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笔记》三爷给你聊聊真实的古玩圈

  @雨宸睿 2016-04-01 20:13:00
  好文采,好文笔!
  -----------------------------
  谢谢支持!我会努力!
  后来的事:
  日军南京大屠杀的主要罪犯——
  松井石根被盟国组成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绞刑,处死。
  柳川平助战争中暴病而死。
  中岛今朝吾投降后暴病而死。
  武藤章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绞刑,处死。
  佐佐木到一被判有期徒刑,在服刑中病死于中国监狱。
  牛岛贞雄战争中因作战失利,被召回日本,战后病亡。
  吉住良辅战争中因作战失利,被召回日本,编入预备役,战后病亡。
  谷寿夫被远东军事法庭判处极刑,交付中国,由南京军事法庭驳回上诉,于1947年4月,于南京中华门外雨花台刑场执行枪决。处死。
  在南京进行刀劈活人、杀人比赛的野田毅和向井敏明两人,被交付中国,由南京军事法庭判处极刑,于1948年1月,在南京中华门外雨花台刑场执行枪决,处死。
  然而,那位下达屠杀命令的主要刽子手之一的朝香宫鸩彦王中将,战后因为是日本皇族,被免于起诉,逃脱审判,脱离皇室降为庶人身份,安安稳稳的活到了94岁。可发一叹!
  转过年来的1946年,智明大师在栖霞寺内圆寂,圆寂前,他终于悟得师父广慧大师的那句偈语————
  @齐州三爷 2016-04-01 16:33:00
  出入云闲满太虚,元来真相一法无。九苦五蕴东来客,唯指山间一尊佛。七载因缘苦茫茫、廿二年后劫难成。一朝听得金鸡啼,沧海沉沉日已落。
  徐子山活到50年代,无疾而终。
  因为种种原因,《佛头记》的石碑和另一块军民集资篆刻的石碑,后来被打碎砌筑了院墙,石碑座和残迹依稀还在,有兴趣的朋友,依然可在游览栖霞山时发现。
  而那尊神异的过去七佛中的毗舍浮佛,依然与众多南朝古佛一样,完好的保存在栖霞山千佛岩上,供人瞻仰欣赏。
  这段神奇的轶闻,随着年深日久,也逐渐被人遗忘。
  但冥冥之中,流传千年的佛宝,就在我熄火相传、生生不息的华夏文明中,孕育出了种种不可仰视的灵性,护佑而 感动 着每一个中华子孙,像恒古流淌的时光一样,永存于世。
  正是———上巍楼、指顾剑东西,依然旧江山。怅谁为荆棘,委渠天险,薄我风寒。金瓯经营几载,鸿雁尚漂残。一片迷棋局,著手良难。
  犹幸红旗破贼,有竹边新报,喜听平安。问纷纷遗事,一笑付凭栏。愿天驱、五丁壮士,挽岷峨、生意与春还。斜阳外,梦回芳草,人老萧关!
  至此,佛头记全文完。感谢大家的阅读欣赏和不断支持!!
  休息休息,咱们开始下一个故事。精彩继续!!
  -----------------------------
  @u_102903353 2016-04-02 11:11:00
  哪种种原因是指破四旧、文革

  -----------------------------
  建国后的运动太多,没有查到到底哪一个。谢朋友支持。
  @barneyfan 2016-04-02 12:28:00
  坑太大了,希望这个故事不要是个大坑啊
  -----------------------------
  不是坑呵呵呵,会努力的。谢关注支持!
  @adabrea 2016-04-02 18:52:00
  天涯有很多妙文,包括红极一时的盗墓笔记都免不了虎头蛇尾,想来都是创作初期籍籍无名,所以专心致志、厚积薄发,等到了拥趸众多的时候就七情六欲缠身,再没有当年的专注了。所以提醒下作者,力不从心的时候哪怕歇一阵,也别仓促创作,糟蹋了之前的心血,红楼梦早发十年最多也就是甄嬛传的水平。小子无状,还请见谅。

  -----------------------------
  谢朋友支持,在这方面我会避免此类问题。绝不虎头蛇尾,写作和古玩是一直以来的的爱好。请继续关注。
  @瑞杰斯特 2016-04-03 14:28:00
  楼主更新速度不错哦...赞赏!
  看来文思泉涌啊.嘿嘿.我们有福了...敬个礼!!!
  -----------------------------
  谢谢朋友,精彩继续!

