我如鱼得水!书籍之多,时间之充裕,是中小学校无可比拟的。
  文革开始,我在县文革办公室忙碌了半年,就被造反派强令县委将我开除出文革办,之后参加了一个多月的所谓“革命组织”就被打成“保守派”,此后我又被打成“顽固派”,进而变成“逍遥派”,但又不敢离开工作岗位。文革10年,我有5年完全没有上班,其间除在“交待揭发组”被管两个多月后,就逍遥“革”外了;另外5年,有时被派去搞点临时工作,多数时间无事干,最多只能有一半时间上班,这就为我的自学提供了非常充裕的阅读时间,我就自然成了“专职”读书郎。
  当时许多书被禁,但却提倡读的《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红楼梦》等四大名著,我便趁机通读,汲取古典文学之营养。
  鲁迅的作品当时最吃香,我便细读了鲁迅的全部著作,边读边学写杂文,使我的杂文写作大有长进。我用杂文体写大字报讽刺那些把我们打成“反革命分子”的派头头,得到一些中学语文教师的附和,有几个教师还贴出了支持我写杂文的大字报。
  当然,最革命的表现就是读毛泽东的书。毛泽东的每一句话都是最高指示,打电话要先读最高指示;开会发言也必须先读;书报刊登毛泽东的话要加粗。所以,读毛泽东的书谁也不敢阻止。就是在“交待揭发组”里,我拿出《毛泽东选集》来默读,组长也不敢干涉。在大家的长期沉默反抗中,组长没办法,就叫我在组里朗读毛主席的书,还号召大家写学习心得,有时还放假让大家回到宿舍里去写,大家就趁机休息。
  文革期间,我将《毛泽东选集》的1—4卷通读一遍,重点文章反复读多遍,每读一篇都写有读书笔记;长些的篇章,比如《矛盾论》、《实践论》等,不但篇幅长,而且理论深,必须细嚼慢咽,反刍咀嚼,一篇文章分为好几次读完,每读一段就写一篇读书心得,或做读书笔记。其间,不知从哪里传来一本油印的《毛泽东哲学笔记》,一共有好多章节,《矛盾论》和《实践论》就是其中的两章。我就将其中没有出版过的那些篇章抄下来学习。白天公开阅读上述书籍,夜里我又偷偷阅读《燕山夜话》、《论共产党员修养》等一些我喜欢的 “黑书”,使我的写作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我从鲁迅和毛泽东的文章中学到了独立思考和不唯上只唯实的反抗精神,因之有人称赞我为“大方的鲁迅”。谁料这种精神使我在一次官场斗争中被开除党籍、撤销职务,摔得头破血流,真是摔到家了!正是这一跤摔醒了我:当官就得当木偶,不当木偶就当不成官!我从官场中被甩出来。这就摔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文化馆给我成立了文艺创作室,地区文化局借我去编文学季刊,后来又去从事专职新闻工作,最后到县文联退休。此期间,我得以参加一些以阅读为前提的全国性的新闻、文学培训及其创作活动。我加入了中国作协贵州分会、贵州省记者协会和各级文学新闻组织。成为我县第一个国家机关正式批准的作家和记者。退休后旅居深圳,受聘专栏作家,有700多万字的作品在国内外发表,出版了散文随笔集《乡音悠悠》、杂文集《心口常开》、回忆录《苦乐人生》、闪小说集《暖流》(合著)、游记《奢香故里》(合著)等等。有作品入选《中国新文艺大系》、《贵州新文学大系》、《黔西北文学史》等数十部合集;还编辑了《甘苦春寸知心-五十年写作体会》和《高致贤家书上下册》等6本待出版的电子书稿;多篇作品获全国性大奖;个人小传入选《世界名人录》等多部人物辞典。
  政治上的那一跤,把我从木偶群中甩出来,摔成了记者,摔成作家。也使我认识到自己原来不过是一个很平常的人,生活在百孔千疮的世界里,社会科学没有真理,当官的希望使人失望,只有自己学到真实的知识,才会选择正确的人生目标。当我有时达到电视有影、广播有声、报刊有名之时,有人对我说:“你还被整好了”!有人说:“你的路走对了”!其中“整”和“走”的实际意义都是对我从木偶摔成作家这个“摔”字的深刻注释。

  奇件使我结奇缘
  高致贤

  10月7日,我收到中通快递(701108584771号)从北京寄来的一本《打马跑过高原》诗集。作者杨启刚是贵州省都匀市文联副主席,扉页上有杨启刚2014.9.28.“敬请致贤先生指教”的签赠。我不认识杨启刚老乡,他怎么会知道的详细地址和电话号码?也可能他在网上看到过我的名字,从我的博客首页看到我的通讯地址和电话号码。但是我对他不熟悉,事前,杨他也没有与我联系过,怎么感谢他呢?
  看快寄单,这是从北京北星博文图书中心寄来的。虽然不是从贵州都匀市寄来的,也不奇怪,全国各地都可以寄快件,也许就是杨启刚老乡从北京寄出的。可是寄件人又叫郜振,这又有点不对劲了。不过,寄单上有寄件人的电话,打电话不就可以找到他了吗?
  马上打电话过去问:他是不是杨启刚?不是;是不是郜振?又不是;这电话是不是他的?是。这又把我搞懵了。问他是不是北京北星博文图书中心的?才得到肯定的回答。我便将谁给我寄书,寄来谁的书,寄书用的就是这个电话,他说可能是他们收发室搞错了。我说我又没有和他们单位打过交道,不可能错得我的地址、电话都这样具体。可是,其中又没有欺诈行为,还送我一本作者签赠的书。他也觉得奇怪。不过,我还因此知道他叫高振武!是我的宗亲。那个寄书人是不是对他的名字不太熟悉,将高振武打成郜振了?其中还有一些蹊跷,不管怎样,我又联系到一个宗亲了。虽然如此,但是,仍然没有达到我感谢赠书人的目的。
  常言道: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我获杨启刚赠书一本,还没有向赠书人感谢一声;暂时无法达谢意,特发此贴示谢恩,谁若认识杨启刚,诚请代我谢一声!
  2014.10.10。于深圳

  孤 寂 感
  高致贤

  星期日,艳阳高照,二十五六度的室温。老伴昨天住进医院,请了特护,我就回家休息。明霞出差,昨天夜里赶回来,今天一家三口送午饭去医院,保姆下午外出休息。三室二厅的住宅只有我个人驻守。午后斜阳射入客厅,无人干扰,家里特别寂静。应该说,这是我正好写作的时候。可是,这寂静中不禁令我怀念起往日热乐来:
  半身瘫痪的老伴坐在我的旁边,一会儿诉她家解放前的苦,一会儿说她工作时的忙,一会儿说孩子们如何如何,一会儿说老一代怎样怎样,一会儿叫我:老头,我要解溲;一会儿又说:老头,拿药给我吃了;老头,开电视给我看......絮絮叨叨,没完没了,我烦了,还要重重的说她几句,有时候还要吼她几声:你甭吵我好不好!
  外孙放学回来了,我把电视关了,叫她认真完成作业,她要看电视,我还要批评她,在督促她学习时,两公孙总有一些“矛盾”。保姆是绝不会影响我写作的,但是,我老伴和外孙也有不少事儿要她帮助,难免有许多语言交流,同在一个客厅里,我总不能充耳不闻啊!于是,有时觉得这个环境不安静,也会产生厌烦感。
  今天,家里突然安静了,我才体会到这种安静就是寂寞,或曰孤寂。那种一家老小嘻嘻哈哈、叽叽喳喳的“吵闹”环境,才叫天伦之乐哩!记得家乡有一位老干部的妻子去世后,他不时到妻子的坟前去痛哭。当时我还说他儿孙满堂,何必如此?其实是不理解他。今天我突然感到:此时的我,如果没有网上交流,如果没有室外传来的杂音,那我真要寂寞死去!
  失去了的东西,才知道他的宝贵!对于身在福中不知福的人,很难接受别人的批评。为什么呢?正如不吃黄连不知苦一样,他们身在福中,所以他们不知福。对他们最好的教育就是让他们失去一段时间的福!不然,人的欲望是很难满足的。
  改名争气
  ——梅讲的故事之二十七
  高致贤
  梅说:还是人民公社的时候,邻村小跳跳不想读书,但是,甄老师却到他家去家访说:跳跳是个聪明的孩子,只要他不逃学、不旷课,今后考大学准行;劝他家长一定要督促跳跳去上学。跳跳认为甄老师向他爸爸妈妈告了自己的黑状,害他遭到父母的责骂,他要想办法报复甄老师。
  星期一,他缺席了上午的课,下午上课时,甄老师问他为什么旷课?他说他去生产队开会。生产队开会怎么要小学生参加?甄老师知道他在说假话,但怕伤害他的自尊心,也没有直接指出他说假,而是问他:会议讲了什么内容?他说:争的争荒山,争的争大春,争的争小春,乱糟糟的。逗得同学们忍俊不禁。这荒山、大春、小春都是甄老师家人的名字,只是那个争不是甄老师的甄。甄老师没有发火,都是罚他站在讲台旁边听课。
  课后,甄老师问他有什么意见?他说不读书了!甄老师说不读书回家干什么呢?他说生产队劳动。老师说他年纪还小。他说劳动是光荣的。甄老师说,也好!
  跳跳休学回到生产队,他最多算个半劳动力,一天只能评5分工,队长每天评给他7分工。但是,要他父母监督,不准他旷工。出工的头两天,跳跳觉得很好玩,出工一天只比大人少3分工,很划算。可是,第三天早上他就不想起床了。但是,不起不行,生产队长与他爸爸妈妈有口头协议,必须督促他天天出工,一天不出工,不但没有工分,还要从他家已经得到的劳动工分中扣除他应得7分的两倍:14分!所以,无论如何也要去劳动。第一个星期,他勉强熬过来,第二个星期他就累趴下了。这与读书的艰苦比起来,他对于“劳动光荣”的感受变为劳动更苦了!他又想去读书了。可是,他爸爸妈妈不好意思去找甄老师,让他自己去向甄老师求情。他也不好意思去向甄老师要求复学了。但是,不读书就必须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当时的农家孩子,除了进学校读书之外,就只有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别无选择其它工种的余地。他也不得不厚着脸皮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去求甄老师。老师并没有提及他忽悠甄老师的“爭什么、爭什么、爭什么”的事,只要求他写个保证书,保证以后不无故缺席或旷课,按时完成作业就行了。不过,老师要将他的名字改为“争气”。他和他爸爸妈妈都很同意。这样,他又回到原班复读了。
  他一改过去的调皮捣蛋,期终考试,他的成绩名列全级前茅,“争气”也真真争气了!从此,他就步步前进,直到考取全国重点大学。他爸爸妈妈带着他去感谢甄老师的时候,他才知道让他回家参加农业生产劳动锻炼一段时间,正是甄老师和他爸爸妈妈与生产队长一起商量对他采取的教育手段。
  一些濒临消失的名词琐记之八
  高致贤
  题解:名词多得很,其中一些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而不断产生和不断消亡的。政治经济名词的产生和消亡频率更快一些。其中一些大而带有普遍性的,如土地改革、统购统销、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之类的成为历史名词保留下来。可是,它们的一些副产品(例如甄妇女、狗汤肥等名词)从生活中消失之后,就极少有人提起了,偶尔和而今的青少年们提及这种词语,他们莫名其妙,还得费一番唇舌才能让他们理解。
  以后的人们在某种史料中看到这些名词时,就可能像我们今天不理解某些历史名词一样不理解这些名词了。这些名词又上不能了词典,只好囫囵吞枣,或留下悬疑。此类名词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对于考察历史的真实性很有帮助,所以,我想把我知道的我生活时代产生又消亡的此类名词记录一些下来,以供后来研究我们经历的这一段历史的人们参考。因为是突然想到了,临时记下来,零零星星,既无分类,又无次序,故为琐记。

