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眼草木(连载)

  0247、朱缨花
  朱缨花,豆科(Leguminosae)朱缨花属(Calliandra),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拉丁名:Calliandra haematocephala Hassk.
  别 名:红合欢、红绒球、美蕊花、美洲合欢

  之前见过很多朱缨花照片,它的花艳丽醒目,形态与合欢花很像,但是深红色。叶与合欢也有些像,但要稍大些,叶面略显粗糙。
  但我只亲眼见过一次,那是2009年8月11日在杭州萧山机场的候机楼内的大花盆里,没有花。当时觉得似曾相识,我仅能从叶子上判断是豆科植物。回来后,在之江草木论坛请教,才知道就是朱缨花。
  总觉得朱缨花“非我族类”,果然,《中国植物志》上说:“原产南美,现热带、亚热带地区常有栽培。”

  
  @潇潇筱筱的箫 1081楼 2014-03-19 21:46:02
  表示做毕业论文时老师将稻“槎”菜写成稻"搓"菜,但是一直读音是cha很奇怪,原来是这个坎啊。。。。。不知楼主能否多发几张稻槎菜、黄鹌菜、荠菜的对比图片,表示只看叶子不大认得出来。。。。。。
  -----------------------------
  不好意思,很长时间没来,今天才看到。
  稻槎菜、黄鹌菜我拍的也不是很多,你还是网上查查图片好了,不过百度里的植物图片正确性很成问题。我自己查的话去得多的是:
  中国自然标本馆(http://www.nature-museum.net/default.html)
  中国植物图像库(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main.aspx)
  至于荠菜,光看叶的话我也是不大认得出,有花就好认了。
  很久没更新了,今天继续。

  0248、锦鸡儿
  锦鸡儿,豆科(Leguminosae )锦鸡儿属(Caragana),落叶灌木。
  拉丁名:Caragana sinica (Buc'hoz) Rehd.
  别 名:娘娘袜子、金雀花

  说起来有些奇怪,我对锦鸡儿的印象,是2007年6月4日,在金华秋滨的一条乡间小路边,当时觉得这种复叶有4小叶的带刺植物比较有趣。可能是不久后在哪个论坛里请教后知道了名字。
  2008年5月30日,仍是在秋滨的那条乡间小路边,我正蹲着仔细看那棵锦鸡儿时,有个附近的村民走过来,他说这东西叫“黄妹妹”(不知是哪几个字),花拿来炒鸡蛋很补的。回家翻《浙江金华地区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记载的金华地方名是“黄活妈”,估计当时的编写者也搞不清楚,只根据发音随便写的吧。查《浙江植物志》和其它资料,都说锦鸡儿开黄花,可这儿的锦鸡儿我已经注意观察两年了,始终没见开花过。
  之后似乎就没再见过锦鸡儿了。
  等我写“青眼草木”这个系列到锦鸡儿时,翻检照片,发现自己居然早在2006年3月29日就在金华黄宾虹公园里拍到过它的花!同年4月12日,在踏花行论坛请教知道了名字。但是对这些自己居然一点印象都没有。

  我能找到关于锦鸡儿的记录见于朱橚《救荒本草》:
  欛齿花:本名锦鸡儿,花又名酱瓣子。生于山野间,人家园宅间亦多栽。叶似枸杞子叶而小,每四叶攒生一处,枝梗亦似枸杞,有小刺,开黄花,状类鸡形,结小角儿。味甜。
  救饥:采花煠熟,油盐调食,炒熟吃茶亦可。

  顺便说一句,我喜欢这样的描述文字,比起植物志里的描述要有趣多了。

  
  0249、伞房决明
  伞房决明,豆科(Leguminosae)决明属(Cassia),常绿灌木。
  拉丁名:Cassia corymbosa Ortega

  有点乱。我最早注意到这种植物大约是在2005年,但到如今这个究竟是光叶决明还是伞房决明还是双荚决明还是黄槐决明我实在没有把握。我最初知道的,它叫伞房决明,记得是在踏花行论坛请教后得知;后来在网上看到与它相像的叫做双荚决明,我就又认为是双荚了;到我懂得查植物志了,《浙江植物志》中相此相似的只有黄槐决明;我自己传照片到CFH(中国自然标本馆),鉴定为伞房决明,结果系统给出的名称却有两种:伞房决明(Senna corymbosa)和光叶决明(Cassia floribunda)。这里面牵涉的方面较多,但说到底还是自己的认知不够,那么就干脆认定它就是最初知道的伞房决明吧。

  2009年10月4日,在金华文昌巷北端的小花园里看到一种决明属植物,似乎与之前自己在园林常见的不太一样。
  2009年12月17日,在QQ上请教网友见血封喉,他告诉我:伞房决明:小叶要尖的多,叶片最多6枚(4到6)。双荚决明:小叶先端圆,叶片6到8。按此查看照片,原来自己在金华的公园里常见的是伞房决明,而前些天在文昌巷看到的那种才是双荚决明。

  我见到的伞房决明一般在9-10月开花,花期能一直延续到11月,在这段时间里,开花的绿化植物并不多,所以显得可贵。

  
  上面第5张照片是锦鸡儿,操作错误,抱歉!
  0250、紫荆
  紫荆,豆科(Leguminosae)紫荆属(Cercis),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拉丁名:Cercis chinensis Eunge

  最早大约是2005年在金华罗店镇见到紫荆,记忆中是树枝上的许多豆荚。不久之后,在踏花行论坛请教后知道名字,同时也知道了它与香港的区花不是同一回事。那以后就经常见到它了,金华江南我经常去的一个地方有,我所住的小区有,还有很多地方也种着。
  刚见到紫荆的花,只觉得那一团团几乎包裹了树枝的紫红色挺好看挺热烈,也没有仔细观察。等到试图多了解它们时,我才注意到紫荆的花是由一朵朵的小花组成。进一步了解,知道这种花形叫做蝶形花。后来从网友Alchemist拍的紫荆花照片里知道了它们的花蕊。
  2007年3月,看到金华330国道有一段路边(冠山顶村附近)种了不少紫荆,正在开花。
  紫荆花紫红色,密密麻麻的布满树枝甚至树干,看上去很是热闹。它们一般是先开花再长叶,树枝上冒出许多花蕾(有时很粗的树干上也会有),开放,凋谢。但也常见到花期的枝条顶端长出嫩叶,与花朵相映成趣。花期之后,荚果挂满枝头。在没有花的时候,紫荆的叶对我来说也是一景,圆圆的有些憨头憨脑的感觉,当它们在风中摇摆时,实在是很可爱。
  我见到的紫荆大多是种植的,野生的紫荆,2008年,金华源东丁阳岭生看桃花时,似乎见过,但拿不准究竟是种植抑或野生。2012年4月10日,在金华江东镇慧明岩山上,似乎见到有野生的紫荆,在山涧对面的山上,看不真切。听朋友说,兰溪梅江镇转轮岩有野生紫荆,我还没去过。

  关于紫荆,《本草纲目》记载如下:

  颂曰:紫荆处处有之,人多种于庭院间。木似黄荆,叶小无桠,花深紫可爱。
  藏器曰:即田氏之荆也。至秋子熟,正紫,圆如小珠,名紫珠。江东林泽间尤多。
  宗奭曰:春开紫花甚细碎,共作朵生,出无常处,或生于木身之上,或附根上枝下,直出花。花罢叶出,光紧微圆。园圃多植之。
  时珍曰:高树柔条,其花甚繁,岁二、三次。其皮入药,以川中浓而紫色、味苦如胆者为胜。

  根据我对植物的粗浅了解,苏颂说的可能是紫荆,但无法判断。陈藏器说的好像是马鞭草科紫珠属的植物。寇宗奭说的应该基本可以认为是紫荆,诸多特征都有了。李时珍说的,实在不知是什么,估计可能他也没有亲眼见过。


  
  小卦兄好!
  我好像一过春节就懒散很长时间。前些天都在看BBC的纪录生,《生命》、《行星地球》、《南太平洋》、《非洲》、《人类星球》等,这个系列就搁下来了。
  0251、蝶豆
  蝶豆,豆科(Fabaceae)蝶豆属(Clitoria),攀援状草质藤本。
  拉丁名:Clitoria ternatea Linn

  写“青眼草木”系列时,看到自己的植物名录居然有蝶豆,想不起来是什么,也忘了在哪儿拍的。
  查看自己在CFH图库中的照片信息,是2009年8月14日在海南三亚南山科技园拍的,共拍了3张照片。2010年12月26日,上传到CFH,自己鉴定为爵床科山牵牛属直立山牵牛。2011-01-19老蒋鉴定为蝶豆。在网上查了些资料,应该是蝶豆。回想起来,可能是2008年在海南拍的植物中有山牵牛,多少与它有些像,自己没有细察,鉴定时搞错了。其实很简单的一点,山牵牛是单叶,而蝶豆复叶,一般小叶5枚。

  对蝶豆的了解实在很少,写不出什么,干脆抄《中国植物志》的描述:

  蝶豆(日本)蓝蝴蝶(广州),蓝花豆(岭南大学校园名录),蝴蝶花豆
  Clitoria ternatea Linn
  攀援状草质藤本。茎、小枝细弱,被脱落性贴伏短柔毛。叶长2.5-5厘米;托叶小,线形,长2-5毫米;叶柄长1.5-3厘米;总叶轴上面具细沟纹;小叶5-7,但通常为5,薄纸质或近膜质,宽椭圆形或有时近卵形,长2.5-5厘米.宽1.5-3.5厘米,先端钝,微凹,常具细微的小凸尖,基部钝,两面疏被贴伏的短柔毛或有时无毛,干后带绿色或绿褐色;小托叶小,刚毛状;小叶柄长l-2毫米,和叶轴均被短柔毛。花大,单朵腋生;苞片2,披针形;小苞片大,膜质,近圆形,绿色,直径5-8毫米,有明显的网脉;花萼膜质,长1.5-2厘米,有纵脉,5裂,裂片披针形,长不及萼管的1/2;先端具凸尖;花冠蓝色、粉红色或白色,长可达5.5厘米,旗瓣宽倒卵形,直径约3厘米,中央有一白色或橙黄色浅晕,基部渐狭,具短瓣柄,翼瓣与龙骨瓣远较旗瓣为小,均具柄,翼瓣倒卵状长圆形,龙骨瓣椭圆形;雄蕊二体;子房被短柔毛。荚果长5-11厘米,宽约1厘米,扁平,具长喙,有种子6-10颗;种子长圆形,长约6毫米,宽约4毫米,黑色,具明显种阜。花、果期7-11月。
  产广东、海南、广西、云南(西双版纳)、台湾、浙江、福建。本种原产于印度,现世界各热带地区极常栽培。
  全株可作绿肥。根、种子有毒。可作观赏植物,花大而蓝色,酷似蝴蝶,又名蓝蝴蝶。

