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五 文真离淳物)文真如法藏之意,留在了轩辕氏族,后轩辕氏族智者有一子,自幼聪慧,尤喜与文真为伴,文真自是疼爱有加,诸般法门术数,不遗而授,唯余生化之道。
制化之道者,上应七星,中和日月,以山川为局,布道山川,应于造化,以斗转星移之机,借山川而生化万物。
世间之法,除却元灵之力,以生化之法为最,因其上应七星,中和日月,布道山川,万法之中,无有出其右者,故曰制化之道。
元灵之力,至极如龙马氏调星布象,气灵之法,至极如文真生化之道,文真著第三书时,将生化之道亦著入其中,因数千年为用其一,共可用八九次,机缘难求,今日与众人讲明部分,也无妨的。
生化之道,是以龙马氏所布星象为机,在斗转星移之时,将山川与七星相应,并择月时,以山川之力,生(制)化万物,可知:
日月行,众星布,方位立,方位之变,则生气数,气数者,万物生长收藏之气血.斗转星移,是有方位变,方位之变,气血有盈缺.天体运行,常有所移,龙马氏所调众星之局,二万四千岁而移一位,每六千年而走一方,类春夏秋冬四时之变,类生长收藏之理.是故每隔三千岁左右,则生八方八节之变,每六千岁左,生四时之变.四时八节之变时, 才有机会施行生化之道。
龙马氏距今,已有一万二千岁,每隔三千年左右,方可施行次,错过时机,施行也是无效的,同样,要运用生化之道,需借人力地脉,汇聚山川之灵,方可得行。前二次施行,分别距今,5300年左右,8800年左右,距今2700年左右的那次生化,或许并不可以称得上是完整的生化,因为出了些问题,并没有完全借上山川与气灵之力,后面会讲到。
龙马氏后,斗转星移,与山川可相应者,有二万四千岁,除却一万二千年前的初成像,一万二千年后的末象不为施行生化之法,共有七次施行生化之法,普通人知晓了也无妨。
文真于轩辕氏族久居十余年,后不辞而别,绕岍、岐、荆与淳物诸山数月有余,过鸡头而居崆峒,以自身为物象,施行生化之道,是时,斗转星移,崆峒与北斗相应,三十岁而得成。
生化之道得行,文真西行而至西倾,回归故地,得见法藏。
文真之生化,一为化解自己曾授诸般术数与蚩尤氏族与轩辕氏族,二为使山川可与天象相应,以免山川与众星不相谐。此后数千年,无有大的法术施行与世,收回诸法,山川之易不为众智者轻易调用,盖莫因此,以后有机会时,可多讲些。
西行九记之三(9月25)
9月25下午二时多,租车自太白山中出,层峦叠障,山道曲屹,于秋我苍翠间,有红叶相杂,若是作为游人,即便不上达山顶,只要开车在这山里走一趟,也能惹得半日闲情,几多感概。
下到山后,因为有直接到扶风法门寺的班车,为了节省时间,直接包车前往。
车开到法门寺前时,刚好四点半,法门寺是五点半停止售票,应是时间够了。
(一)法门气灵
虽说是专程去的法门寺,却并未游览珍宝馆,只是去了地宫,绕法门寺一圈,来法门寺,只为了带些气灵回去与它灵相见。
此次西行,集七山之土,三地之水,而汇无极,有些地方,不用带水土回去,我走一走即可。
这次去的各处地方,均只是走过而已成为,不停留也无其它活动,有些地方,之前我只知自己要去,知晓大体方位和地方,具体的却事先并不知晓,往往是到了近前,便会知晓自己要去的地方在哪,如后来找到白石山,找到法藏所居之地,更像你要去一个地方见人,这个人你却没有见过,也不知道他家具体住哪,但你增了,或是听见有人叫你名字,或是你看到有人的相貌竟这般相熟,便可会意一笑,原来你在这里。
此后最后一天合放七山之土时,我并不知要放哪,但且行且走,看到便立时明白,正是这样,到最后验证,却实即是。
很多事,发生过几千年上万年了,有些事,口口相传了下来,都变得极为具体形象了的,人们加进臆想和私意进去,世人难以知晓原貌,无以晓得根由,有些事,山川却记住了。
数千近万年过去了,山川的样子变了,山上的树木也变了,鸟迹兽道,阔叶林木都已不再,但它们却都记住了这一切。
自一万二千年之后,他们半醒半睡,不肯理会,他们的记忆,每三千年左右才开启数百年至一千年,而数百年至一千年,斗转星移之时,气灵将他们唤醒,它们的气灵,活得最久的,也只有二万四千岁。二万四千岁何其遥远,何其多,而他们醒着看世道沧桑与兴落,也不过数千年。
遥想古时帝王诸候,多祭山川,却不知真正灵山均呼呼大睡,等待哪个千年后苏醒,区区帝王,若不应斗转星移之造化,岂能惊动得了这些万灵山川,最多是一些它的儿子儿孙,做做模样。
去昆仑,可知一万二千年左右的几百年间,这里发生了什么,去西倾、大白(渭源)它可以告诉你九千年前这里发生了什么,去岷山,它可以告诉你七千多年前,那里发生了什么,去淳物,他可以告诉你五千多年前发生了什么------
山川他只是因应生化,并无本意,你离得他越近,他便会所自己知晓的一切告诉你。无需语言,不必言语,你从他身边走过,你想知晓的,他会告诉你。
佛骨业已不存放于寺内,我来法门寺,带一些气灵回去,就像我去看望一个人,临走时带些他身上的近物回去,众人睹物及人,也算是回归乡里。
到寺中时,本来阴着的天细雨不断,我沿着寺中长廊,绕而前行,很是清静。
我自己不是佛教中人,也不懂佛道,最多只是知晓一些以前发生的事,即便是与乔答摩相关的事,也离佛都中高僧间相传的相距甚远的,法门本清静,何来四万经文,世人皆得启慧时,世人皆为佛,法门愚众生时,唯乔答摩是佛,头陀要立教规行世,乔答摩可曾有些本意?然,世间有恶因善果,亦有善因恶果,是善是恶,岂来哪般分明!
