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笔记》三爷给你聊聊真实的古玩圈

  楼主已经手打写了四个老年间的故事,蒙朋友们错爱,大力关注和支持,既然朋友们喜欢,楼主再写一个比较长的,这个故事跨度和年代比较长,人物呢,也比较多一些,希望喜欢本文的朋友们尽量要有耐心,慢慢欣赏,细细品味。


  楼主说明,有些年代和事例因为年代久远、资料确实不能详考,所以朋友们不必纠结于历史,但楼主保证,这些故事都有原型人物和真实的古玩实物。如果有朋友感兴趣,等楼主建好了微信号,大家可以一起探讨。


  还是那句老北京话——有些事,您可以不信,但不能不敬。故事完全手打,敬请朋友们多多捧场。

  第五个故事——古砚记

  



  “砚者,石之至坚至美者也,有君子凛然刚方之节、坚韧不拔之志、刚毅坚卓之意、厚德载物之心。存于四角天地之内,卒可宝矣。

  。。。。。。端州贡品唯砚石一品,自唐武德年间粗制成砚,进御尚方,天室爱之,遂以宝贵,世称群砚之首,百品之精也。其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摸之寂寞无纤响、按之如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更具秀面多姿,呵气研墨,发墨不损笔毫之质也,其纹饰之美、雕镂之工,至我朝达于极矣。秦汉石砚之后,若汉之玉、瓦、陶之作,三国魏晋之铁、金、木、瓷、雕漆之作,唐之泥、玉、阿旁宫砖、建章宫瓦、铜雀台瓦之作,我朝之水晶、玛瑙、镂金各作之砚,甘居其下矣。

  。。。。。。。世所宝者,又有洮河、歙砚、澄泥各类,与端州砚石汇称砚材,品出奇才,巩非金铁玉瓦之器也。又有青州红丝者,出乎其类,不在洮河、歙砚、澄泥、端州各砚之内,因适材不易,得之也难,非至贵者难以玩赏,又无专论,故其名不显。。。。。。”


  《洞天集录——砚说》南宋 佚名


  是为题记。



  一


  话说大清国自打同治四年,曾文正公率领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曾国荃等文武豪杰,把长毛剿灭。李中堂左中堂,又继承尊师的业绩,亲自率军攻灭了捻子军,不几年,内寇大半多被削平,而朝廷里,以恭亲王六爷为首的中枢大臣,崇尚实务、开放国门,总算对破风漏雨的大清国多少做了些修修补补。

  如此这般,大清国江河日下的国势,仿佛一下子回光返照般进入了老百姓说的——同光中兴。要说老百姓懂个啥,成天就知道干活吃饭不是??但朝廷历经数场大难,总算喘过来这口气,稳定下来喽。

  而光绪爷登基以后,李中堂大举兴办洋务,国势慢慢有点起色,北洋水师也成了军,内里呢,自打光绪七年东宫母后皇太后慈安老佛爷驾崩,就剩了那位西太后慈禧老佛爷自己垂帘听政,独掌大权。

  这几年,大清国国内不说是海清河晏万邦来朝,可小日子过得还不错。老百姓就图个安宁,有口饭吃嘛。 各地物件也低廉,吃的便宜,又赶上连续的丰年,有些小民百姓就忍不住山呼万岁了。


  后来老佛爷看光绪爷年龄大了,要大婚、亲政,又赶上自己六十岁万寿大典,心里实在高兴,她老人家早年跟着咸丰爷,着实享受过万园之园——圆明园的富贵豪华,又加之想修复其地,让洋人们看看,咱们大清国有的是金银财宝,烧了圆明园,再修一个!

  因此,在六十万寿前,朝廷内外就忙起来喽,提前2年多,老佛爷就指定礼王爷、庆王爷为万寿庆典总管大臣,几位中堂大人和贝勒爷,为协办大臣,组成大典筹备处,要举国给老佛爷办好庆寿大典。



  可话好说,钱从哪儿出呢??


