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禹铸九鼎
世至禹时,族无智者、灵兽不存,唯余觋巫。族不以智分,封土以存。
此时,每一块地上居住的氏族都是相对固定的,由王者封地,氏族迁移而居,每个族中的首领,已非智者。
在此之前,还发生了两个影响较为深远的事件,轩辕氏妄法与文真西行。轩辕生番冢时,法藏东行百里会文真与淳物之山,言谈间文真提及曾授蚩尤氏术数一二,法藏听闻,叹气而言道,淳物有地白之枝(太白茶、雪茶),生而化之,自然之况,既已拣拾入怀,可早以水化之。
法藏以雪茶为喻,意为本来雪茶生于地,而化于地,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我们不应多加干扰的,即然你已教授蚩尤氏术数,多生因果,也当自己再早日想一化解的办法。实际上等于在无奈之下支持和同意文真通过授术数于轩辕氏族的办法,来消弱文真授法于蚩尤氏的因果。
后轩辕氏掌握了文真所教之法后,心生妄念,伤害各族智者数十人,灵兽百余。文真为防止诸法将流传于世,遂离开淳物。而至于崆峒,居此于数十年不得出。以身作法,化解千年因果。
这一情况,为众人所不易理解的,这里只点到一二,文真居崆峒,与北斗有关,轩辕亦与北斗有关。
可知,要调气布灵,调控万物,有以木石为工具的,也有以灵体为工具的,也有以人为工作的,也有以山川风水为工具的,有大有小,然更大一些,则是以大山大川来调气布灵,以大山大川星辰来调气布灵的。文真居崆峒亦是此由(在写到大白山一章时看要不要多讲些,先介绍这些吧。)
文真功成后,还于西倾之山,拜访法藏,以念龙马氏之意。文真西行,代表着由他所传的一些大的术数,终将灭失于世,少生因果。
禹多次祭天与甘泉山,无有相应,虽有王权却无以行其名,遂奠高山大川。
禹在贡山奠川时,尊祖访灵,无不以此为先。
因崆峒轩辕问道故,导岍及岐,至于荆山;因听闻广成子还于西倾故,导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并于朱圉之山,大规模祭奠伏羲;因祖族神农氏为岷羌一族故,自岷山之阳,至于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因轩辕氏族存于番冢故,导嶓冢,至于荆山。
此后,禹以四时八方之理,划分封地,每一方位各一州,加上中州之地,合称九州。
禹奠高山大川,并没有如此前的君王一般、得到特殊的天象与神物灵兽的瑞祥,又恐于各封地的部族将来自大不服,遂找了一借口,说是要进行一次盛大的祭奠活动,可与众神灵相通,以获得上天的庇护。要各封地的部族首领,带上族中供奉数百年的智者器物前来(在烧制的食器上刻了该部族图腾的鼎)。
各部族将它们供奉的代表祖上智者视为生命的陶器送来后,禹将其供奉在一起,并以觋巫之名假称,要以待时日,方可与众神灵相通,为族人祈福。
到了最后,在禹的软硬胁迫下,没有一个部族能将他们族中供奉达百年的灵物敢拿走。年年均来朝拜。也就是从现今的陕西富平县至淳化这一带,岍、荆山之间,禹实现了以王权而制民的一步。
去甘泉山的路上,车行四十多分钟,沿途到处都是这样好的苹果,非常的香甜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hoto/2008/10/19/10458025_12471263.jpg
从这儿上去,可直达甘泉山与秦直道,秦直道建于公元前212(赢政三十五年)到公前210年(赢政三十七年)。其南起陕西淳化县,北至内蒙古包头市,全长900公里,经陕甘两省,跨14个县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hoto/2008/10/20/10473651_12471263.jpg
远处的山,应当为荆山余脉,当年轩辕氏与禹,多活动于此.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hoto/2008/10/20/10473653_12471263.jpg
车行十多分钟后,路两边为树森花草掩影,非常清悠的地境,待行致山腰,山上开始要有下雨的征兆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hoto/2008/10/20/10473652_12471263.jpg
苹果
行者 09:49:38
呵呵 学人现在努力修行。 希望下次昆仑之旅师兄带上小子。
雁渡 09:50:44
言行如一便是修行,在生活中修行,而非远离生活.