  《浙江植物志》上说杭州有栽培,可我却只在海南岛见过。

  
  0252、野百合(农吉利)
  野百合(农吉利),豆科(Fabaceae)猪屎豆属(Crotalaria),一年生草本。
  拉丁名:Crotalaria sessiliflora Linn.
  别 名:蓝花猪屎豆
  说明:《中国植物志》和《浙江植物志》中的中文通用名都是野百合。CFH的中文通用名是农吉利,大约是为了避免百合科百合属的野百合重名。

  自己关于野百合(农吉利)的记录,是2006年10月11日在踏花行论坛请教后知道名字,但没有地点的记录。记忆中,可能是2006年9月在武义大红岩风景区见到。后来,可能是2007年或2008年,在金华雅畈镇汪家垄水库边也见过。
  知道野百合后,奇怪它怎么会有这样的名字,而且属名(猪屎豆属)这么难听,种名却如此之美,形成强烈反差。
  后来在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中看到:

  野百合,建昌长沙洲渚间有之。高不盈尺,圆茎直韧。叶如百合而细,面青背微白。枝梢开花,先发长苞有黄毛,蒙茸下垂,苞坼花见,似豆花而深紫。俚医以治肺风。南昌西山亦有之,或呼为佛指甲。

  附有图,是我所见的豆科野百合无疑。从描述可以看出,野百合之名是因为“叶如百合而细”。随着我对植物了解增加,知道百合科百合属也有一种野百合,说起来这个叫野百合更理直气壮。至于豆科野百合的另一个名字“农吉利”,让我一头雾水,至今不知是什么意思。

  刘夙在长文“《中国植物志》植物中文普通名的订正和读音的统一”中说到野百合的重名问题:

  Lilium brownii(百合科)和Crotalaria sessiliflora(豆科)重名。前者所在属即名为“百合属”;而后者所在属是猪屎豆属,《植物志》上该属仅此一种的普通名带“百合”二字,理应改名。但马其云起用的“紫花野百合”一名,却不合适,因为这样还是在一个和百合属不相关的属中保留了一个带“百合”的普通名,容易使人误解。事实上,该种另有一个“农吉利”的别名广为人知(《植物志》也收载了),从该植物中提取的“农吉利碱”是著名药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该药即是以此名为正名收载的,故将该药的原植物定名为“农吉利”最合适不过。

  但是我查了“农吉利碱”,也叫“野百合碱”,这样看来说因为这种植物含“农吉利碱”而叫“农吉利”,逻辑上说不通。

  2009年9月9日,在永康倪宅村附近的小山脚下,再次见到野百合。

  
  @画者 1103楼 2014-05-02 19:11:22
  欣赏.
  真是个爱花的人呢.
  我发一幅,前些日子山中写生拍摄的,不知是什么花?
  -----------------------------
  不认识。
  有专家说可能是宝铎草,你自己查对看看。
  @半夏未远 1104楼 2014-07-20 23:53:18
  @青花瓷
  -----------------------------
  半夏未远好!
  我接着还会发的:)
  @小卦I 1102楼 2014-04-15 12:44:58
  农吉利,字面上的意思是对农田有利,我的理解是,很多豆科的根瘤菌有固氮作用,茎杆腐烂后可以增加土壤的氮肥,比很多杂草有用。

  -----------------------------
  小卦兄说的有道理,受教了。
  0253、金雀儿
  金雀儿,豆科(Fabaceae)金雀儿属(Cytisus),灌木。
  拉丁名:Cytisus scoparius(Linn.) Link

  2007年3月14日,在金华解放西路一家花店门口见到一种植物,鲜黄的花明丽可爱。当时只知道是豆科。
  之后,似乎就没有再见过这种植物了,也忘记了自己曾经拍过它。
  2011年1月,上传照片到CFH(中国自然标本馆)。5月26日,网友老蒋鉴定为金雀儿。
  自己再查证,应该就是金雀儿。
  《中国植物志》上说金雀儿“原产欧洲,我国常见于栽培。”

  
  0254、黄檀
  黄檀,豆科(Fabaceae)黄檀属(Dalbergia),落叶乔木。
  拉丁名:Dalbergia hupeana Hance
  小时候,家里有煤球炉也有烧柴灶。柴灶当然要烧柴,煤球炉引火也用小柴,所以要到煤店去买柴。那些柴是长约50厘米的一根根木棍,扎成一捆。柴买回来后,大多要用柴刀劈开,用来引火的还要再截成10多厘米长的一段一段。在劈柴时,有一种树很有韧性,很难劈开,还经常会把柴刀夹住。这种柴劈开后里面是淡淡的黄色,大人们说这是黄檀。就在那时,大约是因为见到比较多,我居然就能从木柴的颜色和纹理认出黄檀来。
  但是真的见到活的黄檀树,是很久以后的事了。
  2006年在金华姜山头村附近野地的一口水塘边,见到并确认它(大约是在踏花行请教后知道)。与小时的记忆结合起来,才算知道黄檀长得是这个样子,有一种“原来是你啊”的感觉。又隐隐有些失望,因为黄檀植株的形态实在是太不起眼了。回想起来,之前在野外应该多次见到过,只是不知道是它而已。
  那以后在金华及周边的山上经常能看到黄檀,都是零星的一两株,似乎从未见到成片的。而且比较奇怪的是我从来没见过它的花。
  2010年,在工作单位外面的小路边发现有一株黄檀,连续几年,都没见到它开花,让我很是纳闷。2013年7月8日,中饭后走到单位外面,正想着这么多年来从未见过黄檀的花,后来认识的香港黄檀的花倒是已经见过,忽然发现左手边稍远处一棵树上结了很多荚果,看树叶像是黄檀,但隔得有些远,又接近不了,只能拍了几张照片。放大了照片看,还真是黄檀,看来自己这么多年来都错过了近在眼前的黄檀花了!可是到了2014年,从4月开始注意观察,一直到6月底,我还是没有见到黄檀的花。不明白是什么道理。
  说起来黄檀的花也没有什么特别,照片是见了不少了,就是黄白色的蝶形花,可是自己没亲眼见到,总觉得缺失了什么。

  我对“檀”字很有些兴趣,因为植物名称中带此字的有不少,如黄檀、白檀、紫檀等等。查了些资料,罗列如下:
  《康熙字典》:
  《唐韻》徒干切《集韻》唐干切《正韻》唐闌切,音壇。《說文》木也。《詩?小雅》爰有樹檀。《註》善木。《鄭風》無折我樹檀。《註》强韌之木。《周禮?冬官考工記》鄭註:輻以檀。
  又《本草》紫檀白檀。《綱目》總謂之旃檀。
  《說文解字》:
  木也。从木亶聲。徒乾切。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檀木也。鄭風傳曰。檀,彊刃之木。刃今韌字。榽醯似檀。齊人諺曰。上山斫檀。榽醯先殫。從木。亶聲。徒乾切。
  汉典网站:
  形声。从木,亶(dǎn)声。本义:木名。古书中称檀的木很多,时无定指。常指豆科的黄檀,紫檀(即红木),榆科的青檀。
  《本草纲目》:
  【释名】朱子云:檀,善木也。其字从亶以此。亶者善也。
  (查亶(dǎn)本义是谷多,引申为厚,信,诚。)

  如上所述,“檀”大致是指木质细密、结实。黄檀也有这样的属性,《中国植物志》说:“材质坚密,能耐强力冲撞,常用作车轴、榨油机轴心、枪托、各种工具柄等。”我知道以前我们这边经常用来作斧柄。近些年,我已经很少见到斧头了。
  黄檀有个别名叫“不知春”,觉得很有意思,大致是指它夏天才开花,或者是生长很慢?

  
  @梦想闪亮生命1 1110楼 2014-07-25 10:59:34
  拍摄的也很漂亮
  -----------------------------
  谢谢夸奖!
  我拍得一般吧,基本上也就是力争拍清楚,少数拍得拍得好的自己也觉得不错的:)
  @假还阳参 1111楼 2014-07-25 19:36:12
  非常棒的贴子啊> <已经250多了!五谷不分的我看得相当羡慕啊。果然看到花草会让人心情好起来呢,楼主再接再厉!
  -----------------------------
  一开始自己打算至少要写365种,后来想想也没必要一定要凑这个数。能写多少写多少吧。
  0255、香港黄檀
  香港黄檀,豆科(Fabaceae)黄檀属(Dalbergia),藤本。
  拉丁名:Dalbergia millettii Benth.

