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地下的世界,说说关于盗墓的杂七杂八

  汗,今天恐怕完成不了了
  
  明天再来更新了
  
  朱见深这朝的故事
  皇帝大臣后宫太监一起说了
  ---
  
  
  终于完成了
  先来打卡
  
  
  从明君到昏君
   -----朱见深的悲喜人生
  朱见深的人生,
  由始至终都是个传奇
  从理所当然的太子
  到被废掉,再到重新被立为太子
  到登上皇位,娶一个比自己大十几岁的女人
  再到纵容这个女人的一切
  包括迫害自己的皇子,妃子。。。。
  
  这样匪夷所思的事情,
  就这样发生在一个帝国的统治者身上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故事
  让我们一起把时间返回到朱见深的幼年说起
  
  正统十四年,
  土木堡之变那年,朱见深两岁,
  朱祈镇的母亲孙皇后派了一个宫女去照顾年幼的孙子
  这个宫女就是后来的万贵妃
  
  这位万氏和孙皇后是同乡,都是山东人
  四岁的时候被父亲托人带进皇宫做宫女
  年幼的万氏非常懂事乖巧,很得孙皇后的喜爱
  不用多长时间,万氏就成了孙皇后的心腹
  有了这样的根基,在那个动荡的年代,
  孙皇后才会派万氏去照顾年幼的孙子朱见深
  
  和他的父亲一样
  朱见深也长在深宫,锦衣玉食,
  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个很重要的人
  朱祈镇是王振,朱见深是万氏
  万氏在他有记忆的时候,
  就已经是他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爱情还是亲情恐怕就连当事人也说不清楚
  可以看见的事实是,
  对万氏深厚的感情,
  朱见深,至死没有改变
  
  关于这一点,
  当时宫里宫外的人,
  后世修书的人,普通人
  包括他自己的老妈周太后都不能理解
  周太后直接问儿子
  “彼有何美,而承恩多。”
  朱见深的回答是这样的
  “彼抚摩,吾安之,不在貌也”
  
  其实算是非常清楚的回答了这个问题
  那不是男女之间的情爱
  而是从小到大形成的百般依恋
  没有人可以取代的那种安全感
  
  《明史》中曾经这样写到这位特别的女子
  每当朱见深出行的时候
  万氏都会穿戎装走在前面
  这样英姿飒爽的万氏,
  能让朱见深安心
  这个女人是他男人的保护神
  
  (我思维跳跃得想到了红太狼和灰太狼
  那个操起平底锅找人算账为老公出头的红太狼
  或许这世上就是有那种需要女人保护的男人)
  
  这种安宁的感觉
  才是万氏做了多少恶朱见深都不能割舍的理由
  
  刚刚坐上皇位的朱见深
  其实非常有明君的样子
  和父亲不同,
  朱见深是个个性安静,宽和,谨慎的人
  即位之初,
  他非常倚重知经宴事的少保,华盖殿大学士李贤
  对他的话,非常重视,
  而李贤也竭尽所能辅佐年少的朱见深
  当时不仅有李贤,
  还有前面说过了的状元商辂,彭时,算得上人才济济
  在他们的辅佐下,
  朱见深做了一系列值得后人称颂的事情
  
  成化三年,
  一个名叫黎淳的官员请求追查当初废除他太子之事,
  朱见深的批答是:“景泰事已往,朕不介意。”
  不仅不介意,他还不计旧恶,
  以德报怨,恢复了朱祈钰的帝号
  并对叔叔的陵寝加以整修,谥号为景帝
  算是还了叔叔一个公道
  
  接下来,他平反了于谦的冤案,
  把一些曾经被贬驱逐的正直大臣官复原职
  这一切的迹象让人们看到了盛世重现的希望
  朝野之中也是一片称颂的声音
  
  可惜有时候,
  事情往往猜得到开头,却看不到结局
  他的父亲朱祈镇是从糊涂到清醒
  而朱见深正好相反,是清明到昏聩
  
  
  在他做了这一系列值得称道的事情同时
  他还想做另外一件大家都不那么想让他做的事情
  他想立心爱的万氏为皇后
  当然不行了。
  
  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就是他老妈周太后
  十几岁的朱见深自然拗不过太后
  于是太后喜欢的吴氏做了皇后
  万氏就做了贵妃
  可惜,权力不代表感情
  
  皇后的位置可以给别人,心意却是改变不了的
  年轻美貌的吴氏没能留住朱见深
  朱见深仍然和万氏卿卿我我,朝朝暮暮,形影不离
  想想便知,
  年轻的吴皇后有多么愤怒
  
  要说恃宠生骄这句话还真是真理
  万贵妃就没把吴皇后放在眼里
  没认清形势愤怒的吴皇后打了万贵妃一顿
  万氏受了皮肉之苦,
  也找到了干掉皇后的机会
  显然偏心的朱见深自然是站在万贵妃一边废了皇后
  
  可惜万氏离皇后的位置永远有一步之遥
  太后还在呢,
  她不能容忍这个和自己年龄没差多少的女人成为六宫之首
  周太后把尊贵的后位给了聪颖淡泊的王氏
  看透万氏和朱见深的王皇后,机警得避开万氏
  不给她打击自己的机会
  实在没辙的万贵妃放弃了对后位的努力
  继而专注的和朱见深继续加深感情
  
  两年后,高龄孕妇万氏生下了一个男孩
  欣喜若狂的朱见深马上晋封万氏为皇贵妃
  这个称呼开启了一个时代
  在此之前,从隋唐到大明
  皇后之下就是贵妃,并没有皇贵妃一说
  到了这时,朱见深感到贵妃不足以表达他的感情
  他给了万氏一个独一无二尊贵的称呼
  皇贵妃
  