出得法门寺时,还有雨在下,我一人从最正中的路上一路南行向汽车站走,缓步轻移,并无言语,闭上眼睛相看之时,寺中佛座仍在,壁画祥云依然,佛座之上,空空如也。
法门寺
地宫入口
地宫入口
(二) 居室之困
笃静易明心,安神生慧意,如一可易体,我无化元灵。
乔达摩有意脱离诸般困苦,断弃诸般烦恼,遂与人相隔,绝尘弃俗,意断其苦。
然与世相隔数年中,因与世相隔离,虽无诸般精神烦恼相扰,却寒来暑往,鸟兽走虫多以相扰,心神不安,为诸般苦痛所扰。
后因体力不支,眩晕于地,为人所救,施食入口,方得苏醒。
因受人之劝,居数月,食无忧,神清气爽,心静意定,奇而问言道,念众人生死苦痛之烦恼,皆则人生死之意,得失之害,伤病之苦而来,故弃世而断俗。然数载清修,亦心神不安,为诸般苦痛苦所迷,何以故?
斯人笑而言,离世而居山野,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身形困顿,犹如断源之水,朝现夕没,何以待甘霖之雨,脱离于此,达之江海?
乔达摩不语,起身操持俗雾,不言重回之事。
居二十日,乔达摩气色温润,神彩奕奕,一日上午,乔达摩居湖而思,虽心定神安,心想此前多年中,烦恼从何而来,如何可免。
时值斯人招乔达摩入其居室,木几清亮,整洁如新,有日光自窗入。
斯人居窗前而不动,言说到,居室之内,多有杂尘相乱,烦请代为打扫。乔达摩顾左右而言,此处无尘。斯人言道,打扫之时,自当生尘。
乔达摩伸手扶几,阳光之下,千万尘埃漂散于空,无一处清静之地。乔达摩谢过斯人。还归俗世。于近身之人言道,禁欲苦行,犹如以绳缚兽,得其表而失其里,无以得经。
上面的内容,或许有些地方是不易懂的,解说一二,在乔答摩最初的意识里,要想了却诸般俗世的烦恼于苦痛,离开俗世去清修静思,无疑是可行的。然而,离开俗世这后,虽没了那么多的烦恼,但新的苦痛仍然缠绕着他,只是变了种形式。一个人长期忍受着各种身情所带来的苦痛,心神无也法安静下来,更不必说精思悟道了的。
后来眩晕被人救醒,居数月,食无忧,神清气爽,感觉反而比修行时快乐了好多,因问缘故。斯人笑着回答说,你吃都吃不饱,身体一点精神都没有,就是没出有源头的一汪水一样,说不定今天早上还在,晚上就没有了,你连下一场雨都等不到,你和水的源头脱离得这么远,怎么可能到达海里面呢,就像你连自己的苦痛都解决不了,何谈还要解除他人的苦痛呢。
乔达摩当时什么也没有说,但后来再也不提要回去清修的事了。
现世生活就像水的源头一样,假若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条鱼的话,你在海中觉得在水里和其它鱼在一起,会生出很多烦恼,便要离开大海,去到江河中,也是可以的,但江河中是无法长成大鲸鱼的。
整天与人谈佛悟道,犹如海市蜃楼,并无法帮你上到楼顶看得更远,也无法让你得到真正的智慧。放下经书道理,不再迷恋于“空、虚、道、无”四字的梦呓般组合,以至不知何为空何为虚何为道何为无,投身现世身活,做好自己身边的事,我们都生活在大海中,如何要跳到鱼缸里,寻找更广阔的天地。
乔达摩曾与近身之人提到两处的,其一,不可贪酒色之欲;其二,不可离世苦修。千年之后,门人弟子,只知其一,而遗其二。况,当时只言不可贪,而非其它。
作者:canghai0324 回复日期:2008-12-16 15:45:00
楼主,都说手相是男左女右,如果女朋友的右手手相和男朋友的左手手相非常接近,至少比较大的几条纹路都是一样,而且两个人手掌心都有一个三角,并且位置都一样。。。有没有说法?我总觉得有点奇怪,应该有点说法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我不知晓的,我不能凭手相做出肯定性的判断
作者:狂乱的眼 回复日期:2008-12-16 23:47:00
“笃静易明心,安神生慧意,如一可易体,我无化元灵。”
木木,这四句中第三句:如一可易体 这句话如何解释,关键是: 易体。古文不好,所以这句不是很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借狂乱的眼的话,
顺便将这几句话大概意思一起说到,笃静是指诚实而有平心静气地走做事,不要总是惦记我这样做的得失,更不要耐不住性子或是过多的要求这样做的所得,那样反而会生出许多烦恼和妄念来,它们就像落到你心灵镜子上的尘埃一样,让你迷失和看不清自己,如果想明心,不是要人去不停地擦拭镜面,而是诚实不老想着偷机钻营过多计算利害得失地去做事.