  休息了一天,有朋友回复说得对,很多文章就怕质量不好,虎头蛇尾,为此,楼主会极力避免这一点,宁肯少更新点,也要保证质量。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和理解。



  上面那个故事太严肃,这回,咱们讲个轻松点的。



  第四个故事—————佛珠记




  一


  一


  话说大清咸丰、同治年间,奄奄一息的清廷,在英法联军火烧了圆明园,被洋人的刺刀逼着签订了不少条约,又让俄国老毛子趁人之危、落井下石的抢走了6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后,终于得到列强的支持,内有两宫皇太后联合恭亲王六爷夺了咸丰皇帝留下的顾命八大臣的权柄,重用曾、胡、左、李诸位大人,付出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在同治四年,平定了江南的长毛乱匪,曾文正公他老人家,经天纬地之才,培养了晚清最后一批忠诚保国的中流砥柱的大臣。


  没过几年,李中堂联合左中堂,在河北、山东一带,又集合重兵,剿灭了捻子,垂垂危矣、病入膏肓的大清国,像被注入了一针猛烈的强心剂,终于在同治年间,又渐渐恢复了国势。


  话说这年,正是捻子被剿灭后,第一个新年,朝廷内外欢呼雀跃,可几家欢乐几家愁哦。


  原来,曾文正公的湘军,原有14万人,加上左中堂的楚军、李中堂的淮军,都是由湘军发展而来,自打太平天国的首府江宁被曾九帅围困攻打,朝廷猛然发现,原本一个白面书生出身的汉人曾大人,竟然领有了大概30多万的虎狼之兵,而且,这些兵马,都是汉人、还都是从湖南、湖北、安徽等地招募的,只知道有曾大人和曾九帅,不大听朝廷的话。


  这就引起了满蒙亲贵大臣的极大怀疑和猜忌。


  别人尚且不提,就是西宫慈禧老佛爷和恭亲王六爷,满心不安起来————毕竟这天下,还是汉人远远多于满人,而且,众位亲贵内心里,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想法,从顺治爷大驾入关可就这么想的,除了圣祖康熙爷、世宗雍正爷那时候皇权威严,雄主圣明,敢大力启用汉人,此后,这种猜忌,是清廷的祖制之一。


  因此,还没等江宁城攻破,朝廷发了威,立即传旨调来了内外蒙古骑兵、东三省的索伦兵和察哈尔骑兵,由咸丰爷的表哥哥、有名的猛将、博多勒噶台科尔沁亲王殿下僧格林沁王爷,提雄兵数万,驻扎在河南、山东一带,名义上是防止捻子和残余的长毛北上骚扰京畿,暗地里,却是奉密旨,监视、警戒曾文正公和一众徒弟们的湘、楚、淮军坐大谋反。。


  曾文正公是什么人??那是培养出了晚清众多果敢人才的第一位宗师,加之幕府里人才广茂,早就防着朝廷这一招,江宁城破,大功告成之后,曾文正公他老人家,立即以重病为名,先解除了弟弟曾九帅的兵权,放他回家养病,再把用得上的兵马,分给了弟子李中堂和左中堂,剩余的兵马,上奏朝廷,解散了,只留了2万余人,作为稳定江南的基础。


  朝廷一见,自然大喜过望。封赏加倍,曾文正公,也被封了一等毅勇侯世袭罔替。


  可是,统领兵马的大将们,内心并不赞同,这些人都是两湖的乡亲,想到征战以来的坎坷艰难,觉得老兄弟们生死拼杀,才换来了大清的半壁江山,这一裁湘军,众位都回家养老,心里着实不是个味道。像做个提督、总兵,才是胜利之后朝廷的公道办法。


  然而,朝廷很为难哦,战争时期嘛,朝廷的官爵滥发到了极点,湘军里头,光是提督、总兵一级的诰命封号,就多达上千人!别说下头的什么副将、参将了,更是多如牛毛,大清国18行省,哪有那么些实缺官儿请人家去做呢??


  按说一个省才1个提督,沿海地区,多个水路提督,才俩,为此朝廷也勉为其难的把湘军大将们安排了一点儿,这就遍布天下南北了,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再安排,就没法子了。


  到了同治中期,不少的湘军将领回家的回家,有些捞了不少钱财的大将,主动回去当了乡绅地主,剩下那些没安排官职,又没有捞到多少银子的将领们,还是车载斗量的不老少,有的转投了李中堂、左中堂门下,有的,只能进京,在湖南会馆住下,等待吏部的委任。。。


  这事儿,闹得曾文正公也很心烦,朝廷的心思,他都懂,自己功成名就了,可老兄弟们也不能不管是吧?再说,这些人都是跟着自己拼杀过的汉子,闹不好,在天子脚下,出点事儿就麻烦了。