  然而,很不幸
  让万氏荣幸的得到这个独一无二称号的皇子
  只活了一年,一年之后,儿子夭折了
  万贵妃的心态,开始失衡了
  
  她开始害怕,开始焦虑
  或者她想到了朱祈镇的皇后钱氏
  生前那样的恩爱,死后尽管皇帝遗命同葬
  死后无子,结果差点不能同寝
  万氏要为自己博一个未来
  她想到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我不生,别人也别想生
  迫使其他怀孕嫔妃打胎就成了常事
  
  绝对权力导致腐败,腐败也不分男女
  站在人生幸福顶端,权力巅峰的万氏
  却不是个武则天那样有治国安邦之志的女子
  她只是个想造福自家的世俗女子
  于是她开始收取贿赂敛财,父亲哥哥也个个升官
  朝廷之中,一时之间也多了不少她的人
  万安,就是其中一个
  
  万安,眉州人
  正统十三年的进士
  虽然能考中进士
  可此人却不是什么饱学之士
  不好不坏,墙头草
  能混好日子就是他的做人基本原则
  
  他的著名外号“万岁阁老”就是来自他的一个“丑闻”
  阁老是明朝人对内阁大学士的称呼
  那为什么他叫“万岁阁老”呢
  有这么一段故事
  
  成化七年,已然入阁两年的万安,
  和彭时,商辂一同面见皇上议事
  (当时李贤已经去世了)
  彭时和商辂和皇上说,
  京城官员的俸禄不适宜削减
  朱见深认同了这个意见
  
  正准备问万安话呢
  万安在旁边马上叩头说万岁
  彭时和商辂只好也跟着跪下说万岁
  因为明朝的惯例,
  是大臣们呼“万岁”就是奏事完毕了
  
  这样一来就只有退下了,
  大臣们精心安排的会议,
  很多议题还没开讲呢
  就胎死腹中了
  更不幸的是,此后,
  朱见深基本就不再召见大臣了
  
  万安这人脸皮还真是比较厚厚
  也很敢讲,如果参加吴宗宪的节目
  估计睁眼说瞎话那节谁也不是这位仁兄的对手
  他怎么讲了呢,大家看下面的事情
  后来的大学士尹直想得到皇帝的召见面谈朝政
  这万安跳出来说,
  “当时彭公(彭时)面圣,一句话不对、
  就立刻叩头称万岁,落人笑柄哪,
  我们每件朝政做到知无不言,让公公们选择告诉皇上
  这不比当面议政好的多么。。?”
  
  从这个人身上,
  完全看不到我们之前读到的所有读书人的气节等等
  他浑身散发着韦小宝的气质
  事是真事,人物却被改了
  让我想到了某个小品里的一段话
  “你放屁瞅别人,其实奏是你放的。。”(语出赵丽蓉老师?)
  万安,他还真会嫁祸啊
  
  前面说了帅哥状元商辂
  万贵妃也知道他的名头,让他给题字
  商辂不干,没理会
  
  商辂是送上门的肥肉不吃
  这万安是找上门要吃肉
  本来万安是眉山人,
  万氏是山东诸城人
  虽然两人都姓万
  却怎么也拉不上关系,
  两地相隔实在是山长水远
  
  可万安是没有机会也要创造机会上
  功夫不负有心人,
  他终于得偿所愿和万贵妃联了宗
  不但如此,还甘愿做万贵妃的侄辈
  
  万贵妃本来出身也不怎么样
  万安再差也是个大学士,读书人
  于是,双方,两好合一好,这就同宗了
  
  仅仅同宗是万万不够用的
  万安还找到了一个八竿子打得着的亲戚
  万贵妃的弟弟是锦衣卫的指挥,万通
  
  万通的老婆有个自小送了人的妹妹
  万安把这个妹妹娶回家做了小老婆
  此后,他就多了个宫中的眼线
  时常和贵妃通通消息
  保持他大学士的位置不变
  
  无耻归无耻,没用归没用
  可万安也确实没有做什么特别危害朝纲的坏事
  不但没做坏事,还做了一件好事
  他和群臣一起请求皇帝废了西厂、
  不管怎么想的,好事终归是好事
  
  最好笑的是万贵妃死了,皇帝也死了、
  朱佑樘即位,
  有人上疏要彻查万贵妃的党羽
  还没查到万安呢,此人马上跳出来说
  “我和万贵妃不熟,很久没来往了。”
  他还真是天赋异禀哪,
  虽然没品没骨又喜欢丑事赖别人
  但是,他也实在还算不上是奸恶之徒
  撑死了,是个小人
  
  可这样的人主管内阁
  想想就知道这朝廷乱成什么样了
  
  
  既然万贵妃朝中的人没做大恶
  那作恶的是谁呢
  答案是----太监
  
  大家可能会觉得奇怪
  这朱见深是不是没脑子啊
  父亲朱祈镇重用王振误国的事情还在眼前
  怎么转眼就重蹈覆辙了呢
  原因说来也很简单
  口吃
  
  由于少年时代生活的压力太大
  导致朱见深有口吃的毛病
  他每次上朝,
  如果同意大臣所奏的事情
  只说一个是字,以免难堪
  
  也因此使得本来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起来
  他不得不通过身边信任的太监来传话
  大家都知道了,这话传来传去变成什么样,
  不是最初说话的人能预料的
  (或许那次话没说完,
  被万安那句万岁一吓,再也不敢见群臣了)
  
  那为什么要设立西厂呢
  除了是因为不善于沟通的朱见深也想了解臣子们的情况外
  还因为成化十二年发生的一件事
  以符术勾结太监的平民李子龙出入禁中,且与宫女通奸。
  这起严重的事件引起朱见深想知晓宫外之事
  以及宫中与宫外联系的强烈欲望。
  怎么办呢?这也没法自己上,自己去做密探吧
  只好继续成立特务机构,派信任的太监上了
  
