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笔记》三爷给你聊聊真实的古玩圈

  因为写这段查了点资料,耽搁了两天。其中中国车驾文化算是传统文化的中不为人注意的一个方面。后面我会在公众号里写一点。鞭子来历就在于此,但跟净鞭不同。后文继续。


  注释:紫缰、黄绊。马车上紫色的缰绳、黄色的挽手。这在清代礼制中,是一种皇帝对臣子特殊的赏赐礼仪。因清代礼制,朝廷中只有宗室入八分公爵才可以使用紫色缰绳和黄色挽手,一般朝臣不论官位年资,不得擅用,违者便是违反制度。所以,直到乾隆年间,朝廷大员们在京城坐轿、坐车,颜色基本都是蓝或绿。乾隆后期,乾隆皇帝才对宗室以外的年老武将赏赐紫缰、黄绊,示以荣宠。咸丰以后赏赐文臣,直到清末。


  这种赏赐紫缰、黄绊制度随着清廷权威衰弱,不同于皇室赏赐孔雀花翎、黄马褂,到了清末变成“给钱就赏”“肆意减价大批发”的荣誉,而是一直有其地位,像同类的赏赐“紫禁城骑马”和“带嗉貂褂”一样,一直到清末,朝臣中被赏赐此类荣典的人屈指可数。只是清朝灭亡后,溥仪在紫禁城关门做皇帝,才开始对身边的老师、遗老们大批发此类恩赐,郑学士一起修书的人里都是遗老,获得这种“殊恩”,就是这种情况。


  画上一色异常工整绘制的山水楼台、宫阙御苑、仙山灵境、人物仪仗,色彩艳丽,布局大气,威仪堂堂而疏密得当。宫阙巍峨,街道整齐。在暖黄的幽光映照中,大小人物活灵活现栩栩如生!随着手卷缓缓开展,画中的人物景象颤巍巍如忽然有了灵气,光影虚实交映,鲜亮活动起来……御香袅袅瑞光彩雾中,打西华门出来八对驮着宝瓶的大象,身披金镂彩袱,头戴璎珞金丝小帽的象奴挥动短鞭,口里吆喝着口令,旁若无人的大象昂头卷鼻如小山一样缓缓移动身躯,预示着太平有象。前导大臣、御前大臣们按刀缓羁而行,后头对对旗幡鼓乐,绵延数里,

  后面一对对旌节仪仗,对对金线花褂的校尉,提炉散香大步在前,后根两名提鞭肃道的校尉紧紧跟随,24具巨大的精铜号角发出宏畅悠远的“嘟嘟”声,后面则是48面载在马上的双龙彩绘牛皮鼓,后随4面巨大的金锣,手执朱漆木槌的校尉泥塑般站的笔直,后跟4具金铮,4具杖鼓,十二枚彩漆龙头笛,4面拍板。这便是大驾前导队列。无数戴了红缨帽、身穿大红软缎驾衣、腰系蓝带的畅音阁乐手们,一面演奏乐器,一面拍手歌唱悠扬歌声。

  随后缓缓步出120名手执尘尾的太监,再出来举着各色的仪仗法物的銮仪卫,仪仗法物以2面巨大的杏黄肃静旗为先导,后头是2面宝蓝缎金鼓旗、2面月白白泽旗、8面玄色门旗、2面彩绣日月升龙旗、天蓝色云雨风雷旗、金木水火土五行旗、七色28星宿旗、鹅黄中天北斗旗、五色五岳镇山旗、四色四渎神水旗、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旗……林林总总五色斑斓,令人目不暇接,每旗皆由高大力士又举又护。这便是前行旗队。

  旗队未完,紧跟着出来54柄以翠华紫芝为先导的伞盖队伍,有直柄伞盖、青红黑白黄五色云气花卉伞夹着9柄六尺多高的九龙曲柄伞,又是鸣鞭校尉夹护在旁。后头则是五颜六色的72面宝扇在瑞烟中半隐半现,五福捧寿扇、双龙腾云扇、祥龙御海扇、孔雀羽扇、翔鸾飞凤扇五光十色,宝扇过去,又来8面华幢,乃是羽葆、万寿、紫云、瑞霞,全用七色缂丝掐金,随风飘荡一串串宝石璎珞,宝色流苏逼人眼目。

