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臧侃《周易》

  @dyzang
  20. 与天地准(下)

  据说,《易》学大师金景芳老先生,人家晃晃悠悠地吭,一下子,便活到了个九十九岁上。兴许您不知道,他老人家一辈子研究《易经》七十余载,而在九十六岁那一年上,忽然,就感悟到,整个一部《易》,归根结底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一句什么话?哇噻,它即是此处孔圣人讲的这句名言:“《易》与天地准”。
  您大概还记得,在《周易化俗》中,咱探讨过,一部《易》,它处处都在强调为人的一个最基本,而又极其重要的关键问题。此一问题,不是别的,就是想问题,做事情,统统都务必得去“贞”。若要用一个字来概括《周易》,俺以为,也便唯此一个“贞”。
  何为“贞”?所谓“贞”,是指在想问题、做事情之中,不管从竖的方向去竖着看,还是从横的方向来横着瞅,全都不偏不倚地正中在天地之“道”上了,哎,那即是个“贞”。也就是说,凡事能像圣人作的《易》经一样,举尽吃奶之力地望着那天地之道扑过去,而且,此种扑,并非像飞娥扑火一样胡乱地扑,却是扑得极其精准,精准得呀,娘唻,是不管从竖的方向竖看,还是从横的方向横瞅,全都不上不下,不前不后,不左不右,不偏不倚,不咸不淡,不卑不亢,不贵不贱,既无过又无不及地是刚好便正卡在“与天地准”的通天大道上了,哇噻,这才中,这才算是个“贞”。足见,“贞”,归齐,它便是“与天地准”。“与天地准”,就是《易》之核心所在,就是《易》之精髓所在。用一个字概括整个一部《易》,便是一个“贞”,而用四个字来概括,便是“与天地准”。
  “与天地准”,其实跟现今人们常讲的“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极其相似,却又并不完全等同。“与天地准”,比“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所包括的含义,要更为深厚而宽广得多。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与天地准”;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与天地准”;百姓说头上三尺有神灵,凡事凭良心,也是“与天地准”;而今科学家根据自然规律去搞科学发明,是“与天地准”;领导干部遵循经济规律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是“与天地准”;现代人倡导绿色环保,低碳经济等等,也尽是“与天地准”。总之,人不论思想与言行统统尽去与天地良心相齐平,都奋不顾身地奔着“天人合一”的道儿去了呢,哎,那便统统全是“与天地准”。
  实际上,关于“《易》与天地准”,人们很早就给予了高度重视。在汉朝,有人便提出了“实事求是”的光辉思想。啥是“实事求是”?毛主席的解析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求”,指去研究;“是”,为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实事求是”说到底,便是要像《易》经一样,凡事都按客观规律去想,去办,尽去“与天地准”。毛主席他老人家,对此高度重视。有统计资料表明,他一生共讲过128次“实事求是”。并且,还将中共中央党校的校训直接就规定为“实事求是,不尚空谈”。时至今日,“实事求是”几个金光闪闪的毛体大字,依然还赫然屹立在中共中央党校的大门前。不信,您可以去看看。
  哦对了,老兄您肯定晓得,毛主席还有句歪果仁(外国人)都极其喜欢的名言,说是“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这句话,也源自于“与天地准”的光辉思想。人为什么要注重“调查研究”?注重“调查研究”,最终目的便是为了言行尽去“与天地准”。
  又据殷旵、珍泉先生讲,在伏羲故里甘肃天水那座伏羲庙的门头额匾上,这句“《易》与天地准”,您猜怎么着,竟被写成了“与天地准”四个大字。肿(怎)么“《易》与天地准”开头的“易”字,就硬被生搞掉了呢?原来喔,此事,它是有来头的。额匾上“与天地准”四个字,是明代一位姓胡的榜眼所书。那位榜眼老胡呀,他之所以把“《易》与天地准”前头的“易”字省略不写,并非是记性不好,忘了,倒是他有意给省掉的。
  “《易》与天地准”的“易”如此一省,您想想,“与天地准”的意义,不就忒宽泛了嘛。这便不单是讲《易经》与天地准,而成了说人世间所有事事物物,都得像圣人作的《易》一样,统统尽得去“与天地准”了。由此,“与天地准”,也就被视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天则了。您想逢凶化吉,吉而再吉吗?哎,那便得举尽吃奶之力,而奋不顾身地去“与天地准”。
  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应有的贡献》一文中讲,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啥?想想吧,它不过也就是个“贞”,也就是个“与天地准”。
  事实上,自然界的万物、万事、万象,都是“与天地准”的。不“与天地准”,它们根本便不用想还能存活下来。
  您看,天上有日月,地上有男女,月亮一月一圆缺,女人一月一行经,那是什么?这就是“与天地准”,对吧?假如,女人没了月经,人类咋繁衍?没法繁衍。不能繁衍,那不便得绝了种嘛。
  再看,人的形而下之身体表层。人头顶上,有漩涡,指头肚上,也都有漩涡。围绕着那些漩涡,还有数不清的纹理向周身扩散开去,从而,就形成了人之外表的纹理。人身上的这些漩涡,与天文上的星云系、与地上的纹理,水里的漩涡、台风里的漩涡、树里的年轮等等,都是一模一样。所以,人们大都认为,人体上的些漩纹,便是天地自然之文象在人体上表现出的些纹理。瞧瞧,人之表面形象,这不也是“与天地准”的吗?
