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nmcbnm 2016-04-02 20:02:00
对了,兄台还有没有其他的作品呢?
写完或未完的均可!
-----------------------------
其他类型的也有几篇,不过都是现代的,练笔之作呵呵。
这位朋友,也不是外人,算是自己半个同年师弟,浙江人士,当年科举的三甲进士,年龄小,可官运也不太好,最近才升了户部郎中,但是,跟恭亲王走的熟,文笔很好,才进了小军机,在军机处做章京。
刘章京正在太白楼喝酒,等看到昔日同年、如今早已入阁拜相、中兴元勋曾大人的名帖,高兴的两眼冒光、屁滚尿流,一溜烟儿换了官服,又准备了手本,来了会馆。
进门就要下跪,被曾大人拦住了,又介绍了赵大全,刘章京更是欣喜不已,递了手本,连坐都不敢,还是曾大人把他死摁在椅子上。
俩人先叙了当年翰林院的岁月,曾大人感叹的点头陈赞道“也是老弟大才,不然,像我一样,虽说是名满天下,也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呢!”
“爵相大人谦虚了!!您是咱们大清国的中流砥柱。”刘章京乐得满脸花"当年一榜同年里,就是老大人洪福齐天,官运亨通,受先帝和当今两位圣上的特达之恩,像我们,在京城里混了半辈子,哎,才是个郎中。。。。。"言下大有感慨。
“不是这一说,老弟不是也跟六爷交好,又进了军机??时来运转嘛。咱们是亲切的同年兄弟,以后还多有仰仗的地方,这不,有件不大不小的事,拜托老年弟,别人还真不成!”
“哦??老哥有事请说,些许小事,老弟能帮上忙,一定不敢推辞!”说着一揖。
“是这么回事。”曾大人一指赵大全,就把赵大全升官的事细细说了,请刘章京指点一二。
刘章京也是疑惑“爵相老大人,这事可透着玄乎,既然不是几位中堂密保举荐,旨意上也没说为啥,这。。。。按说,凡是各省疆臣的密奏和密保,两宫御览后,都得发下来,由六爷看完了,再密封记档,我来了这半年多,实在没听说过这位将军是谁密保的。再说,即便是密保,六爷在军机处,言语中也会透漏,不然,没法开单子恭呈御览不是??”
“来啊!”曾大人叫来管家,管家早就捧着一个红漆木盘,上面一个信封。
“这是一点儿冰敬,是老哥我的俸禄银子,不说是送给你的,是咱们师兄弟的感情之资,请多多帮忙问问,这几天老哥我就要回天津了,此事,还得托付老弟操心。”
刘章京虚情假意推脱一会儿,就收下了“爵相大人。赵将军,放心,我跟内奏事处的几位公公挺熟,明儿我就去打听,一定问清楚!!”
送走了刘章京,曾大人笑了,对赵大全说“老弟,1000两银子买个消息,值得,以后,少不得要多多联络此人呢!我说左中堂气氛不已,原来你的印把子,真的比他的印把子大多喽!”
三
曾大人原先在京都旧任各部侍郎达10几年,对大清的官制早就烂熟于胸,他可不是无的放矢。
原来,自世祖顺治爷那当儿,八旗威武、纵横天下,到了康熙爷,八旗安逸已久,平定三藩之后,就开始重用绿营兵。
雍正、乾隆时代,都是绿营兵打头阵,八旗兵在后头。
所以,不管怎么猜忌,绿营将领的地位,越来越高。
到了乾隆中期,因为高宗乾隆爷锐意广武,十全武功赫赫当阳,就改变了官制,最后制定了武官职位,传之后世。
这赵大全做的肃州镇挂印总兵官,自打康熙晚期,十四爷任抚远大将军王,亲自领兵西征,才最终设置,到了乾隆朝,相沿不便,又加了定边左副将军的职衔。
那位问了,大清的提督、总兵满天下上百个,怎么就这个特殊呢???
因为,这种挂印总兵官,全大清国的武官中,只有10个!!
