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分为二(下)
——《易》经看世界法宝之二
(一)
仔细体会这恒卦可以发现,它里面处处都包含着“一分为二”的光辉思想。
从卦象上看,咱老乡孔圣人的《彖》里说,这一卦是“刚上而柔下,雷风相与,巽而动,刚柔皆应”。
“刚上而柔下”,讲的是由卦体构成上来看,恒卦由上经卦震(属阳,为刚)与下经卦巽(属阴,为柔)这一柔与一刚,也即是“一阴一阳”两个玩艺所组成。这一柔与一刚,也即这“一阴一阳”呀,当然它们就是用“一分为二”法宝所分析出来的结果。
从震与巽,也即刚与柔这两者的行为上来看,它们一方面如风一样地往前飞奔,同时呢,另一方面还在那不停地做着些个该干的营生儿。若把做当下该干的那些营生这一方面看着为阴,则,如风一样地往前飞奔这一方面,它就是阳。这种由“一阴一阳”两方面看待事物的方法,也突出体现了“一分为二”的思想。
《彖》辞“刚柔皆应”则是说,卦象里朗显出来的刚(象征长远的方向)与柔(代表手头的营生)这两者喔,是极其亲密地相互呼应的,是浑然一体的。它们雷来风行,风至雷到,那个亲密劲儿吆,简直就如同一对恋人,是形影不离,如胶似漆啊。您望望,这不就是那一阴与一阳在这“二合为一”,共和为一太极嘛。
可见,由卦象来看,这一卦它完全是照着“一分为二”的思路来作就的。
从咱老乡周文王所作“恒,亨,无咎,利贞。利有攸往”这个《卦辞》里来看呢,其前一句“恒,亨,无咎,利贞”,可看成是就着上经卦震来讲的,是描述这雷的那个动的,是说明在当下“时位”上的这个“位”里,事物该去如何动作的。该如何动作?《卦辞》的意思是处处恒守在个“贞”上才能有利,才能亨通,才能无咎。
《卦辞》的后一句“利有攸往”呢,则可以看着是就着下经卦巽来讲的,是描述那个风,那个行的,是说明在“时位”里的“时”这个向度上,事物该如何去前往的。该如何去前往?《卦辞》的意思是,只有时时有恒,才能有利于所往。
有句话说是“站在天安门,放眼全世界”,这话里的内在涵义,就与周文王这个《卦辞》有些类似,意思都是说,一方面,在当下的“位”上,你要动作好,处处用“贞”的做事方式去干好手头的各种具体营生,另一方面,在长远的“时”这个向度上呢,你还要思谋好,要根据各种发展形势,审时度势看清方向,时时以一种“恒”劲去有利于所往。
在这里,如果把“时位”里的“位”那一方面看成是阴,则“时位”里的“时”这一方面,就是个阳。如此看来,这个《卦辞》呀,你还别说,它实质上也完全是用“一分为二”的方法来看待恒卦这个“恒”,而得出来的一番英明结论哩。
再来看咱老乡周公的《爻辞》。它初爻开门便道:“浚恒,贞凶,无攸利。”说是假如你顾了跑,顾不了吃,顾了其一,顾不了其二,顾了阴,顾不了阳,只顾低头拉车,而顾不上抬头看路哟,啊呀,那你就会大凶而绝没有利处喽。
九三爻从“不恒其德”这个反面来说事,到六五爻上呢,就从“恒其德”这种正面来讲了。并且,就是论起个吉凶来,你都得首先分出个公母来。同是一个“恒”之“贞”,在乾和在坤它都是不一样的,女人与男人的结果都是大不相同的呢。
足见,圣人们这里的那些真知灼见呀,无不都源于“一分为二”的光辉思想。等到有一天,你真正把个《易》悟透了,就会发现,不仅这一卦全是用“一分为二”思想武装起来的,却原来,整个一部《易》,它卦卦都饱浸着这种“一分为二”的光辉思想哩。圣人们正是用“一分为二”法宝去看世界,又恰是用这个“一分为二”法宝来把个《易》作就的,也是在极力倡导人们要积极地用这个法宝去应对世上那万般事物的哇。
@dyzang
(二)
自打古圣先哲们从“一分为二”的世界里,提炼出了这个“一分为二”的法宝,又用这个“一分为二”的法宝去放眼看世界,而后撰就了这部《易经》以后喔,这“一分为二”的法宝,它便伴随着咱中国人从古走到今,一走就是千万年啊。
据殷旵先生讲,古代中国的先祖们,考虑问题便极其重视运用这“一分为二”的法宝。所以,他们考虑起问题来是异常全面,既考虑阴也考虑阳,既考虑自己,也考虑它方。
例如古人狩猎,往往要花好多时间,从四面当中的三面用网围起来,围得是好大一片。但是,不管围多大一片地方,末了,必定要留下一面不围,而敞出个口子,尔后,狩猎者便锣鼓震天、摇旗呐喊地吓唬着那些野兽们,就从开着的这一面口子里冲进去。如果有那年轻、聪明、利落又漂亮的野兽冲进去,一看形势不妙,又从敞开的这口子跑出来了呢,哎,人也不去管它。跑,就让它尽管跑,正好留下个好打种。要捕,主要就狩捕那些老弱病残瞎了眼的,或是头脑简单昏了头不知往哪蹿的,也即是光去狩捕那些活当该让人把它生啃了的如此一些野兽们。这便是古人狩猎的“网开一面”。
你道为啥要“网开一面”?首先是因为有那网开的一面,野兽们才能进得来。你想想,要是四面都封住,这兽们又咋进来?即便是里面有个干净而漂亮的女老虎,外面有个年轻力壮的男老虎想冲进去,总也还得“网开一面”不是。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不管啥家伙,你都得留下个好打种的哇。古人全不像现代人,好吃不留种。你看现如今,像熊猫、斑马这些东西,好多地方都不见了,大概就都是让人给吃掉的。可先祖们那时便能用这个“一分为二”的思想来考虑问题。他们就认为人是阳来兽是阴,我吃饱喝足强壮起来呢,也让你野兽们得以发展壮大,好以此去达到个阴阳平衡,天长地久,也好让俺子子孙孙永远都能捞着些个好东西吃。你瞧瞧,咱祖上把这个“一分为二”法宝用得是何等到位,是多么科学啊!
直到今天,在少数民族地区,有的还依然延续着这样的风俗:于收获的季节里,人们把树上的果子全部摇下来之后,只捡一大半或一部分弄回去,剩下的,便留给鸟兽们去享用,就连虫豸蚂蚁都要让它享受到丰收的果实哩。
在治国安邦上,古人把“一分为二”法宝用得呀,更是出神入化。春秋时代,管仲辅佐齐桓公任齐国相,想取缔无业游民,他就用这个“一分为二”的方法,将全国人民划分为土农工商四民,并各有规定的服装。对无业游民呢,则特别制订了种不男不女的特殊服装,以使其在社会人群中形成孤立。于是,游民便纷纷就业,自然消失。你瞧瞧,能把个“一分为二”的法宝用到此种境界,奶奶的,真叫一个牛。
清朝人曾说这个《易》呀,它是“众学之源”。意思是,那众多的学问喔,归根结底你说咋地?它们竟就都是源之于个《易》呢。若要问,它们到底是源之于《易》里的些个啥东西?其实,就是来源于《易》里的诸如“一分为二”、“三易”等等这样一些光辉思想。
如果你留意一下中国古代的各种典籍就能发现,那里头到处都饱含着“一分为二”的思维方式。像《孙子兵法》这样的古代名著,可以说,它通篇都是以“一极分两翼”思想来作就的,它里面讲的全是些用“一分为二”等法宝来认识和操作各种纷繁复杂的军事问题。
譬如,在“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个杰出的千古不变之命题里,“知彼知己”就是将“战争”这“一极”分成具体的“己”与“彼”两仪。把“己”视为“阳”,“彼”即是“阴”。“知己”就是要知道自己一方的情形,“知彼”则是要知道敌方的情况。“知彼知己”讲的是不能只知一方,而不知另一方。这便是我们常说的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此一来,看问题就进入了个极其全面的境界,打起仗来呀,哎,你就成林彪那样的常胜将军啦。
又如《孙子兵法》里说:“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为啥对三军要夺气,对将军要夺心?因为三军之“形”与将军之身为阴,而三军之“气”与将军之心是为阳。在这一阴一阳里头,是阳尊阴卑,用《周易?系辞传》里的话说即是“天尊地卑”,用伟人毛泽东的话说,就是“阳”为矛盾的主要方面,“阴”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只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了三军之气和将军之心,敌人也就能全面解决了。同样,在“令之以文,斥之以武”里,“令之以文”为阳,“斥之以武”是阴。把这一阴一阳摆拢好了,那个队伍呀,也就所向披靡咧。
另如,孙子说:“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在这里,兵圣孙武不仅从阴阳两翼上来看问题,而且,更深一层地从阴之阴阳两仪和阳之阴阳两仪的层面,也就是由《易》里的“四象”层面上,甚至是“八卦”层面上,对战争展开了深入研究。研究的结果就是,认识和操作任何事情,特别是像军事这种极其重要而棘手的重大事情,只要你能分出个公母来,分出个阴与阳来,分出个“爹”和“娘”来呀,啊哟,你就啥事情都好说,啥问题都能搞定啰。
在文学作品里,“一分为二”思想的影响也是根深蒂固。像那首古诗《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下)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里头,就饱浸了“一分为二”的思想。高山为阳,江水为阴。冬为阴,夏为阳;雷震震是夏天的象,下雪,是冬天的象。“天地合”,即是阴阳合为一太极。你看诗里说的这个大闺女,她想与其夫君长相知的那种欲望,不是从正面(阳面)去写怎样“无绝衰”的,而是从阴面(反面)去写如何才敢“与君绝”的。这一来,那种含蓄的艺术美就自然流淌出纸面来了。从诗里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她想与其夫君长相知的那种欲望是何等强烈,强烈到只有山没了陵,江水枯竭;冬天,爆雷震震,夏天,大雪飘飘;天地合而为一,阴阳合为一太极,连人一起捎带到另一个世界里去了之时,这才敢与君散鸟伙。可最终呢,操它,所有“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下)雪,天地合”这一些,却又都是根本就不可能的,这不便是说,今辈子想让俺“与君绝”,那是绝没有指望了嘛。你看这诗,从高山到江底,从寒冬到苦夏,从阳到阴,又从阴到阳,那份情,那份爱,上天入地、翻江倒海,表现得是波澜壮阔、淋漓尽致,而说到底呢,它里头是始终句句不离“一分为二”的思维方式。足见,诗人“一阴一阳”原理的功底何其深厚啊。要不,你说他咋能写出这等好诗来。咹?
再说俺老乡李清照那首《玉簟秋》——“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首《玉簟秋》,原本它的词牌名字叫《一剪梅》,就因为清照老大姐这首《玉簟秋》写得好,啊呀自它一问世,《一剪梅》的词牌也就又叫《玉簟秋》了。你道这《玉簟秋》为啥作得人见人爱这般好?却原来,它里面也是浸饱了“一分为二”的光辉思想哩。你看“红藕香残玉簟秋”、“罗裳”、“兰舟”象地,为坤;“云中锦书”和大雁们,则象天,为乾,这是一阴一阳。“月满西楼”,当然就“月不满东楼”了。单说“月满西楼”而不提“月满东楼”,便是挺阴而抑阳,如此就朗现出好一种阴郁之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呢,则是阳阴“二合为一”而又阴阳“一分为二”。“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又是“一极分二仪”咯。以此结尾便把个愁情中人活生生地拖进了那种无限忧思的境地。旧年间的人“数理化”学得少,一学就是“四书五经”。瞧瞧俺这老乡李清照老姐姐把“五经”之首的这个《易》,悟得是多么透辟,用得是何等得当啊。
实际上,就连春节老百姓大门上贴的那个对联呀,它里头都有道不尽的“一分为二”的思想。陈年间,在俺老家胶东那地儿上,人们懒得请人,又不愿花钱时,便常挥手自己来写副这样的对联,贴在个大门上:上联是“一拳挫出穷鬼去”,下联是“双手迎进财神来”,横批为:“这就好嘞”。
如果你再去看咱们那个中医,就更不得了,它整个都是以“一分为二”的法宝,一阴一阳,一虚一实,一寒一暑地去治病救人的。中医治起个病来呀,有时不打针不吃药,单在人身上找个地方捏一捏,戳一戳,或是用根银针捅一捅,啊唷,立马就包好,居然就神奇到这等地步,直把那外国人惊得呀,是一愣一愣的,非要把个中医说成是“东方巫术”不可呢。
还有古代的中国木工手艺,所追求的就完全是种高度天人合一的境界。在它讲究的那种榫卯结构里,榫头是凸出来的阳,卯眼就是凹进去的阴。不论是箱橱桌凳啥的任何一件家具,木匠们可以一个铁钉都不用,完全靠这一榫一卯,一阴一阳,想做啥便能做成啥。原本,像那黄花梨木这么硬的贵木头,你一个铁丁钉下去,它就得开裂。可用这“一阴一阳之道”的榫卯结构去顺其天然呢,啊呀唻,木匠们就可以做出各种无比精巧而结实的高端艺术品来喽。
即便是到了现代,“一分为二”思想对各种说学的影响,依旧是极为深重。在毛泽东哲学名著《矛盾论》里,那个矛盾的矛就是阳,而这个盾呢,即是阴。这个矛盾呀,它应该就是《易》里的这个一“太极”。这一“太极”一分为二,就分出了一阴一阳,也即是一矛一盾来了。有时俺就想,伟人毛泽东喔,他并不像蒋介石一样,仅从《周易》里取了个名子散了伙,实质上他才是个真正深明《易》理的人呐。据说,为了好好记住这个“一分为二”,他老人家抽根香烟,都要“一分为二”地从中间拌开来,先抽一段,后头再去抽那另一段的哩。当然,他老人家那时候抽的烟,也还没有今天的过滤嘴儿鸟。
还有,像伟人邓小平提出来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国两制”等等这些著名的理论,可以说,都是“一分为二”法宝在当代应用的典范。
若要论起“一分为二”思想对人们生活的影响,那就更是司空见惯,早已融化进人们的血液里了。在百姓那里,像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吃亏是福,舍得为善,欲明休言,欲阳先阴,欲取故予……等等所有这一些,都是“一分为二”思想的充分体现。
在俺老家胶东,人们张口闭口就要带出句“啥事你都得分出个公母来。”公,就是阳,母,是为阴。这话的意思也即是《周易?系辞传》开篇当头讲的那句“天尊地卑,乾坤定矣。”意思是凡事只要能分出个天高地低来,咦,事物的那个乾坤呀,它就定好嘞。也可以说,任何事情你想把它搞定,就必须将其分出个“天尊地卑”来,分出个阴阳来,分出个公母来,分出个高与低来,分出个爹与娘来。啥时候等你心里搞透亮了,能分出个“眉眼”高低来,能闹明白了阳是阳来,阴是阴,高是高来,低是低,爹是爹来,娘是娘啦,喓,你就可以像这恒卦《爻辞》里讲的那样,按它们各自的阴、阳属性去行事,就可以在行事当中该阴则阴,当阳则阳,该伸则伸,当屈则屈,屈伸自如,刚柔得体。似这般,不论啥事体,就都可以让你搞定啰。假如,凡事好歹分不出个“天尊地卑”来,硬是分不出个公母来呢,啊呀,这事物你当然就搞不定,这个事物的乾坤,也即在关于这事物的那个世界里呐,你就会一片混乱。如此,这事体就会让你给穷搅得一塌糊涂。像这样的“分不出公、母来”的人呀,在俺老家是叫“半吊子”、“二五眼”、“不精细”、“半飚子”等等又等等。
其实,《易》里的这个“一分为二”的思想,它远不止仅仅影响了中国人,整个全世界都让它深深影响得不轻哩。比如,在乾卦咱们提到的计算机的发明,就是依据了“二进制”,而这个“二进制”呢,则正是莱布尼兹受伏羲八卦“一极分两仪”思想的影响所发明。
世界上几大文明都绝了种,唯有中华文明香火延续不断,你说,是不是与《易》里的“一分为二”等这样一些个法宝们密切相关?嗯?反正俺是深信不疑。不知您心里是咋想的。
@dyzang
(三)
今天,我们来关注这个“一分为二”,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周易?系辞传》里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从阴、阳本身来讲,阴是阴、阳是阳,阴阳代表不同的两仪。但是,从道的角度来看,阴阳本来就是一太极,就是一个东西,就是一个鸟“玩器”。阴可以变阳,阳也能够变阴。它们不过是同一个东西在那变来又变去。换句话说,阴“- -”和阳“—”,它就是一体的两面,因为它们表现的作用相反,所以要用两个不同的符号来表示。这就如同现代科学里讲的量子力学中,波与粒子具有相反的特性,却同存在于光中是一样的道理。
继承《归藏易》的《老子》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中)气以为和。”说是世上万物皆由阴阳相互抱负而“和”成。继承《周易》的孔子在《周易?系辞传》里指出:“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意思是,那个乾,那些个阳物,它与这个坤,这些个阴物呀,都不是孤立的。它们的德都是既一分为二,又二合为一,阴里有阳,阳里有阴;乾里有坤,坤里有乾;秤杆上有秤砣,老头不离老婆;我离不开你来,你离不开我。如此这般一来呢,不论是刚的还是柔的那些万般事物,这才都有了它们的个体,就都得体了,就都成体统了哇。如若不然,便全不得体,就都不成体统喽。
细思量,秤杆它离了秤砣,那还叫杆秤吗?老头离了老婆,这还叫个家吗?人光有胸脯和肚子而没有脊梁,这还能叫个人吗?那不就直接是幅画了嘛。
明代王夫子讲阴阳向背,说是你在看到事物阳性这一面的时侯,事物之阴的那一面,它就同时存在。只是阴的那一面没有朝向你,而是背对着你的。这就像看一面镜子,你看镜子的正面时,其背面同时存在于另一面。一个事物主要表现为“阳”性的时候,也就是其“阳”性处在尊位之际,那是因为其“阴”性尚未充分表现出来,所以“阴”就处在卑位了。但是,尽管这“阴”处在卑位,你却万不能因为处在卑位的这个“阴”你没看见,就认为它便不存在。比如一个人,你看见他的正面时,同时你看不到他的脊梁,你能说因为你没看见,这个人他就没有脊梁吗?不能哦。不管是阴变阳,还是阳变阴都有一个过程。
《易经》认为,是天、地、人三才的“天地相感”,“阴阳交错”,“刚柔相推”,才生出了这世界上的万物、万象、万事来的。阴阳互醖(相合、相交、互化等)谓之和,谓之活,谓之生,谓之得道。阴阳离散,则,谓之亡,谓之死,谓之失道。
明白了这些个道理,就可以使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里澄清好多糊涂认识,在想问题办事情当中步入那种全面圆满的境地,从而去实现所期望的那些个最理想的结局。
你看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们往往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见其“阳”,不见其“阴”。恰如当年庄子所说:“天下人多各执一察以自耀。”一察就是一端。这话的意思是,人们往往是看到事物一个部位,就要像瞎子摸象那样以偏概全,用以自我炫耀。可你要用“一分为二”的法宝去考虑问题,头脑便会清亮得多。例如不少没找对象的年轻人,在街上走着走着,猛一看,呀,那女的挺漂亮,于是,心里就犯嘀咕。殊不知,后头不远处紧跟不舍的那个正是她老公,人家已是名花有主了,自己却就硬是看不见,这就是只知“一察”,不知其另“一察”。假如,你心里有“一分为二”的观念,再去看那个漂亮女人,头脑当然就会清亮多喽。
再如,有人说上天造出的这个女人真是好哇,你看看,白天可以给你做饭,晚上可以陪你睡觉。“性也,食也”这两样人之大欲,在她一个人身上,就都搞定了。可你用“一分为二”的法宝去想想,就想过来了,一个男人,费尽心机挣点钱,置办点东西,到头来,还不都得归了那个婆娘的嘛。恰如百姓所说:女人无夫身无主,男人无妻财无主。
还有,愚公移山里说子子孙孙一代一代地每日挖山不止,那座山就会移了去。可你要是用“一分为二”的法宝去看呢,这里头就还有另一个问题不可忽视,那便是每代子孙都得保证能取上个老婆。如若不然,有了断代,你说,那挖山的营生不就得告吹了嘛。
又譬如,对小人当道君子失势这种情形,曾仕强先生认为“一个巴掌拍不响”,不应该将全部责任都统统推给那些小人们,更应该问问这些君子,既是君子,为啥你一点办法都没有,就愣能让些小人愣那么踩着个肚子拔了鸟去呢?活该被小人气死!
