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之谜:一百八十岁周易大师人生实录——《大国隐士》

  @bingxincoco 2016-03-12 10:22:00
  小程周末休息?
  -----------------------------
  寄邮件,跑了三次邮局,都不赶趟,算了,还是走快递吧……
  @夜静思深 2016-03-12 13:50:00
  @程小程1 :本土豪赏1张 催更 (100赏金)聊表敬意,每天一顶【 我也要打赏 】
  -----------------------------
  多谢支持,今日码字,明日加更……
  @坐看狗血文 2016-03-12 19:04:00
  程先生,坐等更新太辛苦
  -----------------------------
  哈哈,坐十个小时码字试试……
  @涅磐重生8355 2016-03-12 22:30:00
  楼主,142章后面咋没有了呢?什么时候有续集
  -----------------------------
  天涯文学那边保持每天一章……
  这句说得既中听又不中听。中听的是天门说没有打败皇子,让道光很有面子;不中听的是,大清水师有一千艘船,竟然让英军开到了大沽口,这还不叫失败吗?
  文庆在旁哭笑不得,偷眼看道光好像并未生气,才稍稍松口气。
  道光叫天门说得一愣,是啊,一千对四十,怎么会落到今日地步?不应该啊!天门说得对,不是打败,我们没有战败啊,可是穆彰阿等人为何鼓动着要议和呢!
  道光问天门:“你是说英军打不过我大清?”
  “不知道。”
  “怎么又不知道了?你不是刚说打不过吗?”
  “那就是打不过。”
  “如果再和英军打一仗,会胜吗?”
  “打完才知道呀!”
  道光看向文庆,意思好像在说,天门说得全是小孩子的话,并没什么玄机啊?
  文庆道:“天门,你把神通打开,认真想想,若是再打一仗,我们能不能胜。”
  这会儿天门的天聪打不开。如果不放假,他心无旁骛,或许可以一露峥嵘。每日早出晚归,课业紧张,终于可以自由任性,此时的天门,心早已不在皇宫之中,他根本无法聚精会神接收暗示。
  天门说:“什么神通?我听不懂。”
  文庆急道:“你这孩子,真急死人啦,上次也是在这儿,你说那太监有女人味,不是用了神通吗?就是那个法子,你再来一次。”
  天门望着门外说:“我要回家。”
  道光常听钦天监演绎玄学,对通灵需要的环境和条件有所了解,也懂得神迹可遇不可求的道理,因而说道:“算了,别难为他了,送他回家吧。”
  文庆忙而无功,很是失望,不甘心地回一声:“喳。”便要退出去。
  道光又叫住他道:“你亲自送他回去,到他家后再行试探。”
  文庆道:“臣明白了。”
  邵如林的病情仍是反复无常,时轻时重。轻时和常人并无两样,重时便人事不知。
  沈王氏把在乡下听过见过的法子都试了,再无计可施。可巧穆彰阿送了支人参来。沈王氏听说这是大补之物,便每日煎一碗参汤,让邵如林喝下去。
  不知是参汤起了效用,还是少虑静养的原故,慢慢的,邵如林红光满面,起居逐渐正常起来。
  邵家人都非常高兴,认识邵如林将要大安了。
  文庆领着天门进院,一眼看见坐在上房门口晒太阳的邵如林。邵如林也看见他,起身施礼道:“给文大人请安。”
  文庆上前扶起邵如林道:“早就听说邵大人病了,可是公务繁忙,脱不开身前来探视,看你现在的情形,想是大安了吧!”
  邵如林低声道:“我的病我知道,在里不在表……怕是去日无多了。”
  天门也来给爷爷请安,见过面便要去找响地。文庆要观察他的言谈,不让他走,哄他陪爷爷说会话。
  邵如林问天门:“今儿个因何回来这么早?”
  天门道:“洋鬼子打到大沽口,上书房放假了。”
  文庆听天门的回答要上道,便不敢乱插话,只站在一旁冷眼瞧着。
  邵如林的病最怕乱心,他听说英军打过来了,疑道:“这不可能吧?林大人不是在广州打跑了英军吗?”
