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致贤杂文集(添加中)

  化整为零大报道,适合普通读者需要
  ——读深圳商报《政府工作报告摘要》有感
   读者 高致贤
   读到《政府工作报告摘要》(见5月29日深圳商报A1、2版),真有“贴近群众”之感。“政府工作报告”这种重大新闻,多数是被原原本本地搬上报纸。那样,看似很严肃,实是偷懒。那种既省力又无风险的原文照登,普通读者很少全读,会上听过的不想再读;除了组织上硬性安排全文传达外,一般人对这种大报告是各取所需。因为全登,许多读者不知自己所需的内容在哪里,瞄一眼就不看了。所以,全文照登的“政府工作报告”,读者并不多。
   “摘登”,记者需要先花一番精力来分析研究“报告”内容,“挤”去不适合新闻报道的“水分”,摘取读者所需的具体内容,全用事实说话。还要选准关键词,拟好小标题。这也担着摘不准或标题错之类的风险,但读者容易找到自己所需的内容,读起来方便了,因而读者也多了,宣传面也就增大了,收到应有宣传效果。于政府于百姓都有利,体现出为普通读者着想的负责精神,记者的心血没有白费。编辑这样的报道,既要精神境界高,也要概括能力强、文字功底厚。
   近月来,深圳商报的几次重大会议的报道,体现出采、编者的负责精神和业务精通,勇于创新。可喜可贺,希望把这种风格发扬光大,让我们读到更多具有实在内容的会议报道!
  
  建议成立一支编外“记者”队伍
  
  高致贤
  为报社出招
   媒体竞争 已成定局,办报须算成本。减少开支,提高质量,扩大读者面,增加订户数。这都是报人必须考虑的事情!如何能够这样?方法颇多,但抓好一支编外“记者”队伍,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
   所谓编外记者,就是业余作者和通讯员。深圳的社会文化层次高,新闻爱好者人数众,其中,不少人的写作水平并不亚于在编记者。报社可从自由来稿中发现这方面的人才。采用他们的稿件,成本比专职记者的低得多,而且他们自己就是读者,为投稿,他们就得订报。这些人都是社会活动家,各自身边都拥有一大批朋友,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他们的文章见报,友人竞相传阅,一旦他们的稿件被采用多了,又会吸引了他们的朋友来投稿和订报,像滚雪球似的增加阅读、投稿和订报人。达到降低成本,扩大读者,增加订户的目的,一举几得,何乐不为?
   那么,如何建立这支队伍?原《南山日报》的办法可供借鉴。该报公开向社会聘请若干名兼职的评论员、专栏作者和特约记者。这些人才不占编制、不发工资,只需发张聘书和兼职证就行,不受名额限制,符合条件的均于报名参加,韩信用兵——多多益善。兼职人员越多,稿件的选择余地越大,文章的质量愈高,报纸的影响力就愈大。
   那么,有了这支比较固定的队伍,是否就不用专职记者了?绝对不是。这只是专职记者的“外围组织”,利于报社“精兵简编”,专职记者多作机动队伍应急,抓重大新闻、突发事件和计划内的事实报道。面上消息、意外新闻就由编外记者们就近完成了。鄙人曾经尝试过这种办法,也应聘为一些媒体的兼职记者,觉得这对媒体降低成本、扩大读者、吸引订户均有好处。冒昧写上这些,以尽一位读者之责,见笑了!
  
  
  请给作者一块蛋糕
  读者 高致贤
  
   深圳商报每星期四举办的“读者座谈会”很有特色,但每周刊出与会者的意见,都是单向性的:读者往报社灌,看不出编辑的意见,故尔,我建议分给作者和通讯员一块蛋糕。具体说来,就是每月或每季安排一次“读者座谈会”,主要由作者和通讯员参加,使他们一则可以直接听取相关编辑对他们各自来稿的析评,使其能发扬优点、改正缺点;还可开展笔友间的经验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这样,编辑指点迷津,笔友传经送宝,使之不再像盲人摸象,或做井底之蛙,抑或夜郎自大,迅速提高写作水平,能有针对性地写稿。来稿质量提高了,报纸的质量也就提高了,达到双赢,何乐不为?
  
  
  这句话的不准确,可能影响郭春园的形象
  ——挑眉指眼
  
   读者 高致贤
   郭春园老院长的崇高品质,用什么语言赞美都不为过。可因事实不准确,反而会影响郭老的形象,也是对郭老的不恭。《始终不渝坚守党的信念——从郭春园先进事迹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一)》[见昨天(2月28日)深圳商报A3版]一文第2段的第4至6行中的“在60多年的行医生涯中,郭春园每天都在自己的胸口郑重地挂上‘共产党员’的牌子。”就是说,郭春园胸前的那块“共产党员”的牌子“每天都”桂,而且已经挂了“60多年”了。可在深圳商报今天(3月1日)头版头条刊登的《中共深圳市委市人民政府昨日作出决定 向‘一心为民的好医生’郭春园学习》的消息中,又写的是:郭春园“1982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这就说郭春园入党至今才23年,那块“共产党员”的牌子就不可能在他胸前挂了60多年了。郭春园是那么严谨的人,如果他在天之灵有知的话,也会感到不安的吧!
   这不仅仅是一个句子用得不准确的问题,它还涉及到人们对郭春园老人的评价。评论员文章的分量仅次于社论,用错了,便会影响到郭老的先进事迹的可信度。弄不好,有的读者还可能会因此怀疑郭老的先进事迹有水分,那就事与愿违了!想来,评论员写文章不至于信口开河吧,但我更相信市委、市政府的决定是正确的;而且从郭春园的生平介绍资料来看,我敢肯定评论员文章中的写法是错的。故希望贵报能编发本文,藉以消除不良影响,并告慰郭老在天之灵!
   3月1日10:15写毕
  
  商报重视写人,凸现人文精神
  ——读深圳商报有感
  
   读者 高致贤
   很少读到《这个公交司机好样的》(见10月31日深圳商报A3版)这种人物通讯了!一位开车10多年,擒贼30多次,人称“捉贼专业户”的罗师傅(报上没有他的名字)。这在今天是难得的啊!见义勇为的传统思想,鼓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英雄人物。这种英雄为社会治安做出了伟大奉献,受到人民的尊敬。
   然而,近些年来,这种人物通讯却被那种抢救落水者要先讨价,歹徒在公交车上强奸无人管,英雄在闹市中心与歹徒搏斗被杀害,居然让歹徒大摇大摆地走掉等等恶讯淹没,人们只好哀叹“世风日下、道德沦丧”了!故尔,读到罗师傅英雄事迹的报道后,我不禁眼前一亮,连声称赞“好人啊,好新闻!”李素丽在公交车上正面服务得好值得称道,罗师傅在正面服务中注重打击邪恶更为可贵。罗师傅10年擒贼30多次。这10多年正是人们哀叹“世风日下,见义不为”的时期,以前的媒体没有报道过是一种遗憾。罗师傅这样的英模为何被埋没?被见物不见人的事件新闻冲淡了!
   可喜的是,我们还可随时在深圳商报上读到如“罗师傅抓贼”、“郭谨瑜孝母”和“我们心中的英雄——保安队长张德民”等一篇篇赞扬英雄的通讯。这些通讯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鞭策,给人以希望,加强了报纸对读者的鞭策、鼓舞、激励作用。一家以商业报道为主的报纸,克服了见物不见人的弱点,发表了事在人为的通讯,正是报人的人文思想体现,希望继续发扬光大,为造就一种“好人香、坏人臭”的社会氛围作更大的贡献。
  
   “提携”后生
   高致贤
   冰心在89岁高龄时,写了篇《无士则如何》的文章发表于1988年第4期《散文世界》上,对“无农不稳”等观念加上“无士不兴”以完善,后被选入《中国杂文大观》第4卷,文之重要不言而喻。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则标明是江西的陈水根、黑龙江的杨俊宇、四川的余人等3位“小人物”写给冰老的信,她只在前后加了点“编者按”似的话。可就因有了冰老这几句话,这些“小人物”的观念就得以载入文学“史册”。若无冰老“转手”,3封普通信件莫说入选《中国杂文大观》,就是《散文世界》也不可能发表,足见伯乐之重要性。我是上世纪50年代开始投稿的,开初投出的稿子质量之低,是今天的一些编辑不屑一看的。可我却常获编辑写信指导,有的甚至当面调教,使我这个只进过几年学校的人很快就有了一些文字见诸报刊,虽然在那“突出政治”的年代,只能获得精神鼓励,但那种提携是无价的,年至古稀还受益,没齿不忘帮助过我的老师们!蔡元培等不少前辈文人,的的确确是以发现、培养、提携人才为己任,没有那些前辈之提携,梁漱溟、沈从文之辈低学历者未必能成才,至少不可能那么年轻就成才。我绝非外因决定论者,但我更相信一个人的成才,或成才快慢,有没有人善于发现和乐于提携是大不一样的。
   而今市场经济了,成功仍少不了名家提携,电影《风狂的石头》让青年导演宁浩一“影”成名,没有刘德华的思想鼓励和经济扶持,宁浩能有如此成就?至少是不可能现在就有这样的成就。这不得不使我想到:如果我们的名家、编辑都能像蔡元培、冰心等前辈和当代明星刘德华等那样关心、培养、提携后生,在全民文化普遍提高的今天,韩愈老先生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念,恐怕就可改写了!
  
  
进门“疏道”,减少“胡闹”
   高明合
   哈哈!文化部降低音像制品经营门槛了!我们也可以名正言顺的进去看看门道啦!我们都有音像制品的专长和爱好,就因少那几万元的注册资本或几平方米的营业面积被关在门外看热闹。久看不能进门就胡闹——躲在野外地下干,你抓住了,你就打击;我蒙住了,我就黑吃。被堵在门外的人太多,你能打击得了多少?法不责众嘛,再逼鼠的猫也有睡着的时间呀。现在文化政策的进一步门开放,降低门槛,敞开大门,我们可以进去学门道。这下可好哇,入门学习了门道——管理办法,同行互相监督,公平竞争。文化、公安不必再一次二次的专题严打,我们也不敢在门内胡闹了!
   我国音像制品业将因此得到进一步发展,我们也可放心大胆的从中依法赚钱了,你说是不是件大好事?好事呀,好事!
  
  
  挑 错 31
   10月28日A14,《 四大美女西子湖畔争艳》第一个小标题下第1段第1行中的“长发齐流海的张静初”中的“流海”应为 “刘海”。刘海是古代的一位仙童。他的前额垂着美丽的短发,手舞钱串,骑在蟾上,很漂亮。妇女、儿童便学他在额前垂下短发,称为 “刘海儿”或 “刘海”。这“刘海”就成为指代旧时小孩或妇女垂在前额的一排平整的短发了。来自典故的词语不能乱改。
  热情服务与“下贱坯子”
   高致贤
   有人在上海一个饭店叫饭菜时受到冷遇,还听服务员说“我不是服侍人的下贱坯子”。从深圳到北京,就会感到北京的商业服务热情比深圳的略逊一筹。究其原因,有的人还把商业服务视为低贱行为,甚至有把热情的商业服务斥为“下贱坯子的服侍人”。此类语言若出自市侩泼妇之口,那倒无所谓,而它出自服务人员之口中,且以“不服侍顾客”来表示自己的“清高”,就值得深思了!
   某些常以古老文化自居的人,往往不注意商业文化的发展变化,对市场经济更不理解。我到北京和“潮汕地区”都看到一些人以传统文化自居,并以此傲视商业文化,尤其是市场文化。分析其因,是他们被古老文化遮住了双眼,动辄是“我们有古老的文化,深圳有吗?无非是多有几个臭钱”!就像改革开放前我们鄙视美国一样,只因“传统”遮了眼,竟然还有把热情的商业服务视为“服侍人的下贱坯子”。他们将我“不想给你做饭吃”视为“清高”。这便是一些人错将传统文化束缚自我的表现。如果我们也这样来看文化,那就不叫现代人了!商贸行务中,除了个别非法、缺德的“黄色服务”外,正常的热情服务是人们都要的,也是精神文明的具体表现。
   深圳也有几千年的文物古迹存在,但他们并不以之为骄傲,要求大量接收新思想、新文化,市委市政府还一再强求文化立市、不断创新。旧文化体现历史,新文化表现进步。曾一度鄙视深圳这片“文化沙漠”的人们,而今再来领略到新文化给深圳带来的新气象、新发展,也不得不承认自己当年的封闭了!
   文化没有高下之分,但却有新旧之别。新文化带来新思想,新思想促进新变化、新发展。“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文换旧文”。这才是社会发展的规律。上海某些服务人员自视的“清高”,绝不是社会前进的产物,我们应学会适应市场经济的新潮流,不应固守某种“古文化”!
  
  
  “痛剑明”何许人也?
  
  挑眉挑眼
  
  读者 晓 语
  
   深圳商报6月15日C11版上《世青赛来了“神秘”客人 中国调研小组在行动 收集资料全为08奥运》消息中,第3段第1、2行中“中青队领队冯剑明介绍”了8人组成人员中的国作金等5个名字后,第3行中突然跳出个“痛剑明说:‘他们……好机会’。”这痛剑明是领队冯剑明之误呢,还是调研小组中的另一位“神祕”人物?因为冯剑明只介绍了8人小组中5人的名字,这就存在着痛剑明的可能,又是新华社的国外来稿,不敢妄断痛剑明就是冯剑明之误,且“痛”与“冯”的笔画、拼音都相去甚远。但联系前后文来看,说话的又应是冯剑明,真令人费解。希望以后发稿时将人名、地名、时间、数字等不可推断的字词核对准确。
  
  这块“玉王”到底重多少公斤?
  
  挑眉挑眼
  
  
  读者 高致贤
  
   深圳商报10月28日A12版上《玉王出世》的图文报道中,这块采自且末县的“玉王”有两个不同的重量:实物照片上写着清晰度高的“且末”“2874Kg”的字样。说明该“玉王”重2874公斤。而文字说明的第2段第2行中,又清楚地写道:“这块……重达2847公斤的玉块”。两个重量相差27公斤,到底哪个重量正确呢?估计可能是记者把后面的两个数字写颠倒了,但不知是行文时抄错了照片上的数字呢?还是照相时抄错了文稿上的数字?一般是行文抄错照片上的字,但又不知哪个数字形成在前,两种可能都存在,故不能肯定哪个是对的。若不加以更正,这来自新华社的权威报道,无疑会给这块“玉王”(不是一般玉石)的重量留下个历史悬案,还侍外人或后人去考证。
   哪个数字正确一时难以弄清,有待知情人士更正。我想说的是:记者、通讯员在记录或抄写人名、地名、时间、数据这几种无法用逻辑推断的文字时,务必认真细致,反复核准,否则错别一个字,就变成另一个人、别的地方、其它时间和另外的数额了。数字容易写颠倒,汉字同音的多,人名、地名容易写别字。不要小看一个字啊,许多失实新闻就因一字之差造成的,有时错了一个字还会引起官司哩,笔者有过教训,写供同仁参考。
  
  这块“玉王”到底重多少公斤?
  
  挑眉挑眼
  
  
  读者 高致贤
  
   深圳商报10月28日A12版上《玉王出世》的图文报道中,这块采自且末县的“玉王”有两个不同的重量:实物照片上写着清晰度高的“且末”“2874Kg”的字样。说明该“玉王”重2874公斤。而文字说明的第2段第2行中,又清楚地写道:“这块……重达2847公斤的玉块”。两个重量相差27公斤,到底哪个重量正确呢?估计可能是记者把后面的两个数字写颠倒了,但不知是行文时抄错了照片上的数字呢?还是照相时抄错了文稿上的数字?一般是行文抄错照片上的字,但又不知哪个数字形成在前,两种可能都存在,故不能肯定哪个是对的。若不加以更正,这来自新华社的权威报道,无疑会给这块“玉王”(不是一般玉石)的重量留下个历史悬案,还侍外人或后人去考证。
   哪个数字正确一时难以弄清,有待知情人士更正。我想说的是:记者、通讯员在记录或抄写人名、地名、时间、数据这几种无法用逻辑推断的文字时,务必认真细致,反复核准,否则错别一个字,就变成另一个人、别的地方、其它时间和另外的数额了。数字容易写颠倒,汉字同音的多,人名、地名容易写别字。不要小看一个字啊,许多失实新闻就因一字之差造成的,有时错了一个字还会引起官司哩,笔者有过教训,写供同仁参考。
  
  此“非”应补上“不可”才合本意
  
  
   晶报2月19日A6版上《警方锁定三名打人疑凶》一文《相关新闻》第1段第2、3行中的“但一早就遇上一群非要交钱进场的求职者”句,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正好相反。全文表达的是:本是免费招聘专场,可有求职者一定要交钱进场。故尔“非要交钱进场的求职者”应为“非要交钱进场不可的求职者”才合本意。非者,不也。求职者“非要交钱进场”就是不要交钱进场,正合“免费专场”的要求,正好与本文的中心意思相反,故该句非在“非……”的后面加上“不可”不可!可是,这种“非……不可”的句式中的“不可”被去掉的句子,几乎成了时下报刊图书的通用句了。如“他站出来挨门挨户说服教育,使十几个家庭放弃了非要生个男孩的旧观念。”(2003年7月1日《中国青年报》第3版《老村长再“上岗”》)。将“非要生个男孩”作为旧观念来批判,不对!“非要”即“不要”,这恰恰与老村长的本意相反。类似例子不胜枚举。
   “非”与“不可”搭配,形成“非这样或那样不可”这样否定之否定更加肯定的句子,将“不可”去掉,就变成了“不这样”或“不那样”的否定句了。这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南辕北辙,可又竟然如此“通用”,我真想不通。冒昧写来,望能求教于大方。
  
  建议开个“外地人说深圳”专栏
  
  高致贤
  为报社出招
   从“深圳人说深圳事”的“窝里说”,到“深圳事大家说”,显然开放程度有了一定提高,但仍“只说事而不说人”。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深圳,商报还需再提高开放度,让深圳人更广泛地听取“市”外人的声音。如何操作?我建议贵报在“深圳事大家说”的基础上,再辟一个既说事,也说人的“外地人说深圳”的专栏。
   外地对深圳的传言很多,虽然也有赞扬的,但因有“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习惯,加之人们不了解深圳的实情,故传言中总是批评多。而许多批评又带有片面性和盲目性,但并非恶意攻击。可那些认为“深圳搞糟了”的人们,一旦来到深圳,事实就会澄清他们的糊涂观念,纠正他们的错误看法。而这些人的评价,又最能为他们本地人和外地相同认识者接受,后续宣传的效果很好。
   那么,每天都有那么多媒体正面宣传,难道还不如这个专栏?当然不是,只是不少人有种心理:不大相信当局者的自述,却很相信旁观者的评说。再说,深圳人对深圳的发展变化看多了,缺乏横向比较,便产生熟视无睹的“麻木感”,漏掉一些好新闻。外地来人呢?与深圳有所比较,产生新鲜感,说出深圳人没有说的看法。笔者所知,早在3年前,就有外来人对深圳的违章建筑、占道经营和网络管理等问题提出过批评建议,但因没有园地发表,常常流于口头,投稿出去亦如石沉大海,未能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丢掉一笔资讯,实在可惜。
   虽然外地人对深圳人和事的看法有好有坏,但发表出来供各级决策者参考,“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很有价值,何乐而不为?
  
  
  短短3行字,内存3问题
   ——挑眉挑眼
   读者 高致贤
   1月9日《深圳商报》C2版刊载的《丁力简介》,文中第19行—21行内就有3个问题。
   1、使用数字不规范。新闻出版部门有规定:报刊使用数目字,除那种“五月端午”,“三四个字”之类句式中的数目字用中文字外,一般均用阿拉伯数字。故(丁力在)“《耐火材料》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八次获奖”中的“五十余篇,八次获奖”,应改用“50余篇,8次获奖”才规范。
   2、表达不准确。如(丁力)“2001年12月发表处女作”句给人的印象是2001年12月丁力才发表第一个作品,可紧接这个句子的前面,就有他“1981年在《有色金属》发表第一篇论文”和“1990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第一部专著-----先后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 ”的记述。故该文中所写丁力的“处女作”发表时间有误。《现代汉语词典》(2000年商务印书馆修订本)对“处女作”的解释是:“作者的第一个作品”。“作品”前没有体裁限定,丁力早已发表(出版)的那些学术论著就是他的作品。可见丁力发表处女作的时间至迟是在1981年,如果我没估计错的话,“简介”作者想表达的是2001年12月丁力发表小说处女作,或长篇小说处女作。如果说是文学处女作的 话还不知他在之前发表过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没有。该“简介”未在“处女作”前加词限定,故不准确,也可说是错误。
   3、词语搭配欠通畅。“2002年9月开始专业从事文学创作”句很勉强不通畅,习惯称为从事 某种工作或事业,若改为“从事”搭配的是“创作”,即“从事创作”。 从事什么创作呢?从事文学创作,文学创作有专业和业余两种,丁力从事的是专业文学创作,故在“文学”前加“专业”限定就更明确了。我以为前引之句若改为“2001年12月发表小说(或文学)处女作,2002年9月开始从事专业文学创作”,就更为准确和通畅了。
  
  短短3行字,内存3问题
   ——挑眉挑眼
   读者 高致贤
   1月9日《深圳商报》C2版刊载的《丁力简介》,文中第19行—21行内就有3个问题。
   1、使用数字不规范。新闻出版部门有规定:报刊使用数目字,除那种“五月端午”,“三四个字”之类句式中的数目字用中文字外,一般均用阿拉伯数字。故(丁力在)“《耐火材料》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八次获奖”中的“五十余篇,八次获奖”,应改用“50余篇,8次获奖”才规范。
   2、表达不准确。如(丁力)“2001年12月发表处女作”句给人的印象是2001年12月丁力才发表第一个作品,可紧接这个句子的前面,就有他“1981年在《有色金属》发表第一篇论文”和“1990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第一部专著-----先后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 ”的记述。故该文中所写丁力的“处女作”发表时间有误。《现代汉语词典》(2000年商务印书馆修订本)对“处女作”的解释是:“作者的第一个作品”。“作品”前没有体裁限定,丁力早已发表(出版)的那些学术论著就是他的作品。可见丁力发表处女作的时间至迟是在1981年,如果我没估计错的话,“简介”作者想表达的是2001年12月丁力发表小说处女作,或长篇小说处女作。如果说是文学处女作的 话还不知他在之前发表过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没有。该“简介”未在“处女作”前加词限定,故不准确,也可说是错误。
   3、词语搭配欠通畅。“2002年9月开始专业从事文学创作”句很勉强不通畅,习惯称为从事 某种工作或事业,若改为“从事”搭配的是“创作”,即“从事创作”。 从事什么创作呢?从事文学创作,文学创作有专业和业余两种,丁力从事的是专业文学创作,故在“文学”前加“专业”限定就更明确了。我以为前引之句若改为“2001年12月发表小说(或文学)处女作,2002年9月开始从事专业文学创作”,就更为准确和通畅了。
  
  记者被喻为“前期公安”
  
  读者反映
   高致贤
   闲聊中,一位刚拿到深圳商报的读者说:依我看啊,(深圳商报的)这些记者堪称前期公安!问其何以作比?他笑笑:这个你都不懂?公安是干什么的?侦察案件嘛。记者能侦察什么案件?远的不说啦,就讲眼前的几件“案子”吧。哪几件?你们看吧——
   昨天(6月22日深圳商报)头版二条登的《……记者“贴身”采访——揭秘深圳地下赌球》,那去“贴身”的记者不像电影《渡江侦察记》里的侦察员?他们刚写出“侦察报告”,公安部队就跟上。你们看,他指着今天商报的A5版,《举报赌球属实奖励3万元》。就这个?当然不只有这个啊!
   前几天登了小上军在深圳流浪的事,那才叫感人哩!无亲无故的一个街头流浪儿,记者偏偏会发现他有新闻价值,那个新闻敏感性啦,那种爱民心啊,啧啧!陪着个流浪儿“滚”了十多天,终于在他身上发现了好人和问题,还亲自追到湛江去,又是与湛江日报社联动,又是找公安机关配合,还像三国时候的刘备请诸葛亮一样,三顾小上军养父的“茅庐”,终于让小上的养父说出小上军是他花7000元买来的,并追根发现了拐卖小上军的嫌疑犯,报告了当地派出所。你看,这像不像“侦察大兵的排头兵”?围听者无不点头称是。
   可他意犹未尽,他提高声音、扳起指头如数家珍:还有黑保安、黑豆腐、黑窝点(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的)、非法砍伐林木等等案件,很多都由记者先 “捅”了出来,引起政府、公安等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使问题得到解决。像不像公安侦察员?!
   听众中有人问:你干过新闻工作?他答,不瞒你说,以前干过,但那时候我们只是报人家破案的成绩,未能提供破案依据,真有点 “摘桃子”的味道,哪像人家这些记者,当先锋,打头阵,不怕威胁。此时有人笑说,照你的说法,以后记者不把公安侦察员的饭碗给端了?他笑说,哪会呢,只不过记者的“立案”、“侦察”都要比公安容易得多;其实,记者同公安的目标是一致的,用毛泽东的话来说:“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记者被喻为“前期公安”
  
  读者反映
   高致贤
   闲聊中,一位刚拿到深圳商报的读者说:依我看啊,(深圳商报的)这些记者堪称前期公安!问其何以作比?他笑笑:这个你都不懂?公安是干什么的?侦察案件嘛。记者能侦察什么案件?远的不说啦,就讲眼前的几件“案子”吧。哪几件?你们看吧——
   昨天(6月22日深圳商报)头版二条登的《……记者“贴身”采访——揭秘深圳地下赌球》,那去“贴身”的记者不像电影《渡江侦察记》里的侦察员?他们刚写出“侦察报告”,公安部队就跟上。你们看,他指着今天商报的A5版,《举报赌球属实奖励3万元》。就这个?当然不只有这个啊!
   前几天登了小上军在深圳流浪的事,那才叫感人哩!无亲无故的一个街头流浪儿,记者偏偏会发现他有新闻价值,那个新闻敏感性啦,那种爱民心啊,啧啧!陪着个流浪儿“滚”了十多天,终于在他身上发现了好人和问题,还亲自追到湛江去,又是与湛江日报社联动,又是找公安机关配合,还像三国时候的刘备请诸葛亮一样,三顾小上军养父的“茅庐”,终于让小上的养父说出小上军是他花7000元买来的,并追根发现了拐卖小上军的嫌疑犯,报告了当地派出所。你看,这像不像“侦察大兵的排头兵”?围听者无不点头称是。
   可他意犹未尽,他提高声音、扳起指头如数家珍:还有黑保安、黑豆腐、黑窝点(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的)、非法砍伐林木等等案件,很多都由记者先 “捅”了出来,引起政府、公安等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使问题得到解决。像不像公安侦察员?!
   听众中有人问:你干过新闻工作?他答,不瞒你说,以前干过,但那时候我们只是报人家破案的成绩,未能提供破案依据,真有点 “摘桃子”的味道,哪像人家这些记者,当先锋,打头阵,不怕威胁。此时有人笑说,照你的说法,以后记者不把公安侦察员的饭碗给端了?他笑说,哪会呢,只不过记者的“立案”、“侦察”都要比公安容易得多;其实,记者同公安的目标是一致的,用毛泽东的话来说:“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克隆开端为何游移千年?
  挑眉指眼
  