我在QQ空间里写到的"闭目 松手 行走",当时有个背景,我去各地讲学时,与人分成,当时有的地方是三七,有的地方是四六,我们的一些精力,最初是放在与人谈分成比例的.后来有一天我突然在想,我得到三,我的生活品质不会受到影响,我得到四,我的生活品质也不会得到影响,那么我为什么还要让三和四的问题来干扰我呢.
从那之后,一般别人说三就是三,说是就是四,我从不关心.后来很多事都受到影响,想要做哪件事就去做,闭目,是指不要把目光放在被那些看起来像是重要的得失的事上,不要过多的关注得失与结果;松手,是指你要闭目,总会有所得失,这是自然的,不要死抓住不放;"行走"是指要安心做事,如同一个人走路时一样,既不要坐在那儿空谈,也不要左顾右看,只专注于自己去做这件事.
笃静以明心,是指要想使得自己能够明心知"道",不是与人争辩明理,也不是要人空谈感悟,而不是妄思得失,期望自己可以通过苦时冥想,有天终于会圆悟中通,知大道而明事理,乔达摩脱离世事苦悟六年,也没能断掉烦恼和明心知道.最主要的不是思考和空想,而是脚踏实地安心静气、诚实地去做事,不要好高婺远。
安神生慧意,这句是众人最好理解的,我将它放到第二句来讲,是指要想安神,有两个方面可以促使达到,一方面是“笃静”,一个人平心静气,诚实而又不空想的做事,不多问结果,往往不会有太多的妄念,无得失之患,所谓心静则神安。另一方面,是“如一”,言行如一,不妄言、不虚行,自得神安。一个人心静神安,自然生慧。
所谓慧者,知大道而易行也,“笃静可明心”是为知大道之理,言行“如一”,是为“易行”。三者相互关联。
“如一可易体”
我要众人言行如一,却总不多讲言行如一有什么样的宜处或好处,一方面,是不想让人有妄思之心,觉得我只要言行如一了一段时间,就可以得到什么,如第一句所说,那样反而会让他减弱他明心知“道”的努力。另一方面,我是不想将来有人妄言言行如一会得到多少“神通”,使得众人生出贪、痴之念,这些念头,与言行如一是为减少人的贪痴妄的目的是相反的,会起到消弱的作用。因此基本不讲言行如一的好处和作用。
如一可易体,主要是指,当你能言行如一三五年后,从最基本上来讲,你的体质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你的身体整天被浩然之气滋养,不会生忧、思、恐、怒、哀,整个人的气质是极为淡定祥和而又平喜的,是谓神定心安,神定心安之时,人的五腑六脏的运行都会协调运作,最初胃、脾、血脉、淋吧组织、肾等组织,没有其它极为特殊的原因,都不会产生病变,如此前有之方面的病疾,也会得到很好的改变和医治。
时间长了,人的体质皮肤气质神态都会得到改变,记得有个词叫“脱胎换骨”,说得有些形象和夸长,但基本是相似的。
还有一个“易体”,是指当一个人言行如一三五年后,会发现自己身上会出现一些“功能”,而自己并没学过什么法术。我现在还没法完全的做到言行如一,有些答应别人的事,会拖了很久才做。但身上出现的很多功能,都不是大家所认为的修炼得来的。
前两天点餐,我们家的门禁坏了(我家住五楼),我让送餐的到楼下后给我电话,我去接。过了一会儿,我和朋友说,那个人从一楼直接进楼道了,我得穿上鞋去接一下。果真开门时那个人上来了。有很多特殊的功能,都是想用时有时候就会出现,有时又会消失,往往是生活中正好需要时会出现一段时间,包括一坐上车就知道几点几分会到家,不管路上多堵。但都是并没有练过的。
很多婴幼儿,小时候身上会有很多功能,因为他们能抱一守初,没有太强的贪、痴、妄之心,西行九记中也写到,在古昆仑山以及轩辕氏之前,曾有百智云集的情况,而说的智者,指的往往是具有神话中神仙菩萨一般神通的灵物。古时能有那么多智者,与当时的人们没有那么多的贪、痴、妄之心是分不开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西行九记》中曾提到的轩辕氏族智者曾要求法藏传诸法于世,而法藏却不肯相授的原因,认为当时及后世人们的贪、痴、妄之心过重,已失去基础。
上面说的“易体”,因此也是指人可以拥有如同古代昆仑山中众智者一样的“性质”,而这种功能的得来,不是靠修习过多的法术,而是有一天你突然发现自己多了某个本领,由量变达到了质变。
不过,这种质变在每个人身上发生的是各不相同的,取决于每个人言行如一的程度和自身的智慧。
这个月我决定传“知”于世时,新设的网站里面会有“术数院”然而开设术数院的目的,是要人远离诸般小术,当做到言行如一,且能精心明白我所讲的内容时,自然会得来,不必缘木求鱼。
当众人言行如一三五年后,我自会挑出其中的一部分人,来教习指导,会更明“如一可易体”的意思,其它人,只要言行如一更长时间,小到身体和精神状态的良好,大到得到一些能力,都是言行如一的副产品了,不必太过在意和强求的。
(三) 元灵之力
居室之困得解后,乔答摩于湖畔告斯人曰:余今无衣食之苦,无劳体之痛,无世事之烦,无心念之恼,已得自在,世间众人,如何得解?
