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臧侃《周易》


  原文: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1. 二仪

  对“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几句话,俺寻思妹妹您肯定知道,它就是易学界非常熟悉,却因很难理解,而又众说纷纭的一段名言。实质上,它里头所告诉给咱的那些道理,也即为早先所讲“大衍筮法”的基本原理。“大衍筮法”,便是以这里面漏出来的道理,去进行具体操持的。
  那么,究竟这段话,该如何理解?
  咱们不妨先来看看其中所提到的“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们,究竟都是些什么东东吧。
  关于“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呀,据俺了解,原本,它们就都是由《周易•系辞传》,在此,最先提出来的。
  但是,您看本处它是咋讲的?它说呀,《易》里,的确是有个太极,是太极生出来的“两仪”,“两仪”又生出的“四象”,“四象”又生出了个八卦来的。可到底什么是“太极”?您望望,说来道去的,嗯,归齐,竟是一点,也没讲呐。啧啧。
  为什么不讲呢?
  俺估摸着,孔圣人并非是在有意难为我们,而是因为,像“太极”等那样一些东东,原本便是很难说出口,原本便是得完全靠人们自己去参,自己去悟的。
  兄弟,您或许要问,究竟该如何去参,如何去悟?
  俺以为,这还得从作《易》的圣人是如何去认识世界的那个地界上来考虑。
  在《周易化俗》中讲过,如果论起人与这个大千世界的关系,总的看,不外乎也就只有两大关系:其一,是认识世界;其二,是利用(或说是应对)世界。自人类产生到如今,天下忙忙碌碌的芸芸众生,概括起来讲,也便仅仅做了如此两桩事情而已。
  并且,该两桩事情,只要人类一天不消亡,就得继续做下去。直到最后一个人,咽下最后那一口气去,才算完。
  若要问,作《易》的圣人,他们是怎样去认识这个纷繁复杂之大千世界的呢?
  照此《系辞传》的讲法,古代圣人是“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是通过如此去将宇宙万物、万事之所有的万象尽收于眼底,而烂熟于胸以后,经过反复细心观察与琢磨,末了,才作出了部《易》。
  却道,古代圣人通过仰观俯察之后,都看出些个什么门道来了呢?
  他们便发现,原来,天地及天地间万般事事物物呀,奶奶,居然无不全都可以“一分为二”地分成两块。而且,它们又无不统统全是无限可分的。
  例如,若把人所在的个世界看成是一极,则,它就可“一分为二”地分成天与地那两翼;如果视地为下翼,则,天即是上翼。
  若再把天上的天时(一昼夜)看作是一极,则它又可“一分为二”地进一步分成白日与黑夜两个翅;如果说黑夜为阴翅,则,白天则是阳翅。
  若把地再视为一极,它又可“一分为二”地进一步分成柔与刚两端。像山地这种梆梆硬的,就为刚端,而如水那般柔软的,即为柔端。
  同样,将天时的黑、白与地上的刚、柔分别当成一极,便又都还可进一步“一分为二”地继续不断地往下分成两端,以至于分到无穷无尽。
  又如,一条河,可以“一分为二”地分为上游和下游两半河段。若把河的上游与下游分别看成是一个整体,则,它们都还可进一步分为上游之上游、上游之下游、下游之上游、下游之下游这么四段区间。
  一座山,也可以“一分为二”分为山北与山南两个面。如果把背阳的山北和朝阳的山南分别看成是一个面,则,它们同样还尽可继续分为山北的左右两边跟山南的左右两边。
  只要您爱动弹,完全可以一直分到您所站之河段或山岗的那块立脚之地。
  再如,一个人,可分成行为与思想两方面。行为又可分成“义”之行为与不“义”之行为这两类。思想又可分为“仁”与不“仁”那两类。