挂印总兵,顾名思义,在职权上,有种种特权,比一般地方督抚,更为强势。
那年头,重文轻武,一般内地的提督、总兵,都由文官的总督、巡抚节制,没有直奏皇帝的特权。
而高宗乾隆爷规定———
1 挂印总兵官,不受当地督抚节制,可以单独密奏军情战报和参奏督抚大员。
2 凡报告政务及军务,不需要加盖督抚大印,直接用自身官印,直达御前。
3 挂印总兵官,战时可以用本身印信指挥普通提督或总兵。
4 更加重要的是,这肃州镇挂印总兵官,还兼任定边左副将军,这定边左副将军,乾隆之前,一直是郡王、贝勒贝子和王公亲贵,皇帝最嫡系亲信的职位,兼领着内外蒙古各旗骑兵上万虎狼之师,并对内外蒙古各部,有监督警戒责任,战时,则作为一路军统帅,麾下数万或十数万兵马,端的是万万人之上的军事首脑。
其印信,不仅比一般督抚封疆大吏的要大,而且,是三台银印,硕大无比,只有战时的大将军在太和殿外,由皇帝临时授予的大印比之大,其余六部九卿各衙门甚至军机处的银印,都没有这种挂印总兵的印大。
自然,也就是左中堂在信里说——赵大全印比自己大,这股怒火的来历喽。
这样一来,自顺治到嘉庆年间,这个职位,基本上都是满洲八旗亲贵的专有职位,直到道光之后,才有汉军旗人充任,可赵大全一个汉人,怎么会忽剌巴的突然出任这种非常特别的职位,且不是曾文正公、李中堂和左中堂的推荐呢??!!
俗话说,火到猪头烂,钱到公事办!
果不其然
第二天下午,收了1000两银子的刘章京,亲自来了湖南会馆,向曾大人和赵大全将军,说明了原因。
一个多月前,军机处确实接到吏部通知,要遴选全国高级武官,别的还好说,就是这10来个挂印总兵和江南几个省的提督,需要大费周章。
明摆着,恭亲王六爷有话——既不能让咱们旗人吃了亏,还得调剂调剂曾、左、李、刘等人手里那些汉人。
曾大人因为是直隶总督,又是原来的湘军统帅,直隶提督早有人了,这回,就没过问他。而是军机上,奉了两宫皇太后密旨,指示李中堂、左中堂等人,秘密保奏推荐几位能臣。
李中堂那边还罢了,左中堂兴冲冲的找了自己俩亲信,写了推荐书,送来京都。
当然,那会儿,六部还比较有规矩。
按规矩,给皇帝看的单子,绝不能只有推荐的那几个人,必须得写上一大串儿,把想任命的几个,写在最前面,后头那些名字纯粹是为了凑数才写上的,军机大臣们拿着名单,送进养心殿东暖阁,由小皇帝拿朱笔画圈,这个仪式,也叫——朱笔钦点,算是由皇帝亲自任命了,表示任命文武大臣的大权“出自上意”。
于是,赵大全这位记名提督、忠勇巴图鲁的名字,也被兵部、吏部联合写在了名单上,用来凑数,表示朝廷一秉大公,君主英明,其实呢,早就内定了。然而,书吏在写名字时,把赵大全写成了赵大福,而送到军机处的单子,几位军机大臣,也没来得及细看,毕竟李中堂、左中堂的提出来的名字,恭亲王早就指挥着写在前三行了,谁知道这个赵大全还是赵大福是哪根儿葱呢??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那天,恭亲王领着军机大臣们进了养心殿东暖阁,跟垂帘的两宫皇太后和小皇帝觐见,上奏此事,其他几分名单,同治皇帝百无聊赖的提着玉管朱笔,胡乱在前三行上画了圈子,反正母后和六叔都跟他讲过,只在前三行画圈就成。这些官儿到底是谁,多大年纪长什么样子,他根本不认识。
不料,画到赵大全这张,没了朱砂,等御前小太监调匀了朱砂,小皇帝提笔在手,在左面的御砚里沾了满满一笔,想移动到右面的纸张上画圈,可朱砂蘸得太满,略微一晃动,一滴大大的朱砂墨,就滴在了一个人名字上。
同治皇帝呵呵大笑起来,指着赵大全的名字问恭亲王“瞧瞧!人家这名字起得,赵大福!得了,就是他吧!”说完把御笔一扔,转身进了内廷。
这位恭亲王六爷,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呢,皇帝就走了,拦都拦不住,看看其他几位军机大臣,也都没话说,都二傻子似得跪在金砖地下发呆。
倒是慈禧太后听了,觉得不像话,让太监拿过单子来一看,原来知道是左中堂举荐的名单,可皇帝朱笔点了,再看看名字——赵大福!
慈安皇太后笑道“嗯!这名字好!瞅着就有福,不然,怎么一个凑数的能得了朱笔呢??”慈禧太后也觉得名字吉祥,便发了话——照皇上的意思办去吧!