生活里,你牢记“一分为二”,心里就会怪透亮,工作上,你用上这“一分为二”,奋斗起来,就有了那个正确的方向。
瞧瞧不少人老大不少了,光按“只见其阳,不见其阴”的惯常思维定式来看问题,便始终不能真正弄明白“钱”的那个功能所在。按“有阴必有阳”的思路来考虑,你就会晓得,这“钱”呀,其一,它可帮人办事情,让人享乐人生,把人升向“天堂”;其二呢,它也能帮倒忙,给人带来痛苦,把人赶向“地狱”。像监狱里那些贪污犯,其实他早在进监狱之前,就因为“只见其阳,不见其阴”,而让个“钱”将自己的魂魄给捏进监狱里去了鸟。这就是不懂“一分为二”,把那方向拿捏错了的一个必然恶果。
再说驾驭企业,别人的经验,当然要学。但是,别人的经验,有些是适宜于我的,是该学的,有些则肯定是不适宜于我,是不该学习的。若前者为阳,则后者就是阴。别人的经验,它本是阴阳相依互伏,合二为一的。你不去用心分出个阴与阳,分出个“天尊地卑”来,死板板地搬过来就用,到头来,保准是捞不着个好,只会落得人家发财,你瞪眼。
通常人们讲有“思路”才会有“出路”,有“出路”才会有“活路”。说一个人,只有遇事有思路,才能事事有出路,最终才可能使自己有活路。如果,凡事无思路,也即是人们常说的凡事没有“趟子”呢,则必然遇事找不到出路。久而久之,便没了活路。用“一分为二”的法宝来看,思路是阳,出路是阴。活路就是那个一太极,就是个道。活路里头包含着思路与出路这一阴一阳;一阴一阳弥合为一体,就是活路,就是活命之道。这便是“一阴一阳之谓道”。把这个道推而广之,那就不光一个人是这样,一个家庭也好,一个组织或是一个企业也罢,都尽不过是如此而已。
不错,办企业是为了赚钱。可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如果说企业的形体为“阴”,那么,企业的利润则是在它的“阳”里头,在社会的大势里,在员工的手头上,在顾客的腰包里,在天地合成的这个乾坤里。企业的拥有者要获得利益,就要滋润好你对面的那个社会、顾客、员工;企业经理人要取得利润,就要考虑与你相对的客户的利益;企业的产品要赚钱,就要给你所对应的产品使用者以充分的益处。大凡一个企业,都希望基业常青,可你不懂得这个“一分为二”之奥妙,那是肯定不中的。君不见,多少搞企业的不知道该取则取,当予则予,取起来,是没完没了,予去去的是少而又少,天天在那不要命地苦苦追求利润最大化,结果呢,便导致企业的经营管理是越管越乱,越营越小,到头来,自然就完蛋散伙了鸟。
电视剧《家有九凤》里有首歌唱到:“俺往城里望了望哪,心里亮堂堂;俺往山沟里望一望呀,心里闷得慌。”你瞧瞧,用“一分为二”这法宝来看世界,那不就像“俺往城里望了望”一样,“心里亮堂堂”,而绝不会像往山沟里望了望一样,“心里闷得慌”了嘛。
人类走到今天这个地界上,遇到了众多棘手的重大疑难问题。面对这些棘手问题,如果用“一分为二”的法宝来看,就会看得极为透辟而全面,就会得到许多独到见解。
现在不少人总以为,俺生来就是来收获的,来索取的,来享受的。至于你说那个往外予?它是你的事,也是他的事,却就不是俺的事儿哩。可见,现代人的观念与我们祖先的观念大不一样。像不少人,特别是个别西方人,一讲企业管理,就是利润最大化,恨不能人人都开印钞厂,将天下财富独囊入自己一家;又如有的东方人,取个漂亮老婆放在家,还要包些年轻的“二奶”或“小三”养在外,恨不能把天下漂亮美女都归为己有,根本就没想留个给别人;再如一讲吃,人人都恨不能将世上百般可吃的样样数数的万物统统都吃尽,真真是“人心不足蛇吞象”,这些都是极其片面的“极端利己”主义思想。世人正是在这种“极端利己”思维的指导下,最终,各种恶果便都鸟爬跐出来了。你看,什么恐怖事件、战争啦,什么艾滋病、SAS(非典型肺炎)啦,满目尽是,什么灾祸都有。就连原本长在猪身上的那个鸟操的“流感”都不想把人放过。殷旵先生说这都是些报应,俺认为殷先生讲得极为有理!
那么,如何来预防解决这些问题呢?办法应该就像这恒卦六五爻所说,要“恒其德”,要用“一分为二”的法宝去看问题,去操作所遇到的诸般事情。见到阴的时候,你就得想着个阳。自己攫取时,也要替他方想一想。反之,如果“不恒其德”,而“执一察以自耀”呢,那就要“承之羞”,就要遭报应了。据说,原本在古希腊哲学里也有咱祖先的这些思想,但是后来就被西方人丢掉了。当然,咱们中国人丢的也挺不少。
现如今,随着科技进步和工业迅猛发展,已经给人类居住的这个世界造成了诸多严重问题,像空气严重污染,世界性水源危机,森林惨遭毁灭,物种不断减少,臭氧层变薄,到处都在研制原子弹等等。之所以产生这些累累恶果,究其因,就是人类当中的不少人,不知道“一分为二”这个天地之道的奥妙而“执一察以自耀”,仅从一面着眼来思考,光看到了科技给人类带来的进步,于是就执一端片面追求科技发展,最终便导致了这些过度科技化的累累恶果。从“八国联军”以高度科技化的洋枪洋炮进中国,以及美国“9?11”事件里的那个大飞机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到今天满世界都在被核武器吓得尿裤子,都足以说明过度科技化不仅不会带来世界和平,反而保不准那一天,很可能就让人类自己毁了这个世界。
如何看待科技发展?对科技发展,人类一方面不可过度地发展,过度地向大自然索取,过度地毁灭大自然;另一方面,也用不着扼杀科技进步,停止发展生产力,像有人说的那样“返璞归真”,回到原始状态,去重过古代田园式的生活。正确的态度还是应该“恒其德”,要以这《易》经“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用“一分为二”的法宝去看待世界和处理事情,将科技发展与人类道德水平的提高这“一阴一阳”相统一,在提高人类道德水平的同时,来提高人类利用自然的科学性,用“与天地准”之大德,来协调人类改造自然的方向和行动,建立起人与人、人与自然全面和谐的关系,最终达致人类与天地共存的那个天长地久之胜境。
1988年,世界上76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聚会时共同指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咱老乡孔子的智慧。孔子的智慧,主要就集中在他为诠释《周易》所作的这个《周易?十翼》里。待到你把这《周易》及《周易?十翼》悟透时,就会知道,这“一分为二”的法宝呀,它恰恰就正是《周易》的核心内容之一。当然,你还将明白,那些诺贝尔奖得主们,他们全都不是些个吃闲饭的,倒净是些极有眼光的非凡之人呢。
什么是中国梦?俺的理解是,中国梦不仅是中国的富强,而是得将全世界化成一派光明。啥是俺的梦?我的那个梦就是在实现中国梦当中,贡献自己的一份正能量鸟。
@dyzang
第三十三卦 遁
《周易》原文:
第三十三卦遁 天山遁 乾上艮下
卦辞:遁,亨。小利贞。
彖曰:遁亨,遁而亨也。 刚当位而应,与时行也。 小利贞,浸而长也。遁之时义大矣哉!
大象曰:天下有山,遁;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
爻辞、小象曰:
初六:遁尾,厉。勿用,有攸往。
象曰:遁尾之厉,不往何灾也?
六二:执之用黄牛之革,莫之胜说。
象曰:执用黄牛,固志也。
九三:系遁,有疾厉。畜臣妾吉。
象曰:系遁之厉,有疾惫也。 畜臣妾吉,不可大事也。
九四:好遁,君子吉,小人否。
象曰:君子好遁,小人否也。
九五:嘉遁,贞吉。
象曰:嘉遁贞吉,以正志也。
上九:肥遁,无不利。
象曰:肥遁,无不利,无所疑也。
@dyzang
一、卦画与卦名
遁 天山遁 乾上艮下
遁卦,由上乾下艮组成。乾象征天,艮象征山,所以,遁卦就叫“天山遁”。
你要是走近一座山,又有薄薄的雾,这时你定睛望了去呀,便会悠然生出种那山是在往天边远远逃遁了去的感觉。不信,你找座山去仔细瞅瞅试试。反正俺是有这么种感觉。
“遁(dùn)”字,本是指逃避,有隐、消失的意思。“遁”的老写为“遯”,所以,直到现在,有的《易经》本子里也习惯把遁卦写作遯卦。其实,都是一个意思。
《周易?序卦传》里道:“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遁;遁者退也。”说是上一卦为恒卦,“恒”,为“久”,即“久居其所”,永远不变。可任何事物都不可能“久居其所”永不改变,而是在恒久不变当中,都有个变易在里头。所以,恒卦之下便以这个遁卦接受着它了。“遁”,即是个变。具体地讲,它就是事物的那个“退”。《周易?杂卦传》里指出:“大壮则止,遁则退也。”意思是下面紧挨着这个遁卦的那个大壮卦是讲“止”的,可这遁卦呢,它却是讲“退”的。可见,遁卦里的“遁”,就是“退”,就是指退了去。
在上经临卦里讲“十二消息”卦时咱说过,《周易》本是用散布在它那六十四卦里的十二个卦,来表示一年十二个月的。古人认为这乾坤,这个天地呀,它一年十二个月都是在那阴消阳长,阳息阴退,反复其道,周而复始,往复不已的。由汉朝李君明的《京房易》十二辟卦说里,可清楚地看出,乾、垢、遁、否、观、剥这六个乾宫之辟卦,是表示一年当中从四月到九月那个阳消阴长的。具体说就是,自三月进入四月后,阳气已经兴盛至极,然后物极必反开始生阴;到五月,也即垢卦表示的那个地上,一阴生成;至六月,也就是遁卦表示的这个地上呢,二阴便生成了;如此一爻爻地一直至九月,也就是剥卦表示的那个地上,五阴生成。再往上,继续阴剥阳,乾卦六阳便全剥尽,就到了十月。到了十月,即变成纯阴的坤卦所表示的那个地上咧。也便是说,乾、垢、遁、否、观、剥这六个乾宫之辟卦,是表示一年当中从四月到九月的阳消阴长之退势的。这期间天气是逐渐由热变冷,阳气慢慢地就过了当令值日的时候,代之而来的便是那个阴气了。到了遁卦表示的这个六月上呢,已是二阴生成,那个阳呀,就已经退了个三分之一去喽。
天地间的这个阴阳往来,它是种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所以,人就要法天地而作为,要知时而变,于当权用事之中,要懂得顺时而退,要有急流勇退的精神准备。因此,《周易?序卦传》、《周易?杂卦传》里才都说:“遁者退也。”意思是,在遁卦这种颓势里呀,要审时度势,变化随时,当退则退。“急流勇退谓之知机”哦。
@dyzang
二、卦辞与彖曰
卦辞:遁,亨。小利贞。
彖曰:遁亨,遁而亨也。 刚当位而应,与时行也。 小利贞,浸而长也。遁之时义大矣哉!
(一)你坐江山,俺要美人
周文王《卦辞》一上来的这句“遁,亨”咋讲?前面说了,遁卦它在“十二消息”卦里是表示一年当中,从四月到九月的阳消阴长之退势的六个卦之一。遁卦所表示的这个时位,若是论在天气上,便是六月天气候逐渐由热变冷,阳气慢慢消退,已经退掉两条阳爻了;同时,这期间,阴气渐渐生长,已是二阴生成了。假如你是个庄稼把式,你心里就要明白,这时就不能像前面恒卦里讲的那样,光“恒”在原来那些事事里了,而要知变,要知道大部分庄稼此时就都不能再去播种了。在这种时退之势里,要随着时势的消退而也抽身往后遁退,也即是要准备秋收和冬藏啦。如此一变,这么一遁了去呢,哎,你就会亨通不已。反之,此刻你不识时务,不知变化,不知遁退,却偏要恒进不休,偏要去往那个地里播撒粮食种子呢,那就完了,保证是播一粒瞎一粒,播一地瞎一地,播多少瞎多少,是断不会有个啥鸟收获的。
遁卦表示的这种“时位”情形,若要论在人事上,那就表示一个人是走进人生颓势里头了。在身处人生颓势之际,人就也要知变,也要知时而退,切不可逆势而上呐。这时节,只要你能顺势而变,知时而退,便会亨通不已。若是反其道而行之,不知变通,凡事执拗守常,恒久不变,那就会步步艰涩,遭致凶端,有时甚至连身家性命都保不住也是常有的事。这可不是一壶浊酒下肚灌晕了头,与你说着耍的,吭。
您该知道,勾践卧薪尝胆故事里讲的那一出。这越王勾践呀,他在早年的复仇雪耻当中,主要也就靠了两个人,一个是文仲,一个是范蠡。论起来,这俩人尽忠忧君的德性和经邦济世之才干,可说都差不多。但是,他们最终的命运,却迥然有别,一个是功成身退做了大富翁,一个是流连忘返成了刀下鬼。你说是同样的两个人,竟就会有这般大差池。究竟这是咋回事呢?且待俺慢慢给你侃了来。
据史书记载,越王勾践在灭掉吴国之后,曾经大摆了场庆功宴。那时文武百官欢呼雀跃,好一派大喜大庆景象。就在这喜庆里,范蠡忽然便发现,勾践那张驴脸上喔,好端端地竟就露出一丝不悦来。当然,这丝不悦,瞬间也即消失无踪,并没被一般人所看见。可你说这范蠡,就只觑了一眼,哎,他居然就看透了勾践的那个鸟心思:这狗日的,他这是不愿意把灭吴的功劳归于臣下呐。尽管他曾经卧薪尝过胆,而到了眼下这个已经胜利的季节上,他那个鸟操的狭窄心胸,也就要露出来了啊。
当此之际,范蠡掐指算来,便觉得应该是自己急流勇退的时候了。于是,就向勾践请求退休。勾践一听,皱起眉头,沉思半晌,尔后,煞有介事地说:喓唉,你老范可不能退啊。不仅不能退休,而且,俺还要把越国分一半给你,让你与俺一块掌管这个国家。这事,你还必须得答应。你要是不答应呢,我操,那可别怪俺不客气,我就直接宰了你。呵呵。
范蠡一听这话,心里就明白:俺娘喔,那江山要分一半给俺?他奶奶个熊,说得怪好听。能有这等好事情,咹?去你个球的罢!想杀俺是真,其它的,夷他娘,全都是在做假。
想明白了以后,范蠡便赶紧悄悄打点行装,带上家眷,泛舟而去,——跑了。
你可别忘了,范蠡带的这帮家眷里面,就有位倾国倾城,一倾就倾了上千年的绝代佳人——西施哇。你狗日的勾践,不是想要江山么,好,你坐江山,俺就要美人,这不也极好。
史书上说,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灭掉了吴国以后,因为还有许多智谋未能用尽,于是乘扁舟浮游江湖,改名换姓,经商聚财,世号陶主公。那么,他到底跑哪去了呢?其实,您不知道,俺也是后来从定陶的同学那才知晓,原来他就跑到俺山东地面上的那个定陶县这个地方了。到如今,那里的人不管男女,一个个都还长得楞俊,大半都是西施的后代吧。
再说那文仲。范蠡逃离越国时,曾给他留下封信,告诉他:勾践这个人哪,只可共患难,不可同享福。你要趁早打算,尽快离开这个鸡巴是非之地。
谁知这文仲,就楞是没看出勾践的那丝不悦,还硬不听范蠡的劝说,便始终在那犹豫不决。结果呢,等他看出端倪,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准备引退时,不曾想,已经晚了三秋,勾践赐死的宝剑就送到他跟前了。最终,便只能横刀自刎,拉倒了。
想这文仲之死,根本原因也不过就是一条,那便是他对这《易》里周文王《卦辞》谆谆告诫人们的这个“遁,亨”理解不够,不知“因时而退”,不懂应时而变。
勾践兵败会稽山之后,那时他是求贤若渴,文仲应时而出做了大官,可说是“时位”得当。勾践要复仇,文仲有谋略。但是,当勾践灭了吴国后,文仲仍身居显位而不下来,这不就是有“位”而无“时”了嘛。时势已变,你不懂应时而变,不知道“因时而退”,不懂得只有遁退了以后,才会亨通,当然,要死的不会是别人,就只能是个鸟你咧。看起来文仲之死,好像是因为勾践心胸狭窄的德性所致,其实呢,正是他文仲自己“不识时务”的必然结局。恰似中国人民大学杨庆中教授所说,这时节,文仲忧君忧国之心没改,勾践阴险毒辣之性已彰,结果必然是思维乖离而招祸。这个官位呢,反而成了文仲的那个祸端喽。
你看人家老谋深算的老范,在勾践用人之际,能够因时得位,一展自己那经邦济世之才;于勾践不用时,又能因应时变,急流勇退,改行经商,这不就正是个大“识时务者”之所为嘛。所以,人家才干啥啥中用,要啥便有啥,官路、财路、红颜路,是路路尽能亨通不已哇。
你说说,那西施不跟着范蠡跑,又能跟谁去?要是真跟了你文仲,那还不得像你一样,直钩钩地把个脑袋搞丢了嘛。天地间,千百年才生得一个西施来,真要是她跟了你文仲跑掉了脑袋,他姥姥的,那可真是太让人不胜惋惜嘞。
@dyzang
(二)变通趋时
孔圣人的《彖》辞对《卦辞》“遁亨”的解析是:“遁亨,遁而亨也。”意思是,周文王《卦辞》里讲的这个“遁亨”哟,它是先有“遁”在前,而后才有的后头这个“亨”啊。也即是说,有了那个“遁”的形势在先,或说是那退的时局已经形成了,哎,当此之际你顺势那么一退,才会有个“亨”出来。这也即是在提醒咱们,一切都要“变通趋时”,要严格依据所处的“时位”来掌握变化的火候,来把握退的分寸。只有如此,才能得以亨通不已哦。
《彖》辞接下来说:“刚当位而应,与时行也。”“刚当位”,是指这一卦九五爻的。这一爻它是阳爻正好呆在个卦之九五至尊的位置上,是正当其位。“而应”里的“应”则是说这九五爻它不仅正当其位,而且还与下面六二那条阴爻,正好就形成了种相应之势。
那么,如此一种卦象,它是要显示出个啥道理来呢?这样一种“刚当位而应”的卦象便表示,一方面,当然是凡事你要知道“变通”,要懂得“变易”,要像这六二爻变化着与那条九五爻相互呼应一样,去顺势而变,“变则通,通则久”。另一方面,你还要明白,在“变易”当中,还又有个“不变”,也即是“不易”在里头,这就要像九五爻正当其位那样,永远固守在个“中正”而不歪歪的“与天地准”之金光大道上。那条金光大道,落实到这里呢,也就是“与时行也”,就是个与时偕行啊。
前头说过,这遁卦表示的是阳消阴长的退势,而这个退势呢,准确地说,它只不过也就退到了个二阴消阳的地界上。即是说,二条阴爻虽已生成,可那四条阳爻却依然还占据着大部分江山。你看那个刚,它仍然还是呆在这一卦的九五至尊的尊位上,还在当权行令,并且,下面的六二阴爻呢,依然还在与其遥相呼应,还在那唯它的号令是从哩。
在这么种情况下,对身处颓势的那些个阳性事物来说,它虽然应该去“变通”,去“变易”,应该知时而退,可是,因为它仍然还在左右着整个大局,还没到可以完全退却,撒手不管的地界上,所以,这时便不能瞎变一气,不能彻底退却,不能就全然撒手不管了。这期间的那个“变通”,那个“与时偕行”呀,就要严格“不易”地恒守在个与时势相符上,该退几分便退几分,既不可退不足,也不能一退就一溜烟地退过了界。由全卦六爻已经生出二条阴爻,全卦已经形成三分之一的阴势情形来看,那“变易”的火候,那个遁退的分寸喔,如果能把握着也退下个三分之一这样一种程度,哎,那就恰好是最为精当咯。