  “义”之行为与不“义”之行为跟“仁”与不“仁”之思想,又尽可去分别各以“一分为二”来进一步分为大和小这两种。
  只要想去分,俺那老嫂唻,您满可以将一个事物一而再再而三地继续不断分下去,以至于无穷无尽。即便是分得您奶痛,两个都痛,嘿嘿,您也永远都是分不完呀,分不完。
  关于“义”与“仁”,在《周易化俗》中讲过,“义”指人在行为上该当去作为的形而下之行为,“仁”为人于心里该当具备的思想、品德等形而上的东东。
  总而言之,世上的所有事事物物,它们无不都自有其“一分为二”这样一种客观存在性。天下所有的每个事物尽可“一分为二”,而又没完没了地分成下、上两个翼,或后、前两个翅,或柔、刚两端,或背、迎两面,或“义”、“仁”两种等等又等等的如此两桩东东。
  要是用“象思维”以象来归类,要是把诸如一个天地之下翼的大地,一个昼夜之后翅的黑夜,一个大地之柔端,一条河的下游,一座山的背面,一个人的义之行为等具有阴性仪态的一类视为一仪,视为阴,那么,诸如一个天地之上翼的天,一个昼夜之前翅的白日,一个大地之刚端,一条河的上游,一座山的朝阳面,一个人的仁之思想等具有阳性仪态的一类,就可看成另一仪,就可看成阳。
  假如,将阴性仪态的一类事物统统用阴爻来表示,把阳性仪态的一类事物统统用阳爻来表示,您看看,每卦里的一阴与一阳两种爻,这不便出来了吗?把阴性仪态的一类事物统统用坤卦来表示,将阳性仪态的一类事物统统用乾卦来表示,您望望,《易》里的一坤与一乾两卦,那不就又出来了吗?
  您瞧瞧,《易》经中的爻与卦喔,原来,它们便是作《易》的圣人用“象思维”、“一分为二”等法宝如此去推演而来。
  这一阴与一阳,一坤和一乾,啊呀,它们就活像您妹妹嘴上常讲一个家中的“爹是爹来,娘是娘”,是既为刚柔有别,又是秤杆永远不离那秤砣的哦。
  如此来看,“一分为二”的个“二”,在现实中,其实便是一个天地分为下地与上天的两翼,便是一个昼夜分为黑夜和白日的两翅,便是一个大地分为柔与刚的两端,便是一条河分为下、上的两游,便是一座山分为背、朝的两面,便是一个人分为义和仁的两块,而在《易》经里呢,哎,它们即为一坤与一乾两个卦,而在每个卦里哟,妹唻,它们就成一阴与一阳两种爻咧。
  一言以蔽之,“一分为二”的个“二”,便是那个“一”所分出来的二个仪。
  想想吧,究竟什么是“两仪”,咹?
  俺娘唻,闹半天,“两仪”就是如此而来的,就是圣人用“象思维”如此去把天下“一分为二”的万般事事物物以象归类,从而,最终归结出来的一个事物之“一阴”与“一阳”这么两种仪态啊。
  哇噻!
  @般若屮 2017-07-28 05:11:28
  楼主,老子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我理解不了你能解释解释吗?
  -----------------------------
  俺以为,“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里的“善人”,是指好人,是指行为能“与天地准”的人。这种人一思一念,一举一动,尽能走到天地之道上,所以,天地之道也便格外眷顾这些人。
  例如,种庄稼能按春播、夏长、秋收、冬藏的天地之道去走的,就是善人。天地之道,它无亲也无后,谁照此道走,它就照顾谁,它就给谁粮食吃。
  相反,不奔此道走的,天道便不照顾他,便不给他粮食吃。
  在这上面,老天爷是六亲不认,也不论丑俊。
  哦对了,古人还有句相仿的话,道是:“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德”,即道德之德,在此,指有德之人,也即是“善人”,也即是指行为能“与天地准”的人。“辅”,为帮助。
  这句古语的意思,与老子的意思差不多,朋友可去比照着加以理解。
  以上浅见,难说对错,仅供朋友参考!