  还有,从人身之内里来看,现代科学已经证明,人体是由108种元素组成,与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那些元素,完全是相一致的。而且,在各元素构成比例上,也与自然界各元素构成的比例高度吻合。一旦不吻合了,立马就要出毛病,就会生病,而料治那些毛病,总归也不过即是缺什么元素,便去找补什么元素。
  再说人的这双手,统共有二十八节手指,正好暗合了天上的二十八星宿。当双掌合拢时,恰似相抱了一个天地(一个乾坤),所显示的,应该即为自己的乾坤全在自己掌握之中,自己的一生,全在自己如何去“与天地准”地精确把握上。
  由以上种种情形,便能充分理解到,“与天地准”,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个天则。
  论到形而下之人体上,正如以上所述,“与天地准”的天则,不容置疑。但是,若论起人在其形而上的思想上呀,嘿嘿,那可大不一定都能真正去“与天地准”喽。不管是美国总统奥巴马、日本首相安倍,还是咱这些一般人,不“与天地准”的想法,以及由不“与天地准”想法所整出来的些不“与天地准”之行为,恐怕时时刻刻都会随意溜达出很多很多来。
  那是咋了呢?这是因为,人呀,往往都自我感觉自己挺聪明,于是乎,便常常觉得自己怪鸟不含糊。因而,不拿“与天地准”当块干粮的,是到处都有。三不动就裂了调,就狂妄自大,就为所欲为起来的,是大有人在。所以,那凶,也便不定啥时候,即会找上门去咧。
  细思量,就整个一部《易》所讲得些事事物物之运化道理来看,不论什么事事物物,只要不“与天地准”,不去“贞”,便永远都捞不着吉或利。就是瞎猫碰上个死老鼠,偶尔蹭得一星半点子的吉来呀,姥姥,早晚也是个兔子尾巴,长不了去。
  人类发展到今天,社会已经步入快车道,不用说,人人都在那忙得提不上裤子。可您道在如此忙死忙活的情况下,而费心尽力地来参悟这《易》经,究竟图什么?毫无疑问,无非便是想图个大吉大利。
  但是,如何才能捞着大吉大利?原来,很简单。按先人千万年的深切体悟来看,最最关键的,也就仅仅在于一个“贞”,仅仅在于一个“与天地准”上哇。
  泰卦大《象》传说“天地交泰,后以财(裁)成天地之道”,说天地交合出“泰”来以后,按它们怎样能交合出“泰”来的路数,才裁制出了天地之道。也即是说,凡交合不出“泰”的些乱七八糟道道,都让天地为了交出“泰”,而统统裁剪掉了,便都不是天地之道了。换句话讲就是,天地之道,它是由天与地在“刚柔相摩,八卦相荡”中,为了天地及天地间万般事事物物交出个“泰”,而专门裁制出来的人间正道,它是通天的,是通泰的。所以,人想走进安泰祥和之境,便务必得奔着天地之道去走动,便务必去“与天地准”。假如,谁觉得自己牛得不行,不希去点乎这天地之道呀,完了,那他就等着吧,一准是安泰不了去。
  因此,让俺说,哥唻,咱们人人都得牢牢记住孔圣人这句“与天地准”。等什么时候有机会,老哥您喔,最好,也去给奥巴马、安倍等等这些手握重权的人讲讲,让他们也牢牢记住咱祖上讲的句“与天地准”。您道,好不好?
