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地下的世界,说说关于盗墓的杂七杂八

  明成化景德镇窑斗彩菊花纹杯(两件)
  
  
  高5cm、口径5.4cm、底径2.4cm,
  高4.8cm、口径5.4cm、底径2.5cm。
  
  故宫博物院藏
  
  这对好清丽
  
  

  如花今天不在
  广告肆虐,一个接一个
  
  天哪------
  
  窝窝窝 
  
  空白回复是怎么回复出来的?
  
  
  明成化景德镇窑斗彩海兽纹天字罐
  
  高11.8cm 口径6.6cm 底径8.8cm
  故宫博物院藏
  
  

  绿茶,落花
  
  要我说那个仿品的字
  其实这就是A货的通病
  仿的总是战战兢兢
  真的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了
  也像做人的底气
  是虚的
  越在意别人的看法
  越不自然,越显眼
  。。。
  
  
  明成化景德镇窑斗彩花蝶纹罐
  
  高10.5cm 口径10.8cm 底径9cm
  
  故宫博物院藏。
  
  
  
  

  明成化景德镇窑斗彩海马纹天字罐
  
  高10.2cm 口径5.5cm 底径7.2cm
  
  
  

  落花,绿茶
  
  说不定是那种干果蜜饯的罐子?
  我们家以前有一对清朝的青花大罐
  我觉得不怎么好看,挺粗的
  (不过比起现在卖的,又有特色多了)
  我就拿来装糖果,和爆的“米泡”
  (土话,我都不知道普通话那是什么,米花?
  就是拿阴米,在铁罐子里转呀转,下边是火
  然后砰的一声,,,就可以了
  。。。。也可以爆玉米
  貌似现在城市里很少见了)
  
  
  明成化景德镇窑斗彩三秋杯
  
  

  绿茶
  我们这边都用阴米爆米花的
  江米就是糯米吧
  
  阴米是糯米加工的
  先去杂质,然后清水浸泡7~12小时,
  将糯米中的水沥干后用60℃~85℃蒸40~60分钟,
  蒸煮熟透后置于晾晒物内先冷却干缩,
  后揉搓成粒状放至通风朝阳处晾晒,
  干燥无水份后就是阴米了
  
  这种米来爆很好吃
  用来煮稀饭可以瘦身
  
  我说的就是下面这位老爷爷这种爆法
  。。
  
  

  落花,那个大罐装米花是陈年旧事了
  如今,大罐子都被弄坏了一个(隔壁的坏小孩弄的。。)
  这种罐子密封得很好
  小时候装米花,一次只许吃一碗,(*^__^*)
  有时会加糖加水泡来吃
  。。。。
  已经很多年没吃过那样的米花了
  
  
  彩釉盘子

明成化内黄外绿釉盘

  明成化鲜红釉盘
  高5cm,口径20.9cm,足径13.5cm
  故宫博物院藏
  
  盘敞口,弧壁,圈足,底微塌。
  因形似鸟窝,俗称“窝盘”。
  
  盘里及足内均施白釉。
  外壁施高温铜红釉。
  红釉釉层肥腴,呈色鲜艳,灿若天然红宝石。
  
  由于釉层气泡大且密集,
  釉面泛桔皮纹,
  使入射光线发生散射,视之柔和悦目。
  
  圈足外墙积釉处红里透黑,宛如青虾之背。
  口沿因高温烧成时釉料熔融、
  垂流而显露白色胎骨,形成一道圆润的白边。
  胎体较厚,外底青花双圈,
  内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双行六字款,
  色泽淡雅,顿挫有力。
  
  明代鲜红釉瓷器以永乐、宣德时产量最大,质量也最好,
  此后因技术等方面的原因,生产渐入困境,产量锐减,
  成功之作很少见。
  至嘉靖时,虽然宫廷一再催烧鲜红釉瓷器,
  但由于烧造难成,
  有关官吏不得不请求以容易烧造的低温矾红釉取而代之。
  
  传世的成化鲜红釉瓷器极其罕见,故极珍贵。
  前些年景德镇珠山成化官窑遗址出土成吨的瓷片标本,
  鲜红釉瓷标本仅属个别,
  而上述鲜红釉盘标本亦属仅见,
  说明成化鲜红釉瓷只是偶然烧造。
  这种盘的造型、釉质(釉内气泡、桔皮纹等)
  均极似宣德鲜红釉盘,
  如无款识,极易被误认为是宣德器。
  
