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地下的世界,说说关于盗墓的杂七杂八

  落花,这故事还有下文啊
  又给扫盲了(*^__^*)
  
  要不是发出来还一直这么以为着
  ------
  
  真的假的?
  去年这人还在当奥运会的火炬手。。
  
  新闻
  新華網哈爾濱7月11日電(記者鄒大鵬 徐宜軍) 上海知青陳健為戰友掃墓39年的事跡“感動中國”,然而他自己對此卻沒有更多感動。“以前是自己感動中國,這次是感動了自己,我一定要手持‘祥雲’護佑在金訓華墓前告慰他的在天之靈!”
  
    奧運火炬傳遞哈爾濱站火炬手陳健說,他不是一個人在奔跑,而是背負著所有知青戰友和那些歷久彌香的北大荒情結。
  
    黑土無言,誓言無聲。聖火在傳遞奧林匹克精神的同時,也傳遞著一份份陳釀的感動,一個個難忘的故事。
  
    1969年8月,在黑龍江省遜克縣插隊的上海知青金訓華為搶救國家財產,跳入洪水不幸犧牲,他的名字在那個時代和雷鋒一樣響亮。當年,與金訓華一同跳入洪水的還有被救起的上海知青陳健,為了感恩,陳健將自己和對戰友的承諾一同留在了北大荒,默默為金訓華掃墓39年,被評為《感動中國》2005年度人物。
  
    “我做的那點事不算啥,從沒想過自己能成為火炬手!”陳健說,他當初報名隻是試一下,因為參與百年奧運,對每個人來說都是莫大的幸福。當得知自己當選火炬手后,他激動得徹夜未眠,比“感動中國”還要自豪,因為自己這輩子也就這一次了,真的感動了自己。
  
    陳健告訴記者,許多知青都給他發來了短信,他這次傳遞火炬是代表大家,再次點燃那激情燃燒的歲月,重溫那無悔的青春。“我會手持火炬到金訓華的墓地去看看,我們一同和火炬合影留念!”陳健傳遞完火炬后說。
  
  抽空来发帖,上一则朱标墓的探索发现
  
  明朱元璋长子朱标曾被立为太子,
  可惜未登基便英年早逝。
  朱元璋诏令将朱标葬于孝陵之东,后世称东陵。
  历经六百年沧桑,东陵早已湮没无闻。
  多年来,文物部门对东陵实施全面的考古勘探,
  初步探明东陵陵寝所在和建筑格局。  
  
    设27228个探测点不见“芳踪”   
  江苏省地震工程研究院的专家张治天说,
  为了寻找东陵太子墓,专家根据太子殿的遗址确定初步探测区,
  共完成了实际物理探测点数27228个,
  南自太子殿北后墙起、连续向北至紫霞湖西南侧小山顶,
  实测总面积达20150平方米。
     
  探测区布满了杂草、灌木、竹子,还有樟、松、栗等树木,
  另外地面上许多杂乱的壕沟,给探测都带来了不少麻烦。
  就说竹林吧,密密匝匝,时不时阻碍探测通行,
  专家就用绳子像农村扎稻草一样把竹子扎成一蔟一簇的,
  或头朝前,或屁股朝前,艰难穿行。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测,
  在实测区内一些杂乱的地面壕沟和建筑废墟外,
  根本没有发现太子墓的踪影。
  此时的探测点已经离开太子殿180米,
  难道搞错了,专家们陷入困惑中……  
  
    和冬泳爱好者发生冲突   
  冬日的明孝陵枯草遍野,万树落叶,正适合专家探测。   
  由于在20150平方米的探测区内毫无斩获,
  专家决定继续向北挺进。
  江苏省地震局测量队首先进行测区放样,
  以保证测网定位准确。
  实际探测全部采用高精度、
  全自动氦光泵磁力仪。
  对重点异常的高程确定和埋深的推断,
  用上了美国提供的高级卫星定位仪,
  一些验证探测采用江苏省工程物理勘察院提供的美国GSSI公司SZR-2型探地雷达。
    
  专家告诉记者,
  终于在太子殿北边300多米远的紫霞湖西南小山顶发现了东陵太子墓!   
  这是一个南北方向、长约20米、宽约10米、
  距地表20-25米的方形墓葬。
  在墓葬的西侧,一条向西延伸,
  宽约25米、长近200米的通道也被探明。
  通道的西侧终端一直到了距明孝陵地宫入口近50米的地方,
  终端是一个面积约12×4米的实型地下构筑体。
    
  在紫霞湖进行探测时,一群冬泳爱好者正在进行冬泳训练,
  探测专家的到来引起了他们的不满。
  他们先是阻挠探测,进而和专家们争吵起来,
  “真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专家哭笑不得地告诉他们,测量队是在搞科学探测,
  请大家见谅点。
    
