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贵族——出名趁早的民国才女张爱玲

  ok
  ok
  27



  只是,爱也是不大相信激情,尤其是那种经过西方文明洗礼比较之后的情爱观,瞬间就能把这种海市蜃楼般的“小别胜新婚”完全击碎。



  对于夫君那多少有点勾人心魄的古典问候,最是那一声“书生”一声“卿”,不胜让小娘子娇羞。有那么一点动心,女人最怕心软,尤其是男人的发自心底的爱意,她是最有才情的“鉴赏家”,也最没有免疫力,甚至能为之万死不辞。想起往昔的新婚时光,总有一种温暖和甜蜜荡漾心间,正所谓“一夜夫妻百日恩”,何况还有可爱的儿女一双,只要你一挥手,我就会作别西天的云彩,深情款款轻轻地回来了。



  于是,一个新女性又完成了对旧生活的回归,只为那百转千回的一声“卿”。他们又重拾前缘,由此张爱玲领略了一段花园洋房、狗、花的童话生活,如痴似醉,她也在母亲的悉心指导下画国画、弹钢琴、学英文,读新式学校,完成了现代淑女的全新包装,那确实是张爱玲一生中最明朗、最快乐的日子,仿佛解放区一碧如洗的美丽天空。



  只是,好日子也总是那么短暂,就像大人们信不过的激情,见面容易同住难,爱情很难不被庸常日子磨平,这本身就是一种绕不过的铁律。



  无疑,父亲是爱过或曾经爱过母亲的,没有一个正常男人不迷恋自己漂亮而有灵气的妻子,只是有点大男子主义的父亲到了后来可能是少了那份呵护的耐心,又或且爱得过头便造成伤害,战战兢兢之间在永远如下午般昏暗的消愁烟雾中,他们的爱再次搁浅,结局当然是令人心疼的。



  最终,黄逸梵像那只不经意间错误飞进深宅大院的花蝴蝶,感觉眼前风景不再,也只能以飞翔的姿态沉重告别。



  1930年,经历再次情感幻灭的黄逸梵,眼看拯救不了婚姻,也只能以西方式的潇洒作派,利索地做了自由的了断,请外国律师协议离婚,净身出户,继续投奔自由。

  change
  28



  何况,放弃了一棵树,还可以拥有整座森林呢。



  总之,在西风东渐的“五四”之后,在追求“德”和“赛”先生的大潮下,古朴民风洞开了别种风景,在当时西式离婚案件里,多是徐志摩这样的饱读诗书又浸过“洋水”的新潮男人的专利,原本中华的传统也大都是男人休妻,抛弃原配包办夫人为主。而我们此时的“巾帼英雌”黄逸梵却正好来个“权利大反转”,痛痛快快地休了自己的男人,这不能不令人大跌眼镜。



  当她干脆利落地漂亮转身走出家门,颇有男子气概地挥一下手,告别了几千年传统社会塑造的哀怨小女子形象,那确实是符号意义非常明显的一次深度抗争和表演,而张廷重这个旧式人物此时也只能矮化成了一个物理意义很浓重的小男人,独对斜阳闾巷的阴郁,与他身后浓浓的鸦片烟云相映成趣。



  这当然是非常值得玩味的人文景观,带着那个开放时代的体温和风情。



  后来,身心都获得自由的黄逸梵立马成为了自由世界的“花蝴蝶”,满世界飞,欧洲、东南亚、印度次大陆都留下了她的芳踪,过得活色生香,堪比神仙,画画、教书、做生意,俨然成了一个“女强人”,想起远方家庭里的永远昏暗的下午,她的外面世界也确实是充满了阳光。



  何况,原本就是亮丽可人的黄逸梵,还有动人心弦的美妙爱情在前方等着她。
  change
  ok
  ok
  ok
  ko
  ko
  29



  成为了飞翔的娜拉之后,便成就了黄逸梵在旧式家庭里想也不敢想的“童话的世界”,在那里已为人母的她裙裾飘飘,舞姿翩跹,光彩照人,既收获了爱情,也学会了自立,自由飞翔的感觉那是千金也换不回的。



  而当在自由世界取美人鱼灵动姿态的黄逸梵携俊美男友到香港探望读书的张爱玲时,也一定是亮瞎了别人的眼。



  原本,那份惊艳,就在于对自由的不懈追求和热诚向往。



  尽管,后来黄逸梵的男友死于二战炮火,爱情碎了,心也枯萎了,自己过了一段吉普赛女郎般的飘荡不定的落难生涯,不过此中的奇遇和风云际会,那是甘居围城生活的旧式女子所不能享受得到的“大情大圣”,至少那份踏雪寻梅、凭栏摘云的诗意人生,想像着都有一种做梦般美滋滋的感觉。