  接后的是一根一丈高的镀金龙头杆为首,12根豹尾枪在后,引着一队队销金龙旗出现,精光斑斓彩绣了翔鸾、仪凤、仙鹤、赤乌、华虫、黄鹄、白鸢、游麟、彩狮、白泽、角端、辟邪、天马、天禄,一色描金嵌珠气象万千。

  随之则是红漆描金车上,书里着正黄、镶黄、正白、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8面巨大的八旗大纛,象征天子驾下的八旗整体,那旗一丈多高,惊人骇目,在风中猎猎威赫。


  再后头是一水的兵器仪仗,朱红漆杆鎏金上首,4根方天画戟在前,引出20根豹尾枪、20具弓弩、20柄长杆仪刀、20根金吾仗,不计其数的立瓜、卧瓜、金钺、金斧、金棍、金仗明晃晃金光万道威风凛凛,72座精铜品级山由校尉捧着绵延不绝。后头一行行红黄蓝白黑五色罗伞过去,紧接着是天子小銮驾出来,金拂尘、金提炉、金香盒、金盆、金水盂、金大瓶、金小瓶、金马杌、金交椅、金足踏一,随着就是大驾卤簿中法天象地自周秦以来卤簿中决不可或缺的玉、金、象、木、革五辆金翠交辉宝光辉映的“辂车”了。车前除了驾车的校尉,并无一人乘坐。后随大马辇、小马辇、七香宝辇、凉步辇。


  车如流水马如龙,至此大驾才过一半,早已看得人目眩神迷。细观,120名黄马褂御前侍卫骑在高头大马上,之后再出来手执净鞭的一对校尉,一乘36名校尉抬着的五色交辉的金舆缓缓而出,前后120名御前侍卫,皆着四品五官服色,朝珠补服一应具全,按刀踏步而行,帽后都有翠色森森的孔雀翎子,这才是正经的高宗乾隆皇帝御驾了。



  

  



  随之才是后扈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和豹尾枪侍卫,绵延不绝如蜂拥海浪自大内而出,沿途数十里间香烟彩雾恍如仙境,各色人物整整齐齐或跪或立,或焚香祝祷或笑容满面,每隔数里,点景一一,经棚、戏台、彩坊、楼台殿阁眼花缭乱、争奇斗艳,青山绿数奇花异草目不暇接。鹤舞亭前,鹿衔灵芝,宝象负瓶,千官万僚,民众云集,旌盖飞扬,羽林盛壮,六龙在御,一尘不惊。无数小如米粒的民众齐齐跪叩在地,齐祝万寿无疆。自西安门出西直门再到圆明园御道,更是五色斑斓烟火齐发,山水景丽万物焕彩,仿佛浓妆艳抹的十里锦城点缀成上清宝境,不类凡间。好一副太平盛世景象!




  二十二




  众人被这幅展开足有一丈多长的图画吸引,一个个面目惊诧咋舌不止。连方才那位摇头晃脑的说风凉话的遗老也深深陶醉其中,被所谓“乾隆盛世”那股子豪奢华贵震慑地心动神摇。


  杨爷蹦着脸不言语,在五颜六色栩栩如生的画卷中,他不经意想到20年前两宫从西安府起驾回京时那羽林环绕、锣鼓喧天的场景,下死眼瞅瞅画卷里御驾前后手执净鞭的校尉,再看看一本正经的郑学士抚摸自己那根赶了多年车的大鞭子,杨爷心里若明若暗明白了些许。


  大杨鼓着腮帮子发呆,悄声问瑞儿小伙儿:“这是啥?赶庙会还是天桥耍把式?他们手里的家伙什少见呐!”


  瑞儿“噗”一下笑了,摆摆手,示意大杨听郑学士解说。郑学士见大家伙儿神情色色,轻轻放下画卷,点了一根小萝卜粗的雪茄烟笑道:“诸位师兄师弟,怎么样?可不是我瞎说吧?”