行者 09:57:12
惭愧! 学人现在主要是磨练心境。 心如虚空,真性常存。
修行是靠自力,他力还是佛力? 我始终不能理解靠信念尊敬修行。不过君子慎独自修,检查和反省自己是很有必要的。
雁渡 09:58:08
有些缘木求鱼的.
行者 10:04:21
打扰师兄了,小子努力做到言行如一。
雁渡 10:04:56
行者 11:15:00
呵呵 原来业力大过神通。 学习禅定不如言行意如一。对吗师兄?
行者 11:18:09
用神通来改变世界反而不如行为。
雁渡 11:20:15
恩.
行者 11:24:58
我先前只想自己得道再来渡人。 道如同虚空,实无所得。原来自己的行为才能自渡渡人。 惭愧!
雁渡 11:25:37
你能明白这点,真是莫大的进步.
行者 11:27:21
感谢师兄对我的启蒙。 虽然书传有缘人,我也算是沾了师兄的福德。 呵呵
雁渡 11:29:11
我将你的体悟,发至网上,以启示更多的人,不知可否.
行者 11:29:34
嗯 好吧。
行者 11:31:12
曾经向往做仙人,但却忽略了根在脚下。 其实人间净土就在心中。
行者 11:33:29
曾经向往做仙人,但却忽略了根在脚下。 其实人间仙境就在心中。 (改两字吧)
待快至山顶,开始有零得的小雨,雾气也越来越重,一路上没有见到一个行人.
甘泉山位于子午岭余脉,北指崆峒、西近岍山、东接荆山,南向淳物,到快到山顶时,路已湿滑车难行,我登上一高处取土,本想拍下来,但笼气笼罩得只能看到几米的范围,雨突然大得淋湿了相机。取完土后往大路方向走,下行十几米,遇上一株很可爱的山果,摘而食,味道绵甜,此时雨已停住,等我们开车下山时,云开雾散,前后仅十分钟左右时间,而此行的后来行程中,几近悉数如此,必有雨雾相随。
作者:yongwc 回复日期:2008-10-20 17:49:00
陕西那边的山川倒是很意思,很像很多树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呵呵,其中有一处树叶的尽头,便是正宁县,照片是在车行过程中拍的,右上角是车标.
在淳化的半山区和丘陵地带,我看到了人类最为古老的半地穴式住所的延伸,它基本保持了原来的样子,掘地为穴,门与住处,均要比地面低出很多.
[IMG]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hoto/2008/10/21/10485539_12471263.jpg[/IMG]
[IMG]img16.tianya.cn/photo/2008/10/21/10485539_12471263.jpg[/IMG]
在淳化的半山区和丘陵地带,我看到了人类最为古老的半地穴式住所的延伸,它基本保持了原来的样子,掘地为穴,门与住处,均要比地面低出很多.
在回来通往秦直道的路上,我找到我所要寻找的半地穴式住宅,有些仍旧住人,有些已然荒费,7000年左右时,神农氏族及后来的部族,数千年来一直这样生活.
从院子里往外看的情景,那个洞口,便是出口,两米多高
从院子里往外看的情景,那个洞品,便是门道,有两米多高,院子有六米多深,长宽各四十米左右,建这样一住处,工程量仍是很大.
因为相册的问题,看不到图片,只好先发图片上来,再附内容
作者:揽镜人将老 回复日期:2008-10-24 12:29:00
请问 楼主 六千年之变的调整期是300年还是30年.龙马氏布道天地之前是否也存在一体二相等规律,楼主之万千言是否也是一种妄.贪痴妄的产生是否是必然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种要破土而出者,需三十天,苗要得长成者,需三百天.
