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贵族——出名趁早的民国才女张爱玲


  准备在我的新浪微博更新
  张爱玲正在俺们的新浪微博更新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1563116871/profile?topnav=1&wvr=6
  张爱玲
  【张爱玲经典语录】#道德箴言# 1 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2 美的东西不一定伟大,伟大的东西总是美的。3 笑,全世界便与你同声笑;哭,你便独自哭。4 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发现自己爱的人正好也爱着自己。5 你死了,我的故事就结束了;而我死了,你的故事还长得很。
  37

  因为充满傲气的豪门小姐刚跨进破落王孙的家时,正好是到了民国著名女文青张爱玲最凶险也最波诡云谲的少女叛逆期,一点小琐事便可升华为一件大风波,比如那一巴掌的狠劲。

  14岁的充满奇怪念头和故事的天马行空脑子,当长期缺少母爱的“准单亲家庭”造就的敏感、自卑和极端情绪需要宣泄之口时,同样倒霉的孙大小姐便瞬间成了最好的载体,最好的假想敌。

  且不说那碎牛肉色、穿在身上就像浑身都生了冻疮的那件黯红旧棉袍,让少女最善怀春年代的高傲贵族之后张爱玲,每天穿着游走于满眼姹紫嫣红的贵族女校心生太平洋般深的怨恨,就是这份被人可怜、被人接济的窝囊气,也瞬间便会让心比天高的张爱玲,有了被人狠狠侮辱的感觉,那种立马被放大的剃刀般的自尊,也瞬时让有点受到极大伤害的火山般情绪,放大到极端的无穷大,即使不是要立马杀了此人,掀起家庭十级风暴,也绝对是由此冷战到底,心中埋藏了仇恨的种子。

  于是,怨恨日积月累的结果,两个曾经充满试探又努力要接纳对方的高傲女人,最终也只能是越走越远,直至互相把对方视为负情绪宣泄的最好出口。再没有了当初文艺女青年即兴要讨后母欢心,而心血来潮写《后母的心》,让后母居然也有孩子被大人赐给糖果的欢喜的感觉,

  人心都是肉做的,都会有柔软的一瞬间,之所以鼓起刺猬的触角,那一定是受到伤害,或者是感觉自己受到了伤害。
  38

  原本,作为千百年来被人瞧不起又充满恶意的中国伦理角色——后母,就已经不是什么讨巧的事情,偏偏这样一种令人厌恶的人生角色,却又冠上了出自两度民国总理之家,还是京城豪门大户争相与之攀亲的孙家女儿身上,这怎么说都是一种深深的人生悲哀,对于一个曾经心比天高、还有那么一点文艺范、喜欢附庸风雅的交际花来说,不啻是一种人生断崖。

  最重要的是,居然她“不幸”遇到了民国最冷、最会用透视眼光审视人的头号“刁钻古怪”文艺女青年,在经过了最初的试探、示好和最初碍于情面互相容忍接纳,最终还是因为诸如房产官司、接济旧衣等掀起十七级家庭风暴,随着张爱玲那记凶恨而又精准的耳光,两个“遇人不淑”的民国真性情强势女人,终于也全部放下了所有假惺惺的人生伪装,轰轰烈烈地干上了。

  为此,张爱玲被恼羞成怒的父亲一顿毒打,差点打出了人命,然后被关黑屋达半年之久,几乎是“一耳光引起了一场血案”,这个还曾引起了张迷们旷世持久的大力口诛笔伐呢。

  其实,从最公允的人情世故来评判,未必张爱玲就占理很多,只因为一个带着有色眼镜审视后母,同时带着太多仇恨情绪敌视她的缺少母爱的文艺小精灵宣泄式、对抗式的兴风作浪,发生了如此的悲剧,说重一点那简直就是咎由自取。