  朱见深到底重用了什么样的太监呢
  比较值得一说的有两个人,汪直和梁芳
  
  汪直和生了后来的皇帝朱佑樘的纪氏一样
  都是由于那场成化初年大藤峡一战的衍生物
  
  汪直,瑶族人
  最初进宫,汪直只是个服侍万贵妃的小太监
  过了一阵子,才干上了御马监太监
  做了一个七品的内官
  (比天庭还强点,弼马温小到没有品,他还有七品)
  
  到了成化十三年到十八年之间
  汪直到了他的权力巅峰,提督西厂
  后来朱见深又把他放到边陲去了
  再回来,也只是干管马的活儿
  不再干预政事,
  所以严格的说,汪直也就横行了六年
  
  汪直是个聪明,而且能说会道的人
  因此很得万贵妃的欢喜
  他自从在朱见深手上接下来西厂这个光荣的任务以后
  非常恪尽职守,带着“兄弟们”四处查访
  从京城到各府州县,王爷也好,百姓也罢
  官吏的闲话也好,民间的巷议也罢
  甚至兄弟反目,夫妻口角,这都是刺探的范围
  回去了都要密报朱见深
  
  也因为这份“密报”的权力
  汪直每次外出,公卿大臣知道他来了
  都要绕道而行,地方官员知道他要来了
  也要从百里之外就跪在马前相迎
  
  有一次兵部尚书和他狭路相逢没来得及让道
  就被他呵斥了一顿
  权力大了,自然也开始敛财干坏事
  敲诈勒索,排除异己
  提升自己人,贪官污吏的那套把戏
  也是惊人的相似
  (由于作恶的事迹各种文章都说得很懂
  我来说说不那么常见的事情)
  
  坏人固然是坏,却有级别不同
  汪直这人,也不是全无优点
  汪直确实骄横
  如前面所说每到一个府、县,当地的官员都得跪着迎接
  还要竭其所能地招待他,一旦有什么不周的地方,
  汪直就会这样问:“尔头上纱帽谁家的?”
  
  有一次,
  汪直的问话得到一个很诙谐的答案。
  一个县令说:
  “某纱帽用白银三钱,在铁匠胡同买的。”
  出乎意料,汪直大笑,
  并没有责怪那名县令。也没有找机会整他
  这件事看汪直还有些情趣。并且还算大度
  
  汪直曾经到江南,
  听说绍兴杨继宗是个品行很高的官员,就前往拜会。
  杨继宗这人不错,长得却不怎么地,
  于是汪直见到杨继宗后,
  说:“人们都说杨继宗,却不料长得这么丑陋。”
  杨继宗轻飘飘地回答说:
  “我虽丑陋,却还不至于损伤父母给我的身体。”
  汪直没有回应。
  杨继宗这句话,
  说得比较狠,太监也比较忌讳这样说
  可是汪直并没有因此报复杨继宗
  
  不但没有报复,而且还能就事论事
  后来某天朱见深问汪直:“朝觐官中谁最贤明?”
  汪直马上回答说:“天下不爱钱者,唯杨继宗一人耳!”
  有几个人有这样的胸襟呢
  也不是一般人来做得到的
  
  《明史》说汪直“年少喜兵”
  除了帮皇帝监察大臣们,
  他最爱干的事,就是领兵打仗了
  明朝的太监可以做监军
  于是汪直曾经领着京城的团营远征过
  汪直不是文人,也没有王振的毛病
  对于他对军队的控制力和战斗力,是大家都能看到的
  也正是这个爱好,让他远离了权力中心
  他经常会去远征巡边,从宣府到大同
  汪直一直在外边忙碌着
  不过,远征之后的汪直并没有机会再回到权力中心
  也没能见到朱见深,而是直接回南京放马去了
  回归到最初的御马监这个伟大的行业
  
  
  是什么让汪直失去了朱见深的信任呢
  诱因,
  传说是朱见深身边的一个小太监、
  这个小太监别的本事没有,
  就会自编自演小品
  还取了个艺名叫“阿丑”
  
  阿丑有一次表演一个喝醉了的小太监耍酒疯
  旁边有人对他说“醒醒,皇上来了。”
  这小太监继续装疯,根本不理睬
  旁边人又对他说“汪公公来了!”
  小太监立马边避边走,说
  “今人但知汪太监也。”
  
  接下来,他又一人分饰两角
  扮成汪直,操着两柄“钺”来到皇帝身边,
  说:“我带兵全仗此两钺。”
  旁人就问:“你的钺是什么钺呀?”
  阿丑说:“王越、陈钺。”
  朱见深听了这样的笑话,
  自然是哈哈开怀一笑,
  
  但笑过之后呢,不能没有一点感觉。
  因为,所谓王越、陈钺,
  其实是汪直结交的两个大臣。
  这两人是不是就是两坏蛋呢
  我们接着往下说吧
  
  王越,直隶浚县人
  景泰二年进士
  要说这王越还是文武全才,不但文字好
  还很能打仗,很有些才略
  
  成华初年,
  他在河套地区和鞑靼作战
  就立下了赫赫战功
  后来因为一个朋友的关系结识了汪直
  成为了汪直的莫逆之交
  很多人都惋惜王越和汪直结交,
  认为这是极大的污点
  《明史》上盛赞,
  当时的边臣没有比的上王越的
  可是也批评他依附汪直
  我却觉得未必如此
  以汪直的好兵事来说,
  又未尝不能是惺惺相惜呢
  汪直也不是完全没能力只会贪赃的那种“死太监”
  
  另外一个陈钺
  倒是干得比王越过火
  陈钺也是直隶人
  天顺元年的进士
  
  这人也是边疆大臣
  王越防备的是西北的蒙古人
  陈钺防备的是东北一带
  此人做辽东巡抚的时候
  只要是汪直巡边到辽东
  他欢迎的场面非常大,
  自己迎接不算,
  酒席也办得很丰盛,
  并且重贿汪直的左右随从人员。
  