言语有尽,而意无穷,言不明易生论,语不精则有辩,言语出,虚妄随行,此虚妄,为论辩故
(三) 甘泉之土
这次因时间关系,没有安排去崆峒,也是因终究要去淳物之山,不去崆峒也罢。
文真先于淳物山随意授蚩尤氏术数一二,又为终因止果,授轩辕氏术数,然因果已生,无论有无,皆为因果。后文真为文真为防止诸法将流传于世,遂离开淳物。而至于崆峒,居此于数十年不得出。以身作法,化解千年因果,令人不胜其悲。
轩辕氏族,与番冢之山,经岍山而抵荆,会众智与甘泉,拜文真与崆峒,是非恩怨,起于此,终于彼,桥山已死,沮水难绕。
禹会众鼎于荆,以王权而制民,是年,沮水止,岷山震,石没水陷。
至于甘泉之地,北迎崆峒、南化淳物,西接岍山、东连荆山。山川有灵,气聚生因,灵动化果,转眼已是千载。
车行山间,天气转阴,继而小雨,取土之时,中雨大雾,取土过后,雨停雾散,山静水林寂。
这山,并不是先前的山,树,也并不是先前的树,像一个人的头发和身体,总在生长变化,记忆却一只没变过,等我有多久了?五千岁算不算久?或许只是转眼间,很多灵,化了个外形,又回来了。
这土,自文真到崆峒后,已幻化了数千年,如今是该取回去了,与它的土聚在一起,收起这些千年因果,然而我今天收起的千年因果,又何尝不是再种下另一个千年因果!!!(西行九记之一完)
下午四点钟,坐上淳化到西安的汽车,第一天的行程结束,从甘泉山下来,又去了看那些半地穴式的民居,很亲切的感觉。一直在车上,中午没有时间吃饭,晚上在西安小吃一条街吃了三四家饭店的菜。
第二天的行程是去淳物之山,也就是太白山,文真居住地中最长的一处,算是他的第二故乡,对于伏羲、法藏、文真三人,给我的感觉各不一样,伏羲像一个家里的大哥,话不多,能代表父亲,让你很尊敬,但是很有距离感。法藏更像一个大出我们一些年纪的堂哥,给人很亲切的感觉,虽然辈份不是最大,但年纪大,资历深,见多识广,同时又像一个老管家,默默地遵循东家的意思帮着东家照看家中老小,文真像他们的一个被宠坏了的弟弟,任性自由,非常聪明,但经常不小心惹出事非来。西行九记之二,重点讲在太白山的见闻,和文真有关的情况。
西行九记之一完成,忽然想到夏朝发生的事,一块儿写出来吧,能看明白多少,便是多少了。
禹因善治于水,而得天下民意,于荆山之地,曾言道,世民之意,犹如渭水,当梳而导之,以治山川,以享安泰。是谓,山不可与水争,居不可远穴(半地穴式住宅),众乐推为王。
禹帝已死,子孙当位,于孔甲之时,荆山(陕西富平县地界)脚下,于近平地处,拟造倾宫瑶台,以示强盛于世。
有臣劝孔甲曰:先祖极恶各族铸器供祖,然于划九州之地,于荆山铸鼎而供者,盖明民意不可挡阻,犹胜于水也。故以治水之道,而理治众族,并亲居穴屋,以近民众。
今建倾宫瑶台,是为远地穴、阻民意,与先祖之本意相背,益多思而行。
孔甲曰,今民富族强,不建倾宫,不足以显族强,不造瑶台,不足以张民富,民不知富强,王以何存?