这就像前面讲的那个范蠡,要是遁退早了,他那副英雄本色还没彻底露出来,你说,那西施她为啥就一定偏要跟着你老范去?遁退晚了呢,当然,便和个鸟文仲一样,就跑不掉啰。只有严格“不易”地恒守在个与时势相符上,根据当下所处的“时位”,真正把握好个退遁的分寸,掌握好个“变易”的火候,真正是做到“变通趋时”了,啊呀,这才能捞着乘扁舟浮游江湖,而一路亨通不已哇。是啵。
@dyzang
(三)与时共进退
周文王《卦辞》后面这句“小利贞”是啥意思?这里的“小”,早先说过,你得用《易》经看世界四大法宝之一的“象思维”来理解。用“象思维”来看这“小”,它便是指所有呈现阴性的那一类事事物物。如:阴爻、柔、下级、小人等等这样一些阴性事物,就都是个“小”。当然,同样用“象思维”来看,所有具有阳性的那一类事事物物们,如:阳爻、刚、上级、大人、君子等等这样一些阳性事物呢,你便要把它们都当做“大”咯。
“小利贞”里的“利”,即有利的利,指利处。“贞”,就是先前反复说道的那个“贞”,是指不论想问题,还是做事情,都尽不前不后、不左不右、不上不下,不偏不倚,既无过又无不及地刚好正卡在事物本身所具有的那个天地之道上,正好是“与天地准”,用现代人的说法即是正好都按客观规律去办了,这便是个“贞”。落实在这里,那就是指这些个“小”的事事物物们呀,它们要是顺着那个阴性时势的到来,而顺势往上长得是不前不后、不左不右、不上不下,不偏不倚地刚好正卡在个“时位”点上了,也就是于身处遁卦象征的这种颓势里,在那些阳性事物失时而退,已经退下了三分之一的同时,它们这些个“小”的们,也正好乘势而长,刚好便也正长上了个三分之一来了呢,啊呀,这就是“贞”了哇。
“小利贞”的意思即是说,那些个“小”的事事物物们呀,它们的那些个行动,它们的那些个“变通”,只有严格“不易”地固守在个“贞”上,只有紧紧地卡在那个“时位”点上,极为精准地“与时偕行”了以后,俺那老天呀,这才会有个利处哦。
咱老乡孔圣人的《彖》辞对《卦辞》“小利贞”的理解是:“小利贞,浸而长也。”
“浸而长也”里的“浸(jìn)”,即渐渐之意。“浸而长也”是说,那个时序的颓势,它是在那慢慢往上长的,因此,身处颓势的这些阴性事物,这些个“小”的们呐,你就也得顺势逐渐慢慢地往上长,切不可一朝得势,就忘乎所以,一长就长疯了,吭。在遁卦表示的这个“时位”上,那个刚,那些个阳性事物,那些个“大”们,它们不是就只退下了个三分之一来么,哎,你这个阴,这些个阴性事物,这些个“小”们呢,在这个同时,恰好也长上个三分之一,那就正好是与个刚的所退相应了,就最为恰当了。要是超了这个三分之一,哪怕只是超了一丁点,便都是过,就都不中了。
比如在企业里,老板为大,属阳性一类事物,他的接班人便是小,属阴性一类事物。老板年事已高就到了颓势里,同时,他的接班人就走进了长势里。遁卦表示的这种“时位”是代表老板已经退下三分之一来了。在这种时刻,那接班人就恰好也便长上个三分之一,或者说是也接上个三分之一来了,哎,这就与那刚的所退相应了,就是他在那逐渐慢慢地往上长得很恰当了。要是一朝得势,就忘乎所以,一下子长得远远地超出三分之一了,咦,那就不是“与时行”了,就成冒进了,就成抢班夺权咧。这一来,就会出大问题,就要打破头喽。
可见,如何来把握好“与时偕行”的这个火候,事关重大。所以,孔圣人的《彖》辞,最后才感叹说:“遁之时义大矣哉!”即是说,不论是大人,还是小人,对“遁”这种时机把握的那个意义呀,简直是太鸟重大了哇。
把遁卦悟到这,回头再去看周文王《卦辞》里讲的那个“遁,亨”,你道他老人家说的是谁在那一“遁”就会“亨”?嗯?原来,他说的是那些个像大人、君子等这些阳性的那一类事物们,是它们在“遁”的形势下,一“退”才会“亨”哦。可这时节,对那些“小”的们来说呢,它们却并非是一“退”就会“亨”,反倒是“进”了才会“亨”哩。
足见,不管是那些身处颓势的阳性事物,还是身处顺势的阴性事物,不管他们如何进退,不管他们如何去“变易”,最终都只有将自己那些行为“简易”到“与时行也”这个“不易”的原则上来,那才能一路亨通不已。
这么看来,乾卦里讲的那个“与时偕行”,它本质上是应该包括“与时偕进”和“与时偕退”这两方面内容的。如果说,“小利贞”这句《卦辞》,讲的是那些个“小”的们在遁卦表示的这种“时位”里,该怎样“进”才会有利,则,“遁,亨”这句《卦辞》所讲的呢,便是些个“大”的们,在遁卦表示的这种“时位”里,当如何“退”的了。应该如何“退”?在“刚”还依然“当位而”有“应”的这种时刻,要“退”,当然就要“与时行也”。即是说,这时候时势是在往后行,这些个“大”的们呢,就也应该往后行,往后退喽。如此来看,“与时行也”里的这个“行”,它在此所侧重的,主要还是个退的意思。“大”与“小”,进与退,都是“一分为二”光辉思想在这个《易》经里的自然流露。
正如早先所说,《易》经本就是圣人们用“一分为二”、“三易”等这样一些看世界的法宝来看世界所得出来的一些结论,而后又用这些法宝来将个《易》作就出来的。所以,咱们悟起它来,就也得用四大法宝去参悟。不然,你想悟懂它?那就难咧。
@dyzang
这位兄弟,你果然是读的很快,肯定挺用心。照这样读下去,不用几时,一定会深有所悟。
我们今天读《易》有啥用处呢?俺这么和你说吧:这个《易》它是“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所以,今天读《易》咱们起码可以从中得到些人该何处去“安身立命”的启示。你往后慢慢地读去,就知道喽。
至于怎样读更容易,我大言不惭地给你说,俺以为您先仔细来看看我这个贴,再去看其它的《易经》书,可能就比较容易了。当然,你也可以把我这话当是俺在跟你扯着玩的。
另外,非常感谢你对俺书名的良好建议。等看完上经,你就能看到,俺这书现在想定名为:《周易化俗》。您感觉如何?
@耳朵动动 1013楼 2013-03-09 21:04:00
来顶顶!就凭楼主对《易》的这份热情,巨赞一个!借易经中一句送楼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
啊呀这位先生,见了您的巨赞,让俺心潮澎湃,激动不已,使俺码起那个字来喔,浑身是劲,连头发根子都硬了起来。有您这样的热情巨赞者,咱们祖上在《易》经里留下来的大智大慧之光普照世界,必将指日可待。
@飞扬EZ 1011楼 2013-03-09 16:54:00
楼主您好:我看到二十多楼了,您把这些卦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出来,能把那生涩的原文更好的理解,太厉害了。想问您的就是:让我们这些不懂的从里面得到人生的指点吗?指导人生的一切?我的意思就是从里面能让我们得到些什么呢?我们怎样读更容易理解一些?
再:书名我也想了一个,谨供参考: 《易》人生 人生易
————老臧侃《周易》
-----------------------------
兄弟呀,这个贴是给您的喔:
@dyzang
这位兄弟,你果然是读的很快,肯定挺用心。照这样读下去,不用几时,一定会深有所悟。
我们今天读《易》有啥用处呢?俺这么和你说吧:这个《易》它是“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所以,今天读《易》咱们起码可以从中得到些人该何处去“安身立命”的启示。你往后慢慢地读去,就知道喽。
至于怎样读更容易,我大言不惭地给你说,俺以为您先仔细来看看我这个贴,再去看其它的《易经》书,可能就比较容易了。当然,你也可以把我这话当是俺在跟你扯着玩的。
另外,非常感谢你对俺书名的良好建议。等看完上经,你就能看到,俺这书现在想定名为:《周易化俗》。您感觉如何?
@飞扬EZ 1017楼 2013-03-10 08:57:00
书名我认为您自己觉得合适就好,听从内心最深处的召唤,顺其自然。
-----------------------------
谢谢兄弟指点。
@dyzang
三、大象曰
象曰:天下有山,遁;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
(一)退一步海阔天空
大《象》辞“天下有山,遁”的意思是说,遁卦上为“乾”,下是“艮”;“乾”,象征天,“艮”表示山,像这么种卦象的那个卦呀,它就是个遁卦了呢。
你看卦象里所朗显出来的,这不就是幅活生生地天高云淡,山峦幽深的山水画儿嘛。如此一番景象,那就是在告诉人们,你要还是个君子的话,在遁卦象征的这种“时位”里,就是到了你的那个该遁退的时候喽。当此之际,你只要的确是把个时势审顾好了呢,则,只需往天边深山老林里那么一遁退,噢呀呀,这便能海阔天空了哇。
@dyzang
(二)识时务者为俊杰
“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咋讲呢?
前头说过,遁卦所表示的这个地界,正是阳消阴长的这样一种“时位”。在此种情况下,那些像君子这一类的阳性事物们,即为身处颓势里,它们要“与时偕行”,就得往后退。同时,那些像小人这一类的阴性事物呢,它们在此情况下却正是身处盛势里,它们这时候要“与时偕行”的话,倒得正好相反,要往前进才中。可见,君子与小人,本就不是一根道上跑的车啊。
正因为不是一条道上跑的车,所以,想做君子,你就不能跟着那些个小人往前进,而要“与时偕行”地往后撤。如此一来,你这个君子,也便越来越成个真君子了,从而,不用说,当然你隔着些个小人们就越来越远喽。这也即是咱那老乡孔夫子在《周易?系辞传》里讲的那个“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的道理。在这遁卦所表示的阳消阴长的“时位”上,遁退之路便是那条“乾道”,顺着这条道走,你便能成个“男”,就成了个“公子”,就成了个君子,就成了个阳性的东西啦。可这期间,那条长进之路呢,便是条“坤道”了。假如顺着这根道走下去呀,我操,那你就得成个“女”,就成了个“母子”,就成了个小人,就成了个阴性的东西啦。
“君子以远小人”即是说,人家那些个立志做君子的人呐,他们就是以这一卦所讲的些个道理,去远离那些小人,去远离那条“坤道”,而坚定信念地来走自己该走的这个“乾道”,来义无反顾都去与时共退遁的呢。
“不恶而严”里的“恶”,在此应该念“è”,是作动词用,有害、伤害、损害之意。比如:恶说,即说话触犯了;恶讪,即得罪;恶事,指做坏事;恶尽人,即是把人都得罪净了的意思。“恶”,在这同“惹”。口语里常说“不要恶下人”,就是说,休要惹下人,惹下人就够你喝一壶的喽。
“不恶”的意思是,你们那些个小人们,不是正在个势头上么,俺这君子不是正在个颓势里么,置身此种颓势里,俺要是一惹你,轻则被你敲断腿,重则可能被你砍了头哇。所以,只要是那个脑袋还没被驴踢的这些个君子呢,他就不去招惹那些个小人嘞。
“而严”里的“严”,即严格的严。“而严”则是说,虽然现在是你小人得势之际,在这种时候,俺一个君子,就不希去招惹你。但是,不惹你,却又绝不是要去与你同流合污,而是有个严格界限的。你小人利害不是,咱惹不起,是啵,可能躲得起哦。俺只要是“与时偕行”地顺势往那个天边深山老林子里那么一遁退呢,哎,那就海阔天空了。你再利害,也他奶奶的没牙啃了。
这时候,尽管是你“还乡团”得势又回来了,可总有你失势而倒退的那一天。等到那满山开遍了杜鹃花,你这个“还乡团”头子“胡汉山”快要往后抽屈的时候,俺要想杀了你呀,他母亲的,那时只需挥起一刀,便可顺势将你那头剁下。也就仅需一刀,干净利落,省功而又不费力气,就像杀个小鸡一样地便玩死你。你望望这个遁退,它不就正是那些个君子们的大智大慧之所在嘛。
有个成语叫着“屈伸随时”,“屈伸”即退与进,“随时”即“因时而变”。“屈伸随时”的意思就是说,大丈夫处世,能屈能伸,能退能进,能因时而变。但是,现实生活中呢,却正如杨庆中教授所说,顺而能进易,逆而能屈难,逆而能屈易,屈伸随时难。这里面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不懂《易经》里讲的这些个道理,根本就拿捏不好进退的那个时势,或者有时也能把个时势看出点门道来,却又总是下不下决心去。这种情况,也即是通常人们讲的那个不识时务。
不过话又说回来,识时务,又谈何容易?人常说“识时务者为俊杰”。正因为识“时”者少,真正能悟透这遁卦的更为稀罕,所以,俊杰当然就不会太多喽。像范蠡,像范大爷那样既在关键时刻能保了命,又把那天下最美的女人搂在怀的,毕竟是少而又少鸟。
@dyzang
四、爻辞与小象曰
初六:遁尾,厉。勿用,有攸往。
象曰:遁尾之厉,不往何灾也?
六二:执之用黄牛之革,莫之胜说。
象曰:执用黄牛,固志也。
九三:系遁,有疾厉。畜臣妾吉。
象曰:系遁之厉,有疾惫也。 畜臣妾吉,不可大事也。
九四:好遁,君子吉,小人否。
象曰:君子好遁,小人否也。
九五:嘉遁,贞吉。
象曰:嘉遁贞吉,以正志也。
上九:肥遁,无不利。
象曰:肥遁,无不利,无所疑也。
(一)初六爻
初六:遁尾,厉。勿用,有攸往。
象曰:遁尾之厉,不往何灾也?
1、退在尾
在上经乾卦咱讲了,卦里的这个爻呀,它表示位置时,初爻表示事物的初下位,二爻、三爻、四爻、五爻,则表示事物中间那一步比一步高的位置,上爻呢,就表示事物的最上位。所以,这一卦初六爻这句“遁尾”的意思就是,在你去“与时行”,去“变通趋时”地往后退的时候呀,因为某种原因所致,而一下子没能“变易”好,没能退遁好,结果,便遁退在个时势发展的尾巴上了。也即是说,原本你也是想去“与时行”来着,可因为能力不济,或因为眼拙啥的一时看走了眼,对那时势没拿准等原因,于是乎,就没能遁退到个好处,没遁退中正,遁退得没能够“贞”,倒正遁退(即“变易”)在个时势的末尾上了哩。
就像前面说的那个文仲,人家范蠡应时而退,都拐着个西施一跑老么远下去了,而他呢,却想跑还没捞着跑,便刚赶在那个该跑之时势的末尾上了。
你说,置身于此情此刻,你对当下的时局该作何判断?周公的《爻辞》,只有一个字,这就是:“厉。”
“厉(lì)”,是“砺”的本字。从“厂(hàn)”,象山崖形,表示与山石有关,本指磨刀石。你想呀,连那风快的刀都是它磨砺出来的,你说它有多厉害,咹?所以,这厉呀,它就引申出了厉害、严厉、严格、磨砺、危险、灾祸、警惕等这样一些个意思来。
此处这个“厉”的意思是说,你“与时行”地去遁退,假如一下子没能遁退到好处,却正赶在时势的末尾这种时刻上了的话,俺娘唻,这就太厉害,太危险了啊。你可要千万提高警惕了,吭。
你没见那个鸡巴文仲,他就是栽在这个地界上的哦。
@dyzang
2、不该往就不要往
说是该变的时候没变好,该“与时行”地去遁退时,没遁退到好处,却正卡在个时势的末尾上了,如此就会有危险,那在这种危险时刻,又该咋办才好呢?
咱老乡周公的《爻辞》接着道:“勿用,有攸往。”意思是这种时候,你就啥也不要去有所用了。也即是说,不用去退,也不用去进,光在家呆着耍,啥也不干,哎,这就有利于你以后的那些个所往了,就有利于你以后再去往前走你那个道路喽。
为啥这么讲?咱老乡孔圣人在这一爻的小《象》里分析到:“遁尾之厉,不往何灾也?”意思是,对于“遁尾”这么厉害的危险,你要是不去往,不去动,那你还能有个啥鸟灾害呢?就啥灾害也没有了嘛。
细思量,在遁卦所表示的这个阳消阴长的“时位”上,作为君子,原本是应该抓紧“与时行”地去遁退回来的呀,可因为某些原因,你又没能退遁好,结果正遁退在个时势发展的尾巴上了,你说,此刻你还不赶紧停下来,擦擦鼻子到一边去呆着耍,那你又能去咋“往”呢?假如你还想去“与时行”地遁退,肯定会因为赶不上时点而惨遭横祸。因为时不待我呀,时势一去,一般说来是没有个能赶上。赶不上时势,就会像文仲一样,必定遭殃。要是你不去“与时行”地遁退,而是跟着那些个小人们一道往前往了呢,不用说,顺着这条道走,早晚你总归也得出产成个鸟小人啦。
你望望,往前往也不是,往后退也不中,这不就无路可往了嘛。所以说,这种情况下,便只好光在家呆着耍,哪里也不往,啥也不干,才会既不遭灾,又不被逼括成个小人,才会啥灾害都躲过去啊。躲过此一时,避过那些个凶,待到山花烂漫时,再去该干啥就干啥,这不就有利于你以后的那些个所往,就有利于你以后往前走你那个阳关大道了嘛。你说不是?是咋?
可怜那文仲,要是早悟透这一卦,装成个神经病或傻瓜蛋,哪里也不去,哪里也不往,天天窝囚在个家里和他老婆孩子玩,不就能免遭杀身之祸了吗?是啵。
@dyzang
(二)六二爻
六二:执之用黄牛之革,莫之胜说。
象曰:执用黄牛,固志也。
1、没个脱
周公《爻辞》“执之用黄牛之革”里的“执(zhí)”,老写为“執”。你看这个字,它右边像个人,那人的手,好似被铐住了的样子,所以,其本义为拘捕、捉拿。因此,《说文》里才讲:“执,捕罪人也。”在这,“执”应该为掌握、捕捉、逮拿的意思。
“黄牛之革”,是用黄牛皮拉成条条而做成的绳子。一般说,用这种绳子捆起来的东西呀,大半就都是些很珍贵或极为喜欢之物,而并非是不论啥东西,都好用它去捆。毕竟,这种黄牛皮绳子比起些个破麻绳子或烂草绳子来要珍贵得多。早年间,俺爷爷便用这样一根绳子把那烟荷包拴在个烟袋杆上。据爷爷讲,这种绳子,它不光结实,最让人喜欢的是它柔顺、好使、死性儿。所谓“死性儿”,即是你想在它身上那个地处系个扣儿,那个扣儿便会死扑扑地永远就只呆在那一个地处上,绝不会走样儿。
“莫之胜说”里的“胜”,本为胜任、禁得起,在这它同“能”。比如,“不胜其苦”这个词,说得即是苦得让人不能忍受。“说”呢,在此它念tuō,与“脱”同意,是解脱的意思。这在上经小畜卦那句“舆说辐,夫妻反目”里,也已经讲过。
“执之用黄牛之革,莫之胜说”讲的是,您呐,逮拿起个东西来喔,只要用这黄牛皮拉成条条而做成的绳子来把它绑定好了呢,哇塞,这它就没有个脱!