  “这画你哪儿来的?”有位遗老有点忿忿:“这东西怎么落在你手里啦?郑老弟,这、这该在宫里啊。”


  “是啊,典守者监守自盗,自然就流落出宫了,就像这根鞭子啊。”郑学士毫不在意。


  “这里头净鞭如此之多,煌煌大驾仪仗,你怎么知道就是桌上这根呢?再者说,里头净鞭足有十几根,我瞧着也算不得什么稀奇宝贝!要说宝贝,这些金玉法物才算得上,也是崇表天子威仪所致,如猜的不错,现今紫禁城銮驾库里还隔着不少呢。珍在何处,宝在哪里?!”那位老先生也较起了真儿。



  “老兄稍安勿躁,且待兄弟慢慢说来。”郑学士缓缓起身,抽了两口雪茄问:“诸位可知天子大驾来历?”


  “这……”这话问的一众老头傻了眼,这群人都是靠着高头讲章四书五经侥幸入仕,平日里满口道德文章忠君报国说的溜熟,猛不丁叫他们说起什么劳什子“天子大驾”,霎时都偃旗息鼓。


  那遗老不服气:“按你说来,御驾跟鞭子有何关联么?”

  “自然是大有关联!”郑学士笃定地回答,一面如数家珍说起了来历……


  中华自古以来号称古国,自礼仪服御语言用度,自与各国不同。单说这天子大驾辂车仪仗,便来历颇远大有玄机。炎黄始祖以上圣之姿,发文明之始,法天象地,和阴阳、汇五行、崇四合、融六极,统御九州,辨识天下万物之称,又造出种种交通之车,所言乃黄帝与蚩尤大战于野,史书明载,然当时之车,只有兵、输两用,并无天子专用。自三代始,宫廷才有辂车仪仗之称,《文献通考——王礼》所言:殷因钩车而制大辂。又言:大辂,车辂也,昔成汤用之郊祀,有山车之瑞,山车亦谓之金根车,亦谓之“大辂”,王者之乘也。

  自此后,为表天子帝王“承天景命、神功圣德、德布四海、威加九州”,便接连制造出了天子专用车辂仪仗法物。商承夏制,尚白色,才制有“大辂”、“鸾车”车辂及“白旒”大纛、甲士兵仗之类。延续周代,周公制礼作乐定规人伦礼仪,融入天、地、春、夏、秋、冬及金木水火土五行之属,乃于天子车驾之中,添入“玉、金、象、革、木”五辂,用“像天以为盖,像地以为舆,像(星)斗以为杠、像二十八宿以为旗,像日月以为轮辏……”,以表示天子“圣王有道、承天建极、协和万邦”。百工所制,极尽华丽名贵之能事,以五彩漆器、镂金雕玉、七色绸帛为装饰,蔚为大观。



  
  这章因为历史资料比较多,更的慢了一点,接下来鞭子的来历就有了。至于为什么会这样写,故事结束后,我会在后记里说明,请朋友们继续欣赏。
  秦汉之时,横扫六合,九州一统,帝王至尊,仿于北极。秦始皇灭六国收其车辂,开驰道,增车辂,改造“金根车”,添入“辒辌车”、“辇车”、“高车”、“高车”、“辟恶车”、“革车”、“传车”,增车旗伞盖兵甲仪仗,以“玄极”九九八十一数为皇帝大驾车辂之数,五行车辂在中,将商代白旒白服,改为玄幡玄甲,以应本朝“水德”之色,。


  炎汉代秦,汉以“火德”,改玄为赤,自高祖、文帝、景帝承秦之旧,五帝好大喜功,改变车辂大驾,添入辎车、軿车、轩车、五色安车、五色立车、戎车、猎车、凤凰车、游车、温车、斧车、前驱车、羽葆车、朱轮车、指南车、黄门鼓车及武刚车。仍以五行车辂为中,才有了鹤盖成荫,旌节如林的万乘之尊,大驾羽林之盛。


  南北朝以来,大驾卤簿再次完善,添入记里鼓车、霹雳车、四望车、鼓吹车、宝象车、黄钺车、豹尾车,隋唐鼎盛,又添入大辇、七香宝辇、九华逍遥辇、凤舆、九龙辇、崇德车及明远进贤车。此后虽经宋元明清历代损益,或添或减、或改或删,以玉金象革木为尊的五辂车及群车仪仗所组成的大驾卤簿,一直传之于今。