  在直隶总督府里的曾文正公,时不常还得帮助川流不断来这里求告帮忙的湖南老乡和老兄弟,大把的银子花出去帮助。


  这天,他老人家突然想起一个人,赶紧提笔给闽浙总督左中堂写了一封信。




  曾大人想起谁了呢??
  这人叫赵大全,不用问,也是湖南人,跟着自己东拼西杀十几年的一条血腥汉子,而且,这人还是自己家的佃户。


  原来,曾家在当地,也是诗书传家的,也有不少田地,没有发迹时,曾老大人那当儿年轻,经常领着佃户下田耕种,赵大全,就是一直默默无闻忠心耿耿的佃户之一,从他老太爷,就跟着曾家讨生活。就像满洲亲贵家的包衣奴才一样。




  后来曾家一门贵盛,名满天下,赵大全也跟着享了不少福气,屡立战功,在湖南安徽作战英勇,跟曾九帅相与的非常好。
  不过呢,这人有个缺点,大字不识一箩筐,脾气也耿直,虽说作战时英勇无畏,可平时,在湘军里,也得罪了不少人。
  遣散湘军时,别人还好说,捞了不少金银财宝,赵大全却一直听从曾文正公的话,很少洗劫良民,没攒下多少钱,尽自在外头风光,家里还是过得紧巴巴的。


  还是曾九帅看不下去,花了几千银子,给赵大全买了百十亩地,算是让老兄弟有了点家底。


  不过,这个赵大全,一直仕途挫折。朝廷先是赏赐了忠勇巴图鲁的封号,又给了总兵的职衔,后来因为冲撞了李中堂,被贬为参将,再升了提督衔,可战事结束,光湖南湖北籍贯的总兵、提督就成千上万,加上他不善于巴结逢迎,一直没有职务,也是曾文正公一直想着自己这位佃农老弟,推荐给闽浙总督左中堂那里,想让他做几年现任武官,有点进项。


  可这都两三年过去了,人家别人都升官发财,这位赵大全,还是没有任何消息。曾文正公这封信送出去一个多月,不料左中堂那边,气呼呼来了一封信,把曾文正公吓了一跳。
  @vanepen 2016-04-04 06:10:00
  佛珠记配图

  

  -----------------------------
  谢朋友一直关注支持!
  二


  曾文正公接了左中堂的信一看,左中堂气呼呼的说了一大堆话,言词险峻,好像对赵大全很不满意——说,这个赵大全不是个东西!你老人家还让我给他找差事??他现在的印把子,比我这闽浙总督的还大!以后,我可不敢用他,请告诉他少提跟我左中堂认识,你自己办的事,事后还来笑话我云云。。。。。。


  这可把曾文正公闹傻了!!怎么回事??惹了左中堂这顿牢骚!看起来,仿佛赵大全还很不对他脾气?左中堂对自己还不满意了?!




  曾大人心理有数,这个左中堂算是自己半友半徒的一个人,跟李中堂、胡大人、刘大人的情分不一样。
  本来,世间人都知道,湖南人就有个犟驴子脾气,遇事方刚严肃、宁折不弯,可这位自认为天下奇才的左中堂,更是自负为当世诸葛亮,弄了枚印章——今亮!!
  自大自负到了极点,一点儿不把人放在眼里头,而自己又是举人出身,内心觉得曾、李等人进士出身的同僚好友,看不大起他,所以,把心里那点儿自卑又放大成更多的自负,端的是睥睨天下了。


  还有一点,当年左中堂那是做师爷时,就敢大骂巡抚属下总兵的个性,现而今起居八座成了封疆大吏,说话办事之间,除了圣旨,其他同僚故友的话,那更是不放在眼里了。


  不过,左中堂实在也是当时奇才,湖南老乡,怎么会对赵大全很是不满呢??曾文正公心里纳罕的厉害。
  找来朝廷的邸报看了很久,也没看出个所以然来。
  不到半月,转过年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曾大人,进京朝见两宫皇太后和皇上,提心吊胆的想找人问问。



  进了京都,别的大人都借住在贤良寺,而曾大人,却特意住了在京湖南同乡为他修建的湖南会馆里。这也是曾大人劳苦功高,中流砥柱,哪个乡亲不跟着凑趣。


  这晚,进宫回来,又应酬了不少亲贵、大臣和军机,累的心力交瘁的曾大人,坐了椅子上,正用热水泡脚。


  一个小婢女,小巧温柔的双手给他搓着。


  曾大人倒是问了问左中堂最近保举、参奏的人,可几位吏部堂官,都说没听见消息。
  曾大人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赵大全一个粗汉子,怎么惹到了左中堂呢??


  这时,外头跟班的来报——赵大人来拜!!


  曾大人疑惑——哪个赵大人??


  跟班的递上帖子,只见大红全贴上,一行大字——门下赵大福拜上爵相曾老大人!!


