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笔记》三爷给你聊聊真实的古玩圈

  六

  屋子里一时间很静,爷俩大眼瞪小眼,尤其王清太不愿意在儿子面前失了身份和做老家儿的尊严,看了半天,脑门儿上见了汗,王文敏递过来的茶也被他推开。

  “这就奇了,莫不是书上记载的有误?”王清太闭目喃喃自语。

  “您在庄王府见的那几片,是这个样儿不?”

  老爷子摇头:“那是做成带板镶嵌用的,上头雕满了云龙戏水和人物,这么多年,谁还记得里头有没有白线?庚子之变,庄王府被洋人抢掠一空,那几片通天犀就不知去向了。哎,也怨我,当年你周大爷想收一片存着,可庄王爷一听是宝物,一张嘴就是一千两一片,那当儿一千银子正经是个数儿,我没舍得,这可倒好,叫洋毛子得了便宜!”


  爷俩把盒子、犀角整理好,老爷子从里屋找出块杏黄包袱皮,包起盒子交给王文敏:“儿啊,我总觉得你这回去鬼市儿收了这么个好物件,运气是运气,可也不是啥多么好的事儿。”

  王文敏一怔:“爸,这话怎么说?”

  “你呀,白念了那么多年书,又跟着你师父和我学了这些年古董,这物件我总觉得上头的五毒捧寿不那么吉利,咱爷们也拿不定到底是啥,这么办,等过些日子,找梁老掌柜过过眼,听听他老人家怎么说。记住,这事儿千万别往外传了,连你媳妇儿和铺子里的伙计们,都要瞒着!如今是个什么世道,你也知道,天下大乱。你没听说过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道理?万一消息流出去,引起歹人的觊觎之心,咱们小老百姓可顶不住!再说,你这件东西来的太蹊跷、太容易。那么贵重,那旗人小伙儿难道一点儿不知道?还是这里头有什么猫腻儿?你想过没有。”

  听老爷子这么一说,方才还火炭儿热的王文敏如同一盆凉水浇头,顿时有些悚然不安。是啊,老爷子毕竟在行里多半辈子,什么蹊跷事儿没见识过?不过,王文敏看看老爹花白的胡须、衰老的神态,心中那股年轻人的冲劲儿翻了个儿,又有些不以为然,只葫芦提答应着:“爸说的是,我听您的。这物件等梁掌柜看定了,咱们再定价?”

  “定价?”王清太瞥了一眼王文敏,知道他心中有异,轻叹一声:“定价是往后的事儿,先存好喽!这东西世路上都没见识过,怎么定?也并没有别家买卖过,咱也不能照着同仁堂卖药那么卖呐。有价无市,定三万,不懂行的准得骂咱,定五万,别人兴许还觉得便宜,现而今也朝廷了,谁也不会买了去做犀带用,这又不像秦砖汉瓦铜瓷古玉,再看看吧,你不晓得,早年间,咱们行里就流传一件奇事儿,那还是光绪末年,卢沟桥有个巡检。。。。。。”
  刚说到这,外头大门响动,孙氏媳妇挎着篮子,一扭一扭进了院子,仿佛跟外头的老街坊打着招呼。王清太看看时辰,立刻住了口,使眼色让王文敏把盒子包进屋里,自己琢磨着何时去找梁掌柜。

  王文敏藏好了盒子,顿感轻松,这一宿闹得,光怪陆离不说,收了件宝物,还防贼似的防着人。心里五味杂陈。做腰带板子?也不知老爷子是真老了,还是见识多。这物件真要是被买了去让匠人劈开做了镶嵌,他还真舍不得!



  这天中午,得了几枝绢花的孙氏媳妇也没注意公公和丈夫神神秘秘的神色,拿出浑身解数,赶了面条,做了炸酱,几样面码儿:小萝卜丝、黄瓜丝、豆芽、芫荽,打理地整整齐齐清清爽爽,等面条和面码儿端上来,屋里因得了宝物又惊又喜的爷俩儿,很快被炸酱面的香味儿吸引喽。
  孙氏媳妇虽是外省人,可自小的贤良淑德,几枝绢花对她来说,简直比什么金银财宝都要珍贵地多!成亲这么些年了,丈夫看着端正肃然的,不料这会子还能想着给她带几多花来,说明啥?说明丈夫心里有她呀,不介,老街旧邻们嘴里那些个有钱就变坏的男人,哪个不是在外头三妻四妾的咕哝?因此,这顿炸酱面,孙氏使足了劲儿,带着欢喜的心气儿,给爷俩儿端上来。

  欢喜自是都欢喜,可各人心里的高兴,那就不一样喽。

  要讲吃,解饱,顶时候儿,还得说这炸酱面,自打大明朝,京城里的炸酱面就有名,后来大清入关,老北京的美食又融和了满人关外的口味,可这老北京炸酱面,那是驰名远扬,从未变味儿,连清末慈禧老佛爷,在宫里也时不常让寿膳房做一顿,换换口味。

