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喜欢故事的朋友们多多关注支持,要有耐心,后面的故事更加精彩。
古砚记——下部
二十一
民国三十一年,这年,正是小日本子侵我中华,战局最为复杂的一年。
四月里,河南省发了大灾,先是雨雪交加,没等过去,刚被打得七零八落的冒出来的庄稼苗子,又让一群不知哪儿来的铺天盖地的蝗虫,啃了个干净,整个河南,西边是我军,东边是日军,还有什么会道门、红枪会等等地主土豪建立的武装,抢掠烧杀丝毫不亚于日本人,把一向物产丰富的中州大地,搅得天翻地覆日月无光,老百姓整个村镇的流离失所,背着儿女,拉着父母出去要饭,没等要到多少饭食,一个个倒毙在路上,被尘土覆盖。
真是赤地千里、哀鸿遍野。
一些难民逃难去了临近的陕西、山西和湖北边上,一些随着京汉铁路,就进了河北、山东,有些命大的,也要着饭,来到了北平城。
其实,自打北伐成功,国都迁到了南京,北平,这座有千年历史的6朝古都,早就旧日风光不在,逐渐沉沦了。
不少的政府新贵和机关、外国使馆都迁到了南京,有钱的大户人家、商人、富豪,也有不少追名逐利,想领略一下江南的春色,也跟着去了南边。
迁不走的,大多数前清的遗老遗少、旧时的王公亲贵和最多也是最普通的,老百姓们。
这不,连北京城,也被改为北平了——自打成祖永乐爷改北平为北京,都叫了600多年,一改名字,老少爷们还真不习惯。
街上的行人少了、买卖铺户也少了,有钱人少了嘛!东单、西四、鼓楼、东安市场昔日那热热闹闹,挤挤攘攘的人群,也仿佛少了。
就剩下普通的老北京,还在坚守着他们的故都。
到了卢沟桥事变之后,北平城,更加衰败不堪了。
而现今搬到翠花胡同的当年南城赫赫有名的孙德胜孙老爷,也像这座旧都一样,老了。
现年74岁的孙老爷,着着实实成了孙老太爷,脸上的老年斑和灰黑二色掺杂在一起的稀拉拉的头发、眉毛和胡子,跟沉暮苍茫天空下灰蒙蒙矗立着的崇文门高大灰暗斑驳陆离的城墙一样,都进入了暮年。
不过,跟其他种花养鸟的老头子不同,孙德胜虽然暮年,但身体倍儿结实,高大的身材一点都没塌陷,每天早晨,他都要用冰凉的井水,不停擦拭着自己依然结实虬结、古铜色的上身,喝几碗茶,再吃下儿媳妇买来的甜油果子、咸油果子、肉末烧饼或是焦圈豆汁。
吃完饭,他必然要穿上干净的大褂,白袜布鞋,提溜了那根桃木夹层的文明棍儿,腰里别上当日荣中堂送他的顺刀,口袋里装上怀表,大摇大摆的出门去遛弯儿,有时候,直接去南城,有时候,去天坛根儿练嗓子。
不管他去哪儿,必定要遇上一群多少年来就住在这里的熟人打招呼“
吆!!孙老爷!您吃了?您早!!
孙爷爷!您吉祥!身子骨硬朗!
孙老哥!吃了??还是您行,几个儿子都出息,又孝顺!出去溜溜??
他孙爷爷,您早班儿??
自打一出家门,在胡同里,就开始着这种善意和善良的恭维,那是发自内心的敬仰或是敬佩。等到了大街上,遇上的熟人就更多了,不管是谁,只要跟老爷子打招呼,孙德胜都会舒展着长长的寿眉,冲人家点点头示意,或是拱拱手,一派的文雅气质,完全没了年轻时的血气方刚。
这是张仁慈、柔和、普通的老北平人的脸庞。
走累了的孙德胜,或是找个茶摊、或者茶楼或是饭馆歇歇脚,喝杯茶,跟掌柜的聊上几句,再继续自己的巡游,到了南城地界儿,那熟人就更多了,说了千万遍的话语,怎么说就是不厌烦,那些老街旧邻们,都晓得,这位高大慈祥的孙老爷,四十年前还了得??!!那是南城的一方土地爷!甭说别的,就是现而今这些台面儿上跟日本人眉来眼去认贼作父的大人们,哪个不是孙老爷当年的同僚朋友??更别说京城里这些跟着日本人屁股后头的伪警查的大头头、小头头,哪个不是孙老爷当年的学生、徒弟、徒弟的儿子、甚至孙子。
虽说孙德胜跟这些人没一丝来往,可毕竟威望还在,老百姓都说:看看,人家孙老爷,哪朝哪代都吃香!!