  一斤米煮八斤饭。现在人们吃的饭,一斤米煮两斤饭,人们都认为太软了,煮上三斤稀饭,也觉得太清了。可是,1959年,我县一中学的学生食堂却创造了一斤米煮八斤饭的天文记录。还有不少县内外的有关人员来参观学习。可是,学生却饿肚子。
  瘦土突变优质肥。大方派出参观团到金沙县参观亩施十万斤优质肥的先进事迹。果然看到大片耕地里布满肥堆,肥堆表面用石灰水涂得像雪堆,看上去每亩远远超过10万斤。可是,参观团里有人悄悄用拐杖捅开石灰一看,里面全是瘦土。后来,那位捅破的人受到批评。
  密不透风的高产稻。常年水稻亩产四五百斤的某山区,响应上级越密越好的指挥,水稻密植获高产,水稻成熟时组织现场验收,稻株密不透风,稻穗上面放鸡蛋也不会坠下去,结果当然是亩产超万斤。可是许多人发现:验收那一块稻田周围的一片稻田里都没有水稻了,田也翻犁过了,那些翻犁过的田里一根谷桩都没有。原来是他们将那些田里的水稻于验收前夕突击移植到那块验收田里来了。
  广告诈计种种
  高致贤

  兵不厌诈用于商家,商不厌诈表于广告。虚假广告知多少?想到一个写一个。
  图穷匕首见
  近日某省电视台广告:北京同仁堂无偿赠送治理静脉曲张的书籍,只要打xxxxxx电话就可以得到。可是,患有静脉曲张的邻居阿姨按照当天电视广告的电话打过去,一个接电话的女人不谈赠书,只问她的病情怎样,说他们的药如何如何好,一千多元买一个疗程的等等。阿姨说你们广告不是说送书吗?对方回答:书又不能治病。于是,不欢而散。
  一会儿那女人打电话来问她要买多少药?阿姨说,你先把书送给我看看,我再根据需要买药好吗?得到的回答是:不买药就不得书!原来送书是如此,真是图穷匕首见!
  抓住鱼再放巴豆
  巴豆可以毒鱼,但未必毒到所有的鱼。有人把鱼抓到手里再放巴豆,那就没有一条鱼能逃脱。这种手段而今被用到广告中。有一种叫“大肚子灸”的电视广告做得很火,“嘉宾”现身说法,一贴见效。“教授”信誓旦旦,治不好免费再治等等,打电话就寄药。本人买了一个疗程的,朋友买了两个疗程的。他们的客服不时电话询问我的疗效。我如实回答:看不出效果来。教授问,肚子软不软?大便通不通?打屁没有?回答是肯定的。如果肚子成硬块,大便不通,三天打不出一个冷屁来,那还是个活人吗?我说我贴了一个月,腰围没有缩小,体重没有减轻。我的朋友贴了两个多月,也和我一样。教授说:你的气通了,就说明有效果了,让我继续贴。接着客服打电话来说他们正在开展什么什么活动,以前买五送二,现在买五送四,让我继续买。我说他们是抓住鱼再放巴豆。电话那头没有声音了!
  2014.10.20.于深圳
  医治更比自治贵,理疗应加精神疗
  ——老伴出院杂感
  高致贤
  今天老伴出院了!(11-23日)老伴住进在南山区医院理疗科36号病床,23日出院,仅仅一个特护的工资就是2400元,结账下来,医药费又是15000多元,经济负担重,康复无定期。
  理疗者(physical?therapy),物理疗法也,即是利用人工或自然界物理因素作用于人体,使之产生有利的反应,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目的的方法。老伴理疗十多天,耗资不少,效果欠佳。深究其因,缺乏精神疗法辅助。铁打的病房,流水的病人,她的身边全是陌生人,加之她的思想交流障碍、语言交流困难,只有一个不熟悉的特护在她身边。最负责的特护,也只能是仪器的奴隶——将病人交给仪器去治疗;特护工资高,护理并不特。他们没有人工理疗的责任,更不会精神疗法。老伴之所以不能站起来,很大程度上是精神因素的作用:她害怕再摔倒,思想很紧张,不敢站立,心理负担沉重。家中无人到医院陪护,使她深感缺乏亲情,康复手段就靠那些仪器,仪器不会精神疗法,治疗效果很不明显,药物也是我们家里常用的那些。实在拖不起,我们只好把她接回家中,女儿请假回家护理,主要消除她的紧张情绪,增加她的安全感,同时扶她起立,牵她炼步,提高她的康复自信心!
  我在想:如果医院理疗能够加上人工理疗和精神疗法,那康复效果肯定会好些。不过,操作起来也比较麻烦!但也可作一种方向。
  2014.10.23.于深圳
  海 龙
  ——梅讲的故事之二十九
  高致贤
  梅说:大垭口的魏海龙,种地有一手,人们叫他海龙。后来,人们给它改为另外一个名字。
  以前,他农闲时,背个夹箩卖核桃,边收边卖,赶起溜溜场,赚几个小钱花花。为了多赚钱,他常常使小心眼:他低价收购夹壳核桃混在薄壳核桃里卖,地摊摆在人流量很大的路边,或者桥头,低价抛售。他使出各种花招,检出薄壳核桃给买主检试,卖给顾客的却是夹壳核桃。
  他赚了不少黑心钱,买得一个烟草收购站的验级员官衔,他随便使个小心眼,钞票装得包包满,官儿随着钱包升,他竟然升到分管收购烟叶的副局长。烟叶计划收购,春天就与烟农签订了种植合同。烟农按合同种植的烟叶,烟草局全部收购,如果因为受灾,烟叶达不到等级标准的,国家保底。具体到他们那里是,因为灾情达不到等级标准的,每亩由国家补贴170元。
  那年烟叶丰收,合同种植的烟叶产量超过了他们的收购计划,魏海农就祭起他的看家本领——耍小心眼:推后开仓,提前关仓,缩短收购时间,不通知烟农,造成烟农的时间错觉,自己弄成“卖不完”。再从等级上打点主意——压级压价,让烟农自己“不卖”。
  那么,卖不完的补贴费不能不给呀!魏海龙有的是“小九九”。当地政府规定每亩补贴170元,他就对烟农说,其中有50元是他们局里的手续费。可是,那合同上明明写着是补贴烟农的,怎么办?魏海农又打起他的小算盘。找个借口向烟农收回合同来修改。
  大多数烟农被他的这一手蒙住了,可是,合同意识强的烟农说:我们签了字的合同上明明写着这补贴费是给烟农的,你们自己的手续费怎么要我们签字?对于这些烟农,他们“个别处理”:私下给钱,不准外传。
  人们终于知道了内情之后,就叫他危害农。
  2014.8.27.
  漫话人以群分
  高致贤

  “人以群分”的观念我早已接受,但为什么要分群?如何分群?没有认真想过,习惯于只知其然不求知其所以然的惰性与盲从了。当然也经受过一些分群理论的教育。
  为什么要分群?一句话,为了各自利益需求的链接。
  如何分群?那就各自有着不同的标准了。比如:解放后以阶级为分群的标准,全国分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群;其中又细分为工、农、商、学、兵、干部、群众等一些小群以及各种党派。文革中的亲不亲,线上分。将执行无产阶级革命路线与执行资产阶级反动路线作为分群标准,全国笼统分为两大群。其中还分有当权派、走资派、造反派、保皇派等等小群。改革开放后,好像又以经济地位来分群了。一般分为老板、员工,老板当中分大、中、小,员工当中又分出农民工、临时工固定工等等。网络的兴起,又有新的分法:博客叫圈子,qq叫群。上述可见分群标准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不过,好像按官阶、学历、地域、职业、宗族、学校、部队等等的分群条件变化不大。
  今天与朋友谈到老乡聚会之事时,突然觉得群分中的各种条件中还有一种内在的思想认识、为人处世、感情个性和人生观又是细分群中之群的重要条件。这些重要条件的核心可以归结为一个“道”字。道不同不相为谋。同群就要同谋!但也不是同群者皆同道,故有害群之马。强调自我、个性极强者不合群。
  奇怪的旅客
  ——梅讲的故事之二十八
  高致贤
  那天梅说:她听到一个好故事。说的是,旧社会某地有一个王家旅店,旅客们都喜欢住他家,旅客们途中遇到什么困难,他家尽量帮助解决。某天,一单身旅客老张入住,一连住了几天还没有离开的意思。王老板看出他面有难色,问他有什么困难?出门在外,哪个不会遇到困难?说出来吧,看看我能不能帮你?
  老张被他的真诚感动了,说自己身上没有钱开支食宿费了,朋友又不知哪天才来?自己还要去找事干......王老板听后说;出门在外,谁没有个难处?这几天的食宿费你就不管了,我这里有点钱,你带在路上用,以后有了再还我。
  一晃好几年过去了,王老板上镇雄买卖鸦片被官兵抓住,当时的规定,贩卖烟土,恪杀勿论,就地正法。王老板也做好死的准备。那时候,犯人被砍头之前会受到一顿酒肉饭的赏赐,叫做吃衣禄饭。王老板得到的衣禄饭格外丰盛,他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大吃大喝,死了也当个饱死鬼!奇怪的是,他的衣禄饭比以往的提前两天。
  第二天,那个地方官兵的最高长官亲自提审他,按照常规审讯的姓名、性别、民族、年龄,职业、家庭地址等一一核准之后。那军官问他:某年某月你家的旅店里是不是有一个旅客没有钱开旅费,你家没有收他旅费,还给了他一些盘缠钱送他上路?他说,此种事情不时都有,记不清了。那军官再详述了当时的情景,他才想起来,承认有过。那军官说:我就是那年欠你家旅费的那个人。
  之后,他便由勤务兵接去沐浴更衣,待以士兵之礼。那军官派人送他回家。此事,后来在他们当地被传为佳话!
  政治评论是一种专供调味品
  高致贤

  这种产品为谁调味?专供官吏!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皇帝将治大国当做烹小虾。怎样将小吓烹来适合皇帝老儿的胃口?他们纠结了一批饕餮参谋,按管理级别分为大中小灶开伙,各级官吏要求按照自己的胃口烹调,老百姓就成了他们最便宜的食物。顶级厨师的烹饪技术,必须按首席的胃口所需。
  首席的胃口所需又不直接告诉炊事人员,这中间就必须有理论指导。理论从何而来?御用文人,或曰写作班子之手。御用文人也不直接对操作人员面对面的指导,而是通过宫廷理论报刊,以社论、评论等文体向下厨人员加以引导,灌输官吏意图。这就是御用文人所说的导向。政治评论就是按照首席的口味定调的。或者说,政治评论就是一种宫廷调味品。它只适应当朝皇帝的胃口!
  2014.10.14.于深圳