  虽说朝廷每年都能收入9000多万银子,比乾隆爷那当儿还多了好些,不过这时节花钱的地方太多了,朝廷里的官儿们是狮子大开口,手长嘴大能贪能捞的官儿太多,朝廷要赈灾、又要发饷、又要修河还得筹备新军、海军,银子不少,早就花的海干河涝。

  那也没关系,庆王爷多精明的一个人儿,暗地里通知南、北洋大臣和各地督抚、将军大员,都要全力报效庆寿大典,还从东北边防军费、铁路工程款、海军军费、外国洋债借款里,大肆搜刮、挪用和拼凑了1600多万银子,勾结内务府的奴才们,先期花了1000余万两,把英法联军烧毁的清漪园给重修一新,剩下的银子还得憋着劲儿要给老佛爷庆寿,自然有些不够用。



  这些银子,看起来不少,不过在内务府老爷们看来,再多一倍还是不够挥霍的,于是,百般无奈的光绪爷,又令军机大臣们想办法,这些老学究琢磨了半天,还是卖官卖功名最合适,钱财两便嘛! 自己还能趁机暗中捞摸几吊银子花花,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还不能明着说要卖官卖举人秀才,那样多丢人。于是,礼部、吏部立即发下单子,奉旨——以恭奉皇太后六旬万寿为理由,特别开恩科考试,各省举人、贡生、候补官儿,可以入京等候会试。

  然后由军机处给各省发了廷寄文书,写明了价目表,按价格卖出一批国子监监生、贡生和候补官儿,这样,瞒天过海移花接木,再给老佛爷万寿填补点银子。

  好家伙,消息一出来,全国的读书人都高兴坏了!!


  恩科考试,不同于正科,明清时代,正科考试三年才一次,春秋两季分别进行,有严格的出身、资历限制。

  假比说,您今年80岁,还是个秀才,想考进士,俩字——没门儿!不仅如此,您就是见了20岁考中进士的青年,也得规规矩矩大礼参拜,口称晚生或小子。 正途出身,就得从秀才、举人、贡士、最后考到进士。没有一二十年的工夫,您就甭想喽。

  那些家里是乐户、吹鼓手、船户、开妓院的人家,即便是学习再好,也不准应试,这就是身份限制。

  老话儿不是说得好—— 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


  有些穷经皓首的老学究,四五十年考下去,一辈子也没个功名,死了墓碑上,还得写上个“白丁”。

  看看,正途出身得花多少精力工夫!

  要不价人家那些老学究谈起八股取士的好处来,就摇头晃脑的说——这科举,乃是经国大典,第一要务,得流多少血汗才能拼出来!


  拼出来干什么??自然是升官发财嘛。没听老话儿说——千里读书来做官,为的就是银子钱?!~没有升官发财,谁有闲工夫成天读那些四书五经老掉牙的玩意儿?


  而恩科,则是多年难遇的一次机会。凡是遇到皇帝登基、万寿、国家大庆、大战胜利或者其他盛事,万岁爷一高兴,就下令不按时节,加恩举行一次科考盛典,为了安抚人心,还特意允许一些花钱纳捐的监生、贡生和候补官,一起参与,大家伙儿一起高兴高兴,有个当官儿的机会,这才显得天子圣明,普天同庆。


  这一年,也不例外,随着朝廷旨意颁布下来,各省有钱的读书人就人头攒动的去买功名喽,朝廷定的价格那是明码标价童叟无欺,几番下来,银子大把大把的流入京城,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省准备参加考试的举人们。

  京城,这下子也热闹起来,成千上万的读书人涌入,极大繁荣了市面儿的光景,那些开客店旅店的、买卖文房用品的、吃喝住用,反正只要跟考试沾点边的,全都赚了钱,大家伙儿都上赶着颂圣不已。

  举子们进了京,住在哪儿呢?? 基本都住在南城一带,南城,南到永定门,北至前门外,东西各依城垣,这里是明朝嘉靖年间新建的一道外罗城,周回20多里,最为热闹繁华。


  朝廷为体恤读书人,又担心治安,就明令九门提督府和五城巡察御史衙门、五城兵马司、严格清查盗匪、保护这些未来的天子门生。 说起来,九门提督是朝廷大员,自己动动嘴就得了,身边的副都统和福将们,下边都有人伺候,可最最辛苦最最费力巴拉不讨好的,便是南城巡察御史和南城兵马司的官老爷。 明摆着,这会儿的京城那是万方拱极之地,处处都有规矩,老年间的话儿——北京城,东富西贵南贫北贱嘛。