  2009年4月6日,我在永康花街镇倪宅村的山上见到一种刚长出叶子的植物,嫩绿的叶有些像水杉,但是枝条却有些蔓生的感觉,似乎属于木质藤本或攀援状灌木。4月17日,在之江草木论坛请教,网友yuanyi164143告知是香港黄檀(Dalbergia millettii)。4月18日,再次见到它,它的叶子长大了些,不再像水杉了,而是呈现出豆科植物的特征。以我当时的植物知识,能根据它的叶形判断(可能还是瞎猜的成分多些)是豆科植物,可又觉得它和云实有些像。之后,在倪宅山上又见到几处,看来也算是常见的野生植物。5月4日,在金华安地镇的山里也见到了它。6月19日,我看见香港黄檀已经有果实了。
  2010年5月11日,在金华岭下镇柿村塘村的山上,见到香港黄檀在开花,这一我第一次见到它的花。黄白色的蝶形花,密密麻麻的并不起眼。
  后来在金华周边的山上经常见到香港黄檀,也就对它比较熟悉了。

  《浙江植物志》记载,浙江省黄檀属植物有7种。至今我只见过3种:黄檀、香港黄檀、藤黄檀。黄檀是乔木,香港黄檀是藤本状攀援灌木而藤黄檀是藤本,但香港黄檀的小叶小而数量多,藤黄檀小叶较大而数量少,还是比较容易区分。藤黄檀产浙江南部,我不容易见到。就自己常见的两种比较而言,自己更喜欢香港黄檀。这种喜欢也说不上理由。

  香港黄檀拉丁名中的种加词“millettii”我没有查到,但“mille”是“多叶”的意思,结合植物的情况,应该就是多叶的意思?那么严格按拉丁名直译的话应该是多叶黄檀。之所以叫香港黄檀,是因为这种植物的模式标本采自香港。作为一个外行,我一直对这种以地名命名植物的方式不以为然,尤其是用极小范围的地名,如香港、牯岭之类;因为一般情况下一种植物的分布不会过于狭窄,用小范围的地名来命名有误导的嫌疑。比如香港黄檀,《中国植物志》就记载“产广东、广西、浙江”。同样以香港为名的狭叶香港远志在金华也常见。当然国际植物命名规则允许这样命名,也是无可奈何,但是香港黄檀的情况稍有些特殊。不过据我所知,也确实有些植物仅在极小的地域内存在,如百山祖冷杉、普陀鹅耳枥等。

  
  0256、藤黄檀
  藤黄檀,豆科(Fabaceae)黄檀属(Dalbergia),藤本。
  拉丁名:Dalbergia hancei Benth

  之前,自己认识了黄檀属的黄檀和香港黄檀,这两种在金华一带都算常见。
  2013年7月28日,在温州市泰顺县黄桥,见到了藤黄檀,是寻雨老师告诉我的。当时自己觉得这种植物有些像香港黄檀,但明显又不太一样(至于具体怎么不一样,又说不上来)。
  知道之后,根据自己亲眼所见,查《浙江植物志》黄檀属分种检索表和各论描述,总结两者区别如下:
  香港黄檀:小叶25~35枚,小叶片长1.5厘米左右。圆锥花序,花很细小,花冠白色。
  藤 黄 檀:小叶5~13枚,小叶片长在2厘米左右或稍长。
  比较容易区分。还有从产地来说,香港黄檀浙江全省大部分地区都有,藤黄檀则只见于丽水和温州地区。

  
  0256、藤黄檀
  藤黄檀,豆科(Fabaceae)黄檀属(Dalbergia),藤本。
  拉丁名:Dalbergia hancei Benth

  之前,自己认识了黄檀属的黄檀和香港黄檀,这两种在金华一带都算常见。
  2013年7月28日,在温州市泰顺县黄桥,见到了藤黄檀,是寻雨老师告诉我的。当时自己觉得这种植物有些像香港黄檀,但明显又不太一样(至于具体怎么不一样,又说不上来)。
  知道之后,根据自己亲眼所见,查《浙江植物志》黄檀属分种检索表和各论描述,总结两者区别如下:
  香港黄檀:小叶25~35枚,小叶片长1.5厘米左右。圆锥花序,花很细小,花冠白色。
  藤 黄 檀:小叶5~13枚,小叶片长在2厘米左右或稍长。
  比较容易区分。还有从产地来说,香港黄檀浙江全省大部分地区都有,藤黄檀则只见于丽水和温州地区。

  
  0257、凤凰木
  凤凰木,豆科(Fabaceae)凤凰木属(Delonix),落叶乔木。
  拉丁名:Delonix regia(Boj.)Raf.

  记不清是哪一年,反正是在2008年之前,大约是在踏花行论坛,看到凤凰木的照片,花大而繁多,色彩鲜红艳丽,让我印象深刻。之后又多次见到照片,不过全部是摄于中国南方如海南、广东、云南、福建等地,看来浙江是没有的。
  2009年8月11日,到海南旅游。从三亚凤凰机场到去三亚城里路上,看到的植物和浙江一带差别很大,椰子之类特别多,还有豆科正开着红花的,后来知道这就是凤凰木。12日,去亚龙湾的路上,椰子、凤凰木随处可见,却始终没有机会近距离观察。15日,在西岛,终于有机会近距离地接触到凤凰木。可能是季节的原因,我没有见到那种满树繁花如燃烧的火焰般的壮丽景象。

  凤凰木深红的花与浓绿的叶形成一种对比强烈的的艳丽,有点像一些瓷器上大红大绿的图案对比的效果,很是让我着迷。比较而言,它的花很大,而叶(小叶)很小,有些像合欢的叶,细密而繁多,对我而言,这也是一种有趣的对比,属于生命奥妙的范畴。荚果长而大,约有50厘米,术语称为“带形”,而在我这样的俗人看来,倒像是树上挂着的一把把西瓜刀。

  因为凤凰木这个非常中国化的名字,想当然地以为它原产中国南方。查《中国植物志》才知道,它的故乡竟然是遥远而特殊的马达加斯加。至于名称,《中国植物志》说:“花大而色泽鲜艳,盛开时红花与绿叶相映,色彩夺目,特别艳丽,故名凤凰木。”我看不出故名在哪里。网上资料里有说取名于“叶如飞凰之羽,花若丹凤之冠”,倒是说得通。查拉丁文种加词“regia”,意思是“国王的”。

  
  0258、假地豆
  假地豆,豆科(Fabaceae)山蚂蝗属(Desmodium),半灌木或小灌木。
  拉丁名:Desmodium heterocarpon

  2009年7月2日,中午时分,我在永康倪宅一处山脚见到一种植物,当时自己觉得可能是可能是豆科胡枝子属,它的茎上毛茸茸的,绿色的小叶上有淡绿色的斑纹,叶背有白毛。傍晚,在单位(倪宅变内控制楼边)的草坪上也见到有一株同样的植物。记忆中,似乎没有在其他地方见过。
  2009年9月21日,在倪宅那处山脚见到这种植物开花了,或浓或淡的蓝紫色花冠略有些透明感,花与我常见到的有些相似的植物如铁马鞭、鸡眼草、截叶铁扫帚、胡枝子等有明显的区别,但是蝶形花总错不了。
  2009年10月10日,在踏花行论坛请教,景宁木兰老师指点说是假地豆。
  查《中国植物志》假地豆为豆科山蚂蝗属半灌木或小灌木,自己原先的判断(或者只能说是感觉)只正确到科或者说亚科(蝶形花亚科)。

  假地豆这个名字比较有趣。网上看到有说“因叶形与花生(地豆)近似,故名”。地豆是花生的别名,意思是长在地下的豆,容易理解。假地豆与花生的叶在叶型与触感上确实有些接近,但花生一般4小叶,而假地豆是3小叶,区别明显。我觉得有意思的是冠以一“假”字,用来区别,植物难道还有什么真假吗?类似的命名还有很多,好像成了惯例,如假婆婆纳、假苹婆、假水晶兰等等。

  
  @小卦I 1120楼 2014-07-30 23:28:57
  凤凰木很漂亮,浙江没有,我还没见过。
  -----------------------------
  我2009年8月到海南的时候,可能花期已经有些过了,没有见到满树红花的壮观景象,有些遗憾。
  0259、山黑豆
  山黑豆,豆科(Fabaceae)山黑豆属(Dumasia),攀援状缠绕草本。
  拉丁名:Dumasia truncata
  注:《浙江植物志》中名为截叶山黑豆。

  2012年9月6日,金华北山。我看到一种豆科开蝶形花、3片小叶的植物,清新可爱。它的小叶形状给我圆润可亲的感觉,花萼特别长,呈筒状,花冠淡黄色。回家后,自己查来查去,根据浙植志和CFH照片,定为截叶山黑豆。
  2013年7月30日,在温州泰顺乌岩岭,又见到截叶山黑豆,但没有花,估计未到花期。

  《浙江植物志》说:“(截叶山黑豆)产临安(西天目山和龙塘山)、天台、景宁及泰顺。”可是明明金华就有。我想这是植物志的编写者囿于当时的条件,所到地方不多、地域不广。

  
  0260、大豆
  大豆,豆科(Fabaceae)大豆属(Glycine),一年生草本。
  拉丁名:Glycine max (Linn.) Merr

  小时候,看号称“音乐舞蹈史诗”的电影《东方红》,里面有首歌:“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爹娘,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大豆就这样刻在了我的记忆里。
  那时候金华城还很小,从我住的地方走不到10分钟就能看到田野,田塍上,经常种着一溜的田塍豆,我看着它们从小苗长高到结出豆荚到收割后枯萎。也有成片种在地里的大豆,但比较少。所以说来我对大豆从小就算是熟悉了。
  本地一般称大豆为黄豆或青豆,豆粒嫩时就叫青豆,成熟了叫黄豆。

  自己对植物感兴趣后,从植物学的角度去了解,对于大豆这样重要的粮食作物,还想了解一点它的历史。
  《中国植物志》说:“大豆是我国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已有五千年栽培历史,通常被认为是由[豆劳]豆 Glycine soja Sieb. et Zucc. 驯化而来,现知约有1000个栽培品种。”
  [豆劳]豆 Glycine soja Sieb. et Zucc.,现在一般称为野大豆。
  这么看来,我所见到的恐怕也只是大豆的某些栽培品种,不过宽泛地算作大豆也不算错。野大豆在金华一带倒是常见。

  大豆的花比起其他我所常见的几种豆类如绿豆、扁豆、豇豆等的花要小得多,很不起眼,以前也没留意它的花。2008年6月12日,拍到了还算清晰的大豆花,放大了照片看,还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旗瓣、翼瓣、龙骨瓣一样不少。

  在网上搜大豆的资料时,看到一个词“炸荚”,想起来自己观察到多种豆科植物如救荒野豌豆、小巢菜、野大豆都有豆荚在成熟后裂开将种子撒落或弹射出去的现象。从自然属性说,炸荚正是这些植物繁殖的一种手段。而网上众多文章都是说,对于大豆生产来说,却要尽量避免炸荚,否则影响产量。在这里,人对植物的要求和植物的自然属性相反。类似的情况还很多很多,包括植物和动物。所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人类就是反自然的,虽然人类本身是自然演化的结果。

  
  0261、野大豆
  野大豆,豆科(Fabaceae)大豆属(Glycine),一年生缠绕草本。
  拉丁名:Glycine soja Sieb.et Zucc.

  野大豆在《中国植物志》中名为豆劳(两字合在一起)豆,这个字电脑上打不出来,“汉典”网站也没有。
  2005年,我在所住小区的小花园里发现了一种藤状的植物,叶子有点特别。在踏花行论坛请教,LIUZC老师告知是野大豆。
  查资料,居然还是国家3级保护野生植物,是培育优良大豆品种的资源,这让我对它刮目相看。
  之后发现在金华和浙江一些地方(我去的地方非常有限),野大豆很普遍,山上公路边、公园的草坪上、野地里,都能见到它们。之所以把它列入保护名录,可能是在全国范围内需要保护吧,或者是出于人类的需要而加以保护?

