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化瓷器
一个时代的瓷器总有这个时代统治者喜好的烙印
成化瓷器的特色,也正如朱见深这个人的个性
成化青花除了前期官窑瓷有的继续使用苏麻离青料,
笔法也如宣德青花用小笔触,其青花发色浓重,
有浓淡层次和黑褐色结晶斑,与宣德晚期青花非常接近,
并和多数浅淡色调同时并存。
中晚期主要使用江西乐平县产的陂塘青,也称平等青。
色料淘炼精细,含杂质较少,
发色柔和淡雅,蓝中闪灰,
呈色非常稳定、平静,颇有水黑画风格,
与洁白温润的胎釉和纤细的纹饰相衬,分外脱俗。
但往往因釉质肥厚,青花色淡,
而有云遮雾障若隐若现的现象。
尤以底足的青花款色调表现得最为突出。
成化青花线条纤细,多用双勾线条勾勒图案,
然后在图案内进行渲染,双勾线用浓笔,
渲染用淡笔,因而其烧成作品呈色大多浅淡雅致。
成化民窑青花瓷采用平等青料,
青花颜色同样浅淡发灰。
用分水方法渲染,轮廓线大多较粗,
渲染之分浓淡两色,
多为勾勒点染和单线平涂两种方法混合使用。
成化青花瓷大致有下列特征:
1、胎质纯洁细润,胎体轻薄,
迎光透视呈牙白色或肉红色,
如脂似乳,莹润光洁。
釉质肥厚,光洁晶亮,
胎精釉亦精,高穆深雅,同臻其妙。
用手抚摸有玉质感。
2、釉色有偏青及偏白两种,
无论何种釉色,
其器物外底足和器身的釉色一致,
是成化官窑瓷的重要特征之一。
3、青花瓷除早期用苏麻离青,呈色浓翠外,
成化青花瓷器,以淡雅、沉静的色调行于天下。
但往往因釉质肥厚,青花色淡,
而有云遮雾障若隐若现的现象。
尤以底足的青花款色调,表现的最为突出。
青花色调浓重者,相近于宣德晚期,
并和多数浅淡色调,同时并存。
4.斗彩的色彩鲜艳,其中姹紫色泽,
为成化朝朝所创制,亦仅为成化瓷所成功的应用。
5、纹饰线条纤细,多用双线勾勒填色法,填色较淡。
只用平涂,只分浓谈而不分阴阳,无渲染烘托。
绘人物衣着,只绘单色外衣,
无内衣作衬托,故有成窑“一件衣” 的说法。
成化青花以淡雅著称,
用“平等青料”取代“苏泥勃青料”呈色稳定,
发色兰中闪灰青,成化青花与弘治青花相类似,
故有“成弘不分”的说法。
6.成化瓷器釉面,以细润见著,
俗谓“明看成化,清看雍正”。
成化瓷的气泡已彻底改变了宣德的大小不同而疏散的情况,
显得小而密集。
7、成化器足,凡饰有青花双边线很规矩,紧靠圈足底部,
而靠近足跟无釉处,那条圈线,颜色较深重,
上面一条则显清谈,可用这一点来做鉴定参考依据,
“米糊底”也是成化瓷极为明显的特征之一。
8.成化时期瓷器造型庄重圆润,玲珑俊秀,小件居多,
俗称“成化无大器”,但也不是绝对的。
9、成化官窑款,
迄今已发现的仅为“大明成化年制”
及“大明成化年造”六字楷书款。
凡“成化年制”四字及“成化”两字款者大多为伪作。
特别像“成化年制”的黑地绿款则成化朝根本无此制作。
款识字体,挺拔有力,如同出自一人之手。
“大明成化年制”,
“大”字尖圆头高,
“成”字撇硬直到腰,
“制”字上大下小,
“衣”字一横不越刀。
下图为景德镇珠山出土的大量成化官窑落选贡器,
可复原遗物上万件,包括青花、各色彩釉、斗彩等。
遗迹中的斗彩器基本以碗、杯、盘、天字罐为主
其中包括比较有名的高士杯、鸡缸杯、以及葡萄靶杯。
这些器物中,除天字罐的用途暂且难以确定之外,
其它斗彩器物都是比较明显的日常饮食用品,
因此出土数量极多、品种齐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