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
11. 聪明睿智何以来?(上)
若要问,古代那些聪明而又有远见卓识,大权在握而又有神奇非凡之武力,却还能不轻易去杀戮的人,他们为什么就能那么有远见,就能那么不轻易去杀人呢?
您看,这里紧跟着便给我们解析道:“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
本句开头的“是以”,不少本子中,都解析为“所以”。俺倒认为,“是以”的“是”,在此,它应该同“这”;“以”呢,可理解成“因为”。“是以”,变成今天的话讲,就类似于“这是因为”。
“明于天之道”的“明”,即明白、晓得。
“明于天之道”的“天之道”,是指天地之道。天地之道,细说了来,它是由天道与地道“二合一”,所组成的天地之道。
如果,用《易》经“象思维”法宝把地道视为阴,将天道看成阳,则,天地之道即是前边讲得“一阴一阳之谓道”中的“一阴一阳”之道;如果,用《易》经“象思维”法宝把地道视为《易》经坤卦所讲的坤道,将天道看成《易》经乾卦所讲的乾道呀,哎,天地之道,便是由乾道与坤道“二合一”,而合成的乾坤之道。
“明于天之道”的意思,是指明白在那个天地之道上,也即是明白在《易》经的阴阳之道上,明白在《易》经的乾坤两卦所彰显出来的乾坤之道上。明白在了此道,当然,就会晓得早先所讲“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道理,就会晓得有阴便有阳,晓得阴到阳边灵,阳到阴边生,晓得阴阳两者本为相互依存而缺一不可的。
“察于民之故”的“察”,为体察、明察。“故”,即缘故。
“察于民之故”说的是,一经用《易》去洗涤心灵,而通晓了天地之道以后呀,就可将其应用在明察有关民众的诸般缘故上了,就知道究竟应当与人民大众怎么来又怎么往了。简言之即是,通晓了天地之道,根据天地之道,便可去体察民情喽。
您可说,根据天地之道,究竟又能明察出什么缘故来呢?
不用问,果真闹明白了天地之道,明白了乾坤之道,明白了“一阴一阳之谓道”,明白了有阴就有阳,明白了阴到阳边灵,阳到阴边生,明白了阴阳两者相互依存而缺一不可,肯定便会晓得,若把大权在握而又有神奇非凡之武力的大官人视为阳,视为乾,则,民众就是阴,就是坤。人世间的人群,便是由官与民两者“二合为一”所组成的个众人之乾坤。在此众人之乾坤里,官与民两者本是相互依存而缺一不可的。为官的尽管大权在握,有神奇之武力,却也并不能随意去杀人。杀了民,其实,也就是踢蹬了为官的自己。
您不想,假如,把民众都杀光,敢问为官的,您又给谁去当官去呢?对啵。
12. 聪明睿智何以来?(下)
后边紧挨着的“是兴神物以前民用”这句,您看,它又以一个“是”字,来开头。却道,此处的“是”,跟前边开头之“是以”的那个“是”,意思一样吗?
啊呀,大妹妹,俺以为,它们并不相同。
“是”,为会意字,其小篆字形从日,从正,本义为正,为不偏斜。查查字典您会晓得,“是”有层意思为遵从。《荀子》里讲:“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这里边的“是”,即为遵从。本处的“是”,应该也得理解为遵从。
“是兴神物以前民用”的“神物”,为筮占用的蓍草、龟壳等神奇物件。
“是兴神物以前民用”说的是,遵从着“天之道”,遵从着那符合民情的天地之道,于大兴一番筮占、龟卜活动之前,先去用之于民。
也就是说,圣人虽然每有重大举动都要大兴一番筮占、龟卜活动,可在没进行占卜之前,他们是早早地便已经遵从着符合民情的天地之道,去“与天地准”地办开天下各种事情了,却并非是平常处事不“与天地准”,不依天理去料理,而一旦来到了事头上,就光指望占卜,光依从占卜结果是凶还是吉去行事的哩。
当然,在去“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当中,在还没进行占卜之前便早遵从着符合民情的天地之道去“与天地准”地办理天下各种事情当中,不用问,若遇到不“与天地准”而闹出凶来的情形,就会及时加以纠正,若遇到能“与天地准”而整出吉来的情形,便会继续加以发扬光大之。在这些纠正与光大的一来一往之实践里头,那“聪明睿知”,自然,也就得到了积累,也就得到了提高,对啵?