行之近十岁,九州之地,部族之国,瑶台林立,倾宫聚建。然九州之内,部族之国,令民迁离地穴,聚万众之财,以建城郭。以兴国强族以富民为由,与民争利,赋敛无度。
后,民怨四起,言说道,离穴居屋,善之大也,然孔甲之族,以此为名,行敛财之实,故地粟民,居屋而成奴,其恶莫大也。禹王已死,无人可知理水之道也,孔甲之族,弃民而实己,以族众寒暖之名,行损民害国之实,可弃不可信,民弃屋而居穴,储食以过冬。
是年,山崩水出,倾宫瑶台,不复存也,其后三代而尽。夏灭商兴,夏之兴,得于水,居于穴,夏之灭,远于穴,失于水。
狂乱的眼解说得是,解得好,有些话,不便说,此后便知。
世事轮回,每看到世间情状,总有似曾相识之感,每每记起数千年前发生的事,像是发生在去年,又像是发生在上月,又像即将重复在明天.
千年万载,所发生的事,盖莫如此,至于甘泉之地,北迎崆峒、南化淳物,西接岍山、东连荆山。那些以前发生的事,历历在目,今天仍在生发,几近相同,又何止是相同,几近是重复上演的。
斗转星离,气灵有变,化生万物,离灭再起,哀生灵之多艰,叹气数之往复。
作者:zxybj001 回复日期:2008-10-31 10:58:00
MUMU的历史很有意思。夏商周断代工程成绩阙如,MUMU所述之‘九州之地,部族之国,瑶台林立,倾宫聚建’虽经‘山崩水出,倾宫瑶台’之难,多少也该有些历史孑遗。这‘不复存也’着实蹊跷,考古也的确殊无收获,其中因由,MUMU可否示之一二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或是有些遗迹后人仍能看到的,但怕是无几,所说倾宫瑶台,实为土木建筑,并非其它,在那段时间里,大兴土木,关中平原的森林被大量砍伐,如有人做研究,可以发现在那断时间里森林面积大量减少,有些动物活动范围缩小的情形,仅做侧证.
我是不愿讲实证的内容的,这些工作,自当由其他人来做.
作者:zxybj001 回复日期:2008-10-31 11:56:00
MUMU考察历史的方法很特别呀,感觉似乎更能够透过历史的迷雾看到事件的真相。想请教一些问题,从你的角度答案是如何的?
鲧和禹是否是类人的智慧生物?(顾颉刚说禹是条虫)
‘东方苍白龙’与商讨伐东夷和周武起兵有无因果?
攸侯喜及其商军主力的去向问题
最后一个:悟心悟道,因人而异,殊途同归否?个人感觉透过历史谜局(比如‘明亡清兴’这种案例)的研读,认清真相也可以窥到天道运行的机制,从而感悟‘道’。是不是也可以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鲧和禹,同轩辕氏以前的族中智者不同,此前的族中智者,他们多少是有些"奇异神通"的,鲧和禹却只是较为出色的君王.我所知的就这些.
你说的"‘东方苍白龙’与商讨伐东夷和周武起兵有无因果?攸侯喜及其商军主力的去向问题?"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我不清楚,或是一直不清楚,或是暂时.
对于以前发生的事的掌握,主要是来源于二方面,说出来也无妨的,一是"问到即知"、"看到即知"或“闻到即知”,有些事理缘由,我自己也从没想过,但别人问到的同时,我便能得到答案,而后来骗证往往是符合实情的,最初自己也觉得奇怪,到了后来,慢慢的多了些,有时偶尔看一些比较老的古书,往往古书上写的内容是这样的,但看的时候,直觉会告诉我哪是符合实情的,哪些是后人虚编的。但并不是全部都能“看到即知”只是一部分。近来“闻到即知”也有一些情况。相对少些。
二是读山川,很多人把山川当成山水土石的,在我的眼中,那些山川,和人还有其它万物基本是相同的,有的山川仍然清醒健康地活着,有的山川已因各种原因离世了,有的山川昏昏欲睡,有的糊里湖涂。如若我去一个地方,那个地方有个山川已存活了数千上万年,而且仍然清醒健康的话。你不用和他说话,但可以和他对话。