那年月,皇帝的意思就是钦点!就是天子之意,谁还敢改动??加上两宫太后有话,得,赵大全从一个籍籍无名的记名提督、一品候补,摇身一变,成了边防大将。
@路上飘荡 2016-04-04 22:06:00
lz是天桥上说书的吗
-----------------------------
不是哈哈哈,写得不好大家见笑。
这就是为啥左中堂有些愤愤不平的原因,原来就是一场误会。
几人知道原委后,哈哈大笑,赵大全激动的朝北叩首感谢天恩,又亲自请曾文正公写信给左中堂说明原委,又请了曾大人、刘章京的客,这才高高兴兴去上了任。
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赵大全就此,改名为赵大福,毕竟是天子亲自钦点的大将嘛。
因赵大福带兵严肃、作战英勇、为人刚方严正,在肃州等地一待就是10来年,直到光绪初年,年过60,才上奏了朝廷,卸任回京。
此时,曾文正公和一部分老一辈的湘军将领,早已驾鹤西去、魂返道山,去世了。倒是曾家小侯爷在京为总理衙门大臣和兵部侍郎,时不常来探问老叔,赵大福家小都在湖南老家,不过,多年的北方生活,倒是让他喜欢上了这里,因此,写了家信,让大太太在家看家,二太太领着小女儿来京陪伴。
在肃州,赵大福找了个三太太,毕竟是一品大员嘛,算是有个伴儿,这三太太也不是外人,乃是曾九帅远房的一个表妹妹,过了30还没出嫁,由九帅做大媒人,说给了老兄弟赵大福,婚后,又生了俩儿子,一个叫金寿、一个叫金宝儿,倒是和和美美的一家人。
等二太太进了京城,一大家子人住不开了,怎么办呢?赵大福想过了70再回乡,于是,找了不少房子,都看不中,也是他运气不好,被兵部的京油子司官儿拉纤儿的说合了,在西直门内大街花了三瓜俩枣的银子,买了一所大院子,就住进去了。
为何说他运气不好呢??
因为,这所大院子,是京都西城内外,有名的凶宅!!
原先在乾隆年间,这所大院儿,是内务府有名的肥缺官儿,粤海关监督松寿的官邸,占地不小,还有个花园儿,亭台楼阁30多座,十分美丽幽静,乾隆50年,因为松寿捞钱太多,又得罪了当朝的首辅,内务府总管大臣、军机大臣、御前大臣兼着九门提督,那位赫赫有名的和珅和大人,被和珅在乾隆爷面前密奏一本,说松寿贪污重大、民命不堪,而且,把上贡御用的紫檀宝座、琉璃宫灯擅自私用,老迈的乾隆爷勃然大怒,当即就下旨革职抄家问罪,这松寿也是捞钱有术、胆子却不大,知道犯在和珅手里,没个好,便带着全家20多口人,在正房里悬梁上吊自尽了!
等步军统领衙门、内务府抄家的人一来,大厅里满满一屋吊死鬼,吓得众人屁滚尿流,只把金银财宝都抄了走,运回大内,充实了乾隆爷的小金库,而这所房子,也被收入内务府,成了官产,可是,满朝亲贵王公大臣,谁也不敢要,更别说买了,皇帝赏赐人,也不好意思赏出去。
到了后来,有人风雨之夜路过此地,那是阴风惨惨、鬼哭狼嚎,闹得周围人心慌慌,一传十十传百,更没人敢要,就此,成了凶宅。
到了道光初年,有位祖籍江西的侍郎不信邪,给内务府交钱买下来,住了不到半年,就暴死了,四九城的老少爷们口口相传,这里,更成了谈虎色变的凶宅。
幸亏小杨为人善良,性格温厚,敏学上进,知道自己的身份,对杨太太的冷嘲热讽倒是不上心不在意,在家里对二老恭恭敬敬不说,平时,跟着杨掌柜学了不少古玩书画知识,还外带着帮着杨家做家务。
上头看不上,底下的这些下人,自然都是些势利眼,对杨少爷使劲儿作践起来,明的、暗的,反正说什么的都有,人家杨云庭杨少爷,毫不在意,默默做好自己的事,不气馁不张扬,别人任谁也挑不出错。
随着杨掌柜接长不短儿的拜访赵大福将军,杨少爷也成了赵家的常客,经常恭恭敬敬的跟在养父后面,学习着人情往来。
赵大福倒是很喜欢杨少爷,除了杨少爷文质彬彬人才仪表都很出色,再一个,自己老生的儿子,金寿、金宝儿这俩小孩子,平时皮猴子似得上蹿下跳,家里头没有什么年轻人带着玩儿,只有杨少爷来了,抱一个领着一个,在后花园里能撒开花儿的玩耍,这俩孩子一口一个杨哥哥的叫着,简直把杨少爷看成了亲哥,一见面就忸股糖似得抱着杨少爷不撒手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