  就比如说,关于张家的房产官司而引起的不快,纯粹就是脾气乖张的张爱玲无事找抽型的胡搅蛮缠。
  作者:xiaoyunche2012 时间:2015-06-02 17:34:16
  @鼎湖听泉 2015-06-02 10:49:21
  38
  原本,作为千百年来被人瞧不起又充满恶意的中国伦理角色——后母,就已经不是什么讨巧的事情,偏偏这样一种令人厌恶的人生角色,却又冠上了出自两度民国总理之家,还是京城豪门大户争相与之攀亲的孙家女儿身上,这怎么说都是一种深深的人生悲哀,对于一个曾经心比天高、还有那么一点文艺范、喜欢附庸风雅的交际花来说,不啻是一种人生断崖。
  最重要的是,居然她“不幸”遇到了民国最冷、最会用透视眼光审视人的......
  -----------------------------
  我的天,楼主隔了这么久终于更新了啊!
  =============================================
  呵呵,今年是张爱玲逝世20周年纪念,更完它,哈,谢谢光临
  作者:xiaoyunche2012 时间:2015-06-03 03:49:27
  而我们显得十分老成的“老人精”张爱玲,不仅三岁时会念“白毛浮绿水”,七岁时会编故事,还是那种大人也未必编得出的家庭伦理剧或历史剧(果然是历史猛人李鸿章的重外孙女,鼎鼎大名的《孽海花》也可觅得她祖宗的萍踪芳影),据说小学时代写过一个三角恋的故事,让同学狂情不已,纷纷传抄,小小年纪有如此心机,难道是父母之间来来往往的“爱情故事”的投射?不得而知,只能问她老人家了。
  ===========================================================================
  话说孽海花和海上花有什么关系?我看过一个侯孝贤导演的电影就叫海上花啊!

  --------------------------------------
  两部晚清小说吧,张爱玲的书里提到过《海上花列传》
  39

  张家的房产官司其实也很简单,仗着父亲和外祖父在晚清政界和军界的雄厚实力,自然是不缺少不动产。只是大家族也有大家族的难处,时不时还因为财产的处置权祸起萧墙,争个面红耳赤,甚至于对薄公堂。

  这不,年轻时据说曾经经历过一场死去活来的恋爱却没有修成正果、还屈就做了一个抽大烟逛妓院的落魄恶少张廷量的填房的孙用蕃,一进张家大门,就不幸碰上了张廷量兄妹与其同父异母哥哥的房产官司,居然还是自己夫家败诉了。

  最倒霉的是,也是出身于大家族、有24个兄弟姐妹却从来没有因财产和琐事红过脸打过官司家教很严的孙七小姐,本着息事宁人的好心,以自己的遭遇现身说法,说什么家和万事兴的老套说辞,居中做了和事佬,居然却因为此种“胳膊往外拐”的嫌疑,让性格十分刚烈的张爱玲痛恨了一辈子,从此埋下了针尖对麦芒的仇恨种子。

  关于这个,张爱玲在其《对照记》里白纸黑字明明白白地说:“当时我姑姑没有告诉我败诉的另一原因,是我父亲倒戈。她始终不愿多说。但是显然是我后母趋炎附势从中接拢,舍不得断了阔大伯这门至亲——她一直在劝和,抬出大道理来:‘我们家兄弟姐妹这么多,还都这么和气亲热,你们才几个人?’”

  所以说,如果对人带上有色眼镜来审视,那么即使是做了好事,也会当成是别有用心,何况还是破坏人家家庭完整的人人得诛之的“黑心后母”所为,不用说就是使坏。

  这还真是好心当贼办,火气头上连冰雪聪明的大作家张爱玲也成了一头不分青红皂白的冤枉好人的蠢猪。
  40

  基于大家对后母的基本判断和历史纠结,当矛盾积累叠加并激化而不能调和时,甚至于“作女”张爱玲充满委屈和愤怒地“犯上作乱”, 把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的这个“邪恶后母”抡圆了就打时,还博得了不明就里的张粉的大声喝彩,都认为这一记漂亮的耳光是一种正义行动,是对封建余孽的邪恶代表后母最勇敢的反抗,谈不上什么伦理的过失或缺陷。

  而如果从张爱玲“剑走边锋”的情绪积淀,以及她对后母无以复加的“迫害狂”情结来考量,那么处处惹人嫌的孙用蕃后来的实际行动,倒可以说“圣洁得有如圣母”,这正如某些研究者所说:“正是这位后母操持了整个家,并与她父亲白头到老,相携以终。”

  这就是一个被强大的“名人光圈效应” 不断丑化的“母夜叉”式凶恶人物,所能达到的人性极致和道德坚守,于是对孙用蕃这个尘世中的平凡女子便多了一份令人慨叹的怜惜,可惜这份凡人的圣洁,让当时心高气傲的文艺作女张爱玲完全不懂或假装不懂而已,倒是基于自己的先入为主,在自己的文章里不停地抱怨,也让后来的人感觉张爱玲是多么的委屈。