  “不让疆独藏独的阴谋得逞 对暴恐份子坚决打击”!
  ——网民对《他们绝不是为民众着想》的评论
  高致贤
  我的帖子《他们绝不是为民众着想》发表后得到网友们的支持,现选发几则发表供分享。并附拙作于后供参考。
  龙三条 发表评论:说得好!“决不能让疆独、藏独份子的阴谋得逞。对暴恐份子应坚决打击”!
  天天都有好心情: 板凳 发表:说得好!祝老师中秋节快乐!
  第一军军长 发表:说得好! 赞同! 对疆独、藏独、台独、港独分子,必须严厉打击,把它们消灭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飞马 发表:说得好!祝老师中秋节快乐!
  附:《他们绝不是为民众着想》
  高致贤
  青年文友小罗来访时说:现在,新疆、西藏的极少数人在国外反动势力的唆使下进行恐暴活动。他们打的旗号是什么“民族独立”。他问我对这个问题怎么看?这是一个十分敏感的,涉及到政治、国际、民族、社会的大问题。绝非我辈退休宅居老人可以回答的,本可一笑置之。但他那求知欲望的目光,使我不能让他扫兴!于是,我想了想,还是谈了一些仅供他参考的浅见:
  那些人制造恐暴活动的借口很多,但是,核心只有一个:企图夺回他们失去的残酷统治本民族劳苦大众的“天堂”。不是吗?新中国成立,西藏等地和平解放,农奴制被逐步取消,百万农奴翻身,过上自由幸福的生活;昔日骑在农奴头上拉屎拉尿、作威作福的农奴主再不敢像以前那样奴役劳苦大众了,尽管新中国给了他们很高的政治待遇和荣誉,但他们失去了以前残酷统治奴隶们的权利,必须在国家法律的框架内活动,统治权的极大落差,使他们深感“不自由”了。为了夺回他们梦想的“天堂”,他们不惜分裂祖国,投靠国外反动势力,在国内制造恐暴事件,祸国殃民。
  他们制造恐怖事件的借口是搞什么“民族独立”,可是,他们的行动无不是危害人民大众利益的。这是为了“民族独立”吗?真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不难设想,假若(这里仅仅是假若)他们复辟旧制的美梦得逞(当然是不可能的),他们除了倒退到奴隶社会、疯狂报复推翻奴隶制、享受平等生活的农奴们外,他们会有能力号召和组织全国各民族去扶持新疆、西藏的贫困地区吗?!别看他们现在口头上说得天花乱坠,但他们的骨子里还是梦想复辟他们过去失去的统治权利。一旦他们的阴谋得逞,那是“胡汉三回来”,农奴及劳苦大众又要吃二遍苦、受二茬罪了!
  2014.8.26.于深圳
  从肚脐眼里生出来的
  ——梅讲的故事之三十
  高致贤
  大家正在七嘴八舌地议论那句“你懂的”当今名言,其中不乏讥讽,甚至有挖苦、谩骂的。
  刚刚购物回来的梅听后一笑:“那是人家说不出口嘛,哪个都会遇到说不出口的问题。难道你们没有遇到过吗?我遇到过不少”。于是,她讲了个《从肚脐眼里生出来的》故事:
  她家邻居有个天真活泼、聪明伶俐的小孙女,十分好奇,最喜欢向大人们提问,而且常常是打破沙锅问(纹)到底。
  一天,她问她奶奶:“我是谁生的?”奶奶回答说:你妈妈生的。她又问她妈妈是怎样生她的?奶奶不愿和她纠缠,就让她去问她妈妈。她妈妈说她是从她的肚子里生出来的。她看她妈妈的肚脐眼没有通,疑问肚子里怎样生得出来呢?不相信她是从妈妈的肚脐眼里生出来,妈妈又说那就是从腋窝里生出来的。她看妈妈的腋窝里也没有洞,还是不相信,继续追问,妈妈不便回答,就叫她去问奶奶。
  奶奶也说是从她妈妈的肚挤眼里生出来的。她说她看过她妈妈的肚脐眼,没有洞,不相信。继续追问奶奶,她奶奶无法回答了,便想起他们村里机灵人,就说你去问兰奶奶。
  兰奶奶知道她不满意的答案后问:你为什么不满意你奶奶和妈妈的答案?她说,没有洞洞怎么出来?兰奶奶灵机一动说,是你妈妈拉巴巴的时候把你拉出来的。她高兴了,又跳又笑:奧奥,我知道了,我知道了!我是妈妈拉巴巴的时候拉出来的!
  可是,她的问题并没有完,她接着问兰奶奶,她是怎样进她妈妈的肚子里去的?兰奶奶说是她爸爸妈妈结婚后,两个人的精血在一起就有了她。她再问爸爸妈妈的精血怎么会在一起?兰奶奶想了又想,实在不好回答,就说:你长大就懂了!
  听到这里,人们不禁哈哈大笑。人群中不知是谁说:答得好!长大就懂了!
  2014.9.22.于深圳

  特事特办 情有可原
  高致贤
  一位50多岁的妇女,给一位聪聪明明的二十四五岁的小伙子揩屎擦尿洗下身,同室十余人,谁也没有非议。那是一位妈妈在医院的理疗病房里护理她那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的儿子。如果儿子是正常人,出现这种现象那就不符合一般情理,甚至于会被人们斥之为违悖伦理!可是,当人们处于某种特殊情况下,“情”可以战胜常理,成为理所当然。这种情理之变化,鄙人体会极深!
  说实话,我们夫妇俩都是生长于比较传统的家庭,银婚之前,我们没有同时进过一个卫生间,当然也就没有谁给对方洗过澡。然而,到了金婚之前,尤其是近几年来,我要随时陪老伴进卫生间,帮她脱裤子、穿裤子,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那么,是不是老了才犯窥癖征?不是,而是老伴中风,半身瘫痪,十分需要我如此帮助。
  看别人,想自己,不禁联想起战争年代,前线医院的那些未婚的女医护人员,毫不犹豫地为男伤员们处理下身伤口的情景,那也是伤员们需要他们这种服务,她们有这种责任,某种特殊需求战胜了平时的害羞,情有可原。这是什么情?母子情、夫妻情、战友情等等等等情愫,在某种特殊需要的时候,这些情就变成一种义务,一种责任,一种任务,做起来自己不觉难为情,旁人认为情有可原、不会非议。面临生死关头的救死扶伤,一般情况下感到羞涩的事也会变成勇敢面对!对此,除了那些根本不懂生活的人以外,谁还会去非议他们违悖伦理?这种情与理的变换也适用于其它行政工作,这就是特事特办。
  特事特办往往会显得不合常规,所以才叫“特”,故而,只要在办理中不夹杂徇私舞弊,即使一时还找不到处理的政策法规依据,或者不符合常规也是情有可原的。否则,行政人员就会成为刻板似的机械型的匠人。
  中移动诚信度调查协会发表评论
  高致贤


  中移动诚信度调查协会 对你的博文发表评论:
  拥护我们的党,我们的民族昌盛,尽管目前出现党内腐败份子,国家面临严峻历史转折考验,想信我们的政府是本着为人民服务宗旨。脱离人民群众就是败亡,这是历史哲理。中国要强大,就得法理治天下。我目前面临上海移动电信业务业务侵权精神打击报复,相关行政机关(通管局)出现失职包庇移动违规行为,我想信通过我的努力和勇敢,一定会对整个电信行业健康文明发展有促进作用。
  来自博文《《没有国家,你什么也不是》》
  你 回复了 中移动诚信度调查协会 的评论:
  前途光明,道路曲折,继续努力,用改革来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我信心百倍!
  来自博文《《没有国家,你什么也不是》》
  中移动诚信度调查协会 转载了你的博文《《没有国家,你什么也不是》》
  植物变异也很难
  高致贤
  几个月前,保姆春梅外出游玩时,随手从路边采回一株无名的植物苗,回来种在花钵里,当时只有几厘米高,主茎不过牙签粗细,羽叶对生,叶子很像含羞草,有一棵主干,又有点像洋槐树苗,但又没有分枝。到了8月份,它已经长到50多厘米高,主茎也有一炷香那般粗细了。此时,它的叶子发生了变异:植株的下、中、上分别长出形状完全不同的叶子:从下往上数,下部,第1-5枝是羽状复叶,属于双子叶类。中部,第6、7两枝的叶柄扁平,长约三四厘米,犹如平行脉叶,其尖端又长成羽状复叶的双子叶类。上部,第8-14片,全是平行脉叶,好像竹叶,叶面最宽处约5厘米,最长的20多厘米,又变成单子叶植物了。
  一株50厘米高、茎与香一般粗细的小植物,长出3种不同形状、不同叶脉的叶子,双子叶、单子叶混生一株,似木似草分不清。同时同株上的羽状复叶和平行脉叶的成叶大小相差100多倍。使我深感奇异,便让小袁再去以前她采到这株植物的地方去寻觅,可是,再没有看到这样奇怪的植物了。
  深圳属于亚热带,这里的怪异植物不少,一片树叶或者一片草叶上几种颜色的,我见过;同一株树上开不同颜色的花,我也见过。可是,像这株叶子变异那么大的植物,以前我真是没有见过,觉得万分奇怪,就写了一篇《这株植物真奇异》的网文配照片发表,借以向专家和网友们请教,受到读者广泛关注和热评,都说没有见过。有一位植保专家说:这是物种变异,不少网友让我对它很好保护。说不定以后会卖个大价钱。大价钱我从来没有想过,但是,认为它对于物种变异的研究颇有价值,春梅深有同感,更加精心护理,它也生长得很好。谁料进入秋天之后,它就发生了变化:下部的羽状复叶开始一片片慢慢枯落,接着是上部的平行脉阔叶也一片二片的慢慢枯落,可那叶腋处还冒出一点点新芽;此时,中部的两片大柄叶还没有落,但也开始枯黄,我又将它们拍照下来,春梅对它更加疼爱,按时浇水......
  我暂时离此护理老伴十多天回来一看,中部那两片叶子也掉了,孤零零一棵光棍独立在那里,春梅也在为此难过。我说,也许到了春天它还会发叶吧?说不定还会发出另外一种形式的新叶子哩!我本想以此安慰春梅,谁料她说,茎的上端已经干了,说明她也在随时留心观察它。我再仔细一看,那叶腋里的幼芽也没有生命了。看着孤零零的光棍一棵,已经多半枯了,它尚有的一些儿生气,会不会产生回天之力?我的心里莫名地生出一些儿凉意:变异这样难啊!我原来以为它会变异出一个新的植物品种来,谁料变异没有成功,还丢了自己的小命!难道现有的生物就不能再变异了吗?如果这样下去,这生物品种不是就会越来越少,直至完全消亡吗?那么,发展一词也就没有实际意义了!春梅看出我的心事,反而安慰我说:我们把它(枯茎)保护起来,也许明年春天她会发芽的。
  我想,也是的,虽然现在才立冬,可是,既然冬天已经到了,春天还会很远吗?变异需要什么样的环境保护呢?只有立志变异者才体会得到。
  2014.11.12.于深圳
  