  2. 太极(前)

  接下来,咱再来看,那“太极”,究竟是个啥玩意。
  前边讲过,圣人经过对天地仰观俯察地细心观察与琢磨,便发现,原来,世界及其万物、万事、万象们呀,若由从上往下方向观察,则,它们统统全是“一分为二”,而又可继续“一分为二”地往下无穷分了去的,对啵?
  但是,假如,倒过来,由“一分为二”这一头回过来,也即是从下往上那个方向看,也即从“二合为一”那样一个向度,去把分出来的“二”,不断往上合,不断往上统,不断往上归,又会是怎样一番情形呢?
  显然,如果,把“一分为二”分出来的一条河之上游和下游,从下往上去“二合为一”,不用说,自然就会合为一条河。
  如果,把一座山“一分为二”分出来的山北与山南两个面,从下往上“二合为一”,自然就会合成一座山。
  如果,把“一分为二”分出来的人之“义”与不“义”的行为这两类,从下往上去“二合为一”,自然便会合成一个人之所有的行为;把“一分为二”分出来的人之“仁”与不“仁”的思想两类,从下往上去“二合为一”,自然便能合成一个人之总体思想;把“一分为二”分出来的人之行为与思想,从下往上去“二合为一”,自然便能合成整个一个人的思与行。
  同样,若把“一分为二”分出来的地上之柔与刚,从下往上“二合为一”,就合成了一个大地;把“一分为二”分出来的天时之白日与黑夜,从下往上去“二合为一”,就合成了一个昼夜;把“一分为二”分出来的地与天两端从下往上去“二合为一”,就合成了一个天地;把昨天的个天地与今日的天地“二合为一”,就合成一个新旧之天地;把古代的天地与现代的天地“二合为一”,就合成一个古今之天地;把远古的天地与现时的天地“二合为一”,就合成一个旷时之天地;把今天的天地与未来的天地“二合为一”,就合成了个将来之天地。
  假如,您爱动弹,完全可以继续从个“二”不断往上合成“一”,完全可以继续不断地合到更前头,更大的,那个上一级的“一”,以至于无穷无尽。
  这么来看,世上所有事事物物,它们便统统既有“一分为二”的客观存在性,还尽有其“二合为一”的客观存在性。
  也即是说,天下所有事事物物除了都能往下“一分为二”,而又没完没了地分成两仪,还全可向上“二合为一”,而又没完没了地去合为一个“一”。
  您可道,这个“一”,它究竟是个啥子呢?
  俺以为,该个“一”呀,哥唻,它就是此处所讲的那个“太极”咧。
  咋这么讲?
  您想喔,像河之上下两段合成的一条河,山之山北与山南两面合成的一座山,人之“义”与不“义”两类行为合成的一个人之所有的行为,人之“仁”与不“仁”两类思想合成的一个人之总体思想,人之行为与思想两者合成的一个人之思与行,地上之柔与刚两种合成的一个大地,天时之白日与黑夜合成的一个昼夜,地与天合成的一个天地,古代的天地与现今的天地合成的一个古今之天地,还有《易》经里一坤一乾两种卦合成的一个乾坤,以及卦中一阴一阳两种爻合成之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个“一道”等等所有这些个“一”,它们是不是都有一个共同特征?
  确乎不错,它们的确都有一个共同特征。此一共同特征便是,它们无不全都为“二合为一”,全都是由事物“一阴”与“一阳”那两仪而合成,全都是由事物那两种仪态来组合而成的个“一”啊。
  所以,若以“象思维”来考虑,它们就尽可归为相同的一类。
  假如,要给这个具有相同特征的“二合为一”之“一”的一大类,起个共用名字的话,您可说,叫着个什么好呢?
  毫无疑问,叫“太极”,便怪不糙。
  “太极”的“太”,指比大还要大的那个“大”。
  “太极”的“极”,本为房屋正中间最高处的根正梁,引申为最高点、顶端、尽头。
  可见,从字面上看,“太极”,就可以表示最高的这个顶端,最初的这个尽头,最大的这个极点等等又等等。
  本来,事物“一分为二”分出来的“一阴”与“一阳”两仪,也可视为两个“极”,可是,“二合为一”所合成的个“太极”,却是比它们更大的一个“极”。
  因此,把“二合为一”所合成的那个“一”,那个一“极”,叫着“太极”,简直便好得吭,是不能再好喽。
  俺估摸着,这就是孔圣人为什么要把此处“二合为一”的“一”,叫着“太极”的那个主要原因之所在。
  如此看来,您说说,“太极”,它究竟是个啥玩意?