  当委屈碰到更大的委屈,有些心照不宣的恶毒就算是历史的阳光也无法晒干,就任其在发霉的历史酱缸里无风起浪,淹没了多少善良的眼泪也不可知。

  当然,我一直相信孙用蕃不是完人,因为她的存在,还无心机地破坏了张爱玲在圣玛丽亚女校那姹紫嫣红、春风得意的“美好生活”,让心比天高的张爱玲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这简直就是罪不容诛。而只是孙用蕃用平常心和同样不完美的没落王孙张廷量无怨无悔地相濡以沫走完一生,这份慢慢变老的情怀就值得大书特书。

  多么惨淡的一份人生浪漫,比张爱玲那些轰轰烈烈的小说爱情,还来得更加真实和令人惊叹。
  更新鸟
  0
  孙用蕃
  名人光圈
  41

  当然,我们也不敢让当时正值青春美少女做梦年龄的张爱玲,能完全理解那份淡如岁月流年的“纯白菜”爱情,以其当时的生命语境,除了委屈还是委屈。

  因为其时妙笔生花的天之骄女,怎么也不想构思一个无限邪恶的后母角色,来侵蚀并扰乱自己勇猛奋进的精致人生故事,所有的少女虚荣也不允许她有安贫乐道、荣辱与共的情怀。

  原本在那种花季年华里,她必须拥有的就是梳爱司头、穿高跟鞋和抹口红此种最前卫的时尚,居然命运却偏偏给她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除了生活硬塞给自己一个最不需要的恶心后母,这还不打紧,居然还要自己像乞丐一样穿着后母的过时的旧衣裳,简直就是一种另类磨难。

  难怪小情绪爆棚的张爱玲后来大彻大悟地说道:“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不管是亲情还是爱情,“短的是生命,长的是磨难”也。

  因为不懂得,所以不慈悲,直到很久的很久,永远处于进行时的仇恨从此以后也如影随形,任岁月洪流冲刷也消蚀不了。

  何况我们的张大小姐又是那么特立独行的人,用哲人的话来说,“我最自卑的就是没人理解,而最骄傲的恰恰就是不需要别人理解。”心高气傲的张大小姐本来就是这种德行,最不在乎的就是别人如何说,所以至死也不大原谅后母对自己曾经做下的“恶行”,这正如安意如所说:“到了美国,她给自己买了无数鲜艳却几乎不可能穿出去的衣服。一方面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恋衣癖,另一方面,或许有宣泄自己曾经遭遇的委屈。”个人意图昭然若揭,这个很有一点道理。
  42

  不过,细想起来,有时候还真是女人心,海底针,浪里翻波甚至谁都弄不清是怎样的情感方向。

  就比如她对自己吸鸦片又把青楼女子带回家坐吃山空的父亲的情感指向,也是令人十分费解,云里雾里的。这正如她那篇令人荡气回肠的有点唐突也有点病态的《心经》,居然就安排了一个充满灵性的纯洁女孩爱上了自己的爸爸,而且还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心悸。“ 她坐在栏干上,仿佛只有她一个人在那儿。背后是空旷的蓝绿色的天,蓝得一点渣子也没有——有是有的,沉淀在底下,黑漆漆,亮闪闪,烟烘烘,闹嚷嚷的一片——那就是上海。这里没有别的,只有天与上海与小寒。不,天与小寒与上海,因为小寒所坐的地位是介于天与上海之间。”这份如当时上海那寂寥空旷不染一分杂质的上海蓝天一样,让人心惊。

  于是,有张迷从她的迷离文字里,分析出现了一些她的恋父情结:“始终觉得张爱玲有恋父情结,因为童年父爱的缺失,也因为在她的两段爱情里面,她都像那个天真的许小寒,需索着父亲般的爱。”

  我们也由此从她的两段不同寻常的“父女恋”里得到了最初的情感投射。这正如安意如所说:“细想想,二十三岁的她喜欢了三十八岁的胡兰成,四十八岁的她喜欢上了六十八岁的赖雅。或许是巧合,却不能说完全没有由头。”

