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地下的世界,说说关于盗墓的杂七杂八

  学理科的公主,想看汉字的来历,故事呀
  那我每天说几个《说文解字》里的汉字吧
  这个可以保证每天更新
  任务不重,呵呵
  (*^__^*)
  
  囧,
  
  这个汉字沉寂了很久之后
  终于在网络世界里火爆起来
  它原来的用法,通“冏”字,
  说文中解释“囧,窗牖丽廔,闿明也。”
  意思就是窗子打开的样子,光明的意思
  原本是个象形字
  大家看,像不像画了个打开的窗户
  不过,现在来看
  越看越像八字眉下苦闷的脸蛋
  
  囧这个字还曾入诗
  南北朝时期那个给我们留下江郎才尽这个成语的江淹
  就写了这么两句诗
  “囧囧秋月明,凭轩咏尧老。”
  意思就是,
  “秋天的月光皎洁,我独自凭栏远眺,吟咏尧舜老庄之言”。
  不过,今天的我们用这个字
  已经和光明没什么干系了
  (*^__^*)
  
  
  大家注意看远宦贴几个字的下面,有个囧字印
  
  
  
  

  接下来说宝字
  
  宝字繁体为寶
  说文中说到
  “寶,珍也。从宀从王从貝,缶声。”
  看起来很好理解,其实里面也有几个知识点
  
  从宝盖头很好理解了
  为什么是从王而不是从玉呢
  这要追溯下历史
  小篆自始皇帝而始
  当时的王做王,玉亦作王
  那缶声作何解呢,又为何不是琴瑟?
  原来秦人不善器乐,
  难为高雅正统之声,只会击缶为娱。
  古人对音乐是很看重的
  既然始皇帝一统六国
  于是不上台面的缶也就和玉贝一起成了宝贝
  
  玉都用来做礼器
  缶代表音乐
  这样合起来,就是宝了
  古人的造字
  实在是构思很完善的
  只是文字的变迁,书法家的塑造
  让汉字渐渐离开了它最初的样子
  
  
  
  
  

最初的小篆宝字

  奔字
  
  奔,说文中解释
  “奔,走也。从夭,
  贲省声。与走同意,俱从夭。”
  
  奔字是个会意字。(从篆书看)
  上面从“大”(人),象人挥动双手,
  下面从“止”(趾),而且是三个“止”,表示快跑。
  所以他的本意就是快跑
  
  以前看过一本书,里面有注解有些字在唐朝的发音
  这个奔字刚好有说明,
  要注音的话,应该是bən
  像不像现在的西安话,
  那就要等西安同学来验证了
  
  

最初小篆的“奔”

  伤心鸟
  注音成了乱码
  不知道怎么打上来了
  声母还是b
  韵母有点类似厄(一声)恩的发音
  待我归来 
  
  我也更爱于谦
  不过任何时代,一种忠诚执着的精神总是很难得的
  不管她是为什么样的人在做这样一件事
  重点就是她不会去计算是否值得
  这样坚持的人实在不多了
  就好像前面说到的方孝孺一样
  我也不认同他一定要对建文帝忠诚
  而不像于谦那样重国而轻君王
  但我同样敬佩他的勇气
  那是很难得的精神,尽管我们后世的人很多人认为不值得
  -----
  -----
  
  其实我说的这两个守墓人的故事、
  我倒是不担心佘家守的袁崇焕墓
  那毕竟是京城,估计也不会有盗墓贼打主意
  而守南宋虞允文丞相墓的宋家
  远在四川仁寿县虞丞乡的偏远山村
  两位老人那是实实在在拿着文物单位发给的火药枪开火啊
  现在都八十了,作为农民也没有退休工资
  每个月政府会发放40块钱补助
  是40,不是400
  不知道不敢想老人不在了
  会面临怎样的境地
  会不会被盗墓?
  