  啊呀唻,归齐,在现实中,它便是上下游两段合成的一条河,便是山北与山南两面合成的一座山,便是行为与思想两者合成的一个人之思与行,便是柔与刚两种合成的一个大地,便是白日与黑夜合成的一个昼夜,便是地与天合成的一个天地,便是古代的天地与现今的天地合成的一个古今之世界;在《易》经里,它就是一坤一乾两种卦所合成的一个乾坤,就是每个卦中一阴一阳两种爻所合成之为“一道”的一个大极。
  细思量,这“太极”,也便类似于现代人说的一个系统,也便是个认识分析事物的着眼点,也便是事物的个起点,也便是事物的个终点,也还是操作和处理事物的那个立足点。
  总而言之,“太极”,就是作《易》的圣人用“象思维”高度概括出来的,包涵着诸如天与地二合为一天地、乾与坤二合为一乾坤、世与界二合为一世界、时与位二合为一时位、宇与宙二合为一宇宙、白日与黑夜合为一昼夜、河之上下两段合为一条河、山之山北与山南两面合为一座山、人之“仁”与“义”合为一个君子等等所有这样些个具有“二合为一”之太极特性的一类事事物物。
  照此说来,妹妹,您道什么是太极拳?
  哦,那太极拳,它便是内与外、手与脚、气与力、刚与柔、动与静、攻与防、上与下、前与后、左与右等这么一些两仪们去“二合为一”所合成的个太极,便是如此让您看着好像软绵绵一塌糊涂,而一旦揍起个人来,却厉害得极好个汉们都扛不住的那样一桩玩意哇。
  假如,用图来表示“太极”,它应该就是流传于民间的张著名的太极图,也叫阴阳双鱼图了(见198页)。
  不过,俺以为,究其实,这张太极图,尽管深得自然界阴阳造化之奥妙,充分朗显了事物内涵的一阴一阳那样一种矛盾统一之道理,可不难看出,它已经分明有了阴,有了阳。
  所以,这图里画的喔,您别看着它好像也明明白白,可它却并非是自然界中的“太极”之本来应有的个模样。
  自然界里的“太极”,本是阴阳高度合一,不可绝对分出阴与阳来的。
  《庄子》中的惠施说:“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惠施他老人家所讲的个“一”,应该便是那个太极。
  “至大无外”是指事物往上不断“二合为一”地合起来,是大太极之外,还有更大的太极,以至于无外;“至小无内”是说事物向下(内)“一分为二”地不断分了去呢,则小太极里,还有更小的太极,以至于无内。
  总之,天下无限可合,可合为大一;同样,又无限可分,而分为小一。
  从惠施的说法来看,咱们的古人呐,哇噻,他们老早就认识到,这世界,原本就是如此一个向两头无限开放着的大系统,整个世界就是大系统套小系统,小系统套更小系统,天下便是如此层层相套,而又“刚柔相推而变化”,便是如此构成演化出了那个系统的大一统之世界,便是如此构成演化出了那个系统的大一统之宇宙,便是如此构成演化出了那个系统的大一统之乾坤,便是如此构成演化出了那个系统的大一统之太极来的啊。
  大兄弟,您想想,所谓“太极”,到底是不是这样?
  尊敬的各路朋友,今有一事相告:
  由于预设的几部书稿已基本完成,本人现可从《周易》精要探讨、《周易》与养生、《周易》与企业管理、《周易》与太极拳介绍与表演等诸多方面,为各界提供授课服务。有意者,可通过站内短信,或qq:466325003 与本人联系。
  为发扬光大古圣贤哲的伟大光辉思想,让我们同心同德,共同努力!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