  关于野大豆的中文通用名,刘夙在长文“《中国植物志》植物中文普通名的订正和读音的统一”中说:

  [豆劳]:音lao2。[豆劳]豆Glycine soja(豆科)中的“[豆劳]”字,本作“[/豆]”,《玉篇》《广韵》均收有此字。[豆劳]是后起字,“[豆劳]豆”一名见于明朱橚《救荒本草》。豆科大豆属作者以为《救荒本草》是记载该植物的最早文献,出于用文献最早记载的名称作为普通名的原则,选用了“[豆劳]豆”作为该种的普通名,不仅于实不符,而且白白增加了一个GB18030字库也未收入的冷僻字。实际上,此种广布于全国,且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通称野大豆,故不如仍定名为野大豆,以免冷僻字之烦。

  确实,非要弄个生僻字,以显得有来头有文化,是某些人的习惯,但是有这个必要吗?好在现在一般都称为野大豆了。

  就我看到的野大豆而言,它们并不知道自己稍有些显赫的身世,随意出现在一些寻常地方。或平铺在地方,或攀爬在其他植物上,不见得有多强的生命力,似乎也没有特别强的侵略性。不过我总是怀疑它们属于半野生状态,因为在真正人迹罕至的山野里我很少见到它们。
  2009年10月21日,我发现野大豆也像野豌豆一样会把种子弹射出去,并有“咯”的声音,让我颇感意外:认识这么久了,以前居然不知道还有这个特征。
  倒是专门观察过它的果实和种子,豆粒比大豆小多了,外观倒是有些象。想想人把它们培育成大豆,也真是不容易。

  
  @闲闲居 1127楼 2014-08-07 17:06:16
  好帖,大开眼界。
  -----------------------------
  谢谢欣赏!
  0262、长柄山蚂蝗(附:尖叶长柄山蚂蝗)
  长柄山蚂蝗,豆科(Fabaceae)长柄山蚂蝗属(Hylodesmum),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状。
  拉丁名:Hylodesmum podocarpum (DC.) H. Ohashi et R. R. Mill

  尖叶长柄山蚂蝗,豆科(Fabaceae)长柄山蚂蝗属(Hylodesmum),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状。
  拉丁名:Hylodesmum podocarpum subsp. Oxyphyllum (DC.) H. Ohashi et R. R. Mill

  山蚂蝗这个名字中的“山”真是恰如其分,在我的经验里,在平地绝对看不到它,可一到了山上,就似乎满地都是(好像有很多植物都是如此)。但是山蚂蝗这个名字有点不知所云,有人说是它的荚果像蚂蝗。
  在山上,它们引起我注意的是细小而繁多的花和形状非常可爱的荚果,不过这也局限于每年八九月份有花有果的时候,这是属于它们的季节,其他开花的植物并不多。在其他的时间里,我也并不太会注意到它们,而它们就那么生长着。

  
  前面4张照片是长柄山蚂蝗,后面3张是尖叶长柄山蚂蝗。
  0263、小槐花
  小槐花,豆科(Fabaceae)山蚂蝗属(Desmodium),直立灌木或亚灌木。
  拉丁名:Desmodium caudatum (Thunb.) DC.

  2012年9月6日,金华北山。在双龙洞到冰壶洞的游步道旁看到很多蚂蝗属的植物在开花(后来确认是长柄山蚂蝗,好像北山上这个很多)。在它们中间,另有一种自己不认识的豆科植物,开淡黄白色蝶形花,荚果一节一节的。后来下山坐上315路公交车后,居然发现裤管上粘了两个这种植物的荚果
  回家后自己查《浙江植物志》,就是山蚂蝗属小槐花。

  写到小槐花时,翻检以前照片,居然早在2008年8月2日,自己在北山就拍过小槐花。只是当时不认识,也没有及时检索和请教,就如同不相识的路人擦肩而过。想来这样的情形还有不少,好在终于还是认识了。

  
  @小卦I 1132楼 2014-08-12 23:43:26
  野大豆的营养肯定比大豆好,纯天然,非转基因,有机会可以收集点尝尝,再用豆浆机做成稀有的野大豆豆浆。   
  -----------------------------
  《救荒本草》载有食法,不过豆粒很小。
  《救荒本草》
  [豆劳]豆
  生平野中,北土处处有之。茎蔓延附草木上,叶似黑豆叶而窄小,微尖,开淡紫粉花,结小角,其豆似黑豆,形极小。味甘。
  【救饥】打取豆,淘洗净,煮食。或磨为面,打饼蒸食皆可。
  0264、羽叶长柄山蚂蝗
  羽叶长柄山蚂蝗,豆科(Fabaceae)长柄山蚂蝗属(Podocarpium),半灌木或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Podocarpium oldhami (Oliv.) Yang et Huang
  注:属的分类和拉丁名按《中国植物志》。

  羽叶长柄山蚂蝗我只于2012年8月在浙江临安十门峡景区见过三次,一般山蚂蝗属植物都是3小叶,而这种是羽状复叶3-7枚,故名,与其他种很容易区分。
  但是它的名字颇让我头疼。在《浙江植物志》中,它的中文名为羽叶山蚂蝗,拉丁名为Desmodium oldhamii Oliv.。可是在《中国植物志》里,中文名为羽叶长柄山蚂蝗,拉丁名为Podocarpium oldhami (Oliv.) Yang et Huang。这还容易理解,因为《浙江植物志》山蚂蝗属按广义,而《中国植物志》将长柄山蚂蝗属独立出来,上述的拉丁名只是属名不同,种加词是一样的(oldhami)。但是CFH物种信息,却出现以下结果:
  正名:Hylodesmum oldhamii (Oliv.) H. Ohashi et R. R. Mill 羽叶长柄山蚂蝗
  异名:Desmodium oldhamii Oliv.
  在CFH网站查Podocarpium和Hylodesmum,都是长柄山蚂蝗属,但是Hylodesmum有别名叫水姑里属。
  这让我彻底糊涂了。但是我也没有必要为一个名称纠结,暂且还是按《中国植物志》吧。

  《浙江植物志》说:“产临安、淳安、天台、开化、松阳、遂昌、龙泉。生于山谷、沟边、山坡疏林下或灌草丛中。”在金华一带,我没见过。

  
  @小卦I 1136楼 2014-08-15 23:34:14
  山蚂蝗属有这么多种,学习。
  -----------------------------
  《浙江植物志》说浙江有8种2亚种,我见过的能确定只有4种。
  @一路探花 1137楼 2014-08-20 23:56:35
  花很长时间读帖,涨姿势了
  用这ID来踩径,真是得其所哉
  -----------------------------
  欢迎!谢谢!
  0265、宁波木蓝
  宁波木蓝,豆科(Fabaceae)木蓝属(Indigofera),小灌木。
  拉丁名:Indigofera decora var. cooperi Y. Y. Fang et C. Z. Zheng

  2012年5月21日,在金华北山看到一种木蓝属植物正值花期,这种植物的小叶特别多,数了数一般有19枚。此时自己对植物多少有些了解了吧,常见的科属连猜带蒙大致能判断一些,当时根据一些模糊的印象,以为是华东木蓝。回家后,查《浙江植物志》,形态比较符合而小叶这么多的可能是宁波木蓝(庭藤的变种)。
  之后一直想搞清楚,但是请教了很久也没个定论,暂且就这么定吧。

  
  0267、马棘
  马棘,豆科(Fabaceae)木蓝属(Indigofera),落叶小灌木。
  拉丁名:Indigofera pseudotinctoria Matsum.

  马棘是我认识的第一种豆科木蓝属植物,大约在2006年就认识了。在金华一带,几乎有山的地方就有它。在开花植物相对较少的夏季和秋季,马棘由细小叶片组成的复叶叶腋间直立的紫红色花序,显得引人注目。
  细看马棘,羽状复叶一般有小叶7枚,花展开的旗瓣上有颜色颜色深一些的纵纹。
  但是我对马棘的了解似乎也就仅此而已,因为它实在太普通了,也就不会太关注。想起来我对很多植物都是如此,远谈不上众“植”平等。

  认识并知道马棘的名字后,偶尔想起这名字比较有趣,但也并没有多想。等到要写它的时候,才发现这个名字这有趣中又有些可疑,因为马棘并没有刺,那为什么名字里有个“棘”?

  
  0267、鸡眼草(附:长萼鸡眼草)
  鸡眼草,豆科(Fabaceae)鸡眼草属(Kummerowia),一年生草本。
  拉丁名:Kummerowia striata(Thunb.)Schindl.

  长萼鸡眼草,豆科(Fabaceae)鸡眼草属(Kummerowia),一年生草本。
  拉丁名:Kummerowia stipulacea(Maxim.)Makino

  2005年8月2日.我认识了鸡眼草。当时的工作单位对面有块草坪,由于疏于管理,已经长满杂草,我认得出的有狗尾草、地锦、香附子、小飞蓬、一年蓬、鸡眼草……。空闲的时候,我经常会走过去逛逛看看,在那些杂草里,我比较喜欢的是鸡眼草。草坪上成片的鸡眼草色泽鲜明,长得也较整齐,我觉得倒比一般的草坪草要好看。但单株鸡眼草长得好更好看,舒展大方,婀娜多姿,别有一种风骨。鸡眼草的叶子是三出复叶,光看形状,就甚是惹人怜爱。叶面上密布平行叶脉如白色条纹,一条条直达叶缘。蝶形花很小,生在叶腋,紫红色,星星点点的。
  2007年6月3日,在公园里闲逛看植物,想起在家看《浙江省金华地区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里提到鸡眼草和长萼鸡眼草的区别是叶子的先端一种是圆或微凹而另一种是尖的。就留意去看,果然是有这样的区别,但是还分不清到底哪种是哪种。回家后翻书,“近似种鸡眼草,小叶狭长,先端尖”。在网上看到的资料还说,茎上的毛向上或向下也是差别,鸡眼草毛向下,长萼鸡眼草毛向下。
  之后自己根据上述的描述去观察,发现这两种常常长在一起。同时我也有些疑惑,这么些小小的区别就足以分为两个种吗?《中国植物志》列出两者的区别如下:

  小枝上的毛向下;小叶长圆形或倒卵形,先端通常圆形;托叶被长缘毛;花梗无毛;荚果略长于萼或长达1倍。…………………………………………………………………………鸡眼草
  小枝上的毛向上;小叶常为倒卵形,先端微凹;托叶被短缘毛;花梗有毛;荚果较萼长1.5-3倍。………………………………………………………………………………………长萼鸡眼草

  比较让我的感到惶惑的是,《中国植物志》列出的别名里,长萼鸡眼草也叫做短萼鸡眼草!那么这里的长短到底是指什么?

