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不在,小导播放错带子,其他节目乱入本帖)
节目:《杀杀人,对对话》——
片头(略)
主持人:大家好,做好咬指头的准备了吗?因为天气反常,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杀人不偿命节目《杀杀人,对对话》本周提前播出,今天迎来的是一位本身也是对死亡很有研究的加拿大华裔女摄影家——(大声)Sophie Wong。
Sophie:(微笑)大家好。
主持人:Sophie,为什么你敢上我们这个臭名昭著的节目呢?还是因为你人在国外,对这个节目一无所知,无知者无畏……
Sophie:我当然知道啊,很喜欢看,每周都在网上下载盗版的。你们每次都找一个名人对话,对话结束后让对方推转盘,36种死法,选到哪种就以哪种方式被杀死——虽然我知道那是特效,但那样被杀真的很吓人诶。你看,我很清楚这节目吧?
主持人:那你为什么敢来呢?每次有人批评我们宣扬谋杀,我都会争辩,不不,其实是自杀。嘉宾愿意来就是表示自己想被杀死了。
Sophie:对啊对啊,我觉得来一个明知自己最后要被杀死的节目,是很有意思的事。国内艺术界的朋友劝阻我,“那个节目很恶俗的,就是为了满足普通人对名人潜在恶意的阴暗心理的节目……”
主持人:那你怎么回答的?
Sophie:我就想看看自己是怎么死的……
主持人:待会你就会如愿以偿了。唔,那我们来谈谈你的作品。你可能不知道,四年前我在纽约出差,刚好有朋友邀请去看了你的摄影展——“给风筝撒点盐”。说实话,刚看到这名字,我以为又是某个满脑子后现代主义狂热的疯子捣鼓的哗众取宠的、一钱不值的东西,但是,必须再次说实话,我和我的小伙伴真的是惊呆了。太棒了!整个展览都围绕一个主题——给风筝撒点盐。我看到一张张巨幅照片里,都是你亲自出马,有时在高楼的窗口,有时在水塔,有时在树上,有时在屋顶上,拿着盐瓶,给飞过来的各色风筝撒盐。虽然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是那构图,以及照片里透出的神秘,或是欢乐,或是悲伤,或是孤寂,或是自得,甚至有时令人凄怆。我在想,到底是什么人拍出这样变态的照片呢?可惜当时你不在会场,缘悭一面。
Sophie:那是我的第一个摄影展……不过当时我们没见到并不可惜啊,也许见到后你现在就不敢请我上节目了。
主持人:那是为什么?
Sophie:我那时很叛逆的,加上当时那个展被很多媒体冷嘲热讽,比如华盛顿邮报——“一个不懂得如何正确烹饪的家庭主妇的拙劣之作”,等等。所以一看到你这样的媒体人,便忍不住想一枪崩掉脑袋。
主持人:好险好险,差点没活到今天(作擦汗状)。不过我还是要问一下你,“给风筝撒点盐”到底是什么意思?
Sophie:(不语。耸耸肩,摊开两手,保持姿势不动)
主持人:(惊讶地看着她。学着她耸耸肩,摊开两手,保持姿势不动)这是什么回答?
Sophie:(不语。保持刚才的姿势,只是又耸了一下肩)
主持人:你的意思说它没有什么意思?
Sophie:(不语。保持刚才的姿势,只是又耸了一下肩)
主持人:这么说它还是有一定意思的?
Sophie:(不语。保持刚才的姿势,只是又耸了一下肩)
主持人:(作无奈状)还是不问下去了,否则那些只喜欢“听电视”的观众会以为电视坏了的。
Sophie:很抱歉。因为我也说不出到底有没有什么意思。我当时在梦中得到这个句子“给风筝撒点盐”,一下子周身都有气感,有种特殊的调调,驱使我必须为它做些什么。所以我拿起了相机。
主持人:说说你是怎么选择艺术摄影这条少有人走的路的?
Sophie:那时候我刚毕业,学城市设计,但是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无所事事。在一个聚会上,认识了伊文思伯爵夫人,我们谈起摄影,忽然她对我说,为何你不给我拍一组肖像呢?我认为你行。不顾我的婉拒,坚决让我去做。
主持人:这就是你著名的处女作——《伊文思伯爵夫人和亡夫的画像》了……
Sophie:不不,你说的这张并不是那组照片里的第一张,严格起来不算处女作,但的确是最著名的一张……你为什么笑呢?我知道你为什么笑了(笑)。
主持人:因为这张照片在网上掀起众多的模仿,蔚然成风。还是你先自己介绍一下吧。
Sophie:因为当时我本身有摄影的底子,刚开始拍的时候不是很难。特别是拍她这样的老年人。
主持人:为什么?