  虞允文也是了不起的人啊
  真想提前说他的故事
  他打的那场仗
  那可是南宋难得的一场痛快胜仗
  
  
  
  
  
  带我归来,哪那么容易怪人的,(*^__^*)
  文物保护基金会是有的
  网址http://www.ccrpf.org.cn/
  
  你可以去看看
  
  
  昨天说王玄策时说到印度
  明朝和印度其实也有贸易往来
  到现在印度科摩林角的一座印度古王宫
  帕德玛南巴普兰王宫
  至今还保存着来自大明的珍宝
  说来我不厚道的想笑
  (好吧,大家可以尽情嘲笑鄙视我的肤浅)
  这珍宝是什么呢
  两把黄花梨的椅子和十二个菜缸
  
  椅子们是明代的中国商人赠送给国王的礼物,
  国王十分喜爱它们。
  他把其中一把放在迎客厅,
  自己坐着迎接贵宾,
  另一把放在议政厅。
  
  而在科摩林角的帕德玛南巴普兰王宫的皇家餐厅尽头,
  排列着12个中国菜缸,据说是郑和赠送给国王的礼物,
  虽经过了600年,釉面依然光亮照人。
  
  当时的中国商人曾在王宫里大摆宴席。
  来自中国得菜肴让当地的王公贵族赞不绝口。
  同样的鸡肉蔬菜,
  离开了咖喱经过中国厨师的烹调竟变得如此鲜美,
  当地人相信那是中国铁锅带来了美味。
  从此以后,中国铁锅在整个沿海地区流行开来。
  他们称这种铁锅为“秦尼查提”,
  在当地语言中,“秦尼”指的是中国,
  “查提”是炒锅的意思。
  现在,它已成了每家厨房的必备炊具。
  
  
  
  

黄花梨椅子

  稍后时间允许的话
  言归正传说明朝
  
  继续成化年间的林林种种
  
  
  supermonkey2 
  
  任何行业都有它的阴暗面
  悲观的想,世界末日也不远
  没有建设性的否定谁都会
  问题是骂完了之后有什么用?
  。。。。
  现在这个时代谁都不是傻瓜
  得到信息的渠道也很多
  不会轻易被引导,不管是本地媒体还是西媒
  
  爱国同学多又怎样
  也不会随便就攻击谁
  每个人的看法本来就不一样
  大家讨厌的只是某些特定群体
  目前来说,我感觉你不是
  所以无须担心
  
  
  
  
  IBM空头 
  
  汗,以后图片会注意到这个问题
  至于主题,再汗,既有个性问题也是时间问题
  有的是提问诱发的联想
  有的是没有时间写东西又想保持更新发的图片
  
  既然是杂七杂八,就容我杂七杂八的说啦
  当然了,以后时间多了,尽量不杂了
  (*^__^*)
  绿茶,先八成化年间的瓷器
  搜了不少图片材料了
  。。
  朱见深的故事写了很久了
  还是个半拉子工程
  估计下大雪放假几天才能全部完成了
  (天气预报说明后天就有大雪
  理论上假期就快来了!)
  
  
  
  绿茶先晚饭啊
  饭后开播啦
  
  
  小令,正在想你在干嘛呢
  就出来了。。。(*^__^*)
  在哪儿了?
  
  
  小令说的又心动了
  之前就去过一次平遥,时间很紧
  走马观花,,,又想去了
  还好不幸之中大幸是在雪地摔跤
  那还没那么疼
  你穿什么鞋?看来以后出门旅行还是要穿钉鞋!
  
  
  小令说的太心动了
  彩塑保护得好么?
  听你说的感觉就很华丽
  。。。。
  
  
  supermonkey2 
  
  听你说话的感觉,似乎是业内人士
  为什么动不动就说回避呢
  如果好好的有事说事,有问题说问题
  没什么不可以说的
  
  如果你认为大家都不懂
  那作为业内人士的你,是不是可以说到大家懂呢
  轻飘飘的说,这都是什么什么
  自己却什么也没说
  这不是该有的态度
  难道业内人士都是不屑让“国人”知道实情的么?
  