乔答摩如是问,并不求有解。斯人听闻,湖水四面皆岸,却得自在者,湖心有空,水得以出入也,花之开落不随树意为变,树不苦痛者,离其花而得其实也。一树可结百果,一果可生百树,得以生万木,得以生万木者,不执于花,而善生其实也。
乔答摩复问,尝闻古之有人,其力可改天换地,其法可解除众生苦痛,其意可生化万物,一言出,物可为之变也,思之良久,不知如何可达。
斯人笑答:余亦闻之,为元灵之力,灵动则生,气运则发,生化万物,皆出一念。
乔答摩复问:愿闻其详。
斯人答曰:元灵之力者,为二,其一者,元灵之力非元灵之力,如大荒之年,施舍美食三十日于众,皆以得来,是以己之言行,改万灵之情状也。其二者,斗转星移,气灵生焉,气有气场,灵有灵路,场路得以相通者,可以小化大,以一生万,一念出,气灵为之动,万物为之改也。
乔答摩问,如何得来元灵之力?
斯人答曰:其一者,是以无形,而得其存,是以无贪,而得其尊,是以无执,而得其敬,是以无妄,而得其信,是以施行,而得其念。元灵之力者,是以己之方行,改万灵之情状也;
其二者,生而不生,化而不化,是以无形,而得其存,是以无执,而得其方,是以无执,而知其位,是以无妄,而应其动,灵动则生,气运则发,以其不自生,而得万物之化。
斯人问道:可否得元灵之力?
乔答摩答曰:得其一而知其二也,是以施行,随即起身告别,问斯人何来,答曰:承先师之意,顺水而下,见水草相杂,故居此而不前。今天水道已开,当溯游而上,回归故地。
(上面的内容,不大易懂,我随后附上解说版)
(二) 元灵之力
大意:
乔答摩说我现在没有什么苦痛,也没有烦恼,性情都得到了自在,世间的其它人如何才能也这样呢。当是乔达摩只是问问,并不求得到解答。结果那个人听了之后说到:
我们眼前的湖水,四面都是岸,被限制住了,但是它依然是自在的,这是因为湖心和下面通着,水能够自由的进出,是说要想获得自在,最主要的是心灵上要获得“慧”,能够通达;同时也提到,花开花落,这些都不是会因为树的意愿而改变的,就像人的生死一样,但是,树之所以并不觉得这是苦痛的根源,是因为他不会被花开花落那些表面现象所迷惑,而是知道其中的本质,这本质就是生死如花开花落一般,都是自然而然的事,不要执着于此不放,而忽视了更为本质的东西,忽视了花落之后树要有新的作为,那就是让花结出果来,也就是不要忧思生死,而是利用好现世的时间,让花落之后,在树上能结出果子来。
一棵树能结出上百个果子,一个果子可生化出上百棵树,以致成为万木之林,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果,是因为树没有执念于花开花落的表象,而是学会更好的利用这一切,因而它才会得到结果,得到世界上更为本质的东西。而这就是生化的力量。
乔答摩又问,我听说以前有人,可以改天换地,并且能用自己的意念生化万物,消除众人的苦痛,说出一句话来,很多事物都会随之产生变化,我想了很久,不知道是怎样达到的。
斯人笑着说,我也听说过,这是元灵之力,心灵一动,就能产生,再加上调运能量,就能将这种力量发出去,可以生化万物,只是一瞬间的想法就能完成。
乔答摩说,我想知道得更具体一些。
那个人答道:
元灵之力,有两种情况,其一,元灵之力并不是元灵之力,就像有饥荒的年头,很多人都没有饭吃,你施舍好吃的饭菜给众人二十天,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都到你这儿来吃饭,得到营养,解决烦恼和身体上的苦痛。这是你通过自己的言行,来改变万灵的情况和境遇,这也是元灵之力;第二种,是斗转星移之时,气有气场,灵有灵路,只要你与星斗山川之气灵相通,就可以小生化更大的事物,就像龙马氏以自己的力量来调星布位一般,也可以一生万,主要指布象山川,施行生化之法。你的心念一出,气灵就会有变动。使得万物产生变化。
乔答摩问道:那我怎么样才来得到元灵之力呢?