  等了一会儿,也不见天门回答,文庆便道:“英军打不过林大人,便兵分两路,南路取舟山,北路开到了天津。皇上已经任命琦善为谈判大臣,去议和了。”
  “啊!这么快就认输了?林大人……”邵如林叫了声林大人,两眼发直,再也说不出话来。
  天门说:“爷爷,不用怕,再打过去就是。”
  文庆一面呼喊来人,一面竖起耳朵听天门说话。沈王氏听文庆呼唤,慌得跑过来埋怨道:“眼瞧着大老爷的病要好了,无缘无故的又来招惹他做什么。”
  文庆见邵家乱作一团,不好再多逗留,趁乱悄悄溜了。
  道光正在听穆彰阿和琦善禀奏议和的章程,文庆进去,当着他们二人的面,不肯提天门的事,便有意回避。
  穆彰阿向道光说道:“皇上,英人强在船坚炮利,强在多伶牙利齿之人,不战而屈人之兵也是胜。臣相信凭着琦善等人的能言善辨,对英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定能和平解决争端。请皇上示下,可否令琦善大人动身议和?”
  道光转而问文庆:“如何?可有收获?”
  文庆乜斜了穆彰阿和琦善一眼,把邵家的情形说了,道:“天门只说了一句,再打过去就是。”
  穆彰阿对天门已经奉若神明,只是没料到道光贵为君王,竟也要去请问天门。为不打乱他的计划,违心奏道:“皇上,此事非同小可,孩童之言不足为凭……”
  道光道:“朕可听说,你对天门是言听计从啊,怎么这事就不能参考他的意见呢?凡事有因有果,天门天赋异禀,又为朕所识,必有来由,怎不知是上天要他来指点迷津的!”
  穆彰阿哑口无言,文庆道:“战国时,甘罗十二岁拜相,他也是孩童……可见在机智上便无大人小孩之分,何况天门是通灵之人!”
  道光说道:“大清国有一千艘战船,英吉利只有四十艘,怎么就敌强我弱了?议和的章程要改,不可迁就蛮夷的无理要求,先叫琦善去表面支应着,准备再战,一定要把蛮夷赶出去!”
  皇上一言九鼎,当下定下策略,让琦善南下广州,慢慢和英人交涉,私下备战,时机成熟,反戈一击,一举把蛮夷赶出大清海域。
  天门和阿哥的游戏对道光刺激很大,天门提醒他大清国有一千艘战船,十万将士,对他的刺激更大。因此道光决定让琦善假议和,伺机再战。
  一千艘战船是真的,十万将士也不假。只是大清水师,船多半是内河的小船,将士多是老弱病残,有的一辈子都没见过大海,别说驾船于英军交战,便是看见海浪滔天都晕菜了。
  更不用说大清军队腐败横行,早已把斗志蚕食殆尽,指望水师赶跑英吉利的军舰,不啻于痴人说梦。
  如果照林则徐的法子去做,坚守不出,耗尽英军的补给,真是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但是道光远居庙堂之高,身边谄臣围绕,他知道什么呢!
  琦善奉命南下,接了两广总督,将林则徐革职,先给英国领事义律一个定心丸。然后一面筹措谈判事宜,一面着手预备再战。
  林则徐对朝廷将他革职一事,十分不解。英军的舰船只不过到渤海湾转一圈,何以一枪未发,便罢免死战官员,主动求和。
  林则徐朝北拱手,说道:“罪臣有负皇上厚望,退敌不力,自当领罪。敢问琦善大人,皇上果真决定不打了吗?”
  琦善皮笑肉不笑道:“少穆兄,你现在已经革职为民,皇上作何打算,就不必操心了吧!”
  林则徐看着琦善那副小人得志的面孔,摇头苦笑,悲愤交加,道:“琦善大人说得是,林某不该有此一问。那么,请问大人将要如何处置林某?”