  @yshlmlr 2016-07-02 09:12:00
  周末愉快!
  
  -----------------------------
  也祝朋友周末愉快!
  @dyzang
  21 . 观天察地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中的“天文”,是指天上日月星辰等天体运行的现象。“地理”呢,则为山川河流的走势及地上万物的道理。
  “幽明”的“幽(yōu)”,指昏暗、阴暗;“明”,是会意字,其甲骨文以“日、月”发光表示明亮,本义为清晰明亮。
  不过,若带着“象思维”观念来理解这“幽”与“明”,您便会明白,“幽”,它其实是表示小、柔、阴暗、黑夜、冬、阴(寒)气、阴卦、阴爻、坤卦、地、地道、女、恶、孬、赔、萧条等所有那些具有阴性特征的一大类事物,而“明”则表示大、刚、光明、白日、夏、阳(暖)气、阳卦、阳爻、乾卦、天、天道、男、善、好、赚、繁荣等等所有这些具有阳性特征的一大类事物。如此想来,本句便很好理解了。
  不难看出,“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的意思就是,正因为《易》与天地相吻准,因为它浑身内外满处都弥纶了天地之道,因此,昂头向天,用它去观察天文,俯身朝地,以其来察看地理呢,哎,便可知晓天地及天地间万般事事物物之幽与明的缘故,就知道它们之阴暗与明亮的原因,就知道阴暗与明亮究竟是怎么来,又怎么往的咧。
  您望望,天地间,若从某个时点上看,一到白天,它便四处通明瓦亮,可一到晚上,则遍地都会漆黑一片,这是咋回事呢?想想《易》经开门头一卦,不是个乾吗?乾,不就代表日头嘛?那日头不是有“元亨利贞”四大德性吗?其德性一发挥,把光芒普施下来,自然便会照到那里,那里都会一派亮堂堂了,对啵。
  您昂起头,用《易》经讲的这些道理,往天上去观察观察天文,再俯身,朝地上来察看察看地理,那不立马就都明白了嘛。哦,原来,之所以白天四处通明瓦亮,这便是因为有个晴天大日头,高高挂在个蓝天上,而之所以晚上会遍地漆黑一片,则是因为,其时,日头跑到西山后边,不知跟它哪个相好的,闹着耍去了哇。
  当然,对日头跑到西山后去跟它相好的闹着耍这一出,咱也可将其视为日落西山,视为日入大地,视为日头被大地所包容。联想到《易》经开门第二卦坤,就也可认为是大地以其“厚德载物”之盛德来包容了太阳,是大地以其“厚德载物”之盛德来包容了天,是坤以其“厚德载物”之盛德来包容了乾。
  如果,再从某个时段上来看这天地间,我们便会发现,白天完了是黑夜,黑夜走尽,是白天,月缺下来是月盈,月盈之后呢,就是月缺。天地运化,它即是如此一白接一黑,一盈接一缺,一幽接一明,一乾接一坤地在那日复一日,月复一月,一年又一年而一直往前,一路往复而永无止境。
  这又是肿(怎)么了呢?您想想《易》经的复卦,它不是说天地始终在那“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吗?不是说月亮它七天一段阴阳往来,一个月一个来回吗?不是说天地及其万般事事物物都是如此在那周而复始,运行不止吗?不是说天地运行永远都是物极必反,阴阳交替,“反复其道”吗?用《易》经讲的这些道理,昂头往那天上去观察观察天文,再以《易》经讲的这些道理俯身来察看察看那地理,咱便会明白,咦,归齐,诸如往复不已,物极必反,周而复始等等这些东东,原本就都是天地自身所固有的些明暗运行之道啊。
  瞧瞧,天下之阴暗与明亮的原因,用《易》经去那么一观察,这不便再明白不过了嘛。
  又如,地上百果草木有时葱葱绿绿,呈现出好一派繁荣茂盛的光明景象。可眼望着,不用几时,就会花谢蒂落叶掉下,变成了满地白茫茫一片真干净的灰暗情景。那是咋了呢?不用问,显然,这还是《易》经复卦告诉给咱的“反复其道,七日来复”的天地之道的朗显,还是往复不已,物极必反,周而复始的天地运行之道,在万物身上落实出来的一种必然的明暗结局。百果草木之所以会绿绿葱葱,呈现出繁荣茂盛的光明景象,那是因为天上北斗星的斗柄回到寅方与南方,地上的冬季走到至极以后,来到春天与夏天了,而百果草木之所以会花谢蒂落叶掉下,变成满地白茫茫一片真干净的灰暗情景,则是因为北斗星的斗柄复又转到西方与北方,地上的夏季走到至极以后,又从夏天转悠到个秋天与冬季里去了啊。