那个人回答说:
其一者,不要给人们规定条条框框的限制(是以无形),使得它方便存在和传播,就像施舍饭食一样,没有条件,谁来吃都可以,施舍的时间也很长,你不要担心赶不到,这样才会不会被人遗弃(而得其存),同时,不要对其它人有过份的要求,自己也不要有过份的心念,不要贪心,这样才会让人尊你,与众人乐推而不厌之意相近。同时,不要过份执着,就像不要求那些不想来吃饭的人来吃饭,这样才不让失去人们对你的敬意,这样才即不会将施舍变得高高在上,也不会像乞求别人一样,才会得到人们的尊敬。同时,不要乱说,不要虚言,不要有过当的行为,言行如一,不要冲突,不相乱,也就是无妄,这样,你做事说话,别人才会相信你。余下的事,就是你努力去按自己说的做,按自己的本意去做,施行他们,落到实处,这样人们都会帮你传递,就像你的想施舍与人,你做好菜有人得到施舍了,会有人传说出去,更多的人会知道,会念及你的行为,受到你的感化(是以施行,而得其念),所以说元灵之力,就是以自己的言行,去改变和感化其它生灵的情况状态,没有比这更大的力量了。(后面还有一解,先发上来,吃完饭再写)
其二者,生而不生,化而不化,是谓玄妙,元灵之力,随心而得,是因为不会有贪心妄念地非要练出或调用元灵之力,所以才能感觉和因应它的时机和信息,是因为不会执于自己的心念,所以才能感知和调用元灵之力,并与自然界的万物相谐应,是因为不会有杂念,不妄思妄言妄行,所以才会不受阻碍地能够回应外界的变化,并且最终成功调动元灵之力。但要调用元灵,则不能执于“我”,当于万物融为一体,以其不自生,而使得万物为之化。
那人问道,你现在得到元灵之力了么,可以用元灵之力了么。
乔答摩回答说,我现在得到了第一种元灵之力的方法,只是知晓能理解第二种,却没有得到。我现在最主要的,是把立即去做。随即觉得这个人不一般,问这他从哪儿来,他们我是按智尊的本意,顺水而下到这儿的,这儿水草杂乱,戾气过重,所以在这儿住了些日子没有再向前走,现在看来这些水道可以开了,我还是顺着来时的水路返回吧。
作者:雨昊宸 回复日期:2008-12-18 13:24:00
我猜后面楼主会讲述耶稣在喜马拉雅山遇见文真的故事的。一点臆测而已,请楼主勿怪。呵呵。嗯,耶和华也应该和文真有某种关系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没有得到有关耶和华的信息,因此不会写到的,书中亦无明确记载
作者:geniusdgt 回复日期:2008-12-18 23:14:00
能不能告诉我你的书的名字啊?
我也想学习1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没有名字的,不知晓你看到了没有
作者:uunetcom 回复日期:2008-12-19 0:40:00
楼主对中国文字和外国的拼音文字有什么看法呢?
男精和灵,气又是什么关系。女的是否由于天生缺一门,所以修道的少,有没有类似的东西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学时,我的外文,一直是所有科目中最差的,英语的水平现在基本是小学生水平,对拼音文字不了解,无法进行比较.
气和灵,我在贴子中讲到了,"男精"我是第一次听闻,后面提到的女的是否天生缺一门,我不知晓有这样的情况,无法类比着说明.
(四) 慧没于妄
智积于有,慧没于妄,道生于无,而丧于形。
乔答摩辞别斯人后月余,路遇二贾,一拍手顿足,似有理急言明,一面红耳赤,急欲分辩而言不得出。乔答摩意欲度化,使其脱离烦恼困顿,得来自在。故上前乞食。
乔摩朗声曰:距此百里,有商贾相聚地,货物交通,是为不息。
二贾细问由,乔答摩悉数做答,二贾中,拍手顿足者似有聪慧之资,诘问乔达摩曰:余方才拍手顿足不足以达情,噫,子一言而令纷争止于途,是何故?