  2009年7月8日傍晚时分,在单位的草坪上,发现鸡眼草和截叶铁扫帚的叶子都收拢了,这是以前不曾注意到过的。

  我喜欢鸡眼草,但极不喜欢它的名字,原因很简单:鸡眼又是对脚上长的肉刺的名字(术语描述是:足部皮肤局部长期受压和摩擦引起的局限性、圆锥状角质增生。)。和这样的东西联系起来,总是让人不舒服。
  夏纬瑛先生《植物名释札记》中说:

  豆科植物有鸡眼草[Kummerowia striata(Thunb.)Schindl.],俗名“掐不齐”。
  “鸡眼草”之名,见于朱橚《救荒本草》。《救荒本草?草部?实可食》曰:“鸡眼草:又名掐不齐,以其叶用指甲掐之,作劐不齐,故名。生荒野中。搨地生,叶如鸡眼大,似三叶酸浆叶而圆,又似小虫儿卧单叶而大,结子小如粟粒,茶褐色……。”其曰“叶如鸡眼大”,当是已暗示“鸡眼草”名称的取义了。
  按鸡眼草,叶的大小诚似鸡眼,而形状却与鸡眼不甚相似。《救荒》解释“掐不齐”的名称甚为明白,而对于“鸡眼草”的名称,只暗写一句,大概他也有些怀疑。

  这么看来,鸡眼草名字的来源还是不明。

  (照片说明:我自己判断前两张是鸡眼草,后两张是长萼鸡眼草,不一定对。)
  
  0268、扁豆
  扁豆,豆科(Fabaceae)扁豆属(Lablab),一年生或越年生草质藤本缠绕植物。
  拉丁名:Lablab purpureus(Linn.)Sweet

  
  @小卦I 1145楼 2014-10-24 11:09:21
  :-)

  -----------------------------
  小卦兄好!
  @大江宁静 1148楼 2014-10-24 17:09:42
  @青花瓷马克下
  -----------------------------
  欢迎常来看,我也是在学习认植物。
  @墨酣 1149楼 2014-10-24 19:50:15
  青花老师好。
  虽然把学的都还给了你。

  -----------------------------
  墨酣好!很久没有在此帖里见你了。
  0269、中华胡枝子
  中华胡枝子,豆科(Fabaceae)胡枝子属(Lespedeza),小灌木。
  拉丁名:Lespedeza chinensis G. Don

  胡枝子属的植物我大约在2005年就在金华的山上见到,相对来说较早。但认识这种名字里带有“中华”的胡枝子却是比较晚了。
  2009年9月12日,在一处草坪上看到有一株胡枝子属的植物比较怪,不像铁扫帚也不像铁马鞭,它的花序在叶腋。
  自己查《浙江植物志》电子版,觉得可能是中华胡枝子。12月13日在之江草木论坛请教,确证是它。
  似乎在金华一带中华胡枝子较为少见,至少对我来说是如此。不过也难说,因为自己去的地方不多,而植物的分布有时又显得毫无规律。

  胡枝子这个名字让我困惑了很久,查了一些书,如《救荒本草》、《本草纲目》、《植物名实图考》、《植物名释札记》都没有找到答案。在网上搜,也没有。

  
  0270、截叶铁扫帚
  截叶铁扫帚,豆科(Fabaceae)胡枝子属(Lespedeza),落叶小灌木。
  拉丁名:Lespedeza cuneata (Dum. Cours.) G. Don

  我认识这种植物是较早了,大约2005年或2006年。那时候刚开始学着认植物不久,可能是在一处公园的草坪上发现了这种形态有趣的植物,很是喜欢,印象深刻。可能是在2006年,自己查书知道了截叶铁扫帚这个名字。
  之后,见到的次数多了,就渐渐熟悉了。但是2009年之前,就我所见而言,总是零星的一两株,连个小群落也没有。
  仔细看截叶铁扫帚,细细的枝条一根根笔直地或直立或斜升,到了上面,又有许多分枝。枝上满是有3小叶的复叶,叶的形状整齐又可爱。总之,整体的姿态很美,在它们的生境中显得有些卓尔不群。还有一点让我觉得稍感奇特的是,截叶铁扫帚看上去矮小像草,实际它的茎木质,属于小灌木。

  2009年7月8日,傍晚时分,在一处有较多截叶铁扫帚的草坪上,发现鸡眼草和截叶铁扫帚的叶子都收拢了,这是以前我不曾注意到的。回头看资料,截叶铁扫帚有别名夜关门,说明早有人注意到它的这一特性了。8月28日,这里的截叶铁扫帚开花了。小小的蝶形花在叶腋,淡黄白色,不起眼。
  2010年,发现自己所住小区里一处小路边有一株截叶铁扫帚,这就能经常观察它了。几年过去,没见它繁衍,植株也不见长大。

  截叶铁扫帚的名字值得一说。
  截叶二字明显是拉丁文种加词意译,意思是叶尖平截。但是根据我手头的资料《拉丁加词释义》,“cuneata”意为:1.楔尖的;2.楔形的。《中国高等植物名称汉拉英词典》中,具体到不同的植物,有将“cuneata”译为“截叶”、“楔叶”都有。
  铁扫帚才是原本的中文名,最早见于《救荒本草》。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卷之十二?隰草类》引述各家论述甚为详备,抄录如下:(《<植物名实图考>校释》,中医古籍出版社,2008年1月,236页。)

  铁扫帚
  《救荒本草》:铁扫帚生荒野中。就地丛生。一本二三十茎,苗高三四尺。叶似苜蓿叶而细长,又似细叶胡枝子叶亦短小,开小白花。其叶味苦。采嫩苗叶炸熟,换水浸去苦味,油盐调食。
  《尔雅正义》:荓,马帚。《注》:似蓍可以为扫彗。《正义》:荓,一名马帚。《夏小正》云:七月荓秀,荓也者,马帚也。《广雅》云:马帚,屈马第也。《管子?地员篇》云:蒌下于荓,《注》似蓍。至扫帚。《正义》、《说文》云蓍,蒿属。生千岁,三百茎。按荓草似蓍,则亦蒿属也。李时珍云:此即蒿草,谓其可为马刷,故名马帚。今河南人谓之铁扫帚。李以荓为铁扫帚,极肖。又云即荔也,殊误。无蒿草之说。

  根据上面所说,至少我是看不出荓就是铁扫帚,即使就是,名称从马帚到铁扫帚的转化也是显得突兀。所以名字的来龙去脉还是不甚明了。
  让我觉得很有意思的是,《救荒本草》的图谱比较粗糙,甚至有将复叶画成5小叶的错误,但植株的整体形态还是很像铁扫帚。而《植物名实图考》的图谱与《救荒本草》很像,同样是比较粗糙,似乎不是吴其濬一贯的风格。我怀疑吴其濬本人没有见过铁扫帚,画是仿照《救荒本草》画的,如小叶5枚这样的错误也照抄了。

  
  0271、美丽胡枝子(附:胡枝子)
  美丽胡枝子,豆科(Fabaceae)胡枝子属(Lespedeza),直立落叶灌木。
  拉丁名:Lespedeza formosa (Vog.) Koehne

  胡枝子,豆科(Fabaceae)胡枝子属(Lespedeza),直立落叶灌木。
  拉丁名:Lespedeza bicolor Turcz.

  美丽胡枝子或胡枝子大约是我接触到最早的胡枝子属植物,那是在2005年,自己刚开始认植物。金华北山的尖峰山脚以及周边一带很多,夏末直到整个秋季,它们的花在盛开,惹人注目。
  记得当时拍了照片在踏花行和山花论坛两个论坛请教,山花论坛有网友说“查查胡枝子属”,这样就知道了“胡枝子”这个多少显得奇怪的名字。后来,好像大多数人都说这是“美丽胡枝子”,我是一头雾水,不知到底如何区分。那时我对蝶形花、3出复叶这些基本知识都不知道,科、属什么的更没有概念,根本不具备对一些相似植物做出鉴别的能力。

  后来对植物多少有些了解,也懂得用检索表查对了,虽然见到胡枝子属的次数很多,可是到现在我要写它们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对美丽胡枝子与胡枝子(可能还有胡枝子属的其他种如大叶胡枝子等),我还不能准确地区分。究其原因,是自己拍的很多照片,由于不知道区分的要点,一些特征部位没有拍到,所以不能在查检索表时提供依据。在我认植物的经历中,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

  《浙江植物志》美丽胡枝子各论中说:
  “本种(美丽胡枝子)在浙江形态多变化,与胡枝子颇多相近之处,但前者(指美丽胡枝子)小叶厚纸质或薄革质;花长1-1.3厘米萼齿卵形或椭圆形,长于或近等长于萼筒,旗瓣通常短于龙骨瓣。这些特征与后者(胡枝子)的区别还是明显的。”

  《中国植物志》美丽胡枝子各论中说:
  “本种为广布种,我国华北、西北、华东、华中及西南各省区均有分布,因此植物形态上变异也较大,近来有人将本种与 L. bicolor Turcz. 从萼的分裂程度、龙骨瓣与旗瓣长短的比例,结合其分布上地形梯度的变化,分成几个地理亚种。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本种由于地理位置不同,从小叶的形状、萼的分裂程度及花的大小虽然确有较大的变化,然而这些变化有连续性,而且有较大程度的交叉、不易区分。不过本种与 L. bicolor Turcz. 在某些特征上还是比较容易区分开的,如后者的花萼浅裂,不超过萼的中部,裂片呈卵形或三角状卵形;花较小,长不超过10毫米,分布可往北延伸到我国的东北直到苏联的西伯利亚。而本种的萼明显深裂,裂片披针形,长为萼筒的2-4倍;花亦较大,长为10-15毫米;分布从我国的华北到西南直至印度。根据以上情况,我们认为作为2个种处理较为合适。”