就是这种敬畏、敬佩和恐慌依赖聚集起的情感,让四九城的老少爷们见了孙老爷,还是点头哈腰恭敬有礼的很。
孙德胜也非常喜欢这种感觉,他爱北平,更爱北平的老少爷们和一切的年节习俗甚至衣食住行,他觉得,这是世上最文雅、深沉和高贵的地界儿,没有一丝走味儿。
所以,这种无冬历夏的遛弯儿,成了孙德胜晚年以来,最有意义,也是最有趣的老年活动。比搓麻将、遛鸟、没完没了的喝酒喝茶混吃等死,要有趣的多。
@期待恐慌翻身成功 2016-05-15 08:37:00
三爷,天涯第一次回复给了你。写的的确精彩,我算明白催更朋友的心情了。支持三爷,哪天出书了,记得艾特我一下。我多买些,送给朋友。
-----------------------------
谢友支持,您过奖了,借朋友们吉言,到时候肯定要请朋友们多多捧场。
@期待恐慌翻身成功 2016-05-15 08:37:00
三爷,天涯第一次回复给了你。写的的确精彩,我算明白催更朋友的心情了。支持三爷,哪天出书了,记得艾特我一下。我多买些,送给朋友。
-----------------------------
谢友支持,您过奖了,借朋友们吉言,到时候肯定要请朋友们多多捧场。
他喜欢听老百姓对他的各种议论,尤其是大部分60岁以上的老人偷偷议论——瞅瞅!日本人在咱这儿这么多年,人家孙老爷还是那么红光满目身体结实,活得那么有滋有味,这心气儿,咱得学着点!您瞧着,小日本子长不了!总有咱们打胜的那天。。
孙德胜这位老人瑞,简直得成了南城老少爷们心里的期盼和定心丸儿,无论这种期盼具体是什么,反正,大家伙儿看见孙德胜大摇大摆的每天遛弯、聊天,就觉得北平还是北平,还是600帝都的天子脚下,心里头踏实极了,日子再怎么苦难,就得忍着过,那个小日本子,屁大点儿的国家,跟咱们老中国死磕,早晚得滚蛋!
孙德胜心里有数,他这么天天身干立净的出去遛弯,练嗓子,甚至提溜着文明棍,或是看见日军巡逻的军队自己显示出那种不亢不卑的老年间派头儿,就是为了给四九城的老少爷们打气!他自己,必须提着气,让那些鬼子汉奸们瞅瞅,咱们老北平还是老北平,老中国还是老中国!
内心深处,他也恨!恨咱们自己军队的撤退、恨汉奸们的奴颜卑膝、恨南京方面的逃跑、恨贪官污吏丢下老百姓如丧家之犬,但是,他最恨的就是四九城挂着的膏药旗!
自打前清那会儿,他的案子就因为中日甲午大战,被荣中堂推后耽误了,一直到现在,也没个说法,这是最直接的原因,他不明白,怎么练兵练兵,练了50多年兵,前清还是跟世界第一陆军强国的德国人练的,后来也是,怎么就打不过一个弹丸之地的小日本子呢?!
后来的恨,则是因自己待了快一辈子,爱了快一辈子,最爱和平、最优雅也最善良的北平,连带着这座由历代王朝苦心经营,耗费了无数智慧、心血和汗水建成的湖山、园林、宫殿、庙宇、宅邸和他们其中郁郁苍茫的古松柏、汉白玉的桥梁和红墙黄瓦与那四季不谢的花草和文物典章,以及最清脆悦耳的语言、最温厚热情的礼貌、诚实无欺的买卖交易、不急不慢的家长里短的生活,都在一阵阵飞机大炮的轰鸣中,被那些矮墩墩举着膏药旗的茹毛饮血、杀人如麻的蛮夷外族霸占了,糟蹋了!!