分别理解了以上各句之后,再连贯起来看本节“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却道,它讲的这是啥意思?
显然,其意思就是,您以为古代的“神武而不杀者”,古代聪明而又有远见卓识,有神奇非凡武力而又不轻易去杀戮的人,他们为什么能那么有远见,能那么不轻易地去杀人,咹?
他们之所以能成为“神武而不杀者”,之所以能成为聪明而有远见卓识的人呀,归齐,这是因为,他们通过对《易》经的参悟,明白在个天地之道上了,从而,又以天地之道,去体察在些个民情世故上了,这是因为,他们在大兴筮占、龟卜等活动之前,便早已扎扎实实地遵从着符合民情的天地之道去办理天下各种事情,早已在实践中让自己得到了经验积累了,所以,他们最终,才具备了“聪明睿知”,才走进了虽有“神武”而能“不杀”的道路,才进入了那种“与天地准”之崇高胜境里去的哇。
您还寻思马马虎虎的,不用以《易》经洗心,不用晓得什么天地之道,也不用通过实践历练,随随便便的就能成个“神武而不杀者”,就能成个聪明而有远见卓识的人了吗?
难呢,哥唻。您想得倒怪不糙,吭!
@知时知量佛 2017-06-26 06:28:41
.
-----------------------------
哇噻,好久未见老朋友了啊!
13.敬道明德
“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的“斋戒”,咋理解?
“斋(zhāi)”,就是“吃斋”的“斋”。
什么叫“吃斋”呢?
据说,佛教、道教等教徒、道徒吃的素食,即为斋饭,而吃这种素食,便叫吃斋。
又据说,(小乘)佛教里有规定,过午不食。想吃饭,必须在午时以前吃,一过午时,不论香甜好孬,便都不再去吃它了,一直得等到第二天早上才吃,这也是吃斋。
“戒(jiè)”,其小篆字形,上面为“戈”,下面象两只手(即“廾”),此种两手持戈的样子,表示戒备森严。所以,“戒”的本义为警戒、戒备。
“斋戒”,怎么讲?
相传,咱们的古人,每逢大型祭祀活动,习惯上,主祭人都得提前数日就进行沐浴,还要穿洁净衣服,独居素食,戒酒等,尤其要注意的是,不可跟妻妾们同床。照现代人的样子说,便连那“二奶”和“小三”的炕,啊呀,也全都是个不能上。
这是要闹哪样呢?这就是要表示虔诚、庄严和敬重,而此番举措,便叫“斋戒”。
了解了“斋戒”呀,兄弟,您再来看“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一句,那就会感觉很简单咧。
显然,本句“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的意思即是,哇噻,人家圣人,便都是以像“斋戒”那样的态度,去无比虔诚地对待这部《易》,去无比虔诚地敬重《易》经所告诉给人们的天地之道,就是以此天地之道,去使自己的智慧如同“蓍之德,圆而神”似的神乎其神,就是以此天地之道,去使自己的德性如同“卦之德,方以知”似的聪明而又充满大智大慧的啊!
却道,我们这些一般人,该咋办?毫无疑问,咱们务必就得把部《易》摆到办公桌,放到炕头上,揣进嘞(二)嫂您贴胸的口袋里;咱们务必就得将《易》经所告诉给我们的天地之道牢记于心,而又时时处处,扎扎实实地来应用于实践哇。
您道,不是,是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