  治源愈流——从吃饭解决便秘说起
  高致贤

  老伴便秘好些年了,尤其是她中风不能行动之后,便秘日趋严重,我们总是以内服润肠剂,外用开塞露之类的办法解决,可那不过是权宜之计,这次解决了,下次又不行,便秘越来越严重。
  最近发现她吃饭越来越吃不好,因为她的牙齿掉了大多数,所以她吃东西不愿咀嚼,绝大多数食物都是浑吞,稍微硬一点的,她就像吃甘蔗杆那样,咂一点汁水就吐掉,很多食物吃不了,吃下去的也没有嚼细。这样,她吃的食物不多、品种单一,难免便秘。我们也知道这与她的便秘有关,但是没有想到从她的饮食上来解决便秘,只想到使用药剂、物理方法来治标,效果很不理想。
  后来我们才注重解决她的吃饭问题:让她小口吃菜,监督她慢慢嚼细再吞,吞下第一口,再吃第二口。将蔬菜切细、煮软,让她细嚼慢咽,慢慢改变她的吃饭习惯,这就使她吃的蔬菜品种多了,吸收更好了,不几天,她的便秘问题就基本解决了。这看是意料之外,实为情理之中,只不过是从书本上搬到生活中来了。这是不是可以叫做治源愈流呢?
  吃是进口,拉是出口,但是必须有进才有出,而且必须是先进后出。进口质量不高,出口哪有好货?由此看来,很多社会弊病,也需从源头解决!
  落魄之后
  ——梅讲的故事之三十二
  高致贤
  穷人出身的钱迷参加工作后,进步很快,找了一位志同道合、年轻美貌的妻子珍珍。珍珍在中学教高三英语,她所教学生的高考成绩突出,平时的节假日,每年的寒暑假,都有家长带着孩子前去求她补习英语。求者都是有头有脸的,珍珍无法拒绝。钱迷对珍珍也不错。贤妻良母型的珍珍生了一儿一女。内要相夫教子,操持家务;外要业余为人补习,常常忙得她精疲力竭!青年时的卿卿我我已经变为匆匆忙忙。
  钱迷在官场中混得不错,很快当上建行行长,家务全丢给珍珍,珍珍是里里外外一把手,任劳任怨为家庭,无暇顾及其它了。外面风传钱迷有外遇,和他的属下某某有染。夜半无人私语时,她问丈夫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钱迷一口否认:那女人年纪比你大,容貌不如你,文化知识简直不能和你相比,我怎么会那样下贱?她相信了丈夫,一心扑在工作上,潜心操持家务,不听社会上的风言风语。可是,钱迷越来越少归家,甚至于通宵达旦,彻夜不归,借口总是工作忙,应酬多。珍珍也不在乎这些,照样忙工作,忙家务。
  当她正在等待出差已久的丈夫回家听孩子中考喜讯之时,校长带着公安人员找到她说,钱迷和那个女人卷款外逃,现已被公安机关抓捕归案,需要她协助调查。
  经过周密调查,钱迷的贪污受贿与珍珍毫无关系。钱迷被判刑10年,她从判决书中得知钱迷包养了多个女人,她对此很想不通。
  她第一次探监,问钱迷为什么会被那个丑女人迷住?钱迷很老实的向她坦白,他禁不住那女人甜言蜜语的引诱,更经不起那女人风言骚语的挑逗,觉得那女人感情上来很有女人味。而今悔之晚矣!
  珍珍将自己的情感完全转移到父母和孩子的身上,竭力将那一段夫妻生活忘掉,也没有与钱迷离婚。
  钱迷服刑期间表现积极,减刑两年获释,他以前包养的那些奶们,早已不知投入谁的怀抱去了,自感无颜见珍珍,打算流落街头。正当他万般无奈之际,只见珍珍面无表情地向他走来......
  2014.10.10.于深圳

  不浪费,就有时间
  高致贤

  我每天发表一篇原创文章,有网友问我哪有那么多时间写?按照常规来看,我确实没有时间来写,可是,我写了。我哪来那么多时间?
  了解我的人知道,我一转眼就进79岁了,老伴中风,半身瘫痪8年多,要以我为主的家庭护理,尤其是今年国庆节以来,她完全不能站立,一个人护理不了,孩子们上班,孙子们读书,只有我和保姆在家护理。老伴百余斤的身躯,行动全靠轮椅,上下轮椅要人抱,她一天上下床、桌、椅和马桶许多次,进洗手间,每次都需要一个人抱她起来,另一个人为她脱、穿裤子,大小便没有规律,不定时间,没有反应,不时失禁,突然拉撒,给她穿尿不湿她又撕掉,夜间尿床是常事,冬天穿裤子多,有时,一天尿湿七八条,洗不赢,更晒不干。保姆还要为一家三代的衣食住行服务,已经非常辛苦了;加之她力量小,抱不动她。我护理她的工作量不言而喻。
  在这种情况下我何来时间写作?时间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老天给的时间谁也不能库存,也不能创造。我的时间不会比别人多,但我不浪费时间,把能够用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写作。例如老年人瞌睡少,睡不着就在床上翻来覆去浪费时间;有些人将大把时间消耗在一些对身体有害、对社会无益的歪门邪道中,他们就会觉得没有时间干正事。为了不让时间无益消耗,我就利用睡不着的时间写作。关心我的网友都可能发现,我每天凌晨4点过开始发帖子,到6点半下网去户外晨炼。我为什么要那么早就起床?夜间10点收拾老伴睡觉后我就睡了。凌晨3点过,我就睡不着了,起床经优老伴拉撒,如果老伴不尿床,工作量小一些,我就早一些发稿,否则,发稿就会晚一些。
  这些帖子又是什么时候写的?守护老伴时。白天,除了特别需要我亲自出马的特办事情,临时换人陪护外,平时我寸步不离的陪护她。她坐在特定的沙发上休息,我在她旁边写文章,因为她的血糖高,还须定时定量的服侍她每天5餐饮食,5次服药,一次打针。我就利用其中的空隙时间写文章。名人说,时间像海绵里的水,只要肯挤,就会有的。其实,我辈退休人员还用不着挤。只要不浪费,时间就够用!
  2014.11.15.于深圳
  第一笔网络阅读费
  高致贤

  今天(11.20),我收到第一笔网络阅读费。
  今年元月,中文书刊网的小严编辑与我联系,几经交涉后我于1月23日与福建奇松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我的《心口常开》《乡音悠悠》《暖流》(合著)的“非独家版权合作协议”;3月28日,又与该公司签订了《苦乐人生》的版权合作协议。一晃已近一年时间,不知进展如何。
  今天午休时,接到该公司编辑来电说,他们给我汇的稿费被退回去了,与我核对账号之后,他们给我汇来50元。而今的深圳,50元不够打的去取款,不够买一盒好一点的香烟或打一圈小麻将,更不够买一瓶小酒!只是大款们不足挂齿的一个小小数,对于家里搜出现金一吨多的徐才厚等大贪官来说,这50元不过九牛一毛,微不足道。可是,对于我,它却是我的文学专集收到的第一笔网络阅读费,是读者对我作品的关注和对于文学创作的肯定,所以,我很看重这50元。我新近出版的几本书,除了义卖一些救助困难病人外,其余绝大部分捐给与文化有关的部门和大方县中小学校以及赠与亲朋文友外,就所剩无几了。出书我就没有想赚钱,可是对此区区50元我又为何如此看重?曾几何时,物欲横流,斯文扫地,赌博成风,文化建设成为聋子的耳朵——摆设。这50元说明还有网民喜读正能量的作品,主旋律还能奏响,也是网络促成阅读方式多元化的一种体现,我怎能不为此高兴!
  2014.11.20.于深圳

  环境葬送了变异
  高致贤
  我们阳台上那株变异植物的叶子慢慢掉完之后,主茎也渐渐枯萎,而今已基本干枯,它不是一年生的草本到了冬天那种自然枯萎,如果没有奇迹出现的话,复活的希望万分渺茫。春梅保姆对它之死也很难过。她与它有着一段特殊的情感。
  今年春天她去郊游,纵情享受那草长莺飞二月天美景之时,随意从路边拔起一株普通小草,一路谈笑风生,回到家里,随便种植在阳台上的一个小花钵中。花钵中早已种上一株芦荟和一丛无名小小灌木,它活了。她适时给它们浇水、定期给它们施肥,它们长得很好!
  一天,她发现它长出几片类似粽粑叶的大叶子,高兴得邀我去参观。仔细一看,它已经长出两种与以前的叶子大小、形状都完全不同的叶子,真感莫名。于是,我立即对它进行拍照,配发《这株植物真奇异》的文字发于网上,引起网友们的广泛关注,都说没有见过这种草。有位专家说这是物种变异。不少网友建议好好地保护它。保姆春梅对它更加关怀备至:适时追肥、浇水,希望它长得更好,然而,它却慢慢死去了。我对此发了《植物变异也很难》以示纪念。但是,就没有找出它的死因。今天看到一位网友评论:它的死因可能是生活环境不适应。我觉得这很有道理。
  出于草根的它,生长于广袤大地,经受风雨虫害,畜生践踏等等自然与人为的灾害,恶劣的生活环境迫使它变异,可是,它意外改变了生活环境,获得特殊优待,它的变异细胞获得释放,很快表现出变异来。因为变异,使它获得格外优裕的生活环境。保姆给的营养多多,不享受不行,它对于现状已很满足了,坐享其成多么好在,还去搞什么变异?于是,它就死于安乐之中!

  盖棺不定论 人死债要清
  高致贤
  S长自杀身亡后,他儿子突然想起他父亲日前让他今天务必到某处取一件重要东西,于是他找个借口去那里找到他父亲的遗书:
  “孩子,别难过,我这样走是为了留给你们一笔丰厚的遗产。我的xxx套房产、xx亿元现金和xx件金银玉器以及书画古董等珍贵文物全放在你母亲那里,保住这些财产,足够你们几代人享用。你马上找她要来,以防她变心。
  “我之所以匆匆离开你们,是趁还没有人揭发我之时,来个‘盖棺定论’。即使有人要揭发,也是‘人死不责’,不会再受处罚了。这样,既保住我的名节,又保住了你们的遗产,这样人亡家不破......”
  从这份遗书中,不难看出“盖棺定论”与“人死不责”已经变成了贪官污吏寻求的自杀依据。因为有“盖棺定论”的古训和“人死不责”的民谚,一些贪官污吏贪污受贿足够他们的儿子儿孙几代人享受的钱财后,来个一死了之,以死来保住他们贪污受贿的巨额财产和自身的“晚节”,使国家和人民遭受巨大的财产损失!如果我们还按照“盖棺定论”、“人死不责”的陈腐观念去处理贪腐问题的话,那么,随着反腐工作的不断深入,这种自杀将会越来越多。除个别特殊情况外,凡畏罪自杀者,无不是巨贪,因此,处理贪腐问题不应刻舟求剑,而应与势俱进。对于贪腐分子,盖棺也不定论,死后也要查清其罪责,依法处理,使其人亡之后也要退还赃款赃物,叫他们自杀也保不住非法财产,这样才能警戒后世。

  漫谈“存疑”
  高致贤
  在历史研究中,常常会碰到一些史料记录上的矛盾,即是同一事物出现抑或结束的时间、地点、名称等不同,谁对谁错?没有第三方以上的史料来证实,也不可能去找几千年前的人证物证。对这样的历史问题,我们可以提出疑问,但不能盲目判断,更不能凭什么权威主观臆断做结论,所以只好存疑,等待证实。例如高大海《看了<崇文公先世世次探讨>的想法》中,对《崇文公先世世次探讨》文中的“ 适子郢”“ 郢子崇文”提出疑问。其理由是:?“史书记载,高郢(740-811),字公楚,其先渤海蓚人。高崇文(746—809)字崇文。其先渤海人,后迁幽州。他们的先世虽都出自渤海,但他们之间,只相差6岁。显然不是父子关系,多则是个叔侄而已!”。常理上最多是叔侄关系的疑问合乎逻辑,但这也只是以“史书记载”为前提来推断的,可是,那史书记载是否准确?如果没有史实来证明那史书记录的准确性,也就只有存疑了。
  再如:历史名人奢香夫人,史书只记载她的死期,找不到她出生时间的记载。人们只有根据当地知府黄宅中题写奢香的诗中的“华年十四嫁通侯”一句来推算奢香的出生年。可是,在给奢香夫人树铜像时,有关领导决定将人们常用的奢香出生年往前推,不给依据就作结论,这就不能不引起一些研究者的议论了。
  至于大海提到“武将(崇文公)六十几岁有这英勇吗?”的疑问,那是不是以今推古,应该知道黄忠、廉颇等历史老将军,也只能作为存疑了!存疑不是结论,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可是,有的人不是这种态度,而是对于别人研究历史问题的文献吹毛求疵,发现其中一点问题,不找原因不存疑,而是加以否定,甚至于批判,否定对方,不管自己否定别人的依据足不足,都认为自己是对的,都要给别人扣大帽子,好像真理都在自己手里一样,那样的态度是不利于研究的。
  占中者不要以争“自由”为幌子干涉民众自由
  高致贤