乔达摩曰:子言善,当修言以陈情,子之友,善践行也,子善言,友践行,当为众人信也。
二人曰,善哉,此可行,当遵而从之,欣然告别。
乔答摩一路所遇商贾良多,皆以乞食为由,相机而化,心怀平喜。
乔答摩行至菩提伽耶,停歇于无花果树下,睹树而思物,心底回诵智者所言不已“花之开落不随树意为变,树不苦痛者,离其花而得其实也。一树可结百果,一果可生百树,得以生万木,得以生万木者,不执于花,而善生其实也。”
自言道,此树花不现,而果其实,余此番途中,度化商贾有力而不余。是谓一树结百果,然要得以生万木,所缺失者,一果可百树也。故要启人慧识解脱诸般有相之烦恼者,非余使众生觉悟证慧,需众生使众生觉悟证慧。万物因花而起,然花有期花不存,然果可以再生百树也。
念及此,方知此前所行,未见智者开悟前,为树生花,启悟众商贾时,是为花生树树生果也,然要慧识得传者,非花树之功也,需以果生树,而成万木之林。
后乔答摩回至旧所,召应五位此前的侍从,开始传慧识与世。后为方便传慧识,要求众人聚于一处,专业修其慧识。此举可防止像此前传慧识与商人一般,自己得了慧识便好,并不会再向他人多加传播,使得更多的人也掌握慧识,而非真要众人脱离世事,寻一清静处所。
而乔达摩乞食以相机渡化的行为,也为众人所效仿,乞食之行,重在相机渡化。
乔达摩晚年,有堂弟念信众益多,明告乔达摩可摄令众人,分族以统,实有意代乔答摩而行,乔答摩曰:鸟行高空,其声自远,众子不领自跟,水过山川,其行为途,众溪不导而入。
因此,乔达摩不但不自设威权来统领众也,也不让大弟子或亲友来统领,也无意让其成为一派的势力,为自谋其利而生妄言妄行,难证慧识。
乔达摩离世后,其弟子分颂其法其律,众人概记之。此后百余年,皆口口相传,亦有偏失。五百年后,世间有经文八千,途说四万,然偏私之下,妄自生焉,智积于有,慧没于妄,道生于无,而丧于形。
之三先写这么多,后面写西行九记之四,也是行程开始到了歧山故郡
西行九记 之四
出了法门寺,打车到扶风县城,正好赶上有晚上去歧山的车,当时是傍晚6点多,在扶风总共呆了一个小时.对于歧山,印象中是有些感情的,一年之前曾想过要来,现在来了.除了记忆和过往的历史,没有什么要带走的,而歧山要去的,是周公庙和凤凰山,同样,只是去看看.
周公庙
西行九记之四(9月26日)
(一) 轩辕妄法
文真授轩辕氏气灵之法后,离而居鸡头,并言道,智尊在时,曾授余于持水之物,道是可生化万物,亦可淫损万物,生化过度是为淫,生化之极是为损,我今授之气灵之法,是为生而化之。
轩辕氏族新智者问道,余知智长之意,亦知得失相伴,唯不知气灵之法已存世之后,智长为何收回,如何收回?
文真道,古昆仑山中,有灵兽三千,智者过百,族人三万,然诸生灵虽有残害,却心性淳厚,言不相欺,行则践言,无有相诈。族人捕兽归后,分肉有余而智者不为存,是已族人皆效仿,无人提贪占之念;是时,晨起而出,日落而归,逐兽百步而不得,则放其生焉。智尊在时,众灵皆开感天地万物之气灵,谐以长成,诸法行世,常化智者,无有始终,气灵之法常存于世焉。
余今日所见情状者,族中智者,利其位而以言惑众,行有余而虚其表,是为有私妄;肉脯丝物,藏为已用,贪而不止;百日之外,知有地则伺以相侵,是为执也。贪、执、妄皆盛于世,文真可隐,法自藏也。
言后三日,文真离,百年之后,轩辕氏族有智者,私法藏之名,至神农氏族索取蓍草之法,不相得。后轩辕氏族南逐九黎之族数千里而不止,千年之后,轩辕氏族铸三鼎以象,虚言众族道,居甘泉之山,可通文真,是为通天,唯轩辕氏族可,三百年后,世间再无族中智者,灵兽无存。
上文部分内容大意:
文真向轩辕氏族传授完气灵之法后,去了崆峒山,离走前向众人说道,我今天给你们气灵之法,是为了收回世间的气灵之法,也就是生而化之,有生有化,也就是正因为我给你们传授了气灵之法,才能收回它。
轩辕氏族这时已是新的智者当位,听了后回答道,我知智长的意思,也明白有得有失是正常的,只是不知道气灵之法你已经传授在世间之后,又为什么要收回呢,又怎样收回呢。
文真答道,以前在昆仑山中,最多的时候有灵兽三千,智者百余人,他们都是或多或少懂得气灵之法的人,当时族人也有三万左右,人很多。当时不同的生灵间都是相互有残害的事出现的,就像兽吃人人打猎一样。但当时人的心性是非常诚实敦厚的,不会用言语欺骗对方,怎样说的,就努力去怎样做,这样人便会消弱妄念;那时族人捕兽归来后,大家分着吃完,发现肉还有余存的,族中的智者是不会率先将肉占为已有的,这样一来,众人都向他学习,不好再偷着将多余的东西占为已有,人们都不会起贪占之念;那时人们都天亮的时候出去打猎或采食,太阳快落山时回来。打猎时如果追着兽跑了数百步,还没有追上,就会放它走,不会再执意要追下去。那时智尊龙马氏也在,众生灵都因为没有很强的贪执妄之念,都能感受到天地万物的气灵,生活得很美好,气灵之法也常现于世,气灵之法会不断的让有的人滋养成为富有神通智慧的人,成为新的智者,从一没有停止过,正是因为没有贪执妄念,气灵之法则可以常存于世。
我今天所见到的情形是,各个氏族的智者,为了更好的保住自己的位置,可以编造任何话来欺骗族人,很多行动,是做给别人看的,这样是因为他的私心扰乱了他的言行,会让他失去智慧;我还看到一些晒干的丝,蚕丝,都被藏为私用,这种贪心是没有尽头,不会停止的。我也看到,在距一个氏族百日远(步行一百日所能到达的距离)的地方,如果知有其它氏族存在,总是等待时机,要相互侵犯,这样的执念是多么的厉害。今后贪、执、妄念还会变得更重,我会隐去,气灵之法也会从世间消失。直到人们的贪念妄念减少。
作者:canghai0324 回复日期:2008-12-22 10:28: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谢谢,难得有人知认慢慢看,你明不空思,实证以体会,是极为本真极得要领法门
作者:雨昊宸 回复日期:2008-12-22 11:12:00
请教楼主:
轩辕氏绝地天通之前,所通之灵是何灵?世传轩辕黄帝师从广成子,广成子者,仙也,仙为何物?又传九天玄女授黄帝多种神通之术以败蚩尤,此神通来源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人冠名以绝地天通,最初人神(智者)共存共居时,万灵相通,因此并不涉及绝天通地之事,轩辕氏族最后一位智者,也就是距今4200年左右的智者至颛顼数百年间一直在灭绝智者的行动,到禹之时,无论轩辕氏还是其它近族,均无智者是存,若要说有所通之灵,则指各族智者本身.西行九记中已讲过相关内容,不再重复.