@dyzang
2、人命关天
说是那个东西,你用黄牛皮绳子把它绑好了,就没个脱。那这到底又是个啥珍贵的玩艺,值得用黄牛皮绳子去如此一通好绑呢?这玩艺呀,别人是不知道,也就只有孔圣人晓得。
咱老乡孔圣人在他的小《象》里道:“执用黄牛,固志也。”意思是,周公《爻辞》里讲的那个要用牛皮绳子去绑定牢靠的家伙,你道它是个鸟啥?实质上,它幷不是别的个什么东西,却恰就是人的那个心志哩。
不用说,周公之所以说要用如此珍贵而又好使的牛皮绳子去绑定那个心志,完全是为了来着重强调人应该不遗余力地去固定好自己这个心志啊。那么,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心志?又是要把它固定到个啥地方上去呢?
你看这六二爻,它是阴爻正待在个二爻这种阴爻之位上,又恰居于下经卦的正中间,为既中且正,并且,这六二爻它还与九五爻是相应的,而九五爻呢,恰恰也是既中且正的。
早先讲过,每卦最上面的五、六两爻,是表示天位的。九五爻的既中且正,也即是前面《彖》辞里说的那个“刚当位”,而“刚当位”所象征的可以看着就是这个天地之道,这天地之道,落实在此处,也便是遁卦所表示的这种阳消阴长的时势之道。
六二爻居于内卦,内卦在人身上表示内心的心志。这六二爻的既中且正所象征的,可视为就是凡事都要去走“中正”之道,也即凡事皆要去“贞”。那么,它这是要去“贞”往那里去的呢?
《彖》辞里讲了:“刚当位而应,与时行也。”这“而应”里的“应”,说的就是六二爻要去与上头的九五爻相呼应。因为九五爻是表示天地之道的,与九五爻相呼应所彰显出来的意思,也即是去与那个天地之道相呼应,落实在此处,也便是指去与遁卦所表示的这种阳消阴长的时势之道相呼应。
可见,这条六二爻所指的那个心志,它其实就是种一心一意地去走那个“中正”之道,一心一意地去“贞”,矢志不渝地去“与天地准”的心志,而要“贞”了去的那个地处呢,不是别处,它恰就是那个天地之道呐。
你望望,归齐周公要用黄牛皮绳子去绑的那个东西,它竟就是如此一种“贞”的心志,就是如此一种“与天地准”的心志,而并非是你花钱从西边买的那个俏媳妇,因为长着腿,怕一时绑不牢靠拿腿跑了,才硬用那黄牛皮绳子去绑她的哦。哈哈。
再有,周公这里说“执用黄牛之革”,为啥不用黑牛或白牛之革,而偏要用这个鸟操的黄牛之革呢?在坤卦讲了,黄色为居中之色,用黄牛皮的意思,无非是要让你去“居中”的。足见,此处的这个心志,它就是个“贞”,就是个凡事都要去“与天地准”的心志。
总之,这一爻的意思就是说,人的那个心志呀,要牢牢固定在个“贞”上,要牢牢固定在那个“与天地准”之道上。落实在遁卦所表示的这种阳消阴长的“时位”上,便是你那种不前不后、不左不右、不上不下,不偏不倚地正好“与时行”地去遁退的这种心志喔,要永远牢牢精准地捆绑在时势发展的那个“时位”上。只有把这个永远“不易”之“贞”的心志,坚固地固定牢靠了,尔后,去“变易”,去“变通趋时”,那才能将天下万般事都“简易”出个好结果,最终去一路亨通不已哇。如果这个“贞”的心志你固定不牢靠,没能把它绑成个始终“不易”的东西呢,那么,凡事不管你去如何“变易”,看着好像遁来进去地忙活得也极好也怪不错似的,可到头来,你也断不会变化到个好处上,倒净是在那瞎变一气罢了。
有道是“万变不离其宗。”你道那“宗”是个啥?这个“宗”,它就是这个永远“不易”的“贞”,就是这个始终“不易”地去“与天地准”的心志呐。如此一个永远“不易”的“贞”,它便是万般变化都离不开的那个老祖宗。
所以,孔圣人在他的《(乾)文言》里指出:“贞固,足以干事。”说是这人呀,只要你能将个“贞”固定牢靠了,哇噻,那你就足可以去干成任何一件事情了。相反,要是这“贞”你不能用那黄牛皮绳子去固定好,却让它像个长腿的老婆一样,动不动就跑掉了呢,毫无疑问,这就万事皆休了鸟。因此,我们才都得像老鼠爱大米一样,去无限地热爱这个“贞”啊。
你想那范蠡,他不就是用那牛皮绳子去把这个“贞”的心志固定好了,才官路、财路、红颜路,路路亨通不已的么?再看这文仲,他不就是没把个心志固定好,才小命不保的么?所以,俺就觉得,甭说用牛皮绳子去绑,即便是用金丝银线去绑,只要能把如此一个“贞”的心志固定好,也是再值不过了。毕竟人命关天,用啥,你都该舍得,都得再所不辞哇。
@dyzang
(三)九三爻
九三:系遁,有疾厉。畜臣妾吉。
象曰:系遁之厉,有疾惫也。 畜臣妾吉,不可大事也。
1、随大流
《爻辞》“系遁”里的“系”是啥意思?“系”、“係”、“繫”,这三个字的意义界限不是十分清楚,因而,往往通用,在经传里多为“繫”,仅有世系的意义才只用“系”。从甲骨文字形上看,它上面是“爪”,下面是“丝”,意思大概是表示丝悬于掌中而下垂。所以,其本义为悬、挂。“系”,它有jì与xì两种念法。念jì时,为拴、系结;念xì时,有维系、关联、束缚、捆绑、依附等众多意思。看有关辞书里说的那个样子,好像孔圣人为这《周易》作的那个《系辞传》里的“系”,应该念xì似的,依俺看呢,念jì也未尝不可。不管念啥,只要你把它的基本意思记牢靠了,这些个鸟念法呀,咱就都可先把它往一边放一放。
那么“系”在这是啥意思?对此,专家们也是众说不一。俺以为,它应该为依附之意。“系遁”,讲的便是依附着别人去遁退。即是说,很有那样一些个人,他们眼力不济,或直接就是有眼无珠,根本就没有明辨时势的本事,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个“大”人还是个“小”人,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个公还是个母,更不用说还会有个啥志向啦。可在像遁卦所表示的这种阳消阴长的时势来到之后呢,又不能光把自己窝囚在那不动弹呐。咋办呢?哎,这时他便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呀,就系附于他人身上了。看见有人在那挫起身来一步步地往深山老林子里隐遁呢,嚇,他自己也依附着人家去遁退起来;看见有人在那抓起个腚来往外跑,他便又跟着朝外踮。用百姓的话说,这就是在那随大流。
你若问,这种随大流会怎么样?能随到个好处吗?《爻辞》接着道:“有疾厉。”
“疾”,是个会意字,它的甲骨文字形从“大(人)”,从“矢”,像人腋下中箭的样子,本义为受兵伤,也泛指疾病。《说文》里讲:“疾,病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里注解道:“析言之则病为疾加,浑言之则疾亦病也。”意思大约是,要仔细分析起来说,那个病呀,它是这个疾加重了之后,才叫着病的;若粗略地讲起来呢,则,这个疾呐,它便也鸟叫作个病喽。就是说,仔细讲来,只有那些个轻微的病,才叫疾。所以,这个“疾”就又引申出了缺点、毛病、瑕疵等如此一些意思来。在这,它应当是指疾困,即小毛病或小困难。
“厉”,先前讲了,它是指厉害、严厉、严格、磨砺、危险、灾祸、警惕等。
“有疾厉”的意思是说,你如此无能而没有一点自己的志向,光知道去随大流呀,要是一旦遇上个头痛脑热这样的小鸡巴疾困啥的,那问题可就太厉害了,就要放大好多倍,就极其严重了。保不准,你就扛不住,就要打退堂鼓了,就不会再继续依附着人家去遁退了哇。
小《象》里说:“系遁之厉,有疾惫也。”“惫(bèi)”,是个形声字,从“心”,“備”声。本义即疲乏、困顿。《通俗文》里讲:“疲极曰惫。”意思是,极度的疲乏才叫“惫”,才叫疲惫。
“系遁之厉,有疾惫也”是说,“系遁”里的这个“厉”,也即是随大流的这个厉害呀,主要的表现就是,当你在那个随的过程当中,一旦有个轻来大去的小疾困啥的呢,哎,这便不得了,就会让人看着你好像已是疲惫不堪了似的,好像就厉害得不中用了,就要立马回去了似的哩。
你想想,当年红军爬雪山、过草地举行两万五千里长征时,你要是如此去“系遁”,如此去随大流,顶多也不过就能走到那个一万五上,便会开小差回去咧。人家遁退到延安的那些人,起码也闹得个旅长团长的干干。你说,你这半路上小差一开,能得个啥?啥好事你也捞不着嘛。这能怨谁?当然,怨,就怨你自己没能耐,没能用那牛皮条把个心志固定好嘞,是啵。
@dyzang
2、不可干大事
看来这些不知如何去应变,却只知道随大流“系遁”的人呐,往往最终是不会有啥大出息,不会得到那个吉的喽。那么,这样一些随大流的人,他们该咋办呢?对如此一些人呀,咱老乡周公也随便给他们指了条道儿,这便是《爻辞》最后说的那句:“畜臣妾吉。”
“畜臣妾吉”里的“畜”,即畜养。
“臣(chén)”,是个象形字,由甲骨文字形上看,它象只竖立着的眼睛。人在低头时,眼睛自然就得竖立起来。那么,低头哈腰,俯首屈从的都是些啥人?当然主要就是些奴才了。所以,“臣”的本义是指男性奴隶。后来,君主制时的高级官员,皇帝就叫他大臣,所以,现代人一见这个“臣”,便光想起那个大官人,倒把它的本意直干干地给忘却咧。
“妾(qiè)”,是个会意字,从“辛”,从“女”,它的甲骨文字形上面是“ň”(qiān)字,指古代的刑刀,表示有罪,受刑,下面是“女”字,合起来即表示有罪的女人,本义为女奴。后来,男人娶的小老婆,也叫妾。《礼记?内则》里道:“聘则为妻,奔则为妾。”说是明媒正娶的是妻子,那些随便就跟着跑了人家家里去过家家的呢,我操,这就都是些妾嘞。
《爻辞》“畜臣妾吉”的意思是说,对那些无能而又心志没用牛皮条固定好的随大流去“系遁”的人来说呀,这些人,他们该干点啥才好,他们咋才能得到个吉呢?你说那道路吧,可倒也有一条,这条道便是,假如老天爷多给了他点东西,他要是个男人身呢,那他就趁早找个地方,让人把他当成个狗奴才去养着吧;如果老天爷少给了她点东西,她是个女人体呢,那她就赶快找个地方给人家做个小妾去吧,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抓紧让那包“二奶”养“小三”的,去包养着啵。如此,也就只有如此,他们才会得到个吉啥的哩。
小《象》里讲:“畜臣妾吉,不可大事也。”意思是,像这些没有能耐,没有心志,不懂得“变通趋时”,只知道随大流去“系遁”的人呀,只有快点去让人当成奴才、小妾、“二奶”啥的养起来,才能得吉。这种人,就只配在家抱孩子戳锅底,你不做小妾,就是想堂堂正正地做个大老婆,那都不够格,都难保得到个吉哦。你说你还想去做大事?那是绝对不可以的啦,别让大事把你自己给做倒地,就怪不错了鸟。啧啧。
@dyzang
(四)九四爻
九四:好遁,君子吉,小人否。
象曰:君子好遁,小人否也。
1、好遁
九四爻里的这个“好遁”咋讲?“好遁”,当然就是好好地去遁退,认真地去遁退。遁卦表示的这个地界,它所指的不正是个阳消阴长的“时位”么,因此,这时候作为君子就要知道变通,就该抓紧“与时行”地去遁退,要审时度势,拿捏好火候,该退几分便退几分。唯有如此,你这个君子,才会亨通不已,最终去取得那个吉哦。
@dyzang
2、分出公母好走道
说在遁卦的“时位”上,君子拿捏好火候去一变通,去“与时行”地一遁退,就会亨通不已,最终得吉。那是不是说,不管啥人,当此之际,只要一退了去,就都会得到个吉呢?那倒也不是。咱老乡周公的《爻辞》指出:“好遁,君子吉,小人否。”意思是,在这种季节里,只有那些君子们趋势一退才会得吉,而小人们呀,他们就迥然不同了。这时侯的小人们想退,就退不通喽。“否”,即否塞不通。
小《象》辞里道:“君子好遁,小人否也。”意思也是说,在此时刻,君子好好地,认真地去遁退就会得吉,可小人这时去退,便退不动咧。
为啥?当然是因为遁卦表示的这时节,正是个阳消阴长的“时位”。在这种“时位”上,作为君子这样一些“大人”们,作为这样一些阳性的事事物物们,它们去遁退,就是“与时行”了,而那些小人这样一些阴性的事事物物,它们则应该是顺着这个阴长的时势,去往前进的。要是不往前进,倒也去往后退呢,这就把个道给走反了,就不是“与时行”了。不“与时行”,当然就否塞不通了。
比如,三国时期的刘备,眼望着自己快老了,快不中用了,于是,审时度势之后,就要去遁退。在自己遁退的同时呢,也想把个儿子阿斗推上去。只可惜,这个鸟阿斗喔,却是个光知道退而不知道进的主儿。这不就成个扶不起来的阿斗了嘛。这当中,刘备为阳,他即是这个“大”的们,他遁退就是“与时行”,就是君子的作为,只要能认真地退好了,便会亨通不已,最终得吉。可阿斗,他则是阴性的,就是个“小”的们。作为“小”的们,这时应该奋发有为地去积极进取才对。可你老是扶不起来,光一个劲地倒退,那就否塞不通了。
看看,阴阳性质不同,这道它就不同。道不同,作为就得不同。想“与时行”,想去“变通趋时”,究竟该走个啥道路?却原来,你仅能看出个时势是退还是进,还很不够,还必须得先把自己分出个公母来啊。只有分出公母来,才会走好你的那根正道哩。为啥百姓说,不管啥事都要分出个公母来,那根本原因,归齐,就在这里呐。实质上,这也即是《易》经之“一分为二”法宝的具体应用。
@dyzang
(五)九五爻
九五:嘉遁,贞吉。
象曰:嘉遁贞吉,以正志也。
1、嘉遁
“嘉遁”里的“嘉”在乾卦已经讲了,它是指善、美。所以说,这“嘉遁”呀,应该就是种已经遁退到了至善至美的境界里去了的那种退遁。前头《彖》辞讲的“刚当位而应,与时行也”里的这个“刚”,即是指这条九五爻的。你看,这一爻它阳爻正好便呆在这一卦九五至尊的位置上,而且,还与下面六二那条阴爻正好形成了一种遥相互应之势。你瞧瞧造化的那个好呀,这不就表示遁退到了至善至美的那种崇高胜境里去了嘛。
那么,如此好的一种境界,它又是咋造化出来的呢?前头说过,那是在遁卦表示的这个阳消阴长的退势里去“与时行”,去知时而退,而且是严格地去“贞”,真正是不前不后、不左不右、不上不下,不偏不倚,既无过又无不及地正好是卡在个“时位”点上,准确地退下了个三分之一便止住了,既没退不足,也未退过头,精当得就像关门挤了鸟一样,是没法治了,是这般,哎,才来到了这个至善至美的九五至尊的地界上的噢。
可见,这个“贞”,你确乎是不可小看了它。唯有“贞”了才会大吉呐。这也即是《爻辞》“贞吉”的意思。
@dyzang
2、正志
说是“贞吉”,说是只有“贞”了才会大吉,可去“贞”的时候,是该侧重于像人的行为这样一些形而下的东西,还是该侧重于像人的思想这样一些个形而上的东西呢?不是凡事都要分出个公母来么,这里是谁轻谁重?
咱老乡孔圣人在他的《象》辞里,就给我们把这事也分出了个公母来:“嘉遁贞吉,以正志也。”意思是,“嘉遁贞吉”里的这个“贞”喔,主要应该“以正志”为重啊。只有首先端正了形而上的这个“贞”的心志,以此去把形而下的行动落实到“与天地准”之道上来,才能遁退到那种至善至美的“嘉遁”之境,从而得到个大吉啊。
这就像九五爻的应爻,也即六二爻里讲的那样,一定要先把自己这个“贞”的心志,去用珍贵而又好使的牛皮条绑定好呐。固定好了这个东西,才会更好地去“变通趋时”,才会更好地去“与时行”。毕竟,人的行为,都是受人的心志所驱使的嘛。
孔圣人在《周易?系辞传》里讲:“天尊地卑,乾坤定矣。”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形而上的思想,即是那个天,是为尊;形而下的这些个行为呢,则是地,是为卑。只有把形而下的行为放在地上,放在卑位上,而将形而上的心志撮到个尊位上,置于那个至高无上的高天上,也即是将“贞”的心志,放在那个“与天地准”的金光大道上,这才会稳定下个乾坤来,才能到达那种至善至美的“嘉遁”之胜境里去。
所谓凡事要去“变通趋时”,你道如何才能变通到个好处?在这里,如果说“变通”的那些行为是“变易”,则需要始终端正好的这个“贞”的心志,就是“不易”。无论你千变万化地去如何“变易”,都永远只有始终“不易”地去把这个“贞”的心志端正好,最终才能将那些事事“简易”好,才能通过“变通”去“趋时”,去“与时偕行”,才能到达那种至善至美的“嘉遁”之胜境。
@as3621496 1033楼 2013-03-13 22:31:00
我没仔细看,我也是研究易经的,我这几年都在研究先天太极图。对你的帖子表示支持
-----------------------------
啊呀,原来我们是同志哇。非常感谢您的支持,并热切希望您能仔细给看看后,多提宝贵意见。
@cdthz 1036楼 2013-03-14 10:31:00
今天偶然用手机上天涯,发现此妙文,广征博引,发幽识微.即有现实感又有历史味,耐人寻味,孔子读易韦编三绝,老臧侃易纵横天涯,今天看了乾绅两卦,受教
-----------------------------
非常感谢这位先生的赞扬。盛赞之下,感到惭愧。期望能得到您的鼎力斧正。
@cdthz 1038楼 2013-03-14 16:12:00
为往圣继绝学,学问是人研究出来的,现在技术手段、参考资料如此之多,深挖传统文化,用现代阐释古史,与时偕行
-----------------------------
先生说的颇为在理。炎黄之孙应该携手同心把祖宗们留下的大智大慧推广到全世界,使人类共赴美好的未来。不知世界上的孔子学院眼下是不是在讲这些东西。
@dyzang
(六)上九爻
上九:肥遁,无不利。
象曰:肥遁,无不利,无所疑也。
1、肥遁
遁卦最后一爻的这个“肥遁”是啥遁呢?“肥”,就是人们过年杀鸡吃时先要去揣揣肥瘦的“肥”,它与“瘦”是相对的。不过,“肥”在此处的意思,俺以为,我们还是得用“象思维”来看。用“象思维”这个法宝来看,它便是指属于“肥”那一大类的所有这些个事事物物的。例如脂肪太多,是肥;衣服宽大,是肥;猪胖了,是肥;庄稼茁壮了,是肥;大树粗大了,是肥;人怪富裕了,是肥;腮帮子厚大了,是肥;果实肥硕了,是肥;好,也是肥;吉,也是肥;像范蠡那样官路、财路、红颜路,路路都尽亨通得怪不错了呢,也还是这个鸟肥。
同样,用“象思维”来看那个“瘦”呢,它则是指属于“瘦”这一大类的所有那些个事事物物的。譬如脂肪太少,衣服太紧,猪牛精瘦,庄稼枯萎,老树细小,穷得有腿没有裤子,腮帮子瘪俾,果实全是瞎破,孬、坏、凶,以及像文仲那样头脑不清而最终艰涩毙命等等,所有这一些,就都可视为个“瘦”了鸟。
如此来看,你道这“肥遁”到底是个啥意思?它应该就是说,不管啥事事,一旦到了你能望见个“肥”之时,便赶快去遁退。这种遁退,哎,它就是个“肥遁”了呢。
@dyzang
2、见好就收
周公《爻辞》“肥遁,无不利”的意思当然即是说,不管什么事,只要一到了那种能看到“肥”的时候便赶快去遁退,如此一来,不用说,肯定就会“无不利”,就他奶奶的啥不利也没有咧。
为什么见到个“肥”便赶快去遁退,就会“无不利”,就能啥不利也没有了呢?自然是因为,这世界上的事事物物们呀,它们全是“一分为二”的,都是有“肥”就有“瘦”,有好就有坏,有满就有缺,有盛就有衰,有吉就有凶,总之是有个阳,便一定会有个阴的,世界上的事物它全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呢。也即是说,不论啥事情,“肥”后头,接着的就是个“瘦”,好后头就是个坏,满后头就是个缺,盛后头就是个衰,吉后头就是个凶,这个阳呀,它后头紧接着的,即是那个阴了啊。
你看遁卦朗显出来的这番景象,从初爻开始一爻爻地退了来,至前头九五爻,就已经退进一种至善至美的“嘉遁”境界,就已经退遁成正果了。即是说,经过一轮努力,到上九爻这个地界上,便已经见着个“肥”了,见着个好了,见着个吉了。再往后,就要物极必反,那些个“瘦”、坏、凶们就都会紧跟着来到了。你说说,你进来退去的为个啥?不就是为了个“肥”么,都到这种见“肥”的时候了,要是你还不知道抓紧去遁退,莫不是你非要等着“肥”后头的那个“瘦”来收拾你?非要等着吉后头的那个凶来踢蹬你,是咋?显然,此刻抓紧遁退了去就怪好,不用再去怀疑什么,不用再去二二乎乎了嘛。是啵。
仔细想想,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那个“人怕出名,猪怕壮”哦。人呐,出够了名以后,要是没有忧患意识的话,很可能接着的就是个倒霉;那猪壮大了之后呢,不用说,剩下来的,就光等着人去宰巴宰巴吃了鸟。当然,有个要留下来打种的那一桩,除外。所以说,人们日常那句话讲得是太妙了:“见好,就收!”