  
  

  青花来了---
  
  明成化青花楼阁人物纹大罐
  高30厘米
  
  
  直口,短颈,硕腹,卧足平底。
  腹部绘亭台楼阁,人物形象王动,油态逼真。底残。
  
  
  

  绿茶,那就早点休息吧
  明天还得第一个上呢
  。。。
  晚安,(*^__^*)
  
  明成化 景德镇窑斗彩卷枝纹瓶
  
  高18.7cm 口径4cm 底径8.5cm
  故宫博物院藏
  
  

  成化景德镇窑斗彩蔓草纹瓶明
  
  此瓶直口圆唇,长颈,扁腹,圈足。
  通体饰青花双勾蔓草纹,纹内填淡绿彩,
  蔓草迂回盘曲,色调清雅明朗。
  斗彩又称填彩,是在成型瓷胎上淡描青花轮廓线,
  施釉经高温烧造,然后填彩色以低温烘烧而成。
  成化斗彩存世很少,故弥足珍贵。
  
  

  那就送件非常精美的青花给落花欣赏
  
  明成化青花缠枝花纹瓜棱瓶
  高27.8cm,口径4.3cm,足径6.7cm
  故宫博物院藏
  
  瓶为4瓣瓜棱形,口微撇,
  长颈中部起一圈凸棱,
  将颈分为上下两部分,
  丰肩,腹下内收,圈足外撇。
  底白釉无款。
  
  颈部共有纹饰三层,凸棱以上为海水纹、
  折枝花卉纹,其下为缠枝花卉纹,
  肩及足部边缘饰海石榴一周,腹部饰缠枝宝相花纹。
  
  明成化时期的瓜棱瓶造型比永乐时期更为清秀,
  其足变矮,胎更薄。成化时期的瓶、罐等琢器传世较少,
  类似此件形制的瓜棱瓶更属少见,
  此瓶为成化时期琢器中的代表作品。
  
  

  明成化青花人物庭园如意垂肩八吉祥纹罐
  
  

  明成化 青花缠枝莲纹高足碗
  口径17.7公分
  
  2000年11月31日香港拍卖会
  
  器撇口,高足中空,器型秀美,为佛前供器,
  亦谓[马上杯]成[靶碗]。
  其里心饰折枝牡丹,外壁所绘缠枝香莲,亦名[宝相花]。
  近足环饰朵梅,纹饰布局和谐舒展,色泽清新,
  为成化御窑青花上品美器,尺寸特大非常少见。
  
  
  

  明成化 景德镇窑青花松鼠葡萄纹绳耳三足炉
  
  高11.4cm 口径14.3cm
  
  明代青花器早期沿袭了元至正型青花器的风格,
  器型多高大建硕,文饰繁满华丽,青色浓艳。
  经空白期过渡,至成化朝风格为之一变:
  造型整体趋向于小巧纤细,青花淡雅飘逸。
  这种风格上的转变与成化皇帝本人的女性化倾向有相当大的关系。
  
  这件明成化青花松鼠葡萄纹绳耳三足炉
  是广州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一位会员收藏的。
  该器器型小巧精致(高11.4cm,口径为14.3cm),
  造型优美,转折处圆转平顺流畅。
  炉面配有两只扭绳式炉耳,使其于平常之中凸现变化。
  釉面晶莹温润,肥而不腻。青花发色淡雅清丽。
  请特别注意葡萄藤幼芽的画法,
  在明代纹饰中只有成化朝的葡萄芽是这样画的。
  
  

  明成化青花团花纹卧足碗
  高5cm,口径13.7cm,足径6.9cm
  故宫博物院藏
  
  碗浅式,敞口,卧足。
  底釉白润细腻,碗外口边饰青花弦纹2道,
  腹部绘6朵图案式团花,
  团花以青花双勾方法绘制,青花呈色淡雅。
  足底青花双圈内双行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
  
  成化青花器物以各式小碗、小杯居多,
  青花原料采用国产的平等青,色泽淡雅,
  与白润的釉质和小巧的器形相配,
  自成一种清新淡雅之风格。
  
  
  

  青花缠枝莲八宝纹三足炉,
  高9cm,口径10cm,足距9.5cm
  故宫博物院藏
  
  炉呈鼓式,直腹,下承三蹄形足。
  口及足边分别饰一周鼓钉纹,
  腹部为青花缠枝莲托八宝纹。
  炉底中央双圈内青花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
  