  读者 高致贤
  
   深圳商报3月5日B08版上连载的《我们赞成治疗性克隆》第12自然段中“克隆技术的历史可以追朔到9世纪,1885年德国生物学家奥普斯特维斯曼提出细胞遗传信息的理论被认为是现代克隆技术的开端”中,除了“追朔”应为“追溯”之外,更大的问题是“1885年”与“9世纪”不相符合,不知是哪个数字正确。如果是“9世纪”正确,那么,“1885年”就将克隆技术出现的历史推后了1000年;如果是“1885年”正确的话,那么,“9世纪”又将克隆技术出现的历史提前了1000年。两个数字哪个对?读者难以琢磨。我本认为是将“19世纪”错为“9世纪”了,但无可靠资料证实,不敢妄断。科学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还望编著者更正,或有关专家指正。
  
  
  两则新闻头尾杂交国际新闻成了国际玩笑
  
  挑眉挑眼
  
  读者 高 茂
  
   深圳商报4月14日A16版上的两条国际新闻,一条是《查韦斯掏钱办电视台》有头无尾。另一条《党内高官痛批博尔顿》是“博”头“查”尾,即该条新闻的前部分写的是博尔顿,倒数第4行中,从“查韦斯自1998年”到全文结尾,写的又是查韦斯。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状况?究其原因,大概是编排时将上面一条的最后一段错移到后一篇的结尾处,形成人工“杂交”,弄得不伦不类,开了个国际玩笑。我喜欢看国际新闻,希望编排时更专业一些,不要造成这种带国际性的失误。
  
  
  两则新闻头尾杂交国际新闻成了国际玩笑
  
  挑眉挑眼
  
  读者 高 茂
  
   深圳商报4月14日A16版上的两条国际新闻,一条是《查韦斯掏钱办电视台》有头无尾。另一条《党内高官痛批博尔顿》是“博”头“查”尾,即该条新闻的前部分写的是博尔顿,倒数第4行中,从“查韦斯自1998年”到全文结尾,写的又是查韦斯。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状况?究其原因,大概是编排时将上面一条的最后一段错移到后一篇的结尾处,形成人工“杂交”,弄得不伦不类,开了个国际玩笑。我喜欢看国际新闻,希望编排时更专业一些,不要造成这种带国际性的失误。
  
  
  两则新闻头尾杂交国际新闻成了国际玩笑
  
  挑眉挑眼
  
  读者 高 茂
  
   深圳商报4月14日A16版上的两条国际新闻,一条是《查韦斯掏钱办电视台》有头无尾。另一条《党内高官痛批博尔顿》是“博”头“查”尾,即该条新闻的前部分写的是博尔顿,倒数第4行中,从“查韦斯自1998年”到全文结尾,写的又是查韦斯。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状况?究其原因,大概是编排时将上面一条的最后一段错移到后一篇的结尾处,形成人工“杂交”,弄得不伦不类,开了个国际玩笑。我喜欢看国际新闻,希望编排时更专业一些,不要造成这种带国际性的失误。
  
  
  玲玲何时回到深圳?
  挑眉指眼
  
  读者 晓 语
  
   深圳商报4月18日A4版上《妈妈,我从传销窝点逃出来了》是一篇重量级的跟踪报道,可惜“3月14日,玲玲就回到深圳”的时间是错的。为何说这个时间是错的呢?
   让我们回首看看吧:4月9日深圳商报A9版(该报4月18日提示中错为A5版)《南山女孩疑被传销团伙控制》中说的是:3月17日接到陌生男人的电话,3月19日才分两次把5200元钱寄出,对方表示收到了。4月18日的跟踪报道第(3)小标题下玲玲说她自己3月29日(我怀疑这是19日)正式交钱了,4月1日“老姐”、“林娃”的“辞职”才引起她们的警觉,“两天之后”,即4月3日才在广州知道受骗了,还在一直寻找逃离的机会,怎么“3月14日,玲玲就回到深圳”了呢?而且又是跟踪报道的“昨天”(4月17日)才回到家。她回到深圳后一个多月才回家,干嘛去啦?同一事件的两篇报道,时间如此漏洞百出,令人啼笑皆非。时间问题又还不能推断,按一般推理估计“3月14日”是“4月14日”之错。但仅是估计,不能为准。准确时间只有当事人知道。希望编记们对时间、地点、物名、人名等不能推断的名词要在采访时核对准确、记录清楚,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情深深,意浓浓
  
  ——喜读深圳商报的“情感画廊”
   高致贤
  深圳商报的“情感画廊”越办越好了。文章以情感人,衷肠越诉越真,爱恋越谈越浓。
  谈情说爱,是“情感画廊”的特定任务,在情绪浮躁,感情不专的当今,记者能从现实生活中捕捉到并发掘出很多鲜活的感人故事,编排出生动的版面,读来感人肺腑。《走遍深圳万家店也要找到你》(10月14日),记述了卫民追求小静姑娘的故事。卫民的执着精神,着实令人钦佩,且那情感的健康,与那些“爱你没商量”或“爱得死去活来”的轻浮者有着天渊之别。10月8日那篇《当年的我为何那么幼稚》的忏悔,读来催人泪下,洁儿无意伤害男友,是想以另一种方式来表示更深的爱,谁料一个不经意的玩笑,带来意外的恶果,这本不该她负全责,但她却深深地自责了15年,这该要多么坚强的毅力啊!
  上述两例,仅是“情感画廊”内许许多多生动故事中的一毛。但这些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如果有心的文艺家们能以此为素材,加以充实提高描写出来,搬上舞台荧屏,也不会比嫦娥后羿、牛郎织女、梁祝等等爱情故事逊色。诚然,我们并不主张爱情专一到“活守寡”的地步,但能用饱含热情的文笔,以一篇篇生动的抒情诗似的记实散文,将现实生活中这一代年轻人悲欢离合的感情纠葛描述得那么淋漓尽致、生动感人,这不能不说是该专栏的一大特色。
  该专版除每期必有的一篇重头散文外,“公开的情书”情深意笃。“片语传情”话短情长。插图与文字有机结合,不但图文并茂,而且融为一体,整个版面也显得更加生动,读来简直是一种美的享受。
  
  
  
  闲谈报料
  致“读者大会版”编辑
  
  编辑同志:
   读过《有多少“新闻”是白跑》(见本报11月15日C8版),深感热线记者的负责与艰辛,钦佩之余,觉得“报料工作”尚有进一步完善的必要,故在此提个“奖惩分明,预防慌报”的建议:。
   首先肯定,绝大多数报料人都是关心贵报的,是在为办好贵报尽力。贵报给他们以100元至300元,乃至万元的重奖,对及时获得重大新闻线索很有作用。但因奖励多,若不辅以适当处罚,惟恐出现谎报,让记者们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白跑上,使一些该采写的重大新闻未得采写,白白丢掉了好新闻,实在可惜。
  造成记者白跑的原因较多。一是误报。如将烧垃圾报为山火的。但因隔着防护林看不清就报了,心急如焚报动态,误报情有可原;二是不准确。如报北环大道上有盗窃团伙的,就可能是将偶尔出现说成“每天晚上”;三是滥报。如校园门口小店卖刀的。也可能确有其事,但经报料人或其他人发现后指出其危害性,店主己经改了,还作料报。四是虚报。就如北环大道盗油团伙的 “料”,也可能报料人并未亲自看到,就将道听途说的“马路消息”作为“事实”报了。一般说来,上述四种报料者都是好心,前三种情有可原,第四种就不对了。应该通过宣传教育,让他们知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个原则,必须坚持“眼见为实”的报料要求,尤其是像盗窃团伙之类的静态新闻。
   除了上述四种情况外,还可能出现恶作剧。出于好奇心,某些青少年看到有人领了几百元的“报料奖”,不妨编报“新闻”试试?更不能排除个别人的蓄意假报,造成混乱。为什么呢?因“报料”破了不少案件,“得罪”了一些坏人。有的曾向记者写恐吓信。正义当然不怕恐吓,但我们还是要预防他们以报料方式来捉弄记者,制造混乱。如何防制呢?在落实报料人身分的基础上,问清是否眼见的。对报料不实者进行调查,属恶作剧的,批评教育;对故意制造混乱的在报上点名批评,并报有关单位处理。以确保报料工作的正常进行。
  
  闲谈报料
  致“读者大会版”编辑
  
  编辑同志:
   读过《有多少“新闻”是白跑》(见本报11月15日C8版),深感热线记者的负责与艰辛,钦佩之余,觉得“报料工作”尚有进一步完善的必要,故在此提个“奖惩分明,预防慌报”的建议:。
   首先肯定,绝大多数报料人都是关心贵报的,是在为办好贵报尽力。贵报给他们以100元至300元,乃至万元的重奖,对及时获得重大新闻线索很有作用。但因奖励多,若不辅以适当处罚,惟恐出现谎报,让记者们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白跑上,使一些该采写的重大新闻未得采写,白白丢掉了好新闻,实在可惜。
  造成记者白跑的原因较多。一是误报。如将烧垃圾报为山火的。但因隔着防护林看不清就报了,心急如焚报动态,误报情有可原;二是不准确。如报北环大道上有盗窃团伙的,就可能是将偶尔出现说成“每天晚上”;三是滥报。如校园门口小店卖刀的。也可能确有其事,但经报料人或其他人发现后指出其危害性,店主己经改了,还作料报。四是虚报。就如北环大道盗油团伙的 “料”,也可能报料人并未亲自看到,就将道听途说的“马路消息”作为“事实”报了。一般说来,上述四种报料者都是好心,前三种情有可原,第四种就不对了。应该通过宣传教育,让他们知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个原则,必须坚持“眼见为实”的报料要求,尤其是像盗窃团伙之类的静态新闻。
   除了上述四种情况外,还可能出现恶作剧。出于好奇心,某些青少年看到有人领了几百元的“报料奖”,不妨编报“新闻”试试?更不能排除个别人的蓄意假报,造成混乱。为什么呢?因“报料”破了不少案件,“得罪”了一些坏人。有的曾向记者写恐吓信。正义当然不怕恐吓,但我们还是要预防他们以报料方式来捉弄记者,制造混乱。如何防制呢?在落实报料人身分的基础上,问清是否眼见的。对报料不实者进行调查,属恶作剧的,批评教育;对故意制造混乱的在报上点名批评,并报有关单位处理。以确保报料工作的正常进行。
  
  建议增标打字校对名
  
  
  
  
   贵报“三人纠错组”纠正一些 错漏别字,这是贵报编者高姿态,严自律以及 对读者的负责与信任,难能可贵。但我以为给错误最后把关的应是校对。按出报程序,作者错的编辑改,编辑错的打字改,打字错的校对改。打字可以发现作者和编辑的错误。校对对作、编、打中的错都可改。但以前似乎没给打字、校对的修改权,现在我以为应把纠错权利给他们。记得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一位老社长退休后作文批评而今出版物的错别字太多,自己愿意去干校对。校对水平高低与报刊错漏多少有关。责校应具副主编的文学水平。为确保报纸质量,希望贵报标出打字,校对之名,给以纠错权利,至少须加标“责校”之名,将责权利结合起来。
  不知是习惯还是规定,报刊以前不标编辑名,现在时兴标名了,不少报刊也只标主编、责编、或加个美编之名,贵报也一样,可《深圳法制报》已增标了“责校”之名,这可加强校对的责任感。读者也不会把错误都归于作者和编辑了。为此,建议贵报在报上增标“责校”和打字之名,把错误降低到最小限度,乃至杜绝。当“纠错组”无错可纠之时,报纸的质量就更高了。
   高
  辛卯国庆广州行之三
  ——留影于我国首幢海关大楼前
  高致贤
   10月4日一大早,建民和小茂陪我沿珠江岸参观历史文物。那一带的历史文物不少,粤海关大楼巍然矗立于沿江西路。史料记载:粤海关设立于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是我国最早设立的海关,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粤海关税务司在现关址正式建立公署。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粤海关大楼工程在现址奠基,民国五年落成。建筑仿照欧洲古典建筑形式设计,1916年5月竣工。1925年4月建筑照片送“美国建筑技术赛会”陈列展出。
   大楼坐北向南,建筑面积4421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东南立面用花岗石砌筑,高四层。顶筑穹隆顶钟楼,钟楼四面各砌塔司杆双柱,高13米,置大型四面时钟,内有5个大小不一的吊钟,为1915年英国制造。室内基本布局、结构保存完好。原正中拱券门上“粤海关”3字,改为“广州海关”4字。1993年8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大楼高18.85米,分四层,连钟楼共高31.85米,首层建成基座形式,用条石砌筑,使与上层光滑的圆柱和饰以花瓶的栏杆形成对比,正面和东侧柱廊全部双柱,仿罗马爱奥尼式巨柱通贯二、三3层,四层为罗马塔司干柱式。全楼外观威严雄壮,很好地反映了海关建筑庄严与威信的性质和功能。
   她是我国的第一海关,从这里开始收取进出口关税,打起了对外经贸之大旗,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中国海关从这里开始?她表明了国家主权,也标志了国际商贸之正式开通,闭关锁国的时代已成过去,国际交流已有较大发展。我国第一座海关大楼为什么出现在广州?这是由其地理位置所决定的。它面临大海,属我国海上往来之南大门。海关大楼巍然屹立几百载,那是我国海关史之物证。伫立于此大楼前,仿佛看到开关与烽烟之关系是那么密切!即使到了我们所处的1980年代,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特区时,虽然外战之烽烟没有了,可内部之斗争也很激烈。虽然,这与古时设立海关性质各异,亦可从中窥见改革开放之一斑!
   就在海关大楼前方,矗立着一方《毋忘国耻》的纪念碑。纪念沙基惨案中为国捐躯的先烈们!
  
   沙基惨案发生现场
   1925年 6月21日,为声援上海五卅罢工运动者,香港、沙面工人也实行罢工。工人纷纷离职返回广州,23日举行大规模的示威游行,下午1时,广州各界20多万人在东校场举行市民大会,一致通过援助沪案条件16条;会毕进行游行,工人、商人、学生、黄埔学生等依次由东校场出发,经惠爱东路、永汉中路,直出长堤西壕口,过沙面租界河对岸的沙基。
   午后3时,当游行队伍行经沙面英、法租界对岸之沙基西桥口时,早已布置好的英、法海军陆战队,从沙面突然向示威群众开机枪扫射,游行队伍猝不及防,四散躲避,当场死亡59人,重伤者百余人,轻伤者无数。同时,驻扎在白鹅潭的外国兵舰也开炮向北岸示威。
   6月23日,英国海军陆战队在广东朝游行中的中国老百姓突然开枪、开炮,当场打死59人,重伤172人,轻伤者无数。
  
   惨案发生以后,(TodayinHistory.cn)广东革命政府立即以广东省长胡汉民的名义向英、法、葡驻广州总领事提出最严重的抗议,26日又第二次提出严重抗议,并向各国领事提出:(1)此案各有关国派大员向广东革命政府谢罪;(2)惩办与该案有关系之长官;(3)除两通讯舰外,驻粤各有关国兵舰一律撤退;(4)沙面租界交广东革命政府接管;(5)赔偿此次死伤人员恤金。
   29日,广州各团体要求对英实行经济绝交。同日,香港25万工人举行全面总罢工,并有13万人陆续撤回广州。
  
   20多万人在广州东校场集会,声援上海工人罢工。
   看着这些建筑,读着这些文字,我不禁深感心里沉甸甸的。国难显忠臣,更忠于祖国的是人民啊!人民中最先觉悟的是工人!我从中读出了什么人真正懂得爱国主义之精神实质。
  
  
  
  
  
  
  
  
  
  
  
  
  
  
  
  
  
  
  
  
  
  
  
   厂
  優雅琴聲:倒数第四段第七行:勿的“老”示人这句,勿后面是以字吧?
   博主回复:那个“的”应为“以”,佩服老师慧眼,我已改正,谢谢老师!
   来源:高致贤回忆录第33章第十节 明霞1995来信(十)
   優雅琴聲:倒数第五段第四行第二句:直接在主洽医生手下干了,是主治!倒数第三段第五行第二句:一个个开始硬装英难好汉似的,是英雄!
   博主回复:老师:我非常感谢您的认真和佩服您的眼力。我用手写板写作,相似之字容易错,不但当时未看清,连老师具体指点出错处之后我再按图索骥也要反复找几次才找到。所以,我非常感谢老师! 前述两字已改正。
   来源:高致贤回忆录第33章第十一节 明霞1995来信(十一)
   優雅琴聲:其实都是即兴而发,劳您收集整理,谢谢!
   博主回复:难得您的认真负责,敬请老师继续。我想收集到一定数量时,将它编在一起,对错别字加以归类分析,找出一些带有共性的错误原因,以期引起读者注意。不知能否实现?
   来源:琴老师纠错、评论及回复小集9
  琴老师纠错、评论及回复小集13
  高致贤/集
   按:我建博4年多来,琴声优雅老师(现更名为:松石间意)不但坚持为我的博文纠错,还发表了不少精彩评论与回复,我曾在博文精彩评论集中选发了一些,现作单独列集发表,以供借鉴。
   優雅琴聲对你的博文《深圳人物之一:卢祖法》发表评论:三、转业从政,实现思想大飞跃,第三段最后一句转业从政的第一泡,泡是炮?第五段第六行首句中认为社会主议,议是义?倒数第二段最后一行“求火员”的作用,求是救?一、借鸡下蛋,第一段第四行邀请他们别深圳考察,别是赴?二、深市新闻发言人,第一段第一行最后一句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政洽经济改革,洽是治;四、手握重权不循私,经二段第五行你就可能就成为人质啊,多了一个就字。
   你回复说:老师提得很对,老师能如此仔细读完15000字的博文已令我万分感动了,且从蛛丝马迹中捕捉到那些错、别、漏、重之字词,更加令我佩服。谢谢老师!
   優雅琴聲对你的博文《高致贤回忆录第34章第三节 明霞1996来信(三)》发表评论:只有一句不太懂:第二段第一行的爸爸每日于书案边享受假花的愉快时,假花?
   你回复说:信中写的“假花”是指塑料花。那是我介绍当地一位孤儿董萍到广东打工,澳门文友许均铨为她在中山市张家边皮革厂找到一份工作,春节前小董从广东寄给我的礼物,我十分珍视,常置于我的书案前。
   松石间意对你的博文《高致贤回忆录第34章第四节 明霞1996来信(四)》发表评论:要是能重读一次大学,我肯定会学得更好!这种感想很有借鉴意义!推荐阅读。
   你回复说:失去的东西更觉得宝贵,自己认识到的知识,比别人教的记得牢,家教在于循循善诱,让孩子自省,强扭的瓜不甜。老师,你说是吗?
   松石间意对你的博文《研究生如何摆正外语和专业课的位置?》发表评论:第二段第五行后一句:以后小邹悦从高中开始就给我有的是英语书看中,多了两个字:给我.
   你回复说:孩子们的口语,是有些多余,但也方言化一些,就保留着了。谢谢老师指出。
   松石间意对你的博文《孤身野岭30载 打造千亩林海》发表评论:他虽名为索文,却一文银子都不索,而是辛勤奉献几十载,难得朴实种树人!
   你回复说:老师以主人公之名来评论拙文,的确别有新义。以前我曾多次写过胡索文的报道,但一点也没有想到这个切入口,从他“不索一文(钱)”切入正题是很好发挥的,说不准我哪时候还会“剽窃”老师这个创意哩!同意吗?
   松石间意对你的博文《贵州老乡共品茗》发表评论:第六段第一行中:分别来的贵州的赤水,是来之?
   1935年红军进入遵义时这段中,当地的干人这句,我不知道什么是干人?
   你回复说:“来的贵州”应为“来自贵州”,已改“的”为“自”;
   文中的“干人”即是穷人。我们当地方言皆称穷人为干人。红军回忆录中提到贵州穷人时,均称干人。
   谢谢老师纠正与置疑。
   松石间意对你的博文《诚信守文明 换思促和谐》发表评论:网络实名好!您有言在先,强!
   您的建议也好!千万别真生气,行得正不怕影子斜!
   第六段第三行中:我与骂人者前世冤这句,掉一个无字;本段第六行,慢慢再事实回答对方,掉用字;第七段第二行:缺之知识,之可能是乏;附件第二段第三行:《深圳持区报》,特区的特错了;
   你回复说:老师指得完全对,我已按老师指点加以改正。谢谢老师!
  
  
  琴老师为我改博文
  高致贤/集
   按:我建博3年多来,自从与琴声优雅老师网上结识后,她对我的每篇博文都予以仔细审读,对文中的错别漏字,和遣词造句以及标点符号运用中的错误,均一一作了纠正。且不只审读一篇,篇篇皆然;也不止纠正一次,而是有错必纠。3年多来,我坚持天天更新,每天至少发一篇博文,迄已发表近2000篇,除个别转载作品之外,凡属我的作品,老师均逐篇审读,逐字逐句修改。这种工作十分艰苦,不但要认真细致,还须别具一双慧眼。琴老师标明我文中错在哪段哪行,我按图索骥,有时也要返复几次才能找到,琴老师是如何审读拙文就可想而知了!我不知琴老师是不是上语文课?可这是语文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批改也难以做到,文字编辑和专职校对,对发表稿件也难以如斯,琴老师却这样做到了!
   老师的这种“有错必纠”精神,令我感动不已。伟人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经常做好事。在世风日下,唯钱是图的畸形氛围里,许多人做一点好事都很难的今天,琴老师在毫无功利的虚拟世界里,数年如一日地坚持帮我纠错,这是何等高尚的情操啊!
   琴老师如何为我纠错?金兰博友等早已表示佩服。这里随机抽几条于后,以供读友们鉴赏。
  優雅琴聲:2009-09-19 10:29:59 [回复] [删除]
  第三段第四行:间单炊具,简;第六段第二行,掉自己的己;倒数第四段第一行:报告文学于《今日山里人》刊。是刊出?倒数第二段第三行:在贵州省是佼佼者,也是更好;最后一段第一行:后朝梁子的集市贸易发展,“的”字放“发展”前面好;最后一句建议“写照”后面加个“吗”字.
  来自:“琴声部落“圈子
  来源:昔日三间茅舍,而今第三集市
  優雅琴聲:2009-09-18 12:42:49 [回复] [删除]
  第四段第三行,需字后面掉字了;第七段第二行:就害怕,掉个是字;第八段第二行:最后一句看看。
  来自:“琴声部落“圈子
  来源:高致贤回忆录第二十一章第7节:廿年前的爆炸悬案
  優雅琴聲:2009-09-01 11:14:42 [回复] [删除]
  第四段第二行:谩谈,可是漫谈?
  来自:“琴声部落“圈子
  来源:己丑回乡避暑记43:补记赴凉都之六
  優雅琴聲:2009-08-31 13:00:39 [回复] [删除]
  第四段第二行:文艺表演权的演字漏掉了;本段末尾缺标点。
  来自:“琴声部落“圈子
  来源:高致贤回忆录第二十章第7节:老了才发挥文艺特长
  
  琴老师为我改博文
  高致贤/集
   按:我建博3年多来,自从与琴声优雅老师网上结识后,她对我的每篇博文都予以仔细审读,对文中的错别漏字,和遣词造句以及标点符号运用中的错误,均一一作了纠正。且不只审读一篇,篇篇皆然;也不止纠正一次,而是有错必纠。3年多来,我坚持天天更新,每天至少发一篇博文,迄已发表近2000篇,除个别转载作品之外,凡属我的作品,老师均逐篇审读,逐字逐句修改。这种工作十分艰苦,不但要认真细致,还须别具一双慧眼。琴老师标明我文中错在哪段哪行,我按图索骥,有时也要返复几次才能找到,琴老师是如何审读拙文就可想而知了!我不知琴老师是不是上语文课?可这是语文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批改也难以做到,文字编辑和专职校对,对发表稿件也难以如斯,琴老师却这样做到了!
   老师的这种“有错必纠”精神,令我感动不已。伟人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经常做好事。在世风日下,唯钱是图的畸形氛围里,许多人做一点好事都很难的今天,琴老师在毫无功利的虚拟世界里,数年如一日地坚持帮我纠错,这是何等高尚的情操啊!
   琴老师如何为我纠错?金兰博友等早已表示佩服。这里随机抽几条于后,以供读友们鉴赏。
  優雅琴聲:2009-09-19 10:29:59 [回复] [删除]
  第三段第四行:间单炊具,简;第六段第二行,掉自己的己;倒数第四段第一行:报告文学于《今日山里人》刊。是刊出?倒数第二段第三行:在贵州省是佼佼者,也是更好;最后一段第一行:后朝梁子的集市贸易发展,“的”字放“发展”前面好;最后一句建议“写照”后面加个“吗”字.
  来自:“琴声部落“圈子
  来源:昔日三间茅舍,而今第三集市
  優雅琴聲:2009-09-18 12:42:49 [回复] [删除]
  第四段第三行,需字后面掉字了;第七段第二行:就害怕,掉个是字;第八段第二行:最后一句看看。
  来自:“琴声部落“圈子
  来源:高致贤回忆录第二十一章第7节:廿年前的爆炸悬案
  優雅琴聲:2009-09-01 11:14:42 [回复] [删除]
  第四段第二行:谩谈,可是漫谈?
  来自:“琴声部落“圈子
  来源:己丑回乡避暑记43:补记赴凉都之六
  優雅琴聲:2009-08-31 13:00:39 [回复] [删除]
  第四段第二行:文艺表演权的演字漏掉了;本段末尾缺标点。
  来自:“琴声部落“圈子
  来源:高致贤回忆录第二十章第7节:老了才发挥文艺特长
  
  琴老师为我改博文
  高致贤/集
   按:我建博3年多来,自从与琴声优雅老师网上结识后,她对我的每篇博文都予以仔细审读,对文中的错别漏字,和遣词造句以及标点符号运用中的错误,均一一作了纠正。且不只审读一篇,篇篇皆然;也不止纠正一次,而是有错必纠。3年多来,我坚持天天更新,每天至少发一篇博文,迄已发表近2000篇,除个别转载作品之外,凡属我的作品,老师均逐篇审读,逐字逐句修改。这种工作十分艰苦,不但要认真细致,还须别具一双慧眼。琴老师标明我文中错在哪段哪行,我按图索骥,有时也要返复几次才能找到,琴老师是如何审读拙文就可想而知了!我不知琴老师是不是上语文课?可这是语文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批改也难以做到,文字编辑和专职校对,对发表稿件也难以如斯,琴老师却这样做到了!
   老师的这种“有错必纠”精神,令我感动不已。伟人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经常做好事。在世风日下,唯钱是图的畸形氛围里,许多人做一点好事都很难的今天,琴老师在毫无功利的虚拟世界里,数年如一日地坚持帮我纠错,这是何等高尚的情操啊!
   琴老师如何为我纠错?金兰博友等早已表示佩服。这里随机抽几条于后,以供读友们鉴赏。
  優雅琴聲:2009-09-19 10:29:59 [回复] [删除]
  第三段第四行:间单炊具,简;第六段第二行,掉自己的己;倒数第四段第一行:报告文学于《今日山里人》刊。是刊出?倒数第二段第三行:在贵州省是佼佼者,也是更好;最后一段第一行:后朝梁子的集市贸易发展,“的”字放“发展”前面好;最后一句建议“写照”后面加个“吗”字.
  来自:“琴声部落“圈子
  来源:昔日三间茅舍,而今第三集市
  優雅琴聲:2009-09-18 12:42:49 [回复] [删除]
  第四段第三行,需字后面掉字了;第七段第二行:就害怕,掉个是字;第八段第二行:最后一句看看。
  来自:“琴声部落“圈子
  来源:高致贤回忆录第二十一章第7节:廿年前的爆炸悬案
  優雅琴聲:2009-09-01 11:14:42 [回复] [删除]
  第四段第二行:谩谈,可是漫谈?
  来自:“琴声部落“圈子
  来源:己丑回乡避暑记43:补记赴凉都之六
  優雅琴聲:2009-08-31 13:00:39 [回复] [删除]
  第四段第二行:文艺表演权的演字漏掉了;本段末尾缺标点。
  来自:“琴声部落“圈子
  来源:高致贤回忆录第二十章第7节:老了才发挥文艺特长
  
  从李健吾老作家被折掉54岁说起
  
   高致贤
   兴冲冲 从宝安区图书馆借回李健吾老人的散文随笔选集《咀华与杂忆》。这是由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4月出版,全国新华书店经销的十部“盗火者文丛 ”之一(这10部书分别为冯至、李健吾、卞之琳、梁宗岱、萧乾、许渊冲、绿原、高莽、蓝英年和柳鸣九等十位老名家的作品选集),文章选得很好,读来深受感动。
   然而,当我读到该书527页上的《李健吾自传》时,开头就说: “1960年8月17日,我生于山西运城县北相西镇曲马村,自幼逃亡在外。”这就使我万分意外!我小时候就读过他的文章,这本书中的照片也标明,1936年他已发表了不少作品,怎么会是1960年出生的?细读完该“自传”,才从中推测出“1960年”原是“1906年”之错,数字一个没错,只是“0”与“6”交换了位置。这一错位就折掉了李健吾老作家54岁阳寿,比闫王老儿还厉害!
   近年来,“无错不成书”似已成了不争的事实,但“自传”将自己的出生年写错,就错得太离奇了!这除对编辑、校对提个醒外,我还想建议图书馆是否可让读者对图书眉批改错?我借阅过一些曾获得过茅盾、鲁迅等文学奖的巨著,书中错漏不少,但问图书管理员是否可在书上改正一下?答复当然是不行。若改在书页上,就要以“污染图书”而罚款!改在别处呢,错误依旧错,其他读者不知道。所以,只好让那“洁白的书”中错误去对读者的精神肆意进行污染了!
  依我之见,应让读者挑错,挑得不对的,视为污染书页而罚款,挑得对的,还应给予奖励,奖金或奖品则由编辑出版部门付给,使之形成读者监督出版的氛围,将出版物的错误降到国家允许的范围以内,直至消除。不知诸君以为如何?
  