  至于,歪楼
  前面解释过很多遍了
  就不再说了
  
  
  
  
  
  成化瓷器
  
  一个时代的瓷器总有这个时代统治者喜好的烙印
  成化瓷器的特色,也正如朱见深这个人的个性
  
  成化青花除了前期官窑瓷有的继续使用苏麻离青料,
  笔法也如宣德青花用小笔触,其青花发色浓重,
  有浓淡层次和黑褐色结晶斑,与宣德晚期青花非常接近,
  并和多数浅淡色调同时并存。
  
  中晚期主要使用江西乐平县产的陂塘青,也称平等青。
  色料淘炼精细,含杂质较少,
  发色柔和淡雅,蓝中闪灰,
  呈色非常稳定、平静,颇有水黑画风格,
  与洁白温润的胎釉和纤细的纹饰相衬,分外脱俗。
  但往往因釉质肥厚,青花色淡,
  而有云遮雾障若隐若现的现象。
  尤以底足的青花款色调表现得最为突出。
  
  成化青花线条纤细,多用双勾线条勾勒图案,
  然后在图案内进行渲染,双勾线用浓笔,
  渲染用淡笔,因而其烧成作品呈色大多浅淡雅致。
  
  成化民窑青花瓷采用平等青料,
  青花颜色同样浅淡发灰。
  用分水方法渲染,轮廓线大多较粗,
  渲染之分浓淡两色,
  多为勾勒点染和单线平涂两种方法混合使用。
  
  成化青花瓷大致有下列特征:
  
   1、胎质纯洁细润,胎体轻薄,
  迎光透视呈牙白色或肉红色,
  如脂似乳,莹润光洁。
  釉质肥厚,光洁晶亮,
  胎精釉亦精,高穆深雅,同臻其妙。
  用手抚摸有玉质感。
  
   2、釉色有偏青及偏白两种,
  无论何种釉色,
  其器物外底足和器身的釉色一致,
  是成化官窑瓷的重要特征之一。
  
  3、青花瓷除早期用苏麻离青,呈色浓翠外,
  成化青花瓷器,以淡雅、沉静的色调行于天下。
  但往往因釉质肥厚,青花色淡,
  而有云遮雾障若隐若现的现象。
  尤以底足的青花款色调,表现的最为突出。
  青花色调浓重者,相近于宣德晚期,
  并和多数浅淡色调,同时并存。
  
  
  4.斗彩的色彩鲜艳,其中姹紫色泽,
  为成化朝朝所创制,亦仅为成化瓷所成功的应用。
  
  5、纹饰线条纤细,多用双线勾勒填色法,填色较淡。
  只用平涂,只分浓谈而不分阴阳,无渲染烘托。
  绘人物衣着,只绘单色外衣,
  无内衣作衬托,故有成窑“一件衣” 的说法。
  成化青花以淡雅著称,
  用“平等青料”取代“苏泥勃青料”呈色稳定,
  发色兰中闪灰青,成化青花与弘治青花相类似,
  故有“成弘不分”的说法。
  
   6.成化瓷器釉面,以细润见著,
  俗谓“明看成化,清看雍正”。
  成化瓷的气泡已彻底改变了宣德的大小不同而疏散的情况,
  显得小而密集。
  
   7、成化器足,凡饰有青花双边线很规矩,紧靠圈足底部,
  而靠近足跟无釉处,那条圈线,颜色较深重,
  上面一条则显清谈,可用这一点来做鉴定参考依据,
  “米糊底”也是成化瓷极为明显的特征之一。
  
  8.成化时期瓷器造型庄重圆润,玲珑俊秀,小件居多,
  俗称“成化无大器”,但也不是绝对的。
  
  9、成化官窑款,
  迄今已发现的仅为“大明成化年制”
  及“大明成化年造”六字楷书款。
  凡“成化年制”四字及“成化”两字款者大多为伪作。
  特别像“成化年制”的黑地绿款则成化朝根本无此制作。
  