  三足炉式在宋代龙泉窑已有烧制,
  明初龙泉窑延续,景德镇窑亦有烧制。
  明成化时的三足炉与明初比较体积明显减小,
  莲花上八宝纹的双勾画法也带有成化时的特有风格。
  
  
  

  青花梵文杯,
  高4cm,口径7cm,足径3cm
  故宫博物院藏
  
  杯浅式敞口,斜腹,内凹足。
  外口饰青花弦纹2道,
  腹部以青料书写梵文两周,
  足底双方栏内双行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
  
  梵文自明宣德时期开始出现于僧帽壶、高足碗等器物上,
  至成化时期更为流行,多见于碗、杯等器物上。
  此杯造型小巧,胎薄,釉润,青花呈色淡雅,
  是成化青花中的代表作品。
  
  
  

  青花山石花卉纹盖罐,
  通高11.3cm,口径7.9cm,足径10.3cm
  故宫博物院藏
  
  罐直口,圆肩,丰底,圈足。
  附直口、平顶、无纽圆盖。
  造型圆润秀美,胎体轻薄,
  釉色洁白,青花颜色淡雅匀净。
  
  外壁饰蓼花、蒲公英、野菊纹,
  上部点缀蝴蝶2只,下饰坡坨浅草,
  配以洞石蕉叶,呈现出“九秋花蝶”的美妙情趣,活泼自然。
  罐底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
  
  此罐是成化青花器的代表作,
  胎轻釉润,光洁无瑕,如脂似玉。
  纹饰线条纤细柔和,飘逸潇洒,
  乃受当时宫廷审美趣味的影响。
  瓷画在空间处理上疏密得当,
  明快疏朗,富于清新典雅的艺术效果,
  是存世不多的成化青花罐中之佼佼者。
  
  
  
  

  青花海水龙纹碗,
  高7.8cm,口径17.2cm,足径7cm
  故宫博物院藏
  
  碗敞口,圈足。
  外口绘钱纹一周,
  外腹部海水地上绘不同形态的9条龙。
  碗内心双圈内饰海水龙纹,
  底书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
  
  此器纹饰构图生动,腹部轻描海水,
  重绘九龙,形态威猛生动,气势夺人。
  成化青花器以青色淡雅著称,
  此器青花深浅相衬,更烘托出神龙之矫健,
  为成化青花瓷中的罕见佳作。
  
  

  明成化 景德镇窑青花折枝桃纹象耳炉
  高8.7厘米
  
  华辰2003年春季拍卖会。
  
  桃纹多见于成化斗彩,青花少见。
  象耳香炉造型精巧,胎体细腻,白釉温润如玉。
  腹部绘折枝桃纹,层次清晰,青花发色淡雅,
  具有典型的成化瓷器特征。
  
  

  明成化 景德镇窑青花婴戏纹碟
  
  高4cm、口径14.5cm、底径8cm。
  

  明成化青花缠枝百合纹碗
  口径14。6厘米
  
  
  
  此碗口外侈,腹圆弧,矮圈足,
  造型端庄圆润,线条优美。
  胎质细腻洁白,胎体轻薄,
  釉色温润知玉,青花幽靓淡雅。
  器外壁主题纹栏为缠枝百合,喻意百年好合。
  
  
  

  明成化青花宝相花纹卧足碗
  口径18.5厘米
  高3.9厘米
  
  北京海淀清代赫舍里氏墓出土,
  成化到正德时期青花瓷使用国产青料绘画,釉色浅淡。
  绘画采用双钩线内平涂法,线条柔和,
  颇具清新淡雅的工笔画韵味。
  此碗腹部绘宝相花。
  宝相花是佛教崇尚的花卉,
  寓意超凡脱俗,清纯洁净。
  
  
  
  

  明成化青花婴戏图纹碗
  口径15·6厘米
  
  敞口,深腹,圈足较小
  底书青花 "大明成化年制"六宇双圈双行楷书款,
  器腹绘婴戏图,形态各异。
  背景柳树栏杆、洞石桂枝和铁索云纹均为成化典型纹饰,
  胎质厚薄适度,略泛灰,白釉滋润沉稳,
  青花淡雅,为成化御窑作品。
  
  
  