  
  博客消除了我的“空巢”孤寂
  
  高致贤
  
   “老爸,建个博客吧,别太寂寞了!博客很有乐趣的……不就多花点上网费?花钱买热闹呀!”孩子们劝我。“让我想想再说吧!”我回答。想什么呢?我已年至古稀,垂垂老矣,一个行将就木的人,电脑还玩得转吗?自己不能创造什么社会财富了,一个月还要多花上百元的网络费,值得吗?老都老了,这日子就将就着过吧,还怕什孤寂?想归想,孤寂的日子的确难打发。我俩从贵州退休来深圳与孩子同住。孩子们自办公司忙得不亦乐乎,不出远门也回家很晚。每天清晨我俩外出锻炼时他们尚在梦乡;我俩锻炼回家时,他们又上班去了;晚上他们回家时我们又进入梦乡了。孩子们的早出晚归与我们的早起早睡形成时间错位,仿若“参商”;一月只有两个“大星期”的双休,孩子们又要补补瞌睡带带孩,购购物资会会友,没有多与老人交流的时间。加之家电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城市邻居陌生症”,老伴又要常去帮另一个孩子家管点儿家务,我又要为这个女儿管管外孙,两老分住两个孩子家,空巢孤寂使我真有些受不了啦!
   人在孤寂中想法最多,我的住宅又面对伶仃洋,这常令我想起文天祥的“伶仃洋里叹伶仃”。人为什么会“叹伶仃”?我有位李姓朋友,两个儿子同机出国留学,一时传为佳话,后来他英年早逝,原因之一就是长期处于空巢之中,寂寞成疾。由孩子接到深圳度晚年的老人很多,深圳物质生活丰富,城市环境优美,自然气候宜人,可不少老人到深不久就要回故乡,原因就是受不了“空巢” 孤寂。用他们的话说,没人说话,嘴都闭酸,比坐牢房还难过。孤寂的确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耳闻目睹这些活生生的事例,结合自身感受,我觉得孩子们说得有理。加之以前我投稿的报纸专栏停刊,写稿没有发表园地,闲下来颇感无聊,便同意建个博客。
   今年7月27日,女儿买了台联想的笔记本电脑,她带我到博客圈里去浏览一番,读到一些优秀博文,看到不少很有见地的评论和一些情深意切的留言,非常适合我的个性,我又会电脑写作,建个博客顺理成章。于是,7月30日女儿就为我在新浪网上建了“贵州老高”的博客。从此,每天晨炼之后,我花一二个小时写博文;再带着以前未发表的文章去会博友,看看我的博文有没有人评论、阅读、转载?有没有博友给我留言?第一周没有什么反响,第二周开始便有博友来访了。 “一缕冷香”邀我加入她的博客圈;有人发评论,留言的也有了。对邀请,我积极响应;对评论我认真领会;有留言,我通通回复。邀请给我以信心;评论给我指迷津;留言给我添乐趣。我有篇支持海选窈窕淑女的博文,言及我那3岁多的外孙——乐乐正在读《诗经》。“笑谈山风”评论:“哈哈,3岁就知道窈窕淑女,长大可就了不得了!”乐乐看了很高兴,很快背诵下来。 “老贾哥”对我留言:“哈哈,比我还老,加油,老乡!”乐乐也将它背诵下来。
   到9月中旬,我自己申请建了个“高致贤的博客圈”,圈友很快发展到80多个,我的博坛活动更宽了,阅读博友文章,发表评论和为友留言,审批圈友,推荐博文,大有海阔任鱼跃,天高任鸟飞之感,精神生活十分充实,我又找到了一个生活乐园,家人又因之平添了乐趣。外孙放学回家就说“我要坐在外的大腿上”(我看博客)。我便带着他到博友家串门子,省得他到处乱跑。平时已无多少话可说了的老伴,觉得博客世界真热闹,也常傍着我细听博友的倾诉,享受博友的欢乐,与博友共赴悲欢……。她看到那些牛干、马费、羊场子;姬鸣、苟道、猪头肉之类的博客名时,常常笑得合不拢嘴;当她看到“好沙发哟”之类的评论,问我那是什么意思?我说不知所云、她更莫名其妙,便会发出一句“鬼话”的口头评论,老伴也不感到寂寞了,而且任我与异性博友交往她也不吃醋,还常常催我“上网会客啦”!
   老伴住到另一个孩子家,我仍在留守处与博友们玩。外孙乐乐放学了,便带他入博去看山乡美景、国外风情,两公孙博来博去,乐个没完。不时还要上论坛去与博友们理论理论。在这男女均爱、老少咸宜的博坛上,真真是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许多博主家中的客人,远比孟尝君家里养的多得多。建了博客,走进网络世界,交朋结友任我,一点不觉孤单,偶尔外出时间长了些,回家便要先看有无最新评论和留言,仿佛有种初恋感。
  
  博友间:交比水淡 情似海深
  
  
   人言“君子之交淡如水”,我说“博友之交比水淡”;我不知“淡如水”之交有多少情,却体会到“比水淡”之交情似海深!昨天,千里之外的博友“天下夜郎”(王应军)到深圳来看我,还约他的朋友——毕节地区水利局办公室主住刘显达一起来。我们之间素未谋面,只与夜郎是博友,博友的朋友也成了我的朋友。相见于医院输液室,时间不过10分钟,适逢我的病妻要换药瓶,他们又忙赶路回去参加团体活动,双方只顾抓紧时间说话,连水都没有来得及喝一口,就匆匆分手了!
   十分钟是那么短暂,可他们却满足了我“他乡见里人”的夙愿,给我留下深深的印象,他们还给我带来家乡土产:贵州名特优农产品《黔丰》牌的“苦荞三高谊营养麦片”,正利于消除我的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这老人常患的“三高”症。他们从乌蒙山麓大老远的来南海之滨的深圳就很不容易,而且每天的学习日程都安排得满满的,也要抽闲等空——挤点时间来见一面。为见这一面,他们从关内乘车到关外,往返3个多小时的车程,博友深情可见一斑!这不禁使我联想到:我遇到博客圈打不开、公告发不出等网上困难时,是“实话实说”、“离人”等一批博友认真为我出谋划策,耐心指点迷津,帮我解决困难!可我们素昧平生,从未谋面,全凭网上交谊,友谊却很纯真。
   博友之间为什么会有这么纯真的友情?我想,这是因为博客面前人人平等,有服务而非权力,没有新瓜旧葛,没有利害冲突,我感到了一种和谐的网络世界。如果社会各界均能如斯,岂不更加幸福?(高致贤)
  
  漫话读书
   高致贤
   人们常说某人“读过几年书”的实际含义是入过几年学,这就将读书与入学等同起来了!其实,二者是不相等的。入学当然要读书,但读书不一定要入学,不入学一样可以读书,而且在某种情况下,校外的读书还会比校内读得更专一、更适用一些。
   生活告诉我们,许多人离开学校还在读书,有些从未入过学的人也在读书,读者熟知的高玉宝、高尔基,陈登科、沈从文、舒婷等古今中外的作家,有的没有进过学校,有的入学没几年,但他们读的书却不少。不入学可以当作家,但不读书就断然当不成,最多只能创作“口头文学”。读书与入学有联系也有区别。从某种角度讲,读书比入学更重要。有的人入了学并未读好书,有的未入过学者却将书读得较好。学校教育是基础,它对促进一个人的知识积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这不等于说不入学的人就断难读好书。鄙人只断断续续进过7年学校,却从3岁开始在我父亲的烟灯盘子边读《千字文》开始,迄今年已古稀还读书不断,且读得实在。何也?课堂所学科目多,老师要求科科重要;学生学得面面俱到、穷于应付考试,难得专心学好自己喜爱而又适于社会所需的知识。而课外读书呢?却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读适用的科目,不必全面开花,可以专心学好实用知识。故学历高者的某种知识未必比学历低者学得好。这大概就是人们说的“文凭不等于水平”的成因吧。所以,国家只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为学生打个知识基础,而后让人们去充分发挥其专长。所以,愚以为,不必人人都往考大学的独木桥上去拥挤。自学也可成材的,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留心比比皆是,何况国家安排自考,承认自学考试的学历!
  漫话心想事成
   新年行将到来之际,“心想事成”的祝词使用颍率便高了起来。祝词本是一种安慰语,如“万寿无疆”之类,未必定要实现,也不可能实现,取个吉利罢了!可“心想事成”却是可以实现的。我青年时代万分羡慕记者和作家,很想当作家和记者,但又不敢太想,仅进过7年学校的我,这不是异想天开?可记者、作家的头衔对我的吸引力太大了,禁不住心向往之。
   不过,渴求中我并没有空想,而是扎扎实实地读书、写作。新闻、文学退稿百余篇,终于换得块“小豆干”,继续努力,坚持不懈,到发表多而退稿少,再到编辑部约稿。新闻、文学齐头并进,我将别人娱乐、休息的时间全用于读书写作,有时通宵达旦加班写,直到一发而不可收!……
   到我“天命”的1987年,我以两年专职新闻龄破格晋升记者,成为全地区9个新闻单位首次获此职称的5(其中2人是从省报调来的)人之一;同年,我将提供县《文化志》的资料(我所发表的文学作品目录)抄一份送中国作协贵州分会,次年3月,作协贵州分会就把批准我入会的文件和入会《志愿书》一并寄给我,让我补办手续。于是,在我51岁的1988年,终于实现了我青年时代的梦想,心想之两件大事终于成了!此前此后,我还有选择工作部门等一些心想之事成了功。
   回顾以往,我体会到:“想”,要建在自己实力的基础上,不要好高骛远,所想办成之“事”,要自己基本能够做到,或经过努力可以做到的。否则就是空想、痴心妄想,或黄鼠狼想吃天鹅肉之“想”,此其一。
   其二呢,想,只能定个目标。要达到所想之目标,必须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只想不干,便会一事无成!有志者,事竟成的“志”乃是坚定不移的“志”。想成事者须立志,立下志向要实行!否则,心想之事很难成!
  我很欣喜博友间的平等氛围
  
  高致贤
  
   垂暮之年我才当上博坛新兵,博务生疏,现学现博,黄腔频开,洋相百出,一个弹指即除的回题,我却咨询多次、耗时几天也解决不了,纯属博坛一蹩脚新兵。这种地位之我,若在官场,不敢仰视司长;在商场,财小气细;追星被星鄙视。可我加入博坛一月多,就深感博友之间的平等、互敬与相互关爱。如博文点击过万,评论、留言上千的“沧海WMK119”等重量级博友,还主动访我,评论诚挚,留言谦虚,使我十分感动。以他们在博坛的成就而言,在官场颐指气使,在商界财大气粗,在黑社会一个眼色也要人命,在演艺界也轻视“下人”,可在博坛,他们却保持了文人平等的优良传统,值得庆幸!
   入博,性不分男女,年不论老少,学历不问高低,文化不管深浅,倘若缺乏平等相待,博坛失去和谐,是会伤害许多“列兵”的情感的。宿将平等待人,便会激发起我辈“下等兵”的参与热情。鄙人深有体会: 1985年,我在参加北戴河召开的全国杂文研讨会期间,牧惠、刘甲、东方白、张雨生等杂坛名将会余便和我辈无名小卒促膝谈心,互相题词留念。我作为县机关一个小兵,采访人民日报社的老社长秦川,著名科学家钱伟长等,比采访地方一个小科长还亲切。他们没有架子,因为他们不是官;因他们是知识分子,具有礼贤下士的品德!知识越丰富,为人越谦虚,我在博坛也感受到了。幸事!
  
  
  页面超时
   我从昨天清晨到今天下午没有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文章了!为什么一个退休闲老头一天一篇短文都写不出来?,我懒惰?是没有时间?没有写作题材?抑或我外出或有事耽误了?都不是,而是网络在考验我这个老年新手:当我将博文粘贴好后,点击“发表文章”便出现“页面超时,请稍后再试,或找管理员联系”的提示。我不知页面超时是什意思?管理员是谁?如何找法?于是只好“稍后再试”,一连“后”到第三天,我每天至少发表一篇博文的计划被打破了,“页面”还在“超时”。提问回答,我亦无法操作,看来还须再“稍后”。好在我还能给博友留言和评论博友的文章,否则,我将无法与博友们交流了!
   生活中,我也曾有过多少次“页面超时”的际遇,自认为安排得实实在在的工作计划,突然间被打破了,而且不知怎么回事!这种事情又岂止发生在博客上?爱情上,事业了,交际上都会碰到。好在博友们告诉我:不要急,问题总是会解决的。草根名言很实在!
  
  要充分发挥当地宣传通讯人员的作用
  高致贤
   为提高当地知名度而利于招商引资、开发旅游业,各地采取各种措施,利用各种媒体开展宣传公关、包装自己是需要的,但在宣传中要充分发挥当地宣传通讯人员的作用,千万不要以为只有外来和尚能念经,忽视当地宣传队伍的作用。有的地方宁愿重金请外地名人来走走场子,也看不见当地人员在长期艰苦地认真演出。M年,我们当地花几十万元请一支外地记者到当地采访,待之以贵宾,结果发表出几条消息,还多有人名、地名等错误的硬伤。后知他们请到的原来是三流记者和实习生,写作能力远不如当地一些老通讯员。外人写好写歹,一走了之,责任心就更不能和本土老通讯员相比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舍近求远的情况呢?“远香近臭”的思想作怪,外来的和尚为化缘,化得缘来只消灾,只听施主的原则介绍,不了解当地实情,故尔连连恭喜,绝不指出当地的毛病,施主十分喜欢。当地通讯员呢,既宣传好的,有时也指出毛病,本意旨在引起领导重视,加以解决之后使之变好,但心胸狭窄的领导则以为是为其“脸上抹黑”,故尔忽视、冷落你,好心变成驴肝肺,写得再多再好也只不过墙内开花墙外香,当地领导看不起,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这种远香近臭的思想不克服,只认为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而忽视当地通讯员的做法,加之好酒好肉远亲,火烧房子才求近邻的领导方法,结果只会招来女婿,气走儿子,无人送终。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保守排外,我则不以为然。强调充分发挥当地通讯员的作用,不等于不重视外援,旨在于内外并重,不要含近求远,更不要远香近臭,不要忘了自力更生!
   我已在大方人社区网站上建了个“大方人”的博客,欢迎大家光顾,我已有了“高致贤的博客圈”了,再建圈子就照顾不过来了。谁若建个“大方——大大方方”的博客圈,我一定申请加入,为宣传大方尽微薄之力。
  
  欲求外名,先练内功
  高致贤
  
   为了提知名度,不少城市大力推销自己,为此而不惜借贷包装,尤其是某些贫困地区城市,弄得“官在外边梆面子,百姓家中搅浆子”,得不偿失。老百姓说,有麝自然香,城市营销要搞好,就得先把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好,管理措施制订好,严政建设抓好,投资环境搞好,经济发展创实绩,种好梧桐树,引进凤凰来.如果不是先把自身建设好,而是耗费许多人财物力去申办M运会之类的大型活动,首先是难以获准,“家中有金银,邻里有戥称”,在信息发达的今天,人家是了解你的底细的,即使你处心积虑搭花架子去蒙得主管者的意愿,一经考察核实,也会前功尽弃,不得而失.
   须知,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历史悠久,行政级别比深圳高,国际影响大.这些方面许多中小城市是不能与之相比的,必须发挥自己的特长和自身优势,炼一身硬功,种好梧桐养好麝,凤凰来了,麝也香了,何愁自己不畅“销”?
   但这绝不意味着放弃宣传自身,毕竟“酒好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成过去,有好瓜也要自夸自夸了,只是说不要把主要时间和精力花去提虚劲,而要用来练实功.“发展才是硬道理”,尽管发展也需要借助外援,但打铁还须本身硬,先得自己练内功.
  
  “你 们 错 了,他……”
  高致贤
   他俩身份证上的年龄正好是一个“反数”,男方名气很大,他俩结合,又进一步提高了男人的知名度,只要他俩的身影出现在公众场合,便会迎来种种目光,她因而享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荣誉。当有人误认为那男的是她爷爷时,她会毫不犹豫地大声纠正道:“你错了!她是我的丈夫”。并在人们惊诧的目光中说一声:“老夫少妻,少见多怪”!从而好像也获得一种国际名人的荣誉感。
   很快,这种荣誉感便在人们熟视无睹中渐渐淡化,只有丈夫向莘莘学子们弄什么讲座时才有些许感觉,但又感到似一种代夫享用,或分享夫荣,而这种享受又常被一些陌生人碰碎。他俩自助回乡旅游,本想在乡人面前来次衣锦还乡大炫耀,下飞机就打的直达本地最高级的宾馆,凭着丈夫的名片订下接待总统的房间,宾馆热情接待,她俩显得更加亲密。当登记人员问她“是不是和你爷爷住一个单元时”,她立即纠正道:“你错了,他是我丈夫”!他俩到宾馆后花园内散步时,有人夸她对爷爷好孝心,她也纠正道:“你错了,他是我丈夫”!语音虽无多少变化,可说话时的心情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
  
  原 始 依 据 的 力 量
  高致贤
   “海上生明月”的“生”还是“升”?父子争执起来:儿子说是“升”,其理由是:月只有升降,没有生死;依据是:某大酒家生产的月饼包装袋上就突出地写着“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的诗句。有理由,有依据,儿子理直据实,把父亲弄得不敢十分肯定了!于是,网上查出来是“生明月”,儿子说唯恐网上出错,不服。最后只好查阅上世纪50年代出版的原唐诗上写的是“生明月”才说服了儿子。足见依据有真伪,商品广告词是不能作为依据的,只有原始依据才有说服力,但应正告广告制作者,不要乱改别人的诗文和成语。可文学中类似例子很多:你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谁的诗句?儿子肯定说:是毛泽东的!老爸说毛泽东引用过,但诗句是唐朝王勃的。这涉及到伟人的大问题,老爸不敢怠慢,硬是找出原诗版本核对才算了事。后又扯到现在传唱的《唱支山歌给党听》的歌词是谁写的?儿子肯定是雷锋写的,他还保存有《雷锋日记》哩!这就是“原始依据”。老爸说是一个叫焦萍的人写的,雷锋曾将这歌词抄在他的日记里,此歌词因此很快被谱曲传唱,后来纠正了,现在出版的《红旗飘飘》等歌曲集中写的作词已是焦萍了,并找出上述歌曲集来印证。这便是原始依据的力量所在。
   还有一些是后人做了改造的,如富兰克林的“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的名言(见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11月出版的一生必读的书《名人名言》),就被改造为“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时间就是金钱”等等。稍作改造就易主,这与直接改为广告词不一样,似乎已得到社会认可了。名言多从借鉴改造来,但还是原创的功劳大,依据还是原始的有力!
  
  趣谈
  语 音 相 反
  高致贤
   现实生活中有种普遍现象,刚学说话的幼儿,一口童音,说的却是一口通畅流利的老人语言,如“这是什么?”“为什么会那样?”称呼自己的父母为“XX(自己的名字)妈(爸)”等等,合乎语法,方言明显;与此相反的是:某些中青年人——甚至是能用文字去教化受众的中青年文化人,他们满口成年人声音,却说着一口无忌的童言,如 “一大把阳光”,“阳光很深圳”,“几块人”等等,既不符合汉语法则,又不知所云,还要堂而皇之地登上国内外公开发播的大雅之堂。
   童言无忌,说的是幼儿语言不需合乎修辞、逻辑等汉语法则,成年人说话就得符合逻辑、修辞等汉语法则。本文说的“语音相反”,就是成年人与儿童的语言互相违背了常理。幼儿语言的老化,是因他们生活在老人圈子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理解,但某些中青年文化人的音、语矛盾不知从何而来?解铃还需系铃人,还需那些运用“童言”在媒体上教化读者的文化人来开导开异!
  
  
  这是育人的基本要求
  高致贤
  
   才上小学四年级的表外孙李正杰,已能背诵“四书”中的一些古文名句、名段、名章节了,语文、算术课本知识也学得很好,于是,有人担心她学古文会影响今后的理科成绩。我不以为然。传统的名言警句是培育人才的基础,我有亲身体会:从我自己来说罢,寨老乡亲们夸我3岁能背诵《千字文》和古诗,这是我父亲教育的结果。我父亲懂些古诗文,吸鸦片时,就拿本《千字文》、唐诗、《三字经》什么的书教我背上几段后,他们抽烟去,不时提我两句。就这样,到四五岁时,我真能背上不少诗文佳句,尽管那是读“白口书”,大多数字不认识,更谈不上理解,正如猪八戒吃人参果。但因那些名言警句印在我幼小的心灵里,以后才慢慢理解,而今年已古稀,我还受用不尽。因为——
   我接受的,不仅是字、词、句,而且是做人的思想,如“为人子,孝父母,养育恩.难尽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朋友妻,不可欺”、“精忠报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少小不努力,老大徒悲伤”……等名言,我至今还记忆犹新,且正加深理解。我沿用此法教育我的子、孙辈,也收到理想的效果。适当教背古诗文,是教孩子学习做人的工具,但不必在使用工具上浪费过多时间。我有个读硕士的女儿,发现她的法国导师的英语口语水平并不高,问其何故?师答:我不做口语翻译员,英语不过是研究病理学的工具,可供研究就行了,功夫要用在研究上,不必在工具上花费太多时间。此答令我深受启发:虽有磨刀不误砍柴工之说,倘若重磨刀而轻砍柴,那就会误了砍柴之工。
   教育者,教书育人也。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学用电脑乃手段之手段,学外语当然也不过是学习国外先进思想的一种手段。前人给我们留下许多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小学、幼儿园要背点古文,有利于接受前人的优秀思想、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以为是很有好处的。但是,必须掌握比例,为今所需,切莫“全面复古”;只作提倡,莫作规定;勿须背全文(诗),重在名言警句,不妨一试。
  
  
  趣谈
  助人记忆的谐趣名
  高致贤
   电视连续剧吕梁英雄传中一些主要角色的名字或谐音或寓意,都有助于观众分析问题和加强记忆。石柱子——中流砥柱。武德明——武工队得民心。康明理——明白事理之人。辛在汉——身在曹营心在汉。看他们的名字,就想起他们的身份和作用。正面人物是这样,反面人物呢?康锡雪——康家寨的吸血鬼。康顺风——墙头草顺风倒。狗养——狗娘养的日本军官。王杯当——汉奸王坏蛋等也是这样。
   现在的文艺作品不大用这种暗喻或谐音的典型人名了,这当然是一种风格,也不庸俗。但是,我以为,用得恰当的角色名,如常有理、惹不起之类的名字,也具有狗不理、老不管之类品牌的“名牌效应”,还是可的适当用一些的。
  
  从“并是肤浅”看,发现漏字难
  
  有话想说
  
  
  读者 高致贤
  
   深圳商报4月11日B2版所载的《豆包不粘要散花》一文中,第6个自然段第11、12行里有句“这笑料其实并是肤浅的,也不是无意义的”话,随便看去,似乎没有什么问题,其中不过多了个“并”字,但仔细领会前后文呢,不是多个“并”而是少个“不”,其中的“并是肤浅”应为“并不是肤浅”.如果去掉“并”字,意思完全相反.由此看来,在纠正“错、别、漏”字之中,发现漏字比较困难.为什么呢?有的字漏掉了,句子也是通的,可是意思恰好相反.如将“某某是反革命的”这句话中的“反”字漏掉,就变成“某某是革命的”.两句皆通,性质却变了!若不统观全文,就不容易发现漏字,更不敢补上那个漏掉的“反”字了!有的字漏了,问题虽然没有这样严重,但也似是而非,令人费解.就如深圳商报4月11的B4版第2自然段第3行中的“现在城市化建设可谓新月异”句,猛一看,不知这“新月异”是哪来的新词,新月怎么个异法?再联系前后文看,原来这“新月异”应是“日新月异”,其中漏了一个“日”字.这就告诉我们:浏览报刊是不易发现错别漏字的,仔细阅读才能加入贵报的“纠错三人组”,参与纠错,对提高自己运用文字的水平和能力都很有好处.在纠正别人的错误中提高自己.这便是我积极参与贵报纠错工作的动因.
  