  国志和省志都专门提起,可见区分两者确实比较困难。
  下面是自己根据《浙江植物志》胡枝子属分种检索表整理出来美丽胡枝子与胡枝子的异同:
  1、直立灌木,植株较高大,通常在1米以上;无闭锁花。
  2、小叶片先端圆钝,微凹缺,稀钝尖。
  3、总状花序通常长于复叶,稀较短,如叶腋中有2至数个总状花序,则至少有1个长于复叶。花序有明显总花梗。
  4、萼齿长于、等于或短于萼筒,上方有2齿连合部分较分离部分长,直到几全部连合。
  5、小叶片卵形、倒卵形或是近圆形,稀椭圆形;萼齿卵形、三角状卵形,稀椭圆形,如为椭圆形,则具3脉,先端圆钝、钝尖或短渐尖,花序不下垂。
  5.1、小叶片厚纸质或薄革质;花较大,长1-1.3厘米,萼齿卵形或椭圆形,长于或近等长于萼筒……………………………………………………………………………………美丽胡枝子
  5.2、小叶片草质或纸质;花较小,长0.9-1厘米,萼齿三角状卵形,短于萼筒,稀与萼筒近等长…………………………………………………………………………………………胡枝子

  可是今年胡枝子的花期已经过了,想要认真鉴别,只能等到明年了。

  
  0272、铁马鞭
  铁马鞭,豆科(Fabaceae)胡枝子属(Lespedeza),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Lespedeza pilosa (Thunb.) Sieb. et Zucc.

  我认识铁马鞭的过程有些曲折。
  大约是之前在踏花行或其他论坛或网上看到过铁马鞭的照片,多少有些印象。所以当2009年5月9日在单位的场地上看到一种矮小、三出复叶的豆科草本植物时,觉得可能是铁马鞭。5月21日,自己查一些资料,又在网上查询,觉得前些天认为可能是铁马鞭植物更可能是胡枝子之类,铁马鞭应该是单位附近也有的另一种。查《浙江植物志》电子版,居然铁马鞭也是胡枝子属。6月19日,又见到一种自己认为是胡枝子属的植物,也觉得有些像铁马鞭。
  2009年10月10日,在之江草木论坛请教一些不认识的植物时,才知道6月19日见到的那种是假地豆,而真正的铁马鞭自己在7月11日拍到过(但是没有记录)。至于自己5月9日见到的那种,并不是铁马鞭。

  真正认识了铁马鞭之后才知道,其实它还是比较容易辩认的。首先它是匍匐草本,基本是平卧于地面。其次它的小叶近乎圆形,也就是长和宽差不多(长度稍大于宽度)。再次是浑身是毛,茎、叶的两面都是毛。还有就是它的花序很短,看上去花就在叶腋,这一点和胡枝子属其他一些有明显较长花梗的种区别明显,而两样花梗短的截叶铁扫帚、中华胡枝子与它在形态上的差别也较明显。

  铁马鞭这个名字令人生疑,按我的理解,名字中有个铁字,一般总是某些部位或者是颜色或者是质地与铁有相似之处。实在不知这样一种植物怎么和铁扯得上关系,还有马鞭二字似乎也无着落。

  
  0273、细梗胡枝子
  细梗胡枝子,豆科(Fabaceae)胡枝子属(Lespedeza),落叶小灌木。
  拉丁名:Lespedeza virgata (Thunb.) DC.

  2009年5月9日在单位的场地上看到一种矮小、三出复叶的豆科草本植物时,觉得可能是铁马鞭。5月21日,自己查了资料后觉得更可能是胡枝子之类。可是查《浙江植物志》电子版,居然铁马鞭也是胡枝子属。
  2009年7月2日,我看到这种植物开花了,它的花白中略带黄色,上方两片相对较大的花瓣(旗瓣)中下部有红紫色的斑纹。它的花期一直持续到8月底9月初。
  2009年10月10日,在之江草木论坛请教一些不认识的植物时,认识了假地豆、铁马鞭,但不知怎么的还是将5月9日拍到的那种认为是铁马鞭了。
  2010年12月,将照片上传到CFH(中国自然标本馆)网站,自己鉴定为铁马鞭。
  直到2014年11月6日,写“青眼草木”到了细枝胡枝子,到CFH(中国自然标本馆)查对照片,才发现这种自己鉴定为铁马鞭的植物,网友jiang-h已经在2011年10月4日更正为细梗胡枝子。
  查对《浙江植物志》,觉得确是细梗胡枝子。以自己现有的植物知识来看,细梗胡枝子与铁马鞭区别明显,并不难辨别,可是不知怎么地我偏偏就将两者弄混了,糊里糊涂了这么多年。

  
  0274、大叶胡枝子
  大叶胡枝子,豆科(Fabaceae)胡枝子属(Lespedeza),直立落叶灌木。
  拉丁名:Lespedeza davidii Franch.

  2013年9月20日,和大风兄一起走北山时,在鹿田村附近看到一种胡枝子属植物在开花,感觉它与自己最常见的胡枝子属不太像。9月22日,在巡山群请教,网友阿香说可能是大叶胡枝子。
  2014年11月7日,写“青眼草木”到豆科胡枝子属,想起来还有这一种,找出照片来看,对照《浙江植物志》,应该是大叶胡枝子。
  回想起来,这种胡枝子在金华的山上也不少。根据《浙江植物志》描述和自己观察所见,大叶胡枝子的特征是:叶大;总花梗短(相对于胡枝子和美丽胡枝子而言);花萼深裂;枝叶均多毛。另外《浙江植物志》上说大叶胡枝子“老枝具木栓翅”,之前自己并不知道,当然也没有拍下这一特征。

  
  0275、杭子梢
  杭子梢,豆科(Fabaceae)杭子梢属(Campylotropis),落叶小灌木。
  拉丁名:Campylotropis macrocarpa (Bunge) Rehd.

  杭子梢的“杭”字应是上艹下杭,读音为“抗”。因为打不出这个字,只能用杭代替。
  刘夙《<中国植物志>植物中文普通名的订正和读音的统一》一文中说:
  [艹/杭]:[艹/杭]子梢属Campylotropis(豆科)中的“[艹/杭]”字很显然是后起字,其本字和本义待考。这个字《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以下简称《现汉》)和《中华大字典》均未收入,其读音莫衷一是,即使不考虑声调,也有hang和kang两种念法。但在植物学界,以念kang为多,如《总汇》和傅立国主编的《中国高等植物》中均将此字按kang的读音编入音序检索表。查《现汉》,以“亢”为偏旁而音节为kang的字中,大多数读去声,仅“闶”和“忼”两字读阴平,且前者只出现在方言词汇中,后者是“慷”的异体字。故笔者建议[艹/杭]字读kang4。[艹/杭]子梢属在我国广布,此字不宜废除,但可惜的是GB18030字库仍未收录。

  
  0276、银合欢
  银合欢,豆科(Fabaceae)银合欢属(Leucaena),常绿灌木或乔木。
  拉丁名:Leucaena leucocephala (Lam.) de Wit

  我只见过银合欢一次,那是2008年9月7日,在上海植物园的温室里,它看上去有些像合欢或山合欢,因为挂着牌子,知道了它。严格说来,还不能算我真正认识银合欢了。

  豆科植物中,以合欢命名的植物有:合欢、金合欢、银合欢、大合欢,真有些欢天喜地的感觉。银合欢这个名字,我猜想大约是因为它的花白色。

  
  0277、天蓝苜蓿
  天蓝苜蓿,豆科(Fabaceae)苜蓿属(Medicago),越年生草本植物。
  拉丁名:Medicago lupulina Linn.

  按某种分类方法(不是植物学的分类),天蓝苜蓿属于杂草。例如我在网上收集的一则资料就是这么说的:
  “属豆科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杂草。在上海均见于近几年发展的暖地型草坪之中,该种是随草坪由江、浙两地带入。”(资料好像是在当时的“上海杂草网”收集的,现在这个网站已经打不开了)
  而在《全国中草药汇编》里,天蓝苜蓿是草药:
  “功能与主治:清热利湿,凉血止血,舒筋活络。用于黄疸型肝炎,便血,痔疮出血,白血病,坐骨神经痛,风湿骨痛,腰肌劳损。外用治蛇咬伤。”
  还有资料说它是优良牧草。
  而我,只是把它当成一种植物,这也是不同的观察角度。

  根据自己的记录,2006年4月17日,我在踏花行论坛请教后知道天蓝苜蓿。按此推算,我最早见到它,大约是在2005年,可能更早一些。
  在金华一带,天蓝苜蓿分布很广,草坪上、野地里,几乎随处都能看到它们。从这个角度来看,它与确如波斯婆婆纳、繁缕、球序卷耳等等属于“常见杂草”。
  每年2月初,还是春寒料峭的时候,天蓝苜蓿就开始出芽生长,在地上铺就或大或小的绿茵。3月,就能看到它们的小黄花了,花期持续到5月。这些如圆球一样的小黄花由许多更小的蝶形花组成,细看(把照片放大了看),精致而美丽。5月底,能看到果实了,果实的形状有些怪,开始绿色,后来变成黑褐色。

  本以为自己认识的天蓝苜蓿很明确,没有一点问题。可是2014年11月16日写“青眼草木”到了天蓝苜蓿,查《浙江植物志》苜蓿属分种检索表时,发现了问题。检索表如下:

  1、多年生草本;茎直立;花紫色;荚果1-3回旋卷,无刺…………………………1、紫苜蓿
  1、一、二年生草本;茎铺散;花黄色;荚果2-5回旋卷,有刺;或弯曲成肾形,无刺。
  2、花10-15朵成短总状花序;荚果弯曲成肾形,无刺…………………………2、天蓝苜蓿
  2、花1-8朵成头状的总状花序;荚果旋卷,有刺。
  3、茎、叶近无毛;托叶边缘具锯齿………………………………………………3、南苜蓿
  3、茎、叶被毛;托叶近全缘………………………………………………………4、小苜蓿

  根据检索表,回想自己看到和拍到的,至少有些照片的荚果是“荚果旋卷,有刺”的,那么就不是天蓝苜蓿了,而可能是南苜蓿或小苜蓿。想起来以前也有人提到过南苜蓿,自己以为是天蓝苜蓿的别称了。至于小苜蓿,不记得是否有人说起过。
  再仔细核对自己的照片。花有10朵以上的,也有8朵以下的;叶一般都有毛;荚果旋卷几圈看不清,有些有刺,也有无刺肾形。由此看来,我见到似乎是有天蓝苜蓿,也有小苜蓿。而南苜蓿,“茎、叶近无毛”,与我拍到的不符。比较遗憾的是,因为之前不知道,很少拍托叶,这也是特征部位。
  回头想想,“认识”开蓝苜蓿以后,就没有再深究了,没有进一步了解细微的差异。俯察品类之盛,说说容易,做起来很难。

  
  0278、小苜蓿
  小苜蓿,豆科(Fabaceae)苜蓿属(Medicago),越年生草本植物。
  拉丁名:Medicago minima (Linn.) Grufb.