  关键是有“恋父情结”的张爱玲,居然就在现实世界里对父亲愤愤不平并耿耿于怀,这是怎样的一种“二律背反”,或许她脑中恋上的父亲是神化了的父亲,不是她现实中食人间烟火的平凡父亲?如果是这样,以上的一些疑问才会迎刃而解。
  更新鸟
  好
  贵族学校
  《凤藻》
  43



  也只有这样,她那令人猜不透的情感指向才有一个合理解释。



  而且,她对父亲的那份情感也是矛盾至极的,说不清的一种人伦灾难。对于这个被老婆“休掉”的抽大烟男人,这个小时候很宠自己的倒霉男人,曾经有点“恋父情结”也是有历史渊源的。以至于在那场民国著名婚变中,甚至于连良心发现的母亲,还煞有介事地叮嘱自己的女儿不要把家庭的变故记在父亲身上,不要怪也曾经爱过母亲为其写绝美情诗的悲情父亲什么的。



  事实上,自从追求个性解放的母亲做了“现代娜拉”出走欧洲之后,当时还很小的张爱玲是有过一段与父亲情感的“蜜月期”,也是她人生一段值得珍藏的“阳光灿烂的日子”。



  那时候的她应该也是处于人生中最快乐、最无忧无虑的时光,还不曾是带着透视眼光看世界的“带刺的刺猬”。关于她那无忧无虑的童年嬉戏,安意如也曾用其温软文字出彩描述:“父亲给她念诗,教她读书,闲来无事的时候,就带她去咖啡馆喝咖啡,去夜总会吃点心。有时候还带她到妓院里去,让她坐在厅堂里,找一个女人来陪她,逗她玩儿。这时的爱玲并没有天生反骨,脑袋一根筋坏掉似地反抗,相反她乐于陪着父亲,过这样清闲安逸的生活。对母亲的崇拜景仰,与对父亲的依恋是不相悖的。”



  而对于此种曾经如胶似漆的父女情,当时缺少母爱的张爱玲从心底由衷地产生“恋父情结”,那也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这种奇特的情感体验让她在自己的小说世界叙述出“我是一生一世不打算离开你的……”更是水到渠成,所以人们便会自然揣度张爱玲的《心经》,其实就是她自己隐秘难念的心经,这也是一种最自然的情感投射。
  44



  所以,长大之后,当听到父亲再娶,“姑姑把父亲要再娶的消息告诉我,当时是在一个小阳台上,当我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就觉得如果我的这个继母就在我的眼前,我就会把她从这个阳台上推下去,让她摔死掉。”(《私语》)此时此刻,我们也能理解了张爱玲那种“情感受挫”的气急败坏,甚至于小说人物许小寒也急速具象化,不单是张爱玲为自己的母亲而怨。

  经过此种倒海翻江的情感折腾,于是张爱玲亲情友情说断就断也是情有可原,因为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再加上为后母而受父亲的那半年绝情的人身禁锢,于是“女人……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并在她的多篇文字里机械怨怼复述。



  比如说,父亲因后母挨继女凶狠耳光而同样凶恶地关押亲女儿半年的陈年旧事,却经常被心有点冷漠对世界也无感的张爱玲,在自己的作品里殷勤地、不厌其烦地多次提起,有人就曾经统计过,这些怨气至少在她的《这是什么样的家庭》、《私语》以及隔了很多年代之后的《同学少年都不贱》反复涂抹,大有“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古诗意境。



  而为什么经历了如许年岁之后,算是比较豁达也见过世面的大作家张爱玲还不能坦然放下?甚至于连生死都看透了红尘都看破了,就是对父亲的曾经过错却那么耿耿于怀?



  谜一般的张爱玲,这也正是她的个人魅力所在。
  更新鸟
  此恨绵绵无绝期
  45


  而要弄清这一谜底,还是要归结到张爱玲那有点显而易见的“恋父情结”上。


  要知道,对一个人长久的大爱与大恨,本身就是一种最直观的“恋”。因为有时候大爱与大恨原本就一纸之隔,如果放不下,那肯定是心中有所不舍。


  或许细心的张迷还会记得,张爱玲落寞离开上海的前一天晚上,她的“亲密基友”炎樱还煞有介事地问她最怀念上海这座让她红得发紫的大都市的什么?应该说这个给她光荣与梦想的城市让她留恋的事物和理由,绝对是很多的。且不说生命中让她有甜蜜爱情回忆的静安寺公园,也不说和姑姑相依为命为其挡风遮雨的洋派公寓,就只是看完午夜场后送别炎樱的黄包车,也会让她回味无穷的吧?居然张爱玲的回答却令炎樱痛出望外,因为张爱玲脑子中最留恋的风景不是上述提到过的任何一种,而是她父亲常带她去的地方,那就是飞达咖啡馆!


