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笔记》三爷给你聊聊真实的古玩圈

  孙德胜脑袋上,冷汗珠子滴下来。


  “另外,你是七爷挑的,皇上心里有数,老佛爷的脾气,方才我跟你说了,你自己琢磨琢磨,万一闹出事,别说我们军机上的几个,就是皇上,心里也不安,为了七爷,他也不想怎么对你,可老佛爷那头呢??阎阁老为朝廷操劳40多年,说罢也就罢了,你呢?一个小小的巡城御史,真的出了事,皇上不忍心下手,老佛爷必定不依不饶,你自己说说,两宫为了这点事。。。。。闹出不和气,朝廷怎么处置??”


  孙德胜猛然站起身,大口喘着粗气,看看比自己矮一头的荣中堂仿佛面对家人似得平和宁静,谆谆教导,心里一凉一热,跪在地下大喊“冤枉啊!!!”


  这一声冤枉,倒把中堂喊傻了,自打回京入了中枢,他什么人没见过,都是一脸谄媚逢迎的各色笑脸,除了铁中堂那几人,朝廷里,从来没有在他面前这么失礼过。


  刚才一席话,算是荣中堂的心理话,只是,尚有一层意思,他不能、也不便对着这个六品小官说出口——明摆着,自己以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兵部、吏部,又兼管武卫军的名义,才刚进了军机处,被授为领班军机大臣,这才不到一年,就闹出了这么个大案子,还是在恩科大典、万寿大典前夕,不管是外省还是朝廷里,看不惯自己的政敌也多如牛毛,这些人当然会抓住此案,大做文章,自己这张老脸,也得丢到九霄云外去。
  所以,他只能点到而止。


  更有一番不能明说的心思,藏在荣中堂心底最深处——他是老佛爷的嫡系,这是满朝皆知的,自打入主中枢,他发现这位亲政不久的皇帝,跟他并不怎么合得来。这可不行!皇上和老佛爷的争执内幕,他通过李总管,知道得一清二楚,作为大臣,当然要跟实权者走。
  可是,老佛爷今年多大年纪?皇上才多大?!万一老佛爷。。。。。到时候还不是皇上说了算。自己这个名声在外的“后党”,真的到那会儿,连哭都找不到庙门喽!


  所以,孙德胜这种七爷看好的小人物,也正好是自己下工夫拉拢的对象,谁知道万一哪天皇上想起这个亲爹亲自挑中的人才呢??


  不过,他也确实喜欢这个忠义的青年。


  “你、你这是怎么了??有什么冤枉,跟我说,快起来、快着,让别人看见了像什么样子嘛。”荣中堂亲手扶起孙德胜。


  孙德胜热泪盈眶,荣中堂这番话,像一个巨大的磨盘,压在了他心里,他这才真心体会了:大清国的官儿,真不好当!


  “下官失礼了!请中堂恕罪。下官职位卑微,并不是为了闹事、显摆自己本事,是此案大有玄机,为冤死的人喊冤呐,盼望中堂大人明镜高悬,不为卑职,就算为死去的冤魂讨个公道吧!”



  荣中堂沉吟着,觉着这人确实有点不识相,不就死了俩人嘛,大清国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人!死个千八百人,只要在奏折里轻轻写上一笔认罪的话头儿,上头就开恩不问了。


  孙德胜稳稳心神“中堂大人,我不是孟浪之人,此案的玄机,就在于死者和凶犯。。。。。。”


  “别说了,德胜啊,我方才说的你没听进去。这样吧,这案子你就交给刑部罢了,等万寿庆典过了,我亲自过问,怎么样??”


  孙德胜疑惑的望望气定神闲的荣中堂:“这。。。。中堂大人一言九鼎,当真?”


  中堂呵呵笑了“当真,当真,我不仅要亲自过问,还要提拔提拔你呢!说,你想在部里还是去军中呐??”