  小苜蓿是自己在写“青眼草木”到天蓝苜蓿时的“意外发现”。
  本以为自己认识的天蓝苜蓿很明确,没有一点问题。可是2014年11月16日写“青眼草木”到了天蓝苜蓿,查《浙江植物志》苜蓿属分种检索表时,发现了问题。检索表如下:

  1、多年生草本;茎直立;花紫色;荚果1-3回旋卷,无刺…………………………1、紫苜蓿
  1、一、二年生草本;茎铺散;花黄色;荚果2-5回旋卷,有刺;或弯曲成肾形,无刺。
  2、花10-15朵成短总状花序;荚果弯曲成肾形,无刺…………………………2、天蓝苜蓿
  2、花1-8朵成头状的总状花序;荚果旋卷,有刺。
  3、茎、叶近无毛;托叶边缘具锯齿………………………………………………3、南苜蓿
  3、茎、叶被毛;托叶近全缘………………………………………………………4、小苜蓿

  由检索表可知,小苜蓿与天蓝苜蓿较明显的区别是:
  天蓝苜蓿:花序上花较多;荚果弯曲成肾形,无刺。
  小苜蓿:花序上花较少;荚果旋卷,有刺。

  核对自己的照片,花有10朵以上的,也有8朵以下的;叶一般都有毛;荚果旋卷几圈看不清,有些有刺,也有无刺肾形。由此看来,我见到似乎是有天蓝苜蓿,也有小苜蓿。而南苜蓿,“茎、叶近无毛”,与我拍到的不符。
  查拍到小苜蓿照片的日期,是2007年4月11日,地点是金华市婺城区姜山头村(或黄村)附近。
  但是因为之前自己一直把天蓝苜蓿和小苜蓿混为一种了,也就没有仔细观察,可能另外的地方见到过也不一定。

  
  0279、紫苜蓿
  紫苜蓿,豆科(Fabaceae)苜蓿属(Medicago),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Medicago sativa Linn.

  我可能只见过一次紫苜蓿,那是2007年4月26日,在新安江百草园的山坡上。3出复叶,紫色的蝶形花,当时自己并不能判断到具体的属和种,只知道是豆科,还以为是草木樨之类。
  2011年1月27日,将照片上传到CFH(中国自然标本馆)。4月10日,网友老蒋鉴定为紫苜蓿。
  当写“青眼草木”到苜蓿属紫苜蓿时,找出照片来看,觉得应该是紫苜蓿吧。

  
  0280、含羞草
  含羞草,豆科(Fabaceae)含羞草属(Mimosa),亚灌木状草本。
  拉丁名:Mimosa pudica Linn.

  
  0281、常春油麻藤
  常春油麻藤,豆科(Fabaceae)油麻藤属(Mucuna),常绿木质藤本。
  拉丁名:Mucuna sempervirens Hemsl.

  2008年9月6日,我去上海共青森林公园。大门刚进去的“公园简介”墙上爬满了一种藤,它的叶是三出复叶,整个叶型给我滑头滑脑的感觉,而且叶面有光泽。刚巧墙上的图片里有这种藤,叫做常青油麻藤。后来在公园内一处水泥的葡萄架上爬满了常春油麻藤,它们的茎叶有许多蚜虫和瓢虫。9月7日,在上海植物园,又见到了常春油麻藤。
  那以后,记得似乎在野外山上还有几次见到过常春油麻藤,可能还见过它的花,可是找不到记录。

  
  0282、豌豆
  豌豆,豆科(Fabaceae)豌豆属(Pisum),一年生缠绕草本。
  拉丁名:Pisum sativum Linn.

  豌豆在金华方言里叫做“蚕豆”,而普通话所说的蚕豆,金华话则叫做“佛豆”。
  记不清我最初是什么时候看到种在地里的豌豆,反正当我开始学习认植物时,已经认识它了。
  在金华,豌豆好像一般在1月或更早(元旦前,即上下年)即下种,也有稍晚一些的。所以季节上还是冬季,天寒地冻,豌豆已经在生长了。3月,刚刚有些春意,就能看到它们开花。4月,是豌豆的盛花期。5月初,最早的豌豆上市。
  豌豆叶一般有4枚或6枚(术语叫偶数羽状复叶),不像一般植物叶的绿色,而是绿中带白还多少有一点蓝色的意味,那是因为它通体有一层粉霜缘故。叶轴的顶端形成卷须,它们张开伸展的姿态非常美妙,似乎在探索,又像是在申诉。我见到的豌豆花有白色和紫红色,白色居多。白是全白,而所谓紫红色,其实是花中间较小的翼瓣全部是紫红,大的旗瓣淡粉红,上面有条纹。要说好看,当然是紫红色。在豌豆的花季,众多白色的花常常让我误以为是菜粉蝶在飞舞。豌豆还有一个特点是托叶很大(托叶就是叶柄处像叶一样的东西)。

  写“青眼草木”到豌豆时,又查了些资料。
  《中国植物志》上说:“花期6-7月,果期7-9月。”这显然与我看到的相差太远。《浙江植物志》说:“花果期4-5月。”大致差不多吧。
  浙志还说:“浙江通常栽培为硬荚类型,荚硬纤维多,仅种子供食用;目前引进软荚类型,荚软而脆,常连荚作蔬菜用。”
  这让我想起自己所看到的豌豆,应该都是属于栽培品种。而所谓“软荚类型”,就是现在市场上所说的荷兰豆。

  
  @小卦I 2014-11-29 23:00:45
  长春油麻藤在我们这儿较多见,山上只有这一种,开紫黑色的花,我在网上还看见过很多不同颜色的同类型花,广东分布很多,百度禾雀花就是。
  -----------------------------
  想起来可能在杭州植物园的药草园里面有很大的常春油麻藤,还有文字说明,绞杀什么的。
  0283、葛
  葛,豆科(Fabaceae)葛属(Pueraria),多年生落叶缠绕木质藤本。
  拉丁名:Pueraria lobata (Willd.) Ohwi

  2005年夏,我在单位看到北面的围墙上从外面爬进来许多藤蔓,开紫色的花,花好看,但气味并不太好闻。一位同事告诉我说他山里的亲戚说这是葛,根磨成粉可以吃的。我才知道:原来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葛。
  葛的生长速度极快,单位里的场地已经爬了不少了。在网上看到有种夸张的说法:“如果你种葛藤,栽上就得赶快转身跑,要不葛藤就会追上来抓住你不放了。”
  在网上还看到一则资料说:
  “1876年,在美国费城举行了国庆100周年世博会,日本团带去了原产于中国的葛藤,并如数家珍般介绍它:葛藤的根可制葛粉并能入药,藤可编筐篮,叶作饲料,花能酿蜜等等,使葛藤一下子在美国风行起来。土壤学家见葛藤有旺盛的生命力,便决定将它迁居到美国南部,以解决水土流失问题,因为葛藤的根可以固定土壤,还可供大量牧草。很快,葛藤在美国南部像救星般受到欢迎。半个多世纪后,高速生长繁殖的葛藤侵占了几千万公顷土地,使其他植物干枯而死,当年被当做救星的葛藤一下子变成了恶魔。”
  原来原产中国的葛居然在美国也有这么狂野、风光的时刻,这让我有种莫名其妙的兴奋。说起来象原产巴西现在中国随处可见泛滥成灾的革命草(喜旱莲子草),还有前几年媒体说得非常恐怖的加拿大一枝黄花,以及水葫芦、豚草、一年蓬等等外来入侵植物,一个物种在原产地之外的地区疯狂扩张,这中间有地理、气候、天敌等等因素在起作用。

  2007年7月11日,在金华北山看到一处野地里满是野葛,蔓延在地上,爬在大树上甚至是电线杆上。它那种茂盛、扩张、弥漫的形态总让我想起《诗经?周南?葛覃》: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就是那种感觉,“施于中谷”,蔓延成一片,让我恍恍忽忽觉得回到了两千多年前,而葛藤仿佛是爬行在时间的山谷中。

  2008年08月01日,我在金西开发区看到丘陵上的植物(马尾松、杉木等)上爬满了葛藤,完全笼罩了下面的植物,那种气势,比在北山上看到的更强烈。葛的侵略性让我觉得多少有些恐怖,还好它们也不总是这样。

  后来多次见到葛(或称野葛或称葛藤),注意到它的茎上布满黄色的毛;三出复叶,小叶的形状有变化,有的全缘,有的分裂;总状花序常常直立,顶端略弯。总之算是比较熟悉了,觉得这个种就是葛总没有问题吧,所以也就没有去深入了解。对我来说,这样觉得习以为常,而实际上缺乏了解的情形还有很多。

  2014年11月13日,写青眼草木,发现自己CFH植物名录葛属只有“葛麻姆”这一种,想不起来这个名字带点外语味道的是什么东西。查《浙江植物志》,葛属只有野葛和三裂叶野葛2种;查《中国植物志》,有葛麻姆;再查《浙江种子植物检索鉴定手册》,居然也有葛麻姆。葛麻姆(Pueraria lobata (Willd.) Ohwi var. montana)是葛(Pueraria lobata)的变种。
  自己印象中见到的葛小叶3裂的似乎比较多,那么是不是三裂叶野葛呢?《浙江植物志》说:“本种(三裂叶野葛)与上种(野葛、葛藤)的主要区别在于:托叶基生;荚果线状圆柱形,无毛或稍被毛。”这些是自己不曾注意到的。至于叶是不是3裂,倒不是主要的区别依据。
  2014年11月16日,登金华尖峰山,想看看葛藤的托叶情况,不料它们已基本落叶,托叶更看不出来,荚果也没找到。那么又只有等到明年了。

  
  0284、鹿藿
  鹿藿,豆科(Fabaceae)鹿藿属(Rhynchosia),缠绕草质藤本。
  拉丁名:Rhynchosia volubilis Lour.