  款识字体,挺拔有力,如同出自一人之手。
  “大明成化年制”,
  “大”字尖圆头高,
  “成”字撇硬直到腰,
  “制”字上大下小,
  “衣”字一横不越刀。
  
  下图为景德镇珠山出土的大量成化官窑落选贡器,
  可复原遗物上万件,包括青花、各色彩釉、斗彩等。
  遗迹中的斗彩器基本以碗、杯、盘、天字罐为主
  其中包括比较有名的高士杯、鸡缸杯、以及葡萄靶杯。
  这些器物中,除天字罐的用途暂且难以确定之外,
  其它斗彩器物都是比较明显的日常饮食用品,
  因此出土数量极多、品种齐全。
  
  

  青花麒麟纹盘,
  高6.5cm,口径34.5cm,足径22.2cm。
  故宫博物院收藏
  
  盘撇口,弧壁,圈足。
  砂底无釉,有褐色斑点,也就是前面说的“糊米底”。
  盘里口饰双弦纹,
  盘心青花双线圈内绘两只奔腾追逐的麒麟及朵云纹。
  盘外壁绘首尾相逐的麒麟,间以朵云纹。
  外口沿楷书“大明成化年制”横行六字款。
  
  这件麒麟纹盘器型大而不失秀美,
  胎釉精细,纹饰舒展豪放,
  为成化青花大器的典型之作,是一件稀有的传世珍品。
  
  

  斗彩缠枝莲纹罐,
  通高8.3cm,口径4.3cm,足径6.5cm。盖口径5.6cm
  故宫博物院藏
  
  罐直口,丰肩,圈足。
  口外有青花双弦纹两道,均填以黄彩。
  肩上以青花绘下覆莲瓣纹一周。
  罐身以青花绘缠枝莲花6朵,茎、叶为绿色。
  胫部绘一周上仰莲瓣纹,
  近足处有黄彩及青花弦纹各一道。
  足内青花楷书“天”字,俗称“天字罐”。
  
  盖平顶,中央青花绘图案式团莲一朵,
  上敷红彩,外环以青花双线,线内填黄彩,
  盖边饰青花卷枝纹一周,近口处亦绘青花双线一道。
  
  此罐造型端庄秀丽,
  色彩鲜艳柔和,
  是明成化时瓷器的典型器。
  
  
  

  怎么退出登录了?
  
  
  斗彩婴戏图杯
  高4.8cm,口径6cm,足径2.7cm。
  故宫博物院藏
  
  杯深式,直口微敞,腹下渐收,圈足。
  杯里口绘青花线纹一条,
  外部通景绘婴戏图:
  天空彩云飘浮,一童双手持线放风筝,
  另一童观看,作欢舞状,其余三童持花为戏,
  空地辅以葵树、芭蕉、桂石、花草等纹饰。
  除青花外,还填以红、绿、赭三彩,
  足内双栏中青花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
  
  斗彩初创于明宣德年间,
  是一种以釉下青花勾线,
  再以釉上彩绘填彩的方法。
  斗彩工艺至成化年间趋于成熟,
  烧制的斗彩瓷也最为精美,
  因使用的是国产平等青料,
  具有呈色稳定、色泽淡雅的特点,
  再加艳丽的釉上色彩,
  使其形成主次分明、交相辉映的艺术格调。
  
  《博物要览》云:
  “若宣窑五彩,深厚堆垛,成窑用色浅深,颇有画意。”
  成化官窑制品常见高足杯、酒杯、盘、碗、罐等小型器物,
  造型玲珑奇秀,胎体细润,彩料精纯,绘画淡雅幽婉。
  此件斗彩婴戏图杯即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此杯造型轻盈秀雅,胎体洁白细腻,
  所绘婴戏纹饰为成化器中少见的题材,愈益珍贵。
  明嘉靖年间有此件器物的仿品。
  
  