  
  不能多读书也可成豪富
   ——读《中华富豪人生》心得
  
   高致贤
  
   题解:这里指的“不能多读书”不是说本人弱智或残身不能读书,而是指经济、家庭、社会等等外因迫使不能多读书者;这里指的“豪富”呢,也不是目前在国内比较之首富,而是指近现代史上在全球华商中在某种行业中的领军人物,如世界船王包玉刚、全球华人首富蔡万霖之类。
  
   《中华富豪人生》一书,由山西人民出版社于2001年出版。全书收入李嘉诚、霍英东、曾宪梓和美国钢铁业巨头谭仲英等42位近现代全球华商巨富的致富传奇事迹,内容十分丰富,读之给人以无尽的启迪。笔者受益不浅:不能多读书的人,只要艰苦奋斗,也可以成为全球华人的巨富。此乃是我读此书后的一点心得。
   笔者从书中人物的人生经历中发现,这42人的学历是:小学毕业及以下的23人,有的只粗识;中学毕肄业的7人;大专及本科毕肄业的7人;留学的3人;秀才、举子各1人。出身贫寒的30多人。少年丧父或丧母的9人。皆因战乱而没有一个顺利读完大学的,连留学的3人的求学路也十分坎坷。可他们均成了大业。让我们来看一些例子吧!
   如国家前副主席荣毅仁的父亲荣德生和他的伯父荣宗敬“兄弟俩十三四岁到上海当学陡,历尽艰辛,勇于开拓,数十年后终于成为本(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再看看大家较熟悉的香港“房地产大王”李嘉诚吧:“11岁时,他随全家为避战乱来到香港。14岁时,父亲因病去世,李嘉诚被迫辍学,打工赚钱。”
   如果说前述两例创业已够艰辛的话,让我们再看看而今“拥有全东南亚最大的注塑机制造厂”的“塑机大王”蒋震的情况吧:“蒋震原名蒋震远,原籍山东,1925年出生于一个贫农的家庭,两岁的时候丧母,到10的时候,父亲也去世,剩下他和一个哥哥相依为命。由于父母双亡,蒋震只读过四年书,自幼便要干担流、担粪施肥的工作,到了十四五岁,他跟着兄长到城市找工作,……只能找到一份杂工……”
   大家并不陌生的“香港大亨”霍英东的少年生活又怎么样?“霍英东1922年在香港一穷苦的水上人家诞生,……7岁那年,父亲在一次风灾中覆舟身亡,不久,在另一次翻船事故中,两个哥哥也落海身亡。霍母惟有收拾起悲伤的心情,带着7岁的霍英东及他9岁的姐姐和5岁的妹妹搬上了岸,住在湾仔一层‘摇摇欲坠’的唐楼,这里蜷缩着50户穷房客,半数以上患有肺病……。”
   写到这里,我不拟再一一列举了。在那战乱年代,不要说穷苦人家的孩子,就连富豪之家也难逃漂泊流离之苦。此书中收入的7个大学生和3个留学生,也都遭受过许多颠沛流离之挫折,不是像今天读大学那样一步步升上去的,其他人就不用说了!
   这些人为何能成就惊人的大事业?我认为是他们既无遗产继承,也无他人援助,更无一丝儿依赖外力发财的条件,一切都得靠自己去努力,绝了依靠外力发财之望,故一个个均有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也有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如果他们可以依赖继承大笔的遗产,抑或等待他人来扶助的话,其中多数人,最多也不过可以过上奢侈糜烂的生活罢了,哪能为社会做出那么大的贡献?
   从他们的身上,我更加理解“条条大路通北京”的民验,和“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文训。想把这点肤浅的学习心得与那些因种种因素而不能多读书青少年朋友们共勉。
   须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我相信“有志者,事竟成”!
  读贾国荣《六月 故乡的麦子熟了》杂感
   高致贤
   四像四不像
   贾国荣,博名天涯倦客人已老,他新近发表的《六月 故乡的麦子熟了》一文,深深地把我吸引住,不读完不想收网,读完了也还不想收网,孩子们叫我进餐,我说我正在看“麦子”。看后感受颇多,但又说不清楚,只好说它是一篇四像四不像的好“东西”!
   说它是散文?是散文。但那语言就像诗歌,而且从头到尾,语言生动形象,琅琅上口,韵味儿十足。我便将它当成诗来读。那是一首句子没有分行排列的诗,姑且称之为散文诗吧!城里闻听不到风声。森林般拥挤的钢筋水泥深扎地下,已让土地密不透风,伤痕累累。黄土地又在躁动不安,曾经饱受着忧患,在这金黄丰满的季节里,怂恿着一个人的惆怅和不安。
   说它是诗呢?它又塑造着一个老人的形象:一个老人就这样被风吹醒。算起来,老人谢世已有三十二个年头了,老人是我们的生产队队长,一个北方农民的形象:头缠一块白毛巾,腰结一道蓝色的粗布腰带,裤腿高高挽起,布袄敞开,袒露出秦川牛般健壮的胸肌。 这又像小说。
   说它是小说吧?它又多为诗的语言。随手剪几句看看:夕阳落山,血染西天。渭水波涌,碎动如咽。……
   说它是诗呢?它又作书评:曾读作家刘成章的名作《安塞腰鼓》,给我第一印象不是震撼,而是一种虚张声势、外强中干的做秀——尽管这篇文章多次出现在中学语文课本,作为范文传授学生。我以为,这只是一种躲在水泥丛中感慨人生,在楼台亭榭旁叹息命运,远离底层受苦之民却又热衷于轻弹痛苦之弦,在一片后庭花的缠绵中玩弄乡间情调……
   说它是评论呢?它又在回忆自己的青春岁月:在深秋的田野,我开始播种着麦子,播种着自己对土地的情愫。学着父辈,履行起一个农家后人的职责和义务。老黄牛在前面步履蹒跚,任劳任怨,我扶着犁把在歪歪斜斜地耕种;深浅不一,左右摇晃,一天功夫不到,手掌已磨下许多水泡……
   这叫我说它什么好呢?说它像什么文体似乎都像,又似乎都不像。它是一篇用诗的语言写成的散文,用散文形式塑造了一个可敬可爱又可亲的老生产队长形象。又在塑造队长形象中回顾了自己的青春岁月,表示自己不愿受苦受压、不满现状的青春活力!文贵新,这就叫创新呀!
   作者联想丰富,知识渊博,行云流水,纵横捭阖。文章意境深远,古往今来,知识性强,社会性强,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是一具有多重性的文章。喜欢诗歌的,可学其语言之美;爱小说的,可以看其人物形象之塑造和生活细节之描写;研究历史的,近可看看那段回乡知青生活,其中还可近看《安塞腰鼓》,远看我国首次被国外翻译的话剧《赵氏孤儿》;爱散文的,可看其纵横捭阖的表达方式。读者可以从中获得多种知识或艺术享受。
   鄙人才疏学浅,难以表达读后心情。我将他的文址附后,喜欢者最好读读他的原文。
  
  
  “文学冷落”与“委员选举”
   高致贤
   这两种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怎么会扯到一起来做文章题目?我在文联工作,友人相见之时,总有一番而今文学冷落之唏嘘:文学已走入穷途末路了,尤其是严肃文学和小说创作。依据是:“现在没有一部像50年代的《青春之歌》、《林海雪源》、《红岩》等那样影响大的作品了!更没有一部小说像那时候的小说那样吃香了!”我说:“这恰恰证明我国文学事业的发展。”友人惊问:为什么!
   我说:回想一下不就明白了?70年代以前的文学生活何其枯燥啊!本来,能够供给人们享受的文学作品就不多,一次“反右”、一次“文革”下来,可以阅读的小说就凤毛麟角了!人们的文学(化)享受被人为地禁锢在一个十分狭窄的小范围内。几亿人只能读到几部小说,除此就没有多少文化享受了!那时小说的影响,有如委员选举中只有少数候选人而又实行等额选举一样,把众多代表(读者)的选票集中到几个等额选举的候选人的名下。选票集中,票数就多了!所以说它们的影响大。至于小说“吃香”问题,就像“三年饿饭时期”吃碗蒸红薯也比现在吃山珍海味香得多一样,那就是民间说的“饿来香”,文学上的饥不择食。因而,我们不能以当时当地封闭式的小说影响力大小来衡量改革开放后的文学作品,以此作出严肃文学尤其是小说衰落的结论,那是很不公道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电视、歌楼、舞厅、卡拉OK、电子游戏、镭射录相、网吧以及众多文艺报刊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一下把人们的欣赏天地拓宽了许许多多。而优秀小说、报告文学等作品一出版,很快就被改编成戏剧、电影搬上舞台、荧屏、银幕,图文声相并茂,享受轻轻松松,加之生活快节奏,谁还想去死啃大部头小说原著?故尔显得小说的影响不大。再说,文艺生活中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已从严肃文学的一花独放拓展为各种文艺的多元并立,每种文艺又有多道走向。小说本身的表现形式也大为发展,这就把严肃文学中小说这位原来的等额“候选人”一下拉到大差额候选人中去竞选,它必定不可能获得以前那么多选票了。若再从横向上比较一下,严肃文学、小说的读者人数虽然比以前少了,可读者的文化层次却提高了,欣赏水平也相应提高了,对作品质量的要求也更高了。从这个角度来讲,严肃文学不是衰落而是发展了、提高了。
   如果说,严肃文学、小说在差额选举中的席位随着选票的减少而减少的话,那么,这种减少恰恰是淘汰了那些等额选举中不合格的候选人。这正是严肃文学的更新、进步。
   (发表于1994年4月1日《今日文坛》报)
  (写作体会之一)“有偿”扼杀了好新闻
  高致贤
  
   中宣部和新闻出版署发出坚决制止“有偿新闻”的通知后,不少专家批评了有偿新闻的种种弊端,很有同感。但据我所知,尚有一点通讯员的苦恼尚未涉及或涉及不深,那就是“有偿新闻”扼杀了好新闻,尤其是扼杀了通讯员的好新闻!
   我从50年代学写新闻,先后被省内外10余家新闻单位聘为特约记者或通讯员。迄今(1993年)已被中央和26个省(市、区)的100多家新闻单位用稿3000多篇(次),约100多万字。实践使我对新闻编辑的指导思想有所领悟。我曾有20多篇新闻分别获得中央和地方30多次奖。但获奖时间均在刮“有奖新闻风”之前。之后不但没有什么新闻获奖,就连发表也难了!
   有偿新闻风行之后,我就时常接到一些编辑的来信:你的XX稿子可用,但因本单位经济困难,故需赞助XXX元……还有发稿编辑主动约我写XX单位或XX人,字数定下,版面留足,寄稿就发表,但须收费若干元。更有某刊物全国收罗撰稿人为它拉稿,标明通讯、特写、报告文学,发表1000字收费800-1500元。
   上述情况使我一是不敢采写,因为采写就等于去刮钱,虽然组稿人答应以10%向我返还作为稿费,但我又不愿以钱卖掉信誉,将几十年培养的群众信任去卖几文回扣钱。二是投出去的稿子往往因无钱而遭枪毙,故我越写越少。这并非我不愿多写,而是“有偿”使然,对某些编辑失去信任。以前我的稿子见报、播出多,常有爱好写作的青年朋友问我与编辑有何特殊关系?他们认为发表作品一定要认识编辑或去送礼。我否定了他们的这种观点,并以我不可能认识26个省市区和中央100多个新闻单位的编辑而发了作品的事实说服他们,还以此写成《相信编辑莫怀疑》的体会文章发表于甘肃日报社办的《新闻理论与实践》上,对消除通讯员的疑虑,促其积极写稿起到了一点作用。近年来又常有通讯员来问我,新闻单位用稿是否要收钱?我却难以明确答复,只好凭手中的某些信件和体会告诉他们:“也要也不要”。这个“要”便打击了许多通讯员的写稿积极性,我真难过。
   有偿新闻扼杀好新闻的原因除了通讯员难拉赞助而自己又赞助不起之外,还因版面、时间被有偿新闻大量占据,通讯员的稿子没有“立足”之地,更不用说评上好新闻了!
   (发表于1993年9月17日《新闻出版报》第821期)
  那 东 西 卖 价 多 少
  
  高致贤
  
   在几位红男绿女的热情照料下,接送我们的专车不觉进入一个豪华处所。
   那里有A、B、C三位“医学教授”无偿开办老年保健讲座。接着又为老人们无偿体检、咨询。老人们排着不短的队伍。我被服务小姐扶去加了个楔。我一看体检挺简单。我是前一天才在本院全面体检过的,所检项目比他们多,手续比他们正规。我不愿占大家的席位,便主动让座。可服务小姐逼问我为何不体检,我告诉她我昨天才体检过。于是她把我介绍给他们老总。老总亲自接待,对我刮目相看。谈的结果令老总泱泱不乐。服务小姐又扶我去找B教授咨询,我说我昨天才在本院全面体检过,身体没问题,不需服什么药。她说,那就买床上保健用品吧,才5000多元一套,不贵!我说那已是我一年的退休金,还不贵?买不起呀!
   B便把负责接待我们片区的P小姐叫来,向P求情似的说:这位老先生经济不宽余,就让他买一床单人床单吧,才1000多元。我说,我不需要……逼卖使我动气了!P小姐悻悻走开。B教授还阴沉着脸劝我买。我笑对她说:“我想买另一类东西,不知多少钱一斤?如果价格——”不等我说完,她便接过话头问我想买什么。我说,你们这儿肯定有卖的!而且已经出售过了。听到此,她的脸上立即阴转晴:只要我们这里有卖的,一定给你最优惠的价格。但不知道先生要买的是什么?我把声音稍微提高而肯定的说:“灵魂!教授牌的!”
  她兀的睁大双眼!我仍然笑问她:“那东西卖多少钱一斤?”
  
  对《宝安赋》的几点看法
   高致贤
   ?? 读过《宝安赋》(征求意见稿),想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赋”的体裁表现出来了,气势大,语言美,引经据典,写得生动,虽然有的语句借鉴斧痕较重,但在作赋上是常见的,不失为一篇较有价值的初稿。为让作者将其修改得更为完美,提几点意见供作者参考:
   1、??????????? 宝安辖区的界定应弄清。是以现在的宝安区为准,还是以历史上的宝安县而论?新、老宝安的地域不同,若不事先定准,作者心中无谱,取材、用典就会超越范围,地域特色因之冲淡,使读者认为这写的不是宝安,而是深圳,或别的地方。放在别的地方也可以,那就不叫《宝安赋》了。《宝安赋》就是要具有十分鲜明的宝安特色,让人一读就知道这写的是宝安,不是写深圳。宝安只是深圳的一个区,必须摆正区与市的位置,不要将其它地方的特色“借”过来,更不要去“抢”市里的特色。市里写区仍为市,区写市里就不区了。
   2、??????????? 此稿中有的典用得很好,如“文公赋诗,千古绝唱伶仃洋”,伶仃洋就靠宝安,福田来写就不好了,写入龙岗更不行。因而,我觉得本赋中的“高新技术一枝独秀”,高新技术开发区不在宝安,就像写的是南山区了;“贡荔枝于京华”,似与高州有关; “百余年间,孕育东方之珠”,似乎又扯到香港去了;“春天的故事大地响,世纪老人南海画圈”,写“市赋”更为确切。这些典故不是不可用,是要将它怎样与宝安联系起来写,不使它游离于宝安之外,使人有生搬硬套之感,还可能引起外地非议。因为题目大,用典多,文章就显得太散,虽然当代散文不太讲究形散神不散了,但作赋这还是要讲究的。
   3、??????????? 看者容易作者难,“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文章要靠作者来修改,光凭读者单方面纸上提意见,不与作者直接交流、互相启发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建议区里召开一次审(改)稿会,由区委区政府有关领导,区党史研究室、区志办、文化局等单位,本赋作者和部分热心为本赋提修改意见并有一定文学修养的读者参加,让大家面对面的促膝谈心、共同研讨、互相启发,使作者充分听取各方面提供的题材和建议,集思广益,择善而从,将此赋修改得更好。
   井蛙之见,冒昧写来,旨在表达一个宝安住户之心愿,尽一个宝安市民之义务,仅供参考,还望不吝赐教!
  ??高致贤2005年1月16日于中南花园
   ??????????????????????????????????????????????? ??????????????
  
  
   [说长道短] 生孩子与取名
   高致贤
  A君与B女士恋爱了,进入准备结婚阶段,便先准备给未来的孩子取名,入洞房之后,更把取名当成头等大事来抓。
  取名得先对生育结果进行设想:只生一个,是男还是女?生双胞胎呢?龙凤胎还是双龙双凤?得预取6个名字。且要适合两种性别。既美丽又不俗,取名字的学问多着哩!好在A、B均有大学文凭,一个攻文,一个读理,均爱咬文嚼字,乐此不疲。
  正值蜜月,学理科的算数字,学文科的查阅字词点,然后采用优选法,筛选出名字再推敲。看法迥异,各持一端,争执不下,议而不决,各找理论依据,各请权威人士参谋,弄得不可开交,饭不思,茶不饮,冥思苦想,观点分岐,心里不快,一晃七八年过去,因为名字未取好,所以就不敢生小孩。
  四顾与他们同时结婚的,有的孩子已上小学,生了小孩再取的名字也不差,唯有AB夫妇还纠缠在预取芳名的争执中。
  后来,他俩留职停薪创办经济实体。叫个什么公司为好?他俩又在争论不休……
  C君说:老同学,先办起来再说,不要先把全部精力花在取个名上了!倘若孩子生不成,美名再好也白取。
  (随笔)实话实说有力量
   高致贤
   上世纪的“三年困难时期”,职工、学生每人每月只供应11.5公斤口粮,市民更少,农民才吃7.5公斤。故尔层层召开节粮动员会。
   某师范学校节粮动员会开始,一位教生理卫生学的老师先讲。他引经据典,根据每公斤粮食含多少卡热,人身一天所需热能的推算,每个成年人每天只需要125克玉米的热能就够了,多吃就是浪费。以科学依据证明国家供应的口粮是完全足够的。听到这里,会场内骚动起来,大大小小的非议声,压倒了那位教师的算账法!
  此时,校长走到台前,他刚从军队转业到地方任职不久,军人风格尚足,实话直说:“同学们,你们正是吃饭长身体的年龄,二十郎当岁的小伙子,一顿要吃几大碗,每月没有五六十斤粮食是不够吃的!但是呢,现在全国遭受灾害,粮食减产,国家有困难,生产粮食的农民都吃不饱。你们是未来的人民教师,要顾全大局,为国分忧。从中央到地方,干部、工人、农民、学生,大家都要勒紧裤腰带,共同度过难关,以后粮食增产了,再尽你们吃个饱;现在每月供应二十多斤口粮是不够吃的,我也饿呀!希望大家能体谅国家困难,为国分忧……”
   场内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议论鹊起:“这话我们就听得进去了。”“哪个不愿为国家分忧?”“校长讲真话,我们听!”……
   会议收到很好的效果。那位老师的“科学”竟然不如校长的几句大实话。足见实话实说的力量所在了!
  
  乡情职位谁为高?
  ——从与程长龙的交道谈起……
  高致贤
   转瞬离乡十余载,深感乡情与职位之高低发生了变化!
   蜗居故土几十年,在故乡那片小天地里,人们总是以职务大小来论身份之高低。在乡里,乡书、乡长就是一乡之王,被称为“土皇帝”,县里、地区也差不多如此。其中,有的长还以“父母官”自居,高高在上!离乡外出交往就会有另一种感受——乡情更比职务高!这还得从我与程长龙先生交往的感受说起——
   一个陌生电话从国外打来,问清我的姓名后,他便自报家门:我在美国,我叫程长龙,土木工程的程,长短的长,龙飞凤舞的龙,我出生于贵州大定羊场坝,与你是小老乡,我小你几岁,应叫你大哥,我要向您报告……他原来是我的热心读者,言及读了我的什么什么文章,受到什么启发,引起他对大方,对贵州,对祖国的不尽思念……
   从此,我们书来信往,网络交流,电话传音,成了知交,倾肝吐胆,推心置腹,不问职务,只以兄弟相称。其实他的职务不低。他是中国国民党驻美国总支部委员、中华民国侨务委员会咨询委员、美国加州首府华侨协会副主席,但他毫无官腔,虽未谋面,感觉他并无官架子,官场势利等等均被华夏儿女、大方老乡之情湮没了!这不禁令我想起在外与老乡交往的感人事迹。
   我一度沦落在京期间,从莘莘学子到省部级高官的老乡在一起均不以官职示人,只以年龄大小来相称,互相尊重,互相关照。当时中南海的毛泽东故居仅对中央国家机关开放,限量发票,韦洪鑫老乡却将他的参观券让给我。
   邓小平、胡耀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的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冲同志的追悼大会,党政军参加者均有较高的职务,我们一批普通人却以大老乡的身份受邀参加……
   离乡越远,老乡的范围越大,在国内有大、小老乡之分,出国见了国人格外亲,出了大洲,各洲人员的情感有区别,各大洲之人也自然视为老乡;我想,上了宇宙空间,地球人便是老乡了!
   老乡有种亲近感,乡音是联络信号,乡情颇有凝聚力。离乡越远,乡情的凝聚力越大,那区区职务在具有强大凝聚力的乡情面前,已显得十分苍白了!这大概有个原因:离开职权范围,职务就淡化了,离你管区越远,职务就越没有作用。而乡情的作用力呢,正好与职权作用相反,离乡越远,凝聚力量就越大!
   游子思乡情结,可以将游子们紧紧地凝聚在一起!故什么XX同乡会、X侨协会之类的民间组织就应运而生了!
  
   奢香夫人究竟出生于何年?
  
   高致贤
  
   诰封“明顺德夫人”奢香出生于何年?近年来在奢香故里——大方县出现了1358年(见奢香铜像)、1361年(见《历史文化名城——大方》)、1366年(见《毕节文物》)和1368年(见《奢香夫人生卒年代考》)等几种不同版本,引起“大方论坛”的高度重视,发起对这一问题的探讨,这种对历史负责任的历史唯物主义精令愚敬佩。且认为这次讨论来得及时,现在正是该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了。为什么这样说?
   奢香生于何年?据我所知,目前尚来发现历史资料记载,多以吴嵩梁“二十孀闺”的诗句与奢香丈夫霭翠之死年来推算。奢香生年何时出现几种版本?皆为今人们弄出来的。《大定府志》、《大定县志》的记载是一致的,现在有人把它弄出矛盾来了。谁对谁错?其说不一。好在弄出这些不同版本的当事人大多数还健在,现在把问题讲清楚还有人在。但这些人多数年事已高,若不抓紧时间讨论出一种比较一致的结论,以后更难说清了,说不定会留下个历史悬案哩!如果我们因自己做学问的态度缺乏严肃性而乱了历史,又不愿加以改正的话,那就既愧对前人,也愧对后人,还愧对侪辈。故我愿参与讨论,藉以好好学习一次大方历史。
   现将我的刍议写来作为引玉之砖,敬请不吝赐教。
  
   本人曾于1995年2月22日在《毕节报》上发表拙文《奢香夫人生卒年代考》,那仅是针对于当时的两本权威资料(一本是毕节地区文化局1982年编印成册的《毕节文物》,该书第115页上写着“奢香(1366-1395)”而同文中又说1388年奢香才20岁,其间相差2岁,前后矛盾。另一本是大方县文化局和建设局所编的打字油印本《历史文化名城——大方》。其中第7页上写奢香“生于元顺帝至正二十一年(1301)〈这显然是“1361”之写误〉明洪武十四年(1381),其夫霭翠逝世”)的不同版本,对照《大定县志》作出“奢香的出生于1368年。奢香(1368——1396)是有据可查的”结论。
   此后,又于1996年在奢香陵园内树立的奢香夫人铜像底座上赫然铸上奢香的生卒年为(1358-1396),这就成了铜证如山!可也并非如此。
   鄙人从《大定县志》(1985年10月点校重印本)107页上查得明洪武“二十九年,香卒”。即是1396年。所以,奢香卒年不是1395年,而是1396年。奢香卒于1396年,与多个版本相符。且《大定县志》有明确记载,可以肯定为1396年,看来问题不大。这里悬殊大、争议多的问题是奢香的出生于何年!
   奢香的出生于何年?《大定县志》上没有记载,但查得该县志559页上清道光十年黔西知州吴嵩梁(字兰雪,东乡人。道光十年官黔西知州)诗三首之一的《明顺德夫人奢香墓诗》中有“顺德夫人宣慰使,大节千秋功万里。华年十四嫁通侯,二十孀闺守孤子”之句。可知奢香是20岁孀居。又在该志107页上查得洪武“二十一年,长兴候……令又减万石。其年,霭翠死,香摄职”之记载,足见其夫霭翠死于洪武二十一年,即1388年,是有确切记载的。
   于是,我们以吴嵩梁诗中的“二十孀闺”为据(目前只有此据),用1388年减去20年便是奢香的出生年,即1388-20=1368。这便是我考证的奢香的出生于1368年的依据及结果。
   待续
  续前
   还有个奢香出生于1358年的问题,这只见铜像上有,不知其来源。不过,我们可以从dfmcls君“通过《大定府志》记载,奢香生平总结如下:
   1、洪武十六年(1383),入朝进贡,同年,被马煜打。(入嫁时间应在此之前)
   2、十七年(1384),走诉京师。开九驿。
   3、二十一年(1388),夫卒。(夫死时自己应该是20-30岁)
   4、二十三年(1390),遣子入朝。
   5、二十五年(1392),子妇奢助入朝。(儿子已经结婚)
   6、 二十九年(1396),卒。”的结果中来看,我们便可从《大定府志》记载的“二十一年(1388),夫卒。”的结果看出霭翠死于1388年。这个结米果与《大定县志》记载完全相同。这就可以肯定霭翠是卒于1388年的,并以此推算得奢香生于1368年。可该君又在“3、二十一年(1388),夫卒。”之后加了个(夫死时自己应该是20-30岁)括号。括号中的“20”岁有吴嵩梁诗为据,可那“—30岁”呢?若有30岁的史实,写出来便可说明奢香出生于1358年是正确的。如果仅是为了迎合奢香1358年出生而分析、想象个“应该”的话,那就不足为据了。好在dfmcls君提供了这括号之外的史据。我们可以此为据来不同意:
   Xxx君“本人查阅了网上的水东的“宋钦”,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去世。由其妻刘淑贞代袭宣慰同知一职。
   再查“奢奢夫人”已知水东“宋钦”去世的同年,霭翠病逝,这证明霭翠也是公元1381年去世的。
   已知奢香20岁守寡,即1381年减去20岁等于奢香出生于1361年,和上面的资料吻合!”的意见。
   我们知道,网上查阅的东西与史书记载的不同,就应以史书为据。为什么呢?因为史书经过撰稿、修改、初审、编辑、打印、排版、校对、终审等严格程序之后,才能印刷出品。而网上的东西呢,往往随写随发,不需编、校、审等程序,自己写错的东西一般自己不知是错,写完就发上网了,我也常犯这种错误,所以,我以为网上查得的东西的可信度,比不上史志印刷品的,虽然两者都有对错,但我宁愿相信史志查阅结果。说不定xxx君查得那个“网上”的结论,就出于今大方人我你他之手哩。不信再查一下那信息的来源试试?所以,网上查得霭翠死于1381年不可信,因而奢香生于1361年也就不可信了!
   以上仅是个人浅见,就教于大方,敬请不吝赐教!
   注:我在《奢香夫人生卒年代考》一文中的第四段第4行中的“同一页”应为107页,特此更正,并向读者致歉。
   2011.11.6.于深圳
  对介绍中国“航发厂”文章的补完善
   高致贤
  