  就是说,北京四九城里,东边住的都是有钱有势的大财主、大商人,西城住的都是有权有势的八旗亲贵和王公大臣,北城荒凉,住的是平民老百姓,南城最复杂也最混乱,这里住的都是混穷的力巴儿、拉洋车的、打把势卖艺的、唱戏的、耍猴的、开窑子的、干赌坊的、唱小曲儿的、各种工匠和一般商人、和尚、尼姑、道士。是五行八作齐全,又加上这些考试的举子们一起涌入,其他四城的巡城御史和兵马司还算支应的过来,南城的这几位老爷,哪一次都得忙的焦头烂额,又不讨好。

  是啊,读书得举子们都在南城住着呢,万一出点事,朝廷也说不着东西北三城不是?! 南城的巡察御史和兵马司,正格儿开始忙活喽。。。。。。

  说起来,南城这位御史老爷,叫孙德胜,30郎当岁的年纪,红脸膛、大高个子,祖上也是军功出身,他爷爷跟着僧王爷打过长毛,捐躯在山东,因为是汉人,朝廷多多少少给了个恩典,他爸爸就这么着成了恩荫的举人,可老爷子诗词书画玩的挺溜,就是考试不成,最后还是朝廷顾念勋旧,在他晚年,给了个候补主事的官儿,领几两银子过活。


  老话说—— 候补候补,一辈子吃苦,这么着,老爷子一辈子也没转正,就去世了。


  孙德胜少年时跟着京城武术名家,练了多年武艺,一套太祖长拳打得虎虎生威,又因不喜欢读书,老爷子总算是硬逼着他,学了几年文章书法,练了一手好字,就在他成年后,花钱捐了个武举人,又因写字好看,在武科场上,脱颖而出,考了个二甲武进士。

  可有人问了,这南城御史不是都察院的文官嘛,都是文进士,怎么武进士还能做??

  这就是人家有福嘛,那年正赶上武进士选官儿,提前去拜见老师,也就是武科的大总裁,其实呢,这些做主考的大总裁们,对这些粗鲁的厮杀汉子,根本瞧不上,武进士来了老师这儿,就磕个头,送点银子算完,根本没有文进士跟老师那种亲热劲儿。

  正赶上当年七爷还活着,便服去这位大总裁周中堂府上说闲话,周中堂总不能慢待王爷,就留他在内客厅待茶。 七爷本身就好武,偷偷在里面瞧着有没有出色的人才,为儿子光绪爷操心的选几个,总算是父子情深嘛。 正好一眼瞅见了孙德胜,大红脸膛,一脸忠义相貌,又是人高马大的一条汉子,不禁留了心,待问了问他的出身,又敬又喜,敬佩的是,孙德胜的爷爷是僧王爷的属下,跟着他东挡西杀上过战场,又是捐躯为国的,而僧王爷,又是咸丰爷和七爷嫡亲的表哥哥,这就在七爷心里多了一份亲近。 喜的是,孙德胜书法不错,跟七爷练的一个体。


  好小子,就是你了!

  这么着,七爷就在奏折里,密保了孙德胜一本,说他家风忠义、祖上功勋有名,又是什么忠心王室、可堪历练云云。 老佛爷看了奏本,又让光绪爷在新科武进士里瞧了瞧,算是不错,就加恩,分在都察院行走。
  然而,七爷这份恩典,却害苦了孙德胜。 为啥呢??都察院和国子监、翰林院都是文官的大本营,猛地撞进了一个在文官们看起来鲁莽无知的武进士,那还了得?!! 所有人,都像看怪物似得看待孙德胜,以为他走了七爷什么门路,大会小会的讽刺、嘲弄他,都察院的堂官们,也自然不喜欢这种人,就指定他分在南城,做了巡察御史。

  说起来,都是御史,可御史跟御史不同,一般在都察院13道监察御史,那是正儿八经的职位,不仅按照规矩盯着大清各省,还有巡察监督京城六部九卿各衙门的职责,四五品御史有的是。

  可南城御史,就管南城这一亩三分地,才是个正六品的前程,虽说2年一换,轮流值守,然而,都察院的大人们,好似忘了孙德胜的存在,四、五年过去了,人家还在南城蹲着呢!! 哎,这他娘上哪说理去!