  “下官、下官才疏学浅,还是想留在都察院。以。。。。”


  荣中堂笑着拍拍他的肩膀:“坐下,你的心思我知道,这事你也别管了,我放在心里,以后有工夫,常来我府上坐坐,我顶喜欢你这种有志气的年轻人。来,酒宴备好了,入座吧,今儿准备准备,明天把案卷送到刑部去吧。”


  孙德胜受宠若惊的被中堂大人拉着,坐了紫檀镶大理石的圆桌外,张小哥喊了一嗓子上菜,各种水陆珍奇山珍海味,满满摆了一桌,全是辽东的野味儿和江南的海鲜。


  连那盘碗,都是一色的雍正粉彩官窑,端的是美食美器,富丽辉煌。


  孙德胜像是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低头味同嚼蜡的吃着、喝着,过了一个多钟头,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吃喝了些什么,这才起身准备告辞。



  荣中堂显然对自己一番话语说服了犟驴一样的孙德胜很满意,知道自己没白费工夫,想了想,从腰里解下一柄一尺多长的顺刀,蓝色鲨鱼皮镶金边的外鞘,镶嵌了十多颗宝石珍珠,把柄是紫铜刻花嵌金丝的,拔出来碧蓝碧蓝冷飕飕的刀锋,十分锋利。


  “你别推辞,宝剑赠英雄嘛,这是伯王爷送我的,也是僧王爷家传的物件,你是僧王爷属下的功勋之后,当有此刀,来,挂上!小张,给德胜挂上!”


  张小哥赶紧过来,半推半强迫的,把顺刀给孙德胜挂在腰间,孙德胜半跪谢了,这才离开了荣府。


  浑浑噩噩的回了家,孙德胜像是得了一场大病似得,浑身一点力气没有,脑子里也是一片空白,找了一瓶烧刀子喝下去,才总算平息了自己胸中燃烧的火焰。


  他知道,自己算是败了,南城老百姓口口相传的这位“孙青天”算是彻彻底底的败了,他死也不明白,就为了一个人的万寿无疆,难道连老百姓显见的冤案都得等好几年!!


  喝的脸红脖子粗的孙德胜,在自己屋里半哭半笑着,折腾了一夜,可把老太太和媳妇儿吓坏了,可俩人还不敢问。


  第二天,头疼欲裂的孙德胜刚起来,用凉水洗了洗脸,又擦擦身,外头匆匆进来几人,头前的是脚步踉跄,一脸清灰面无人色的文老爷。


  “老哥,你、你这是怎么了??通州的事办完了?张成栋和周佳的家人呢??是不是要遣送回乡?你说话啊!”


  文老爷像突然大白天见了鬼似得,嗓子里使劲挤出了哭声,即惊怖又恐惧,把身边扶着他的衙役和孙德胜家人吓了一跳!


  “死了!!全死了!!张成栋老婆和大儿子,被周家的人围着又骂又打,一见我送去的棺材,叫起了撞天屈!陪我去的刑部司官,说张成栋是凶手,她一口气没上来,一头碰死在棺材上!!他大儿子气愤不过,要写状纸为父亲喊冤,被刑部司官重责了40大板,当场打死了!!”


  咣啷!!一声巨响,石墩子上洗漱的铜盆,被孙德胜一脚踢飞,散落的水珠子,溅了自己全身,在他眼里,那不是水,是血淋淋的真相。。。。。。。

  



  顺刀,是清代皇室男性成员和满蒙八旗贵胄、王公亲贵随身佩戴的特别兵器,形制如短剑。

  一般一尺多长,用来作文具刀或护身短刀,据清宫档案《穿戴档》和《内务府陈设档》记载,皇帝腰带上都会佩戴顺刀,而且,大内各重要宫殿和皇帝的起居室内,在宝座边上,都会陈设一把顺刀,以防止出现意外。八旗军中,顺刀也作为健锐营和亲军营的制式装备,是清代一种特有的短型兵器.
  二十