仙是世人的称呼,当由世人解说,我不做解.九天玄女,轩辕氏时,我不知有其人.你的问题,西行九记中已者讲出,看得分明才可知
道教中有神霄、天心、清微诸脉,修习雷法,可与天地司雷之神交通,请教天地雷霆号令由何人所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又有道法,多用“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字眼者,老君何人?如何施令?何人受令?如何执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讲到气灵之法时已间接讲到过,气有气场,灵的灵路,场路相接,得以相通,信念尊敬,是以得生.
上界有各院各司,各部神将各领其职,此体系由谁人所建?
与灵界打交道,上述问题实难避免,还请楼主不吝赐教为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陵及其后世弟子门人,及借名得成者.
作者:雨昊宸 回复日期:2008-12-22 13:52:00
灵的世界,也有类似于人间的法律、道德准则这样的规则吧?灵界的规则是否比人类世界更为复杂呢?另外,灵界也是有着国度、疆界、派别这样的东西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面的贴子中已直接或间接的讲到过了的
大翼 10:56:47
修67的修行,还真是不容易
大翼 10:57:10
而且说到qq号,我难道。。。。循环在67里,,出不来了么
大翼 10:57:13
郁闷
雁渡 10:57:16
最难的也是6和7了,一步一步来,后面的都简单了
雁渡 10:57:29
哈哈哈
大翼 10:57:35
你看我4个67,,,还真是有点印证
大翼 10:57:49
因为,近来一段时间,发现言行如一实非易事
大翼 10:58:19
很多无任何利益性的谎言,不由自主地就出去了
十方 10:58:27
是啊
大翼 10:58:28
当说谎成为一种习惯,,,,
十方 10:58:40
发现很不容易
雁渡 10:58:54
不用一步到位,现在我也无法完全做到,虽说话无谎,但答应别人的事,总是拖了好久才完成,没有立即完成
大翼 10:59:15
更难的是,身行要证,才有可言,,,,,,,现在觉得日常生活中的很多话都是多余,不如不说
六六 10:59:55
雁渡11:00:16
不急不急,我也是一点一点来.
秋收冬藏 11:00:28
大翼 11:00:45
希望,能成为雁渡到时能够值得携带的人
六六 11:01:08
没有什么值得不值得的
大翼 11:01:27
也就是要到达一定的境界吧
雁渡 11:01:23
恩,自己就可以渡自己,我是打杂帮忙的
秋收冬藏 11:01:32
带你去哪?
雁渡 11:01:29
修桥补路
秋收冬藏 11:01:40
你自己不会去?
六六 11:02:03
无境界
雁渡 11:02:09
六六 说得是,无境界
大翼11:02:54
他说要找修行比较成功的,一起修行1、2
大翼 11:03:00
雁渡 11:03:26
会按人的不同,来教修1234的方法
秋收冬藏说 11:03:32
雁渡 11:03:39
67是基础
六六 11:03:49
那是方法
不是境界
秋收冬藏 11:04:10
好好好
大翼 11:04:43
呵呵,我意思就是,修习完毕6,7,就到了不一样的一个层次了
六六 11:05:03
刚才还说多说没意思呢
秋收冬藏 11:05:11
看来我还得仔细看看 67.
六六 11:05:13
现在又说这么多
雁渡 11:05:58
这六六,呵呵
六六 11:06:05
六六 11:06:34
不想
不看
不说
自然
六六 11:06:39
木年华 11:07:52
秋收冬藏 11:08:24
六六,讲讲67
六六 11:08:33
我是66
不是67
六六 11:08:37
秋收冬藏 11:08:44
六六 11:09:03
嘿嘿
讲完了
秋收冬藏 11:09:16
六六 11:09:59
嘿嘿
是66
不是67
你的
明白?