  因为这样的一出戏
  引起了朱见深的警觉
  这样的边防重臣都如此听命于汪直
  这使得皇帝最终下了决心
  放汪直回南京放马
  从而结束了汪直的风光日子
  
  汪直不在了,死太监却还有
  梁芳就是其中一个
  
  和汪直不同,
  梁芳对权力兴趣不大,
  对军事更不关注
  他的眼睛里,除了金子,银子
  就再也看不见别的东西
  
  梁芳看出了皇帝对万贵妃的宠爱
  于是不断的想方设法,
  将各地的奇珍异宝献给万贵妃
  然后利用为宫中采办用品出京
  在地方上大肆搜掠、
  在梁芳的挥霍下
  内库里累年积攒下来的七窖金子眼瞅着就没了
  
  当然坐吃山空这个道理梁芳也明白
  于是他开始找机会买官鬻爵
  给朝廷推荐了一些乌七八糟的官员
  原本因为贪污削职为民的官吏
  也可以在他手上重新官复原职
  
  一个擅长“秘术”的僧继晓
  也因为他的推荐得到了皇帝的信任
  到后来实在是让人哭笑不得
  僧继晓的母亲原来是个妓女
  他竟然突发奇想请求皇帝旌表他的母亲,
  而稀里糊涂的朱见深居然也下令不需要审核,
  直接就为他的母亲立起了牌坊。
  做了婊子还能立牌坊
  这就是成化年间的奇闻
  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人家做不到
  。。。
  
  梁芳由于没有政治军事的野心
  终成化一朝,
  一直得到朱见深的宠幸
  可惜结果反而不如失宠放马的汪直
  朱佑樘即位以后
  这位梁公公就直接蹲班房去了
  没得善终
  罪有应得
  
  
  
  那么这样看来,
  是不是朱见深除了刚开始干的那些事
  就基本没干什么有意义的事儿了呢
  也不是
  他做了一件大好事
  安置荆襄流民
  
  荆襄流民可以说是元代以来最为困扰朝廷的一个大难题。
  荆襄流民主要集中在今天的郧县地区。
  这个地方山多,环环绕绕
  地理位置处于湖广、陕西、河南三省交界处,
  在元、明时一直是一个三不管地区。
  
  但凡遇到灾荒、战乱,这一带就会聚集近百万的流民。
  成化年间对流民的重视和安置,
  起因是刘通、石龙起义。
  朝廷在镇压了农民起义之后,
  任命原杰安抚流民,并设置了郧阳府,
  将流民用户籍的形式固定在当地,
  又设置了郧阳巡抚,
  这才算是一劳永逸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说完大臣太监,
  再回到宫中说妃嫔
  失去了儿子的万贵妃,
  开始迫害其他有孕的妃嫔
  在朱佑樘之前柏妃就生了个儿子,
  结果自然是夭折了
  那朱佑樘是如何逃脱被害的命运的呢
  一切还得从头说起
  
  和汪直一样,
  朱佑樘的母亲纪氏也是来自那场成化初年的大藤峡之战
  当时朝廷的军队俘获了很多瑶族的子女。
  其中长得比较漂亮的女子就送进宫中做了宫女。
  纪氏正是瑶族土官的女儿。
  
  由于她本人聪慧机灵,而且知书达礼,
  所以在宫中负责内库的事务。
  后来,纪氏与宪宗的一次偶然的邂逅,
  就怀上了朱祐樘。真的很像小说的情节,
  有人百般求子不得,有人不求不期而至
  
  接下来发生的故事,
  一如任何一集描写宫廷斗争的电视连续剧
  万贵妃是千方百计的迫害,
  善良的人们是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保存
  太监张敏,怀恩,被废掉的吴皇后,不知名的宫女们
  在这个充满了人性险恶奸诈的宫廷之中
  上演了人性最温暖光辉的一幕
  所有的人都共同的保守着同一个秘密
  朱佑樘就在皇宫一个偏僻的地方
  默默的生活了五年多
  一直不敢离开,连胎发都未敢剪掉
  
  使得这个秘密浮出水面的
  源自朱见深的一句感慨
  成化十一年五月,
  坐在镜前,由太监梳着头的朱见深
  觉得自己年未三十,却容颜憔悴,
  于是担忧的说
  “我还没有儿子哪。”
  
  站在后面的张敏也在反复思索着自己的问题
  这件事,我是说还是不说呢
  多年前,他受命解决掉那个孩子
  他没有选择服从,
  反而养大了那个孩子
  说出真相,
  孩子才能得会他本来的身份
  自己呢,想想万贵妃
  那只能是一条死路
  死就死吧
  张敏终于说出了一句话
  “陛下,您已经有儿子了。”
  这是张敏最后的选择
  
  朱见深回头望着这个服侍自己的太监
  不能相信的确认一遍他刚才说的话
  “在哪里?”
  张敏没有马上回话
  朱见深追问
  “干什么不回话?”
  张敏
  “说出此事,臣必死无疑,
  但皇上要为皇子做主,死亦无憾。”
  朱见深选择了相信
  他迫不及待的奔向后宫
  派人去安乐堂接他的儿子
  
  原来照应皇子的宦官宫女们都很高兴
  其他的妃嫔们也来祝贺
  大家都天真的觉得是苦尽甘来的时候了
  或许六宫会易主,
  或许那可怕的万贵妃会失势
  。。。。。。。
  只有一个人保持清醒
  她笑着回应别人的祝贺
  心里却明白,
  也许,很快就不能再见到儿子了
  万贵妃会杀死所有威胁到她地位的人
  尤其是一个皇子的母亲
  
