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臧侃《周易》


  6. 断木为杵



  “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一句里有个“臼”,又有个“杵”,这“臼杵”是什么玩器?字典里都说,“杵(chǔ)”为旧年间舂(chōng)米用的个棒槌,而“臼(jiù)”则是用石头或木头制成的中部凹下去的舂米器具。
  那么,此处的“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该咋理解?想必人们刚开始吃稻子、谷子等这样一些粮食时,大半都是连米带壳一块吃的。后来,可能慢慢就发现,咦,原来,那米比壳要好吃得粗了哇。但是,要想光吃米,不吃壳,怎么办?当然,这便得去把米和壳分开来。正是为了分开米和壳,于是,人就在地上挖掘出个坑,而把米放进去,再找段棍棒来使劲往里戳。如此一来,不用说,那米和壳便被分开了。不过,这样去舂米时,也不能把劲头使大了。若用大了劲,戳过了头,毫无疑问,那稻谷肯定有不少就得被戳进地里去。准定正是为了别一旦用过劲而将米戳进地里头,也为了移动方便,地上挖的这个小坑呀,就逐渐演变成石头或木头制成的臼了。此时,那块破棍棒便变成一头粗一头细的杵,也即是人们说的这个棒槌了。自从那块破棍棒变成棒槌以后,自然,舂米人还是得注意不可戳过了头,能保持个小过就中。要不然,一过头,这稻谷粒便得被戳成糠面不分的粉了。是啵。您看,今天人们用来捣蒜泥的个蒜臼子,应该即是从舂米使的杵臼演变而来。
  却道,“万民以济”的“济”咋讲?“济”,就是渡,就是过,就是过渡。以舂稻子粒来说,它便是指通过舂那样一道工序而将稻粒从稻谷过渡到稻米这边去。若是舂谷子,就是把谷粒舂到谷米那边去。过渡到米那边去,干什么?当然,总归是为了好让这米再把人从饥饿状态,过渡到个肚儿饱那种状态里去。山东人,特别是广饶人牙口不好便常说牙不济,本意即是嘴里的些牙们喔,娘唻,已经没有本事把饭过渡到人肚子所需要的种状态里去咧。
  这么看“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的意思应该就是,劈断块木头来作杵,掘下个地窝子去作臼,以臼和杵的利处让万民从连糠带米一块吃,过渡到光吃米而不吃糠的时代那桩事体,啊呀,它大概就是取之于《小过》卦。
  咋这么说?您知道,《小过》卦是上《震》,下《艮》。《震》为雷,表示震动;《艮》象征止。不过,《艮》象征的种止,它并非像现在的电灯泡把电门一关便戛然而止的那么一种干净利落的止。这是种什么样的止呢?举个例子,早年间,在俺老家胶东那地方人们常把地瓜煮熟了以后,晒成半软不硬的地瓜干。这地瓜干吃起来,它既不像脆生生的黄瓜似的,一咬就碎,又不像生铁蛋蛋子一样,凡咬便硌牙而谁都咬不动。那是种啥情形呢?这么跟您讲吧,咬起个地瓜干来哟,您说咬不烂它罢,哎,它还能咬动,说能咬动呢,咦,它还真又很难咬,有时就直感觉快把牙坠下来了,却还是咬不下它来,生能让它气得您牙根都痒痒。此种情形,俺估摸着,它应该便是艮卦象征的种真正止的情形。也不知,您能不能认可。
  不管怎样,透过《小过》卦的上《震》下《艮》所朗显出来的那么种上动下止而艮的卦象,显然,很容易就会让人想到杵在上面动,臼在下面止,这稻谷便在中间艮,以此把稻谷舂成米的那么种景象。古人应该就是受此启发,而捣鼓出了个臼杵来的。
  这一说,兄弟您或许便要发言了,哦,臼杵之利是从《易经》之《小过》卦揣摩出来的,可您别忘了《易经》中还有《大过》卦,那臼杵怎么就没从《大过》卦里给琢磨出来呢?您看吭,单从卦名上来理解,《小过》卦的“小过”,便是用劲要小,只把那谷粒的壳给槌开,“小过”即好。不然,劲头用大了,过了界,这就糟了,就连米带糠的,都成粉了。成了粉,那不便是“大过”,便是《易经》之《大过》卦中讲的些事事了嘛。
  在《老臧侃周易系列之一》里咱探讨过,《大过》卦,它是上《兑》,下《巽》。《兑》表示口,可想象成槌过界后而槌出来的些本该入口的米糠之粉,《巽》则表示风,这种上《兑》下《巽》之《大过》卦的卦象,让人一看,立刻就会理解为那米糠粉让风这么一吹呀,奶奶,便什么都没有嘞,粮食就都被糟蹋喽。可见,“大过”果真不中,“小过”却倒刚刚为好。
  所以,孔圣人才说“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此种发明,以臼和杵的利处让万民从连糠带米一块吃过渡到光吃米而不吃糠的时代那桩事,大概便是从《小过》卦中获取的创意而创造出来的,倒并非是从《大过》,或从其它什么卦里整出来的哦。
  您懂的,只因这“断木为杵,掘地为臼”的伟大发明一出,哈哈,咱中国人于几千年之前,就已经吃上那白花花,香喷喷的大米饭了啊。但是,歪果仁(外国人)呢,恐怕其时不少却还呆在树上,还,还没下来吧。再瞅瞅,而今,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大关的情况,便确乎更让人赞叹不已。您不服气老大爷是个公子,这还真不中哩。您大爷,还是那个您大爷。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