  作家李茶在他的《革命,不是变迁》一书中说:“自由需要更多的谨慎,才会成为文明。”说明自由与文明之间需要谨慎,而且需要更多的谨慎。我以为这里的谨慎就是不要野蛮!
  自由是人们追求的政治经济环境,文明是人们追求的社会生活环境,两者都是人们追求的目标,可是两者之间处理不好,也会产生矛盾。吃喝拉撒的自由是人最基本的自由,如果你去抢夺他人的饮食就是野蛮。拉撒更是个人自由,可是,你随地大小便,那就破坏了文明环境。自由不慎重就会变成野蛮!
  日常生活如斯,政治生活依然,比如香港“占中”者的口号是为了民主自由,可是,他们的行为却使课堂秩序、商贸经营、工业生产、行人交通等等国计民生大事都受到严重的影响,干涉,甚至破坏了广大民众的行动自由,不听民众的劝告,一意孤行。市民们的行动自由都受到严重的影响和破坏,他们那个争自由的口号不是万分虚伪吗?说白了,他们是极少数人打着争自由的幌子来干涉香港民众的自由,致使香港经济秩序遭到严重破坏;香港民众以及到香港开展商贸、旅游等活动的港外人的行动自由都遭到他们的严重影响,可见他们是在为谁争自由?奉告占中者,不要再打着所谓争取民主自由的幌子去干涉广大民众的自由了!
  2014.11.30.于深圳
  父恶子难孝
  高致贤
  久病无孝子已被人们公认,可是父恶子难孝还没有被绝大多数人认识,更没有形成公论。为什么呢?我以为还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传统文化作用。君叫臣死不得不死,父教子亡不得不亡,父母毫无道理地要子女死,子女具有不死的天大理由,你都得死,否则就是不孝。不孝好像犯了弥天大罪似的。不孝有罪成了我中青年时期的为人信条。这样要求自身尽孝并不错。可是,当我已为人父,尤其是已为人祖父之后,加上老伴中风半瘫8年多,现在几乎全瘫之后,女儿辞工回家护理她几年。孩子的孝心知情者无不钦佩。可因我老伴久病心烦,喜怒无常,易发脾气,有时骂人,甚至打人,这虽然属于病态心理可以理解,但有时也会弄得孩子很难受,我也很难为情。人的忍受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老人过于了,孩子难免产生逆反心理!
  有一位多子女老人,孩子们各自都忙于工作,她不愿同孩子们住,孩子们请保姆专门服侍她,她不同意,一定要每个孩子亲自服侍她一个月,弄得子女很为难。
  有位孀居老农妇,孩子们都有钱请保姆专门服侍她,可是,请了好多保姆都被她一一骂走了,最后只好送她进养老院。代人尽孝的护理员也被她骂,院里只好让护理员轮流值班,每人一天,可以顶着她的谩骂。说到这里,我想起父慈子孝、尊老爱幼这些成语说的才是家庭和谐的道理。
  爱子与敬老是双边关系,只责怪子女不孝,不问父母之爱心如何,是不公平的。然而,以孝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我国传统文化,看待父子问题时,往往是宽父严子一边倒,对子女苛求,致使子女产生逆反心理,将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弄得很僵,这种家教方式已经不适应今天的社会风尚了!
  作为一个年近八旬的糟老头子,我来发表这种言论,也许有的同龄人难以接受,不过,只要我们扪心自问:自己青年时对父母亲的孝敬如何?也许就会宽容今天有些青年人的行为了!这样说来,我绝非纵子忤逆,而是想想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下一代。那些对于宽仁厚道的父母忤逆不孝之人,应该人人得而诛之!但对于为父不仁者,也应批评,达到父爱子快乐,子孝父心宽的家庭和睦环境,何乐不为?

  女人脸上的本色哪里去了?
  高致贤
  以前社会生活中的美女,脸上是一红二白的,即是白里透红的本颜本色,江南美女,尤其是山清水秀、长寿之乡的美女,不用化妆,天然之美。而今的美女,多是化妆甚至是“制造”出来的。以前的女人是表演时化妆,而今的女人日常生活中也在化妆,开支不菲。化妆的面颜看起来的确比本颜本色的美得多,可是,一般人不可能天天化妆,一旦卸妆,脸色就显得苍白、病态。这从表面看来,这是化妆的假面与卸妆后的真容形成的对比度所致,但深层次的原因,我以为是内在的营养不同造成。
  现在的物质丰富、经济发展了,富人们营养过剩,可因食品没有以前的安全,不敢多吃,加之世风以瘦为美,富女们追求外在之美,一方面不惜在表面化妆上花大钱,制造花容月貌的假象;一方面又要节食瘦身,造成营养欠缺自己还浑然不知;平时因为化妆的假象掩盖着真面,别人看不出她们的庐山真面目。卸妆之后,就露出苍白憔悴的病态面容,比正常的欠美更可怕!平时化妆时间越多越长者,卸妆后反差更大,显得更不美!平时不化妆的,一直保持原生态之美者,反差还不大,美得实在!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女人化妆是社会经济发展、绝大部分人富裕起来的表现,没有什么错。问题在于,而今食品没有以前的纯真,加之节食失当,但因营养单一,一些营养过剩,一些营养缺失,有的人肥减了,人瘦了,却瘦毛病来了。期间,有的是因为美容出问题,或有毒化妆品的坏作用,有的甚至因此丢了性命。美是需要的,但需要自然之美;健康之美;本颜本色好,臆造美不真,美要原生态!网载:有的女贪官为了勾引上司,到香港美容,不惜花几百万做个肥屁股,能说那叫美吗?

  “集注”“编著”用在这里妥不妥?
  高致贤

  近日获赠一本《唐宋高姓诗词集注》,如获至宝,这是我们高姓先祖留下的精神财富!迫不及待地阅读祖先遗作。可是,当我回首看到书名中的“集注”和封面和封三上的“编著”时,觉得“编著”与“集注”用在这里都有研究的必要!但想到家协宗弟是大部头作品的主编,不会弄错吧,也许是他一时的疏忽。于是,我就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我就来找一找解释——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于“集注”的解释是:“汇集前人关于某部书的注释再加上自己的见解进行注释(多用于书名):《四书集注》。也叫集解或集释。”;“编著”条的解释:“编写;著述:编著历史教材。”如果说“编”是取编排之意的话,那么“著”就是著述。书中收集的不少注释是前人所作。诗词,都是前人所著。而且已经收入有关书籍出版了。所以,用“集注”、“编著”都显得勉强。那么用什么词语比较恰当?相比之下,我以为“集注”改为“集录”;“编著”改为“汇编”较好。《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集录”的解释是:“(把资料)收集、抄录在一起或编印成书。”、“汇编”条的解释:“汇编:1是把文章、文件等汇总编排在一起:汇编成书。2是编在一起的文章、文件等(多用于书名):法规汇编,资料汇编”。这“集注”、“编著”如果出现在注释条目中,不显眼,可以说瑕不掩瑜。因为用于封面,那就成了大瑕,看去有点不伦不类。“集注”与“编著”是不是还有其它集释?我不知道:用在这里妥不妥?我没有绝对把握,冒昧写来,只是作为一种探讨,就教于有关方家,万望不吝赐教!
  虽然拿到本书之前我对该书稿一无所知,但是,出现这种瑕疵,我作为编委成员之一,也有责任,也要检讨,此其一;其二呢,为了对古之诗词作者和今后之读者负责,建议以后再版时改一改,使之更加臻于完美!
  2014.12.12.于深圳
  一些濒临消失的名词琐记之十
  高致贤
  题解:名词多得很,其中一些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而不断产生和不断消亡的。政治经济名词的产生和消亡频率更快一些。其中一些大而带有普遍性的,如土地改革、统购统销、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之类的成为历史名词保留下来。可是,它们的一些副产品(例如甄妇女、狗汤肥等名词)从生活中消失之后,就极少有人提起了,偶尔和而今的青少年们提及这种词语,他们莫名其妙,还得费一番唇舌才能让他们理解。
  以后的人们在某种史料中看到这些名词时,就可能像我们今天不理解某些历史名词一样不理解这些名词了。这些名词又上不能了词典,只好囫囵吞枣,或留下悬疑。此类名词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对于考察历史的真实性很有帮助,所以,我想把我知道的我生活时代产生又消亡的此类名词记录一些下来,以供后来研究我们经历的这一段历史的人们参考。因为是突然想到了,临时记下来,零零星星,既无分类,又无次序,故为琐记。

  划清界限。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有一句流行广泛的名言:亲不亲,线上分。政治觉悟高低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要划清阶级界线。于是,为了划清阶级界线,夫妻反目,手足动武,父子不认,就是为了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如果政治观点不同,直系血亲也要划清阶级界线。这种“划线”,文革期间弄得不少人反目成仇、家破人亡。

  土地证。解放前叫地契,就是土地归属谁的证据。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将土地所有权重新分配,政府发给农户的土地证,证明耕者有其田。农民欣喜若狂!可是,好景不长,农民私有土地时间极短。兴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时,农户的土地还作为股份入社,秋收后按照股份分红。可是还没有等到初级社分红就合并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初级社的股份被取消,接着就是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人民公社,农民的土地私有权就被彻底取消了。于是,政府发的土地证成了废纸。

  自留地(小荒地、麻园地)。这是农民加入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时自己留下来种菜吃的一份土地。可是,人民公社将山林耕地全部收归集体所有。公社具体食堂撤销,农民日常生活所需的蔬菜水果没有土地种植,集体种植的要十天半月才能统一分配一次,多数是不够吃,够吃的也沤烂了。所以,国家颁布《六十条》中规定重新从集体耕地中划出5%来分配给社员作为自留地。山区地方还可以划分一点点小荒地给社员自由种植。苗族农民还可以划分一份麻园地,给他们种麻织布。文革期间斗私批修时,有些地方强行把自留地收归具体所有。叫做割资本主义尾巴。

