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分析今后几年房价的走势

  今天我们看两组数据,今年一季度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新增4479亿,而2017年全年新增保障性住房贷款也不过7800亿。所以这就可以理解今年开年后棚改力度大的三四线城市房价明显上涨的原因了,在国家开发银行的支持下,住建部去年已经说过今年的重点是三四线城市去库存,那加大棚改货币化安置力度,同时推高房价去库存就不难理解了。今年一季度个人住房贷款新增9949亿元,而去年一季度个人住房贷款新增1.5万亿元,这9949亿元新增个人贷款还包括去年积压下来未放贷的部分,可以看出今年一季度个人新增贷款大幅下降,这也就不难理解今年开年后各主要大城市成交量大幅萎缩的原因了。成交低迷造成新增贷款额下降,同时银行对个人贷款尤其对二手房个人贷款支持力度大幅下降,所以现在二手房贷款的难度越来越大,有限的贷款额度肯定会用来支持一手房市场,其紧缩二手房贷款的目的是不言而喻的。年后的这一波房价的缩量上涨,明显是为了2018年全年拉高出货作的准备。只是算盘打得太精,最终还是要看老百姓的腰包鼓不鼓了。
  评论 狂爱迎春花的猪:其实我最近一直在关注易行长的各种金融举措。博鳌论坛上易行长表态是期盼紧缩很久了,确实是我们宽松了很久了,应该进入紧缩了。但是全面紧缩的条件却不具备,目前经济上涨压力依然存在,仍处于缓慢缓慢回升的态势,并不是处于经济过热期,这也是我们包括欧盟即使在美国进入加息周期后一直没跟随加息的原因,而美国随着经济的逐步好转高于预期,进而逐步缩表加息,双方经济环境大不相同。老美通过长时间的弱势美元保持经济的活力,同时加息后促使美债收益率提高吸引外资回流,并进一步缩小了与我们国债的利差,这也必将造成我们国债收益率提升,国内国债收益率的提升必将造成国内实际市场利率的提升,进而会造成房贷利率的上浮,也就是说,如果美元继续加息,那房贷利率还会涨,原因就是目前的房贷剔除各种成本后银行还不如直接买国债收益高。这一次降准的主要目的是降低市场的实际利率,保持经济稳中向好的局面。从一季度房地产行业贷款总额看依然占全部贷款总额的40%,依然维持高位,并未给房地产降杠杆。易行长访美期间公开说过一句话,由于外部环境的压力,金融政策及流动性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在老美持续的贸易制裁压力下,为保持经济不大起大落,现在不可能过于收紧流动性。所以降准是非常明确的宽松信号。但表外回归表内,禁止同业理财,打破刚性兑付,可以有效的降低货币系数,所以这一次释放的货币绝不止4000亿那么少,但也不会很多,货币政策由稳健中性转向偏中性。
  评论 狂爱迎春花的猪:推动房价上涨的原因一个是资本,一个是预期。在中国,楼市火热的时候是无论有房没房都要买,冷却的时候是无论有房没房都不买。都不买的时候,土地供应少,一旦都要买了,房子就不够了。都买的时候,土地供应加大,一旦都不买了,房子又过剩了。所以我们的楼市在过剩与紧张之间已经转过几个来回了 ,每次都是把陈芝麻烂谷子各种缘由拿出来全民再分析一遍,其实都不是主要原因。本轮楼市的上涨和前面几次没什么区别,资本推动。上海几千万的房子,买的人多的是,原因就是这些人手中以前就有房子,一个在上海的无房户如果新进要买上海的房子就是一个大老板也会很吃力,而且上海的房价每个时期对普通老百姓都是渴望不可及的。房价的上涨是层层推动的,比如很多人卖了老破小加钱去买新房,比如外地人卖了小城市的房子加钱去买上海的房子,以旧换新,以小换大,在资本的注入下,房价也会逐步走高。但房价的走高是有极限的,当资本不足以在推高和维持房价时就是它的极限。一个小区,里面只要有一套房子卖了高价,那整个小区的报价都会提高,但如果只有这一套成交,那这个价格是稳不住的,所以查询这个小区的历史密集成交区,基本可以判定其真实的市场价值。房价没经过充分换手,那这里面积累了大量的获利盘,所以一旦转向,肯定会向密集成交区靠拢。但核心区域的房子跌回2015年是不可能的,因为有密集成交区域的价格及潜在需求对它产生了支撑。目前阶段就是预期一致上涨,随着房价的走高,资本已不足以推动它继续上涨,即使继续大放水,也要看个人承受能力,即居民杠杆水平。房价的天花板在哪,房价会不会跌,以目前的市场及政策导向看,这一轮肯定是以居民高负债而结束的。目前资本对一线及强二线的房价明显继续向上推动力不足了,深圳和北京也都有一些核心区域根本没跌,还在上涨,这是由于在需求下资本继续在流入,在逐渐完成换手,但必须是充分的换手。房子也是一种商品,不可能一直上涨,因为一直上涨的商品肯定会加大供应,2018年的有效供应并未释放,无论开发商是否捂盘惜售,无论如何改变节奏,最终仍将取决于居民的购买力。如果大多数人连首付都付不出的时候,大多数人根本无法承担月供的时候,楼市就到了顶点。只是本帖一直不期望顶点是以这种形式到来的,这种顶点必然蕴藏着巨大的泡沫。有时候更多的是无奈吧。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