  明成化 龙泉窑青瓷雕猴犬托爵杯
  

  明成化 景德镇窑白釉贴花带盖瓶(一对)
  
  现藏广东东莞博物馆
  通高30.5厘米,口径4厘米,底径9厘米。
  
  广东东莞博物馆2003年2月26日
  在该市寮步镇上屯村响堂岭一座家族墓地中出土
  “大明年造”款“白釉贴花带盖瓶”一对。
  瓶连盖通高30.5厘米,瓶身高26.8厘米,腹围50.24厘米,
  瓶口直径4厘米,外底直径9厘米,
  足墙厚0.5厘米,盖高6.5厘米,盖口直径5.9厘米。
  丰肩、腹下收敛,胫直至底,
  盖上窄下宽,呈钟形状。
  圆唇小口,圆台状短颈,颈下部外敞。
  
  结构合理,比例恰当,造型沉稳,典雅端庄;
  胎体匀薄,足根及盖沿露胎处可见胎骨白净细密。
  瓶体二次接胎制作而成
  (肩下距足底15厘米处,腹下距足底5厘米处各有一圈接胎痕迹);白釉略泛青,莹润肥腴,
  除足墙底和瓶盖内壁无釉外,
  瓶内外,通体施满釉,而且釉色一致,无积釉。
  
  白釉瓶并没有沿用当时盛行的青花钴料作为着色剂来绘纹饰,
  而是用贴、堆、塑花之技法来表现。
  贴在白釉上的黄彩纹显现雍容典雅。
  在布局上拚弃了元代的繁缛,沿用了明代的疏朗。
  瓶腹对饰一折枝梅和菊,两边各一蝴蝶,
  用花卉的静来衬托飞蝶的动,
  而飞蝶的动感又使大片留白的空间不觉空荡。
  然而,对于静物的描绘也独具匠心,
  梅枝用笔似有铁骨之感,
  但菊花又显柔情似水,同是花卉却各寓刚柔之意,
  反映二种截然不同的情趣。
  整个瓶的纹饰简洁明朗,
  但局部纹饰仍不乏重工厚装,如狮钮的精雕细琢;
  肩部的三重如意云纹开光内饰折枝花卉纹;
  胫部八瓣变形莲瓣纹不仅排列大小相间而且内又加设纹饰,
  加起来共有五层纹饰,构图用心之良苦可见一斑。
  制作工艺如此精益求精,使一些官窑器也为之汗颜。
  
  

  最后上几件成化仿宋瓷的作品
  
  仿哥窑八方高足杯,
  杯高9.7cm,口径8cm,足径3.9cm。
  故宫博物馆藏
  
  杯呈八方形,敞口,深腹,折底,喇叭式高足。
  口沿作八方式,延至腹底起八条棱线,
  足上凸起弦纹一周。
  此杯胎体较厚,里外均施仿哥釉。
  口、足施酱紫色釉,以摹仿宋哥窑“紫口铁足”的效果。
  内、外均以开片青釉为饰,
  淡淡的青灰釉上黑、黄色纹片交织,
  呈现出宋哥窑“金丝铁线”的特征,
  外壁开片较大,内里及足部的片纹细碎。
  足内自右向左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
  
  明代景德镇仿宋代哥窑瓷器始于宣德时期,
  此时,景德镇除烧制传统品种外,
  还创烧了许多新品种,仿哥窑瓷是其中之一。
  成化时期继承前制,并形成了自己的时代风尚。
  这件仿哥窑八方高足杯为成化时期新创品种,
  其形制玲珑俊秀,装饰典雅精美,富有成化器的特色。
  釉面虽仿宋代哥釉,但其釉质肥润,
  平整光亮,光泽度较强,故无宋哥窑的“酥润含蓄”之美。
  口、足釉色及金丝铁线纹也较宋哥窑片纹规整,少天成之趣。
  
  
  
  
  

  明成化 景德镇窑仿官釉刻海水仰莲纹高足杯
  
   高6.8cm 口径6.5cm 底径3.5cm
  
  
  

  再上一个,明天继续
  
  刚才贴过的三秋杯,找到大图了
  大明成化斗彩三秋杯在目前传世及出土的成化斗彩瓷器中
  绝无仅有,全世界仅此一对。
  “三秋”并非指三年时间,而是指秋天的三个月
  薄如蝉翼的三秋杯上,
  画工高手绘出的虫草表现出秋天的景色。
  三秋杯的胎体比薄如蝉翼的鸡缸杯更胜一筹。
  