他是武进士,当然读过书,后来隐退之后,又读了更多的书,古今都不少。他深切的理解了孔圣人说的——以夏变夷、未闻变于蛮夷者也。
在他心里,小日本子就是蛮夷,是比蛮夷更畜生的畜生。
只是,这种恨,被他深深的隐藏在那双眼睑后面,毕竟,他也老了。
不仅老了,孙德胜还有一大家子人,还有过的不错的日子。
北伐成功那几年,市面上不景气,潘学士病亡,小莲老板亲自陪着潘学士一家回了江南老家,潘家这座大宅子,就让孙德胜用三瓜俩枣的银子买了下来。虽说日后小莲老板又回了京都,自己开了戏班,自己做掌柜,孙德胜没少照应,可自己家里人也多了起来,南城的小院子,住不开了。
孙德胜有仨儿子,原本是四个,老三那年病死,他妈一急,也去了。原本的老四,就替补了老三。
老大考了国府的文官考试,成了税务部门的一个官僚,跟着国府迁到了开封。现而今又升官了,经常偷偷给家里捎东西。
老二呢,脾气最像孙德胜,从小是个皮猴子,长大了不爱读书,就爱练武,后来拜了南城跤王张大头为师,在天桥也是有一号的人物,最近年景不好,老二又去火车站做起了扛大个儿的大把头。为人倒是跟孙德胜一样仗义正直,就是脾气躁,火气大,孙德胜也不管他在外胡天胡地的闹,把南城小院儿给了他。
老三,就是原来的老四,一直跟着孙德胜长大,他妈跟三哥死的那年,他才几岁。后来去商铺里当学徒,孙德胜把前清当官时,赚的那些油水银子,拿出一些,开了两家当铺、一家粮食店和一家绸缎铺子,让三儿子做大掌柜,自己是东家。
三儿媳妇,娶得就是文老爷家的小侄女,他俩倒是天上一对、地下一双,三儿媳妇是典型的北平管家妈那样的品格儿,一天到晚闲不住,忙完了老的忙小的,精力旺盛的吓人,又觉得翠花胡同三进大院子太大,家里雇的俩人都成了摆设,自己不仅包揽了全家的活计,还雇了人,在胡同口,开了个小杂货店,特别会精打细算,跟她大爷文老爷,真有一比。
现而今,俩人生的大儿子都快17了,跟爷爷最贴心。
大儿子不在身边,二儿子自己在外头闯荡,大院子又大,孙德胜就接长不短的,把老二媳妇和孙子孙女接家里来住一段,老二别看人高马大粗陋,可心里非常孝顺,有点好吃好喝的,都先紧着老爷子,这样,孙德胜还能多跟二儿子见见面儿。
潘学士全家走的时候,翠花胡同院子里的粗笨的家具摆设和书籍字画、花盆鱼缸,有些留了下来,归了包堆儿一股脑卖给了孙德胜,等搬进来,孙老爷才觉得,晚年真的有个养老的地方喽!
三进大院子,外带了一个马棚,全是青砖壁垒、黑油漆大门,三凳的宽台阶,左右上下马石,进了院子是木头屏门,一拉溜倒座的南屋,宽敞明亮的四合院子,游廊、鱼缸和花草都很齐整。别看潘学士最后官才做到吏部侍郎,可人家在军机处,做达拉密章京领班,就6年!光那些外官的冰、炭两敬、节日的礼单,每年都得好几万银子!不然潘学士家里的,也不会急着回家,把这么大、这么整齐的院子,千把两银子就卖了,还外带着不少家具器皿。
孙德胜,像一切老人一样,在院子角落种了不少秋海棠、月季和玉簪花,又买了不少大盆的石榴和夹竹桃,分布四周,一到春夏,满院子的繁华春色,红绿花卉,坐了摇椅静静看着,心里甭提多舒坦了。
他的家人和院子,也是他把恨深藏在内心的一个重要原因,还有一个,则是当年那件悬而未决的案子。。。。。
二十二
河南的饥荒越发严重了,满街桶子都是逃难的人群,老的拉吧着小的,破衣烂衫衣不遮体,褴褛着头发,赤膊着身子,在垃圾堆里跟苍蝇、野狗一起争夺着残羹剩饭,可惜北平的饭馆子也不像原来那么兴盛了,每天的客根本不满座儿,这样,也少了很多救济灾民的下水。
这天,天蒙蒙亮,孙德胜孙老太爷就起床了,院子里静悄悄的,他听到街门轻轻响了,就知道,肯定是三儿媳妇早早的出去买早点了。
家里房子多得是,前面五间大厅,三间做了客厅,东西屋是打通的,一间书房,一间小客厅,左右厢房,是预备着亲戚来住的客房,南屋则是家里的厨子和看门的住所。孙德胜住在中间五间大房子的东边,中间算是他的起居室,西边是他孙子,小名小柱,大名孙恩斌的卧室,老太爷疼孙子嘛。
新修的东厢房五间,是他三儿子和儿媳妇的住所,西厢房是给二儿媳妇和孙子孙女预备的,还有两间小屋,是给俩仆人预备的。
因为家里开着买卖,最后一进大院子,除了厨房和杂物室,就做了库房,粮食、当铺的当头儿和绸缎布匹,堆得满坑满谷的,孙德胜有自己的想法——放在家里,怎么都放心。。