  炸酱面最关键的是炸酱,最讲究的是面码儿。猪肉讲究五花三层,切成小肉丁子,薄皮,火上坐锅,先放肥肉丁儿,文火慢炒,再入瘦肉丁儿,同时放姜末儿煸炒。待瘦肉丁儿变色,放入预备好的干黄酱,立马儿将涮黄酱碗的水少许倒入锅内,此时爆锅,即刻用铲子一个方向和拢。待肉、酱、水均匀成糊状,改小火儿,继续一个方向和拢。直到黄酱在锅里冒泡,颜色变深,熬制时间至少需要二十来分钟。起锅前,放入盐和事先切好的葱末儿。
  一般好的炸酱不只味儿好,最绝的是酱放三天,不能成坨儿,不能干,酱上要汪着一层透亮的浮油,这才是一碗正宗的老北京炸酱,又称小碗干炸。那味道出来,您就自己个儿闻吧,管保吃一顿想两顿,且得吃个两三碗才解馋呢!
  面码儿是拌面的配菜,得按着季节来,一般来说,有萝卜丝儿、黄瓜丝儿、青蒜末儿,外加豆芽儿和蒜瓣,再点上少许香醋,嘚!搅拌好了家常的手擀面,一口下去,没治了!


  这顿饭吃地一家人满头大汗,各自心满意足。王文敏打着饱嗝,给老爷子和媳妇道别,提溜着包袱,去了铺子。一路走,他心里可琢磨上了,这犀角,除了找梁掌柜掌眼,是否跟张丰财张掌柜的提一句呢?






  

  老北京炸酱面。祝大家周末愉快!我回来再写故事。
  主意打定,王文敏可就忙活开喽,古玩行的老话头说: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这回从鬼市儿大有所获,虽说在大行家看来,是些狗肉不上席面的物件,不过那年月,古玩行里讲究“配货”,跟药行有的一比,什么鱼鳖虾蟹、海参枸杞、黄瓜萝卜、山药人参都是中药材,只要是古董、好玩意儿,破则破矣,坏也有坏的,但凡沾了一个“古”字,自然有其自身的价值和文化基础,五光十色琳琅满目的不全是完整货,这类玩意儿讲究个“全品全照”“历代传承有序”“名家收藏典故”云云,在行里,端的是威风八面、华贵尊贵,然而有一点,贵重是贵重,可一是数量极少,买卖古董,不是大街上买萝卜白菜西葫芦扁豆,到处都是,历经数千百年的战火纷飞、世事沧桑,这类物件自然少之又少,如凤毛麟角。二是贵,大凡上了什么“谱”、什么“秘本”记载的物件,琉璃厂各家铺子,都有几件秘藏,等闲人不让看,可话说回来了,这类物件太贵,少了几千上万大洋,您都不好意思欣赏。可买卖家不能光靠这么几件东西立足于天子脚下不是?于是,配货也算自前清以来便流传下来的一个传统,自然,也是公认的符合古董行的内部规则。

  怎么说呢?拿王文敏收来这一大包袱残损古董来说,除了那支稀奇古怪的“通天犀角”尚待斟酌,其他的散珠碎玉铜炉瓷器,琉璃厂东街小巷子里,专门有修复、打理、调配再加工的作坊,又叫“行内作坊”。到了这些作坊,您想修复古书、古画,或者修复金银玉器、青铜,或是把残破了的铜瓷古玉象牙珍珠玛瑙翡翠宝石重新再做其他物件,或是想给佛像、摆件、古董装金、清洗,这里老老少少分门别类的高手匠人们,都能让您心满意足。

  另外,则是有些像王文敏这些古董行里的掌柜的,无论在哪儿,收了些古董,或是瓷器有冲、玉器有裂痕、金银器有了磕碰、青铜器掉了金、书画古籍黏连污秽,看不出本色,成了烂纸,这里都能该修复的修复,该打理的打理,即便是修复不好,老师傅们也有绝活儿,像王清太说的,用传统工艺把古董器物上的裂纹、磕碰掩盖过去,或者直接“改装”,改装好的物件,能堂而皇之的再摆在铺子里卖。

  这古董改装,可是行里手艺人的绝顶功夫,没个二三十年的工夫和高超手艺,谁也不敢接此类活计,只要人家敢接,十有八九能把送来的古董“改装”成“新古董”,也就是“配货”,外头人也叫配装货。