   这里的航发厂,即是中国第一航空发动机制造厂的简称。因为该厂建在我们贵州大方县的羊场坝,我曾在—些媒体上发文介绍过该厂,但因当时采访范围太窄,材料来源单一,无处核对等因素,致使文中几处叙述不准确、有缺陷,不完美。现根据来自台湾、美国等地的一些航发厂的创始人或见证者提供的“三亲”资料,对此前高致贤的一些介绍性文章作些补充,修正,使之更为完美!
   一是:该厂选址传说,此前写的是:“该厂选址羊场坝还有些偶然性。何也?昆明筹备处被日军轰炸后,航委会决定寻找地下溶洞建厂,并立即派出勘探人员沿川滇公路寻找,计划前往四川。可勘探队到毕节住旅店时,谈到他们要去四川找溶洞之事。老板听后说:找岩洞何须去四川?大定羊场坝的岩洞多得很嘛!旅店老板不经意间一句话,竟然促成我国第一个航空发动机制造厂建在大方县的羊场坝”。那个提供的老板是谁呢?时隔几十载,记不清了,故尔语焉不详。
   《航空救国》一书对此有更为详细的记载:
   “由李耀滋博士带一名机械士黄怀良及一名司机,开一辆卡车,装上若干工具,向奇山峻岭峡谷方向驶去,一路人烟罕见。傍晚到宣威小镇,三人即搭起车棚在车上过夜。如此开了两天车,竟无一处合格。车到毕节,见路旁有一机关,“西南公路工程处”。因已天晚,待次晨拜访。负责人姓林,唐山交大毕业,寒暄间,才想起小时候他曾为李博士补习过英算。李博士说明此行目的后,林老师即表示为他打听。当晚即盛宴了当地士绅。其中一位客人表示,既是国防工业怕日机轰炸,何不找个山洞?从毕节到贵阳途中,40公里处大定县附近,有两个天然山洞,足可容纳师旅。于是次日,林老师带了向导一齐出门。在大定县东(实为南,高致贤注)五公里处的羊场坝小镇下车,步行转过山坳一片田地,再一转就在山岩边出现一座凯旋门似的大洞,高阔都近百米,深约300米,转入侧洞,也有三四十米宽,数百米深。正洞尽头顶上有个其大无比的天窗。洞内偏坡上有个道观,住了一位老道。洞及道观,皆名清虚。再隔一山,又有一洞,名为乌鸦。洞口乱石堆集,露出处仅约五尺,在一个浅谷尽端,比清虚洞隐蔽很多。乱石堆之后,洞内颇宽敞。羊场坝甲长很热心,告知山后一公里处,有条小溪,可以引水。乃连夜赶回昆明报告。
   老厂长(李柏龄)认为羊场坝地处昆明、重庆之中,离贵阳不远,很是满意。经报航委会后,回电说,滇西某处有个陈家洞,宽2里,长20里,可能更好。为了彼此比较证实,李博士又花了近月,翻山越岭,出入土匪横行之区,才找到陈家洞。此洞比清虚洞还小,又夹在山谷之中,毫无建厂条件。于是老厂长亲身到羊场坝勘察,觉得乌鸦洞紧凑,刚好塞进机工车间;清虚洞有自然通风条件,颇宜铸工;羊场坝颇平坦,适合办公大楼、员工宿舍等。计划上呈批准,于是建厂施工刻日开展。”
   这段记叙的内容更丰富,史料更翔实,信息量更大。
   二是:建厂资金来源。此前写的:“建厂投资是蒋介石50岁生日所收礼金,计344万美元。”不完整。
   《航空救国》一书记叙:“当政府决定兴建航空发动机制造厂时,就有意将当年全国人民为蒋公五十寿辰‘航空救国’的献礼基金,作为建厂经费。最后有多少经费是在此项捐款项下支付,不得而知。但无论如何,大定厂建厂的机器购置等主要经费都是靠向美国几次商业借款的费用下支付。……大定发动机制造厂的筹办经费,在1940年代初期,即高达350万美元。在抗战物资缺乏、外汇短缺的年代,金额不可谓不庞大……”。这样记叙就比较客观,令人信服了。
   三是:关于该厂总工程师问题。此前写的:“汪福清自始至终任生产厂长、总工程师。”似乎该厂里没有设专职总工程师,不确切。
   对照《航空救国》一书文献介绍:该厂设有专职总工程师。他们是:
   第一任总工程师兼首任工务处长:李耀滋博士;
   第二任总工程师:钱学榘先生;
   第三任总工程师:程嘉垕先生;
   第四任总工程师:曲延寿先生。
   副厂长兼代工务处长:汪福清先生。
   从这个记叙看,汪福清先生没有任过总工程师,此系当时笔者推测之误,特此致歉!
   注:《航空救国》由中国(发动机制造厂文献编辑委员会编、台湾河中文化实业有限公司出版)感谢程嘉垕总工程师的儿子程长龙赠予此书。
  
  清听:高肃发指示啦!
  高致贤
   昨天傍晚,我在高氏群周日休息发表意见,不到1分钟就被高肃移出该群,不能再看,故这里引用不了我发的原话,望谅。我的意见大意是:不要用空话大话假话忽悠宗亲,请将宗亲们捐来出高氏总谱的款和北京会议的会议费的收支明细账以及开支项目公布,问题就不难解决了。并说北京会议开始热热闹闹,结果糊里糊涂,四分五裂,难道会议主持人就没有一点责任吗?(哪个宗亲能为我复制那段原话,让我好好反思一下,万分感谢,包括高肃宗亲)。后来,我在高氏另外的群中对此事发表了看法(见两个附件),于是,有了高肃的下列指示,我原文照转。并对作了回答”。
  
   高肃 2011-11-10 23:07:47
   您在群里发表这样重的言论,会把我们的友谊毁掉的,事情没有弄清楚前,请慎重发表意见
   (致贤答:我的言论到底有多重?请把它拿出来供批判,我不需对此保密。)
   高肃 2011-11-10 23:11:15
   我现在代表的不是我自己,是高家的形象,树立形象本身就困难重重,没有经费,没有资源,很多人不理解,松散的组织本身就很难协调,当问题出现而不能协调时,还有法律,但是不易在公众中互相诋毁,这无助于解决问题。
   (致贤答:我诋毁了你的光辉形象?更应把诋毁形象的言论拿出来,也好以言定罪嘛,我接受领导处罚!)
   高肃 2011-11-10 23:12:00
   群里有很多年轻的孩子
   (致贤答:你还要20年后才退休,群里有多少属于你“年轻的孩子”?真真姜是老的辣,我这37“公岁”的人怎敢冒犯你?有罪!)
   高肃 2011-11-10 23:12:56
   我们大人解决不了的问题与烦恼,可以有法律,但是留给高家孩子们的应该是信心
   (致贤答:让他们也有信心拿了捐款、收了会议费不结账?未必吧!)
   高肃 2011-11-10 23:14:55
   我们从来没有见过面,也没有打过交道,只是按规定把您移除了群,是为了群里的未来的年轻的高家人有个好环境
   (致贤答:尽管我的言论未点谁的名,但因我点了一些事,使这群里的环境不利于你为所欲为,你当然要扫除障碍,这可理解。连高有德、高玲萍、高建福等为此群做了许多好事的宗亲,都一一被你踢了,我算什么,不踢死已是宽大了,不过,要得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坚持正义者是踢不完的!踢了我一个,自有正义人!)
   高肃 2011-11-10 23:15:10
   如有得罪,请谅解
   (致贤答:有理就说,不必客气。对一个被你扫除之人还这样虚心?可别虚伪哟!)
   高肃 2011-11-10 23:15:29
   晚辈给您赔礼了
   (致贤答:不敢当,领导别折我寿延!)
   高肃 2011-11-10 23:16:53
   维持一个组织,需要的不仅仅是钱,还需要勇气,需要毅力,需要团结,需要爱心。希望继续得到您的支持。
   (致贤答:一个被你扫除之人还敢谈什么支持?你不处死我就皇思浩荡了!)
   高肃 2011-11-10 23:18:38
   在高家会处于无序状态下,需要大家保持冷静。需要我出来解决问题。
   (致贤答:是的,没有你这样的铁腕人物,莫说高家会不行,连地球也会停止转动哩!)
   高肃 2011-11-10 23:20:23
   如果我累趴下了,可能至少缺个为高家卖苦力的。
   (致贤答:是呀,你可要身体健康,永远健康,甚至万寿无疆!群民们才活得成呀!)
   高肃 2011-11-10 23:23:06
   身份职位对我并不重要,我还年轻,过20年后我才到退休的年头,到时再出来做宗亲工作也不晚,但是命运既然让我出来了,我也要有头有尾,处理完再离开啊。
   (致贤答:身份职位哪有钱重要?20年后,我等老障碍的骨头都化灰了,谁还敢让你拿了钱要结账?大胆吃吧。但要谨防有骨头哟!)
   高肃 2011-11-10 23:25:21
   我知道我打扰您了,也许您还不会理解我,没关系,宗亲工作本来就很难被理解,包括我的家人,都说我疯了,但是为这个家族疯应该还是有点价值的,希望我不会伤害到您,谢谢。
   (致贤答:你的家人也真是,别人不理解你,他们也不理解?你没有拿钱给他们用吗?告诉他们,你是疯得有价值的!至于我呢,想踢就踢,还怕什么伤害?大人有刀我有头,不杀就是最大的关怀了!)
   高肃 2011-11-10 23:26:47
   对于北京的问题:我已经在公告里说明白了,您有不理解的,请与我交换意见。
   (致贤答:好的,请把账目公布一下!)
   高肃 2011-11-10 23:06:05
   管理全国宗亲的事,不容易,何况我还年轻,希望继续得到您的批评,只是希望单独交流
   (致贤答:你年轻有为,提个建议,马上就把我踢出群了,还希望我批评?多么礼贤下士的首长!单独交流我更不敢享受那么高的恩宠。有什么指示还是当众说吧。让我死也死得明白。莫名其妙的蒸发了,你这全族人的首领倒清静了,可又恐怕我又蒸发不了,反而误入白虎堂,踢死何该!)
  
  续前
   附件一:贵州老高(1540686647) 22:49:26 高肃的狐狸嘴脸终于露出来了!北京开会前他还专门打电话请我参加,说要选我为委员,前几天才向诉苦,我刚刚发了一个要把账目弄清的意见,并未指谁,他马上就把我移出高氏周日聚会群,这算什么本事?你把我移出,就不准我姓高啦?你可把持一个群,你能控制整个网络天地?控制所有媒体?哈哈哈哈,群名你可移出,那捐款、会议费不算清行吗?须知,杀人要抵命,欠账要还钱,贪污要清算,做错事只有悔过自新才好,你想借你与几个部长合影来吓唬族人是吓唬不了的。说不定那部长也是被你骗来的!骗子想以大人物来遮丑的很多,但能掩得了吗!???
  
   附件二:和为贵这不难懂,但问题不是单方的,一个随便把宗亲移出群体:剥夺别人发言权的人,连个讨论的余地都不给别人,想和都没处和。和是双方或多方的,单方怎能和呢?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鱼肉能与刀俎和吗?匹夫之见,还请批评。
  
  
  
  
   可以认定奢香出生于1368年
  
   高致贤
  
   奢香夫人究竟出生于何年的问题正在热烈讨论中,长篇电视连续剧《奢香夫人》于11月10日开始,以每天两集的安排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热播。我的网友们对该剧也很关心,纷纷向我发信提问,剧中并未出现奢香出生与结婚时间。她虽然是历史剧,剧中主角也是实名历史人物,但她毕竟是艺术品,剧中情节不能作为历史依据,故我们还是以史志记载为据来论定奢香的生卒年代问题为好。
   奢香死于1396年,有《明史》、《大定府志》、《大定县志》的明确记录,应该是没有疑问的。虽然《毕节文物》上有奢香(1366-1395)年之记载,但我曾参加过该书的前期资料准备工作,种种原因未能参与定稿,但那时我正在从事文物工作,奢香那个生卒年均可认为是撰稿人之误,可以否定(那撰稿人尚未死,就在当地,一直没有参与此问题的近期讨论,不过,有依据还可以拿出来)。剩下的悬案就是奢香出生于哪一年的问题了。
   奢香究竟生于何年?“1358年版(见奢香铜像)”没有史料依据说明,没有谁出来证实,可不予承认。
   “1366年版(见《毕节文物》)”呢,前面说了,此不赘述。
   “1361年版(见《历史文化名城——大方》)”呢,依据也是吴嵩梁的“二十孀闺守孤子”诗句。所不同的就是有人从网上搜到霭翠死于宋钦死的洪武十四年(1381年),但那是今人发上网的,不是史志记载,不足为据。而霭翠死于洪武二十一(1388)年呢,《大定府志》、《大定县志》的记载均是一致的。同样以吴嵩梁的“二十孀闺守孤子”之诗为据,用1388年减去20年就是1368年。所以,据目前找到的史料记载,奢香夫人就是生于1368年。
   以此再作引玉之砖,希望有人拿出否定这一论定的史料,得出更准确的结论。如果没有其它史料为据来推翻这个结论的话,就可认定1368年是奢香夫人的出生年了。
  
   奢香故里大方人高致贤2011.11.15.于深圳
  
  闹市中心的野外生活者
  ——守工地的农民工
  高致贤
   谁是闹市中心的野外生活者?农民工,说确切一点,是守工地的农民工。
   夜幕降临,华灯怒放,国际大都市的夜生活开始了!公路上,车轮滚滚;酒吧间,歌舞升平;舞池内,搂腰抱颈;情人路上,小鸟伊人;街头巷尾,红男绿女们拥抱接吻;x星级宾馆内,达官贵人们忙公谋私;高楼大厦中,老板、太太大把花钱……人们随意享受着现代化生活,纵情放松一天疲惫之躯!可谁会想到:此时此刻的闹市中心,竟然有一些野外生活者……
   现代化城市离不开电,为保电缆安全,电力施工的工地上就守卫着一些农民工。他们是电的守卫者,可他们与已普及到农村的电影、电视挨不上边,电脑更是他们想都想象不到的东西。就连最普及的电灯他们也无独自所有。他们的夜生活,就是借路灯之光打卜克:斗地主!“胜利果实”就是掏对方的腰包。酒是不敢喝的,误了事就连这临时工也打不成了!
   他们苦,他们累,他们不能像其他市民一样正常生活!但他们并不抱怨,他们有此工打已足矣!来自荆州64岁的刘姓老农,不知与三国时的刘备有无宗族关系我不知道,他也没说,可他对这份零工很满意。他说,这工不干重活,他很能适应;从60岁开始,家乡政府每月发给他50元养老金,油盐问题解决了。他在城里为人看工地,白天58元,夜里70元,一天一夜128元,一个月3000多元也满足了!虽然不分白天黑夜的干,但晚上可以睡觉,白天工地上有人上班,他们没有事,便自己煮饭吃,节省点钱,一月还有点积蓄……
   他已在这个公司打了4年多零工,工作一直没有离开过国际大都市,几年来,他们一直住在工地上。没有房子,他们捡些废品搭个窝棚在工地边,个人享受单间,可要再进去一个人,就会把那一间窝棚挤破!他们,无电照明,借路灯之光照;没有水,到附近的建筑工地上去求;提得一桶回来,洗菜煮饭后,留点儿冲个凉睡觉。最尴尬的是没有厕所,到时候还得去找方便处,吃喝拉撒都很困难!加之工地上“闲人免进”,他们就更加孤单!白天,近看车轮滚滚,傍晚,遥看散步闲人,没人与他们对话,他们也没有机会与外人对话,一天嘴都闭酸。夜深人静,高楼大厦内的灯光渐渐熄灭,山一般黑魖魖高楼大厦下,路灯鬼点火似的苍白,他们只能死守工地老营……
   几年来,他们过着桃花源式的生活,成了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图书、文娱生活之绝缘体,只知看守材料,领取工钱,买菜煮饭。如果说打其它工的人还有个集体食宿,下班后还有时间找个地方看看电视、听听新闻的话,他们只能各自住在自己临时搭建的小窝棚里,除了一款手机,身边再无其它信息媒体,几近与“市”隔绝,不知天气预报,风和日丽容易过,一旦遭到狂风暴雨袭击,那就苦不堪言。他们不知有什么新闻,也不知社会上发生了什么重大事故,更不知什么国家大事矣!现代“桃花源”中人!
   闹市中竟然还有一个被城市生活遗忘的人群?!
  
   我是奢香生于1361年的第二系铃人
  
   高致贤
  
   常言说:解龄还需系铃人,奢香夫人出生于何年的问题正在与长篇电视连续剧《奢香夫人》的热播同时进行。
   奢香生年有1358、1361、1366、1368这4个版本,皆为今人所造,难作结论。“1358年版(见奢香铜像)”没有史料依据说明,没有谁出来论证;当时听说是领导定的,哪些领导定?依据什么定?只有靠知情人来说了!
   “1361年版(分别见《历史文化名城——大方》和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奢香故里》)”。
   时任县政协文史委主任的朱抗胜主编,在《奢香故里》介绍奢香文中写道:“奢香,彝名舍兹,生于元顺帝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系四川蔺州(今古蔺县)宣抚使、彝族恒部扯勒君长奢氏之女。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年方14岁便嫁与贵州彝族默部水西(今大方)君长、贵州宣慰使霭翠为妻。”
   ……
   “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水东的宋钦逝世,由其妻刘淑贞代袭宣慰同知之职。同年,霭翠病逝。由于其子尚年幼,不能承袭父职,奢香毅然克忍居孀抚孤之痛,年仅二十岁的奢香便代袭了贵州宣慰使之职。”
   我也作为该书副主编之一。但各自成文送省统编,也未统一推敲。后来,我又将该文贴到网上(请看附件),于是,便有一些网友以“网上查得”为据来证明奢香出生于1361年。我曾说网上查的要看资料来源。如果以“网收”为据的网友仅仅收到上述这一条的话?我便是此条的始作俑者,来源于朱抗胜的《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巾帼英雄——奢香夫人》,且原文照发。如我在大方,我去找抗胜探讨一下。但我远离故土,拜托有心研讨奢香的朋友找抗胜先生访问一下,听他说说史料来源。如果依据不确,我也一同检讨!
   附件于后:
  
  窗体顶端
  K作者:贵州老高 提交日期:2008-10-4 10:34:00 访问:313 回复:4 回复
  
  
  
     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巾帼英雄——奢香          “…… 奢香,彝名舍兹,生于元顺帝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系四川蔺州(今古蔺县)宣抚使、彝族恒部扯勒君长奢氏之女。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年方14岁便嫁与贵州彝族默部水西(今大方)君长、贵州宣慰使霭翠为妻。……  ……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水东的宋钦逝世,由其妻刘淑贞代袭宣慰同知之职。同年,霭翠病逝。由于其子尚年幼,不能承袭父职,奢香毅然克忍居孀抚孤之痛,年仅二十岁的奢香便代袭了贵州宣慰使之职。  ……
  
   “1366年版(见《毕节文物》)”呢,作者是县文化馆的钟德宏,他已年高,如果他还健在的话,请抓紧时间找他核对一下,以免由今人造成古人悬案。
   “1368年版(见《奢香夫人生卒年代考》)”是我的考证。但又仅有吴嵩梁诗这一孤证,尚不足以服人。虽然吴嵩梁也出生于奢香之后几百年,但因他是道光年间名震高丽诸国的诗人,且任黔西知州,贵州的张琚、陈钟祥、莫有芝等均是他的学生。他的诗收入府志,也不可轻视这唯一的史证!希望再有史料说明。
  
   奢香故里大方人高致贤2011.11.23.于深圳
  
   外地朋友关注电视连续剧《奢香夫人》
  
   高致贤
  
   长篇电视连续剧《奢香夫人》于11月10日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热播以来。我的网友们对该剧十分关心,纷纷向我发信提问、与我交流。
   深圳某敬老院83岁的老干部张颖非于11月15日8点28分发来手机短信:“电视剧《奢香夫人》你看没有?在大方县摄影的,还提到百里杜鹃。中央一台晚八点半开播。”听口气她好像是大方人,实际她是出生于浙江,从北京参军南下广东工作到离修的老干部,她随时看我的博文,对贵州和大方的不少情况比较了解,也很关心。
   天涯倦客人已老:对你的博文《可以认定奢香出生于1368年》发表评论2011-11-15 11:14:20 “ 知道中央电视台一套热播此剧,也知道奢香夫人与高兄为同乡,但我对奢香夫人的经历及成就一无所知。说来惭愧。”
   这位博友是陕西省委机关的部门领导人,我们迄今未曾谋面,但已为挚友,他也是从我们互阅博文中了解大方情,爱乌及屋,关心大方。
   今晨遇到本小区一青年炼友小杨,他从四川农村来到深圳一家外资企业作技术人员工作;,他从我的博文中看《奢香夫人》电视剧的信后,专门收看。他问我:“奢香夫人在你们那一带很牛吧?”从而和我聊起了奢香……如果说小杨是来自奢香娘家的省,与奢香有地域情感牵连才关心的话,那么几位国外网友从我博文中看到《奢香夫人》电视消息,也很关心贵州大方!可我不知他们那里能不能收看我们的央视一台?
   我们已经看到尾声的时,纳雍在美国工作的小郭从我的博文中获得信息后,她又从网上搜《奢香夫人》,并从第一集开始看起。
   国外其他网友的情况我不太清楚,国内的张大姐、贾挚友、邻居小杨正好代表着老中青三代观众,其他友人之联系、交流,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
   网友们为何把我和600多年前的奢香夫人连到一起?我们先后生活在大方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电视剧的内外景拍摄都是在大方境内完成的。网友们从我的博文中知道我出生于奢香故里,了解奢香夫人的一些情况,他们看到《奢香夫人》就联想到我,不够了解某些剧情之历史背景,就想让我作些解答,哪怕我解答不出来,也只有问问我这个相识的大方人了。这样,就有意无意地将我与奢香夫人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了。这是不是人们常说的名人效应?
  
  
   奢香故里大方人高致贤2011.11.24.于深圳
  书信是一种凝聚的情感
  
  ——抄录复读3公斤书信心得
  
  高致贤
  
   今年8月24日我从大方带回的一档案袋信件;随后于11月6日又收到留守大方的孩子:高俊寄来许钧铨和董萍的信496克;昨天(2009.12.30.)又收到他邮来我收存于大方的家书,计重1,639克。这样,存在大方的信件就基本运到深圳来了。加之我在深圳收到的部分信件,我保存下来的信件大约五六斤,择录绝大部分写入我的回忆录中。
  
   我的回忆录后面部分,大约将用七八章来抄录书信,且98%以上是他人来信。为什么?因我写信从未留底,写完便寄,幸好致香兄和我的几个小孩留下我写的几封家书,否则,所录信件中没有我写的。那我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篇幅和精力来抄录他人来信?我以为书信是一种真情实感的凝固。抄阅过去的亲笔书信,真是“见字如面”,人各有体,每个人写的字绝不相同,即使写成鸡脚叉叉,也都沾着写信人的心情和体温,让我深感这是写信人心底最原始最朴实的感情流露;保留书信就是保留情感,重温书信就是重温历史情感,温故而知新,顿时感到亲切万分:
  
   明知父母亲早已去世,但我抄阅家书时,仿佛感到父母就在身边,远方的亲人亦在眼前,且全家正在围炉叙旧、亲切交谈,或在讨论某些事情如何处理?抑或对某个问题展开激烈争论,千头万绪的家事场景,顿时浮现于眼前……
  
   抄读情书,会将你青春之火点燃,回味甜言蜜语的初恋,咀嚼酸甜苦辣的生活,品味双方共同培育的果子。我想,如果谁将恋爱信保存下来,随时翻阅,便会加深夫妻情感;倘若你冒出分手念头之时,自我重新咀嚼一番恋爱信,也许会打消分手念头,甚而粘合好已经出现的情感裂缝。
  
   抄阅同学的来信,不禁会想起打打闹闹的校园生活,或嘻嘻哈哈的追逐场景,抑或会想起某人在做课间操时的怪样,还会忆出某些恶作剧场景,会把古稀之人引回到学生时代……
  
   抄阅战友的来信,定会将你的思绪引回到烽烟瀰漫的战场,或战火纷飞的年代,想起一次次胜利的喜庆情景,自然也会想起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兀地血肉横飞……
  
   抄阅到读者求援信件之时,我仿佛看到一双双无助的眼光,期盼着援助之手,我或因为他们尽了一分绵薄之力获些许自慰,或因无力帮助他们而自我叹息,抑或因对那些该助能助但未助他们而感到深深内疚,甚至有种负罪感!我……
  
   抄阅同志们的来信,或因同甘而欣喜若狂,或因共苦而相互勉励,或为伸冤而出谋划策,或为胜利而弹冠相庆,或加班劳累之信说些笑话来让绑紧的神经与筋骨松一松,仿佛又回到工作岗位上……
  
   一封信的内容也许就写那么一两件事,或许就是闲聊一通。但书信宛若一种酵母,会让凝固的情感膨胀,或如一股激流,将多年的思想沉淀冲激起来,使你联想起写信人前后左右的许许多多的人物情景。
  
   书信可以将写信人的好思想留于纸端、传之后世。《曾国藩家书》和《傅雷家书》均受到广泛好评。这不过是他们家教思想的部分留存,而绝不是他们家教思想的全部。可以肯定:除了他们写入信中的这些见解之外,他们平时对子女教育的口头言论还有许多,其中不乏比信中更加精辟和更加精彩的观点与言论,但因那是口语,无人记录下来,也就失传了!民间有许许多多精彩的家教言论,也因只是口头语而流传极少。
  
   在伊妹儿处处吃香、手机短信飞扬跋扈的今天,抄阅以往的来信是一种痛苦,也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情感的反刍,从中获得营养,品出新的滋味。
  
   人们常叹“光阴之易逝”,为“光阴一去永不回”而悲戚。我从抄阅过去的书信中感到:这是一种纯客观的认识所致,其实不然。我们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来留住感情、挽回时间。不要说前之伟人留下“无为而治”、“载舟覆舟”、“先忧后乐”、“丹青留取”等许多思想结晶,就是今之普通老百姓记录下来的时事时情,一旦付诸文字进而出版,就会留下彼时彼地彼人的思想感情;或将那个时段的某一阶层人士的情感结晶凝聚起来,为后人找到情感和追回时间提供了依据。
  
   莫叹情感之无形,书信可将它凝聚于纸上。此便是我抄阅以往书信的一点感悟。书信抄录尚在进行之中,千虑一得,先记录些许于斯,权作写回忆录一年多的小结。
  
   2009-12-31于深圳
  
  
  他(她)发出评论之后……
  高致贤
   我的博文《闹市中的野外生活者》发表之后,洋洋得意很快发表评论:
   “看到那临时搭建起来的住所,才敢相信原来在闹市中心有一个被人们遗忘的人群,他们一直在这座城市过着最底层的生活,为了那白天58元,夜里70元,一天一夜128元的工资,默默的奉献着,其实这样的境况在我们内地已经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但是当这一幕被写成文章出现在我的眼前时,我的心着实被震撼了。”
   我回复他或她说:此类问题“因屡见不鲜,人们才熟视无睹”!
   这本属一般回复,没讲出什么道理,可Linna却在随后的评论中说出了很好的计划:“我想,生活中越常见的场景越是被人们遗忘,所以我决定捕捉生活中的场景,把每一份精彩和感动都记载下来,命名为《每日精彩,每日感动》!”
   我们不难从中看出Linna是个有心人。他或她的《每日精彩,每日感动》首先就感动了我。我受农民工的野外生活震撼而写出拙文,因而震撼了他或她,他或她被震撼后作出这样的行动计划,更震撼了我。如果他或她实施起这个计划,我相信必定会震撼更多人。为什么呢?
   时下具有行政、司法、发言等权力的许多人,往往在“维稳”口号下忽略了弱势群体中亟需解决的具体问题。尽管中央领导强调群众生活无小事,但在各地各级具体实施中却又变了颜色变了味儿,把民间疾苦放一边!谁若将民生疾苦披露出来,还会被那些腐败分子、贪官汙吏、官僚主义者斥之为“动摇民心”,给你扣上“给大好形势抹黑”、“破坏稳定”等等政治帽子!弄不好还要被追查法律责任!因而,我在赞扬Linna的美好计划之时,又担心他或她能不能实施?设若他或她坚决实施了,又会不会遭到挫折?我钦佩他或她的思想,怀疑他或她的计划能不能落实勇气。一旦落实起来,他或她会不会遭到高压?他或她顶得住吗?如果他或她言而无信呢,那……是进而实施亦忧,退不实施亦忧,如何看待该网友?
   不过,我告诉Linna一个事实:网友道安发了一篇《中国有个华西村,这里有户穷人家》的博文,图文并茂,引起当地领导的高度重视,使那户穷人家很快获得政府扶持脱贫,并帮其致富。发帖者虽然受到不少压力,但却办了一件于国于民均有裨益之事,何乐不为!所以我很赞赏Linna的计划,希她或他坚决实施,付诸行动。等待她或他的,定是春华秋实!
  