  孙德胜呢,又是个实诚人,练武的嘛,实实在在,不玩虚套子,办事有板有眼,不徇私情,也不会跟上司们奉承溜须,自己又清廉自首,就靠着每年三四十两银子的俸禄过日子。

  连南城一带的老少爷们,都看不下去了,在遍地贪官的大清国,孙老爷这种铁面无私的官儿,还不是凤毛麟角??于是,各家店铺每年年底,都偷偷的攒出一份银子,不多,拢共也就是百八十两银子,偷偷塞给孙老爷的老母亲,请她添补家用。 京城那是米珠薪桂的地界,这点钱总算让孙老爷的生活还能维持着。孙德胜是个孝子,心里有数,对南城一带的百姓,那是视如子女,更加爱护了。

  这年赶上恩科大考,孙老爷正跟自己的同事,南城兵马司的文大爷为疏通街道,清查地面儿人事忙的不可开交,文大爷是正七品的武官,比孙德胜大了10来岁,可俩人都是武人出身,挺对脾气。


  俩人正忙乱着,外头巡街的兵丁匆匆来报————香炉胡同悦来客栈发生了凶杀命案,请二位老爷速速前去!!

  “我的妈也!!我说兄弟,这、这可褶子啦!这不要了咱们哥俩儿的亲命啦!快着,外头快备马!”文老爷是个急脾气,粗壮身材小短腿,跑起来一溜风,提溜着腰刀,拉着孙老爷,就奔了南城悦来客栈。。。。。。。
  二


  悦来客栈,在南城珠市口路北的香炉胡同,这里,在大清时代,比大栅栏的热闹毫不逊色,买卖铺户挨家挨户,平日里也是万众涌动之地,说起来,这里的铺户呢,是一般生活用品居多,来的人,也多是老北京的百姓。


  孙德胜跟文老爷骑马,不多会儿,来了珠市口。


  别说,这里的举子们还真不少。那当儿,来京会试的举子们,1是有钱有势的,多在京城有房有店铺住,2有住在亲朋好友家里头,还有的,在各省会馆暂住,人家听说你是本省的举子读书人,也大都热情招待。
  更多的,则是花钱住在南城里,各家旅店里,这些店铺的名字,好听极了,又吉祥。


  比如什么连升客店、福生客店、连元客店、还有则是这座悦来客栈。


  那位问了,南城多大地界??能住得下这么多人??


  老北京的四九城里,说白了,就南城最大,人最多,也最杂乱。


  永乐爷当年定鼎燕京,大肆修建大城,周围40里,绵延广迈,这座铁打的北京城,就树立起来了,其实呢,永乐爷的北京城,比元世祖忽必烈的京城,要小着半圈呢,大元帝国的大都北京,那是周围60多里。


  没过100年,世宗嘉靖爷登基,因为当时蒙古入寇,为了扩大城防面积,这才下旨,展拓城墙,本来是想在内城外头,直接再包裹一层外城的,绵延80多里。


  可修了好几年,用了无数的临清大城砖、砂石泥土,只把正阳门南、宣武门以西、崇文门以东的地方,修筑了完整的大城墙,银子却没了。


  就这么着,拓出来将近30多里地,终明一代,也没有财力修建其他面的城墙。


  所以,这南城,北到宣武、正阳、崇文各门,南至右安、永定和左安各门,出了永定门,就是宛平大兴。


  这块地界,包括天坛等地,都是南城的所在,您说大不大???




  孙老爷放眼一开,一群男女老少围着悦来客栈挤得水泄不通,都指指点点的比划着什么,客店老板姓吴,叫吴有才,胖墩墩的身体,哭丧似得一张脸,穿着大纱的长袍,正在求爷爷告奶奶的请大家伙儿别看了。
  一群衙役兵丁,在懒洋洋的维持着地面儿。
  吴有才死的心都有,别说其他,就是现在一位正儿八经的举人老爷,活生生死在他店里,就坏了这座数十年老店的名声!!
  朝廷追问下来,自己这个小店老板,怎么能承担得起呀!再者说,入店就得负责人家的安全呐。
  娘的!这下子,谁敢再住在这里!