  而且她最记得的,还是舌尖上的香肠卷!因为那是她父亲爱吃的东西。


  至此,你就会完全意识到张爱玲所有未了心经的纠结处,那就是她那看似怨念很重的父亲,那才是她完全的感情指向,看到了这一点,于是关于她的一切难解的情感行为和文字行为都找到了答案,包括她的两段奇特的“老少恋”,和有点隐晦的《心经》。
  0
  46


  关于她与自己父亲的那种微妙而隐晦的感情,再次借用美女作家安意如那一针见血的评价:“在那栋华丽陈旧老房子里面,她是他整个生活的见证人。只要他在家时候,爱玲就一定陪在左右。两人有一种相依为命的感觉,父亲等于是她一个人的。这对感情匮乏的爱玲来说是多么美妙的感觉。女孩如果没有与别的男人情感交接的渠道,与她最亲近的男人往往就直入心底不可磨灭。”

  这就是天才作家张爱整个童真年代全部的感情寄托和快乐源泉,也填补了所有母爱的缺失。

  所以,既当爹又当妈的父亲,绝对是她纯真年代的人生支撑和情爱载体,而且持续许多年。正因为这样,直到人生的最后岁月,某一日张爱玲若有所思地乱翻旧书,居然还发现了久违的父亲的英文体字迹,霎时便有一种穿越青春、回到童年的感觉,然后记忆的闸门轰然而开,所有的依恋和怨恨也刹那之间如春潮汹涌,不能自已地被淹没了。

  基于此种贯穿一世的复杂情感,我们也就自然而然地明白了张爱玲青年时代的所有怪诞行为,包括她对继母刻骨铭心的“仇恨”,要把她剥皮拆骨、置之死地而后快的“恶毒”。

  这一切,都是爱情排他性的最自然流露是也。

  所以,作为一种爱情补偿的“需要”,反映在她以后不是很多的爱情与婚恋行为上,基本上都是采用的“恋父模式”,这是冥冥中早已注定了的。
  更新鸟
  作者:四季之人 时间:2015-06-13 22:29:20
  好长的帖。楼主很有长性!
  ====================
  哈,玩玩而已
  0
  47



  而且,这个善于将自己的故事变成别人的故事,也很容易把自己活生生变成故事主角很入戏的文艺女青年,最后在自己真实的婚恋模式中,基本上也是围绕“恋父”这两个关键词进行。



  前一次,是年近不惑的文艺官僚,后一次是更老的外国作家,而且在其不多的婚恋里,不管是风花雪月抑或相濡以沫,都全部尝试过,也算是尝出了别一种的人生风采,虽然这种明显不合世俗观念和审美标准的另类婚恋,时不时惹来不怀好意的刻薄眼光和难听言语,终于也能在不在意众生评价、我行我素的大才女的不在意间化险为夷,一切烟消云散。



  而这一切,皆因女文青那不同凡响的“独一无二”之恋父情结。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因为她恋父也恋得如此的惊世骇俗,非常人所能理解。



  因为,小女生如果“不幸”患上了恋父症,可能也不过是因为太多物质依赖而已,最多就是某些精神上的“共振”,而且是呈现出正解的痴爱,居然我们特立独行、天马行空的张大小姐是以反其道而行之的“深仇”来呈现的,这个不能不让我等俗人叹为观止。



  事实上,大家也知道张爱玲对于父亲,是曾怀着深深的怨恨的。对于有“恋父情结”的正常人来说,说爱还来不及,居然还恨得牙痒痒,这也就只能是张爱玲才会演绎出如此隐晦曲折而惊世骇俗的另类情怀了,她本身就不是一个俗人,我们也不能用俗世眼光观照和解读这一情感奇观,不然也只能得出一个俗得不能再俗的结论了。
  更新鸟
  爱司头
  来
  文艺女青年
  0
  48