对咱老乡周公这句《爻辞》“肥遁,无不利”,孔圣人的小《象》传里是咋说的呢?小《象》里道:“肥遁,无不利,无所疑也。”
“疑”,即疑问的“疑”。人们在去做事情的时候,在去“变通趋时”地干那些个营生之际,不用说,肯定会有诸多疑虑在心头。比如,这件事干到这种地界上,是不是就“贞”到个“与天地准”的道上了?是不是就恰到好处地卡到时势的那个时点上了?是不是干到这里所得到的益处就最多,再往后干下去便没了利处?是不是于此刻就正好到了个该缩回脖来往后退的时刻了呢?像这样一些疑问,肯定都会始终盘旋在人的脑海里,贯穿于所做的那些事情的整个过程中。这些疑惑,应该就全是此处讲的这个“疑”。
小《象》辞“肥遁,无不利,无所疑也”的意思就是说,在你去“变通趋时”地干营生,去做起那些个事情来的时候呀,只要你望见个“肥”,哎,便抓紧去遁退就是了,保证退不错,肯定无不利。对此,你还要有所怀疑吗?不用有啥可怀疑,并用不着再去怀疑,再去怀疑,那不就傻毙了嘛。
不错,人人都有两只眼,特别是发起火来,那两只眼大如牛卵,炯炯有神,全不像是两个玻璃珠子。但是,若要去审时度势地“与时行”起来的时候呢,俺娘喔,一般人那两只眼呀,大半就都还不跟个破玻璃球儿哩。
说是人要知变,要该进则进,当退则退,可到底又何时该进?什么时候当退?说是见好就收,究竟又是好到个啥样子,才算好?是小好?是大好?还是恶好?这个火候,就很难拿捏了。特别是于人事上,比如在人生的历程中,你说,你咋去“与时行”,怎么去“变通趋时”,啥时候当往?又何时该退?这就更难把握了。
但是,悟过了遁卦这最后一爻,你望望,你心里不就好透亮了吗?却原来,只要你先前是个“瘦”来着,哎,赶等到望见“肥”起来的时候,就不用再有什么怀疑了,便抓紧去退,这就中了。此刻去遁退,保证就退不错,就会无不利。
想想那范蠡,他不正是在官道上“肥”起来,有了钱财,又在红颜道上“肥”起来,把个西施搞到了手,不正是在望见了这些个“肥”之后,人家才毫不犹豫,一退六二五,一退便在发财路上又退出了个六六大顺来的新天地来了嘛。
可怜这文仲,他两眼就只知道紧紧盯住了个“肥”,却愣是记不起个“瘦”来。活生生的两个眼珠子呀,你说是,他奶奶的简直就是双破玻璃蛋蛋子,是啥鸟也看不出来哇。什么都看不出来,这不就不得了喽。你说,那文仲他这是咋回事儿?嗯?甭说,他不是个傻瓜蛋,肯定是脑袋里净装了些假冒二锅头。
@dyzang
五、三易(下)
——《易》经看世界法宝之三
(一)
把遁卦侃完后你就该知道了,这一卦原来它是教给人们怎样去“与时行”,也即如何去“与时偕行”的哦。人该咋去“与时偕行”?那就是要“变通趋时”,要通过“变通”去“趋时”。也即是凡事要知变,要知道“变易”,要“应时而变”。
说凡事要知变,要知道“变易”,那么,是不是遇事只需一个“变易”,就能万事大吉了呢?也还并非如此。要知道,在“变易”当中,还有个“不易”在里头。不管你进或是退,不管你遁退的时候要退几分,不论你如何去千变万化,有一条,它是始终不能变的。这条不变的东西就是周公讲的那个得用牛皮条捆绑结实的心志,就是那种一心一意地去走“中正”之道,一心一意地去“贞”,矢志不渝地去“与天地准”的心志。
在遁卦表示的这种阳消阴长之退势的时局里,如果你是个“大人”这样的阳性事物,那你去遁退的话,这便是“与时行”了,一遁就可亨通不已了。这也便表明你以那种“不易”的心志,去“变易”得怪不错了,把个道走对了,走得是正好“与天地准”了,也即是你“简易”得怪不赖了,“简易”得挺妥当了哩。
相反,此时你一个“大人”这样的阳性事物,要是不去遁退,反而去昂首阔步往前冲的话,这就不是“与时行”了,就是逆势而动了。如此,便会艰塞不通,甚至掉脑袋都是大有可能的。这便表明你没以那种“不易”的心志去“变易”好,倒把个道走错了,走得是正好跟“与天地准”的道相背离了。这就是你“简易”得不恰当喽。
如果你是个“小人”这样一些阴性事物呢,在遁卦所表示的这种阳消阴长之退势的时势里,你去顺势往前进的话,这便是“与时行”了,就没有啥不利了。这就表明你以那种“不易”的心志,去“变易”得极好了,把个道走对了,走得是正好“与天地准”了。这也即是你“简易”得当了。
反之,要是此刻,你一个“小人”这样的阴性事物,不去奋发有为地积极进取,反而缩头缩脑地像个扶不起来的阿斗一样,光在那一个劲地往后倒退呢,我操,这就也不是“与时行”了,就是逆势而动了。如此,便会艰塞不通,无啥利处了。这就表明你没有以那种“不易”的心志去“变易”好,而把个道走反了,走得是正好跟“与天地准”的道路相背离了,也即是你“简易”得不当了哇。
总之,不管是进还是退,不管千变万化地如何去“变易”,“与天地准”的这个心志,它是“不易”的,是始终都不能变化的。只有以这一条“不易”,去“变易”,最终才能“简易”得当,从而闹出个好果子来。
你望望,这其中所贯穿的,那不就是《易》经看世界四大法宝里的“变易”、“不易”、“简易”这种“三易”的光辉思想嘛。
其实,不仅是这遁卦饱涵了“三易”的思想,仔细琢磨其它各卦就会发现,它们也都能从中悟出这种“三易”的思想。你看上经的讼卦,它从初爻到五爻,统统就只讲了个“中正”。无论何事,只有“中正”,只有“贞”了,才能得吉,这是永远不变的。此即为讼事之“不易”的一面。但是,能不能说不“中正”就赢不了官司?那也不一定。到了最后的上九爻上,周公话锋一转,就举了个心术不正,通过些歪门邪道,倒也把个官司搞赢了的例子,这便是此事之“变易”的一面。那么,到底遇上官司,是该坚定“不易”地去走“中正”之道,还是应当去“变易”,去走那些歪门邪道呢?这就全由你自己去拿捏,由你自己去“简易”了。不过,居心不正者,就是把个官司糊弄赢了,倒还不如输掉的好。你说弄来弄去的,最终弄送到个“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刚赐给你一条破裤腰带,还没等用它把条破裤子捆腰上捂暖和,就又鸟让人家给剥夺回去,干落个丢人现眼,这不就太窝囊人了嘛。那头粗那头细?那头温温那头热?究竟该当如何去“简易”?你心里就很明白了哇。
可见,在讼卦,也是些像“三易”等这样一些《易》经看世界的法宝,也是这些法宝里的那些光辉思想在大放光彩。
实际上,其它那一卦又一卦,你只要是仔细去体悟,都能悟出它里面的这个“三易”的思想。整个一部《易经》,它每个脚落都有这种“三易”的光辉思想。
@dyzang
(二)
说起来,“变易”、“不易”、“简易”这“三易”呀,它原本就是这个世界客观存在着的道理。你看天上那个大日头,它日升夜落,是成天地在那变化不息;那月亮呢,它有了盈就变亏,园了之后便化缺,是永远在那变化不止;还有地上的这个人间,它阳消就阴长,春去了夏就来,是成年地在那变化而无休无止啊。这就是乾坤的那个变化,也即是这世界之“变易”的一面。
你再望望,天上那个大日头,尽管它是日升夜落地成天在那变化不息,却矢志不渝地就这么永远挂在个高天上,从来都没见它掉下过一回来;那个月亮呢,它虽然是盈了就变亏,园了便化缺地成月在那变化不止,可它始终在这七天一段阴阳往来,一个月一个阴阳来回,是月月又岁岁从来未改变过;还有地上这个人间,尽管它是阳消就阴长,春去了就变夏地成年在那变化而不休,可它也是自古到如今,尽是一年春夏秋冬这四季,亘古就未变哇。这便是乾坤的那个不变,也即是这世界之“不易”的一面。
“变易”也好,“不易”也罢,等到这天地它一下子敲定了那一天,用它那鬼斧神工把这一天推给人间了的时候,哎,这一天它即是某年、某月的那一天了。这一天,它便是这天地“简易”出来的一个结局。这天地它只要是“简易”出如此一个结局来呀,在个天地间,那就算彻底固定住了。老天说这一天是那一天,它就是那一天了。人本事再大,也无能为力,也改不了喽。所剩下来的,也就只有个“与时行”了。在这里,你再大的能耐,都治不了那老天爷爷哩。显得这个人呀,真是好可怜。
虽然是人在这个天地间,显得极其可怜,但是,咱们的古圣先哲们,特别是作《易》的圣人们,他们由这天地间,从这个客观世界里将这些天地道理提炼出来,并用它去放眼看世界,结果呢,就得到了诸多大智大慧,就把个世界以及这世界上的万般事事物物们看得呀,那是无比透亮了。
圣人们的这些大智大慧,当然,就被圣人们择巴择巴毛,装进这个《易》里去喽。
因为这个世界在不断地“变易”,“变易”就有可能变凶,有可能变吉。为了尽可能地趋吉而避凶,所以,《易》经就提出了在乾等这些个卦里所朗显出来的那种“夕惕若厉”的“危机意识”。正是在这种“危机意识”的指导下,人们才有了“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等等这样一些思维模式,这样一些处事大智慧。
因为这个世界在千变万化的“变易”之中,还又有些亘古不变的道理在里头,正是这些亘古不变的道理让这个乾坤有道可走,让人们有理可依了。因此,这《易》经就总结提出了像“一分为二”等等如此一些千古不变的道理。正是这些千古不变的道理,指引着人们一步步地走在了个通往光明的康庄大道上。
因为这个世界它又有好生之德,又有造化万般事事物物等这样一些“简易”的鬼斧神工,所以,这个《易》呀,就从中效法出了像天下万般事,必得一个“贞”,必须去“与天地准”,一定得往那个“天人合一”的道上去靠拢等等这样一些人类行为的大智大慧。
在《易》经看来,满世界上的事物,从这一头看过去,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就是“变易”。这个满世界上的事物喔,从那一头看过来呢,则是任凭千变万化,最终都是“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都是变成一阴一阳这两样东西,再往后,即是九九归一,归成一太极。——这就是“简易”。往那头“变易”也好,向这头“简易”也罢,所依据的,就都是“一分为二”,也即是一极分两仪(两仪即阴与阳这两仪)这个不变的道理。——这就是个“不易”。
正因为有了那个“变易”,才有了这个“不易”。在“变易”当中,世界才走向了永恒。也正因为世界上有了这个“不易”,人们这才能够去进行那些个鸟“简易”啊。
@網絡蒼龍 1044楼 2013-03-15 19:11:00
回复第74楼(作者: @dyzang 于 2012-10-26 16:10)
2、无成有终
“或从王事,无成有终”咋说?这句的意思是,或许有一天,一个人果真跟从了某个王子……老毛死的时候,联合国有没有降半旗?
==========
-----------------------------
首先感谢您的关注。再者,以《易经》“一分为二”的思想来看,毛的成就,相对坤来说,属于乾方面的大成。这是俺的粗陋之见。仅供参看。
@舌尖上的云南 1045楼 2013-03-16 00:17:00
不错啊 我还没有得学易经←_←
-----------------------------
谢谢您的称赞。
@dyzang
(三)
《易经》的“三易”思想,在中国,数千年来一直发挥着深远而重大的影响。人们所面对的这个世界,既有“不易”的一面,更有“变易”的一面。“易”与“不易”,又时时处处像愚公挖山不止一样,在那千变万化而无休无止。整个世界,就这样变来又变去,变得让人觉得是一塌糊涂,可教人如何去应对?中国人,就用这个“三易”的思想,去指导自己的思想与行为。
你看咱们先人制做的那个铜钱,它中心一个方孔,边缘就是个圆形。中心的方孔表示事物的那些个不变的规则,或是人要守住的那些原则等这样一些“不易”的东西。边缘的圆形,则表示事物变化着的那些理则,或是人应该随时随地顺势而变,变向圆满等这样一些“变易”的东西。铜钱的这个方与圆共为一体所表现出的“不易”与“变易”,就彰显出了人们常说的“有所变有所不变”的那种思维方式。“有所不变”为“经(不易)”,“有所变”即是“权(变易)”。人要趋吉避凶,就得在乾坤的这种“变易”与“不易”之间,“持经达权”,有原则地去应变,最终“简易”出那条“与天地准”的“道”,并紧紧地以这条“道”去观察、思考和操作所面对的一切事事物物。这便是人可以趋吉避凶的不二法门。这个法门,几千年来,已经深深融化在了中国人的血脉里。
孔圣人讲:“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不逾矩”里的“矩”,就类似于铜钱中心的那个方,就是些“不易”的东西,“随心所欲”,即像铜钱外面的那个圆就是些“变易”的东西。人呐,该“不逾矩”就“不逾矩”,当“随心所欲”就“随心所欲”,似这般将那些事事物物们都捣鼓进个圆满里,这即是个“简易”喽。
如果把“随心所欲”这种“变易”,视为阳,则“不逾矩”这个“不易”,便属阴。你说人生在世那万般事,办起来,或者说是“简易”起来,它怪不简单吗?其实又是极为简单,到头来,不过就在于拿捏好一阴一阳这么两个东西。可你要说人生在世那万般事,它都挺简单呢,其实也并不是。那一阴一阳呀,它变化万千,直至无穷,连孔夫子这样的圣人,也是活到七十以后,才把这个道道悟出来的呢。
在《孙子兵法》里,孙武说:“兵者,诡道也。”“诡道”,就是阴谋阳谋相互混杂的千变万化之道。关于用兵上的这种“诡道”,《孙子兵法》还专门辟有一章《九变篇》。在这一章里,孙武着重研究了军事上的各种变化之道。他说:“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这里,总的意思是说,那个大将呀,他只有通晓了那些个权变之用,才可谓知了用兵之道。这就是“三易”法宝里的那个“变易”思想的突出表现。
据刘兰芳先生说,岳飞平生最爱吃的就是个豆腐。他为啥就爱吃这东西?想来大概就因为,古人水里来火里去炼丹没炼成而炼出来的这方神奇的豆腐呀,它生性极其多变。作家郑渊洁先生不是说,炒股,风险太大,只有做豆腐最安全么:做硬了是豆腐干、做软了是豆腐脑,做薄了是豆腐皮、做稀了是豆浆,做香了是豆腐乳、放臭了是臭豆腐,稳赚不赔啊。为啥做豆腐就会稳赚不赔?它的那个根,就在这方豆腐之千变万化的那个“变易”上。岳飞一生带兵打仗,常吃这方豆腐,大概也就是为了时时处处注意兵法上的这个变化之道。这就像毛泽东每每抽烟都要从中间掰开分成两半,以此提醒自己要牢牢记住“事物都是一分为二”是一个用意。
《孙子兵法》里还指出:“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说的是,在处理战争这种事情上,能不战而使一个国家屈服,就不要破坏一个国家;能不消灭一个军、卒,而使其屈服,就不要消灭这个军、卒。百战百胜,并非善中之善;能不战而使敌人屈服,才是善中之最善。这便是说,能把战争这种事情“简易”到啥事都不用做,一仗也不用打,却又使敌人能够屈服,啊呀,这就达到善中之最善的那个佳境了哇。这就是“三易”法宝里的那个“简易”思想的突出表现。
同样,孙武在突出“变易”、“简易”思想的同时,也提出了诸如“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上下同欲者胜”,“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等等这样一些千古不变的命题。这些,当然就都是“三易”法宝里的这个“不易”思想的自然流露了。
孙武又说,将在外,君命可以不听。对上司的指示,要听。但,也不可全听。事事处处不听上司的话,与上司唱反调,就成了“逆种”,早晚会被上司借故处理掉。反之,事事处处盲目听从上司的指示,就成了毫无创意的“奴才”,保不准啥时候便会自觉不自觉地跟着上司掉入“火坑”。上司的意旨是“经”,是“不易”,下属的随机应变就是“权”,就是“变易”。下属在执行上司的意旨中,要依据上司的意旨,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将上司的“经”变成自己的“权”,在“经”与“权”之间,也就是“不变”与“变”之间,拿捏好分寸,也就是把握好那个“度”。这个“度”的分寸,不可上、不可下,不可左、不可右,不可前、不可后,拿捏好了,就叫得了中庸之道。在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前、或后的拿捏这个“度”时,一切以合道为准,也就是合道则行,不合道则止,最终,是以效果而论。这个拿捏的过程就是“简易”。只要是“简易”的功夫了得,那就上可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要是“简易”的功夫不到家呢,当然,很可能就会让鳖把人给捉去咧。所以说,将在外,君命合道则听,君命不合道,则不能听。你看,这里所讲的,不就是“变易”、“不易”、“简易”的“三易”思想的综合运用了嘛。
由上所述,显而易见,“三易”思想对中华传统思想的影响是何等深重。即便是到了现如今,尽管现代化的十字路口上的那个红绿灯古代它没有,但是,不少地道的中国人呀,依然还是用古时的“三易”思想来对待这个家伙。过红绿灯路口时,按现行的道理讲,应该是“红灯停,绿灯行。”但是,很多中国人呢,他按“三易”思路来考虑,所得出的结论却是:“红灯也不一定停,绿灯也不一定行。”即是说,遇红灯时,要先看一看。如果另一条路上,确实无人无车,也没有拍照设置,则这个红灯闯一下呢,也未尝不可;或者假如灯坏了,光红不绿了的时候,则不闯这个红灯,那直接就成傻瓜了。若是遇上绿灯呢,也不可不动脑子便径直走了去,也还得先望望那另一条路上是不是就有那不遵守交通规则,而正在闯红灯的家伙闯过来。别忘了,这些不守规则闯红灯的,他就专拣那些守规则的木头人儿闯。经常就有不守规则闯红灯的,把那守规则的闯出老么远去。俺就被个鸟这么闯过。
外国人,好说中国人不守规则,你看,啥规则不规则的?咹?只要能安全顺利通过路口,又罚不了款,出不了人命,这不就是个“铁”则!原本就是“无可无不可”嘛。
细思量,还是这个《易》里的“三易”思想最科学,你别看着交警不许那么走。
@dyzang
(四)
今天,《易》经里的这种“三易”思想,对人们照样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知晓了“变易”之理,想问题、做事情,就会知道“应时而变”,就会去“变通趋时”。只要是通过“变通”而趋了时,天下各种通天大道呀,就会多的是。
同样,知晓了“不易”,在想问题、做事情的变来变去当中,就会懂得“变易”里也还有其“不易”的那些个道理。不论何时何地,不论如何千变万化,便都会固守住那些“不易”的东西。这一来,像始终要保持自强不息的阳刚精神,任何情况下都要心居中正,所有事情都得“贞”在那条“与天地准”的金光大道上,不管漂泊何方俺的那颗心永远都是颗“中国心”等等这样一些东西呀,便尽都永远不会随意变易掉了。守住这些“不易”的东西,再去“变易”呢,哎,最终,自然就会“变易”出些最好的结局。常说的“万变不离其宗”,“以不变应万变”,讲得就都是这个道理。
当然,懂得了“简易”的重要意义,那就更不用说了。不管遇到多么复杂的事事物物,只要晓得“简易”之理,你就知道,首先要在思想上加以简单化,去把事物客观存在的规律找出来,这才不至于越看越复杂、越想越头疼。天下万般事,也只有能看出事物简单的本质,才能抓住要点,以简驭繁才不至于走歪或走偏。就像这个《易》,它把世界上的刚与柔、静与动、明与暗、高与低、仁与义、得与失、吉与凶、福与祸等等万物、万事、万象就统统都归结为“一阴一阳”这两样东西,最终把这俩东西便装进了那一乾一坤里,让人们从中把个世界看得呀,是极其亮堂而透辟。
你看那围棋,从古到今,多少人,杀得是天昏地暗。但是,杀来杀去,在棋界高手那里,它们也不过就是一黑一白两种棋子。高手们从中“简易”出了它里面的那些个“形而上”的道理,所以,降伏起它来呢,就比较容易。
在想问题与做事情当中,于思想上“简易”出“与天地准”的思路来之后,再在行动上“简易”出那些个能“贞”在“与天地准”之道上的举措来,如此,就有利于你去涉大川、过大河,就有利于你去闯大业,就有利于你走进那个始终“无咎”的崇高境界里去喽。相反,如果你“简易”的功夫不中用,理不出思路,找不到出路,最终,当然必定就没了活路。
历史上周朝和秦朝,同样都建立了大一统的天下,最后,又都归于灭亡。看起来好像与草木荣枯的道理是一模一样,全是有荣有枯,有兴有亡,都是一阴与一阳。但是,周朝传承三十世,历时七百余载,而秦朝呢,却只传到二世,不过十三年的光景就毁了。你道这里头的根本原因是个啥?不用说,那就是对世事“简易”的功夫,绝对是大不一样。
在新中国建立之前,从康有为到孙中山,多少仁人志士想建,都没建成。最终,由毛泽东那一帮开国元勋们建成了。这里面的原因固然多种多样,但是,主要原因之一,当该就是因为毛泽东这帮人他们的“简易”功夫,十分了得。通过革命建立个新中国,谈何容易?有多少事情需要去处理,可在毛泽东那里,众多革命问题,被他“简易”来,“简易”去,最终呢,也就只“简易”出了一个东西,这便是《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开首的第一句:“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你看,简约而又不简单。正因为“简”才容易办到呐。在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历程中,正是以这一句话里的那些思想,于每个阶段里都去注重了“统一战线”的结成,用了“统一战线”这样一些个法宝,才使革命大业步步走向了成功。
你说一个企业如何去管理?企业里的那些个事事呀,自然是千头万续,所需要的那些个能耐喔,当然是多种多样,可要说最关键的,其实也就只有一条,这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就是将企业的各种有关事物“简易”得越简单越好,能简单到什么事情都没有了,啥事都不用做了,光剩下关起门来在家数票子了,这不就顶好不过了嘛!这就是最中用的本事。反之,如果不懂得“简易”之妙,把个企业料理到越管事越多,越管越复杂,越管越乱套,越管越麻烦的地步上了呢,老天啊,这个企业,也就差不多快到头了鸟。