  ……

  

  上图是故宫博物院原藏的《北宋大驾卤簿图》,可见当时皇帝仪仗车驾之盛。明天我会简单注释一下名词,不耽误故事。朋友们就当看个新鲜吧。
  “说这么多,看起来老弟读书明事确高于我等,不过,这跟今儿的鞭子有什么关系?”方才那位遗老不无醋意地着了意气,斜眼盯着郑学士。众人正聚精会神听郑学士掰着手指头侃侃而谈,被这老头一冲,立时大煞风景,没了兴趣,都不言声望着俩人。大杨心说:嘚!这老头生了意气,叫板呢!


  郑学士点点头:“老兄问得好。不说明这些,就不能不说到大驾卤簿中净鞭的来历。”


  “愿闻其详!”遗老拿出个鼻烟壶磕在烟碟里满满研磨,非要刨根问底,问倒郑学士。自古文人相轻,即便是同科的师兄弟也不能免俗。大家伙肚里暗笑,都竖起了耳朵。


  “原先秦汉三国魏晋之时,大驾卤簿中,并没有什么净鞭肃驾仪仗,到了东晋太宁年间……”


  东晋太宁年间,江左政局混乱,本地士族与南迁到江南的士族不合,又有北方五胡之乱,因此尽管晋元帝南迁金陵时,北方大乱,长安洛阳沦陷,仓惶之际,连麒麟阁的藏书经典和宫廷宝物,或毁于八王之乱自相残杀的兵祸,或被乱兵抢掠不存,丁点没带出来。可随驾的朝廷大臣、兵士并没有忘记带着少许天子大驾法物和朝章典仪,到了江南,当地氏族势力大盛,元帝只好“王与马共天下”,才苟延残喘延续了晋室帝祚。皇权威仪,自然比西晋差的远了。历经几代,才算是粗粗具备皇帝大驾。晋明帝太宁年间冬至,明帝摆了天子大驾,由打金陵城内去南郊祭天,鼓乐法器、彩旗宝幢、兵甲仪仗迎风飘舞,辉煌夺目,大驾出了台城正往前走着呢,八宝玉辂上的明帝忽然打了个盹儿,朦胧中,只见前头血海翻涌飞剑凌空!从人群里窜出来十几个大汉,冲入仪仗张牙舞爪就要攀辕而上,刺王杀驾!明帝大呼:“来人!!快来人!!”谁知身边甲士侍卫木偶一般,傻怔怔并不动身。明帝吓得抱头惊呼,一个大汉正窜上了玉辂,俩人对眼一瞧,明帝登时毛发森然!原来眼前的刺客,竟然是个虎头人面的怪物!



  怪物挥刀便砍,眼瞅刀光袭来,明帝闭眼惨叫:“我命休矣!”,谁知耳中就听“噼噼啪啪”几声震耳欲聋的脆响,眼前刀光、怪物霎时在空中化为虚空幻影,渺然不见。等他再睁眼看,四周依旧是朝阳遍地,金陵盛景,繁华世界,玉帘外士民官僚欢涌如堵,山呼万岁之声由远及近,雷动轰鸣,这才发觉方才是南柯一梦!


  在斋宫打坐之时,心慌意乱的明帝招来司天监术士秘询,术士不敢怠慢,占了一卦,却是“妖梦入怀”之兆,主人君被邪祟困扰,宫内有镇物冲犯紫微帝座,幸而半路上有神物救护,明帝才转危为安。
  士这番言语令明帝大起疑心,下旨严行搜查,果然在温德殿内发掘出几个诡异偶人和秘符多张,严刑拷问之下才知是周氏旧人勾通内宫宦官,意欲谋反谋逆。勃然大怒的明帝下诏兴大狱广为株连,杀了数百名涉案人等,这才放了心。想到奇怪的救命之声,忙派人打听,原来是宰臣王导家里旧存了一支先代所留的“蛟皮七星鞭”,乃百年前祖上自扬子江中捕获一只恶蛟,杀后取皮做的鞭子,一直作为镇宅驱邪之用,不想那日大驾出城,路过王府,那支鞭子猛然间飞空自鸣,盘旋良久才落地,家中大小正惊疑不定,随驾的王导聆听圣谕,这才明了前因后果。