  这案子确实不能再审下去了,这不,还没结案呢,又搭上两条人命!!刑部尚书铁大人还算“不错”,小小惩治了打死张成栋儿子的司官,又从刑部公费里拿出500两银子,代为赔偿给周家,周家得了银子,又知道凶手张成栋已死,加上刑部严令——恩科会试在即,此案已结,令河南省衙役,把周家、张家的棺材一律遣返回原籍安葬,不得入京增添什么晦气,因此,周家也不在追究了。


  只是,周家拉了一个棺材,而张家,是三个。幸而张家还来了本家的两个近亲,只得洒泪护送着三具棺材,回乡不提。


  总算是一片云雾散了,孙德胜怏怏不乐得把案卷和一些物证整理好,上交了刑部衙门。文老爷,也算是在九门提督那大人有一个交代。


  不到三天,刑部全然不是平时拖拉推诿的审案方式,以最紧急的结案文书呈奏御前,又发了朝廷邸报,算是糊里糊涂,结了案。


  孙德胜在衙门里,瞪眼看着眼前这份邸报————据刑部奏:近来京师南城悦来客栈一案,经南城巡察御史、兵马司指挥联合勘察,报都察院、刑部复核,现已查明:举人张成栋与贡生周佳,酒醉中言语不和,互相斗殴,张成栋失手杀死周佳,后落荒而逃,于左安门外护城河内,失足落水而死。事实俱在,物证齐全,现判张成栋,按《大清律例》之斗杀律,失手杀人致人死命,以斩监侯入罪,秋后处决。唯张成栋逃亡时失足落水已死,已受天诛,不予追究,惟案犯张成栋之妻、子来京后,肆意嚣张、扰乱官法,其妻糊涂无知,撞死棺前,其子因伤痛过度,暴病而亡。臣等,念王法无私,而圣上有好生之德,不予追究,以臣部中公费银500两,代为赔偿周佳之家属,令二人家属将棺木妥善护送回乡入葬。特此奏闻皇上,伏请圣裁。

  皇上朱批——知道了。钦此。


  据礼部奏,恩科会试,五日后,照常举行,奉上谕:会试副主考,著添派南书房行走、吏部掌印郎中、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郎中潘世兴去。钦此。

  。。。。。。。。。


  “狗屁!!”孙德胜愤怒的把邸报狠狠揉成团,扔进化纸缸内。孙德胜虽然气愤,可到底荣中堂给他留了话,他也多了个心眼儿,把所有案卷偷偷连夜誊写了一份,物证也挑了些最重要的,秘藏在床底下,等到凶犯落网,被害者昭雪那天,还能用得上。


  但,这个机会很可能没有了。


  虽说孙德胜、文老爷并没有受到上司的惩罚,也算他转弯转的快,一床锦被子遮盖过去,补上了诸位大人的脸面。可毕竟伤了几位大人,尤其是军机大臣、刑部尚书铁大人的面子,恩科会试后,本来都察院轮值南城,该派的人却没来,孙德胜还是六品御史,文老爷更别说了,俩人又扎扎实实在一块堆儿坐了1年多同事,好似被人遗忘了。

  不过,等到又过了一年,老佛爷万寿节庆,这位执掌朝政几十年的西太后,抚今追昔,觉得好容易从20多岁守寡到今天,把大清国治理的还不错,颐和园、西苑和大内的修缮、景点的布置又日益完成,觉得自己不容易,大臣们也不容易,要对大臣施恩,也算为自己的六十万寿大典买个好儿。
  就叫来军机大臣,一口气下了十几道懿旨,追授、加恩和抚恤从同治元年到光绪年间,跟她一起操心受累的王公亲贵和文武大臣。死去的、被贬的、革职的一律加恩免责,复还原品原官,追封、追赐后代家人,在职、在朝的,着实封官赐爵,重赏金银锦缎。