  她流着泪为孩子换上新衣
  对他说
  “孩子,你走了,我也活不成了。
  你去到哪里,看到一个穿黄色衣服,有胡子的人
  那就是你的父亲,今后一切都要小心
  我不得再陪伴你了。”
  
  父子见面的那一幕是感人的
  没理发的皇子走向那个穿着黄色衣服的父亲
  激动的朱见深一把抱过儿子,流着眼泪说
  “这是我的儿子啊,长得像我。”
  他知道这是他的孩子
  他告诉他的母亲周太后和所有人这个喜讯
  所有的人都欢呼雀跃,除了万贵妃
  
  万贵妃是怒不可遏的
  她最不想看到的事情变成了事实
  纪氏终于变成了纪妃
  
  很悲哀的事情,却不得不说
  一个月后,
  纪妃死在后宫,
  究竟怎么死的没有定论
  几天之后,宦官张敏吞金自缢
  一个生育了皇帝的儿子
  一个保全养育了皇子
  却都这样死了
  朱见深就可以软弱到这个程度
  他眼睁睁的看着一切的发生却什么都没有做
  
  那朱佑樘呢?
  朱见深能保护好他吗
  事实是也不能
  看透了儿子的周太后
  从儿子那里要回了孙子的抚养权
  
  此后,
  朱佑樘就生活在他奶奶的仁寿宫
  有一次,万贵妃要请皇子过去玩
  周太后千叮万嘱,什么也别吃
  到了那边,万贵妃给他点心
  孩子不吃,说饱了
  万贵妃又要他喝汤
  孩子说“怕有毒。”
  万贵妃这下气得够呛,恨透了这孩子
  在她心里埋下废储的愿望
  (当时的朱佑樘已被立为太子)
  
  前面说了通过万贵妃飞黄腾达的梁芳
  敛财到掏空了内库的金银
  朱见深也不是没有感觉
  他就对他们说“靡费帑藏,实由汝二人!”
  还说“我不追究你们,后人也会怪罪你们的!”
  
  听到这话的太监们感到很害怕
  就跑去老大万贵妃那里要求废了朱佑樘
  (后来,万贵妃也解禁了妃嫔们的生育,所以又生了不少皇子)
  他们想选择一个容易摆布,听话的皇子即位
  而不是曾经遭受过严重迫害的朱佑樘
  
  万贵妃认为这个主意非常对,
  于是就去朱见深那里嘀咕
  有了更多皇子的朱见深,
  再也没有初见初得时那份珍惜
  就打算照万贵妃的意思,
  把朱佑樘给废了
  
  下了决心的朱见深打算和怀恩说说
  “我打算废掉太子,你看看,怎么做。”
  怀恩不说话,脱帽,跪下,叩首
  朱见深没有等到其他反应
  “为什么不说话?”
  “请陛下赐我一死。”
  朱见深不明所以
  “皇上的这道谕旨,我不会遵从。”
  “你不想活了吗?”
  “今日我不为,陛下杀我,但我若为之,将来天下人皆要杀我!
  是以虽万死,亦不为。”
  
  朱见深虽然昏了头,却不是暴君
  他没有杀掉这个对着干的老太监
  他安排怀恩去安徽凤阳守祖灵
  去就去吧,
  怀恩头也不回的走掉了
  事情到这份上,
  谁也看不出朱佑樘还有什么生机能保住太子的位置
  历史有时候,除了人为,真的还有天意
  
  
  
  
  成化二十一年,泰山地震
  泰山在古代中国是非常神圣的位置
  那是帝王们封禅的地方
  朱见深觉得不吉利,他去占卜
  结论是“应在东宫。”
  
  朱见深可以不顾任何人的想法去成全万贵妃
  他却还没想得罪老天
  废储这事儿,到此为止
  朱佑樘在天意的帮助下
  离皇位只有一步之遥
  
  成化二十三年春天
  年近六十的万贵妃死了
  传说中死得也够呛
  是在一次鞭打或者脚踹宫女的时候
  一口气没换过来,痰堵在喉咙里给噎死了
  
  无比风光的贵妃死了
  她这一辈子都在嫉妒和斗争中度过
  其实她始终不能明白一点
  她根本不需要做这么多事来保护自己的地位
  如果朱见深无情,保也保不住
  如果感情好,又何必枉做小人,恶人
  除了六宫斗争之外
  万贵妃最热衷的就是敛财,给家人安排好职位了
  这和今人是多么的相像,
  多少人有了权力就开始提拔自己人?
  她虽无意为恶,
  却是把国家搅的一塌糊涂
  她的离开,
  对国家来说,实在是件好事
  
  而对朱见深来说,却是世界末日
  失去万贵妃的朱见深非常难过
  当年的秋天,病倒,十天之后也死了
  其时,不过四十一岁
  
  朱见深是个没脾气的人,也没有力量
  他不残忍,也不弱智
  他看见内臣贪污,不处罚
  他知道大臣骂他,不责怪
  在他的世界里永远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少一事不如没有事
  只要和万姐姐在一起
  安安静静过日子,就天下太平了
  
  可惜,在他那个位置上
  无能也是一种罪
  这种能力,
  不是说你要事必躬亲,一担挑天下
  而是你要看清人,找对人帮你干活
  
  朱祈钰有于谦,朱祈镇后来有李贤
  朱见深呢,,,,其实还有个商辂
  可惜他连给他支持的力量都没有
  (当然他也知道商辂好人,一直也善待他)
  他却也要忙着平衡那些乌七八糟的手下
  不除恶,自然无法行善
  朱见深幻想大家都好好过的想法
  实在很难实现
  。。。
  朱见深艺术修养不错
  他画了一幅画,叫做一团和气
  很反应他的个性
  如果,他只是个王爷
  于天下,于他自己,都是件好事。
  
  
  