  那年代又没有什么报纸,京城的老少爷们传播最快的,就是谁家出了倒霉事,谁家媳妇跟人跑了,谁家的男人娶了小老婆。比风传的都快!!
  孙德胜看看热闹的不像话,提丹田气,大喝一声:都闪开!!再不闪开,要拿人问罪啦!!

  说着一甩马鞭子,啪啪啪三声脆响,那叫一个帅气!

  文老爷看孙德胜脸色不善,知道这位老弟急眼了,也赶紧大喊自己衙门里的兵丁:你们都是他娘的死人啊!!凶案现场如此吵扰!都把人赶开,真是越当差越回去了!

  围观的老少爷们见孙老爷玩了一手鞭子,都嚎叫道————好功夫!!孙老爷来了!!

  大片的人群立马儿闪出一条人胡同,乱嚷嚷的人也不敢出声了。


  这就是———小民百姓,不怕官,只怕管!!


  也别说老百姓,就是南城一带的地痞流氓恶霸财主,一听见孙德胜孙老爷的名号,谁不吓得屁滚尿流、抱头鼠窜!!


  当年在天桥杂八地,孙老爷带了几个衙役就冲进去拿人,一拳打死了恶霸小门神,震惊了四九城呐,都说孙老爷是神将临凡,谁敢在他老人家面前刺毛?!


  客店门口,孙老爷阴着脸,布置兵丁衙役赶开了百姓,画出了一个安静的大圈子,提溜着吴有才掌柜就进了店。


  一身玄色青缎箭袖袍的孙德胜看看店里,一群举子们站在那里,有的哭、有的故作矜持、有的面色不善。


  便说道“无关人员一概离开现场,掌柜的,说说吧,怎么回事?!”


  文老爷摘下大帽子,到了两杯茶递给孙德胜一杯。也坐下了。


  吴有才眼泪汪汪,跪了地下“二位大人,别说您,就是小人也不知道咋回事啊!!昨晚儿还好好的两个人,今天早晨,小二去送水洗漱,我的天爷!!“说着捂了双眼,仿佛看见什么恐怖的恶鬼。


  “你先平静平静,文老哥,你在这里查查他店里的人员名单,看看有没有什么纰漏,来人,架着吴掌柜,跟我到现场看看!”


  文老爷点头称是,别看他是个武官,其实胆子不大,一见血渍呼啦的场面,准的好几天过不来劲儿,出了案子,也都是孙德胜替他勘察现场,兄弟俩心里有数,文老爷一直感激着。

  老年间的店房,没有南方那种大高楼,是北方典型的四合院子,悦来客栈算是中高等客店,两进的大院子,左右还有两个跨院,住百八十个人,不成问题。


  吴有才哆嗦着腿,带了俩小伙计,在前头一步一哆嗦带路,孙德胜背着手,挺着胸细看看周围的情况。


  在珠市口,这里还算是一等一的地方,地面干净、房屋整齐、窗明几净的,后院后头,还有骡马棚子和车棚,打扫的干干净净,院子里,床单被褥都是经常晒,比那些野鸡店不知好了多少倍。



  进了西跨院,西厢房是三间,这里就是案发现场了。




  “我来之前,有人进去过吗?!”孙德胜一瞪眼,吓得吴有才蹲在地下“没有。。。。绝没有,小的懂规矩,一发现出事,小的就报告了地保,请他赶紧去您衙门告诉,我怕人进来乱翻,诺,锁了一个大锁!孙老爷,您得赶紧断了这件案子,不价,举子们都要搬走呢!!有人还想呈递状纸呢!”




  “哦??谁想递状子??把人名说出来。其他的你不用管。”背着手在门口、窗口和正房、东厢房和南面倒座房仔细看了半天,也没啥情况。




  吱呀。。。。。。门被吴有才颤抖着双手,推开了。


  吴有才立即退到后面,抓住小伙计的手就开始抖动喽。没等进屋,一股浓重而腥烈的血腥气,顿时冲的人鼻子一闷!!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