  不待明帝开口,王导连忙叫人把“蛟皮七星鞭”送入大内供明帝把玩。明帝默思此物神奇,救过圣驾,岂非天意?便命人仿制几根,添入了大驾卤簿。此后,凡朝会大典、万寿大典、南郊祭祀天地神祗,特命殿前将军鸣鞭为礼,一则显示天子威仪,声波四海,二则肃静百官朝列,以定规矩,三则震慑各类邪祟凶魔,使之闻声远避。东晋之后,宋、齐、梁、陈代代承袭此礼,唐宋时载入《会典》《会要》,成为朝廷正礼之一:俗称“鸣鞭礼”……


  “呵呵呵呵,郑老弟!你说的这些都是齐东野语、稗官小说之言!咱们士林高士,谁能相信!再则,即便是朝廷鸣鞭来源于东晋,那支‘蛟皮七星鞭’在哪?一千多年前的物件,早就朽烂不堪喽!莫非,眼前这支就是传言中的七星鞭?”那位遗老嗤嗤笑道,甩了甩沾满烟沫子的手,只是不信。
  “然而不然呵呵。”郑学士起身踱了几步,扫视了众人一眼,笑道:“这可不是东晋那支蛟皮七星鞭!而是来历相似!老兄不信,请看!”说罢,郑学士坐下,叫瑞儿小伙递过一只小巧的剪子,借暖黄灯光,捧起鞭身细细打量,找了处微微破损之处,小心翼翼顺着杏黄丝绒攒成的鞭股,避开金线金丝,轻轻剪下小拇指长的一段,众人大气不敢喘,静静观瞧。


  郑学士把那截剪下来的鞭身托在手里,托给大家伙瞧了,又用细长银针,轻轻在截面处捅了进去,大杨想笑又不敢,拽拽瑞儿小伙,他也是一头雾水。俩年轻人抽了半天,“嗯?!”大杨惊奇的发觉,郑学士用银针,竟然从丝绒截面里捅出一条盈盈发绿光、细如竹丝的亮晶晶“小毛毛”!


  “这是什么物什?”那位遗老昏黄的眸子里幽幽放光,众人赶忙凑过脑袋来。“是牛毛?虎尾?不对,马尾?金线?怎么会亮晶晶似麟甲之物呢?”


  “着啊!”郑学士大笑轻轻搁下麟甲说:“老兄眼力不俗!这可不是什么牛毛、虎尾、熊发、狼毛、马尾,更不是什么缂丝锦缎彩绣捻金!乃是奉天故宫满文老档记载中,太祖高皇帝自长白山偶遇神龙,得到的神龙之须!”


  “龙须?!”遗老勃然变色,一甩手动了意气:“我看你是故弄玄虚!这世上哪有什么神龙?还把太祖高皇帝搬出来,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剩下几个老头正听得入神,莫不厌烦他的插嘴,可这位爷年高德劭,还不好意思说他,忙乱劝他,递茶的递茶,点烟的点烟,好容易把他摩挲顺了,大杨在一旁肚里直乐。


  郑学士微笑好不在意,等他平复了,叫大家伙儿传递细细观赏那根亮晶晶的“龙须”,悄悄吩咐瑞儿小伙去房里搬来一叠文稿。挑出一张递给几位遗老笑道:“这是兄弟前些年从奉天故宫记录的满文老档,诸位请看。”