  “名人效应”有正副
  高致贤
   “名人效应”而今被人们炒得很响。但这名人效应究竟效在哪里?怎样才能起效?效果如何体现?我对这些问题一直处于糊涂状态中。还是侄女无意中的一句话让我有所感悟:名人效应就“应”在破除对名人的迷信!
   我于1980年代加入中国作协贵州分会后,大概也算当时当地文学界的一个“名人”吧?于是,我侄女指着我对她弟妹们说:“我还以为作家是什么样子,你们看,满爷(叔)就是作家了嘛!”言下之意就是,作家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不过普通人一个,因而不再迷信作家了。
   以前我也崇拜名人,那是因为名人离我十分遥远,不知名人是何模样,认为名人是那么崇高,那么神圣,那么神秘,那么可望而不可及,故尔不敢向往,认为自己没有一点像名人的地方,想当名人是一种奢望!这时名人在我身上的效应只是一种压抑感,实为名人副效应。物换星移,社会发展,工龄日增,接触面不断加大,接触人不断增多,其间也接触了各行各业、各式各样的一些名人。随着对名人的一步步接触增多和深入了解,觉得他们也有鼻子眼睛耳朵嘴,也要吃喝拉撒睡,对他们的神祕化就一步步减“化”起来,开始向名人学习,进而敢于向名人挑战。这时的名人在我身上起了促进作用,成了名人之正效应!
   我们平时讲的名人效应是指正效应,但因名人高高在上,脱离群众,使群众敬而远之,误认为他们是神不是人,使之在普通人心中神祕化,名人与普通人之间便有了一层无形的厚障壁,致使名人产生了副效应。如何克服名人副效应?
   要创造名人走下神坛的社会环境,这就得使名人,尤其是政界名人自觉走下神坛,其余各界名人也要自觉到群众中生活,与群众打成一片,向群众学习,不要趾高气扬,自认为了不起!要使普通人感到名人也是人,名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从而善于向名人学习,勇于向名人挑战,这不但可以克服名人之副效应,还可变名人的副效应为正效应哩!
  
  寻根认祖,不要拘泥于族别
  高致贤
   现在,不少姓氏在寻根认祖,编修宗族谱书,我们高姓也不例外,且已修成总谱。
   可在寻根认祖和清理族谱中,有的人就拘泥于族别,认为同姓不同族别的人就不是同宗,这就会把同宗,甚至于亲支排除于宗谱之外。何也?
   首先,从姓氏的形成来看:有以地域为姓的,有以国名为姓的,有认同战争胜利一方首领为姓的等等,当时就有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认同为一个姓。这一姓人就不可能是一个民族,更不可能是一个祖人传下来的后裔。
   这里,我们姑且不论姓氏形成的不一致性,就以某一个祖人的后裔——族人称为亲支的人而言,也因时代变迁,地域变更,婚姻变故,族别从父从母等等诸多因素,一个祖人的嫡系后裔也会有多种民族。就以我们从江西入黔的始祖明兴公来说,到我才第十一代,可我们这个支系中就不仅是汉族了,亲支中还有彝族等,这是有根有底的,谁能说入黔始祖明兴公是汉族,其他民族就不是他老人家的后裔了?据我所知,正在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奢香夫人》中的傅有德大军中有陈有亮之弟陈有德是汉族,他就墓葬在我们贵州大方县原六龙区五凤公社的小尖山麓,他的五世孙陈恩为水西罗甸国总理,葬于六龙凰山(民称母鸡山)麓,有碑记,人称石羊坟,系县(报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来为他扫墓的后裔中,就有汉、彝、苗等几种民族。这种情况是很普遍的。
   可在清谱寻宗的实践中,有人对另一民族的同姓来找就心存戒备,其实是大可不必的。要相信,一般人是不会乱认祖宗的!
   鄙人肤浅之见,未必正确,仅作引玉之砖,还盼方家指正!
  
  
  漫话“创业”!
  给黔同乡深圳创业交流会的书面发言
  高致贤
   刘康良老乡等邀我参加贵州百人创业群、贵州同乡(深圳)总群 、贵州人在深圳创业群、贵州深圳小型商会①发起于12月4日在深圳举办的《贵州同乡深圳创业交流会》,已经退业(休)十余年的我,能再听听青年才俊们创业的思维与行动,无不是一种高兴事儿!谁料当天我的手机脱卡,失去联系,我未能参加会议,不胜遗憾!遵照主办者预约我在会上谈谈感想,现只有补交个书面发言了!
   首先,让我祝贺交流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并祝老乡们日后心想事成、创业成功!
   现在我就来个“说文解字”谈创业吧!先将“创业”二字分解一番。
   “创”字,左边是“仓”,右边立着两把“刀”,人们叫它利刀。仓是蓄备财富的库容,即是创业成功与否的标志所在;利刀是创利之手段。手握“利刀”,在创业的关键时刻,可以当机立断——用快刀斩乱麻的方式处理难题,也可随时随地解剖自己的软肋,增强创业力度,实现自己的目标。
   “业”字有简体正体之分。现在我们常说的“业”是简体,两个人找个地方一坐就成,这个“业”仅是正“業”之开端,它还未立起来,只是我们常说的就业,有个地方打工,收点工资就行了。这显然还不是今天我们大家要讨论之“创业”内涵。今天会议所谈之创业,即是以自己为主所创之“業”,这个“業”叫正体(也有人称为繁体)。创这才叫正業,这“業”怎样才能立起来?必须有一只有力的“手”擎底。这只“手”便是创業者之象征。创業者是主体,但光有一个主体,業也是立不稳的。所以,这只“手”与简体“业”之间还有两个倒“八”字支撑,那倒“八”字一边代表财力,一边代表物力,没有这两个支撑不行。光有这两个支撑。“業”是不是就立得起来了呢?回答是否定的。所以,“手”下还得有“人”撑腰,这“人”就是亲友、老乡、哥儿们。他们来自哪里?那“人”又像“八”,说明那是来自四面八方之人,一人创业,八方支援。孤家寡人是很难很难立起“業”来的!我想,这大概就是今天这个讨论会的指导思想吧?
   创业一词常与艰苦搭配,也有将创业叫住起家的,与起家搭配的多是白手。如何白手起家和艰苦创业?想起46年前我去大方苗村办农中的往事,简单汇报于后,以供老乡们参考。
   1965年暑假中的一天,瓢井中心小学校长卢永书通知我:区委决定让我到八堡公社创办区农业中学。次日一早,我背上背包,怀揣《毛主席语录》和一个日记本,便随学区指导员邓正银去到八堡公社复兴大队的上寨生产队。邓正银说,学生由区里统一招收,要求我于9月1日开学,离开学只有12天时间。
   该生产队42户人家住在一个村子里,其中41户是苗族,生产队借给我们一间公房,其余就就一无所有了。我仍然属瓢井区中心小学教师编制,平时下乡,每天有3角钱的出差费,可我到乡下办校,不但一分钱的开办费没有,出差补助没有,连每月1元5角钱的灯油费也没有了,自己毫无怨言。大队支书李德全安排我和单身苗族青年李德文同住在他那七八平方米的茅屋中,我出棉被他出草席,同床就寝。并派社员李德青和我一道建校。社员李德青和我先背石头砌个灶火。田坪生产队长吴德全借给我集体食堂使用过的一套炊具;大队长杨文斗借给我17块寸枋当课桌,每块木枋坐3人。坐凳开始用石头代,后逐渐改为学生自带。课本县里统订。区里安排民小教师赵钦宗来校上语文课,这就是我创办农业中学的全部人财物力。可我们硬是在9月1日开学了!
   学生来自全区12个公社,全部免费入学,近的走读,远的住校,教室楼的竹巴条上睡满了,就借宿苗家牛圈楼。楼上塞满干稻草,一个火星就会全村烧光,我反复交待,严禁带灯。学生干脆钻进干草中睡觉,省得用铺盖。李德文的床睡不下3人,我就和学生一起睡到教室楼的竹巴条上铺床,没有楼梯就砍根带桠杈的木棒代用。学生每天凑米集中煮。我和赵老师开锅,他的口粮由区里从救济粮中解决,但无副食供应,我每月有4两菜油供应,与赵老师同吃,一个学期下来,还剩下5两多送给苗家五保老人陶幺奶。平时就自己卤酸菜吃。苗族家家养狗,我们去挑水必须3人同行,中间人挑水桶,前后2人当保镖,各持棍棒防狗咬;但只能防而不能打,打了就会影响民族团结。星期天带学生到十多里外的石板公社去背煮饭煤。
   实行半耕半读,上午上课,下午生产。以开荒种地为主,兼打毛栗、割茅草、参加当地修公路和筑水库等有偿劳动抓现收。公社指给我们一片荒山开垦。
   当地牛马多,只有两条小路进出,路面经牛马踏成均匀的泥水坑,坑沿几乎如铁路轨道,晴天坑内泥水少坑沿就干,人可踏着坑沿走;雨天坑水漫无沿,只好涉泥水走路,我们天天奔波于其间,常是一天穿破一双新草鞋。
   我在那里生活工作了9个多月,我们组织学生文艺队到全大队各生产队演出,还参加公社汇演夺得头等奖,割茅草为苗族五保户陶幺奶盖房子,为村里挖砌水井,将无钱入学的苗家儿童组织起来读书,我们带学生上山劳动时,就留一个学生利用我们的教室为孩子们上课;夜里还教附近生产队的青年人们唱歌,演戏。大家与苗家兄弟姊妹们建立了深情厚谊。苗家的猎狗也不咬我们了。
   1965年5月,我调大方县委宣传部工作,临别时,全队男女老少100多人无论如何要送我一程,一个个竞相来同我握别,连老大妈和小孩儿也要和我拉拉手,他们有许多话要对我说。他们把我围在中间,簇拥着我边谈边走,交换着来同我说话,完全成了蠕动,两小时走不出2里路,我请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领导劝他们不要再送了,也无济于事。后来,我只好“耍赖”坐在路边不走了,他们说,这正好陪我说话。再后就只好经过我和他们“谈判”决定:大家送我到一碗水垭口,并派李德文等10名社员和朱达发等10名学生代表他们,直送我到瓢井区委会报到。这才得以前行。一碗水垭口地势高,前面开阔,我依依不舍地走出1里多远,回头看乡亲们还在那垭口上目送我,一路上本已流了很多的热泪,这时再度直流出来。为不让乡亲们在那里久站,我一硬心肠,加快了脚步。可那一碗水垭口上的镜头,便深深地,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里了!
   迄今46年过去,回想起来:最艰苦的是创办农中那九个月,最能自主工作的也是那九个月,创造一点实绩的还是那九个月,最有意义的终于是那九个月!这就是我对艰苦创业的亲身感受!创业是艰苦的,创业成功是幸福的!今天创业条件好了,但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的精神还是需要的!此乃我之感受。
   刘康良们组织开展这次活动,就是想将我们在深圳及其附近的贵州老乡团结起来,群策群力,共研创业大计。并请大家抱团创业,互相照顾、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共同奋斗,实现共同赢利。至于如何实现上目标,最有实践经验教训的老乡们已有了很好的经验介绍,并提出勺很好的意见和建议,我这个外行就不敢置喙了!谢谢大家!
  明相高拱安抚贵州水西土司安国亨
  高致贤
   史载:“隆庆四年,贵州抚臣告土官安国亨叛,请进剿。高拱不轻信是言,经深入察查,知“国亨非叛,而巡抚者轻听谗言以幸功也”,便专派员前去安抚释嫌,避免了一场兵戎相加。”这与电视连续剧《奢香夫人》中的马晔形成鲜明对比。那么,高拱何许人也?
   提要:高拱(1513~1578),祖籍山西洪洞,中国明代嘉靖、隆庆时大臣。字肃卿,号中玄。汉族,河南新郑人。嘉靖进士。穆宗为裕王时,任侍讲学士。先世避元末乱迁徙新郑。祖父高魁,官工部虞衡司郎中。父高尚贤,正德十二年(1517年)进士,官至光禄寺少卿。嘉靖四十五年(1566)以徐阶荐,拜文渊阁大学士。明神宗即位后,高拱以主幼,欲收司礼监之权,还之于内阁。与张居正谋,但张居正在太后前责高拱专恣,致被罢官。万历六年死于家中。七年,赠复原官。著作有《高文襄公集》。高拱是明中叶有才干的政治家之一。
  
  人物简介
     高拱(1512年-1578年),字肃卿,号中玄。河南省新郑市高老庄村人。明朝政治人物,隆庆年间担任内阁大学士、内阁首辅。   高拱生于明武宗正德七年十二月十三日(1513年1月19日),出身官宦世家,生而相貌魁伟,自幼颖敏好学。   五岁善对偶,八岁日诵数千言。为文雄健开爽,出人意表。年十七乡试夺魁。嘉靖二十年(1541),登进士第,选庶吉士。他由此从政三十余年,共提职十四次。二十二年(1543),初任翰林院编修。三十一年(1552),裕王出阁讲读,任其首席讲读官。三十七年(1558),主持顺天乡试,升侍讲学士。拱侍裕邸九年,深得裕王的赏识和倚重。三十九年(1560),升太常寺卿掌国子监祭酒事。四十一年(1562),升礼部左侍郎,后兼学士。次年(1563)转吏部左侍郎兼学士,掌詹事府事,参与重录《永乐大典》。四十四年(1565),主持乙丑会试,升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 四十五年(1566),以徐阶荐,拜文渊阁大学士,入阁参政。同年十二月,世宗崩,裕王即位,是为穆宗,改年号隆庆。元年(1567)二月,晋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四月,晋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五月,因与首辅徐阶矛盾,辞官归里。三年(1569)十二月,穆宗召高拱还阁,以原官兼掌吏部事。次年,俺答汗之孙把汗那吉来降,高拱与张居正力排众议,使封贡得以成功,因进少师兼太子太师、尚书、大学士,后进柱国,中极殿大学士。李春芳致仕后,任内阁首辅。六年(1572)正月,加柱国晋中极殿大学士,余官如故。五月穆宗崩,六月十日神宗即位,十六日即以“专权擅政”罪名,斥逐高拱“回籍闲住,不许停留。”高拱就这样“志不尽舒,才不尽酬”,被罢相归家。归家后,发愤著书立说,万历六年七月二日(1578年8月4日)病卒,享年66岁。葬于县城北部阁老坟村。高拱殁后24年,即万历三十年(1602)四月,神宗为高拱平反,赠太师,谥文襄,荫一子尚宝司司丞。嗣子务观承荫。
    
  史籍记载
   《明史》卷二百一十三 列传一百一 高拱传
   高拱,字肃卿,新郑人。嘉靖二十年进士。选庶吉士。逾年,授编修。穆宗居裕邸,出阁请读,拱与检讨陈以勤并为侍讲。世宗讳言立太子,而景王未之国,中外危疑。拱侍裕邸九年,启王益敦孝谨,敷陈剀切。王甚重之,手书“怀贤忠贞”字赐焉。累迁侍讲学士。
    严嵩、徐阶递当国,以拱他日当得重,荐之世宗。拜太常卿,掌国子监祭酒事。四十一年,擢礼部左侍郎。寻改吏部,兼学士,掌詹事府事。进礼部尚书,召入直庐。撰斋词,赐飞鱼服。四十五年,拜文渊阁大学士,与郭朴同入阁。拱与朴皆阶所荐也。   世宗居西苑,阁臣直庐在苑中。拱未有子,移家近直庐,时窃出。一日,帝不豫,误传非常,拱遽移具出。始阶甚亲拱,引入直。拱骤贵,负气颇忤阶。给事中胡应嘉,阶乡人也,以劾拱姻亲自危。且瞷阶方与拱郤,遂劾拱不守直庐,移器用于外。世宗病,勿省也。拱疑应嘉受阶指,大憾之。
   穆宗即位,进少保兼太子太保。阶虽为首辅,而拱自以帝旧臣,数与之抗,朴复助之,阶渐不能堪。而是时以勤与张居正皆入阁,居正亦侍裕邸讲。阶草遗诏,独与居正计,拱心弥不平。会议登极赏军及请上裁去留大臣事,阶悉不从拱议,嫌益深。应嘉掌吏科,佐部院考察,事将竣,忽有所论救。帝责其牴牾,下阁臣议罚。朴奋然曰:“应嘉无人臣礼,当编氓。”阶旁睨拱,见拱方怒,勉从之。言路谓拱以私怨逐应嘉,交章劾之。给事中欧阳一敬劾拱尤力。阶于拱辩疏,拟旨慰留,而不甚谴言者。拱益怒,相与忿诋阁中。御史齐康为拱劾阶,康坐黜。于是言路论拱者无虚日,南京科道至拾遗及之。拱不自安,乞归,遂以少傅兼太子太傅、尚书、大学士养病去。隆庆元年五月也。拱以旧学蒙眷注,性强直自遂,颇快恩怨,卒不安其位去。既而阶亦乞归。
   三年冬,帝召拱以大学士兼掌吏部事。拱乃尽反阶所为,凡先朝得罪诸臣以遗诏录用赠恤者,一切报罢。且上疏极论之曰:“《明伦大典》颁示已久。今议事之臣假托诏旨,凡议礼得罪者悉从褒显,将使献皇在庙之灵何以为享?先帝在天之灵何以为心?而陛下岁时入庙,亦何以对越二圣?臣以为未可。”帝深然之。法司坐方士王金等子弑父律。拱复上疏曰:“人君陨于非命,不得正终,其名至不美。先帝临御四十五载,得岁六十有余。末年抱病,经岁上宾,寿考令终,曾无暴遽。今谓先帝为王金所害,诬以不得正终,天下后世视先帝为何如主?乞下法司改议。”帝复然拱言,命减戍。拱之再出,专与阶修郤,所论皆欲以中阶重其罪。赖帝仁柔,弗之竟也。阶子弟颇横乡里。拱以前知府蔡国熙为监司,簿录其诸子,皆编戍。所以扼阶者,无不至。逮拱去位,乃得解。
   拱练习政体,负经济才,所建白皆可行。其在吏部,欲遍识人才,授诸司以籍,使署贤否,志里姓氏,月要而岁会之。仓卒举用,皆得其人。又以时方忧边事,请增置兵部侍郎,以储总督之选。由侍郎而总督,由总督而本兵,中外更番,边材自裕。又以兵者专门之学,非素习不可应卒。储养本兵,当自兵部司属始。宜慎选司属,多得智谋才力晓畅军旅者,久而任之,勿迁他曹。他日边方兵备督抚之选,皆于是取之。更各取边地之人以备司属,如铨司分省故事,则题覆情形可无扞格,并重其赏罚以鼓励之。凡边地有司,其责颇重,不宜付杂流及迁谪者。皆报可,著为令。拱又奏请科贡与进士并用,勿循资格。其在部考察,多所参伍,不尽凭文书为黜陟,亦不拘人数多寡,黜者必告以故,使众咸服。古田瑶贼乱,用殷正茂总督两广。曰:“是虽贪,可以集事。”贵州抚臣奏土司安国亨将叛,命阮文中代为巡抚。临行语之曰:“国亨必不叛,若往,无激变也。”即而如其言。以广东有司多贪黩,特请旌廉能知府侯必登,以历其余。又言马政、盐政之官,名为卿、为使,而实以闲局视之,失人废事,渐不可训。惟教官驿递诸司,职卑录薄,远道为难,宜铨注近地,以恤其私。诏皆从之。拱所经画,皆此类也。
   高拱著述甚富,有《问辨录》等89卷,后人辑为《高文襄公文集》,其中《抚夷纪事》就是安抚贵州水西彝民的。
  
  
  综合民族特色浓郁的《黔西北文学史》
  高致贤
   收到一部由主编母进炎教授题赠的《黔西北文学史》,在极为高兴之中展读,读过上卷便恍然大悟:这是一部极具综合民族特色的文学史!我为何在“民族特色”之前加以“综合”修饰?这就是《黔西北文学史》独具之特色。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文学史也出版了许多,其中,别具民族特色的也不少,但多是独具这56个民族中的某一个民族之特色,当然也很不错,但最多的还是汉文学史,好像文学只有汉族独据有似的。然而,这部《黔西北文学史》却独具彝、苗、仡佬、布依、回、汉等民族文学综合之特色。具孤陋寡闻之我所知,将多个民族文学之史融为一部之文学史,在我国省级文学史中有没有我不清楚,但地市一级公开出版的《文学史》中,这恐要算第一部吧?故我说她独具了“综合民族特色”!也是本史编委会独具慧眼!
   我生长学习工作于黔西北六七十年,工作一直与文学相关,却不知咱黔西北的少数民族文学有如此深远之渊源,读此文学史,得知在赫章县出土的汉代铜擂钵上就铸有彝文“乃祖祠手碓”之字样,可见彝族文字文学最早出现于黔西北之依据所在。因而在汉字《文心雕龙》产生的齐梁时代,黔西北就有举奢哲的《彝族诗文论》和女诗人阿买妮的《彝语诗律论》问世就不足为奇了!读着这些史料,着实令我大吃一惊,不禁汗颜!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
   这个综合民族特色,又是一种地域特色的反映:黔西北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民族大片杂居,各民族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惯,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相互渗透,这就是“黔西北文学历史发展的背景和创作主体现实,在文学发展线索上真实展现了费孝通先生所谓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学构成特性(陈跃红语)”。然而,人类史上最先入驻、开发黔西北地区的又是仡佬、苗、彝等等少数民族,汉文学在黔西北发展就相对晚了许多,这就是黔西北的文学历史特点。《黔西北文学史》编委准确地展现了这个特点。该史上卷(古代卷)40余万字的篇幅中,少数民族文学史占四分之三,这在篇章安排和内容篇幅上,都使彝族、苗族,仡佬族、布依族和回族的文学史和成就都得到了充分的叙述和总结。这就是我说《黔西北文学史》的综合民族特色体现。
   井蛙之见,不足为据,旨作引玉之砖,乞盼方家指正。
  
   2011年12月8日于深圳
  哦,原来它们就是个球!
  高致贤
   月亮在文学作品中占着重要地位,但多是赞美它们的光明!历代诗词中描绘月光的佳句比比皆是,可那多是文人们的一厢情愿,大众最关心的是它失去光芒之时!不是吗?随手捡个例子:2011.12.10.夜里,北京、深圳等大中城市几乎万人空室,人们出门去干啥?观看月全食。这与月明星稀之夜出门赏月者不知多了若干倍!为什么在同一时间内会有那么多人出门赏月?因为那个时候月儿无光。不少天文台还趁机安排天文望远镜让群众观赏,普及月食常识。家长们纷纷带着小孩子去学习天文知识。
   经常集中看月全食的人们,远非城市,广大农村也一样,以前农村的人们,认为月食是“天狗吃月”,还要敲锣打鼓、鸣枪放炮去吓天狗,救月亮。这种关心月亮之举,在皓月长空之时是不会有百姓去干的,人们同情背阴者。这本日食也一样。
   太阳呢?其光最强的时候,人们避之唯恐不及,一旦遇到日全食,人们又会纷纷出门观赏!人们为何会这样关注月食、日食?
   平时,日月总是以大明星身份亮相,给人以光芒四射之感。月亮还要谦逊些儿,那个太阳呀,居高临下,以其强光夺民之目,使人们看不见其真相,用光“蒙”万丈来制造个人神祕感,搞个人崇拜,以此保持其神坛霸主地位。这“日食”,一下使它们失去凌人之光,还原其本来面目,人们看清了:“哦,原来它们就是个球!”
  