Sophie:因为人的脸常有一种飘忽、不确定的特质,很难控制。而且,人脸又是人身上最具装饰意味、最明亮、最“花哨”的部位。你可以想象,把一张照片里人的脸遮住,那人会突然显得黯淡下来,失去光彩。所以一个人的脸是最能吸引观者注意力的,再加上其飘忽特质,很容易在某些时候干扰构图。你可以看到某些注重场景氛围照片,为追求构图的稳定,有意让场景中的人转过脸去,或只拍背影,就是怕脸干扰到。不过真正好的人像摄影,倒是需要一种暧昧的不确定特质,不让一个人的形象真正呈现,避免角色化,以此表现人物的心理深度。但我那时是新手,很难把握准确的点,拍出来的人像会显得松弛散乱。老年人的好处便是脸上有皱纹……
主持人:你的意思说有皱纹反而更具有确定性?但我怎么觉得人脸有皱纹反而意涵更复杂,比如油画里的那幅罗中立的《父亲》……
Sophie:不不,你所谓的“意涵复杂”是你自己附加上去的,有某种联想的性质,如果从单纯的图像角度,皱纹可以把人的脸牢牢“刻”住,不让它显得飘忽,原本轻盈的脸被固定后倒显得变重变厚了,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质感。一张有皱纹的脸对人而言当然不美,但因为其有质感,反而在艺术上更有表现力。皱纹就像是小说的情节,情节散淡的小说会显得飘忽,不是像我朋友一亩1羊那样的高手很难写得好;情节紧凑的小说通常不会写得太乏味,可以维持住可读性。人像摄影亦是如此。拍没皱纹的脸,要么拍出一流的照片,要么三四流;但拍有皱纹的,可以让照片稳定在二流之上。对于初学者,当然拍这样的更容易出彩。
节目:《杀杀人,对对话》——
片头(略)
主持人:大家好,做好咬指头的准备了吗?因为天气反常,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杀人不偿命节目《杀杀人,对对话》本周提前播出,今天迎来的是一位本身也是对死亡很有研究的加拿大华裔女摄影家——(大声)Sophie Wong。
Sophie:(微笑)大家好。
主持人:Sophie,为什么你敢上我们这个臭名昭著的节目呢?还是因为你人在国外,对这个节目一无所知,无知者无畏……
Sophie:我当然知道啊,很喜欢看,每周都在网上下载盗版的。你们每次都找一个名人对话,对话结束后让对方推转盘,36种死法,选到哪种就以哪种方式被杀死——虽然我知道那是特效,但那样被杀真的很吓人诶。你看,我很清楚这节目吧?
主持人:那你为什么敢来呢?每次有人批评我们宣扬谋杀,我都会争辩,不不,其实是自杀。嘉宾愿意来就是表示自己想被杀死了。
Sophie:对啊对啊,我觉得来一个明知自己最后要被杀死的节目,是很有意思的事。国内艺术界的朋友劝阻我,“那个节目很恶俗的,就是为了满足普通人对名人潜在恶意的阴暗心理的节目……”
主持人:那你怎么回答的?
Sophie:我就想看看自己是怎么死的……
主持人:待会你就会如愿以偿了。唔,那我们来谈谈你的作品。你可能不知道,四年前我在纽约出差,刚好有朋友邀请去看了你的摄影展——“给风筝撒点盐”。说实话,刚看到这名字,我以为又是某个满脑子后现代主义狂热的疯子捣鼓的哗众取宠的、一钱不值的东西,但是,必须再次说实话,我和我的小伙伴真的是惊呆了。太棒了!整个展览都围绕一个主题——给风筝撒点盐。我看到一张张巨幅照片里,都是你亲自出马,有时在高楼的窗口,有时在水塔,有时在树上,有时在屋顶上,拿着盐瓶,给飞过来的各色风筝撒盐。虽然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是那构图,以及照片里透出的神秘,或是欢乐,或是悲伤,或是孤寂,或是自得,甚至有时令人凄怆。我在想,到底是什么人拍出这样变态的照片呢?可惜当时你不在会场,缘悭一面。
Sophie:那是我的第一个摄影展……不过当时我们没见到并不可惜啊,也许见到后你现在就不敢请我上节目了。
主持人:那是为什么?