山川有灵,人是气灵结合物,有些山川也是,气是能量,灵是信息。 当你和他们交流时,可以知道更多事情。
当你从上面的途径知晓一些情况后,就像一个点,有时它会漫延开来,越来越多,也有可以漫延到一定程度就停下来了,或是新的点会扩大,一直到和这个点汇合,成更多的信息。
其它的来源相对少一些,比如说自己的一些记忆或其它,但没法随心所欲地抽取任何历史年段中的任何事拿出来看。所以我也不知道你问的那两个问题我以后能不能回答,现在是不知晓的。
作者:YZsmile 回复日期:2008-10-31 22:54:00
虽然时过一年,想必也是缘分看到此篇文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谢谢YZsmile
作者:记事本翻页 回复日期:2008-11-7 0:53:00
终于粗略的看了一些 似懂非懂 收藏了 以后会多看几遍 直到读懂为止,谢谢楼主 很有幸看到这一切 也许真的是缘分 想说的太多 想问的太多 疑惑的太多!不知从何说起 从何问起 我也想加QQ群 请问群号是多少??如何才能进群??谢谢大家 谢谢楼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已发短信,可查收
西行九记之二(2008年9月23)
(一)昆仑之南山
好久没有写了,写到之二的时候,悲从心底起,难已盛装,此次西行千里,百里一停,东起荆山故地,西止西倾,名为千里,实为南山一地。
所到之地,经万年之变,水出石震,沧海桑田,原貌不存,然阴差阳错,却无论如何走,依然识得起止,世事多变,不改其源。
对于南山,世人也曾叫过终南山的,后南范围一再缩小,慢慢的变成了秦岭,后来再缩小,便成了现在的太白山。
今日写到的南山,指的是五千多年前的南山,西与昆仑、岷山、西倾汇接于甘肃临潭、迭部、临洮、岷县、渭源一带,此行到渭源与岷县、临潭、临洮交界的地方,多见白石自山中出,水流所过之处,皆为白石,方明这一地界,应当为三本书中所记载的白石山。也是南山的北起点。而南止点,是为天水麦积山周边,小陇山区域。
上面讲到了很多如今所说的县,我将上面几个县,是当成一个地方来看的,数千年来,封土划界的事,每个朝代都有的,常有变化,因此不必拘于地名区域来讲。
今日所去的地方,是今日人们所说的太白山,或是秦岭,文真及其入世之身,曾于此生活近三千岁,此行独自前言,在山中居住两夜,带走一棒厚土,还于故地。
讲到南山,自会讲到昆仑,如同讲到昆仑,就不能不提到南山一般。
我所讲的昆仑山,是指青海湖以西,为方便了解,用一张图将地点标了出来。
一万二千岁前,昆仑山中,有羌人之族生存,前面曾提到过,“龙马氏得来智慧,通达于气灵,所到之处,异香扑鼻,蝶飞兽迎,常有飞禽走兽兽暗自相随,以偷效其法。龙马氏并不为意,任其来去.日行渐久,身前众多飞禽走兽皆得灵气所滋养,灵性大增,皆莫名得就一二本领,不足一而论。”
而到了后来,昆仑山中多灵兽,亦有智者数百,也就是我们前文提到过的昆仑山中人神共居,灵兽与智者常见的时代,这一时代,一直持续了二千多年。
这二千多年中,万物有灵,古树山石,皆有灵性,花鸟走兽,皆有情感,万物因智者出而聚,因智者没而散,谐以长成,无相有害。
然在此之前,曾有 “喜和好顺”遂迁怒于为龙马氏得来气灵的山川河水、树木山石,连续九十日天降大雨,以致山崩水移,树倒石飞,水出地震,飞禽走兽死伤无数。后龙马氏因离灭于世而告终。
然龙马氏在离灭之时,以元灵之力布摄提、织女、北斗九星之局,暗定梗河、大角、摄提、角宿;以日为阳,月为阴,调候补损;藏道于山川星空。以启化众生之灵。