  
  朱见深的一团和气图
  笑面弥勒盘腿而坐 陶渊明与道士陆修静
  
  此画构图非常绝妙。
  粗看之下似一笑面弥勒盘腿而坐,
  体态浑圆。细看揣摩,却是三人合一。
  
  在佛的左耳处,有一老者的发髻,
  着道教的冠帽,面左侧坐;
  佛的右耳为戴方巾的老者,
  作儒家打扮,面右侧坐。
  此二人团膝相接,侧脸相对,手各持经卷一端。
  
  第三人则手持佛珠,手搭在两人肩上,
  头脸被遮,只露出光光的头顶,当是佛教中人。
  
  从朱见深的题跋中,可知画的内容和含意。
  晋朝高僧慧远,居住庐山东林寺,
  三十余年,送客不过虎溪。
  一日,陶渊明与道士陆修静来访,
  临行慧远相送,不知不觉间送过了虎溪,
  引起虎啸声声,三人相视大笑,世传为“虎溪三笑”。
  此画意在合三人为一体,“蔼一团之和气”。
  画法上,衣纹顿挫有致,似金钩铁画,
  细劲流畅,形象极其生动传神。
  
  在明宪宗的这幅画中,三教人物抱作一团,
  共论经书,组成和睦而又喜气的画面,
  正是当时“三教合一”思想的体现。
  
  大家细看啊,这画非常有意思
  其实不是一个人哦。。。。。
  
  
  

  清朝后来也搞了一团和气图
  味道完全不同了
  (端着一团和气四个字就是一团和气?
  和现在那个衣服上写西门吹雪?的有异曲同工之妙)
  
  

  晚饭后再来更新一篇
  大家都在关注一百页的沙发?
  不知花落谁家,(*^__^*)
  
  
  
  开始另一位之前
  补上朱见深的画像和他的书法
  (汗,我实在喜欢那个一团和气
  竟然忘了上他的御笔了。。。)
  
  

  朱见深的茂陵
  明茂陵,位于裕陵右侧的聚宝山下,
  是明朝第八位皇帝宪宗朱见深和王氏、纪氏、邵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
  说起来,这里只有王皇后,是真正做过朱见深的皇后
  纪氏是孝宗朱佑樘的母亲,大家都知道了
  这邵氏又是哪位呢
  这是朱见深也没有预见到的变化了
  
  孝惠后邵氏,昌化人,邵林之女,
  小时候因家贫,卖给了杭州镇守太监,由此被送进皇宫。
  邵氏“知书,有容色”,
  初居外院,一天晚上,皓月当空,
  邵氏即兴吟咏她所作的《红叶诗》,
  朱见深偶然从那里经过,隐约听到,遂召幸,
  册立为宸妃,进贵妃,生兴王朱祐杬及岐、雍二王。
  
  后来朱厚照死了,她的孙子朱厚熜入继大统,
  邵氏已因年老双目生翳。
  她听说自己的孙子当了皇帝,
  拉朱厚熜到自己跟前,从头摸到脚,非常高兴。
  朱厚熜将她尊为皇太后,
  嘉靖元年(1522年)上尊号“寿安”,
  十一月十八日去世,谥“孝惠康肃温仁懿顺协天祐圣皇太后”。
  在确定邵氏葬地时,大臣们都说橡子岭
  (又名祥子岭,在今定陵稍北)地形高敞,可以卜葬.
  而朱厚熜则主张在茂陵左右附近的地方卜建山陵。
  经再三考虑,才于嘉靖二年二月二十五日,葬邵氏于茂陵。
  
  茂陵的陵名定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九月十五日.
  同日,嗣皇帝孝宗朱祐樘下旨建陵。
  陵址由礼部右侍郎倪岳及钦天监监正李华等人卜定。
  内官监太监黄顺、御马监太监李良、
  太傅兼太子太师保国公朱永、
  工部左侍郎陈政奉命提督军士工匠营造。
  
  九月十九日,山陵启土动工,所役京营军将达4万之众.
  十二月十七日,葬宪宗及孝穆太后。
  弘治元年(1488年)四月二十四日,
  茂陵陵寝工程竣工,共用了七个多月的时间.
  陵寝制度大体如裕陵,
  但宝城内琉璃照壁后面设有左右两个方向的踏跺,
  可上登宝山,又与其他各陵均不相同。
  (茂陵后来也被乾隆修葺小了)
  
  
  
  
  

茂陵风光

  继续茂陵
  
  古老的城墙
  城砖上还有成化年制的文字
  
  

  生前受尽宠爱的万贵妃
  死后没有能和朱见深同寝
  幸运的死在前面,总算进了十三陵区
  在定陵西南约两公里处的苏山脚下,
  有一占地约两万平方米的陵园,即是万贵妃墓。
  墓碑雕云凤纹,中间一“卍”字,
  既表墓主“万”姓,也有吉祥如意的意思
  
  不过,今天的墓区
  。。。大家自己看吧
  
  

万贵妃死后家园的大门

  原来的配殿,都已不存
  只有遗址可以一看
  
  

  从宝顶向外看,格局还是保存的相对完整,

  一座相对完整的影壁墙呈现在眼前

  从宝顶望后山,风景真好啊
  最后一张了
  -----
  
  

  nimaoxiangaipa 
  
  同学好执着的要沙发啊
  我都不敢回帖了。。。
  (*^__^*)
  
  如花,那个是陵区啊
  
  
  我来继续更文呢?
  还是等哪位有缘人先坐了沙发?
  