  “嗯……这……”正对着“龙须”啧啧称奇的众位文人高士们登时哑巴了,那位一个劲儿叫真儿的老头有些不忿,随手抓过来冷笑道:“我倒要看看,你这番信口雌黄有什么依据!”谁知拿起来一瞥,霎时像吃了颗死苍蝇般呆在当场,一脸紫涨尴尬。原来,那张纸上写的曲流拐弯鬼画符天书似得满文,把这群自以为腹有诗书、见多识广的老头全难住喽!
  因满清入关后,把自创的文字定为“国语”,汉语汉文倒在其次,凡朝章经典、佛道经书及各衙门奏事、密折秘档,除汉文之外,都要以满文“国语”记载,有人说,是太祖太宗们怕汉人狡黠多诈,满洲人少,汉人众多,文化悠久,万一后代子孙掌不住朝纲,致使汉人做大,也能有个限制。因而入关后直到康雍乾三代,宫廷机密文书,多用满文。连翰林院的学士们,谁满文学的好,谁就脱颖而出,跻身帝侧,平步青云。雍正朝那位独邀天宠的张廷玉张大人,就是满汉皆通的俊杰。连大贪官和珅和中堂,都是满汉蒙藏四种文字全通,又长得倍儿帅,才成了乾隆爷身边须臾不可离的宠臣。


  然而晚清之后,皇权陵替,威风不在,汉臣自长毛之乱便逐渐做大,到了同光年代,部院督抚满朝林立,满洲八旗老爷们,除了吃喝玩乐斗鸡走狗,丁点儿正事也不会干,只等着多生孩子多要钱粮,成了一堆废物点心。甭说汉臣,就是八旗贵胄,几乎也把满洲“国语”忘了个精光,除了理藩院的翻译和皇帝学习满文,文武百官不论满汉,竟是一个人也不懂满文。清亡以后,这点子知识更是无人问津。如今郑学士拿出来,谁不尴尬?

  大杨偷眼瞧了瞧,更是视如天书一个字也不认识,郑学士摇摇头,拿着纸慢慢念了起来……
  满洲来历甚是“神奇”,当年辽东长白山下,有一山村,村中有一人家生了三个美女,长女思古伦,次女正古伦,老三佛库伦,有一年春天,三位美女去长白山布库里山湖边游玩,见春光无限,景色优美,便脱衣下湖洗澡。正巧引来三只乌鸦(乌鸦为满族吉祥物,起源于此。),有一支乌鸦嘴里叼着一支红彤彤的小果子,随意仍在了老三佛库伦衣服上,三姐妹洗完澡正要穿衣,佛库伦见小红果鲜艳可爱,香气扑鼻,便一口吞了下去。回家后历经三月,不意懒动腹胀,十月怀胎后,竟然产下一子,正是满洲始祖布库里雍顺,成年后统一诸部,成了爱新觉罗家的祖爷爷。这一支传到后来,族中有一青年俊杰,名为努尔哈赤,年轻时便素有大志、人高马大,威武雄壮。满人以游猎为生,那一年秋季,努尔哈赤带着弟弟穆尔哈齐,舒尔哈齐骑马背弓,入长白山打猎。十万大山山势险峻、幅员辽阔,密密丛丛树林里隐藏了无数山鸡、紫貂、野猪、野鹿,正是满洲族人的吃穿宝库。


  三人且走且行,穿林海过湖泊,方才还晴朗的碧空,突然间风雨大作,雷电轰鸣,霹雳金蛇在云海怒涛中猛然直劈下九天,晃得四面八方忽明忽暗,舒尔哈齐有些心惊,便叫哥哥们躲藏。努尔哈赤感觉不对劲,在丛林中借着雷电光踅摸,正瞧见不远处一处小湖边,一团碧幽幽亮闪闪的东西蜷缩挣扎,以为是什么猎物,叫弟弟们暂避,自己背弓箭,手提腰刀前往查看。


  谁料刚走到近前,穹隆九天上道道霹雳接二连三“咔嚓嚓!”迅疾而下,炸得四处草木发焦,凶险之极。也算努尔哈赤胆大,俯身快速冲到湖边,天上那雨瓢泼一般哗啦啦激射而下,他睁大眼一瞧,老天!眼前的东西,竟是一条三丈长短,碧色麟甲奕奕放光,五色五爪的鹿角青龙!那龙亮晶晶长须搭在湖边,鸡蛋大的眼珠苒苒出血,随着天上雷霆电闪轰鸣直下,青龙痉挛般一缩一缩,不大会缩成了一丈长短,竟是奄奄一息了。努尔哈赤心惊动魄,不敢上前,刚要退走,忽见青龙大嘴喃喃,竟做人言!
  @花香满山 2018-04-19 12:38:16
  几天前有缘见到此文,立刻无法放下,终于追上楼主了。楼主知识渊博文笔细腻,大赞!
  谢谢楼主的辛苦!
  -----------------------------
  朋友过奖了,一些流传下来的老故事,大家喜欢就好呵呵,我会继续努力,请朋友们欣赏支持。
  “天命天子!请救我一救!”