  晚安,(*^__^*)
  
  
  来晚了
  --
  
  
  补充几件成化瓷器
  
  
  成化青花斗彩夔龙纹香熏与十八罗汉瓶

  成化青花斗彩婴戏小盖盒

  成化青花与斗彩穿花龙纹花觚。

  再来更几个说文解字的汉字
  
  
  仆
  以前是僕
  
  会意字。从人,从菐,菐亦声。
  古文从臣,从菐。
  甲骨文字形,象一个罪人端着畚箕,从事卑贱劳动之形。
  本义:供役使的人。就是奴隶了
  
  仆在古时候也可以有驾车的意思
  也可以是男子对自己的谦称
  
  
  

小篆的仆字

  穷
  原来为窮
  
  说文中解释“形声字。从穴,躬声。”
  躬,身体,身在穴下,很窘困。
  
  简化字为会意,力在穴下,有力气使不出来。
  
  穷的本意是穷尽,完结
  比如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接天莲叶无穷碧。
  等等
  
  当然也有贫穷,缺乏衣食钱财的意思
  比如在《广雅》中就说到“穷,贫也 。”
  古代穷字通“躬”。身体的意思
  
  

小篆的穷字,是不是很像一个困窘的人在穴中呢?

  好冷,来个热乎乎的字
  
  热
  原为“熱”
  形声字,温暖的意思,从火执声
  直接上它的字形变化
  大家就了解这个字了
  从小篆开始吧
  
  

小篆的热字,下面是火。。

  来几位书法大家的热字
  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由繁到简的变化
  书法的演变过程

王羲之大人的行书

  笑
  笑这个字很妙,看到这个字就觉得它在笑
  笑字从竹从夭,很不好理解
  这两者和笑有关系吗?
  我喜欢杨承庆的解释,
  他说“竹得风其体夭屈,如人之笑”。
  所以笑字从竹,从夭。
  
  大家看看笑弯了腰的竹子
  是不是很像一个笑得不行的人呢?
  一起来看看从小篆到如今的变迁
  
  
  

小篆

  xiang123123 
  
  简要说明下,不能完全展开
  那是大工程,再开一贴说还差不多
  目前我还没那么多时间做
  这样看得也挺清楚的
  至少大致的脉络在那里
  
  你要是有时间的话
  倒是可以再开一贴专门说这个
  我就不继续了,(*^__^*)
  
  
  哈_哈_小_猪 
  
  有点忙,还没去
  马上去啊
  抱歉
  (*^__^*)
  
  
  yuzi21 
  
  翁仲石像生都是真品
  所以的确有风化剥落的问题
  目前来说,有做一些科技处理
  具体来说是这样的
  
  一般采用的是有机硅渗透加固法,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而且效果很好。
  人工配制的有机硅复合液,涂刷在石雕上,
  只需7—10天左右的时间,便可渗入石雕2—3厘米。
  固化以后,具有良好的透气性、防水性和耐老化性,
  对石雕刻的自然风化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提高了风化石像生的强度,
  增强了抗风化、抗磨损的能力,
  有利于这批石质文物的长期保存。
  
  对石像生的科学保护,先后需要进行四方面的工作:
  ㈠用稀氨水清除所有石像生雕刻上的青苔和尘垢。
  由于氨水成本较高且清洗量又特别大,
  在清洗过程中,用洗衣粉做小范围的刷洗试验,效果很好,
  后来全面推广。采用这种办法清洗石像生非常经济,
  注意的问题是要及时用清水将石像生一一冲洗干净。
  
  ㈡为了防止以后再生长青苔,
  将石雕四周刷涂稀释过的氧化氢液。
  
  ㈢涂刷甲基三乙氧基硅烷配合液和甲基三甲氧基硅烷配合液。
  
  ㈣养护。第一遍涂刷甲基三乙氧基硅烷配合液之后,
  用甘油水浸泡的纱布将石雕覆盖包缠,
  再用聚乙烯塑料布将石雕和纱布捆扎好,
  其目的是为了避雨和防止石雕风化渗透试剂快速挥发,
  让其慢慢固化,时间7—10天。
  第二遍涂刷甲基三甲氧基硅烷配合液,
  其养护方法与第一遍同。
  
  大致就是这样了
  
  
  
  下图为十三陵的石像生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