  
  
  yuzi21 
  
  眼力好,确实有农民种菜了
  
  
  一个超人
   -------王恕的故事
  看完朱见深的故事
  大家可能还在想,
  是不是成化年间除了商辂以外
  就没有什么人可以用了呢
  还真不是,
  不但有,而且还不止一个
  其中一个,更可谓是超人
  
  为什么说他是超人
  那就从头说起吧
  故事的主人公叫做王恕
  
  王恕,字宗贯,号介庵
  陕西三原人
  生于永乐十三年
  当然永乐和宣德年间他还在读书
  开始在历史舞台上初次亮相
  是正统十三年
  
  那一年,
  王恕中了进士,为翰林院庶吉士
  翰林院当时的风气,
  是一群人鼓捣古文古辞
  王恕不喜欢这个,
  他主张“务以明体适用,本之经术,博极经济”。
  因此,他没有被授以翰林官,
  “出为大理寺左评事”
  
  
  接下来的一年是,大明的地震
  是属于于谦的时代
  直到景泰五年,
  王恕终于有机会做了些实事
  
  当时王恕外迁到扬州做知府
  他除了处理政务以外,
  在扬州创办了资政书院
  后来为朝廷培养了不少人才
  
  王恕踏踏实实的在自己的岗位上干活
  不管上头的皇位如何变化
  天顺四年,
  朝廷考察外放的官员
  王恕治行第一,
  升任江西右布政使,
  一跃而成地方大吏
  四年以后,升河南左布政使。
  
  王恕还是秉承自己的原则
  老老实实的做官
  转眼又到了成化年间
  朱见深即位的第一年,
  荆襄地区的流民就起义了
  
  当时的河南西华人刘通(绰号刘千斤)
  及石龙(绰号石和尚)等聚众起义。
  于是朝廷派大兵镇压,
  升王恕为西副都御史,
  协助工部尚书白圭治其事。
  
  王恕对此事有他自己的见解:
  “民可抚也,而奸民好乱者,非兵不威。”
  和一般武将的一味杀敌建功相比
  王恕更重视对流民的抚治
  
  在用兵立威收效之后,
  他“榜谕流民,各使复业”。
  他明白要安置好这些人的生活,才能一劳永逸
  确实这一安抚措施缓和了流民的反抗情绪,
  也解决了流民的生计问题。
  于是当地有人为王恕建立生祠,
  许多人家挂起了王恕的画像
  他在处理地方事务上,打了一个漂亮仗。
  
  开始的时候,朱见深确实还欣赏王恕
  很快,朱见深怕他了
  为什么?当时有个说法
  “两京十二部,独有一王恕。”
  他干嘛呢,整治朝纲
  
  当时内阁就是万安那种混吃等死的人
  又有汪直,梁芳之流的乱政
  你说王恕能视而不见吗
  不能,他不停的上奏折
  谁怎么样了,谁不对,
  一天能上几个出来
  朱见深本来就是怕事的人
  当然他也不想处罚王恕,
  那也不对,他也明白
  结果就是被这个老头子没玩没了的叨叨
  
  
  
  成化十二年,
  不厌其烦的朱见深把王恕打发到云南
  于是这位体能精力超凡的人又干上了云南巡抚
  在扬州办学院,
  在云南,作为更大了
  王恕发现了奸臣,
  云南镇守钱能非常专横
  他的亲信竟然敢调戏(也有说强暴的)土官的女眷
  王恕可不是畏惧权势的人,
  该管的一定要管
  双方关系剑拔弩张,
  那些被他管束的官员,还派了人暗杀王恕
  不过王恕命大,
  逃过一劫,没杀成王恕的这位,自己倒吓死了
  
  事情到了这份上,
  朱见深也担心,也不想王恕没命
  也了解王恕的脾气,
  于是,干脆召回了钱能
  后来,王恕和钱能在南京再次“狭路相逢”
  钱能对王恕毕恭毕敬,
  还真是小鬼怕恶人哪
  
  小鬼不怕,那么大恶人呢,
  之前权势熏天的汪直梁芳呢
  王恕还真不怕,
  不但不怕,他还有一套自己的办法
  当时的员外郎林俊,
  弹劾梁芳和那个妓女的儿子僧继晓
  说“大师’怎么怎么横行不法,兴建寺庙。。。。
  朱见深正被这位“大师”忽悠得天昏地暗,
  哪里看得下这个
  马上把林俊下入诏狱,并且在梁芳的撺掇下
  打算处死林俊
  
  这时,怀恩看不下去了
  怀恩就是那个保护了朱佑樘后来被赶去凤阳守陵的好人
  他劝皇帝朱见深,说了林俊两句好话
  一向温和的朱见深也算是被猪油蒙了心
  随手操起砚台就砸向怀恩
  
  好在怀恩闪得快,不然也够呛
  朱见深看见怀恩也求情,干脆下旨
  谁也求情,杀无赦
  这事情到这份上了
  林俊家可以准备后事了
  
  总说天无绝人之路
  还真是这样的
  王恕出场了
  
  他上了一本奏章
  谁都没想过这奏章能管什么用
  还都估计着这次这老爷子得把自己搭进去
  不是说了杀无赦嘛
  不少人等着看好戏了
  
  可就是这份奏章上去
  朱见深改主意了
  死罪没了,
  活罪也只是二十板子
  到底王恕说了什么
  让朱见深态度发生这样的的变化呢?
  原因,其实也简单
  王恕虽然是爱管事,
  却很讲管事的方法
  
  首先,他和怀恩是朋友
  他让怀恩选了个皇帝心情好的时候递奏章
  其次,他知道皇帝已经被僧继晓这个“大师”忽悠晕了
  说大师“坏话”是没用的,
  等于在质疑皇帝的智商
  
  于是他换了个角度开始说
  第一,他不说僧继晓的坏话
  第二,他不说林俊的好话
  大家可能要奇怪了,那说什么
  两个字“算账”
  盖庙宇要花多少银子,
  这需要多少农民干多少活儿
  还会导致拆迁问题,
  又有多少人会流离失所
  。。。
  最后,再来总结
  这林俊呢,
  是忧国忧民的,他为了百姓
  根本上是为了皇帝陛下您的天下
  