  因为,在某种本质的真实展示上,大爱的另一种同义词就是大恨,从这一点上考量,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张爱对父亲的爱了,这世界确实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一切皆发自内心最真实的需求。



  所以,基于以上理解,我们不难看出张爱玲恋父的心路历程。而且善于把自己故事变成别人故事的她,基本上也在《心经》里进行了一番绘声绘色的描述。



  从许小寒对孩提时代的念念不忘,对母亲的莫名其妙的嫉妒和排斥,以及那种超越女儿情愫的对父亲的眷恋,都有效折射了作者那不易言说的爱情。



  而此种爱情的排他性,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张爱玲与“霸占”了父亲后半生感情的后母孙用蕃的严重冲突上。



  这样的一种为爱情而引起的尖锐冲突,因为孙用蕃的辈份而巧妙地被稀释或误会了,世俗人还以为是张爱玲为自己亲生母亲张目和争取权利呢!殊不知这是活生生的为自己被“牺牲”的爱情,而进行的有点气急败坏、歇斯底里的抗争,说白了,就是张爱玲把孙用蕃当成了彻头彻尾的“情敌”。



  这个,说出来,确实是令人有点瞠目结舌,但似乎也是合乎情理的。



  因为只有以一种刻骨铭心的爱情占有心,来分析张爱玲对孙用蕃不可原谅的“刻骨仇恨”,也才能对其三番五次不原谅父亲因为后母而狠毒地拘禁她之用心有了最彻底的理解,那个原本就是醋海翻波的最深重情感挫折,和为亲生母亲张目应该没有多少关系,因为她母亲原本就是先“休”了她父亲,要说怪也不能怪到她倒霉的父亲头上。
  更新鸟
  上
  张大小姐
  0000
  49

  这样挖坟式的八卦探讨历史人物,似乎有点偏离了学术精神,甚至于不太厚道,那么就暂且打住,不再残忍地揪住这历史的小辫子,把悲剧撕碎给人看。

  不管如何,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张爱玲父女的爱恨情仇早已随那段有点诡异的滚滚红尘迎风而逝,即使再怎样刨根问底,时间能回答我们的还是无解,正如张爱玲有点迷一般的无解人生。

  那么,以下,我们就把镜头对准张爱玲不多的好朋友中唯一能与她齐名的苏青,因为这个与张爱玲同样有很多爱恨情仇的超级“文妓”,张爱玲第一段婚姻的超级红娘,要真正了解张爱玲的无解人生,这样一个也很有故事的女子,绝对是值得我们来关注的,值得一提。

  作为上个世纪40年代上海“孤岛”时期文坛的一对当红炸子鸡,有着非常相似的人生经历和写作经历,而且即使是把她们放到当下,也可以算是前卫“女文青”。

  时间仿佛把我们带回了1945年,那个乍暖还寒的民国三十四年的一个恬淡下午,在清茶飘香的张爱玲寓所,我们同时看到了两个激情燃烧的红得发紫的女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纵情谈婚论嫁,犹如现代的“非诚勿扰”上的前卫女嘉宾,带着“男色年代”的印记,尽情表述自己对男人诸多挑剔,绝对没有“小脚女人”时代的一切扭捏作态。

  那确实不是穿越情境里的情节,那是面对记者的落落大方关于“男色”的对谈,在两个民国时代爆红的女作家之间的唇枪舌剑。
  更新鸟
  关于“男色”的对谈
  二律背反
  抹口红
  50



  这样的红人对谈,现代的网络电视比比皆是,关键是张苏对谈,除了是走在时代尖端的潮女称号,她们对谈的内容,到目前为止,都还算是非常的“潮”,决没有隔代的感觉。



  比如,苏青说,如果碰不到理想的男人,也不要急着把自己嫁掉,做个情人也好过做人家的“小三”,丈夫是宁缺勿滥;而另一奇葩张爱,公然主张女人“很傻很天真”一点为好,丈夫最好是大十岁或十岁以上,有社会经验更佳(事实上后来在她的婚恋生涯中也模范实践了),同时认为在外面疯跑的职业女性是最可爱的人,倒是让在场的记者甚至于晚出生几十年的我等大开眼界,果然是当时文坛甚至社会层面上的“尤物”,风情万种的说。