秋收冬藏 11:11:11
大翼 11:12:12
雁渡兄,我似有千言万语,但又乎无障无碍无一言
六六 11:12:28
大翼 11:12:35
所以有的时候并不是在群里不爱说话,而是不知道说什么,或者没有上线
秋收冬藏 11:12:52
大翼讲讲67
大翼 11:13:24
心中虽时时想着言行合一,但为人处世又相当世俗
大翼 11:13:40
6,7是什么,我都有点不知道了。。。
秋收冬藏 11:13:49
雁渡 11:14:08
大翼,不想这个问题,除尘的过程,本身就是制造尘埃的过程,当你想除去它时,反而制造了它
秋收冬藏说 11:14:35
雁渡 11:14:33
扔掉这个问题,不要去想,
大翼 11:14:46
是啊,除尘即造尘,你的一些话都在我心里出现
秋收冬藏 11:14:52
六六 11:15:40
秋收冬藏 11:16:21
守着“清醒和明白”,是最大的修行。
大翼 11:16:32
哦,七言6欲啊
雁渡 11:16:51
现实之中,要世俗的,只是俗得比较自然,不太贪太执太妄,
六六 11:16:56
清净即可
秋收冬藏 11:17:19
清净
雁渡 11:17:35
人要有七情六欲的,不用去灭它,只是消消,不要让其太过强盛
十方 11:17:57
雁渡 11:17:55
没有七情六欲,不为生灵
秋收冬藏说 11:18:11
澄其心,遣其欲。
十方 11:18:42
是啊,所以不是灭其欲
六六 11:18:45
呵呵
其实只要平淡,平静就好
雁渡 11:18:42
所以只是说消贪弱念离妄
六六 11:18:56
灭什么啊
秋收冬藏说 11:19:04
说的太好了。
雁渡 11:19:02
是的,内心安宁平和,自在,
雁渡 11:19:18
不用去除什么,
六六 11:19:18
人要做人事
过人应该过的生活
雁渡 11:19:38
恩,是的.
大翼 11:19:43
我是这样想,以和谐为基,使自己只有正面的情,摈除怒,惧,恶,这3情
新股民789 11:20:10
一切都是自然而已,非除、非不除
大翼 11:20:17
而6欲,随性所欲就好
秋收冬藏 11:20:18
一个“中”,就差不多概括了。
雁渡 11:21:09
呵呵,可以生气的,只是怒可以歇就行,也可以有惧,不过很快就立即恢复内心的安宁与平静就可以,人是有好恶之心的,只是不要让其再生发就好
秋收冬藏 11:21:55
修行到后来,“眼不见世间过”。
六六 11:22:23
心决定性叫心性,性决定命叫性命,命决定运叫命运,运决定气叫运气,气决定色叫气色,色决定相叫相貌。
六六 11:22:36
一切都是随顺自然
新股民789 11:23:06
除欲、除情,也是心念妄动,
生欲、生情,也是心念妄动,
该生就生,该死就死,该来就来,该去就去,
缘来不距,缘去不留
秋收冬藏 11:23:12
和道家思想,完全吻合
六六 11:23:46
讨论可以
不要执着
雁渡 11:23:57
一个人过份关注自身健康,心理反容易生病,一个人过份不关注自身健康,则生理容易有病,安心做事,平和处世,静心知道便好
秋收冬藏 11:24:03
恩,谢谢
六六 11:24:20
秋收冬藏 11:25:32
今天又学到了,为而不执。
雁渡 11:25:55
为而不执,是的,
六六 11:26:11
大翼 11:26:20
秋收冬藏 11:26:27
十方 11:26:45
说得很好
六六 11:26:46
然
作者:迷间 回复日期:2008-12-25 23:45:00
问一个问题,传统之中包括楼主你讲的故事中总存在一种现象,那就是徒弟总是没有师父厉害,楼主你的看法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物的发展,有两个方向的,一个是建楼,一个是修路,第一种,建楼前,地基最重要,直接决定楼的大小、高度与稳定,后面的人不管建多少层上去,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并不会超越,除非有人新打地基重新盖楼,这主要常见于社会、人文、思想方面。也就是你说的这一现象。
还有一种像是修路,前人只是起个头,后人是多是少,只要继续往前修,就会超越后人,这主要常见于科学技术方面。
一条是纵向发展的,一条是横向发展的,他们的交合点,就是某个社会当前情形的坐标。
作者:迷间 回复日期:2008-12-25 23:45:00
问一个问题,传统之中包括楼主你讲的故事中总存在一种现象,那就是徒弟总是没有师父厉害,楼主你的看法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物的发展,有两个方向的,一个是建楼,一个是修路,第一种,建楼前,地基最重要,直接决定楼的大小、高度与稳定,后面的人不管建多少层上去,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并不会超越,除非有人新打地基重新盖楼,这主要常见于社会、人文、思想方面。也就是你说的这一现象。
还有一种像是修路,前人只是起个头,后人是多是少,只要继续往前修,就会超越前人,这主要常见于科学技术方面。
一条是纵向发展的,一条是横向发展的,他们的交合点,就是某个社会当前情形的坐标。
作者:劳尔的银戒指 回复日期:2008-12-25 22:41:00
讲很详细哎
先MARK,有空和LZ探讨探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谢谢劳尔, 欢迎.
作者:小兔和小猴 回复日期:2008-12-26 9:1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本书没有看过的,但经你介绍,基本原理是相近的,呵呵,也偶尔卖过彩票的,极少.不过有私妄之心,是不会感知到开奖时的号的.
作者:劳尔的银戒指 回复日期:2008-12-26 13:05:00
只要心术正,怎么都不会走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是如此,反说也适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