  虽然冒犯了陛下的“大师”
  但他的本意是为了国家-----
  
  这份奏章说明一个问题
  看似勇者无畏的王恕其实很精明
  他知道问题的重点所在,
  也知道怎样说能打动皇帝
  为什么
  “两京十二部,独有一王恕”
  并不是仗义执言就够了
  那需要有勇有谋的
  
  
  
  
  
  王恕的话在理
  朱见深也愿意听
  可留着他在身边,皇帝不愿意
  于是王恕去了南京当兵部尚书
  
  成化十五年,
  又巡抚应天府
  要换了个人,
  这苏州,松江,那是富庶的好地方
  还不自己忙着敛财
  
  可王恕不是的,
  他想着的是解决问题
  苏州,松江,是全国官田最多的地方
  而官田的田赋远远高于民田
  
  一般官田由贫民耕种,
  民田则归豪族
  也就是说累死的农民税多,而有钱的人反而税少
  
  王恕来了以后,均平官田民田负担
  减官田耗米十余万石,
  又因水灾奏免秋粮六十余万石,
  赈济灾民二百余万。
  凡走过必留下痕迹
  王恕就是这样一路造福百姓过来
  
  
  
  
  王恕就是一个这样勤于政事的人
  无论在云南还是在应天
  他的奏章总是像雪片一样飞至京城
  让朱见深无时无刻不感到这位老先生的存在
  
  偏偏这位勤快的王大人,
  还身体特好
  直到过了七十,
  爱管事写奏章的热情
  也丝毫未减
  
  朱见深,
  忍忍忍,忍到了成化二十二年
  皇帝不想忍了
  这一天
  朱见深收到了南京兵部侍郎马显要求退休的报告
  
  退就退吧,批就批吧
  朱见深还顺道加了另一个批文
  王恕也老了,
  让他退休颐养天年吧
  
  大家都傻了眼
  马显退休,关王恕咩事?
  可是皇帝说话了,能怎么办呢
  回家就回家
  七十一岁的王恕收拾包袱回了老家
  
  
  
  
  
  
  恐怕,
  王恕自己也没想到
  他那么快又回来了
  中间只不过休息了两年时间
  
  弘治元年
  朱佑樘把七十三岁的王恕再次请出山来
  并且委以重任,吏部尚书
  让他考核干部
  
  王恕还真是体力精力超人
  老当益壮的他,
  上任就开始收拾,考察干部
  朝廷的气氛也从成化年间的乌烟瘴气
  变得澄清而且紧张起来
  
  做了六部的头头,
  王恕开始大展拳脚
  首先,他清理了朝中一批乱七八糟混饭吃的大臣
  然后,开始选用有用能干的大臣,
  礼部,工部,刑部
  统统来了个大换血
  更重要的一点,
  他制定了一套官员考核选拔制度
  即使后来他离任
  这套制度在,
  就能有吏治清明的基础
  
  王恕比较注意协调内外官员关系。
  当时的风气是京官瞧不起知县、知州等外官。
  王恕反对这股潮流,
  并利用自己的职位试图造成重视亲民官的风气。
  
  
  不过他和内阁的关系却不怎么好
  当时的内阁成员,
  除刘吉与他同科,资历相当以外
  徐溥、丘浚是景泰五年进士,
  刘健是天顺四年进士。
  
  首先是刘吉,他对王恕的态度就不友善
  此人成化十八年入阁,
  成化二十三年为首辅,
  是所谓“纸糊三阁老”(另二人为万安、刘珝)之一。
  
  道不同不相为谋,
  不干活的人也看不惯别人太勤快
  尽管他用破格升迁科道官的办法来对付言路,
  但言者誉王恕时必毁刘吉,
  毁刘吉时必誉王恕,
  使他忌恨在心。两人意见每相左。
  
  丘浚与王恕的关系也很紧张。
  王恕地位本在丘浚之上,
  丘浚入阁后,
  他不肯相让,矛盾由此而生,
  直发展到在公务中相抵触,两人不交一言。
  丘浚性情不怎么样,是史家所承认的。
  但两人交恶,王恕也负有一定责任。
  
  王恕最后辞职就和丘浚有一定的关系。
  太医院判刘文泰是个彻底的小人,
  他因为迁官不成而对王恕不满。
  这个人就对丘浚说:
  “王恕尝嘱人作传,
  有沽名钓誉、毁谤先君的内容”
  于是就上疏弹劾。
  
  (其实也就是成化年间斗奸臣的事儿,
  多多少少也会涉及到朱见深嘛)
  
  朱佑樘命锦衣卫狱勘问刘文泰,将他贬为御医。
  这时的朱佑樘也被王恕叨叨烦了
  “老爷子,你也退下吧。”
  
  
  弘治六年闰五月王恕光荣退休,
  一般官僚同情王恕,责备丘浚。
  这种观点众口一词
  后来甚至成了丘浚夫人的一块心病,
  她也认为其夫不该排斥王恕。
  
  退休对于王恕来说,
  却并不是坏事
  因为当时的王恕已经年近八十岁了
  这样的年龄,真该退了
  退下来的王恕每天读书不止,
  并颇为自慰地说:
  “我垂老,方理会学问。”
  
  王恕为官清廉
  做了大官还是经常自己拎着小秤去买油
  每天吃的,
  也就是一斤猪肉,一束青菜而已、
  
  不过这样简单的生活
  导致王恕的身体是超人的好
  快八十的王恕
  回家之后又开开心心的每天读书活了十几年
  直到朱佑樘也死了,
  这老爷子还硬朗
  直到朱厚照即位,正德三年
  这位永乐年间出生的老爷子,
  才离开了大家
  享年九十四岁
  朝廷赠特进左柱国、太师,谥端毅。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