  消息传来,大小官僚们大大风光了一回,真是普天同庆、万官欢呼!!这些大小官儿们,忍不住在家就山呼万岁万万岁喽。


  孙德胜可算撞了大运,天上掉馅饼,没砸着别人,砸着他了。


  不知谁鼓捣的,估计是荣中堂说了话,朝廷竟然想起来孙德胜的爷爷,跟随蒙古亲王僧格林沁镇压捻子,为国捐躯这档子事儿,军机处的单子上,赫然把他也列入了功勋后代,又加上僧王爷的几位公子爷,都在朝廷当大官,看见这位功勋是随着老阿玛鞍前马后一起殉国的,也在御前大大表扬了一番,加上万岁爷又想起来,自己亲阿玛七爷多年前提过孙德胜这个人。

  于是,礼部奉旨查议,应给予以优等功勋之后待遇。


  万岁爷高兴,荣中堂自然乐得凑趣,几位僧王爷的公子们,在朝廷里也跟着凑趣,想了半天,孙德胜是汉人,没有爵位,他爸爸一辈子的候补官儿,也算清廉。


  万岁爷琢磨琢磨,跟荣中堂说:满汉一家亲嘛,有功就得赏,还得重赏。不然以后遇上事,谁还给朝廷出力呢??


  于是乎,一道特旨传下来:孙德胜的爷爷,因为有野战功勋,为国捐躯,忠义可悯,特加恩,追赠世袭二等阿达哈哈番,因是野战功勋,可以世袭罔替,不必降等承袭,而孙德胜的老爹,一辈子候补,也没有实缺,也是被追封为二等阿达哈哈番,加三品正卿衔。孙德胜呢,更不用说了,以武进士正途出身,又是都察院的现任御史,立即承袭爵位,升任正四品京堂,不论哪个衙门,遇缺先补。加赏白银200两,缎匹照例!!


  这道旨意下来,顿时轰动了南城和都察院的老爷们。


  谁都知道,这阿达哈哈哈番,是乾隆爷钦定的满洲八旗武功爵位,自从十全武功之后,历经嘉庆、道光直到咸丰年间,才赐予了平定长毛叛乱的湘军几位统领大人,后来,汉人则再也没有一个人被封爵如此。这是破了天荒喽!!


  那位朋友问了——阿达哈哈番是什么官儿??有这么大动静??


  这阿达哈哈番,是满语——轻车都尉的称号,世祖顺治爷入关,不少八旗中下级武官,都被赐予这种世职,别看读起来绕嘴,可品级正格儿的不低,还是世袭的。


  到了乾隆年间,高宗皇帝为激励将士们,把封爵改为恩封和功封,凡是恩封的爵位,自亲王以下直到云骑尉,世代降一等承袭,而功封呢,一律世袭罔替,代代承袭。


  轻车都尉是汉名,品级三等——一等正三品,二三等,都是从三品爵位,放到外省,能顶一个省里的按察使!

  这回,似乎连老天爷,都对孙德胜雨露天恩普降了。孙德胜倒是不觉得,到了清末,这二等轻车都尉,不过每年多拿朝廷100多两的俸禄银子,可以穿三品的官服,其他,一点儿没什么变化。




  孙德胜的老母亲听了谕旨,高兴坏了,催逼着孙德胜又是放鞭炮、又是大请客、又是修祖坟、又是祭祠堂,又是逼着儿子去荣中堂、僧王爷家里叩头谢恩,闹得孙家乌烟瘴气,她妈抓着上头赏给的四个五十两的大元宝就不松手喽,整天拿出来看,看的孙德胜直肝儿颤,以为母亲疯魔了。


  “天恩浩荡!!天恩浩荡啊!!”老太太闲暇了,成天抱着元宝念叨。


  南城的老少爷们,心里都念佛呢,以为大清国才知道有这么位贤良大臣,好容易得了好报喽!


  都察院那些从不来往的同僚们,也一个劲儿狗屁颠的跑来了,请安的、问好的、送礼的、托门子的,形形色色像是见了大粪的苍蝇,络绎不绝。
  连文老爷也是一天两回的往孙德胜家里跑:“兄弟!!我的兄弟,不,是孙大人!您老人家可是平步青云,天恩祖德深远,升喽!您可别忘了,您这位傻哥哥,还在南城一锅小米粥没熟——熬着呢!哪天见了上面的大人们,也提拔提拔你这位不成器的老哥哥!”