  
  文章黄否?亲人审读
  高致贤
   XX:
   你来信说有人批判你的裸体、性爱作品污言秽语、黄色下流(为叙述方便,以下统称黄文),污染人文环境,社会效果不好。你对此想不通,让我看看你的作品是否真黄?这真难为我了!
   艺术作品之黄与否?似乎没有绝对标准来衡量。即使政府相关管理部门执行的扫黄标准,也是根据各自国家的传统文化等具体情况而定的,没有国际统一标准。我们国家的扫黄标准是什么?我已退休十余载,游居于他乡,蜗居小巢,除网上交流之外,几近与社会活动隔绝,从未见过政策性的文件了!
   不过,我也在写文艺作品,艺术作品免不了人性内容,性爱是人性的重要写作内容之一;同样写性爱,也有黄与不黄之分。如何检验作品黄与不黄?我不知政府职能部门执行的标准是什么,但我可以告诉你一个检验的土办法:你创作出性爱的作品,先请你的家人审读,黄与不黄?他们会以各种方式表示出自己的意见。
   说了半天,我还不知道你的性别,请恕我大意,如果你是女性,可把作品请你父亲、兄弟、儿子等审读;如果你是男性呢?将你的作品请你母亲、姐妹、女儿等审读,他们会给你论定的。在你亲人审读中过关的作品,在社会上准能通过,不信试试?
   朋友,这个土办法是我实验有效的。你放下身边这些无偿的“审读官”不请,还要费气吃力的求他人?你真是身在桃源洞,四处去求仙呀!
   试试吧,朋友,说不定小小单方还能治大病哩!
   迟复为歉!
   xx
  数九、入伏各从哪一天起算?
  高致贤
   再过三天(12月22日,冬月二十八日)就是农历辛卯年的“冬至”。冬至过后就要进入严寒的“数九”天了。但这究竟从哪一天开始数“九”呢?日前央视直播的“第十届海峡两岸知识大赛”中有一个选择题是:“数九”从哪天开始?正确答案是“冬至”。这个答案值得商榷!
   在我国传统天干地支纪日法中,一年365天都是按照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与地支(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相配确定的,每六十日为一个循环。这样,中国传统历法中,每天都有个天干地支,比如甲子、丁已……等。按照 “ 冬至逢壬数九”之传统计算法。正确的计算应该是:.冬至及其后逢“壬”的那天开始数九。如果冬至那天正好逢“壬”,那“数九”就可以从冬至起算,但起算的依据不是“冬至”,而是“冬至逢壬”,所以,笼统地说“数九”从冬至开始是不对的。
   “数九”就是九天为一个“九”:一共9个“九”,共81天,其中一九至四九正好经历冬至、小寒、大寒,所以是冬天里最冷的一段时间;过了“大寒”就是次年的第一个节气“立春”,立春天气开始转暖。
   一年之中,与“数九”相对应的是“入伏”,入伏即到了盛夏。那么又从何日开始入“伏”?传统计法是“‘夏至’三‘庚’入‘伏’”。即是“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入伏,每伏十天,一共3个“伏”天,出伏后,天气开始变冷。这就是“夏至三庚入伏”与“冬至逢壬数九”的传统计算方法。可有人说夏至那天“入伏”,这是不对的。即使夏至逢“庚”,也还有两个“庚”才能入伏。 近些年来为什么会出现“夏至即入伏,冬至便数九”的计算法呢?我以为这与我国近些年来正式出版发行的历书类有关。这些出版物上没有干支纪日的“甲子”不说,有的还标明夏至“入伏”、冬至“数九”,之误导!
   而今,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已作为国家法定节日了,我们的历书上可不可印上干支纪日法?希望今后出版的历书、挂历、台历之类读物,加印上干支纪日法。这也应算把复兴国学落到实处吧!
   上述仅属个人之见,以期引起有关方面重视,亦望方家不吝赐教。
  
   2011年12月19日于深圳
  
  作者反“哺”出版人
  高致贤
   x老师,我们非常希望与您合作,但在XX社出书,一般要交4W元出版补贴。x回复自已没有经济实力,出版者建议作者去申请。大学里或者省里都有资助的。x问及交4万元给作者多少样书和版税?出版者回复:4万元出30万字左右,这是社里统一规定的,超过35万字,钱还要多点。5000册及以下不给稿酬,超过5000本按8%给版税。您的书我们社里最少出2000册,最多出3000册在全国各地新华书店发行,给您100册样书。
   交流到此,老x知道了:他的书出版不到5000本,没有版税,白交4万元补贴出版者。原来某编辑主动热情地约他出书就是“约”他出血。普通作者出书就是出血,只不过,有路子的可以让纳税人为自己出血,无路子又想出名的自己出血,出版者就是利用一般作者想出名之心理约其出书而使其出血的。
   出什么血?以前人们为革命不怕流血汗,而今为出书是流了汗水还出血!不是吗?自己辛辛苦苦写出成十上百万字的文稿,呕心沥血流大汗;从中选出30万字去出书,交4万元补贴费,最多出3000册,没有分文版税,只给100本书。也就是说,自己不但分文无收,花40000元买只回自己写的100本书。即是花400元之天价去买一本定价20多元的书,自己挖坑自己跳,自己出钱去买回自己白送出去的劳动成果。这比地主资本家剥削更残酷!捡垃圾还可以自己卖回几文钱,写文章却要自己花钱去买人来赚自己的钱,除了出心血之外还要出金血!
   而今的出版界,出版者为了赚钱,弄出什么自费出版、合作出版、补贴出版、常规出版等等。不讲文章质量,就看出钱多少。糟糠之作,有钱便可自费出书,作者自出自买,出版者毫无风险干赚钱。作品写得再好,不掌重权,不出大名,你就休想常规出版!于是,有些人为了出名就滥竽充数自费出版,为出大名就多出钱找大出版社出书。越写不出作品的越想出书;越写不出好作品的越想出大书;有钱写不出作品的花钱买人写稿来出书。根本不会写作会赚钱的,也可买人捉刀来出书,遂使劣质书充斥市场;潜心做学问者不会富,好书难得出版。出版市场不景气,责任不在真作家。长此以往,滥出版者将毁坏出版市场!本文到此已应结束了,但又想起几句题外话,如梗在喉,不吐难忍,干脆吐了!
   一般人卖劳动力,是卖方收钱,买方付款,即劳动者获得经济收入;而一般作者卖劳力呢,不但不得收入,反而陪钱将自己的劳动成果卖给出版者,出版者又将作者的劳动成果去赚读者的钱。中间人成了蚂蝗嘴——两头吃,实质上是作者和读者双方出钱给出版商!这正常吗?
  寻根问祖不要拘泥于现有的字辈
  高致贤
   在同姓人中寻访亲支,字辈是一种常用的依据,但在寻根问祖中就不能拘泥于字辈了,尤其是不能用现在的字辈去衡量我们的前辈是不是亲支。何也?字辈是在不断衍变着的。
   这得首先看看字辈的起源:字辈起源于宋朝。当年宋太祖赵匡胤,为其后代规定了十三个字辈,同自己的匡字一共十四个字,构成一副对联“匡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这是人们见到的最早的正式的字辈。
   明太祖朱元璋统一天下后,后宫嫔妃无数,子孙繁多,为防止子孙们在取名上的混乱,规定每辈人用一个字作为名字的首字,以此作为辈分的标志。这种做法很快在民间流传开来,几乎所有的家族都要定期议定本族字辈。
   字辈源于宋朝,兴于明代,比中国姓氏形成晚得太多了。就以我们高姓来说吧?先祖为炎帝,因住姜水而姓姜。炎帝17世孙姜伯夷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吕侯,子孙因此亦以吕为氏。吕侯伯夷第37代孙姜尚,即姜太公,又称吕尚。现在,很多高姓子孙都知道姜太公是高姓共祖,但姜太公已是炎帝的54代孙了。传到太公的8世孙文公姜赤,文公次子受封于高邑,称公子高,已是第62代了。公子高之孙取名高傒,才正式姓高。这已是炎帝的第64代孙了。难道这64代都是单传吗?万万不可能,其间不知繁衍了多少人口,居住于多少地域,但当时没有字辈,连姓氏也在变化,你能用字辈去辨认亲支吗?
   再从我们高姓使用字辈的历史来看:那是宋太祖赵匡胤开始用字行(辈)来命名子孙之后。由于高琼功绩显赫,宋真宗赵恒特地赐予他“继遵士公世之子不彦善克守乃可久汝必由良师”20字,作为排行字辈之用。这要算全国最先使用字辈的姓氏之一。可见从高傒到高琼之间是没有字辈的。这其间又经过多少代呢(这我不知道,请有识之宗亲算一算)?宋真宗赵恒哪年赐的?身边没有史料,待考。可我们知道宋真宗在位于公元998年至1022年,我们姑且来个折中,以他1010年赐字辈吧?也有1000多年了。这一千多年,高姓子孙又有多少代了,又繁衍了多少子孙分散到世界各地,谁能统一千年以来的字辈?
   人们因战争、灾荒、就业、求学、求生、婚姻等可抗拒或不可抗拒的原因迁徙,迁出之后(也有由他姓收养而三代还宗的),不知本姓以前的字辈了,又重新修谱,另改字辈。这是很普遍的现象,故有某姓入某地始祖之说。例如我们明兴公支系修谱,就以从江西迁到贵州的明兴公为我们这个支系的入黔始祖,字辈就从他的下一代另外改写了,没过多少代,明兴公的后裔中的字辈也有几种不同版本了,还是近年修新谱才将字辈重新统一为100个字。难道那些字辈不同的明兴公后代就不是明兴公这一支系了吗?即使新谱将字辈统一了,那些漏谱的人知道吗?谱书不可能一家一本,更不可能人手一册,即使现在得到谱书的人家,若干年后,一旦遭到变故离散,他们的后代子孙还能记住这一百字的字辈吗?而现在许多人取名已不用字辈了,人们慢慢淡忘了字辈。故不应均泥于字辈认亲支。
   那么,没有统一字辈怎认亲支呢?确切地说,认亲支就是认分支!如我们目前只认到我们的入赣始祖高崇文,凡属崇文公分支,不管字辈合不合(也不能久合),就是亲支。从江西迁到贵州的始祖高明兴,在贵州我们就是明兴公分支,只要是明兴公后裔,不管字辈合不合,就是亲支。那又怎么来判断辈分?以是明兴公的第多少代孙来衡量辈分老小。这就不会乱了!
   至于由崇文公上溯到高傒我们属于哪一支,那就需要宗亲们齐心协力来清理了!
   高傒成为著名的渤海高氏始祖,故《百家姓》上将姓高的都定为“渤海郡”。真实,从高傒的7世孙高止在齐国受排挤,出齐奔燕。高止的9世孙高量为宋国司徒,高量的10世孙高洪为东汉渤海郡守,已经26代了,这期间又繁衍了多少子孙,分出多少支系?其中又有多少高姓人住在渤海之外?我们的崇文公是不是高量的后裔?如果是,又是多少世孙?都需要宗亲们来清理才能理得清!
   再说几句题外话:有位宗亲是崇文公的第50世孙,我说我是崇文公的第41世孙,他觉得辈分相差那么多,颇感惊奇。其实这一点不奇怪:以前没有计划生育,孔子的父亲年近古稀才生他。那时,一个人的长孙比幺儿岁数大得多的现象很普遍。我们明兴公到贵州才十多代,其间已有五六代之悬殊。我胞兄的5世孙比我的3世孙年龄大,亲兄弟之间的后代就有两代之悬殊了!所以,从崇文公以下几十代的后裔中,辈分悬殊个10代20代是不足为奇的。
  
  
  
  寻根问祖也不必拘泥于姓氏
  高致贤
  如果我们只把宗族定义为同一父系家族的话,这个命题似乎很难令人接受,但实际上,人们早已接受并执行了。正如民间所言:“同姓不同宗,各有各的老祖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已经把“姓”和“宗”区别看待了。姓不过是某些人群共同顶起的一个代号,而宗则是同一父系遗传繁衍之人群,同宗未必同姓,同姓未必同宗。
  盛世修谱,各个宗族修谱,也叫清谱,即是在同姓人中将各个父系家族理顺,分清各个支系。这是指有姓氏之后的支系。如果上溯到有文字记载的祖先的话,中国只有炎帝、黄帝、蚩尤三姓,即是三个支系。而且炎帝、黄帝、蚩尤,也并非一个自然人,各是一个部落首领,有点类似于今天的法人,该部落中的人也绝不可能是某父系一脉相承。而今的姓氏已从早期版本《百家姓》的单姓446个,双字复姓61个,共计507个姓发展到当今《中国姓氏大辞典》收录的23,813个姓氏。一个姓中又是若干支系,同姓不同宗就难以避免了!为什么呢?
  首先从中国姓氏起源来看,大约有以氏为姓;以国名为姓氏;以邑名为姓氏:以乡、亭之名为氏:以居住地为姓氏;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氏;以排行为姓氏;以官职为姓氏;以技艺为姓氏;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以谥号为氏;因赐姓、避讳而改姓等12种,每一姓中有若干父系子孙,这就说明一个姓不可能只是一个父系子孙了!大前提如斯,现实生活依然。
  收养弃婴随收养人姓不说,有一种叫随娘儿(即是父死后随母改嫁到外姓人家便从后父之姓);还有一种抱养儿,也随养父而姓。这两类人,本可“三代还宗”,即三代之后改还原姓,但因后父、养父宗族强盛等种种原因,有的就没有还宗了!仅我个人所知的这两种情况都不少,何况全国全世界?《作家文摘》第1500期载《Y染色体揭秘曹操身世》一文说:“通过对全国各地111个曹氏家族人群DNA和族谱调查,寻找到了曹操的后人。并且首次确认曹操既非他所自称的曹参的后代,也非夏侯的后代。相关研究成果于2011年12月22日发表在最新一期《人类遗传学报》上。”
  所以,不论从姓氏起源,还是从现实生活来看,同一个姓的人,血脉遗传也未必尽是同一姓人了。故寻根问祖中,只要和自已现在是一个姓的就是同宗,不必再去追究他们某辈老人姓什么!姓也不过是一个符号而已。说不定若干若干年后,鲁迅也会被某地某些鲁氏家族认为祖宗哩!
  
  轻视农民就是忘祖
  高致贤
  这个命题可能有些国人会接受不了,尤其是那些惯以城市人自居的贵族阶层中的达官贵人。但他们又不敢否认他们是华人。既是华人,就是黄帝的后裔。炎帝乃黄帝之后裔,《路史·蚩尤传》说:“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故炎帝与蚩尤均由神农氏族发展而来,同属农耕部落联盟。追根溯源,中华民族均属黄帝之后裔。而黄帝乃神农部落之首领,中国农耕社会从兹开始,他就是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代农民。士、工、商、学、兵等非农民均是农耕社会发展中之产物,根基在农,非农民的老祖人都是农民。哪怕社会发展到今天,我国农民还是绝大多数,可总的来看,农民的经济地位还处于最低。进城打工了,“棒棒军”、“大背箩”之类的带歧视性的名称仍然冠在农民头上,工字前加上农民二字也会受到某些轻视!
  我国古代有无农民经济地位很低的朝代?我不知道,可我却经历过,而且还在经历着农民经济地位较低的时代!1949年以前,我国大陆是不是将人口分为农业和非农业两大块来管理?我也不知道。可我却知道1950年代初期以来,继粮油等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之后,大约从1958年开始,就将人口严格区分为农业和非农业两大块来管理了。且农业人口的经济待遇一直处于较低层。粮食“统购统销”直至粮食市场完全开放期间,农民种粮要首先保证供应非农业人口的口粮,自己吃不饱,有时甚至自己被迫饿死(如1960年)也要优先保证上交供应非农业人口的口粮,还美其名曰“余粮”,完不成上交任务就要被批判斗争。而工业品和副食品的供应又很少甚至没有农民的份。而招工招干,当兵提拔等有饭碗的职业又无农业人口的份,非农业人口的读书、当兵后可以安排工作,农民读书当兵后均须“社来社去”。农业人口遭到极大歧视。直至今日,农业人口仍然处于一些非农业人口的歧视目光之中。这不是忘祖吗?
  那些非农业人口不仅从农业人口脱胎而出,而且一直由农民抚养着,养到他们毛衣干、翅膀硬之时,其中一些人反而成为奴役农民者或帮凶,从忘祖进而反祖压祖。这种现象正常吗?
  仇穷究竟为什么?
  高致贤

  本人发了一篇《轻视农民就是忘祖》的博文(全文见附件1),毕节试验区网-朋友圈的方程式的第一反映(全文见附件2)使我费解。我旨在说不要轻视农民,因为我们的祖先均是农民。可因农民在某些地方或某个历史阶段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致使多数农民的经济地位较低,不要因而轻视农民。这却引出方程式的一番高论,说什么:“半夜三更的 发这些 烦死人乐,人家有钱 你要砸子? 你要是有钱也可以影响哈别人”。
  方程式还说:“世界没有什么农民 城里人 只有穷人和富人 农民也有赚钱的 城里人也有没钱的干居民”。这与拙文观点并无多大矛盾。可方程式说:其“讨厌贫穷 贫穷是可耻的 因为自己贫穷不思改变还怪这怪那 更可耻”!猛一看很有些道理,实质却是仇穷!故令愚费解。何也?
  而今有种仇富心理,有仇富心理的人为什么仇富?愚以为实质在于他们想富而不能或不得富便仇富,这种人之仇富是吃不了葡萄骂其酸的心理,核心是想富!与仇官是想当官一样,自己想当官而未得便反过来仇官!基于这种认识,我就不理解方程式的仇农仇穷心理了!难道他或她想当农民而不能当便仇农?想穷而不能穷便仇穷?如果其是这样的话,我以为他或她的观念很有些标新,也有其伟大之处,就怕不如斯!写此短言,旨在讨论,请别生气。

  附件1:

  贵州老高(1540686647) 6:24:08

  轻视农民就是忘祖
  高致贤
  这个命题可能有些国人会接受不了,尤其是那些惯以城市人自居的贵族阶层中的达官贵人。但他们又不敢否认他们是华人。既是华人,就是黄帝的后裔。炎帝乃黄帝之后裔,《路史·蚩尤传》说:“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故炎帝与蚩尤均由神农氏族发展而来,同属农耕部落联盟。追根溯源,中华民族均属黄帝之后裔。而黄帝乃神农部落之首领,中国农耕社会从兹开始,他就是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代农民。士、工、商、学、兵等非农民均是农耕社会发展中之产物,根基在农,非农民的老祖人都是农民。哪怕社会发展到今天,我国农民还是绝大多数,可总的来看,农民的经济地位还处于最低。进城打工了,“棒棒军”、“大背箩”之类的带歧视性的名称仍然冠在农民头上,工字前加上农民二字也会受到某些轻视!
  我国古代有无农民经济地位很低的朝代?我不知道,可我却经历过,而且还在经历着农民经济地位较低的时代!1949年以前,我国大陆是不是将人口分为农业和非农业两大块来管理?我也不知道。可我却知道1950年代初期以来,继粮油等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之后,大约从1958年开始,就将人口严格区分为农业和非农业两大块来管理了。且农业人口的经济待遇一直处于较低层。粮食“统购统销”直至粮食市场完全开放期间,农民种粮要首先保证供应非农业人口的口粮,自己吃不饱,有时甚至自己被迫饿死(如1960年)也要优先保证上交供应非农业人口的口粮,还美其名曰“余粮”,完不成上交任务就要被批判斗争。而工业品和副食品的供应又很少甚至没有农民的份。而招工招干,当兵提拔等有饭碗的职业又无农业人口的份,非农业人口的读书、当兵后可以安排工作,农民读书当兵后均须“社来社去”。农业人口遭到极大歧视。直至今日,农业人口仍然处于一些非农业人口的歧视目光之中。这不是忘祖吗?
  那些非农业人口不仅从农业人口脱胎而出,而且一直由农民抚养着,养到他们毛衣干、翅膀硬之时,其中一些人反而成为奴役农民者或帮凶,从忘祖进而反祖压祖。这种现象正常吗?

  附件2:
  方程式(774195410) 6:25:03
  半夜三更的 发这些 烦死人乐
  方程式(774195410) 6:25:41
  人家有钱 你要砸子 你要是有钱也可以影响哈别人
  方程式(774195410) 6:26:39
  世界没有什么农民 城里人 只有穷人和富人 农民也有赚钱的 城里人也有没钱的干居民
  方程式(774195410) 6:29:19
  讨厌贫穷 贫穷是可耻的 因为自己贫穷不思改变还怪这怪那 更可耻
  苦 蒜 精 神 论
  高致贤


  今(2012)年元旦,“大方人在深圳”的群友们在凤凰山麓举办迎新联欢活动之后,有群友评价:高老的“苦蒜”、赵校长的“赖茅”,都别有一种意味!
  赵刚校长带去的赖茅,大家都知道是咱们贵州名酒之一,可我的“苦蒜”是怎么回事?入席后,群友们要我讲几句,我没有一点儿思想准备,遭此突然袭击,我蓦然想起当天准备带去一饱大家口福的野苦蒜。便说:“我准备好的苦蒜临时忘了带来,对不起大家”!随着讲了那苦蒜从大方到深圳落户的经历。
  大方城关二小的薛华芬校长,从大方带些苦蒜颗到深圳做佐料,她给我一些,我便将几颗种于花盆中,置于阳台上,很快生很发芽,苗叶茂盛。来自内地山区,扎根海滨深圳的苦蒜,经过烈日直射“烤炼”,个中艰辛,人类怎能体验?这与内地来深圳打拼的农民工立足深圳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故我将它献给我的农民工兄弟们分享。
  苦蒜与菜市上销售的大蒜、洋葱等几乎同形同味,它的味道并不苦,可人们为什么叫它苦蒜?这“苦”,是形容它的生活环境、生长过程之辛苦。我们家乡人称它为野苦蒜,这就更具体了。它是野生的,风霜雪凌无遮挡,无人栽培与施肥,松土除草更无望,一切均靠自力更生,毫无外援,常被人们采掘去做下饭菜。这种生活难道不苦?贫瘠的生长环境,养成它们高度的生长适应性,熬出极强的生命力!在自然环境中,任随风吹雨打日晒,不管雪压霜欺冰冻,只要挨着点儿泥土,它就会生根发芽开花结籽繁衍后代,用自身的辛辣防御牛羊之类啮食,但也不忘为人类献出馨香。将它和豆豉辣子水蘸大豆花,菜豆腐,连渣捞,其味无穷!
  吃苦蒜本是一种享受,但当天我还送给老乡们另一种含义:请大家不要怕吃“苦”!桌上唐勇等一批创业人士立即响应:“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是一种什么精神?我们就姑且称之为“苦蒜精神”吧。这种精神便是一种成功精神!温州人被一些人称为“犹太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对温州人的赞美!他们在与艰苦的外部环境斗争中锻炼出一代又一代的聪明人,一个个颇具商贸头脑,炒房团从国内炒到国外,在市场经济中涌现出一批批富商!
  从这里,我还联想到历史上的“闯关东”。而今东北人那高大的块头,那硬板的身躯,那爽直的性格,不也是一代代人吃尽前扑后继闯关东之苦、用生命换来的成功吗?
  咱贵州人乘国家改革开放之大好时机,以“苦蒜精神”闯深圳,闯江浙,闯东南沿海,正在创业的第一代人中,已经闯出了一批富翁富太富哥姐,只要坚持一代二代地闯下去,何愁咱贫穷帽子不摘?刘伯温的“五百年后看,云贵赛江南”中“赛”的内涵,恐怕就不止于自然物质资源了!
  农民工的吃苦耐劳精神是可敬可佩的!与此相反的另一种人的“吃苦”则是可卑可鄙又可恨的!他们吃的“苦”,就是吃劳苦大众的血汗钱,利用手中的权势钱势欺压劳苦大众!这也可以从另一种角度帮铸咱们的苦蒜精神!行文至此,我不禁想起我们去年中秋节贵州老乡们登凤凰山时即兴吟成的顺口溜:
  深圳有座凤凰山,空待凤凰千万年;
  苗岭凤凰今日至,鹏梦黔月同日圆!