  即使是飞蛾扑火,那也是一种勇敢和美的极致,幸福得让人心伤。



  “嫁给所谓门当户对的遗少,如绣在精致屏风上的彩凤,表面光彩内心黯淡,呕心喋血地过活。”如果崇尚蓝绿色也热爱蓝色文明的黄逸梵不选择做“落跑娘子”,那么她也只能在青苔丛生的深宅大院里锈浊了青春,只有在乘风破浪的大海上飞扬放纵,才能换来与大师胡适同台进行国术(麻将)竞技,和尼赫鲁两个姐姐研究人生和化妆,也只有乱世奇女,才能闯出如此多姿多彩的新生活……



  人生,有失才有得。

  作者:guoxd65 时间:2013-04-16 21:03:26 到处是最后的贵族,呵呵,看样子贵族这称号真的是个香饽饽啊。
  -------------------------------------------


  哈,据说贵族精神与物质财富无关,它是一种精神境界,包括:责任心、博爱、敬畏、勇敢、好学、宽容、理性等
  change
  ok
  hao
  ok
  ok
  ha
  high
  ok
  ok
  作者:HiMrRight2010 时间:2013-05-03 11:01:42   先mark,觉得lz挺可观的,写的不错
  -----------------------------------
  thanks
  30



  曾经,有读者爆料说黄逸梵挪用了老师赞助张爱玲的学费,用来打麻将输了,这怎么想也是一种揶揄,在世俗眼光来说更是一种教育的失败和亲情的冷漠。



  而关于这对奇母女,正如张爱玲那看破红尘的冷漠表情,虽然说是“血浓于水”,母亲还是女儿人生道路的设计师和领航人,却也不能换回“母女情深”,甚至于是“大难临头各自飞”,堪比陌生人。以至于母亲客死伦敦要见女儿最后一面,都是一种奢侈的人伦愿望,这板子也不知该打在谁的身上,就因为她们心中那心照不宣的对自由的渴望。



  这些年聚少离多总是天各一方的她俩,基于自由早已貌合神离形如陌路,据说冷漠的张爱玲以为是母亲生病无钱医治,当时也相当拮据的她连忙给母亲大人寄了一百美金,除些之外她想像不出母亲想要见她的理由,这些年大家都已经习惯了对方在自己生活圈的缺席,以及由此带来的情感缺位,当然也是抱着“老死不相往来”的古训。



  直到几个月后,当母亲的遗产寄到了张爱玲在美国的住处,里面有一大箱满满当当的值钱古董,她才知道母亲缺的不是钱,而是人世的爱。



  曾经,张爱玲的旧式女子道路让一个缠小脚的母亲改写,从而使张爱玲避免了走苏青式的旧式婚姻老路,虽然之后读书写作、离异、远走他乡,那份新生活也一样没有比旧式女子老路来得省心,但是只要还有一份对宝贵自由的向往,张爱玲始终依靠母亲训练出来的种种坚韧能力,挨过人生的严冬,坚强地面对。正如安意如所说:“她把性格里独立冷静的特质深深地植入爱玲的骨血里。她给了爱玲一双冷眼,一副热心,更教会了她如何在乱世中保护自己。”



  无可否认,母亲是张爱玲追求自由理想和直面惨淡人生的最初导师和精神支柱,不然的话可能这世间会多了一个在旧式婚姻中的“幸福女人”,文坛却少了一个很有个性很有时代穿透力的海派传奇女作家,在这一点上可以说黄逸梵居功至伟。



  关于这,在《私语》一文中张爱玲也坦承:“看得出我母亲是为我牺牲了许多,而且一直在怀疑着我是否值得这些牺牲,我也怀疑着。”

  168 的身高,瘦高清丽是张爱玲的外貌
  7
  ok
  靓女
  相信爱情,即使它给你带来悲哀也要相信爱情。有时候爱情不是因为看到了才相信, 而是因为相信才看得到。━━━ 泰戈尔
  ok
  ha
  31



  当然,张爱玲的母亲远非完人,甚至于有人还刻薄地评论其一生的功绩就是生了一个名震文坛的女儿,如果说这也算是功绩的话。而对她的指责和非难远比这严厉得多。



  至少在俗人面前,她的遗弃儿女就“罪不容诛”,没心没肺到了极点。而且因青壮年时代的虚荣导致了晚景的凄凉,简直就是一种心照不宣的“报应”。何况作为文艺女青年的她学唱歌居然听起来更像是吟诗,甚至比钢琴低半个音阶,这曾是用透视眼看世界、看人生的刻薄才女张爱玲对母亲的刻薄哂笑,带着其行文惯常的揶揄笔调,也算不得是一个多么完美的人。