儿媳妇出去这会儿,孙德胜起床了,先喝了几杯沏好的小叶儿茶,消了满肚子晚上睡眠的浊气,到了院子里,大铜盆内,儿媳妇早已预备下了温水和毛巾,孙德胜老了有些讲究,他厌烦仆人们的伺候,觉得儿媳妇伺候,更能体现出自己作为一家之主和老太爷的气派,因而,文氏媳妇儿,又多了一项任务。
擦干净上半身,又洗了洗脸,孙德胜顶舒坦,在院子咳嗽两声,声如洪钟,这是提醒满院子的人,都该起床了。
这些年,家里算是连闹钟都省了。不过,这声音对睡在西厢房的小孙子是没有效果的,才上了中学不久的孙子,不爱读学校里教的日语,连去学校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急的他妈他爸说他,也没用,就喜欢跟爷爷在院子里练武艺,一练就是多半天,能吃能睡,身子骨巴巴往上长,他爸妈还不好说什么,孙德胜倒是喜欢的紧,可老这么着,不叫事,三儿子是买卖人,又不懂学习,他就托人跟交往广泛的二儿子说了,要这位二大爷帮忙。
三儿领着三儿媳妇进了大厅,跟老爷子请了安,端上来早点——老几样,甜、咸各半的煎油果子、炸得焦黄的焦圈、芝麻烧饼、枣面儿粥、豆腐脑儿和几种精致的小酱菜。
“爸,您歇息的好?”还不倒40岁的三儿显得比实际年纪还年轻,留着大背头,穿了团花洋纱大褂,下头是府绸裤子和一双黑亮的大皮鞋,在这位老爸爸面前,他显得恭敬的有点过头,毕竟是老生儿子,小时候没吃过什么苦头,可跟自己总算很贴心。
“好,坐下吃饭吧。”孙德胜由媳妇儿伺候着坐了正中的紫檀太师椅,
“爸爸,您尝尝这个,今儿的油果子炸得好,就是枣面儿粥甜味不够。这鸡蛋是二哥上个月送来的。我想着,过几天从柜上拿点儿小米回来,早晨给您熬粥喝呢。”
三儿媳妇长得很均匀,忙里忙外的一把好手,就是有些坐不住,不停给公公和丈夫夹菜,难为她自己还吃的挺香。
“别那么费事,这年月,有吃的就不错,没瞧见外头那些难民,可怜见的,老三,回头你去铺子里看看,也赊点粥捂得。天灾呐,还有小日本子,这日子怎么过!对了,给小柱儿留鸡蛋了没??”
“留了,他才多大,整天吃的跟您一样,外人知道了不挑眼?”三儿媳妇笑着给老太爷夹了一筷酱菜。
“爸爸,柜上您放心,虽说这日子口儿,买卖都不好做,还讲究着,乡下的有钱人和日本人,不少也得吃、穿咱们粮食和绸缎,商会倒是吆喝了,要各家出点钱,趸点儿粮食救人。”
一听日本人,孙德胜脸色拉了下来:你不会自己在铺子门口赊粥,跟商会什么关系?!那些难民有口粥喝,就活了性命,咱们积了多少阴德!还有,日后那些日本人进来买,别给他们好脸色!”
三儿知道惹了爸爸生气,赶紧恭敬的说“是,您老说的是!!回去我就布置,可。。。。万一别人家没赊粥,咱们这么办了,难民不都跑到咱儿来了,这么着。。。。。”
“你太死性!爸爸让你赊粥你就去赊粥嘛,家里又不缺吃喝的,听说四大恒和八大祥人家就动起来了,再者说,你一去,不就带动了别的铺子?去叫几个巡警来维持着秩序,不成就请二哥叫几个徒弟来,事情不就稳稳当当办下来了?谁还让你赊一年呢??过了五月节,这就差不多了。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爸爸?”
听了儿媳妇这番精当的算计,孙德胜嗔怪得看了看儿子,还不如一个娘们儿。
三儿被媳妇数落一遍,瞧父亲暖了脸色,知道说中了他的心里,讪讪笑了“就你主意多,你那个小杂货铺还不够你忙活的??”
“别看铺子小,抓到碗里的都是肉,五月节我还想给爸爸多做几件衣服呢,眼瞅着天热了。。。。”
孙德胜知道媳妇儿孝顺,还是笑道:“你小铺子那点钱,买盐不咸打醋不酸的,你自己留着当体己吧,留着给小柱娶媳妇,花在我身上也都浪费了。”
“您这是说哪里话呢?我看舅舅快七十了还整天捯饬呢,上次他穿的纺绸大褂不错,想好了,五月节给您也做两件,甭说娶媳妇,小柱他才多大小?您还得硬硬朗朗的再活20年,小柱儿再给您生个重孙子,四世同堂!!”
@北_林 2016-05-16 22:51:00
简直停不下来!谢谢楼主。真想知道小莲长什么样。??
-----------------------------
谢友支持!看图,小莲老板长得大概这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