  感觉杂谈
  高致贤
  晨炼归来,打开自来水龙头洗手,感到水是温的。时值隆冬,户外晨炼已觉耳冻手僵,自来水怎么还这样温暖?原来是陆上气温一夜下降了七八度,天然水还基本上保持昨天的水温。我刚刚从户外回来,身体还保持着陆上温度的适应性。水温并没有升高,因为身体受冷,水温未变地面气温变了,我就感到那水是温的。这种感觉我从小就有,当地有口龙水井,三伏天水冰凉,三九天水温热,其实这是人的感觉,如果量那水的实际温度,三伏天肯定比三九天高。因为那是地下水,它的温度变化很慢很慢,人们生活的地面温度变化快,以地面温度的感觉去体验地下水的温度,就有了那种感觉。
  有这种感觉是不错的,但是不客观的。如果我们用这种自然界的感觉去套政治感觉的话,那就会得出错误结论,甚至于造成冤假错案。例如不同的人对同一个土地改革政策的感觉就不一样:无地贫农感觉十分温暖;少地的下中农只觉温暖三五分;不增不减土地的正中农感到不冷不热;被征收部分土地的富农感到几分寒意;土地被全部没收的地主,虽然也重新分到一份与贫下中农同等数量的土地,但他们却感到雪上加霜!这就是感觉与客观之间的距离。所以,我们处理言论问题时,千万不能将感觉作为依据!比如出台一种惠民政策,政治、经济、文化等地位不同的人,内心的感觉绝不会一样,所谓一致同意、一致拥护之类的“一致”,除非在少数特定人群中带有政治压力情况下的表决外,或者只是口头上的一致,真情实感是绝对不可能一致的!对于同一样事物,不同人的感觉是不会一样的。所以,不同的人对于国家大政方针冷暖的感觉是不相同的,不能以谁说自己的感觉不好,就依言论罪。
  丫头生的
  ——梅讲的故事之三十六
  高致贤
  丫头是旧社会对家庭女佣的称呼。丫头生的是骂人的话。那天,梅讲了一个关于丫头生的故事。
  “邹家几弟兄在他老爹的坟墓前打起架来了”!
  为什么呢?邹老者艰苦创业,富甲一方,娶了三房太太,只生两个儿子,发妻没有生育,二房生的儿子金,不耕不读,日嫖夜赌;三房生的儿子银,不务正业,花街柳巷,打架斗殴。老头年事渐高,情知家产不保,晚年与家中女佣相爱,生下一个聪明伶俐、白白胖胖的儿子铜,立即引起二、三房太太的不满,关键是害怕三儿子与他们的金、银儿子争家产。便以铜是丫头生的为由,说这败坏了周家名声,要将铜和他的妈妈一起赶出家门!但在那君臣父子、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家中事还是老头子说了算。老头子深爱铜,一旦惹怒了老头子,休了她们、赶走金、银,那就偷鸡不成反折米,不敢动真。老头子也没有把这当一回事。
  老头年事日高,家产虽然被金、银败了不少,然而铜已学业有成。但老头子并没有明确他与女佣的夫妻关系,女佣也就不明不白地享受着主人的待遇。老头子的遗嘱里也提了一句铜是他的血脉。加之铜治理家务的本事很强,金、银还得依靠他办事,且长房太太早已去世,二、三房太太也就认了铜这个儿子,可是对铜的母亲却不置可否。还常常用“丫头生的”口头语来挖苦铜。
  铜的母亲死于二、三房太太之前,这就给了那两个太太报复她的机会,铜可以与金、银平分家产,但绝不让他母亲葬入邹家祖坟山。铜只好将他母亲葬于邹家祖坟山前。那两个姨太太先后死了,金、银的房地产很快就被铜收购。铜就乘机将祖坟山面积扩大,他母亲的坟就自然位于邹家祖坟山中央,重新包坆立碑。金、银成了流浪汉。
  解放后,铜成了大地主,金、银成了贫下中农。他们积极参与斗争大会,斗争铜这个地主阶级的孝子贤孙!文革中,他们发现铜去给他母亲扫墓,就到坟山上抓个现场。铜看到他俩就气不打一处来,于是就出现了本文开头说的那一幕。
  改革开放,四类分子摘帽,铜的众多子孙很快从各行各业发迹起来,金、银的后代还处于贫困线下之时。铜这一支就成了当地邹氏宗族的主流,他们赶快来拜认铜的母亲这位让邹家光荣的老祖母。从此,族人们再也不敢说铜这一支是丫头生的了!
  2014.10.26.于深圳

  想要健康就莫乱来
  高致贤
  无独有偶,原政治局常委周永康刚被移交司法机关处理,香港非法“占中”者的学联秘书长周永康又被依法逮捕!他们两个的名字不是要求永远健康吗?因为违法乱纪,就永远健康不了啦!林彪不也是在文革兴起“早请示、晚汇报”全国高呼他“身体健康!永远健康”的热潮中葬身温度尔汗吗?
  健康人人向往,客观上不可能永远健康。所以,“永远健康”就成了那些以秦始皇为代表的贪得无厌的官吏的追求。不过,因为他们多行不义,结果事与愿违!不但不会永远健康,反而因为追求享乐腐化而短命。这是现实,也是必然。
  健康虽然不能永远,但是如果不是贪得无厌,而是遵纪守法、平平淡淡过日子,健康时间就会相对长一些。林彪和两个周永康就是例证!他们虽然权大了,钱多了,但是,他们还想更大的权、更多的钱,人心不足蛇吞象,内心常常受煎熬,不惜违法乱纪、祸国殃民,他们的健康怎么会永远?酒色财气人人有,就看你如何对待。记得有几句话:“饮酒不醉最为高,好色不乱乃英豪,不义之财君莫取,忍气饶人气自消!”我觉得很有道理。积几十年之体会,健康靠自己依法创造,不能用外力非法掠夺!

  希望造出更多“缩读字”
  高致贤/集

  所谓缩读字,即是将两个字读成一个音。例如我们贵州大方县的一些人将“麦芽糖”叫做“麻糖”?这前面两字一音的缩读方言能不能造出新字来?近来我从一组容易读错的字中发现已经有人将“不要”连成“嫑”(上不下要,读音biáo,意:不要 )的“嫑”字造出来了!使它与北方方言中的“甭”一样进入字词典了;还会不会有人将“这样”说成“仗”;将“不要这样”说成“表仗”的这些在大方通用的两字一音的方言,像“嫑”、“甭”这样造出来?我们希望有关部门和人士能够造出来。
  当然,这种“缩说”也并非大方人的专利,如北方方言中的“甭”就是“不用”两字的“缩说”,只是人家已经进入了《新华字典》,变成“通缩”。如何让外省人听懂大方的方言?除了放慢话速之外,还是需要有人将两字变一音的“麦芽糖”说成“麻糖”;将“这样”说成“仗”的这些缩读字,像“不要”连成“嫑”(上不下要,读音biáo )那样造出来。
  近日来,我在选编暂定名为《乌蒙情歌选辑》之一的大方卷,发现这种“两字一音”的方言在山歌里用得很多很普遍,如果用两个字,那就打破了山歌七字句的格式。只有用别字来代替了,例如:不要这样,没有“嫑”字之时,就写成“表仗”,外地人很难理解。我们期盼多造一些像“嫑”这样的方言字出来!
  下面这两者之间有没有关系?
  高致贤

  我的博客经常收到下面引文(一)这种纸条,点击删除,或打入黑名单?回复提示:系统繁忙,请稍后再试。举报后,回复已经处理了。可是,这种纸条仍然频频出现。后来,又发现博客顶端固定的一条大号彩色字广告:“写博文也可月收入过万?”打开就是下面引文(二)的内容。欢迎申请的后面有两个条件:每月原创优质博文4篇以上;每月阅读数20万以上。这是很诱惑人的,点击申请,回复是你的阅读量不够。这些似乎都没有问题。只不过让我联想起上面引用(一)的那种纸条。这种纸条还要含蓄一些,有的纸条直接写明5元钱刷10000阅读量,我不予理睬。如果那是真的,一本百利,花100元就可以得到20万的阅读量,就可以月收入过万元,这不是在诱惑造假吗?这两者是不是狼狈为奸?抑或为虎作伥?暂且不论,然而,其间有着千丝万缕的瓜葛?是不是请大家帮助斟酌斟酌?
  (一)“用户5170212976 2014-10-14 00:28 [回复] [删除]
  “博客很不错,需要注入人气来推广博客的宣传,让更多的感兴趣的人来认识你,最靠谱的推广方法,1,博文推荐 2,博客源源不断的真实访客注入,联系我们QQ837674230,手机18672138618,让人的博客处于人来人往的闹市,不愁无人看,酒香也怕巷子深,开放式推广,就差一步。如有打扰,敬请谅解”
  (二)“一直以来,新浪blogger们坚持为兴趣写作。现在,您有机会把兴趣变成金钱。新浪博客广告合作项目,自2014年5月上线以来,已经邀请了数百位人气博主参与,其中最受欢迎的博主,每月收入可以过万。现在,新浪博客广告合作项目,开通线上申请入口,如果您对自己的博客人气足够自信,欢迎来申请。”
  未必不是你我他连载之一:公私分明
  高致贤
  按: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文明的表现,我们应该培养,可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某些陋习会不时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露出头来,自己还不以为然。随着社会文明的提升,我们的生活习惯也应与时俱进!“未必不是你我他”这个小话题绝非针对某个人,旨在揭示一些生活陋习,以期引起关注。文中出现的人也许是你,也许是我,也许是他,没有实指。故名“未必不是你我他”。
  正文:
  清晨,老汉出门去晨练,看到对门的电梯间里放着几袋垃圾,心想可能是哪家年轻人忙去上班,一时忘了提垃圾去丢,就顺便把它提下去放在垃圾箱里也就算了。但他回来时,看到那个地方又摆着一些鞋袜,那可不是垃圾,不能提去丢掉。
  孩子们放学回家吃午饭时,对门传出一声中年女人的吼骂:快把你的臭鞋臭袜拿出去!我刚刚擦好的地板!
  孩子问:拿出去放在哪里?
  女人说:楼梯间那样宽,还放不下你的鞋袜?
  孩子说:那里是阿姨才拖干净的。
  那女人:那是她的工作,我们开了管理费的。快拿出去,臭死人啦!
  于是,楼梯间里又多了一双鞋袜。有人说那是新来的业主,那女人挺爱干净的。
  老汉故意提高声音说:个人爱卫生不错,但是也要爱护公共卫生嘛!过两天,那家人的门外摆出一个鞋架,鞋上架了,可是垃圾袋照样摆在那里。
  此间人语云:那里一定住着一个很讲究私人卫生的业主。不过......直到物业管理处发出清理楼梯间等公共场合垃圾的通知,指出放在楼梯间里的东西,一律作为垃圾处理之后。那些臭鞋臭袜才不见了。
  一些濒临消失的名词琐记2015年续之一
  高致贤
  题解:名词多得很,其中一些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而不断产生和不断消亡的。政治经济名词的产生和消亡频率更快一些。其中一些大而带有普遍性的,如土地改革、统购统销、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之类的成为历史名词保留下来。可是,它们的一些副产品(例如甄妇女、狗汤肥等名词)从生活中消失之后,就极少有人提起了,偶尔和而今的青少年们提及这种词语,他们莫名其妙,还得费一番唇舌才能让他们理解。
  以后的人们在某种史料中看到这些名词时,就可能像我们今天不理解某些历史名词一样不理解这些名词了。这些名词又上不能了词典,只好囫囵吞枣,或留下悬疑。此类名词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对于考察历史的真实性很有帮助,所以,我想把我知道的我生活时代产生又消亡的此类名词记录一些下来,以供后来研究我们经历的这一段历史的人们参考。因为是突然想到了,临时记下来,零零星星,既无分类,又无次序,故为琐记。

  通行证。这流行于上世纪50年代初期,尤其是土地改革前后。为了预防坏人流动、逃亡。出远门必须持有所在地农会发给的《通行证》,沿途接受有关岗位或民兵、儿童团员等的检查。没有通行证的不准通行,还要交给农会分别情况处理。

  介绍信。工作人员出公差,抑或外出办事,必须持有相关单位的出差介绍信或办事证明。介绍信除了联系工作之外,还是吃饭、住宿之必须。当时没有私营的生活设施,乘车、吃饭、住宿都必须凭介绍信才能办理。比如出差到北京,你得先凭介绍信到住宿管理处登记,而后才由管理处安排你到什么地方的店子或招待所去住宿。农民外出探亲访友、治病和办事也必须持有公社的证明。没有介绍证明者,作为流窜犯押送回原籍处理。

  割资本主义尾巴。这是文革期间农村最流行的“革命行动”之一。那么,什么叫资本主义尾巴?比如私人煮酒熬浆、做点粑粑、豆腐干卖;农民私自在公社的土地上种点瓜瓜菜菜就叫资本主义尾巴。割就就不光是没收这些私有财产,还要对这些财产的所有人加以批判斗争,甚至于关进监狱。

  帮厨。本意是帮助厨房办事,我所经历的帮厨,实际是监厨。1961年我到毕节师范学校进修中师,学校从倒闭中恢复,口粮还是低标准,学校食堂不得不按量下粮,依人做饭。即是每个学生特制一个土陶饭罐,饭罐上烧制着使用人的名字。为了师生能够吃足自己的口粮定量,学校学生会派人到厨房帮厨。具体任务就是监督总务处给厨师下足口粮,厨师给每个师生的饭罐里下足口粮,而后加水上蒸笼完事,天天如斯,顿顿依然。