  搅得孙德胜满脑门子官司。


  说起来,也是野猪拱门,这福气,想躲都躲不开。


  孙德胜本来以四品京堂,遇缺先补,可他实在厌烦透了京城里的这些杂八事儿,想寻个清净。在家候补了2个月不到,正赶上荣中堂去天津检阅武卫各军,孙德胜忐忑不安的去了,荣中堂一高兴:“得了!你也别改武职了,文职就挺好,你小子懂事儿,我放你个肥缺吧!”


  就这么着,军机处在吏部保举名单上,列上了孙德胜的名字,光绪爷看了,跟荣中堂说——这个孙某人,在京城也恪尽职守这么些年,很是清苦,又是七王爷当年看上的,朕得给他调剂调剂。


  于是,下了圣命——孙德胜以正四品衔,外放直隶粮储道兼武卫军粮饷处总办!!


  好家伙!!这恩命一下来,孙德胜家里仿佛挤破了似得,成天价涌进来一群不知道哪里来的穷京官儿和内务府的笔帖式,闹着要跟孙德胜当随从,连文老爷都准备活动九门提督府,跟孙德胜去外放。


  为啥?!文老爷说了:“我老弟,这是钻了金山里头去啦!!”


  确实如此,这直隶粮储道,本身就是肥的流油的差事,每年专管直隶省的粮秣粮食运输,大清每年都要从江南,运输400多万石粮食到京城,分散卖给、发给京城的百姓民众、京营八旗和王公亲贵食用。这里面的油水,多是粮储道检查漕运粮船、在江南一带收了货物,偷偷放在粮船上运送进京买卖,单这个职务,就算不贪不卡不拿不要,顶清廉的官儿,一年也得有5万多银子的进项。




  而武卫军粮饷处总办,那更是不得了!


  武卫军五军,完全是仿照德国洋人的军队练出来的新军部队,每支兵马,一年光粮饷,就得100多万银子,加上几十万石粮食补给,那银子,更海了去了,这粮饷处,就是专门为武卫军提供粮饷管理支出的总衙门。有懂行的人说——这里头的官儿,放屁都能油了裤裆!

  在这里当差的老爷们,每年过手600多万银子,就算再清廉,一年也得有个7、8万两银子的出息!!


  而京城里,连户部尚书这位朝廷管钱粮的首脑大人,每年的俸禄、养廉银子加陋规补贴,也不过3万多两,可见孙德胜钻进一座多大的金山。


  为了避免请托儿走后门的那些龌龊官儿,三天之后,孙德胜就单独一人,出了京城,去了天津驻地。

  话分两头,孙德胜虽然当了肥差事,可一直心心念念的想着荣中堂答应他管案子的事儿。


  那就由不得他喽!


  说起来,倒也不是荣中堂食言,说话不算数,而是老佛爷60万寿还没到正日子,小日本子就打上了门,两国打了个昏天黑地日月无光,最后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李中堂去日本被逼着签订了《马关条约》。
  荣中堂还顾及着武卫军,又得在军机处调兵遣将,所以这点案子自然无从提起。


  等过了甲午年,还没等孙德胜提案子,万岁爷又闹着变法维新,老佛爷棋高一着,先命荣中堂以大学士的身份,出了军机处,顶了李中堂的位子,做了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还兼管着武卫军差事。


  荣中堂来了天津,更是对孙德胜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却毫无索取大加赞赏。经常让他陪着说话,可孙德胜一提到案子,就被荣中堂拿话岔开——再等等吧,朝廷多事,何必多此一举呢??等过两年平静了再说。


