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臧侃《周易》

  恭祝各位新老朋友除夕大吉!
  恭祝各位新老朋友新年快乐!万事如意!财源广进!心想事成!文思泉涌!步步高升!

  9. 丧葬改革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这一节所讲的,就是黄帝、尧、舜时代之形而上方面的那第三个发明了。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的意思是,古代要葬这死了的人,便不用再穿活人的衣裳了。别看活着的时候,穿起衣裳来还得仔细考虑漂亮不漂亮或板正不板正,可死了以后,那些事事,就不讲究,就连衣裳也不用穿了。这是要穿什么呢?总不好光着个腚,便那么走了吧?也不是光着腚走,而是“厚衣之以薪”,也即是用厚厚的柴草当衣裳,以柴草去把这个死人裹起来。此处的“薪”,即为柴草。
  用柴草裹起死人来,是要葬到哪里去呢?“葬之中野”一句告诉我们,要葬在“中野”这个地方。“中野”是啥地方?您肯定知道,古代城以外的地区叫郊,而郊再往外外,那就到个野上了。野,若再按近、中、远三段来划分,您想想,这不便出来个中野了吗?对啵。
  您要问,为什么不葬在近郊,也不葬在远野,倒偏要葬在那个不远不近的中野上呢?这准定是因为,那时节“不封不树,丧期无数”。也就是说,其时人死后,挖个坑放里头便不管了,也不封盖,又不栽树。并且,丧期也没有个定数。家人什么时想起那死去的亲人来,就要嚎嚎地去哭一通,一哭起来很可能便一天天没完没了地没有个定数。在此情况下,要葬在近郊,因为不封盖,活人势必就得常见死人。大人见了倒不要紧,一旦让个小娃子看见,这还不得吓掉魂嘛。假如,葬在远野,因为不栽树,没有记号,想去哭,很可能便会哭错地处而白哭一场。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就都哭瞎了。再者,因为“丧期无数”而有人要天天去哭的话,葬在远野,也太不方便。所以,也就只能两边兼顾着而葬在那个中野了。
  由以上情况来看,远古时代,人的这个“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的丧葬办法简直是太落后了。特别是“丧期无数”那一条,尤其容易让人裂了调。想想吧,要是遇到天灾人祸,死得人一多,人便天天去没完没了的哭起来不算伙,还不得把活人给生折磨死?并且,人死不会挑时候,若恰巧是在这农忙季节,那个娘们她老头,哎,两脚一蹬,竟就直干干地回去了,不天天去哭又不行,天天去哭死了的人,又咋去忙农活?这不便要严重影响农业生产了吗?再说了,要是阉上谁家的老婆心术不正而天天出去耍,等干活累得要死的男人回家一问:“咋还没做饭?”那老婆就理直气壮地道:“俺去替你哭你前头的个大老婆来着!”您说,这还不得把个男人给气昏?足见,单此一条“丧期无数”,便真能让个人儿死不起哟,死不起。因此,完全可以讲,远古时期“不封不树,丧期无数”的丧葬办法,走到那种地处上,也就算走到头了,也就算走到穷的地界上了。于是,黄帝、尧、舜氏他们,便毅然决然地来进行了一番丧葬改革,便“易之以棺椁”,而再也不用去“薪裹”了。“易之以棺椁”的“易”,即为移风易俗的“易”;“棺(guān)”,则为装殓死人的棺材;“椁(guǒ)”,是指套在棺材外面的这个大棺材。
  通过如此改革之后,不用说,再死了人,就不仅要挖个坑,还要把个坑给封盖起来,又要在周围栽上树了。如此一来,便再不必硬要去葬在中野而不管葬在个啥野上都可以了。更重要的是,丧期也不再是无数,而是有规定的期数了。经过此番变化创新,人在丧葬一事上,也就又通过去了,也就又通到“久”那个地处,也就又通到那个老长老长的久远上去喽。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