此后数十年,山川频震,地水常出,族人智者皆有不安,法藏告众人曰:日月常行,众星初移,方位已立,无大妨碍。今斗转星移,是有方位变,方位之变,气血有盈缺.故有此象,不必急慌。
数十年后,果风调雨顺,万物于昆仑山中,相谐以乐。
然龙马氏所调众星之局,二万四千岁而移一位,每六千年而走一方,类春夏秋冬四时之变,类生长收藏之理.是故每隔三千岁左右,则生八方八节之变,每六千岁,生四时之变。
两千余年后,待到巨今九千岁时,山川震动,崩而分离,有火燃林,昆仑山中,地陷数千米,有水出焉,聚之成泽。昆仑之西,有山错然而分,谷口森然,长达数百里,中有硬水出焉。
此后,便发生了前面曾提到过的百智(神)出昆仑的事件,当时地震的级别,是无法以今天的十级或十二级来论的,羌人所居住的古昆仑山,基本被荡为谷地,中间最低,四周形成了缓坡,最远处稍好些,但仍然是山崩离析了的。
百智出昆仑后,有四支比较大,最大的一支沿我所标示的昆仑山的余脉一线往东,沿南山一路东行,一千多年的时间里,散布于西倾山、白石山、鸟鼠山、朱圉山、嵯崦山、麦积山、淳物山一线,基本是以南山山脉及其余脉分布的,这一支人中,法藏多生活在西倾、白石山一带,后来有朱圉山伏羲、嵯崦山轩辕氏等人,也就是后人所说的氐、戎、伏羌一族。文真东移后最后多居于淳物山。也就是此行所去的太白山一带。
第二支是前面提到的岷羌一族,最初与文真一族沿昆仑余脉东行数百里,至西倾、白石山二山之间分开行走,沿岷山一路东南行。在行进过程中亦是慢慢分化,有些分支又与伏羌的分支融合在一起。
第三支沿昆仑山脉一直向西迁移,还有一支曾一度留在原地,是后行迁移的,也就是三苗一族的祖先。然而他们的适移,要比其它三族晚一千多年。
将南山称之为昆仑之南山,是因一万二千年至九千年的那座昆仑山的中心地陷成泽,不复重现,然沿着昆仑山余脉一路东行的羌人是原来昆仑山中众人的主要氏族。南山是昆仑山的南山,一根线细细的牵着。
他们的族人智者,总是在口口相传时,很神往的会讲到,我们的祖先,住在昆仑山中,那里有巨大的灵兽把门,有懂得听闻人语的飞鸟,智者和他们的灵兽总是相伴出现,智者总能知晓古树山石在想什么说什么。讲到最后,总会讲到百智出昆仑的场景。这些近万年前发生的事情,自大禹后,慢慢很少有人再讲了,也不再有多少灵物知晓。
最多,众人可以凭着想象说,昆仑山有很多神仙,终南山也有,不知道为什么这两座山,老是传说有神仙。
自己做的简易图
昆仑山
作者:封贴可耻 回复日期:2008-11-18 1:26:00
同感, 这个帖子上个月才发现,刚刚跟上进度,楼主好象就不太爱露面了,很是失望。
真诚希望能和这个群里的朋友交流,请给群号。谢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已发短信,可以查收.
作者:wx1231 回复日期:2008-11-20 16:21:00
我很好奇,似乎也没人问过,希望楼主解答,这三本书是印刷的呢,还是手写的呢?毛笔的呢,钢笔的呢?线装的呢,机器装订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人问过,亦答过.
为大家放两张图,可以看看,一张是用谷哥地图截下来的昆仑余脉、南山、岷山汇聚的图,汇聚处,也是此次西行的终点,另外上面的一条,是岍山、岐山与荆山相接连的地方。
另一张图,是新照的左手手相照片,将其黑白化了的样子,可对照相看。听说有人能看手相能知人,有人看山相能知事。
人事之知,如方位之变,则生气数.阴阳内化,气数外显.知万物方位之变,则可度其气数,度其气数,可得万生长收藏之理.
故观天象,察地理,了人形,断方位,可明大小宇宙之气数.不以人为人,不以事为事,人事一体,万物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