现实中,“变易”、“不易”与“简易”,它们是既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又相互区别、相互转化的。到头来,只有能把“变易”、“不易”、“简易”这三个“玩艺”理束好、摆弄好,从而步步行走在那条“与天地准”的金光大道上,最终,才能落出那个好来哦。假如像百姓说的那样,动不动就成了“赍子毛炒韭菜,乱七八糟地一大堆”了,这就要玩球喽。
你望望那个“同仁堂”,为什么它能几百年不倒?其中最根本的东西,也不过就只有一条,这便是它的那个产品呀,是审时度势地千变万化,可其德性呢,却任凭千变万化而能始终守住个“仁义”矢志不渝。你道那企业如何驾驭?企业驾驭,就是如此找出“不易”和“变易”的东西,尔后,“不易”的就持之以恒,“变易”的则随时随地去加以权变。实质上,也就是“持经达变”。“不易”的部分是“经”,“变易”的这部分就是“变”。
如果企业驾驭者只看到“变易”,而忽略了“不易”,就会凡事变来变去地乱变一气,末了把个企业变得是一塌糊涂散鸟伙。若是企业驾驭者仅看到“不易”,而忽略了“变易”呢,就会凡事不知变通,最终僵化而毙。
所以,英明的企业驾驭者必须既懂得创新求变,又知道万变不离其宗。到底是那个啥何时何地当变,又究竟是这个啥什么时侯什么地处该不变?这当然就全靠驾御者“简易”出那条“与天地准”之“道”,并切实去“简易”好自己脚下的那条“路”了哦。
你道啥是企业管理原理?俺就觉得像“三易”这样的东西,才是真正的那个根本性的永恒的企业管理原理啊。
你说,不是吗?不是,操,那您可说出个道道来俺听听。
@dyzang
(五)
把个《易》侃到这地处,俺还想顺便再多说几句。
《易》经的“象思维”、“一分为二”、“三易”与“四维几何”等这些个东西喔,它们原本都是宇宙万物、万事、万象里存在着的一些实在的道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些客观存在着的基本规律。古圣先哲们从这些基本规律里总结出来的这些光辉思想,不仅照得世界东方亮堂堂,而且,这些思想的光芒呀,它也放射到了世界的那个西方。
据国际《易经》学会主席、美国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美国英文《中国哲学季刊》总编辑成中英先生考证,近代以来,西方人在发现自己的哲学发生了内在困难和矛盾,出现了问题的时候,包括宗教问题、实在主义反实在主义的争辩问题等,往往都是中国哲学给它一个适当的调和,中国哲学对西方哲学产生着重大影响。
所以,瑞士的汉斯?海因茨?赫尔茨((Hans Heinz Holz)在纪念莱布尼茨《中国近事》发表300周年时指出:“‘光从东方来’。自从欧洲的非理性主义发现真理与幸福来自东方以后,中国人那本解释宇宙、求卦问卜的《易经》,在欧洲可以说是人人皆知。”
不少人都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统一。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哪里来的呢?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理论来源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而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代表有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等。其中,对马克思影响最大的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黑格尔在哲学上最杰出的成就是辩证法。就是这个黑格尔,他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不过,他的那个辩证法呢,却是唯心主义的。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他打破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统治,恢复了唯物主义的王位。由于咱们这个世界处于复杂的相互联系和永恒发展当中,所以,要正确认识这世界,就必须借助辩证的思维方式。马克思就结合当时的社会实践,吸取了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并以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对其进行了改造。在吸收了前人优秀哲学成果的基础上,马克思这才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那么,马克思所用的黑格尔的辩证法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据成中英先生讲,黑格尔的辩证法完全是受了《易经》的影响才搞出来的哩。
在乾卦咱们说过,继承《归藏易》的道家代表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那个“道”呀,你一说出来,就否定了它,它就不是原来的那个“道”了,就要重新进行一个超越。老子说的这个“道”,其实也即是包含了“变易”、“不易”这俩“易”的那个“易”。“变易”是阳仪,“不易”即阴仪。正是这一阴一阳构成了那个“道”,也正是这两个“易”在那“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最终“万物混成”,生出了个万物、万事、万象错综相杂的大千世界。这个“可以为天下母”,包含着“变易”和“不易”这两个“易”的“易”呀,老子不知道它的名和姓,便把它叫着“道”了。
黑格尔由此悟出一个结论就是,这个“一阴一阳”所合成的“道”儿呀,还需要不断地超越,不断地超越就是不断地融合,不断地提升,不断地扩大。实质上,也就是不断地去“变易”和“不易”。
需要特别一提的是,黑格尔曾说,中国的那些东西讲得极为简约,不需要翻译。如果硬要翻译出来,反而会妨害孔子、老子等中国古圣先哲们的原意。由此可见,这个外国老黑喔,他的外语水平是相当不错。中国古代的文言文,他比现代许多中国人看得都明白。正因为黑格尔如此通晓汉语而又仔细地去看了《易经》等书,这才鼓捣出了个辩证法,而这种辩证法呢,在他之前,从西方那是打着灯笼你也到处都找不到的。
您知道,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是由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一系列范畴组成的科学体系。
关于对立统一规律,列宁说:“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列宁又说:“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6、412页)。在这里,列宁只说了“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你要问,这两个部分是指那两部分?列宁同志没仔细讲,马克思、恩格斯也没见详细说道。那么,到底这两个部分是指那俩部分?俺以为,其实这俩部分它就是《易经》里讲的一阴与一阳这两个东西。也即是说,列宁说的“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里的那两部分,一部分是阴来,一部分就是阳。那个“统一物”呢,它应该就是个一太极。“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即是这个《易经》里讲的“一极分两仪”,也就是个“一分为二”嘛。
《易经》里的“太极”和“阴”与“阳”这些个东西,简约玄妙至极,是几千年,或说是近万年来,通过不计其数的中华民族的古圣先哲们反而复,复又反地从这个世界简易出来的,充满了人类最高智慧却又让人极难琢磨的一些东西。所以,在黑格尔那个时代,《易经》里的“太极”和“阴”与“阳”这些东西,大概就都没翻译过去。没翻译过去的原因,可能是一来为了不妨害中国古圣先哲们的原意;二来原本西方就少有太极、阴阳等这样的概念,即便是想翻也不好翻译。这就像金庸的武侠少说,在华人圈里极为流行,而在非华人圈里呢,却流传甚少。为啥?主要就是因为不好翻译。比如“降龙十八掌”,怎么翻?你是想把它翻译成德语还是英文?显然,是都鸟怪难办的哇。所以,《易经》里的“一阴一阳”这个“道”,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里,就成了“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这样的东西。
再来看否定之否定和质量互变这两个规律。在否定之否定规律里,“否定”,是指事物内部都有“否定”的一面,这其实就是《易经》里讲的那个“变易”;“肯定”,是指事物内部都有“肯定”的一面,这实质上就是《易经》里讲的“不易”。“肯定”,或者说“不易”是维持事物自身延续存在的那一方面,即肯定事物是其自身而不是其它事物的一面。“否定”,或者说“变易”,则是促使事物自身灭亡的那一个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其转化为它物的这个方面。
同样一个事物,用马克思否定之否定规律来理解,与用《易经》包含着“变易”和“不易”这个“道”的思想来理解,其结果是一模一样的。例如,在生物有机体中,用《易经》之“道”的思想来理解,遗传就是“不易”的一面,正因为有了这个“不易”的一面,才维持了物种的不变性,才有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的现象。变异,则是促使事物变成新物种的那一面,也即是“变易”的那一面。陈胜吴广起义时,陈胜说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就是基于事物之“变易”的这个道理来讲的。
如果用马克思否定之否定规律来理解呢,则遗传即是“肯定”的一面,正因为有了这个“肯定”的一面,才维持了物种的那个不变性,才有了龙生龙,凤生凤。“否定”,也即变异,就是促使事物变成新物种的否定的一面,陈胜说的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便是依据事物之“否定”这一道理来讲的。你看,这个结论它不就跟用“变易”和“不易”的道理来理解是完全一样的嘛。
若要说,结论完全一模一样呢,那也不全对。用《易经》的“三易”思想来理解,陈胜说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变易”,百姓说的“龙生龙,凤生凤”是“不易”,除了以上两者之外,它还有个“简易”在里头,这就是“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也即是说,有种也好,无种也罢,最终“简易”出个啥东西,就是个什么东西。可马克思否定之否定规律里面呢,则好像就只有“变易”与“不易”这俩东西,而这个“简易”却并不明显哩。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过程。任何事物都有质的规定性和量的界限。量的积累产生质的飞跃,而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如同否定之否定规律一样,事物处在量的积累阶段时,实质上就是事物呆在《易经》所说的那种“不易”的状态里,而事物处于质的飞跃阶段时,其实就是事物呆在《易经》所说的那种“物极必反”的“变易”状态里。世上万般事事物物,它就是这么“易”过来,又“易”过去地在那走着它们各自的生老病死的如此一个历程。
足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继承了人类优秀哲学成果所形成的优秀哲学。虽然其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但,从更深层面上看,其实它浑身都浸满了《易经》的大智大慧。因此,马克思哲学一经传入中国,就被广大中国人所接受,便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生根开花,并结出了异常丰硕的成果。
所以,毛泽东以他极其深厚的中国传统思想底蕴来研读马克思主义,简直就是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你仔细看看毛泽东所著的《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等等众多著作,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论、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论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等等都有重大发展和贡献。在毛泽东的著作里,尽管引用了不少马、恩、列、斯的原话,但,深究起来呢,则不难发现到处都闪耀着中国传统哲学的大智大慧。直让人感觉与其说是他老人家以马克思主义来对中国传统思想进行了汲取精华、剔除糟粕,还不如说是他以优良的中国传统思想去诠释了马克思主义。
如果你悉心去琢磨就可以体会到,马克思主义哲学里偏重于《易经》里的“道”,也就是偏重于“变易”与“不易”这两仪,而在毛泽东思想里呢,它是连“简易”这个东西,也包括在里头的。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毛泽东主席的话来讲就是实事求是。”(《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1页。)“实事求是”的思想,与《易经》“与天地准”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这“与天地准”的思想,所指的就是人在“简易”过程中,要去守住的一条最高标准。只要是能守住这条高标准,便能把些个事事儿呀,都办到个“贞”上去,进入到那个中正圆满的境界里。进入到这种中正圆满的境界了呢,也就到达了那种“无咎”的崇高境界里。到了这种“无咎”境界里,就会逢凶化吉,吉而又吉,最终尽可能地去实现万事大吉。即便是到头来没能捞着个吉,也无怨无悔,于自己身上也就没有丁点责任可追究了哇。
为啥在世界不少地方把马克思主义都丢尽了的情况下,中国人依然如此执著地喜欢着它?却原来,马克思主义,就像一个中国人出国到西方学习了一阵子,尔后,又返回了其故里,自然它就会倍受中国人的热烈欢迎嘞。
俺以为,总有一天《易经》会在世界范围内被人民奉为至宝,而外国人要学这个《易》呀,马列主义哲学倒是他们最通俗的读本呢。
@dyzang
第三十四卦 大壮
《周易》原文:
第三十四卦 大壮 雷天大壮 震上乾下
卦辞:大壮,利贞。
彖曰:大壮,大者壮也。 刚以动,故壮。 大壮利贞,大者正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
大象曰:雷在天上,大壮;君子以非礼勿履。
爻辞、小象曰:
初九:壮于趾,征凶。有孚。
象曰:壮于趾,其孚穷也。
九二:贞吉。
象曰:九二贞吉,以中也。
九三:小人用壮,君子用罔,贞厉。 羝羊触藩,羸其角。
象曰:小人用壮,君子罔也。
九四:贞吉悔亡,藩决不羸。壮于大舆之輹。
象曰:藩决不羸,尚往也。
六五:丧羊于易。无悔。
象曰:丧羊于易,位不当也。
上六: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无攸利。艰则吉。
象曰:不能退,不能遂,不祥也。 艰则吉,咎不长也。
@dyzang
一、卦画与卦名
大壮 雷天大壮 震上乾下
这一卦与前面的遁卦互为覆卦。遁卦倒过来,便是这个大壮。遁卦是上乾下艮,倒过来就是震上乾下。震象征雷,为动;乾表示天,为刚。一看这卦象,很容易让人想起天上有时出现的那种聚风暴雨、电闪雷鸣的刚健大壮之景象。所以,大壮卦就叫“雷天大壮”了呢。
人见面都免不了要寒暄几句。如果你想知道某人他爹还在不在,自然不能一见面就问您爹死了没?该咋问?只能问您家的俺那老叔身体还挺壮实噢?这时他爹要是还没死呢,大半便会笑呵呵地道:还硬朗,还挺壮实哩。这壮实的壮就是大壮卦里的“壮”。“壮”本指人体高大,肌肉壮实。古代称男子三十为壮,叫壮年。后来,壮就到处都用开了。土地也可论壮不壮,种地人常把肥沃的土地说成是这地真壮!人胆气小了来,也可吃点豹子胆啥的壮壮胆。家道不济,可娶个好媳妇来壮壮家门。当然,要说把“壮”用得最好的,大概就要数曹操《步出夏门行》里的那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咧。你看人家老曹,都到垂暮之年了,可这颗心喔,却还是那么壮,全不像现代人,正年轻得一掐一包水儿,倒已是郁闷好多年了呢。
先前说过,遁卦在“十二消息”卦里表示一年十二个月当中的六月。那时节天地万物正处在从四月到九月这样一个阳消阴长之际。在遁卦表示的那个地上,已是二阴生成了,再往前生一阴,就到否卦表示的七月。如此一爻爻地生阴,直至九月,也即剥卦所表示的那个地上,五阴生成。再往上继续阴剥阳,乾卦六阳便全剥尽了,就到了十月。到十月,就变成纯阴的坤卦所表示的那个地上了。在坤卦表示的那个地上,是六爻皆阴,阴盛至极。于是,又物极必反,开始生阳。这就来到从十月(亥月)到(来年的)三月(辰月)这个阳长息阴的阶段上了。至十一月(子月),也就是复卦表示的这个地方,一阳生成;到十二月(丑月),即临卦表示的这个地上,二阳生成;如此一爻爻地一直至二月(卯月),也就是大壮卦表示的这个地方,四阳就生成了。再往上生一阳,就到了夬卦表示的那个五阳生成的地方。再继续往上阳息阴,就到了四月(巳月),就又变成纯阳的乾卦了。这时便又是六爻皆阳,又到了阳盛至极的地方。于是,又物极必反,又开始了生阴,又开始了从乾到垢,再到遁、到否……又到坤。就这样阴阳消长,周而复始,循环不已。这就是那老天运行的这个道儿哦。
从“十二消息”卦里来看,这大壮卦是四阳息二阴,阳占主导地位。再往前不远,也就两爻之距吧,便又要到达那个物极必反的阳消阴长的时位上了,就走进反面里去了。所以《周易?杂卦传》里说:“大壮则止,遁则退也。”意思是前头的遁卦是退,而这大壮卦则为止。即是说大壮了,就要知止。若是不知止,再往前走几步,不用问,那就来到个不壮上了哇。
@无尘可染 1055楼 2013-03-19 03:19:00
甚好,见此贴,如逢甘露
-----------------------------
谢谢您的盛赞。欢迎多提意见。
@东子20130318 1057楼 2013-03-22 00:02:00
侃的确实可以
-----------------------------
感谢这位先生的肯定。希望多来指点。
二、卦辞与彖曰
卦辞:大壮,利贞。
彖曰:大壮,大者壮也。 刚以动,故壮。 大壮利贞,大者正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
(一)大者壮
对究竟什么是“大壮”?咱老乡孔圣人在他的《彖》里指出:“大壮,大者壮也。”意思是你道何为“大壮”?只有那些个大的们,只有那些个大起来的家伙们,它们才是个“壮”啊。可那些小的们呢,则不论你咋说,就是说破嘴皮子,也都不能算是个真正的“壮”。
譬如,他爹已经年过九十了,而肺活量却依然很大,还气壮如牛,这就是个壮,就是硬朗,就是结实、健康。相反,假如气若游丝,眼望着一口小其一口了,咦,这便是个不壮了,也即是快要回去喽。
你看这大壮卦,它已经生成四条阳爻了,仅剩两条阴爻就全呈显阳性了,一看就是老么粗大了嘛,所以,它就叫大壮。你再瞧那复卦,它只是一阳生成,临卦呢,仅为二阳生成,都还呈阴性,眼看着就是老么细小,当然,它们便都不能叫“大壮”。
在前面遁卦讲过,遁卦《卦辞》“小利贞”里的“小”得用《易》经看世界四大法宝里的“象思维”来理解。用“象思维”来看那个“小”,它是指所有具有阴性那一类事事物物的。如:阴爻、柔、弱、下级、小人、孬、凶等等这样一些阴性事物,就都是些个“小”。同样,“大壮”里的这个“大”,你也得用“象思维”来看。这个“大”,它也是指所有具有阳性那一类事事物物的。像阳爻、刚、强、上级、大人、君子、好、吉等等这样一些阳性事物呀,你就都要把它们当做“大壮”里的“大”,才中。
为啥只有那些大的事事物物才能叫“壮”?这一卦的《彖》辞接着道:“刚以动,故壮。”说是你当为什么只有那些大的事物才能叫“壮”?因为像刚、强、大人、君子等这样一些阳刚性的东西们,只有它们发展大了之后,依靠这个“大”才能得以更好地去动弹,而在很小时,则往往就都动不好。所以,才说“大者壮”,才把那些个大的们,叫着“壮”哦。
从卦象看,大壮卦它是震上乾下,震象征雷,为刚,也表示动;乾象征天。这就表示像电闪雷鸣这样的刚,只有它往大处发展到高高的苍天上,仗着如此一种“大”才能得以展现出它那幅无比壮观的景象。反之,假如那电闪雷鸣一股脑地往小处缩进狭窄的山沟沟里去了,靠这么一种“小”,就根本不可能展现出什么壮观的景象来了。因此说,只有大者才能叫“壮”。
有句话说是“老太太擤鼻涕,巴里攥了”,为啥她就巴掌里攥着了呢?却原来,那就是因为这老太太她已是个小老太婆了,已经不壮了,没有气力了哇。
@dyzang
(二)咋可大?