  您看看,百果草木之明媚与灰暗究竟是怎么根道来,又是咋根道往的,咹,用《易》经去一观察,这不就全都恍然大悟了嘛。
  再说这人,却道为什么人家君子能逢凶化吉,吉了又吉,前景一片光明,而小人却凶多吉小,前景一派灰暗?您想呀,《易》里不是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不是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吗?君子都是既秉承了“天行健”之精神,以此去自强不息,又培育了“地势坤”之大德,以此来厚德载物,总之,君子始终走在条“与天地准”的通天大道上的,所以,他便能得到老天的庇护,从而逢凶化吉,吉了又吉,前景是一片光明。可小人呢,小人他既没有“天行健”的精神,不能去自强不息,又缺少“地势坤”之大德,容不下半点事事物物,老是不拿“与天地准”当块干粮,天天三个饱,一个倒,浑浑噩噩,稀里糊涂,当然,老天就不会保佑他。老天不保佑,势必就闹得凶多吉小,前景一派灰暗咧,不是。
  一言以蔽之,正因为《易》经,它是与天地相吻准的,因为它浑身内外四处都弥纶了天地之道,因此,昂起头,用它往天上去观察天文,俯下身,以其来察看地理,便可知晓天地及天地间万般事事物物之幽与明的缘故,就知道它们之阴暗与明亮的根本原因,就知道阴暗与明亮究竟是怎么来,又是怎么往的嘞。不信,当然,您可以去试试啦。
  @dyzang
  22 . 生死之说

  接下来这句“原始反终”的“反(fǎn)”,本义指手心翻转。“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的意思可理解为,因为《易》经它与天地相吻准,因为它浑身内外四处都弥纶了天地之道,所以,昂起头用它往天上去观察天文,俯下身以其来察看地理,便可知晓天地及天地间万般事事物物之幽与明的缘故,就能知道它们之阴暗与明亮的原因,就能知道阴暗与明亮究竟是咋来,又咋往的,从而,由天下诸般事事物物的那个一起始,翻转到终末呢,哎,自然便会知道事物的生死之说,便能晓得死或生到底是咋回事了。
  却道死或生到底是咋回事?却道究竟什么是死?究竟又什么是生呢?
  您没见,一起初,黑夜幽暗到至极,尔后就物极必反,末了,明亮的白昼便来到了吗?您没见,一起初,百果草木这一派繁荣茂盛的光明景象发展至极盛顶峰以后,就物极必反来到个白茫茫一片真干净的灰暗里来了吗?由天下如此一些事事物物的一起始,翻转到其终末喔,哎,便明白事事物物的生死之说,便晓得死或生到底指的是个什么玩意啰。
  到底什么是死?什么是生?啊呀,原来,所谓生,无非就是事事物物经过一段斗转星移的历程之后,像幽暗的黑夜经过一段斗转星移,而物极必反地来到个明亮的白昼似的,走到个光明地处上了,走到个阳间来了;所谓死,无非就是事物历经一季流水时光以后,如同繁荣茂盛的百果草木历经了一季流水时光,而物极必反地从一派光明走进一片幽暗中去这样,走到个黑暗地处上了,走进阴间里去了哇。
  想想吧,所谓生与死,它嘞(二)嫂根腿的,总归,那不便是这么回事,便是如此一幽与一明而已嘛。
  哦对了,在此,俺还要跟您说一声。假如,带着“时位”观念来看前边的“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与本处的“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这两句,您肯定就会感悟到,显然,前句讲的仰头观察天文弯腰察看地理,讲的以此去知晓“幽明之故”,其实,那是作《易》的圣人站在“时位”之“位”这样一个时点上,着眼于某个时点之空间位置来讲的,而后一句所讲从天下诸般事事物物的一起始,翻转到终末即会知道事物的生死之说,实质上,则是圣人站在“时位”之“时”那样一段时距上,着眼于事物的某块时段之时序来讲的。您好好想想,是不是这样?保证一点都错不了。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