  这一等,又遇上了戊戌变法和老佛爷软禁了万岁爷,再次垂帘听政,一道旨意,荣中堂又回了京都,重新领政,自然见不大着了。


  这几年在任上,等的孙德胜是百爪挠心,可差事,他一点儿没落下,不仅没落下,由于他执掌粮饷处严明认真,跟各军的统领大人,都熟悉起来。


  前后左右中的武卫军统领大人和将军们,都知道,天津这儿的总办,是个刚直忠义的汉子,不仅领钱粮再也不要贿赂银子和大把的银票,像文官似得看不起武将们,反而对各军的兄弟是多有照顾、多有通融之处,大凡发给军中的粮食,全是江南的新米和北方的新面,银子也不再是成色低的杂银,都让孙德胜一遍遍跑京城,换成了崭新的大银元。


  这孙德胜呢,虽然正直刚方,可对将军们一点架子没有,也没酸不拉几的书生气,倒是时不常去各军玩玩枪械,看看训练队形,赶上饭点儿,就跟统领将军们一起喝酒吃肉,也没什么忌讳。

  他自己没感觉,武卫军这些上到将军统领,下到连队军官,可都拿他不当外人,在营地里一提起粮饷处的孙老爷,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着实大名鼎鼎哦!


  这不,到了八国联军进北京的前一年,驻扎在小战的袁大人,还要跟孙德胜拜把兄弟,底下的几位大将也跟着起哄,弄得孙德胜没头没脑的,幸亏山东闹了义和拳,朝廷命袁大人去镇压,不然,这把兄弟还真拜成了。


  然而,那件案子,却遥遥无期的推迟下去了。。。
  庚子年,联军入侵中华,两宫仓皇西巡,孙德胜早就得了荣中堂发来的消息,提前撤走保护了一大批粮饷,藏于山东边上,自然被山东巡抚袁大人,扎扎实实密保了一本,说他忠义能干。


  而跟随两宫西巡的,则是那位新进了小军机的达拉密章京,潘学士。


  潘学士在西安给孙德胜也说了不少好话,自此,朝廷颁布命令,孙德胜以正三品卿衔的名义,参与了李中堂的议和,成了庆王的随员。


  那当儿,正赶上日本、美国在北京城军纪严明,日本又传入了警察制度,庆王爷奏请,让孙德胜跟徐菊人做了同僚,一起建立了大清的警察队伍,孙德胜在两宫回銮那年,成了巡警部的帮办大臣,巡警学校的副总教习。


  而没几年,孙德胜的老太太一命归西,荣中堂也一病而亡,大清国也走到了头,正当孙德胜守制完要升巡警部侍郎,辛亥年到了,大清完了。


  孙德胜算是半赋闲了。


  为啥呢,自袁大总统到段总理大人、冯大总统、吴大帅、曹大帅,哪个都是他在小战熟悉的老哥们,连那位张小哥,都做了参谋总长,还能忘了他??


  也是孙老爷不爱拍马屁虚奉承,老哥们儿走马灯一样轮流在台上扮演着王侯将相,台底下,他倒成了京城治安的总顾问,还兼着什么议员啦、设计委员什么的,每个月,都领上一大笔不菲的大洋,就算领了北洋这帮老兄弟的情谊。


  他也时不常指点着京城巡警里这些徒子徒孙们,破几个案子捂得,就当一乐儿。


  只是风雨流年,树犹如此,这些年,这些人年纪都渐渐大了,宣统小皇上被冯将军赶出皇宫那年,他三儿子一病而亡,还把母亲带走了,幸而几年前,孙老爷又得了一个四儿子,算是门丁兴旺。


  而转过没几年,小潘学士也驾鹤西去,小莲老板亲自护送棺椁去了江南。


  那年悦来客栈的案子,却没有被京城的老少爷们忘记,被老人们口口相传,成了大家伙儿茶余饭后的佐料。


  孙德胜,一直等了20多年,还在一直等着。。。。。。。。
  古砚记上部结束,休息一下,咱们开始下部。这个故事比较长,请朋友们耐心欣赏,后面精彩继续。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