  配装货不算假货、赝品,不仅不算,有些配装好的玩意儿,甚至比“全品全照”的珍品在价值上丝毫不差!配装完了,拿到店里摆着买,买的卖的都喜欢,因为大多数配装货有个讲究——不能按原品价格卖。有些个文人雅士、收藏大家,还专门爱玩这些个物件,因此清末民国,琉璃厂没少鼓捣这些东西。按理说,既做好了买卖,又把大量残损的古董修复、配装成客人们喜欢的古董,使之传承,算得上一举两得的好事,跟后世大肆造假贩假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假比说,一柄玉如意坏了,断成三截,这里的玉器作坊,有两种法子可以“配装”,一种,是王文敏琢磨的:一物三配。也就是把断成三截的如意头或者紫檀木嵌玉如意的八宝瓦子,单挑出来,做成玉佩、玉带头,中间的柄做文房里的镇尺、玉墨床等等,尾部和零碎的玉,可以组合个紫檀、花梨的盒子、匣子啥的,做上头的玉镶嵌。这就叫一物三配,简单、实用还丁点不损害玉器的价值。因玉如意本身的价格就在那儿摆着,碎了断了,再怎么坏,也是前代流传的玉件。

  一种,就是王清太老爷子说的,请这里的金匠们,专门用秘制金胶,修复如意,再用赤金、黄金做三道金箍,取个“金玉满堂”“金玉如意”金镶玉的好口彩,这样卖出去,如意还是如意,年代不会错,加上辉煌的金箍,真品实价,卖的买的都不能说它是假的。

  这类配装货,自打前清就有,有人传说,是乾隆爷雅好古董文玩,由大内造办处改装前代古董琢磨出来的法子,后年深日久,传出宫廷,在琉璃厂古玩行生根发芽,也算在古玩行里推陈出新的一种技法喽。

  不熟悉的人,是根本找不到这里,顺着琉璃厂一进来,在东街的小路口往北拐,远远看见一些个灰墙灰瓦的顶不起眼的小院落,里头或是吱吱啦啦响动、或是悄无人声、或是蒸包子似得热气腾腾,就是喽。

  您可别小瞧这儿,这里每一处作坊、每一家买卖,都有极大来历,都有各自的绝活儿!也是自古以来百工匠人们传承多年的手艺秘法之处,等闲人不晓得里头的真情。连王清太、去世的周掌柜、张丰财等掌柜的,多年来也只是遇事才来,耳闻目睹了些实情,可真叫他们去做这个,那才是猪八戒吃人参果——不是那个味儿!

  老话儿说的隔行如隔山,是一点儿都不假,这里看着是跟琉璃厂古玩行一个亲妈生的孪生兄弟,其实“俩人”,根本不是一回事。


  王清太说的马大爷,就是这里金玉作坊的老当家的,足有60开外了,他自小跟着师父在大内造办处伺候了三四代万岁爷,手艺精妙绝伦,见多识广,宣统退位才出了宫,在琉璃厂开了作坊,做起了生意,为人老诚稳重,说是作坊头儿,其实跟梁掌柜、李掌柜等老几位关系亲密极了,这亲密,跟他手艺没多大关系,而是他的眼力和家里不少从宫中造办处“带”出来的玩意儿。马大爷在四九城也算有一号的人物,也有自己的买卖铺户,如今晚儿年岁大了,不大亲自动手,只像在宫里他师父那样带了些大大小小的徒弟,监督指导着他们做活计,口口相传那些从不外传的秘法技艺,接长不短去听听戏、泡泡澡,也算过上了普通老北京的生活。


  王文敏来了京城,老爷子第一次在行里摆席面,就请来了他,因此二人挺熟络。王文敏说明来意,马大爷倒是一脸笑,也不问这大包袱物件哪来儿的,规矩嘛。只简单问了问王文敏琢磨的主意,或是修复、或是重新改装、或是组合配置,说了许久,王文敏掏出50大洋的票子,算是订金,马大爷客气一番,收下了,又让徒弟登记好,说过些日子先把图样儿给王文敏送过去,瞧好了再下手做。王文敏知道,这也是人家从宫里带出来的规矩,做点啥,都得要图样,一板一眼,绝然不错。赶忙道了谢,才回铺子。


  配装货的一种说法——这里,有朋友可能有疑问,这种配装货不是造假嘛?不是的。

  在鉴宝节目中,记得有一期,就是民国的西洋银餐具把柄,用的是明清古玉做成的,还有些西洋镜子、盒子上头镶嵌的古玉,也是真品,这就是本故事里说的——配装货。在清末民国比较流行。大体上来说,这种物件也叫“新旧配”,按古董买卖本身不算造假,有些铺子也按高档工艺品卖。所以,这里特别说一下。

  比如这种元代流传下来的古玉,在元代是流行的帽饰,明代及清代,工匠们发现,这种物件可以制作成宣德炉及铜香炉盖子上的装饰“玉炉顶”,便将大量元代的小件玉器做成此类玉炉顶,成为明清两代的流行风尚,现存故宫博物院的文物还有大量遗存,可见,当年的古玩“新旧配”是一种流行趋势和推陈出新的工艺风尚,跟显得造假、贩假完全不同。希望大家注意。





  

  从北京回来后休息了两天,幸得北京大批书友们的支持和接待,在此,感谢大家的支持和捧场,希望我们能通过故事结下更多的缘分,也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大力支持和关怀!我会继续努力。以后恢复每天两更,祝大家周末愉快!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