  难怪在文人相轻的国度,这两个“妖精级别”的女文青鲜有互相撕咬的,还好得像一对“姐妹花”,两位名人不怕“撞衫”,还能互相换穿衣服,曾经“好得像一个人似的”(虽然没有好到与炎樱那种“女同”级别),原本是有共同的关于理想、社会、婚姻、妇女以及家庭等问题上的见解。



  也就是说,除了爱人不能让(据说有天晚上张爱玲到苏青家去串门,当撞见自己的恋人胡兰成正在苏青家时,立马醋意横生,这一点就比不上炎樱在这方面的待遇),张爱玲是很乐意与自己当时齐名的女文友共享一切的。



  那么,这一对好得像一个人的“璧人”是怎样开始她们的不平凡友谊的呢?
  对照记
  000
  51


  这一切,皆开始于“以文会友”是也。


  据说,苏青和张爱玲这对孤岛时期红得发紫的“姐妹花”,后来也落得过一同接受命运和政治非难,有同样非常相似的性格特征和人生追求(除了创作风格与写作技巧不大相同),不仅对婚姻家庭和社会见解并行不悖,而且还有相同的身世,比如同是书香世家,同是家道中落,也都是上海女人,都以码字为生,都寻求真爱,都曾为一个男人纠结,都喜欢旗袍,都是那么我行我素,甚至于死了都是充满了人生苍凉的况味……


  说起来,张爱玲在上海的大红大紫,还有苏青的一份功劳。因为就是在这个好姐妹创办的《天地》杂志上,张爱玲开始走红,当时刚刚崭露头角的张爱玲,据说很受苏青的垂青,《天地》每期都有张爱玲的作品,并整整持续了一年,可谓是青眼有加。张爱玲与苏青这对文坛“姐妹花”的亲密接触,也正是从苏青1943年秋创办《天地》杂志向张爱玲约稿而无间展开的。


  而且,堪称民国大才子的胡兰成之所以能和张爱玲结识,并结成“乱世鸳鸯”,也正是因为老胡在《天地》杂志偶然读到一篇张爱玲的小说《封锁》,十分膜拜之余自愿做张的“小读者”而玉成的。原来,尘世姻缘冥冥之中早已被月下老人“珠胎暗结”。


  于是乎,惺惺相惜的这两大才女臭味相投,既有在联袂访谈中的惊人之语,也有在杂志同题文章下的心直口快、挥斥方遒。
  《心经》
  《封锁》
  《同学少年都不贱》
  0000
  52



  所以,这两个同样心性高傲的女人,也很会投桃报李,报答各自的知遇之恩,直到因胡兰成的情感介入才“反目成仇”。



  比如说,苏青除了对张爱玲的文才赞赏有加,总是以“低到尘埃里”的低姿态,投其所好向其约稿,而且几乎是期期都发,还有点“肉麻”地追捧《封锁》为“近年来中国最佳之短篇小说”。而一俟张爱玲有作品集要出版,苏青便不惜血本马不停蹄地为其宣传推荐,视若己出的款式。



  当然,这种惺惺相惜也是对等的,在这一方面,张爱玲没有人们所预见的那么冷漠,甚至是表示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也可以说,是张爱玲无意中成就了苏青后来的威名。因为要不是大名鼎鼎的张爱玲,热情洋溢地写过一篇题为《我看苏青》的长文,充分肯定了苏青的文学创作水平与价值,同时向世人发出了“低估了苏青的文章的价值,就是低估了现地(也有说是“现在”)的文化水准”的大声疾呼,让当时被人看低又广受争议的苏青正了名,估计也没有了20世纪90年代后,因“张爱玲热”而连带让爱屋及乌的人们对苏青的热情关注,换句话说苏青的爆得大名张爱玲功不可没(有点类似现在的大咖带人上位的晕轮效应)。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不知是苏青成就了张爱玲,还是张爱玲成就了苏青,总之她们是文坛“连体姐妹”那是没有错的,也许前世早有了冥冥中的安排,因为即使是在爱情方面,这对姐妹花也好像是前世搅乱了骨头,居然有了对同一男人的种种纠结。



  这个男人,不是别人,正是张爱玲的第一任丈夫胡兰成。
  更新鸟
  《同学少年
  来
  
  张爱玲热
  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并在她的多篇文字里机械怨怼复述。
  张家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