Sophie:我那时很叛逆的,加上当时那个展被很多媒体冷嘲热讽,比如华盛顿邮报——“一个不懂得如何正确烹饪的家庭主妇的拙劣之作”,等等。所以一看到你这样的媒体人,便忍不住想一枪崩掉脑袋。
主持人:好险好险,差点没活到今天(作擦汗状)。不过我还是要问一下你,“给风筝撒点盐”到底是什么意思?
Sophie:(不语。耸耸肩,摊开两手,保持姿势不动)
主持人:(惊讶地看着她。学着她耸耸肩,摊开两手,保持姿势不动)这是什么回答?
Sophie:(不语。保持刚才的姿势,只是又耸了一下肩)
主持人:你的意思说它没有什么意思?
Sophie:(不语。保持刚才的姿势,只是又耸了一下肩)
主持人:这么说它还是有一定意思的?
Sophie:(不语。保持刚才的姿势,只是又耸了一下肩)
主持人:(作无奈状)还是不问下去了,否则那些只喜欢“听电视”的观众会以为电视坏了的。
Sophie:很抱歉。因为我也说不出到底有没有什么意思。我当时在梦中得到这个句子“给风筝撒点盐”,一下子周身都有气感,有种特殊的调调,驱使我必须为它做些什么。所以我拿起了相机。
主持人:说说你是怎么选择艺术摄影这条少有人走的路的?
Sophie:那时候我刚毕业,学城市设计,但是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无所事事。在一个聚会上,认识了伊文思伯爵夫人,我们谈起摄影,忽然她对我说,为何你不给我拍一组肖像呢?我认为你行。不顾我的婉拒,坚决让我去做。
主持人:这就是你著名的处女作——《伊文思伯爵夫人和亡夫的画像》了……
Sophie:不不,你说的这张并不是那组照片里的第一张,严格起来不算处女作,但的确是最著名的一张……你为什么笑呢?我知道你为什么笑了(笑)。
主持人:因为这张照片在网上掀起众多的模仿,蔚然成风。还是你先自己介绍一下吧。
Sophie:因为当时我本身有摄影的底子,刚开始拍的时候不是很难。特别是拍她这样的老年人。
主持人:为什么?
Sophie:因为人的脸常有一种飘忽、不确定的特质,很难控制。而且,人脸又是人身上最具装饰意味、最明亮、最“花哨”的部位。你可以想象,把一张照片里人的脸遮住,那人会突然显得黯淡下来,失去光彩。所以一个人的脸是最能吸引观者注意力的,再加上其飘忽特质,很容易在某些时候干扰构图。你可以看到某些注重场景氛围照片,为追求构图的稳定,有意让场景中的人转过脸去,或只拍背影,就是怕脸干扰到。不过真正好的人像摄影,倒是需要一种暧昧的不确定特质,不让一个人的形象真正呈现,避免角色化,以此表现人物的心理深度。但我那时是新手,很难把握准确的点,拍出来的人像会显得松弛散乱。老年人的好处便是脸上有皱纹……
主持人:你的意思说有皱纹反而更具有确定性?但我怎么觉得人脸有皱纹反而意涵更复杂,比如油画里的那幅罗中立的《父亲》……
Sophie:不不,你所谓的“意涵复杂”是你自己附加上去的,有某种联想的性质,如果从单纯的图像角度,皱纹可以把人的脸牢牢“刻”住,不让它显得飘忽,原本轻盈的脸被固定后倒显得变重变厚了,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质感。一张有皱纹的脸对人而言当然不美,但因为其有质感,反而在艺术上更有表现力。皱纹就像是小说的情节,情节散淡的小说会显得飘忽,不是像我朋友一亩1羊那样的高手很难写得好;情节紧凑的小说通常不会写得太乏味,可以维持住可读性。人像摄影亦是如此。拍没皱纹的脸,要么拍出一流的照片,要么三四流;但拍有皱纹的,可以让照片稳定在二流之上。对于初学者,当然拍这样的更容易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