说只有大才是个真正的“壮”,那么,到底咋才能大起来?周文王的《卦辞》指出:“大壮,利贞。”意思是,若要论起个“大壮”来呀,那就是只有“贞”了以后,才会有利。“贞”,指不前不后、不左不右、不上不下,不偏不倚地正卡在“与天地准”的金光大道上。所以,《卦辞》其实也即是说,世上万般事都只有不前不后、不左不右、不上不下,不偏不倚地正卡在那条“与天地准”的金光大道上,都只有如此去“贞”了,才会有利于个“大壮”哦。
孔圣人的《彖》辞解析到:“大壮利贞,大者正也。”说是《卦辞》“大壮利贞”呀,它的意思是,如果你仔细去瞅瞅,好好去琢磨琢磨周围放眼所及的一切,便不难发现,但凡是个大的,它就无不都是个“正”的啊。即是说,那些个大的,它们全是大在个“正”上的呢。
早先讲过,这“正”,它像现代数学讲的“平面几何”那样,是从二维向度平面地来看处于中正的事物而看出来的一个结果。卦里的“正”,即是“中正”,也就是从“立体几何”或“四维几何”去看处于中正的事物而看出的那个“贞”。只要是不偏不倚地正卡在“与天地准”的金光大道上,这便是“贞”。“贞”呈现在二维平面的卦里即是“正”,即是个中正而不歪斜。《彖》辞“大者正也”就是说,那些个大的们呀,它们无不都是大在个“正”上,无不都是大在个中正上,无不都是大在那个“贞”上的。正因为它们一举手、一投足都履行在个“贞”上,这才有利于它们的那个大壮,才有利于它们去发展壮大的哇。
就在俺把个书写到这里时,恰好邻居正在院里垒墙盖屋。那瓦匠眯缝起眼,吊起个施工线来呀,专注认真得是一丝不苟。他们不辞劳苦地直到把个线吊得中而又正的与天地准了,才肯罢休。你别看那瓦匠们好像都不识字似的,可他们深知,像垒墙盖房这些个营生呀,就只有照着那根中正的施工线往上垒了去,不管垒多高,才尽能垒得成。假如离开了这根中正的施工线,那怕稍有半点差池,这墙它便会毫不含糊地倒下来。
其实不光是堵墙,你望望满世界事事物物的那个大呀,恰如圣人所说,无不都是大在一个“正”,无不都就只大在个中正上。所以,《彖》辞最后感叹到:“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意思是从个“正”了便可“大”上,你就满可以看出天地间万物、万事、万象的那些个万般情形究竟是个什么样子的啦。原来,天地间万物、万事、万象们,它们要去大,要去发展壮大喔,也就只有在这个“正”上卯足劲头子,就只有在个“贞”上泼下大功夫,才中啊。
据崔建林先生讲,刘牧说过一句话:“天地无不覆载,大也;覆载无所偏私,正也。”那老天呀,什么都覆盖在它下面,竟就没有个啥是它不愿意去盖的,也没有个啥是它盖不了的;这大地哟,什么都承载在它上面,就没有个啥是它不喜去载的,也没有个啥是它载不起的。你道究竟什么是个大?这就是个大啊。那么,天地之如此一个大,它是咋来的呢?这便是因为它们覆载起那些个东西来,豪无偏私。它们绝不会亲娘养的就要,后娘养的就扔,喜欢够了,就不管亲后全她奶奶地统统都拽掉拉倒。这是个啥?当然这便是个“正”,便是那个中正。正因为有了这个“正”,有了这个中正,才有了天地的那个“大”的哦。
仔细参悟这一卦的《卦辞》与《彖》辞,你就能充分体悟到,人人都喜欢的这个“壮”,它实质上就是个“大”,而这个“大”,它又咋才能闹将出来呢?归齐,这个“大”呀,它也就唯有从个“正”, 唯有从个中正,唯有从那个“贞”里才能搞出它来哩。
你看这个“壮”,它居然是由如此一条路数走出来的呢。啧啧。
@爱伊11 1061楼 2013-03-27 13:36:00
老师辛苦!!
好文!
-----------------------------
感谢您的理解与赞赏!
@yxz1588 1062楼 2013-03-27 14:50:00
记下了再看
-----------------------------
欢迎多提宝贵意见。
@南天飘 1063楼 2013-03-27 17:53:00
看…
-----------------------------
感谢先生来顶贴。
@dyzang @cdthz 1066楼 2013-03-28 22:11:00
粗略看到400楼、易博大精深呀,中华智慧,天文地理无所不包,我决定用下半生的10%空余时间研究周易文字深义
-----------------------------
您的决定令人敬佩。易经的研究与光大,的确该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啊。
@wzj1987102088 1069楼 2013-04-01 14:59:00
赞,楼主好功德!
-----------------------------
先生的盛赞,犹如崔征的战鼓,令人热血沸腾,壮志不已。
@lsy8036 1071楼 2013-04-02 20:50:00
老乡,最近的上海禽流感,会不会给老百姓带来一场灾难啊?
-----------------------------
俺以为,禽流感不会带来一场多大的灾难。不过,忧患意识尚需时刻挂心间。只要人们固贞干事,步步走在“与天地准”的人间正道上,特别在攻克医学难题上严格按客观规律去狠下功夫,则战胜各种疾患而走向光明,即为势所必然。此为个人之见,仅供参考。
@dyzang
三、大象曰
象曰:雷在天上,大壮;君子以非礼勿履。
(一)雷在天上
前边讲了,“壮”是指高大、壮实、健康、刚健。那么,要说那个天下最壮的东西是个啥子呢?你看,这一卦的大《象》辞就告诉我们了:“雷在天上,大壮。”
大壮卦是由震上乾下组成,震象征雷,乾表示天。一看这卦象,自然便让人想起暴风骤雨来临时天上经常出现的那幅电闪雷鸣的无比壮阔的景象。当一个响雷炸开时,就会震天动地,所向披靡。却道什么是天下最大的壮,你望望,这才是个真正的大壮哇。
所以,孔圣人的《象》辞才说:“雷在天上,大壮。”意思是,你看见天上时常出现的电闪雷鸣来没有?如同这般模样的,那才是个真正的“大壮”哦。
你以为,别人找个老婆连担水都挑不动,而你找了个婆娘能轻松地挑着担水满街跑得唬唬的,就是个“大壮”了吗?可不是的呢。
@dyzang
(二)非礼勿履
“君子以非礼勿履”里的“礼”与“履”,在乾和履卦咱们讲过。啥是“礼”?俺以为,那个道呀,它就是事物运行的客观规律。这些规律,被人们认识了的那一些呢,即叫着“理”。这“理”它落实到人身上,也便成了个“礼”。所以说,在这你要将个“礼”仅仅理解成人与人见了面以后的那种低头哈腰、客客气气的礼貌之礼,那就太肤浅了。这个“礼”,它实质上是通着“理”的,而“理”,它又是通着“道”的。
什么是“履”?“履”即履行、践履,就是指人的那些社会实践活动。
一个人在履行起自己的人生道路来时(或者说是在社会实践当中),要是他的一切举动都彬彬有礼,都与“礼”相符了,这就是他把自己的人生道给“履”好了。与“礼”相符了呢,也就是符合道理了。符合了道理,用周文王与周公《卦辞》、《爻辞》里的话讲,就是“贞”了;用孔圣人在《周易?系辞传》里的话讲,就是“与天地准”了;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言行都实事求是、一切尽按客观规律去办事了。如此一来,哎,在别人看来你这个家伙就是有“礼”了。有“礼”了,其实也便是有“理”了。有“理”了,也即是符合那个道儿了。符合道了呢,也就是“贞”了,也就是“与天地准”了哇。
理解了“礼”与“履”,再来看“君子以非礼勿履”这句大《象》辞,你说它讲的到底是个么意思?这即是说,人家那些君子们在发展壮大当中呀,就是以这一卦所讲的那些个道理,去“非礼勿履”地履行自己那个人生道路的哦。
前面在这一卦的《卦辞》与《彖》辞里不是说,那个“壮”,就是个“大”么,要想“大”,就得去“正”,就得中正,就得去“贞”,就得去“与天地准”么,你看,人家君子们就是以这样一些个道理去一心一意地扑在个“礼”上,去一心一意地扑在个“理”上,去一心一意地“贞”,去一心一意地奔走在那个“与天地准”的大正之道上的呢。
不用说,对那些“非礼”之道,也即是那些不在“礼”上,不在“理”上,不在“道”上的不正之道,你就是打死他,我操,人家君子们都保证不去“履”,都断不往那去走动哩。
所以,君子之道才会越走越康壮,而小人之道,便越走越艰难了鸟。
《论语》里讲:“非礼无视,非礼无听,非礼无言,非礼无动。”总而言之归结为一句话,也即是这里说的这个“非礼勿履”。
《论语》里还讲:“克己复礼为仁。”意思是,努力克制自我,以此去把自己的思想回复到个“礼”上去,回复到个“理”上去,回复到个“道”上去,回复到个“与天地准”上去。若果真能回复到这些个地方上去了哟,俺娘喔,这便是个“仁”了。即是说,如此,你就走进那个人该当走的这个道上了啊。
记得“文革”后期,在“批林批孔”的时光里,那时俺还正在上中学。老师说:孔老二这个老东西呀,你看他,好好地就硬要舍命去鼓吹“克己复礼”。鼓吹这个东西,即是让人都来克制自己而重新回到周朝那些个烂七八糟的礼数上去,就是闹复辟。你说你吹点啥不好,咹,非要去吹什么“克己复礼”,非要让人们去搞复辟这种破玩意?嗯?还不如人家武二郎去打老虎,不是?呵呵,现在想来,俺就感觉,那时节,老师好像也并未理解孔圣人这个“克己复礼”的真正含义。
俺个人认为,“克己复礼”本质上就是让人“非礼勿履”,就是让人努力克制自己,把自己复归到个“礼”上去,复归到个“理”上去,复归到“与天地准”这个人人都该走的仁义之道上去,而断不可误入歧途,放着正大光明的君子之道不去走,却专拣那歪门邪道的小人之道走起来不散伙呐。
@2639422675 1075楼 2013-04-05 21:22:00
老臧是个好老师,学生我受教了,喜欢上易经了!
-----------------------------
听这兄弟如此说,不尽喜悦上心头。果真能有此效果,不枉一番苦心到如今。财可破、官可丢、头可断、血可流,啊呀,那些古圣先哲们的光辉思想喔,咱们万万不可丢哟,万万不可丢!
@2639422675 1077楼 2013-04-06 14:57:00
收藏匪浅,几时出书一定要买来收藏。
-----------------------------
承蒙先生厚爱,俺这厢先给你敬礼了。
@dyzang
四、爻辞与小象曰
初九:壮于趾,征凶。有孚。
象曰:壮于趾,其孚穷也。
九二:贞吉。
象曰:九二贞吉,以中也。
九三:小人用壮,君子用罔,贞厉。 羝羊触藩,羸其角。
象曰:小人用壮,君子罔也。
九四:贞吉悔亡,藩决不羸。壮于大舆之輹。
象曰:藩决不羸,尚往也。
六五:丧羊于易。无悔。
象曰:丧羊于易,位不当也。
上六: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无攸利。艰则吉。
象曰:不能退,不能遂,不祥也。 艰则吉,咎不长也。
(一)初九爻
初九:壮于趾,征凶。有孚。
象曰:壮于趾,其孚穷也。
1、壮于趾
关于这一卦的这一爻,历来的易学家也都众说不一。咱们还是先来看看这一爻里的这些个单词是啥意思吧。
“壮于趾”的“趾”,在噬嗑卦讲过,古代所谓“趾”,是指足,也即是指脚的,却幷非是说脚趾头。脚指,是叫“指”。卦里的初爻这个位置,表示事物的初下位。若把一卦当成个人来看,这初爻当然也就像人的脚。所以,初九爻,它就来说道这个脚了。“壮于趾”是啥意思?这讲的当然就是,那个脚呀,它很壮,很有劲哩。
从爻象来看,初九爻它阳爻正好居于阳爻之位上,是正得其位。阳爻,即表示强壮、刚健。一看便知,初九爻象征的这只脚呀,它确乎是很壮,很有劲的呢。
“征凶”的“征”,先前也讲过,《尔雅》里说“征,行也”,意思是,“征”就是指诸如出行、出征、征伐等这样一些个行动的哦。
“有孚”,早在需等卦里也说道了,它是指讲信誉,有信用的意思。
@dyzang
2、一切行动讲信用
闹明白了这些个单词,再来看《爻辞》和《象》传,你说它们讲的是啥意思?
周公的《爻辞》“壮于趾,征凶”应该就是说,如果,你觉得自己那个鸟脚很壮实了,很有劲了,脚上的功夫很不赖了,这时你仅凭着如此一点憨力气就想去行动,去出行、出征、征伐啥的呀,老天啊,那你就快完球啦,如此就要出凶了哇。
所以,《爻辞》最后语重深长地教导我们说:“有孚。”意思是,你千万别忘了个“有孚”,断不能忘了人只凡是一动弹,就都得讲信誉,都要有信用呐。
这即是说,不管啥事事,只要一想去操作,一想去行动,你心头就都得装着“诚信”这个念头。只有绷紧这根弦儿,符合信用的那些行为就去干,就去行动,如此,才能得到个吉。反之,若光凭脚上的那点憨力气,便要去出行、出征、征伐啥的呢,这你就要出凶喽。
孔圣人在他的小《象》里讲“壮于趾,其孚穷也”,道是仅凭自己那脚壮,就去采取行动,这便必然要闹出个凶灾来,而出来这个凶的根本原因不是别的,就是因为如此一来,那个“孚”,也即诚信这个东西呀,你必然就顾不上了,就被你穷掉了啊。
可见,这一爻说的其实就是不论有多么壮,你都不能仅靠着个壮去行动,而应该以自己的那些行动是不是“有孚”,是不是守信用为准绳,也即是一切行动都要讲信用。为啥?当然是因为讲诚信、守信用这条“有孚”之道,它是条合“礼”之道,是条合“理”之道,是根“与天地准”的人当该走的仁义之道,是条正大光明的君子之道。所以,叫是个人儿呀,即便是你穷掉裤衩子,那都不可穷掉“有孚”这根道儿哦。
@tianya之过客 1082楼 2013-04-08 15:35:00
@dyzang
讲的好,支持。
总觉得《易经》太难,还是自己智慧不够啊!!!
继续好好学习。
-----------------------------
感谢您的支持,愿我们共同努力,继续好好学习,誓将《易经》通俗到底!