  “这个嘛,如何处置先搁在一边,且看和英人交涉的结果。”
  林则徐壮志未酬,不甘心就此罢手,交出印信后说道:“琦善大人,请允准林某以戴罪之身,前往虎门守关。”
  林则徐不计个人荣辱,以国家为重的高风亮节,纵是铁石心肠也不能不为之感动。谁知琦善却对林则徐所请无动于衷,并催促他尽快离开广州。
  早在琦善动身赴粤之时,道光改变议和的宗旨,令琦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择机再战。穆彰阿从道光的话里,猜出将林则徐革职实属无奈之举,如果再行开战,重新起用林则徐是大势所趋。
  穆彰阿终于逮着机会,让琦善接了两广总督,岂肯坐等大权旁落。因此穆彰阿与琦善早有密谋,林则徐革职后,不许他再染指广州的事情。
  琦善什么都想到了,就是没想到林则徐来这一手,愿意以平民的身份,去虎门打仗。凭林则徐在广州的威望,他朝虎门一站,琦善这个钦差,也只剩一个出力不讨好的差使了——与英人议和。他可不做这个冤大头。
  琦善假惺惺地说道:“少穆兄这是何苦呢,你本柱国之才,若和普通士兵一样,去前线打仗,岂非大材小用!你还是在官邸安心调养身体,静候皇上的旨意吧。”
  林则徐不愿和琦善争辩,自回住所。林升甚是奇怪,林则徐平时都是披星戴月,从未这么早回来过。不由紧张起来,问道:“老爷,可是身体不舒服?”
  “我无恙,国家有恙啊!”
  “只要您没事就好。”
  “我怎么会没事?被朝廷革职罢官,还不叫有事吗?”
  “啊,老爷被罢官啦?为什么呀?您为国家为朝廷操碎了心……”
  林则徐摆手道:“且莫说这种话,在其位谋其政,尽心尽力办差是应该的。如今不做官了,想操心也没机会啦。”
  林升嘟囔道:“这是什么世道,狗咬吕洞宾,狗眼看人低,狼心狗肺……老爷,这种受气的官不做正好,咱们回老家种地去,我这身子骨还能扛几年!”
  林则徐笑了:“林升,别人都是得陇望蜀,你却懂得知足不辱。好,待我给皇上写完最后一封书信,咱们回老家。”
  林升叹口气,去书房取了砚台,边洗边自语道:“他都不要您了,何必还对他念念不忘呢。”
  广州的正午阳光,温暖恣意,书房里,一主一仆,皆拖着花白发辫,沉默无声。林升伛偻着身体研墨,林则徐伛偻着腰身,在房中踱步酝酿措辞。其景其情,若是道光看了不知该作何感想。
  两年后,林则徐在发配新疆的途中,口占一诗:“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这首诗传到道光耳中,他虽不曾亲见林则徐为国家,是如何的鞠躬尽瘁,却也懂了林则徐的胸怀坦荡,忧国忧民之心。道光很后悔错待了忠臣,可惜君无戏言,一切都无法挽回了。
  林则徐给道光写了一封长信,没有一字为自己辩解,说得全是对英作战的经验教训,并将掌握的英军情报附上,极力劝阻道光不可议和,以免助长蛮夷嚣张气焰,从此受制于人。
  林则徐发出信后,百姓打扮,深入码头口岸,市井深巷,做起了抗击蛮夷的鼓动工作。
  道光只给了琦善将林则徐就地免职的旨意,并未有召林则徐回京之意。临行前,穆彰阿要琦善放心,他会择机奏请皇上,将林则徐召回查办。
  因此,琦善一面等召回林则徐的圣旨,一面派了亲信监视林则徐。
  @紫水晶hjl 2016-03-13 15:22:00
  喜欢这种题材的文章,顶!楼主辛苦了,加油!
  -----------------------------
  歇歇电脑,上来问候……
  @宜城五柳 2016-03-14 19:37:00
  作品收到了,但题款与画作的方向不一,个人觉得是废品一件。
  
  -----------------------------
  不会,落款这么用心,若错了画家怎会发现不了。这应该是一种画法……
  @宜城五柳 看看这三种兰草的画法
  
  @bingxincoco 2016-03-15 08:44:00
  小程的字收到了,非常感谢!
  -----------------------------
  不谢,喜欢就好……
  英国领事义律得知林则徐已革职查办,也派人监视,发现林则徐只是革职,并未查办,大为不满,向琦善提出抗议。
  琦善便让下属通知林则徐,不许他在外面走动。林则徐义正辞严,将来人训斥一顿道:“你们不去想办法对付洋人,管我的行动干什么?我做官时,无暇领略广州风情,如今已沦为平民,难得清闲,随便走走难道都不可以吗?”