  :赵大福??这人不认识啊??曾大人打开帖子一看,顿时倒吸了一口冷气!!


  帖子里面,是官衔————太子少保、忠勇巴图鲁、头品顶戴、提督衔、肃州镇挂印总兵官兼定边左副将军。。。。

  没等曾大人反应过来,外头进来一个红顶子大汉,50出头,红面四方大脸,浓眉大眼,络腮胡子,穿了身簇新的天青宁绸官服,玄色朝靴,迦南香朝珠、缂丝的一品麒麟补服,相貌堂堂、威风赫赫,进门就跪下磕头。


  :门下赵大全,叩见爵相老大人!谢老大人提携之恩!


  当当当!就是三个响头。


  曾大人一惊,哗楞楞踢翻了洗脚盆,赶忙光着脚过来搀扶:老兄弟!赶紧起来!这是怎么话说!快起来说话!


  赵大全一看曾大人还光着脚,也不避讳,拿簇新的朝服包了曾大人的脚,吩咐人送来鞋袜,亲自为他穿。


  这一闹,惊得满屋的仆人和婢女都睁大了眼珠子,仿佛看见了鬼魅!


  文人出身的曾大人,自然拧不过彪形大汉的赵大全,只有长叹一声,由着赵大全蹲在地下,给自己穿了鞋袜。


  等赵大全忙活完了,曾大人吩咐仆人们:“上茶果,你们下去!不叫你们别进来!”



  众人赶紧忙活完了,悄悄退下。都在窃窃私语——还是咱们老爷厉害!!看看,这一品大员,都得给咱们老爷穿鞋袜!




  屋里,赵大全看人都走了,又一次起身,噗通一声跪倒在曾大人面前:不是老大人,大全没有绝没有今天的出息!门下定不辜负老大人的期望,给朝廷好好。。。。。。


  曾大人紧皱眉头,拉不动赵大全,看看他又不像失心疯的样子,更是疑惑。


  ”大全,我的老兄弟,你、你这是做什么嘛!!先前是老哥我没处理好你的前程,我以为左中堂那里合适,所以推荐你去,你也知道,直隶这边,不能都是咱们湘军的老弟兄,让朝廷看着也不好。你这是。。。。“


  赵大全起身擦擦眼泪,指着大红名帖说”老大人就不要再推脱了,不是您老人家的面子,我赵大全怎么能做了这么个武官?!!


  “我的推荐??!”曾大人傻了。


  “是啊!大概一个多月前,吏部奉了军机上的意思,让候补的提督们在西华门外等着陛见,不多会儿,传旨叫我进去,恭亲王和大学士桂大人就来道贺。门下当时就傻了!!这天大的一个福气,砸在我头上,不是您的举荐还能是谁??”


  曾大人知道事情有误,便请赵大全坐下,听他慢慢讲述。


  原来,自打赵大全去了福建跟了左中堂,并没有受到左中堂的高看,也不知道是俩人不对脾气,还是因为赵大全不太识字,反正,左中堂没有给他过好眼色,只让他在总督衙门管点杂事,有时候,竟然让赵大全为他站岗!!
  去年年末,朝廷说要调补实缺,左中堂派了自己的红人李、张两位总兵,带着礼物来京都,看赵大全没啥事做,就吩咐他,跟着来京,假如没有得到实缺,就去直隶总督府,找曾大人。


  这不明摆着要赶人走嘛。


  赵大全也是湖南汉子,一咬牙一跺脚,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走就走!


  就跟着左中堂的两位红人进了京。




  可没想到,最后的结果,其他人都没选上,就挑上他了!所以,赵大全以为是曾大人的密保举荐。


  曾大人喝茶沉吟道“不对,这事不对哦,老兄弟,我还想问你呢,怎么一下子成了朝廷大员,我去信给左中堂,他还埋怨了我一顿呢。请看。”


  说着把信拿出来,一面读,一面解释给赵大全听。


  “再者说,你本名赵大全,怎么又叫赵大福呢??是不是吏部和军机处搞错了??”


  赵大全更是匪夷所思,喃喃说:没错啊,那天叫名字,没有姓赵的,只有我一个,后来听恭王爷说,名单里的赵大福,就是我,我还纳闷呢。“


  曾大人思索半天”是不是李中堂举荐你??“


  ”那不会!“赵大全绝然的说”爵相请想,那些年我跟李中堂就不对脾气,他夹袋里的人物,是刘将军,连鲍兄弟他都看不上,怎么会看上我呢??“


  俩人左思右想不得要领,还是曾大人做了多年京官,人头特熟,看看才八点多,便命人带了名帖,去请一位朋友。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