  
  与高峰谈高姓总谱
  高致贤

  昨天高峰宗亲约我到他公司坐坐,我如期而去,他到岗厦地铁口接我,一起去到他设在深圳皇岗口岸边的老总办公室。我们虽是首次见面,但却一见如故,这大概是宗亲血脉关系的作用吧?趁这星期天他办公室里没有外人,我们推心置腹,随心所欲地畅谈咱们族宗之事,从性格谈到爱好,不约而同地谈到我们的中华高姓总谱。
  谈到高姓总谱的出版,我们均有一种光荣感!这是华人中继孔、孟、颜、曾家族统一宗谱之后的全国又一个姓氏总谱——高姓总谱!这不但是我们高姓族人有了寻根的文字线索和历史依据,也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库充实了内容。
  之所以能编修成《中华高姓大通谱·总谱》,首先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宽松和谐大环境。不难想象,倘若处于极左路线的文革时期,分支家谱也作为“四旧”之来破,保留都要被批斗,谁敢修总谱?修总谱要与海内外族人联系,还有海外华人捐资。“海外关系”和“宗族主义”两顶沉重的政治帽子挂在高空,“臭老九”文人、“暴发户”富户,均避之唯恐不及,谁还敢伸着脖子去捱刀或歪主头去戴“坏分子”帽子?再说,处于“穷光荣”、“富反动”的年代,修谱所需的资金又从何而来?此其一。
  其二呢,有全族人的共同关注、支持;有路加宗亲为代表的一大批族人默默无闻地为修总谱贡献力量。尤其是路加教授在研究中华民族家史(谱)的基础上,率先提出编修高姓总谱,这一设想、策划、实施都很有创举与魄力!蛇无头而不行,鸟无翅而不飞,万事开头难!没有一个人提头,事情是绝不会自然形成的。历来是人去办事,绝非事找人办!提出课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再经全国各地的调查取材,编辑出版,个中艰辛,局外人难以理解、难以达到、还难以置信!十年艰苦不寻常!我们只能对具体编修的宗亲表示深深的敬意!
  其三是如何看待这总谱的出版?我虽然还没有得到,但听部分得到的宗亲反映很好。不管怎样,一幢大厦从废墟上建起来了!谁不为之欢呼?大好事,我们应弹冠相庆!
  诚然,一种新事物的产生,也不可能一下就尽善尽美,尤其是没有样板的新建项目,难免会或多或少有些缺点,甚至错误。这是客观上存在的。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去看待她:我以为,只要大厦的主体不错,我们就要肯定成绩,不足之处就待我们去补充,去完善,去装修,让其臻于完美。绝不能因为某些不足就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企图推倒重来。须知,破坏容易建设难!斗胆说一句:谁能离开现有基础去另起炉灶?即使你改头换面加伪装去另建一座,那也是一种无益的浪费!还会带来负面影响,甚而破坏作用!为何这么说?道理很简单:同一个姓就不宜搞两个总谱。就如同一家人,已经建了一座漂亮宽裕很不错的大厦,你又何必去重复投资投劳另建一座?如果你认为已建的这一座中尚有哪些不足之处?经论证确认后加以修改补充,使之更加完善,不是费省效宏?这是将大厦比喻总谱。单就总谱而言。反正一姓人只需一个总谱,如果修为两部总谱就必然乱套。倘若另修之总谱与已修之总谱大同小异,不如将另修总谱的人财物力将已修总谱增删修改完善?如果另修的与已修的总谱完全不同(除了瞎编乱造之外,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列祖列宗的人名、住地、职衔等硬件多是比较固定的)的话,那就只有生造出另一个高姓来,这还不乱了谱?因有两种总谱,后之族人就无所适从,不知自己是哪个“高”家后裔了!另修比不修还坏事!
  谁为咱高家修总谱献力,均功德无量,吾族人当尊而敬之;设若另立总谱,造成族宗分裂,那就变功为过;抑或借修总谱而从中捞外快,那就无异于出卖祖宗,性质不同了!吾族人当慎深思!一句话,千万千万不要把好事变为坏事!相信咱们族人定会顾全大局,互相包容,和谐相处,共同让已修总谱之举沿正轨前进!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我们聊得非常和谐,他送我一本《渤海藏真》,里边还有志超、若敏等宗亲的讲话和文章哩!都讲得很不错的。我们步行到南岸渔村共进晚餐,途中高峰还一路说些笑话,让我不时捧腹!临别合影留念!是为记!
  2012年2月13日于深圳
  
  从元日、除夕看“龙宫生玉兔”之谬
  高致贤
  (
  与朋友聊天,他说他家前几天添了个孙子,我祝贺他生了龙孙。他叹息道:“可惜早生了一天,便成了个兔儿!”
  我问他是哪天生的?他说2月3号。我说“那已是正月十二了,正宗的龙孙嘛,怎么会是兔儿?”他说“正月十三(2月4号)才立春,他们老家的农历年是从立春算起,所以,这就成为‘龙宫里生玉兔’了……”听他一说,我便想起我的北京老友、广东宗亲等一些人都讲过,他们家乡按十二生肖计属相都是从立春那天开始的。我便对他说:“这种计算方法不准确”。
  为什么呢?十二生肖属相是按干支纪年法的阴历来计的。阴历的一年是从元日的子时开始,到除夕的亥时结束。元日是哪一天呢?元日就是农历正月初一。[宋]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除夕呢?除夕是春节的前夜,又叫年三十.有一种传说:是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
  立春呢,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称“打春”,“立”是“开始”的意思,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每年阳历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立春是春季开始,而不是新年的开始。而十二生肖属相是以年计的,而不是按季计算。一年包括了二十四个节气,季节属于年的内涵,但哪个节气都包括不了年。如果属相从立春开始,那就只有到大寒结束。那么,从大寒到立春之间的十多天生的孩子属什么呢?也许那种计算属相的人会说:到大寒的最后一天。可在全国文化较落后的广大农村,有多少人知道二十四节气各在哪一天?而大年三十夜呢?穷家小户、男女老少都知道!由此看来,以立春计属相是不准确的。
  还有个问题,就是阴历年和阳历年不会完全重合。大体上错开一个月左右。今年是比较接近的了,可阴历壬辰年的正月初一已经是阳历2012年的元月23日了。就是说,2012年元月22日出生的人,还是属兔。我们说今年龙年是指阴历壬辰年,而不是指阳历2012年。只能说这龙年的大部分时间与2012年重合。一般说来,阴历腊月中旬以后生的人,差不多都到相应阳历的第二年了!

  “父母官”新释
  高致贤

  2月22日,大方县委副书记、县长张瀚时向深圳的大方老乡介绍县情时说:有人称我们为“父母官”,那是封建思想的解释。他以为,如果今天还称地方官员为父母官的话,应按公务员的意义来理解,那就是为我们的衣食父母服务之官!为让你们安心发展,我在家乡为你们管好家!……
  此言不禁引起我的联想:父母者谁?人民大众。人民大众是衣食父母,即是养父养母。服务的具体内容很多很多,可归纳为管理。怎么管理?“管”字的结构就是很好的注解,不是吗?“众”是三类“人”,其中有1/3出类拔萃的在上层,2/3在下层,上层的“人”变为官,就得换位到基层那两类人的足下,这便成了“管”,管什么呢?群众生活无小事,官就得管原在下层那2/3的人的食衣住行。这样,才能叫真正的管理!将基层民众置于官之头上,故称多数人为衣食父母,就如商家称顾客是上帝一样,这样就给封建时代的父母官称谓注入了新的含义:父母官即是为基层人民——衣食父母们服务的管理员。将两者地位的认识换了个位!一个基层工作的县长有此认识是很可贵的。然而,要让多数官员认可并实施,尚有很大难度!何也?
  “父母官”一词形成很早,它来源于《礼记·大学》:“《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孟子·梁惠王上》:“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之父母也?”在这些先秦文献中“父母”是指百姓的统治者,甚至是国君。汉代曾出现了两个非常有政绩的地方官:西汉的召信臣、东汉的杜诗。据《后汉书》载杜诗为南阳太守,深受百姓爱戴,百姓将之与前代的召信臣相比,于是就有了“前有召父,后有杜母”之说,这时“父母”一词已经有了地方官的含义。宋初王禹偁《谪居感事》诗:“万家呼父母。”其自注:“民间呼令为父母官”,这便是将地方官比作父母官的最早出处。形成“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必须有长时间、花大力气,才能循序渐进地化解。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和国家正式使用的公务员称谓就是这个意思,而且作为政策法今来执行。“父母官”一词曾消声匿迹几十年,而今又悄悄复活起来,真所谓“儿大爷难管”,官多官大百姓也管不了啦!寄希望于有张瀚时县长这种认识的公务员们身体力行,为父母官称谓注入新义!
  父老乡亲盼余归
  高致贤

  2月22日参加县党政代表团召开的深圳大方人座谈会后,23日9点过钟我就收张瀚时县长发来的手机短诗:
  “九龙山下五凤飞,奢香故里何时回?
  心系家乡闯天下,情牵大方报春晖!
  待到杜鹃更烂漫,百万父老倍思归!”
  读此诗,倍感亲切,家乡父老思念我,我更把父老乡亲思,怎奈老伴先患精神病需要换个环境治疗而暂离故土。孰料前病未愈后病生,中风半瘫不能行,我有故乡不能归,只好在暂居外地,宣传故土、介绍家乡,竟然收到意外的好效果。于是,2月24日5点过钟,我借一古诗修改后回复了瀚时县长:
  “穿岩透壑不辞劳,远望方知出处高;
  旨在回报山溪水,奔向大海作波涛。
  乐不思黔非吾愿,报恩思绪逐浪滔!”
  我觉得我在深圳能为家乡办的事,比呆在家乡办得多、办得好!何也?在深圳接触面广,我视野开阔,运用电脑等先进的写作手段,使用网络联系,涉及范围更加广泛了!加之久居他乡,思乡情感日渐加深加浓,激发起我波起云涌的思乡情绪,使我写出更多更好的思乡文章,将家乡风物推出贵州,走至全国,推向全球,这是我呆在家乡办不到,至少是办不好的,我在深圳办到了,而且办好了!
  具体说来,我在家乡,没有条件学习电脑写作和上网发表,这就不能发挥我的写作余热,至少是我的写作余热发挥得没有现在这么好!这种状况已经被我家乡的不少同龄人证实了!甚至年龄比我小好几岁的文朋诗友也因不会使用电脑而放弃了写作。如果我老是呆在家乡,不能上网发表作品,就不会联系上在深圳、在全国乃至国外的大方人、贵州人、中国人。我在深圳还联系上全国各地的一批离退休人员、国内外高氏宗亲,联系上国内外一批文学爱好者,好友成千,粉丝上万,人脉很旺,这对家乡的宣传力度是呆在家乡绝对比不上的。
  还有个“远‘香’近‘臭’”的陈旧观念作用,游子思乡情结,使我对家乡更加热爱,对家乡的看法更为客观,反映的情况领导也更容易接受!我在外面,对家乡领导人们提的意见和建议会更容易引起重视。故我“奔向大海作波涛”,绝不是看不起家乡,而是为了更好地回报家乡!
  家乡有句民谚:“有志男儿各自飞!”文人们说:“好男儿志在四方!”均说明:游子在外心,旨在报春晖!
  
  “先优”为何大跌价?

  高致贤
  而今的“先进分子”与“优异成绩”为何大跌价?评先选优变味儿了!评先选优变味的因素多多,钱是催化剂,票使换人术!
  评先选优是鼓励人们上进的成功方式。鄙人在上世纪90年代前多次参与评选,获得优秀自己感到荣耀,受到鼓舞,别人对此也佩服!何也?那先进、优秀是通过公平竞争评选出来的!
  上世纪80年代,本人多年多次获各级各类报刊、电台的优秀通讯员称号,并获相应级别的奖证奖金或奖品!自己心安理得,社会公认,同行没有异议;因那先进、优秀是从公平竞争中胜出的,没有半点虚假!
  新闻单位的优秀通讯员是按照本单位一年的用稿总量,事先制订并于年初公布当年优秀通讯员须被采用的稿件基本数量和等级数量,让通讯员一年早知道,各自去努力,年终看结果。以贵州日报为例来说明吧:该报优秀通讯员每年最低发稿30篇。发30-39篇的三等奖;40-49篇的二等奖;50篇以上为一等奖。其中两人合写的各计1/2篇;4人联名的各计1/4篇,以此类推。
  在数量的基础上还要讲究稿件质量。当年的贵州日服对开4版。头版要闻,第二版经,第三版文化,第四版国际,新华社供稿。通讯员的稿件只能发在一、二、三版上。头版头条一篇算30篇:二版头条计20篇;三版头条计10篇。到年底自己一看就知道获不获奖、获何等奖了!如果报社有漏记的篇数,自己可与之核对,进行纠正。这种真正的公开公平竞争评选,谁不心服口服?获奖者也问心无愧、心安理得!
  1990年代后期,尤其是新世纪以后,有的“评奖”就变成“买卖奖”了!有权可卖奖,有钱可买奖。约奖信息满天飞,我除参与政府组织的正规奖外,凡卖奖者一律拒绝,见到买卖奖就呕心!
  然而,现在的某些政府奖也不很纯正了,那种打着政府的旗号行骗的姑且不论,仅就网上投票、拉票之举也就影响了公平公正!因网上投票就有拉票,拉票就有造假!这本已不言而喻了,但还是举例说明吧。某官方大网站评选某年度某栏目的十大写手,这本是很容易正规操作的:将本栏目发帖者本年度在本栏中发表的帖子数统计出来,再从谁的帖子加红、推荐、置顶和违规多少等方面加以比较就可评定的。可他们却要来个网上投票,就夹杂私货,出现了不公平竞争!有的本来写不成什么帖子,却因其“拉票有方”而成“大写手”,不愿弄虚作假的真正写手反而落选,这样评出来的“写手”谁服?又会有什么推动作用?
  而且害了一些青少年习作者!何也?有的青少年本来是可写些帖子的,但写了几篇就把主要精力花去拉选票,请人评论。不能潜心写作,将宝贵时光白白消耗在浮躁短视行为之中,实在为之可惜!
  评先选优本是激励先进,变为“买先卖优”之后,反而打击先进、助长歪风、促成后退!
  
  壬辰生日谢老乡

  高致贤
  前天(公历3.11.农历二月十九日)是我76岁生日。我们大方人在深圳QQ群的群友们为我在深圳凤凰山麓的贵州人家餐馆设宴祝寿,大家欢聚一堂,其乐无穷!
  这是我迄今为止设过的第二次生日宴。第一次是我60周的1997年在大方文化餐厅设宴3桌,是3位挚友发起,我家人超过客人。那是为了应年满花甲之景,不敢声张!今年的生日宴,则全由群管们包办,还安排车子接送我,反客为主,弄得我的孩子们也很不过意!四十多位老乡欢聚一堂,餐馆也因之生辉!这是我75年来最高兴的一次生日聚会!来的群友已大大超出大方县的范围了,我们从网络的虚拟世界走上现实餐厅,这是网上会友一次质的飞跃!
  我客居深圳12年,已达干支纪年之一轮小甲子了!可在前10年中,我只与几位大方老乡联系上。知道吗?初到深圳的几年中,我找老乡找得好苦啊:因为没有联系方式,只能凭听口音去辨识,人们在社交场合都用普通话,很难听出乡音。除非是听到老乡之间对话(包括打电话)之时才用乡音,即使听出来了,但在人们防范意识很强的深圳,你若贸然问他或她是哪里人?他们根本不理采,还会以为你是想借认老乡来行骗的骗子。所以,我3年才找到两个大方老乡,贵州老乡也只找到3个!我多孤独啊!
  几年前我建的QQ未使用而丢失了,在徐德明等老友的催促下,我2010年7月2日重新建了QQ,于是“大方人在深圳”的乡亲们率先拉我入群,接着就有鹏城贵州人等20多个老乡、宗亲、文学等QQ拉我入群。在网络平台上,我结识了许多乡亲宗亲,文朋诗友,于是,我从中消除了个人孤寂,进入热闹的群体。
  我在回忆录中写下“我与观音同月同日生”,这农历二月十九日的生日就在网友中传开了。于是去年我就在网上过了一次热火朝天的虚拟生日,我请博友喝茅台,博友赠我以重金!我的茅台全虚拟,网友礼品半虚实:绿色小溪将她送我的生日贺诗请上海市书协康副主席、著名书法家书写裱背寄与我,令我全家感动不已。今年我的生日,就由网友完全搬到现实里来了,我从来没有约请这么多、住址相距又这么远的客人与我同过生日,可今年由乡亲、网友们助我形成了!这在我的生活中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记录!

  2012年3月13日于深圳
  
  
  我为何成了“天涯人”?

  高致贤
  “你是天涯那个贵州老高”博友在我的新浪博文评论中发问,后边连缀三个问号。
  “高致贤就是贵州老高?天涯上那个贵州老高吗?”我家乡贵州大方论坛的乡亲,不相信天涯上的那个贵州老高就他们当地的高致贤!
  “我在天涯社区读到你的文章!才与你联系……”这是3位美国华侨和国内不少网友与我联系时不约而同地的第一句话 !
  “我从中华追你到天涯,看到你的回忆录,终于确认你是我的宗亲”,一位青岛老知青给我留言。
  “贵州老高,请您为我们某书写篇书评发在你的天涯上好吗?您是天涯的……”某出版社策划打电话
  ……………
  网友们为什么会对我提出那么多疑问?我注册了不少博客,在不同的网站上用不同的网名。在家乡网站、论坛我用实名高致贤,在其它地方用贵州老高、贵州高致贤、贵大高致贤、高致贤1、高致贤2等等。我的主要作品首发于天涯,但其它网站也发了,可反响强烈的多在天涯!
  在网络强手如林的天涯社区内,我是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可在网络读者中,却被拥趸,这是天涯社区的力量所在。天涯为何有如此凝聚力?我个人感觉是她敢于发表争议帖子。我的《我亲历的“大跃进”》、《“文化革命”中我见闻的小故事》、《人民公社使我国农村致穷》、《高致贤杂文集》等等较为敏感的帖子均首发于天涯的“煮酒论史”及“短文故乡”等栏目,引起强烈争议,天涯正确处理,为我搞为整理版,推荐到首页,扩大了影响,故有不少读者知道我这76岁的老朽名!行笔至此,我不禁联想起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 》:借其稍加修改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高致贤在天涯。” 作为拙文结尾!

  地址:深圳市宝安38区中南花园4栋A2 503室,邮编:518101

  
  愿咱们中华高姓文化研究步步高
  高致贤
  (北京会议发言提纲)
  按:4月1日,“首届华夏高氏文化发展论坛暨《中华高姓大通谱·总谱》颁谱仪式”在北京法官之家会议室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60多位宗亲参加了会议(已多有报道),我被指定为大会发言人之一。现将我的发言提纲发表,敬请宗亲批评指正!

  ——从我们的姓氏说起。
  今天我们高家人从全国各地来到北京欢聚,共研咱高姓文化,具体落实到《中华高姓大通谱·总谱》及其分谱、支谱的续修或编修工作,这工作起点高,要求高,这就要求我们以高标准,高质量,高速度来完成。为什么处处要求高呢?因为咱们都姓高,老祖宗择定姓氏时就定下一个高品位!畏难吗?谁叫咱们都姓高呢?这是从老祖宗高傒那里就定了的。你怕高要求?除非你改姓!姓咋能改呢?说说笑话让宗亲们乐乐。
  有资料说我们姓的“高”字与建筑业有关,高字就是房子的形象:上为房顶,中有窗户,下面开门。还说这是黄帝封的。我们祖人在黄帝制下管修建,受封姓高。传说归传说,我想说的是这与咱们修“大通谱”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呢?修谱和建高楼大厦一样,先得有构想,随之而来的选基地,画蓝图,集资购物打基础,建筑主体搞装修,差几块砖头、一方玻璃,你都不算完工。修房造物的材料有钱便可买到,而修宗谱的材料是花钱买不到的。你得到全国各地去收集。我搞过文物收集工作,深有体会:有时间花钱耗时费精力,跋山涉水到山乡,往往不能如愿,这是局外人想象不到的。然而,我们的路加、家协等等一批我知道的和不知道的有识之宗亲,经过十余年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把咱们《中华高姓大通谱·总谱》(以下简称大通谱)编修出来付梓成功,使我们继孔、孟、颜、曾四大姓之后成为第五个有通谱的姓氏,且已将通谱颁发到部分省市区宗亲的手里!作为高氏子孙之一员,我也因而感到无上的荣光!
  溪河流水汇大洋,十年功夫不寻常!不寻常啊,不寻常!没有什么好东西能代表我的崇敬,请让我代表咱贵州宗亲向路加、家协等等为编修我们高姓大通谱付出艰辛劳作和资助出版以及支持关心此事的众宗亲深深地一鞠了!
  如何看待已经出版的大通谱?记得,一个多月前,我在深圳与高峰宗亲谈到这个问题时,我说了以下这样的话:
  我们的“大通谱”宛若一幢嵬峨大厦从废墟上建起来了!谁不为之欢呼?我们应该弹冠相庆!
  诚然,一种新事物的产生,也不可能一下就尽善尽美,尤其是没有样板的新建项目,难免会或多或少有些缺点,甚至错误。这是客观上存在的。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去看待她:我以为,只要大厦的主体不错,我们就要肯定成绩,不足之处有待我们去补充,去完善,去装修,让其臻于完美。绝不能因为某些不足就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企图推倒重来。
  须知,破坏容易建设难!斗胆说一句:谁能离开现有基础去另起炉灶?即使你改头换面加伪装去另建一座,那也是一种无益的资源浪费!还会带来负面影响,甚而起破坏作用!为何这么说?道理很简单:同一个姓不宜搞两个总谱。就如同一家人,已经建了一座漂亮宽裕很不错的大厦,你又何必去重复投资投劳另建一座?如果你认为已建的这一座尚有哪些不足之处?经论证确认后加以修改补充,使之更加完善,这不就费省效宏了,何必多此一举?
  上面是将大厦比喻大通谱。单就大通谱本身而言的话,反正一姓人只需一个总谱,如果修为两部总谱就必然乱套。不难设想:假若另修之总谱与已修之总谱大同小异,不如将另修总谱的人财物力将已修的大通谱增删修改完善?如果另修的与已修的大通谱完全不同(除了瞎编乱造之外,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列祖列宗的人名、住地、职衔等硬件多是比较固定的)的话,那就只有生造出另一个高姓来,这还不乱了谱?因有两种总谱,后之族人就无所适从,不知自己是哪个“高”家后裔了!另修比不修还坏事!
  如果没有修的总谱就不要再修了,避免资源浪费;如果已修了的,那只有今后将两部合起来,取长补短,互补不足,并为总谱!
  谁为咱高家修大通谱献力,均功德无量,吾族人当尊而敬之;设若另修总谱,造成族宗分裂,那就变功为过;抑或借修总谱而从中捞外快,那就无异于出卖祖宗,性质就不同了!吾族人当慎深思!一句话,千万千万不要把好事变为坏事!相信咱们族人定会顾全大局,互相包容,和谐相处,共同让已修大通谱之举沿着正轨前进!
  现在我仍然坚持上述这种看法。我一直主张宗亲之间要多包容。我们贵州民间有句俗语:家族弟兄之间,打破脑壳都镶得起。但亲兄弟要明算账!这说明包容是有底线的。我认为对于大通谱的包容底线是什么呢?
  一是不能搞成两种通谱。理由我在前边说了,这里再强调一下:不能让我们族中的后人无所适从,影响团结;
  二是宗亲捐来修大通谱的经费不能私自截留、挪作它用,必须向宗亲公布收支帐目。
  个人之见,未必正确,敬请宗亲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2012年4月1日于北京
  
  北京终见金魁兄
  http://www.gzdafang.gov.cn:8081/showtopic-6868.aspx
  
  核心内容是总世系表
  ——读《中华高姓大通谱·总谱》心得之一
  高致贤
  北京会议上领到一套《中华高姓大通谱·总谱》(以下简称大通谱),带回家中开始阅读。确切地说是选读,此读也只能算浏览。为什么不通读、不细读呢?
  宏篇巨著,上、下两卷,书重六七斤,我这76岁的老头捧读捧不动;200来万字,昏花老眼通读所需多少年月!故我采取从粗读到细研,从选读到通读的方式慢慢学习大通谱。
  所谓粗读,就是浏览目录和标题,从中挑选我之所需。首先被我选中的是什么内容?第二章:高姓总世系表(以下简称总表)!这一表人名就是了解我们高姓历史渊源的总纲。
  有了它,读之便可提纲挈领,纲举目张。从千余年来纷繁复杂的千头万绪中梳理出我们高姓的源流。这便是我们需要《大通谱》之意义所在。如果没有纲领性的这一章,其它史料便如散沙,且各支系均有自修之谱,且已理顺本支系的迁徙脉络,大通谱没有这个总表,那就成了“大而不通”,它就没有这么大价值了!
  总表像张联络图,有了它,打个不很贴切的比方,族人寻根问祖便可按图索骥、顺藤摸瓜,找到自己支系的来龙去脉。
  总表像株大树,有了它,族人便可从主杆找支杆,从支杆找分枝,而后找到细枝末节,将海内外的高姓族人联系在一起了!这就可将分散于全球的高氏宗亲的历史分支统一起来!
  总表连分表,分表系支表,支表接家史,家史连个人。还可从中找到宗亲中的辈分。分居于全球各地高姓各支系自理本支系的字辈,几千年的流离迁徙,经历了上百代人,光凭现有的字辈已分不清个人辈份了。有了这总表,加之分表、支表,条分缕析,脉络分明,我从共祖姜太公那里清理下来,我属于太公96世孙;再从我们的入赣始祖崇文公那代算起,我是他的41世孙。这样,我们便可溯源而上,顺流而下,在本姓人中分出辈份来。这便是总表带给我的实用意义!路加宗亲通过20年深入各地收集采访,和编委会成员们一起分工负责,团结奋斗,将许多散碎银子炼为金缕总表,功不可没!
  除这“大通谱”外,我还有明兴公支系的《高氏族谱》和《中华百家姓氏通鉴》。明兴公支系谱中有“神农至崇文”、“崇文至明兴”的两个世系图表,就让我们对族史沿革一目了然!《中华百家姓氏通鉴》第一卷中也收有《高氏源流》篇,但因没有世系图表,让人读后如堕烟云。两相对比,就觉得大通谱在全族中的统一作用无可非议。凡为大通谱的供料采写、编辑出版尽心竭力的宗亲都应受到尊敬!


  2012年4月15日记于深圳
  
  错别字及书号
  ——读《中华高姓大通谱·总谱》心得之二
  高致贤

  未拿到《中华高姓大通谱·总谱》(以下简称大通谱)之前,就看到有读者已经仔细审读过它,而且指出其中不少错别字。我觉得应该向指出错别漏字之读者学习。学什么呢?学他们认真负责的阅读精神!洋洋洒洒200万言之大通谱,浏览一遍尚需不少时日,而且从中挑出不少错别漏字,足见其阅读之认真、仔细。这种无偿而认真的校对精神,着实令我钦佩!
  我搞过一些校对工作,深知校对之艰辛,错误之难免。我们搞校对之时是先校大样稿,即是一校;再校小样稿,即为二校;三校清样稿,即系三校。上机印出一份来再校,叫插红校。各次校对人均要签字负责。看来已很认真了,但却错别漏字难免。校对实在是一项细致复杂难度大的工作!文革初期,我们县里印一本毛泽东的《老三篇》小册子供群众学习,我和管宣传的军代表刘天禄两人校对,那时错了毛著一个字,就要被打成篡改毛思想的“现行反革命”,故我们互换读看,校顺读校对之后,又逆读校对,唯恐有半点差错。可印出来再度反复校阅,发现整本册子中掉了一个字,且掉的只是文后注释中的一个阿拉伯数字,这就不得不将那一大堆新册子赴之一炬,重新校印!校对工作之难度由此可见一斑!
  根据校对工作之复杂性,新闻出版管理机构也允许一本新书录入的差错率在千分之三以内,超过千分之三才算问题。200万字的大通谱的错别漏字有多少?我没有统计,因为没有仔细通读,也无法统计,如果按千分之三的允许率来看,它的差错在6000个以内均不算问题,请有心时读者算算看!
  也许有人认为这差错率不光是错别字。对的,还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等硬伤也算差错,那就“数错并算”吧!不过,差错应有个合情合理又统一的衡量标尺,不能以甲去衡量乙,也不能以乙去衡量甲,尤其是文学艺的衡量标尺更不能这样。比如大通谱第五篇《艺文》中,选了不少古代高姓作者的诗词。有的古诗词流传着不同的版本,版本不同的原因有流传过程中的错简,也有作者之修改。比如今人耳熟能详的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有个句子:毛手书为“原驰蜡象”,印刷本中却为“原驱蜡象”。两种版本均不错。就看你选用哪种版本。如果谁要用“驰”去否定“驱”,或用“驱”去否定“驰”,看似均有道理,也都没有道理,两种版本都合理存在,同时流行。故用此版本去否认彼版本,都扯不清,也不能令人信服。对大通谱中的古诗词,也只能在编者采用的版本中来校其对错。
  行文至此本应结束,但还想到一个号外:有人说大通谱的书号是非法的,这只需到作家出版社去举报就OK了,何必四处招摇?这里不用赘述。我想说的是:大通谱作为家族史料,不要书号也可以。如果要到印刷厂印制,按其要求办个“内图资准印证”即可。若自己能印制,连内图资准印证都可以不办。作为家族史料,宗亲捐资凑钱印制,自写自编自印自用,只作赠阅资料,不对外营销,何来非法?所谓非法,就是用假书号出版图书并且公开上架销售的营利行为。非营利的资料公用、赠阅及交换使用,如行政文件、产品介绍之类“自产自销”印刷品也要办书号吗?国家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文化宫之类单位收藏的珍贵资料,又有多少是有书号的?书号对公开出版发行之营利图书起作用!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