  民歌与山歌——选编情歌集杂谈
  高致贤
  总编要我选编一本乌蒙山歌中的情歌集,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加上一些歌友的提问,有些概念不得不先搞清楚。于是网上搜索,翻阅资料,收获不少:民歌包括山歌,山歌只是民歌中的一部分。
  民歌也分广义和狭义。广义民歌,指有民族风格的歌曲,狭义民歌即指民族民间歌曲。民歌是民间世代广泛流传的歌曲,是最大众化的音乐形式,是大众口头创作的、并在流传中不断丰富着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很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口和民族众多,所以民歌源远流长,浩如烟海。民歌的音乐语言简明洗练,音乐形象鲜明生动,表现手法丰富多彩,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宝库中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各地区的民歌各具特色,在当代音乐界一般划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可见山歌只是民歌的一种。
  山歌呢,它是人们在野外劳动(上山砍柴、赶脚 驮货、放牧、农事耕耘等)或行走时,用来消愁解闷、抒发情感、遥相对答、传递情谊唱的民歌。音乐性格真挚质朴,热情奔放,即兴性强。我国解放后的民歌政治性较强,如到处传唱的“月亮出来月亮明,星宿出来一大群,星宿跟着月亮走,毛主席是我们的带路人”、“房上喜鹊叫渣渣,翻身农民笑哈哈,如果不是毛主席,土地哪能回老家”之类常登大雅之堂。山歌虽然是民歌的一种,但在“歌”的前面加上个“山”的限制,说明它是人们在山野用来消愁解闷、抒发情感、遥相对答、传递情谊的方式,它传递的除了男女之间的爱情之外,还有恩情、苦情、友情、社情等等。山民在山野唱的叫山歌,就像渔民在海上唱的叫渔歌,牧民在草原上唱的叫牧歌等一样受到自然环境的限制。“山”是产生山歌的自然环境,所以,山歌不但要有山味,而且还要有野味。
  这次吴勇先生要求我选编的不仅是山歌中的情歌,而且只选情歌中的爱情歌。这不仅山歌之外的民歌不选,就连非爱情山歌也不选。所以,不能入选本歌集的山歌并非不是好山歌,期待以后能出广义上的山歌集。
  未必不是你我他连载之二:遛狗崽
  按: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文明的表现,我们应该培养,可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某些陋习会不时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露出头来,自己还不以为然。随着社会文明的提升,我们的生活习惯也应与时俱进!“未必不是你我他”这个小话题绝非针对某个人,旨在揭示一些生活陋习,以期引起关注。文中出现的人也许是你,也许是我,也许是他,没有实指。故名“未必不是你我他”。
  正文:
  清晨,老人们走进入空气新鲜的小区花园晨炼,一个穿着时髦的老年中的“青年”人出来遛狗。只见那小狗崽在他的小腿上抓了几下,他随手指指旁边的绿草地,那狗崽便跑到他指使的花丛草地上拉撒去了。旁边一位老汉的目光在狗崽和遛狗崽的身上来回闪动,那遛狗崽好像意识到了什么,便转过身去空手操练打高尔夫球的动作。那小狗崽拉撒之后又跑回来蹭蹭那遛狗崽的脚,他就带着它回到华宅里去了。那个华宅业主有意将狗崽带到小区花园黯里拉撒。此事遭到晨炼的老年人们非议,几天不见那遛狗崽带狗出来了。
  一天,老汉远远看到一辆高级轿车徐徐停在公路绿化带的旁边,一个中老年人从车里将一条小狗抱到绿茵坪上去拉撒,老汉觉得好眼熟,便走近一看,竟然就是小区里的那个遛狗崽。
  此间人语云;那遛狗崽是多么爱护他们的家庭卫生啊!不过那是以破坏公共卫生为代价的!
  《乌蒙山情歌.大方卷》后记
  高致贤
  著名作家、毕节市作协副主席吴勇先生要我选编的《乌蒙山情歌》大方卷交卷了,不禁令我想起我与山歌的渊源:
  少年与山歌结缘
  1937年我出生于乌蒙山区一个小山村的世代农家,8岁前读了不到三学私塾就失学放牧、当农民,进入20岁的1956年秋我才离乡读书继而工作。我在家时的农村文娱生活就是唱山歌,生产劳动唱山歌解困,谈情说爱用山歌传情,休闲时以山歌取乐,青少年们还以山歌多少、质量高低来显示个人才华。唱山歌是山民们自娱自乐最主要的文娱活动。山歌是山民们口口相传,即兴创作,男女皆唱,老少咸宜,雅俗共赏的作品。我当牧童时就会唱不少山歌,当农民时就可以唱几百首了。
  中年不敢唱山歌
  1956年我考进毕节师范学校读书后,就不再唱山歌了。因为那时有些官人视唱山歌为不文明。我当了20年山民才进毕师读书,有时情不自禁地哼几句山歌,结果老师对我的评语中写道:“有时口出流言”。以前会唱的山歌必须改编为革命诗歌来吟,我曾在《贵州日报》上发表“割谷割到西山岩,太阳还未出山来。不是太阳睡懒觉,东山人挤路难开”的民歌,虚拟夸张,毫无情趣,文人编造,不算山歌。唱山歌是山民情侣之间的感情交流,在民间自然流传。“大跃进”和“文革”中曾有党政机关组织人员编写民歌出版,因此还推出小靳庄作为全国样板。可是,那时在媒体上公开发表或出版的民歌,多是经过政治阉割和变异了的口号。但那时我并不知道山歌的定义。
  老年再把山歌唱
  1998年退休之后,我静下来写回忆录,实在跳不过青少年时期唱山歌那段文娱生活,就将还记得的山歌写下来,去粗取精,整理归档。2006年我建了博客,就将这些山歌以“原生态贵州山歌”作为栏目上网连载,引起不少人的共鸣,旅居美国的贵州老乡“黄月亮红月亮”博友用我发表的“原生态贵州山歌”在美国网上摆擂,赢得不少国家的华人前去打擂、和歌、称赞!
  2012年,“大方人在深圳”的QQ群里掀起一股山歌热,Q友们贴出不少山歌,我就将我看到的复制下来,稍加整理后以“大方网友唱首歌”为栏目连载。不少网友,将他们收集的山歌直接传给我,让我得以继续连载。期间,不少歌友寄语希望出版一本山歌集,这也正是我的一种梦想。
  为了选编山歌,我便学习有关方面的常识,知道山歌是诗的始祖,《诗经》中的“风”就是山歌,它占据《诗经》的重要位置和大量篇幅,而今仍然是山民中广为流传的民间文学。好山歌是好诗,好诗未必就是好山歌。“?山歌是人们在野外劳动(上山砍柴、赶脚 驮货、放牧、农事耕耘等)或行走时,用来消愁解闷、抒发情感、遥相对答、传递情谊唱的民歌。音乐性格真挚质朴,热情奔放,即兴性强”的民间歌谣。这就提高了我对山歌的理性认识,几年前,我们多彩贵州博友会到大方采风,游览贵州十大风景名胜之一的九洞天时,我知道那里的人很会唱山歌,就请导游唱唱,她说他们领导不准唱,说唱山歌不文明。这一下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隐痛,我说,那是你们的领导不懂文化!便和同游的大方县人大常委主任高兴全一起唱山歌,那位女导游和艄公们也同时唱起来,唱得很好!这又增强了我出版山歌集的信心。
  终圆出版山歌梦
  2007年11月30日开始,我以“贵州原生态山歌”为栏目在网上发表我以前唱过的山歌,引起网友热评;之后,“大方人在深圳”的QQ群里不少人贴山歌,我复制下来,以“大方网友唱山歌”为题连载于网上。不少网友希望出版山歌集,陈秋云、赵芬芬、万宽燚、李和江、吴乾章、薛娇、大方论坛的收获、纳雍文学群等歌手和群体也收集山歌传给我,使“大方网友唱山歌”从2 013年开始连载不断,受到社会有关人士关注,重庆87岁的高利达老人也在网上发表《和大方山歌》。
  然而,收集山歌只是第一步,要将它变为书本,还须有资金支撑!出版资金哪里来?就在我为出版山歌集的资金一筹莫展之时,著名作家、贵州省作协理事、毕节市作协副主席吴勇先生告诉我:他正在统筹策划选编一套《乌蒙山情歌》,并垫付资金出版,让我选编一个卷,这才使我们得圆了出版山歌集的美梦。
  《乌蒙山情歌.大方卷》得以出版,首先感谢吴勇先生的大力支持;再次对收集山歌和关注本书出版的朋友们,表示深深的敬意!
  高致贤
  2015年元旦于深圳
  奇 案
  ——梅讲的故事之三十八
  高致贤
  她一进门就忍俊不禁地笑起来:刚刚在外面听说某某派出所遇到了一桩奇案:一男一女在散步途中突然打起来,打得双方受伤,惊动了110!
  案由是:人们经常散步的那条小河边,一位老实巴交的小个子男人,一位高大壮实的现代女士,各自在散步。走着走着,女士突然听到身后传来一声恶狠狠的臭骂:“你这狗日的烂母狗!”她回头一看,周围没有其他人,只有他们两个,骂声正来自那个丑男人之口。
  她问他:“你骂谁?!”
  他回答:“骂婆娘!”
  她瞧瞧眼前这个又黑又瘦的小个子的熊样,心想:老娘可以把你夹起打!于是,不问三四的上前就是一拳,小个子被打翻在地,口里还说:“老子......”后面的话还没有出口,接着又挨了重重的一脚,他还莫名其妙,看到那女的还要打他,凭他在工地上搬运工具的力气,左手一挡,那女士一个踉跄后又反身向他攻击,他还击,互有轻微伤,前面散步的几个中老年人赶回来劝阻,有人打110......
  他俩被带到派出所协助调查。有人从笔录中看到:那男的叫张横,41岁,山区男,农民工;女的叫李蛮,38岁,渔家女,城管协理员;两人互不相识,无亲无故,无冤无仇。民警问张横为什么要骂李蛮?张横口口声声称冤枉。他说他是骂了那些脏话,但他不是骂李蛮。民警问他:当时那里只有你们两人,不是骂李蛮是骂哪个?他说他是在骂他自己的婆娘。民警问的他婆娘在哪里?他说在他老家,婆娘和他老妈吵架,还要在电话上骂他,他气不过了,就在电话上还他婆娘几句,就被李女士打了......
  民警要查看他的手机,他从裤包里拿出来,上面插着耳机,手机显示通话还没有结束,民警拿着手机问话,对方一个女声回答:“军犯、挨刀勒,你还没有死!”于是,他把手机交给李横,请她听听电话。李横刚刚一声“喂”,对方就突头突脑的来了一句:“烂婊子,你裹倒你的野老公来整我!”她一下把手机甩给民警:“你听!......”
  民警接过手机正告对方:“你听着,我是警察,你的老公张横现在我们派出所接受调查,先前他在电话上骂你没有?”对方便哭诉起来:“警官为我作主,他先前在电话上骂我烂母狗,请你帮我牢死他!还有个女的......”
  警察相信了张横的话,向李蛮转述了对方的电话答复,李蛮的态度也软下来了,便说,看来都怪电话......于是,双方也接受了调解。