  尽管黄逸梵有这样那样的缺点,而且那份“小资情怀”在现在也算不得是多么的惊世骇俗,但是在她的那种时代,可以心无旁骛地行走在自由的世界,无拘无束地叙写自己的喜怒哀乐,而不用看世俗的脸色,花蝴蝶般地舒畅开怀大笑在水之湄,还可以将独身主义进行到底,看自己想看的人,做自己想做的事,比起当时侍候自己喝花酒、抽大烟让白天昏暗如黑夜的老公,还自以为拥有人伦之乐的旧式女子,至少多了一份自由飞翔的勇敢和惬意。



  而这,正是取飞蛾扑火状的黄逸梵最优秀的品性,痛,并快乐着。



  最终,很是特立独行的张爱玲还得在《爱恨录》中将母亲归入自己爱的那类人。



  不管世事沧桑把她们互相淡忘成了飞进自己窗口又飞走的乱世蝴蝶,然后过客般淡淡记起,然而这已经让生命燃烧成了另外的一种绚丽风景,这正是她们最大的人生收获。



  何况黄逸梵的晚景也不一定是那么凄凉,据说迁居英国时她领养过一个华侨的女儿。在最后的时刻,她想见一下自己的亲生女儿也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获知母亲的死讯后,张爱玲还曾大病一场,悲伤得不能自已,因为看着享惯了自由的母亲的照片,还是那么的富有活力,甚至见惯了世面的剧作家赖雅也惊呼道:“照片就像一部小说。”



  不管怎样说,正如某些张迷评价她的这位母亲:“我们只能说,她勉强和生活打了个平手,也算胜利了。”



  是的,她胜利了,带着那个时代少有的灵动……

  change
  ok
  up
  听到花开的声音
  作者:guoxd65 时间:2013-05-25 00:53:07   每个暴发户有了钱以后,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弄二个贵族玩一玩,感受一下滋味是不是会不同。
  ----------------------------
  ha
  ok
  up
  32



  不由想起了著名新闻人范长江为了寻找真正新闻天南地北到处漂泊,抱定“青山何处不留骨”的信念的旧事,同此一理。



  就只是那灵动得如一部鲜活小说的遗照,就很生动地诉说了那些年她抓住青春尾巴冒险的惬意和满足,那种毫无顾虑的放任,似乎也与悲苦没有多少关系,我一直这么认为。



  因为爱是恩慈,爱亦是严苛,恨铁不成钢的那种,绝对不是一味的迁就和溺爱。



  正如黄逸梵面对自己生活上十分弱智连苹果都不会削的宝贝女儿,发起恨来时也会毫不留情地说:“我懊悔从前小心看护你的伤寒症,我宁愿看你死,不愿看你活着使你自己处处受痛苦。”这哪里是普通的训诫,简直就是把生命中最宝贵的独立特质深植到了张爱玲的骨髓中来,果然让后来的张爱玲在乱世中逐渐完成了自我救赎,从一个遇事慌乱的“生活盲”,变成了能独立行走保护自己的神,也正是母亲的榜样,让张爱玲摆脱了父亲的充满鸦片烟幕的阴郁世界,让自己的生活逐渐充满光亮和暖色,那正是母亲一生所追求的光明世界,即使撞得头破血流、百孔千疮也是值得的,一如母亲给自己照片的衣服涂上鲜艳的油彩。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怎样“宜室宜家”的黄逸梵(尤其是在她的那个时代)正是特立独行的张爱玲不折不扣的“人生教母”,如果没有非主流的“叛逆少妇” 黄逸梵,谁又能担保张爱玲不会被父亲驯化成一个呆头呆脑的世俗生产线上的标准主妇,然后无望地重复着那沉闷的“过去歌谣”,那么我们就无缘见到后来透视式的张爱玲之空灵文字了。



  所以说,黄逸梵一生的功绩就是生了一个名震文坛的女儿,这话完全不能归入贬义之中,不管是物质和精神上,也不管在生活道路和个人品性上,黄逸梵都是最大的功臣,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生活领路人。



  难怪张爱玲在《私语》中也饱满深情地说:“看得出我母亲是为我牺牲了许多,而且一直在怀疑着我是否值得这些牺牲,我也怀疑着。”

  change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