  斗彩葡萄纹杯
  口径7.8厘米
  高4.8厘米
  
  北京海淀清代赫舍里氏墓出土,
  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结合的彩瓷工艺,
  釉下青花与釉上诸彩相互斗妍媲美,故称"斗彩"。
  其制作方法是先以青花勾画花纹的轮廓线或部分花纹,
  在高温下第一次烧造,
  然后在青花轮廓线内以红、黄、绿、紫诸彩,
  再经低温二次烧造而成。
  创烧于明宣德时期,至成化时发展为独立的釉色品种。
  
  斗彩瓷以成化时期最为名贵。
  成化皇帝喜爱艺术,尤喜精细小品,
  斗彩瓷正反映出他的艺术品味。
  成化斗彩最有名的便是鸡缸杯和葡萄杯。
  
  此杯外壁绘葡萄、癞瓜、桑椹、竹子等图案,
  绿彩为叶,黄彩为蔓、紫彩为果实,
  色泽浓淡相宜,造型轻盈小巧。
  
  
  
  

  斗彩葡萄纹高足杯
  
  这个各地都有馆藏
  大家不妨比比看
  哪家的最好
  
  

北京故宫藏

  绿茶来了
  (*^__^*)
  
  
  放个小题目上来
  看看斗彩葡萄纹高足杯的真伪
  左边?还是右边?
  
  
  
  

  斗彩鸡缸杯(两件)
  
  故宫博物院藏
  
  高3.3cm、口径8.5cm、底径4.1cm,
  高3.4cm、口径8.3cm、底径4.3cm。
  
  
  

  斗彩海水龙纹“天”字盖罐
  高13.3cm,口径8.7cm,足径11.2cm
  故宫博物院藏
  
  罐短直颈,丰肩,
  肩以下渐收敛,圈足,盖平顶无纽。
  罐外施斗彩纹饰:
  肩部及近足处饰仰覆蕉叶纹,
  腹部饰海水双龙纹,盖顶饰海水龙纹。
  
  此器胎体细腻洁白,釉汁莹润平滑,
  红、绿、黄诸彩搭配,谐调亮丽。
  罐底青花楷书“天”字,故有“天”字罐之称。
  
  
  继续考眼力,这个罐子有什么问题没?
  刚才的问题都答对了
  再接再厉吧
  
  

  绿茶,仔细看
  一定能看出来,(*^__^*)
  
  
  明成化 景德镇窑斗彩鸳鸯卧莲纹碗
  
  高8.3cm 口径18.9cm 底径7.6cm
  
  故宫博物院藏。
  
  这个我喜欢。。。

  成化景德镇窑斗彩葡萄纹杯(两件)
  
  故宫博物院藏
  
  高4.8cm、口径5.5cm、底径2.5cm,
  高4.8cm、口径5.5cm、底径2.4cm。
  
  
  

  斗彩高士杯
  高3.4cm,口径5.9cm,足径2.7cm
  故宫博物院藏
  
  杯敞口,口沿微撇,口下渐敛,浅圈足。
  足内双方栏内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双行六字款。
  杯外壁绘两组斗彩纹饰,
  一为“王羲之爱鹅”,
  一为“俞伯牙携琴访友”,故有“高士杯”之称。
  
  画面中王羲之着红衣,
  临池俯视水中游鹅,
  身后一绿衣童子手捧书卷,
  四周环以垂柳、野花,彩云轻飘。
  另一面俞伯牙服绿衣,
  头扎双髻,稳步前行,
  一红衣书童抱琴相随,
  四周松柏苍翠,野菊丛簇。
  两组画面之设色以釉下青花、釉上红彩及水绿为主,
  略施黄、赭二彩,鲜丽明快。
  
  此杯造型轻巧,画面构图虚实得当,主次分明。
  
  
  

  明成化景德镇窑斗彩宝相纹盖罐
  
  高19.7cm 口径7.9cm 底径8.4cm
  
  故宫博物院藏。

  大家眼力都很强哪
  
  这个罐子的盖子是雍正年配的
  原来的没了
  (*^__^*)

明成化景德镇窑斗彩团花菊蝶纹盖罐
  
  
  高11.1cm 口径5.3cm 底径5.6cm
  故宫博物院藏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