  2014.11.17.于深圳
  从“作家吃百家米”说反腐
  高致贤
  “作家是吃‘百家米’的乞丐!”此话一出,有人说这是侮辱作家,我说这是行话。为什么?百家是个概数,米是泛指食粮——煮饭的前提。作品是精神食粮,作家下厨之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素材,大作家也写不出作品。要出作品,就得寻求素材,这就要向很多人家讨米。“吃百家米”正是对作者通俗而又形象的诠释。小作家是小乞丐,大作家是大乞丐。曹雪芹讨到一仓,做成大餐《红楼梦》,鲁迅讨得一些零星食粮,就做快餐“杂文集”。每个人的生活阅历也可以写成一本书,自种自食不乞讨,可那还成不了作家。
  作家吃百家米是一种比喻,他们对于所需食粮不是敲诈勒索,而是取之有道:恭恭敬敬的乞讨。这里的“百家”其实就是泛指百姓。这样看来,社会上“吃百家米”的人远不止作家,比如公务员等等工薪阶层都在吃百家米,只是吃法不同,有的敲诈勒索,有的强取豪夺,有的还洋洋自得地说:“天下的老百姓最好吃”(请注意,这里的好吃不是老百姓爱吃,而是指他们容易被饕餮者吃)!于是,有些家伙对百家敲膏吸髓,吃得连渣都不吐!以为不吃白不吃,吃了也白吃。谁料好吃不好屙,一旦反腐英雄举铁锤,那些吃得不眨眼的家伙不翻肠倒肚吐出来,就打得他们屙骨头屎!百家米是不能乱吃的!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1540686647/blog/1422132185
  耗子嫖猫妻
  ——梅讲的故事之四十
  高致贤
  那天,梅突讲了个“耗子嫖猫”的寓言故事——
  她说,以前她听人家说猫儿同耗子打亲家,感到实在好笑!简直令人不可想象。有人说,那是猫儿压耗子,耗子敢不从?而且,它们成了亲家,耗子有了保护伞,抢吃偷喝无人管,何乐而不从?于是,它们的下二代就成了猫儿与耗子杂交的奇异物种。
  耗子产下一只公仔,猫儿不像猫儿,耗子不像耗子,可是,它在猫群耗党中都很吃得开,猫不管它,耗子得益,没有谁管它,它就横行霸道,为所欲为,危害乡里,鱼肉百姓,影响了猫群声誉,惹倒猫王,黑猫警长就把它抓去判刑劳改,它就得到与它的警猫叔伯以及警猫弟兄们贴身相处,看到它们的享乐腐化,知道它们的灰色收入,它便投其所好,很快获得减刑释放。它知道笼子里的许多“规矩”,对判刑劳改就无所畏惧了,对社会危害就更加猖獗,弄得民怨沸腾,黑猫警长不得不将它“二进宫”,它就将它在外面掳掠的一些钱财带到笼子里去花销,与一些猫警兄弟结下不解之缘......到时候它说该出去整钱用了,很快就获得释放。
  它在外面把钱整够了,社会上打击鼠害的风声一紧,猫警们又把它抓进去,笼子不但成了它的避风港,而且成了它的娱乐场。要吃要喝,自有猫会按照它的需求送进去;要玩要乐,自有猫兄猫弟们一应安排。它在笼子里可以随意手机上网聊天,它不需到社会上去作案就可以在笼子里骗钱骗色。
  在笼子里怎么能够骗色?也许你会感到奇怪,其实一点也不怪,一切都有猫警兄弟们安排妥当。那女的怎么进去和它玩?你别担心,理由是“家属”探笼,地点有猫警值班室,探摄镜头会蒙眼,这比民间说的坐监犹如坐花园还要好,它是坐笼犹如坐星级宾馆。它对一般异性玩腻了,就想在它们猫耗族中尝一尝母猫的味道,于是就大着胆子向猫警们提出,竟然意外地如愿以偿。你说这是不是耗子嫖猫儿?
  我简直不敢相信她说的这个故事。不过,寓言是可以虚构的,就把它记录下来,权作博尔一笑,千万不要当真!
  2015.1.25.于深圳
  看杂文报停刊信息后
  高致贤

  突然从网上看到《杂文报》停刊的信息,心情颇为沉重!不禁想起我与杂文报的一段情缘——
  1983年,我从媒体上看到《杂文报》创刊的信息,看到有了一块专门发表杂文的园地,作为杂文爱好者的我,怎不欣喜若狂?于是,我马上投稿两篇,不久,一篇形象杂文:《伯乐的烦恼》竟然在该报创刊第四期上发表了。当时具体主持该报工作的副主编储瑞耕亲笔给我复信,让我继续投稿,而后聘我为该报特约记者,邀请我参加1985年北戴全国河杂文研讨会,我得以在那里拜会了不少杂文名家,还互相题词留念。
  全国分为南、北两个讨论组,儲瑞耕副主编宣布由我主持北方组的讨论,使我得到更好的向大家学习的机会,老马编辑、李志寅和几个青年女士的高质量服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后来听到李志寅不幸英年早逝,心里很难过。我还是一如既往地向该报投稿,还一度被评为投稿最多的人,后来虽然投稿少了,但我一直关注《杂文报》,1998年退休前,我年年订阅杂文报。我们文联仿佛成了当时县委大楼的《杂文报》阅览室,从而推动一些单位订阅杂文报。
  退休旅居深圳后,杂文报还在采用我的稿子。我周围的文友们都很喜欢杂文报,想不到这样受到读者欢迎的报纸竟然停刊了!呜呼,我无言!无言之中仔细想,忽然想起多年前有人讲的一个故事:某人娶了一个悍妇,悍妇一心想把家庭搞好,可因她的话从心里直接出来,说的真话实话,腹蜜口剑讨人嫌,结果被口蜜腹剑的二奶奏了冷本,她被休了!
  杂文报在某些人的心目中是不是一位不受欢迎的悍妇?不敢妄断!但她说真话,无坏心是真的。可能她也太累了,休息休息也好,不知是否还能复刊?
  2015.1.24.于深圳
  

  不忘本
  高致贤
  我于2012年、2013年两次回大方县避暑期间,都带着晚辈们到高枧大桥边和星宿塘拜祖。
  我们的入黔始祖智璧(明兴)公于明崇祯末年离开江西泰和县大桥头高家村,又名高市、湖州,一路艰辛,辗转至大定北门落业。明兴公及妻萧氏和他们的次子应龙公及妻李氏,两代老人均葬于大定北门外螺蛳塘,后因修螺蛳塘水库明兴公夫妇的墓碑俱毁,21世纪初得以修复。后又因螺蛳塘侧新建“贵州水西宣慰府”,明兴公、萧氏;应龙公、李氏的墓同时于2008年迁到现在的竹园乡海马宫观音山麓安葬。此前,我们的第三代祖登先公及党氏祖母已于清康熙末年葬于海马宫观音山麓了,这样,明兴公入黔以来的第一、二、三代祖人均葬于海马宫观音山麓,均有碑记。
  从第四代世哲、郝氏起,接着第五代高瓒、韩氏;第六代文宗及韦氏、周氏;第七代洪相、韩氏;第八代维田、任氏;第九代朝伦、任氏;第十代发全、文氏和我这(第十一)代已先后去世的致美、致刚;致德与刘祖明夫妇;致金;致香,以及六嫂黎祖芬等,都葬于高枧星宿塘、大桥边和中坝田,《高明兴公支系高氏族谱》中均有记载,也有墓碑为记,我们这一支系的脉络是很清楚的。附一组我们去拜祖的照片于后。
  注意:对于上述祖人中,《高明兴公支系高氏族谱》上有两个时间必须更正。即是:第131页第7行,高登先出生于1689(戊寅)年中的“1689年”,应该为1698年;第542页第一行髙瓒公1926(丙子)年出生的“1926年”,应为1726年。特此更正!
  2015.1.27.于深圳
  一些濒临消失的名词琐记2015年续之二
  高致贤
  题解:名词多得很,其中一些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而不断产生和不断消亡的。政治经济名词的产生和消亡频率更快一些。其中一些大而带有普遍性的,如土地改革、统购统销、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之类的成为历史名词保留下来。可是,它们的一些副产品(例如甄妇女、狗汤肥等名词)从生活中消失之后,就极少有人提起了,偶尔和而今的青少年们提及这种词语,他们莫名其妙,还得费一番唇舌才能让他们理解。
  以后的人们在某种史料中看到这些名词时,就可能像我们今天不理解某些历史名词一样不理解这些名词了。这些名词又上不能了词典,只好囫囵吞枣,或留下悬疑。此类名词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对于考察历史的真实性很有帮助,所以,我想把我知道的我生活时代产生又消亡的此类名词记录一些下来,以供后来研究我们经历的这一段历史的人们参考。因为是突然想到了,临时记下来,零零星星,既无分类,又无次序,故为琐记。

  【社力】。社力就是社会力量的简称。新中国成立之初,正当国家用人之际,人才又青黄不接。政府根据各个时期各种中心工作的实际需要。临时从社会上招聘一些人员来工作,相当于现在的临时工。这样,既满足了工作需要,又不至于错用人才。为什么呢?在那新旧交替之时,新旧人员混杂一起,一时之间难辨好坏,用人在即,只好先作为社力使用,在工作中进行考察、考验,符合条件者转为在册工作人员,不符合条件的辞退,有问题的视情况分别处理。
  【社来社去】。社来社去的政策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1971年的复员军人最后一批由政府安排工作后,以后从人民公社参军的农民出身的军人复原就不再安排工作了。即是从公社农业人口来参军的战士,尽管在部队立功受奖,复原就回到公社去当农民。非农业人口的,在部队受处分复原,也要安排工作。这个政策对于此前国家包分配的农业户口中专学校毕业生,也实行社来社去,不在分配工作。
  【悔过自新】。这是在清匪运动中的一项很有成效的政策!清匪就是清剿土匪。抢人钱财的就叫土匪。我们当地从1949年下半年旧政府溃退不管之后,到1951年新政府实施正常管理之前这个空白时段,社会秩序无人管,国民党的一些残兵败将与地方土匪抢劫好人,好人财产被抢光,无法生活也被迫去抢人。不少人被迫抢过人,成为“土匪”,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地清剿,那就会将好人赶到土匪那边去,成了土匪多过好人的局势,不利于建立和巩固新政权。为此人民政府实施“悔过自新”的政策,凡是抢过人的,只要自己主动到当地政府去进行登记:抢过多少次人,分到什么赃物,参与哪些人抢劫等,有赃退赃,检举揭发,表示悔过自新,不再抢人就行了。这就将那些被迫抢人的好人和土匪分开,把匪众和匪首分开,也从中了解到匪首和惯匪的罪恶情况。让被迫抢人的绝大多数群众放下包袱,参与剿匪。成功地团结大多数,孤立极少数,打击惯匪,很快罪大恶极的匪首和惯匪清查出来,加以处理,收到很好的清匪成效。同时奠定了反霸基础。我以为,反腐败也可以借鉴这悔过自新的政策。
  肥料祭祖
  ——梅讲的故事之四十一
  高致贤
  今天梅有时间,我问她能不能给我讲个故事?她想了想说,现在不忙,于是,就讲了一个用肥料祭祖人的故事——
  有一年清明节,她到南方一个大公园去踏青,正是桃红柳绿的的时候,公园东南角有一片郁郁葱葱的果园,果园里桃花红,李花白,花红花白,百花怒放,繁花似锦,吸引着众多游客的眼球!不少人正在桃、李树下施肥,还在树旁贡饭、奠酒,吃团圆饭。她感到奇怪,便上前问个究竟,人家说是在祭祖。她从来没有看到这种祭奠仪式,就十分好奇地请人家介绍。
  原来是那里实行一种环保殡葬,老人去世后,家人遵照死者的遗愿,将老人的骨灰埋在公园里的某一棵果树下,每到春天,亲人们就到那公园里的果树林中去施肥祭奠,游人们也到那里行注目礼以示悼念。到了花谢果熟的夏天或秋天,亲人们又可以到那里去接受已故老人的果实赐予,游人也可以分享已故老人们的化身果实。听完介绍,她深受感动,也跟着去施点肥料,表示对老人的纪念!
  当她们游园尽兴之后,从果树园陵的正大门返回之时,看到门边立着两方高大的石碑,分别刻着:“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古典诗词的赫然大字!
  听到这里,我情不自禁地从内心发出:“有益葬身,无害祭奠”,这种环保殡葬是很值得每个有责任心的人效法的!
  2015.1.13.于深圳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