@dyzang
(二)九二爻
九二:贞吉。
象曰:九二贞吉,以中也。
1、贞吉
这九二爻,是根阳爻。用“象思维”来考虑,阳爻,即表示刚、强、上级、大人、君子、好、吉等这样一些阳性事物。在此,可以将其看作是个“吉”。
并且,这条九二爻呢,它虽然是阳爻居于阴爻位,属居位不当,可它却正好居在下经卦的正中间,这就表示,只凡是一动,哎,那便正好就不前不后、不左不右、不上不下,不偏不倚地是正卡在那条“与天地准”的金光大道上,也即是刚好就“贞”咧。
正因为“贞”了呢,呀嗨,那个“吉”它就来到了。这便是《爻辞》“贞吉”的意思。
@dyzang
2、以中得吉
为啥“贞”了之后,那个“吉”它就来了呢?咱老乡孔圣人在他的小《象》里指出:“九二贞吉,以中也。”意思是,九二爻的这个“吉”呀,它完全是以那个“中”而得来的哦。
这个“中”,它又是指中在哪里的呢?当然就是指不前不后、不左不右、不上不下、不偏不倚,既无过又无不及地刚好正中在条“与天地准”的中正之道上的嘞。
在前面的《卦辞》里,咱老乡周文王讲了:“大壮,利贞。”说是人呐,一举手、一投足都只有“贞”了才有利于大壮,才有利于去发展壮大。所谓“贞”了,也即是履行起些个事事来呀,那些个举动都中在“礼”上,都中在“理”上,都中在“道”上,也便是不前不后、不左不右、不上不下,不偏不倚地恰好尽正中在那条“与天地准”的中正之道上。
可见,这一爻它是朝着《卦辞》来的。《卦辞》主要意思落实在爻里,就是这一爻的这个“贞吉”。这一爻《爻辞》里的“贞”,即是《卦辞》里的“贞”。《爻辞》与《卦辞》里的这个“贞”呢,也就是这一爻小《象》里的“中”,也即是上面《彖》辞“大者正也”里讲的那个“正”哇。哎呀呀,你望望,归齐《卦辞》、《爻辞》与《彖》、《象》们,竟就是如此贯通如一的哇。
@流浪之浪花 1086楼 2013-04-10 12:49:00
《周易》却有中华文明第一书之称。有图,有数,有彖,有象,有《文言》。但关于你之所著者为周文王和姬旦却有误,《周易》成书大约在周厉王周宣王时,从宣王中兴来看,大致在这一阶段,作者皆已实考,《尚书》未记录。
-----------------------------
欢迎赐教。
@dyzang
(三)九三爻
九三:小人用壮,君子用罔,贞厉。 羝羊触藩,羸其角。
象曰:小人用壮,君子罔也。
1、血可流,贞勿丢
周公《爻辞》“君子用罔”里的“罔”咋讲?“罔(wǎng)”的本义是指以绳或线等结成的捕鱼捉鸟用的那个网。孔圣人在《周易?系辞传(下)》里说:“(伏羲)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此处讲的这个“罔”,即同“网”。严格说来,捕鸟兽的叫“网”,捕鱼用的是罟;笼统地说,这俩字就没啥不同喽。不过,因为这“罔”它还有层“无”、“没有”的意思,如在“置若罔闻”这个词里,就是“无”、“没有”之意,所以,不少人都说“罔”在这应该为“无”、“没有”的意思。俺却认为,“罔”在此,它的意思应该还是同“网”。
“小人用壮,君子用罔”是说,小人,也即那些不成熟,不成材料的人呀,凡事便只知道用个鸟“壮”,只知道用那憨力气去应对,却就是不知去动脑子想办法。所以,小人一般是得不到个好处的。这也恰恰表明,他们便正是帮不成材料的小人咯。可人家那些君子们呢,就大不一样了。他们凡事是不光去用个“壮”,而是极为重视“用罔”,也即是非常重视发挥智慧的作用,注意动脑子去编一张类似网那样的东西,以此去应对那些事事物物们。
在黄河入海口那片年轻的土地上,人们逮兔子时所用的就是个网。猎人瞅准了兔子经常出没的地方,便在那里下上张网。这网,随风一飘,软不邋遢犹如青青草一般,好一片弱不禁风的模样。但是,你等着那狗日的兔子扛着个脑袋一路蹿过来,奔着个网一下子闯将上去的时候呢,啊呀,它旋即就会脑袋在网那边,身子倒在网这边了,就被那网死死地掐着脖子吊在个网上了。你别看这网它软不邋遢地好像是一丁点刚性都没有似的,其实,可不是这样。若仔细去看,就会时常发现,有些被网住的兔子脖子上被那网绳缧得喔,一道道的,血淋淋的净是些血口子。可见,这网它是能柔也能刚哩。用它逮起个兔子来,那是当刚则刚,该柔则柔,因应形势,刚柔适宜,恰好就能不前不后、不左不右、不上不下,不偏不倚地是正中在条无比正确的逮兔子的客观规律上,也即是正中在个“与天地准”的中正之道上,也便是在干事之中将那个“贞”呀,能落实得简直是十足的漂亮。正因为网能将个“贞”落实得这般好,因此,只要是那兔子往它身上这么一蹿呀,哎,那便刚好就逮它个正着散鸟伙。
试想,假如你觉得自己壮得怪不含糊,壮得血厉害,就单用那一身憨力气,下脚跑着去撵那个鸟兔子的话,你说说,到头来恐怕你连个兔子尾巴也捞不着,不是?因此,只凡是个君子,人家就不单去用那种“壮”,不只用憨力气,而更加注意“用罔”,用智慧去逮兔子。
这一爻小《象》辞“小人用壮,君子罔也”所说的,应该就是这种意思。动不动就凭自己的“壮”,就光倚仗着自己那点麻子劲去莽撞地应对事物,这是小人的所为,是小人所干的勾当,却断不是君子的做派。君子呢,人家可不是这样,他们是用罔的,他们是用智慧去编织张类似网一样的东西来应对那万般事事物物的。这个像网的东西呀,它当刚则刚,该柔则柔,因应形势,刚柔适宜。用这东西去应对事物,正好就能不前不后、不左不右、不上不下,不偏不倚地是恰中在个“与天地准”的中正之道上,刚好就能于干事之中极好地落实那个“贞”。所以,人家君子办事,是办啥就都能把个啥办到好处,想要什么就会有什么。即便是想捞得个年轻干净又漂亮的女兔子,嚇,那都是手到擒来,轻而易举的事情呢。
足见这个“贞”,它是太鸟重要了,吭。所以,咱老乡周公《爻辞》紧接着指出:“贞厉。”说是凡事的那个“贞”,那个“与天地准”,那个按客观规律去办事儿呐,是太厉害,太重要了哇。头可断,血可流,而这个“贞”,那真是他奶奶的,万万不可丢!
@dyzang
2、进退两难
说是那些不成材料的小人,凡事就只知道用个“壮”,就光知道用些个鸟操的憨力气,却就是不晓得用脑子去应对。那么,如果光知道用“壮”的话,究竟会出现啥结果呢?周公在这一爻的最后,便给咱举了个例子。这就是《爻辞》后头讲的这句:“羝羊触藩,羸其角。”
“羝羊触藩”里的“羝(dī)”,即公羊。据崔建林先生说,这种羊,在民间也叫“大顶羊”,它角粗长而又体壮。要是往人身上那么一顶喔,就满能顶出老么长一道血口子来,煞是厉害。“触(觸chén)”,是个形声字;从“角”,“蜀”声;本义为抵、顶,即以角撞物的意思。“藩(fān)”,是藩篱的藩,也即是篱笆。
关于“羸其角”里的这个“羸(léi)”字,粗一看,它与输赢的“赢”非常象似,实质上,它们并不一样。“羸”下部中间是个羊字,可输赢的赢呢,下部中间却是个贝字。“羸”,是个形声字,从“羊”,本义为瘦弱,也通“累”,有缠绕、困住的意思。在这,“羸”同“累”,作缠绕、困住讲。在王肃本里,这个“羸”,它是“缧”,而郑玄、虞翻本作“纍”,蜀才本为“累”,都是指系缧、缠绕、困住。
“羝羊触藩,羸其角”说的是,你看见个赍子光有力气没有脑子的大公羊顶篱笆墙来没有?那个傻毙了的大公羊喔,有时它就觉得自己怪不含糊,仅凭一身憨力气便往个篱笆墙上一头闯过去。结果咋样?自然,这个羊角就被篱笆困住,最终就只落得个进退不得的下场嘞。这就是光“用壮”而不“用罔”,到头来“贞”不了去的那个必然结局啰。
后来,“羝羊触藩”这个词呀,就常被人用来比喻落进那种进退两难的困境了。例如,明朝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里道:“自实走得一个不耐烦,正所谓:羝羊触藩,进退两难。”
@零零七三 50楼 2012-10-19 22:26:00
关注中~~别断贴
-----------------------------
@吉祥吉祥1 1090楼 2013-04-12 09:55:00
亲 说哪去了 至少还有小的 何况不止千千万万
-----------------------------
感谢这位先生来顶贴!
@dyzang
(四)九四爻
九四:贞吉悔亡,藩决不羸。壮于大舆之輹。
象曰:藩决不羸,尚往也。
1、勇往直前
前面九三爻说了,凡事要是只知道去用“壮”,光知道去用那些个憨力气,却就是不知道用脑子的话,便会像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大公羊顶篱笆墙一样,到头来必然走不进那条“与天地准”的金光大道上,必然不能按客观规律去办事。用《易》经的话讲,即是必定 “贞”不了去哇。“贞”不了去呢,哎,最终就只能落得个“羝羊触藩,羸其角”这样一个进退两难的必然下场。那两只粗而又长的角喔,死死地被篱笆墙就那么活活地卡在那,是进也进不得,退又退不出,欲死不甘,求活不能,生让人一憷起当初仅凭一时之勇,单用了个鸟“壮”那一出来,便后悔得一把鼻涕一把泪,简直就要悔断那根九曲肠似的。
可是,如果一个人,仅仅是一时糊涂而未加小心,不料想,也一下子竟就掉进了这种“羝羊触藩”,进退两难的困境里,又该咋办才好呢?
咱老乡周公这九四爻《爻辞》就说了:“贞吉悔亡,藩决不羸”。
“悔(huǐ)”,本为悔恨、懊悔,就是指懊恼过去做得不对。做得不对,便是有过失,有灾祸。所以,这“悔”,也指过失、灾祸。“决(jué)”,即决口子的决。堤岸被水冲出缺口,就叫决口。“藩决”,当然便是指那个篱笆墙决开了口子。
“贞吉悔亡,藩决不羸”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不小心掉进了那种“羝羊触藩”进退两难的困境里,他该咋办是好呢?不用说,要脱离此种困境,依然还全在这一个“贞”字上。凡事只要是“贞”了,便会大吉,“贞”了,那个“悔”,那些个过失、灾祸啥的呀,就统统全都消亡掉了,就尽死掉了,就不会让你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咧。若是论在那个大顶羊被这篱笆墙卡住了的当口上,咋才算“贞”了呢?于此当口,当然要是那大顶羊它再使使劲,再去用上一把壮,把篱笆墙决开个口子的话,啊呀,这就是此时此刻的那个“贞”了哇。你想么,冲开个口子一溜大吉,不就不用再去受那个鸟累困了嘛。是啵。
你要问,如此一种“藩决不羸”的景象,它能体现出来的是个啥道理呢?孔圣人指出:“藩决不羸,尚往也。”说是从个“藩决不羸”里,你就可以充分体会到,这里头它就充分体现出一种“尚往”的精神来了啊。“尚”,即崇尚的尚,“往”是勇往直前的往。“尚往”,即是种身处困难之境而崇尚勇往直前地往前闯的精神。这也便是说,处在“羝羊触藩”进退不得这种“时位”上呀,你就得再去用把壮,就得勇往直前地往前闯。如此,只有如此才能“藩决不羸”,才能得以解脱。不然,那就早晚都得让个篱笆墙活活羸死拉倒喽。
@dyzang
2、大壮三易
你看这一卦,它初九爻说“壮于趾,征凶”,意思是如果你觉得自己那个脚很壮了,怪有劲了,脚上的功夫很不赖了,就仅凭这么一点憨力气去行动,去出征、去征伐啥的呀,那便要得凶了。九三爻呢,则讲“小人用壮,君子用罔”,道是动不动就仅凭自己的“壮”,单仗着自己那点麻子劲去莽撞地应对事物,这就净是些不成熟,不成材料的小人所干的勾当。人家君子们,他们遇事都是用罔去网的,是用智慧去应对的。
如此说来,是不是那个“壮”,它就永远不可用了呢?也倒不是。这九四爻就说了,当你身处“羝羊触藩”,进退两难的“时位”上,哎,此刻你就非得再去用上一把那个“壮”,就得勇往直前地往前闯嘞。你可别以为“羝羊触藩”这种进退两难的处境,本来正是因为用了个“壮”所致,由此,这时就不敢再去用“壮”了。事实上,当此之际,你还必须再勇往直前地往前闯那么一闯,再去努力用上一把“壮”,最终才能“藩决不羸”,才能得以彻底解脱那个困境。不然,就得承着等死咯。
这其实就是说,这个“壮”喔,不该用时,便不能用。该用的时候呢,我操,你还必须得去使劲用,不用还就真不中。总之,用起“壮”来呀,要用得恰当而适宜,才行。
所以,这九四爻《爻辞》末了便谆谆教导我们说:“壮于大舆之輹。”
“舆(yú)”,本指车厢,即车中装载东西的那一部分,后来也泛指车了。“輹(fù)”,也叫车伏兔,是垫在车箱和车轴之间的那块木头。这块木头,它上面承载车箱,下面呈弧形,架在车轮子的轴上,恰似现在小轿车下边在车厢与车轮间承上启下的那个车大梁。正因为这“輹”,它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大关键作用,因而就要求它格外地壮。陈年里,买马车的人,大半买车前,都要先低头去仔细瞅瞅这个车伏兔它究竟壮不壮,生怕輹不壮,马一跑,那车上的人掉下来,她妹妹个腿的,你说那不就得把个人儿磕破头了嘛。
“壮于大舆之輹”的意思是说,那个“壮”呀,它要壮,你就得让它壮在像大车之輹这样一些个该壮的正当地处上。是这般,那个车子呀,它才算是造得“与天地准”了,才是按客观规律去办了,才真正是“贞”了哇。
把这一卦参悟到此地上,不难发现,周公这个《爻辞》呀,它就是照着《易经》放眼看世界之四大法宝里的“三易”思想来作就的。一般说,不能动不动就去用“壮”,这是“不易”;二般来说,特殊情况下,该用“壮”时,哎,你还就得勇往直前地再去大胆地用“壮”往前闯,这就是“变易”;究竟何时当用“壮”?又啥时该不用个鸟“壮”?当然,那就全仗着你自己根据所处的具体“时位”,审时度势地去“简易”咯。总之是当刚则刚,该柔则柔,因应形势,刚柔适宜,正好能不前不后、不左不右、不上不下、不偏不倚,既无过又无不及地正中在个“与天地准”的中正之道上,刚好就能于干事之中极好地将个“贞”落实到实处上,哇塞,这才算你把那个事事抓施好了呢。抓施好了,便会一路大吉而无悔了。
纵观《周易》,它八八六十四卦,那一卦又一卦的,无不都饱含了这种“三易”的光辉思想,都是在向人们彰显应该如何根据各种不同“时位”,在“变易”与“不易”当中去把自己“简易”到个正确的趋吉避凶之人生轨道上来的哦。
@幸运张云鹏 1094楼 2013-04-13 16:33:00
有道理,有道理的。。
-----------------------------
感谢这位先生的肯定。
@dyzang
(五)六五爻
六五:丧羊于易。无悔。
象曰:丧羊于易,位不当也。
1、丧羊于易
对“丧羊于易”里的这个“易”呀,易学家们也是众说不一。有的认为它同“移”,有的认为它通“埸”,即边界之意。俺却觉得,在此,它应该是变易、改变的意思。
前面说了,大公羊它单凭自己那个壮,就逞一时之勇,用个角往这篱笆墙上只一撞,便把个鸟脑袋让篱笆墙给死死地卡住了,直落了个进退两难的困境在身上。按理说,这大公羊喔,它本不该遇事不动脑子,仅凭一身憨力气便动不动把个鳖脑袋往这篱笆墙上闯。可是,既然已经闯上去了,已经顶出个“羝羊触藩,羸其角”的下场,已经顶出个被篱笆墙死死地卡住,从而进退两难死活不得的结果以后呢,这时刻,它就该再来用一下那个壮,应该勇往直前地再使把劲,将那篱笆墙决开个口子,尔后一溜大吉,如此就“藩决不羸”了,就不用再去受那个鸡巴篱笆墙的累困了。
可不曾想,此时的这个傻羊,它没照着那正道走,不该用壮时却用了壮,该用壮的时候呢,倒又不去用了。你说,这不直接就把个正确道路给篡改了嘛。如此一来,这不就得让个硬巴夯的篱笆墙给活活地羸死咧。
“丧羊于易”便是说,这个大公羊喔,丧就丧在它对那个正确道路的改变上,丧就丧在不该用壮时,倒去用了壮,该用壮的时候呢,操它个猴的,它倒又鸟不去用壮咯。
《象》里说:“丧羊于易,位不当也。”
这个五爻位呀,它本是个阳爻位。如果阳爻呆在此地儿上,那便是正得其位,而这里,却是阴爻呆在这地方,那就是居位不当了。居位不当,就表示这大公羊,它在个“羝羊触藩,羸其角”的“时位”上,该用壮时而没用壮,却楞在个硬巴夯的篱笆墙上,软不邋遢地极瞪着俩眼干等着死了,一点阳刚劲都没有了哦。
似这般,你说那个傻羊,它还能不死?如果不死,这反而就真奇怪死了,不是?
@dyzang
2、无悔
周公《爻辞》最后这句“无悔”咋讲?为啥羊都死了,还要说“无悔”呢?
你看这条六五爻,尽管它位居不正,是阴爻呆在个阳爻之位上,但是,它却正呆在上经卦的正中间,也即是居中的。而且,它与下面那条九二爻又是相应的。九二爻《爻辞》说“贞吉”,意思是天下万般事,只要是不前不后、不左不右、不上不下、不偏不倚,既无过又无不及地正卡在那条“与天地准”的中正之道上了,哎,这就是“贞”了,就会万事大吉了。反过来,也可以说,不论啥事体,只要是你没得到那个吉,肯定就是没“贞”好,就是没照着那条“与天地准”的阳关大道去走咯。用现代人的话说,即是那些个事儿呀,你根本就没按客观规律去办呐。
由此,可以理解到,那个羊,它之所以死在个篱笆墙上,便完全是因为人圈起它来的时候,没按客观规律去办,没能“与天地准”,没“贞”好,因此,这才把个羊直干干地给闹死在那篱笆墙上的哇。
大公羊的角,粗而长,壮又壮,为刚,呈阳;这篱笆墙呢,硬巴夯,也是壮又壮,为刚,呈阳性。你说,你用这篱笆墙去圈那大公羊,这不就成了以刚对刚,以硬碰硬了么?这种刚多过了头而单缺了阴柔的做派,打根上就不符合“一阴一阳谓之道”。如此一来,结果当然必定会两败俱伤,最终,就得闹死那只大公羊。
你以为,那篱笆墙它梆梆地硬便是大壮了么?不是的呢。恰如这一卦的《彖》辞所讲:“刚以动,故壮。”就是说,本来像大公羊那粗而长的角这样的刚,往它上面靠上去,便犹如给它提供了个展示本领的舞台一样,能让个羊在那上面扭扭扎扎地动弹不已,表演不止的这样一种东西,那才是个真正的大壮啊。可似这个梆梆硬的篱笆墙一样,那羊只要往上一撞就动弹不得了,就让它生卡死了,这就不是个真正的鸟壮。
假如,你果真能从死了的那只羊里,反省出如此一番道理来,自然,就会像九三爻讲的那样,凡事注意去“用罔”,而断不会不动脑子的光去“用壮”了,就会去用那个软硬兼具的网圈羊,而不会去用个硬巴夯的篱笆墙了。这样,那羊它不就死不成了,你不就成熟起来了么?如此注意多动脑子,去用网圈羊,你不就由小人变成个君子了吗?是啵。
你看,死只羊,得条教训,用只羊,换个君子,当然是“无悔”喽。更不用讲,便是那个死了的羊,它的肉也可用来炖炖喝羊肉汤,它的皮还能用来做个羊皮马褂给您婆娘套身上,是一丁点瞎破都没有呐。君不见即便是现在的小儿童上幼儿园,都得交学费么,你瞧瞧你,这不是啥费都不用交,干落个长见识了嘛。自然,这就是个“无悔”啰。
@dyzang
(六)上六爻
上六: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无攸利。艰则吉。
象曰:不能退,不能遂,不祥也。 艰则吉,咎不长也。
1、不祥之兆
关于上六爻这句“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无攸利”,咱老乡孔夫子在他的小《象》里指出:“不能退,不能遂,不祥也。”
“不能遂”里的“遂”,是遂心如意的意思。“祥”,本指吉凶的预兆,即事物预先显露出来的迹象。在此,它应该是指吉利的。
这样来看,“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即是说,不论啥事体,只凡是见到个像大顶羊顶篱笆墙而一下子就让那篱笆墙给卡住,成了种既不能退又不能遂心如意地往前进这样一种景象的时候呀,完了,这就是种不祥之兆,就很不吉利了啊。
九四爻讲过“藩决不羸”,壮要壮在个正地方。在“羝羊触藩”这样进退两难的困境里,本当去“尚往”,去勇往直前地再用把那个壮,将篱笆墙决开个口子一溜,便不会再受累困了,就解脱了。可你看,像该爻讲的这样,它娘的“不能退”又“不能遂”,犹犹豫豫,二二乎乎,这不就承着在个篱笆墙上等死了嘛。
所以,《爻辞》紧接着就道:“无攸利。”即是说,如此犹豫不决下去,是断不会得到你所想要的那些个利处的。
@wzj1987102088 1099楼 2013-04-15 11:41:00
收藏
-----------------------------
谢谢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