  努尔哈赤大惊失色,良久问:“你、你是何妖物?为何折服在此?为何又称我为天命天子?”

  “吾乃上界镇守北天门之青龙,因犯了天规,被处罚至长白山为神,本在此天池内修行赎罪,不意白龙江里,有一白龙兴妖作怪,危害苍生,吾看不过,与吾弟黑龙铲除白龙,不料触怒上苍,再次降罪于吾兄弟,吾弟藏于百姓人家,生死未卜,今天劫已现,吾大罪难逃,只是虽然甘愿服罪正法,却难舍多年的修行!尔乃天命天子,当肇基立极,建国辽海,三代便可混一中原,抚有四海,乃天定至圣人君!请救我一救!”


  “这……”努尔哈赤莫名其妙,听闻此言,内心激动,见神龙可怜,确实想救,可面对天劫,有何良法?忙问:“只要有法,我必当舍命相救,可既为天劫,这叫我怎么救呢?”


  青龙颤巍巍道:“也不必舍命,只求你挥刀割些鲜血,淋洒在吾身四面,再求些鲜血,洒在我的头上便是了!”


  努尔哈赤听着过于玄虚,可事到临头,只好从命,拔出腰刀在胳膊上一划,鲜血涌出,顺着青龙身躯画了一个血淋淋的圈子,正要在龙尾处合拢,不意苍穹上金光大作电闪雷鸣怒吼紧随努尔哈赤脚步,一个霹雳正透过空隙,狠狠击在青龙尾部,“轰!”的一声,大地震了几震,粗高的林木被余光劈地横七竖八大火熊熊。吓得努尔哈赤一屁股瘫在地下,两耳嗡嗡。半晌爬起来再看青龙,仿佛没了气息!他又惊又痛,赶紧再用刀划破右臂,淋漓鲜血浇在龙头,看着龙尾部焦黑一片,麟甲四散,努尔哈赤不免涌上热泪,抬头望天,尽自雷电猛烈,却都绕着此处轰击,周围的林木早已焦黑一片。


  良久,努尔哈赤正觉的失血过多,有点头晕,已然缩成六尺长短的青龙微微发出声音:“多承救命!请住手吧,不然尔命不保。哎,可惜,本想保你三百年社稷,却是天意早定,只得凑不齐三百年了!”

  努尔哈赤撕下衣角抱住双臂,轻轻抚摸龙头道:“自古以来哪有百代王朝?五百年才有王者之兴!今日并不为什么社稷江山,只是可怜你一片救民之心。你今后如何为生呢?”


  “天命天子不必多虑,今后我还是潜入天池,修习赎罪!但愿早日脱得大罪,再行回天!今既得尔救命,无物可酬谢。也罢!请拿刀割下吾项下的须髯,算是赠你的礼物。”

  努尔哈赤正要推迟,却听青龙恳切道:“尔千万莫推辞!我项下龙须,虽不是什么法器至宝,也是吾修习万年的灵物,日常戴在身边,不说逢凶化吉遇难呈祥,也可镇邪驱魔逢危脱困,保尔肉身平安!切记切记,日后若还有缘,可来长白山相逢!”说罢两眼竟流出热泪,努尔哈赤见情难却,便挥刀轻轻割下数绺龙须,那青龙缓缓起身,回首三望,缓缓爬入小湖,片刻不见了……


  努尔哈赤握着龙须,又捡了几块四散在地五色斑斓的龙鳞,见风雨雷电稍停,赶紧回身去找弟弟们,舒尔哈齐俩人正等的焦急,忽见大哥浑身是血踉踉跄跄跑回来,赶紧接住,扶持照应,这才回了部落。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