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这是一个关于信念的故事,写古砚,也在写人,写那个时代。
故事来源于中学时代,有一次假期,跟爷爷去省博游览学习,因为爱好书画,从小被爷爷灌输了一些书画法帖鉴赏知识,所以在书画文房展厅流连忘返。
在玻璃窗里,发现了一方乾隆、嘉庆两朝元老,大学士刘墉刘石庵的端砚,形制小巧、风格古朴,是一方端砚,侧面,篆刻着刘墉的师兄弟兼好友,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纪昀纪晓岚亲笔书赠砚铭。
“余与石庵(指刘墉)皆好蓄砚,每互相赠送,亦互相攘夺,虽至爱不能割,然彼此均恬不为意也。太平卿相,不以声色货利相矜,而惟以此事为笑乐,殆亦后来之佳话欤!”
爷爷一面指着砚台,一面说:世人多不知刘石庵和纪晓岚的亲密关系,只知道电视剧里分别有俩人智斗和珅的故事。
其实呢,纪晓岚的座师、会试主考之一,就是刘墉的父亲,大学士、军机大臣刘统勋,清代,咱们山东著名的宰相之一。
刘统勋清廉刚正、大公无私,对后辈才子也非常爱惜,当会试后,就看中了纪晓岚的博学多才和问候儒雅,让他跟自己的儿子刘墉平日里多谈诗文课业,互相学习进步。
而刘墉当年博览群书,对书法造诣非常之深,两人认识以后,就频繁的聚会交流,成了亲切的师兄弟,刘墉为师兄,纪晓岚为师弟,也成了一辈子的亲密好友。
清代文人蒋师瀹有诗为证:
城南多少贵人居,歌舞繁华锦不如。
谁见空斋评砚史,白头相对两尚书。
说的,就是刘墉和纪晓岚两人一生交往,直至老年亲密的一段佳话。
后来,有时间聊起文房四宝和其他文房清供时,爷爷说:文房用具里,惟独砚台一种,最具有君子的气质和灵性。
见我懵懂,他老人家拍拍我的头说:砚台,质坚而有棱角,用自己的身体承受墨块一次次的研磨,磨得是墨,磨去的更是人的浮躁浅薄之心,笔墨纸砚四宝里,它坚韧弘毅,是最具刚性的一种文具。再早,还有个故事,说的就是一对古砚。
性格使然,我最喜欢听那些老年间的光怪陆离、悲欢离合、恩恩怨怨的故事。
泡上茶,坐在爷爷身边,听他慢慢讲述,时光也随之变慢。
故事的大体脉络,就是当时听了记下来的,人物的真实姓名当然不可考了,我在故事的中间和结局,稍微改变、删除又加入了一些文学因素,算不上大修大改,架构保留的还好。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阅历的增多,阅读的古籍里,确实记载了不少关于古砚的故事,比如唐太宗、魏征、岳飞岳元帅、文天祥文丞相等等名人的砚台,但是,这一对北宋古砚,从来没有被人写过,乾隆爷跟宋徽宗一样雅好各类文房宝贝和清供摆设,专门派人整理的《西清砚谱》里,也没有这对砚台的记录。
可能是因为年代久远、可能是它们的遭遇太普通、也可能是洒落在民间不为人知的落叶般的老故事太多,不为人知了。
毕业后,随着工作和写作,学习参考了不少历史资料,才发现,砚台在中华隋唐、宋代的宫廷政治文化里,还有一种现代不为人知的历史特性——那就是信任。
如隋朝的大将军、宰相、越国公杨素,是文帝杨坚的嫡系和宠臣之一,杨素刚刚显贵时,有一次,因为跟妻子闹了矛盾,随口大骂妻子:“我要是当了皇帝,一定不会把你这种泼妇立为皇后!!”
不料,杨素的妻子是个大嘴巴,回娘家说了杨素的话,传来传去,就传到文帝杨坚耳朵里去了。
杨坚其人,本身就是个外宽厚仁和,内中阴沉猜忌的雄主之一,听了传言,勃然大怒,将杨素连贬数级,坐了冷板凳。
杨素毕竟是个文物双全的人物,杨坚后来要平定江南的陈朝,庙议之时,选将好选,可朝廷里的帅才不多,杨坚又想起了杨素,于是派人招他回朝,御赐钱百万,金银缎匹器物甚多,其中,就有一方砚台,任命他为儿子杨广的手下的行军元帅之一。
这里有些令人奇怪,杨坚赏赐杨素的物品里,怎么会有砚台呢??
到了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登基后,调派大军,东征西讨,其中,对于带兵的大将们非常倚重和重新,其中,在贞观年间,就对大将李靖、李勣、房玄龄、马周、魏征等人,赏赐过宫廷制造的砚台。
中唐时期的玄宗李隆基,对于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如郭子仪、李光弼和原来当政时期的重臣姚崇、李林甫、杨国忠、高力士等人,也赏赐过砚台。
这些受赏赐的人,文臣、武将和宦官都有,形形色色,但是,都属于嫡系或者功臣。
此为一例。
北宋时期,则有宋真宗,非常宠爱善于溜须拍马、逢迎上意的宰相王钦若,当寇准和王钦若发生争执,真宗不得不对王钦若降职时,特意赏赐端砚,并专门设立了资政殿大学士一职,安慰王钦若,没等多久,就招王钦若继续入朝为相。
在史料中,这种情况虽然凤毛麟角,却凸显出,皇帝对于下赐重臣、宠臣们砚台,仿佛是一种不成文的、别有深意、意味深长的意思。
我在搜集整理资料时,也推测过多次,但是因年代久远,并没有找到合适、合理的解释,而且,元代之后,明清两代皇帝对于文臣、宠臣每逢年节、万寿和大典赏赐物件中的砚台、笔墨、书籍,如乾隆皇帝非常重视的重华宫茶会,显然并没有隋唐、宋代皇帝赏赐砚台的意思,仅仅是一种表示恩宠和联络君臣情谊的表现。
这使我百思不得其解。
后来,在写作一部关于日本近代史的作品,搜集资料时,才在日本近代宫廷文化的启示下,发现了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