  琦善接到下属回禀,无言以对。只好转头去安抚义律,对义律提出的议和条件,态度暧昧,语焉不详,并露出破绽,让义律觉察出清廷并无议和诚意,开始有所防备。
  京城里,对林则徐被革职一事,议论纷纷,除了穆党,许多大臣义愤填膺,联名上奏折保林则徐。黄爵滋更是带头秉书直言,指斥议和派误国。
  道光有苦难言,便让文庆向黄爵滋交了底,要他安抚大臣,不要坏了大计。
  黄爵滋不肯相信文庆的话,道:“你说议和是缓兵之计,皇上为何指派琦善接了两广总督?只要他去做谈判大臣不就行了吗?如果再开战的话,以琦善的能力,如何胜任指挥作战重任?”
  文庆道:“这其中有曲折,因是先定了琦善的两广总督,后来皇上受天门的启发,才决心再战的。因此不好更改成命,你放心吧,一旦开战,召回琦善,再给林大人复职便是。”
  “林大人被革职,谁去备战?琦善吗?这倒来倒去,还怎么调动将士?这不是胡闹吗!”
  “林大人革职,可是并未让他回京,难道黄大人还不明白这其中的深意?皇上也有难言之隐啊!”
  黄爵滋想了想,才放心道:“我就信文大人一回吧。”
  文庆笑道:“军国大事,岂能戏言,我文某纵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拿这事糊弄你。”
  瞧着文庆不像敷衍他,黄爵滋的怒火才慢慢平息下来。林汝舟听说父亲被革职查办,吓得六神无主,跑来找黄爵滋拿主意,黄爵滋将文庆的话转述了。
  两人又筹谋半天,觉得君心难测,仍不太踏实,也不管邵如林正病着,决定去邵府走一趟。
  邵如林半困半醒,见到黄林二人,忽然来了精神,瞪大了眼睛问道:“如何?可有好消息?”
  沈王氏站在旁边,冲着黄林二人直递眼色,意思是可不敢拿坏消息吓他。
  黄林二人对望一眼,犹犹豫豫,都怕惊着邵如林,不知从何说起。
  沈王氏道:“两位大人没有消息,是来探望您的。”
  偏偏这时天门走进来说:“爷爷,是好消息。”
  黄林二人不解,瞧着天门问道:“什么好消息?”
  “洋鬼子的船开走了。”
  并未听说英吉利的舰船从大沽口撤出去啊?黄林二人一想,是啊,琦善奉旨议和,革了林则徐的职,满足了英人的条件,他们是该撤兵了。
  邵如林问道:“是把蛮夷打败了吗?”
  因有沈王氏在旁监督,黄爵滋不敢实情相告,违心地道:“是,咱们把洋鬼子打跑了。”
  天门歪着头看向黄爵滋说:“是人家自己走的。”
  邵如林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黄大人,是否朝廷议和了?”
  “我直说了吧。”
  黄爵滋想,不说他着急,说了他也是一急,干脆说了吧,便将文庆的话又重复一遍。
  沈王氏急得不行,盯着邵如林看,怕他着急。奇怪的是,邵如林并无过激反应,反而很平静地说道:“到底是来了,这是林大人的命数,也是大清国的命数,听天由命吧!”
  林汝舟问道:“文庆说皇上用得是缓兵之计,依叔父大人之见,可是真的?”
  天门摆弄着胸前的扳指,很随意地说:“是真的。”
  天门抢了邵如林的话,回答黄林二人的疑问。
  林汝舟年轻,阅历少,因为周易和术数朝野都用,他深信不疑,却对通灵的说法不太相信。周易有严谨的推算方法摆在那儿,术数的根基在周易,也有迹可寻。只有通灵术,看不见摸不着,好似凭空想像一样,张口就来。都说有神灵存在,有几人见过?因此天门的话,他并不放在心上。
  林汝舟见邵如林神智清醒,事情又渐挑明,便不肯放过时机。说道:“叔父大人,您说这是家父的命数,不知此话怎讲,可否详细告诉侄儿呢?”
  邵如林道:“危墙不可扶,朽木不可雕,林大人太固执啊!”
  这话说得太含混,究竟是说得以前,还是预示得以后呢?
  林汝舟试探道:“家父以前做得不对吗?”
  天门又抢话说:“以前都对,以后全错!”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