  2011年11月2日,我住在金华北山双龙工人疗养院。下午到山上走走,看到一种豆科植物,藤本,3出复叶,让我觉得奇特的是荚果橙红色,觉得很是新鲜。11月3日,回家在中国自然标本馆QQ群里请教,有网友说可能是鹿藿,自己查查觉得像,但没把握。11月8日,在之江草木发帖请教,自己定为鹿藿,居然没有异议,那么可以肯定是鹿藿了吧。
  回想起来,看到鹿藿的那条路自己走得比较多,以前应该看到过吧,可能无花无果的时候就忽略了。据《浙江植物志》说,花期7-9月,正是金华最炎热的时候,我上山也少。11月见到它的果,多少算是意外吧。

  据我所知,叫做鹿藿的植物还有野大豆、葛藤。
  藿就是指豆叶(广义)。《广雅?释草》云:“豆角谓之荚,其叶谓之藿。”那么鹿藿就是鹿喜欢吃的豆叶,而豆在概念在古代大约比较宽泛。

  
  0285、香花槐
  香花槐,豆科(Fabaceae)刺槐属(Robinia),落叶乔木。
  拉丁名:Robinia 'Idaho'

  2008年4月15日,我在澧浦镇一家小饭店的外面见到一种豆科蝶形花亚科的植物,叶像槐树,可是开紫红色的花。似乎之前在网友老蒋的帖里看到过,所以有些印象。
  2008年8月26日,在之江草木论坛请教后确认是香花槐。
  在网上查资料,香花槐原产西班牙,近些年做为绿化植物引入。

  2009年4月17日,在金华八一南街与环城南路交叉口的绿化带里又见到了香花槐。后来发现环城南路上有一段经绿化带里种的都是这个。
  2010年5月,发现二环东路有一段路的隔离带里种着香花槐。
  由此看来,近些年金华引入香花槐也不少。

  写到香花槐时,发现有些尴尬。可能因为它是比较新的引进栽培植物,《中国植物志》和《浙江植物志》都没有记载。网上的资料又不太靠谱,自己觉得比较可信的网站,PPBC(中国植物图像库)和中国在线植物志也查不到。只有CFH(中国自然博物馆)算是有条目,但也没有详细的记录。
  香花槐的拉丁名让我茫然,自己的CFH名录中是:Robinia 'Idaho',可是CFH物种详细信息页上是:Robinia × ambigua 'Idahoensis'。我只知道这个×是表示杂交。

  
  0286、刺槐
  刺槐,豆科(Fabaceae)刺槐属(Robinia),落叶乔木。
  拉丁名:Robinia pseudoacacia Linn.

  2009年4月27日,我在永康市花街镇倪宅村的一条田间小路边,看到一种开着白色蝶形花的植物,花期已经有些过了。当时自己想当然地以为是槐树。
  不久之后,在之江草木论坛看到网友国道帖出刺槐的照片,和我见到的很像。
  2009年5月10日,在之江草木论坛请教,网友阿香说是刺槐。
  自己回头再查《浙江植物志》,刺槐与槐树最明显的区别是:刺槐花期4-5月,槐树花期7-8月。

  说来有些奇怪,我好象只在倪宅那里见过刺槐,按说这东西在浙江比较普遍,是自己没有遇到还是遇到了视而不见?
  自己知道刺槐之后也没有对它有进一步的了解,比如刺槐与槐树除花期之外的诸如形态等方面的其他区别。

  
  0287、决明
  决明,豆科(Leguminosae)决明属(Cassia),一年生亚灌木状草本。
  拉丁名:Cassia tora Linn.

  决明属植物,我最早是在2005年认识了伞房决明,它们的花蕊有些特殊(在我看来有些像象牙),让我印象深刻。决明这个名字让我觉得很有味道,虽然并不了解它的全部含义。
  2006年7月,我在金华解放西路一处商店门口的花坛里见到一种豆科植物,羽状复叶,小叶有6片,叶面嫩绿,有毛。感觉与花生多少有些像,但是叶子要大很多,而且花生的小叶一般4枚居多。
  那时候对不认识的植物充满好奇,加之离家又近,所以经常去看看它,拍了很多照片。
  2006年8月18日,我见到它们开花了,鲜黄色。
  2006年9月13日,在踏花行论坛浏览,偶然从一个帖里认出了“草决明”,就是我见到的这种。那时我还没有接触到《中国植物志》电子版,在网查了些资料,就认定它叫“草决明”了。
  根据资料,我注意到草决明的两小叶间有腺体。类似这种细微之处,如果不是有详细的描述,我往往会视而不见。
  2006年9月29日,意外地在金华婺城区罗店镇一处农家门口的路边看到草决明。
  2006年10月2日晚上,我发现它的叶子居然两两相对合了起来,形态很是奇特,让我觉得很神奇。

  2007年,有了《中国植物志》电子版(网站),自己根据其内容,确认我见到这种是决明(Cassia tora Linn.)。所谓电子版,是一个个网页,显示PDF格式的《中国植物志》页面,比起网上让人真假难辩错误百出的各种资料(其中当然也有正确的、有用的资料),至少正确性和权威性有了保证。不久后,又有了《浙江植物志》电子版。当时为了收集资料,自己把需要的网页一个个另存为PDF文件,时间一长,倒也积累了一些,大约有几百个吧。2010年,在新浪知识共享下载了全套80卷126册《中国植物志》电子书。2011年,有了汪远制作的可检索的各种植物志合订本,包括《中国植物志》、《浙江植物志》等等。这些是后话。

  2007年9月7日,我在解放西路通往双龙大桥菜场的路边看到有一处有不少的决明,有一丛还比较高大,大约有1.5米以上,已经开花了。这是我第一次看见这么多这么高大的决明,现在对它感觉已不是那么新奇了。
  之后见到决明次数和地点就很多了。

  决明这个名字来自于“清肝明目”功效,“明”容易懂,但“决”字怎么解释我还是不明白,反正就觉得名字取得实在是好。类似的,远志、益智、厚朴、当归之类的名字都让我着迷,念叨着觉得意味无穷。

  决明的拉丁名让我头疼:
  《中国植物志》是:决明 Cassia tora Linn.
  《浙江植物志》是:决明(钝叶决明)Cassia obtusifolia Linn.,但是在《浙江种子植物检索鉴定手册》已经改为C. tora Linn.,但有加括号的(C. obtusifolia Linn.)。
  而CFH(中国自然标本馆)则是:决明 Senna tora (L.) Roxb.,另有钝叶决明(Senna obtusifolia (L.)H.S.Irwin & Barneby)。属名与中志和浙志不一样。
  按自己的惯例,还是按《中国植物志》。

  古籍中的有关决明的记载,李时珍《本草纲目》说得比较明白:
  “此马蹄决明也,以明目之功而名。又有草决明、石决明,皆同功者。草决明即青葙子,陶氏所谓萋蒿是也。决明有二种:一种马蹄决明,茎高三、四尺,叶大于苜蓿,而本小末奓,昼开夜合,两两相结角如初生细豇豆,长五、六寸。角中子数十粒,参差相连,状如马蹄,青绿色,入眼目药最良。一种茳芒决明,《救荒本草》所谓山扁豆是也。苗茎似马蹄决明,但叶之本小末尖,正似槐叶,夜亦不合。秋开深黄花五出,结角大如小指,长二寸许。角中子成数列,状如黄葵子而扁,其色褐,味甘滑。二种苗叶皆可作酒曲,俗呼为独占缸。但茳芒嫩苗及花与角子,皆可瀹茹及点茶食,而马蹄决明苗角皆韧苦,不可食也。苏颂言薢茩即决明,殊不类,恐别一物也。”

  其中马蹄决明的描述很像是决明,特别是“叶大于苜蓿,而本小末奓,昼开夜合”,正是决明的特征。

  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的描述则让我迷惑:
  “决明,《本经》上品。《尔雅》:薢茩,芵光。有茳芒、马蹄二种。茳芒决明,《救荒本草》谓之山扁豆角,豆可食。马蹄决明,《救荒本草》谓之望江南,叶可食。今京师花圃犹呼为望江南,栽莳盆中也。杜老《秋雨叹》一诗而决明入诗简矣。东坡云:蜀人但食其花,颖州并食其叶。山谷亦云:缥叶资芼羹。则当列蔬谱。而北地少茶,多摘以为饮。《山居录》谓久食无不中风者。李时珍以为不可信。余谓农皇定谷蔬品,皆取人可常食者。华实之毛,充腹者多矣,久则为患,故不植也。决明味苦、寒。调以五味,尚可相剂。若以泡茶,则祛风者即能引风。观其同水银、轻粉,能治癣疮蔓延,则其力亦劲。《广雅》谓之羊踯躅,恐有漏简,不应有此误也。”

  很奇怪的是没有形态描述。看图谱,则粗陋得可疑(《植物名实图考》的图谱大多比较精细,少数粗陋),不像是决明,也不是望江南。最明显的是居然全部画成奇数复叶,我觉得应该是另一种植物。

  读本草古籍,让我觉得很可笑的一点,基本都要说“《本经》上(中、下)品”,仿佛托名于神农(炎帝)的《神农本草经》的论断就是千秋不变的金科玉律,或者言必称《本经》成了后起本草书的体例?且不说其分上中下三品是否合理,在我看来,《神农本草经》固然有其时代上的伟大之处,然区区365种(为了合周天数)药物,其中植物仅有252种,实在太少了一点。《本草经集注》的药物翻了倍,也不过730种而已.

  细看《中国植物志》,有一段话:“我国长江以南各省区普遍分布。生于山坡、旷野及河滩沙地上。原产美洲热带地区,现全世界热带、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这样就出现问题了:如果说《中国植物志》说的没有错,而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是在1498年8月,那么原产美洲热带地区的决明是什么时候流传到中国的呢?李时珍(1518年-1593年)见到的是决明可能还勉强说得过去。而《尔雅》所说“芵光”,《神农本草经》所说决明,又是指什么?总不至于编出神话说在东汉或更早的战国就有人到美洲把决明带回到中国来吧?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