    东陵探测创造多项纪录   
  见到记者,张治天专家多次重复这样一句话:
  “东陵太子墓的探测完全是凭着大家对考古工作的浓厚兴趣,
  以及业务研究的执著追求,要耐得住寂寞。”
    
  探测时间长:
  对东陵太子墓的探测在明孝陵探测之前就已经开始了,
  而最终确认在2001年2月,在明孝陵之后。
  1997年,考古工作者开始对明孝陵进行探测,
  在此之前东陵区域已经进行了断断续续场地适应性探测,
  直至东陵“现身”。
    
  探测面积大:明孝陵的探测范围仅仅限于宝城范围内,
  而对东陵的探测,南起太子殿,北至紫霞湖,西自明孝陵墙,
  东到碑院东水沟,实测总面积达50000平方米以上,
  仅次于孙权墓的探测。   
  
  无参照标志:明孝陵的探测,
  依靠宝城的宝顶可推断地宫就在其南,
  而对东陵太子墓来说,地面上没有任何有价值的参照物,
  相反,地表唯一的建筑太子殿,实际起了误导作用。
  因为按照常规,
  专家对太子殿以北的山坡300×180米的范围内进行了详细的探测,结果没有发现任何有价值的埋藏物。
    
  结果太吃惊:经过实测资料的认真分析和推断,
  东陵与明孝陵共用一个施工作业面,
  施工的通道完全共享,因为这两个陵寝有共同的作业时间。
  另外,东陵太子墓的墓道西侧为“明挖”,东侧是“暗道”,
  半明半暗,一反常态。
  同时,其与太子殿等地面建筑物无直接关系。   
  应该说,东陵太子墓的探明,
  为明孝陵的诸多谜团作出了释疑。
  
  
  明太子陵东陵图片

  明东陵很清静,绿化好,看着很养眼

  明朝遗留下来的泄洪设施

  关于孙权墓
  
  大家对孙权的墓址在中山门外的梅花山(即孙陵岗)
  这一说法则深信不疑。
  大概是南京民间有这样的传说:
  “当年朱元璋自己选择墓址时,
  他的一些臣子提出,墓址离孙权的孙陵岗太近,
  是不是把孙权陵墓迁走?
  朱元璋说:孙权继承父兄大业,雄踞江东,
  与蜀魏形成三足鼎立,算得是个英雄。
  就留下他为我看守墓道吧。”
  
  传说与实地勘察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
  近年来,省市文物考古界也有人提出:
  孙权墓不在梅花山,很可能在梅花山西南边数里外的卫岗后边。
  这是因为,明定都南京后,为建宫殿群,
  曾下旨召数万民工挖去朝阳门(今中山门)外几座小山丘,
  填平城内燕雀湖的一部分。这一工程进行三年,
  平掉孙陵岗附近几座山丘,孙陵岗地方也被掘掉不少,
  未见有孙权墓穴。
  
  清咸丰年间,清军围攻南京,与守城的太平军在孙陵岗一带多次激战。
  在岗上岗下掘深壕、建炮垒,均未见到孙权墓穴。
  1945年,汪伪傀儡政权为大汉奸汪精卫在孙陵岗建墓道,
  出动工兵部队在岗上多处打孔、掘坑,也未见孙权墓穴,
  也无孙吴时代的古币等文物出土。
  
  抗战胜利后,南京光复,
  1946年初,工兵副司令马崇六奉国民政府军委会之命,
  出动一营工兵用炸药炸开汪逆坟墓,掘出其尸骨,
  移送往南京城西清凉山火葬场火化。
  骨灰后来被其子汪孟晋领走,移葬何地则不太清楚。
  倒是在这之前的1929年,
  南京政府决定在中山门外卫岗上建立中央军官学校高级官邸区,
  规划中建别墅四十幢,皆为二层小洋楼,
  另建礼堂一幢及警卫营区、生活区和水塔等配套设施,
  拨出巨款,公开招标。
  结果由上海姚新记营造厂中标承建,
  因工程浩大,姚新记营造厂又将这一工程部分转包给南京菊华营造厂等三家中型营造厂。
  其中的菊华营造厂老板翁存林是宁波人。
  他的施工队伍大多来自浙江宁波。
  水塔及防空地下室由其主建,
  建设中砍伐去卫岗东边
  (这儿高约20米,与孙陵岗遥相对峙,相距不过400余米)
  大片野生树林,平毁去千余荒坟野冢以开展基建施工。
  在挖沟掘深坑时发现了不少古砖,
  经当时中央研究所考古专家李济等鉴定,
  这些砖,不是汉砖,也不是晋砖,更不是明砖。
  砖体长一寸一尺,高半尺左右,
  砖侧刻印有太阳和日光四射的微凸出的图案,
  边侧有云纹。据一位专家说。
  这些古砖正是东吴赤乌13年烧制
  (赤乌是年号,孙权晚年用过十余年,
  他恰好死于赤乌13年,即公元250年)。
  
  在我国古代,赤乌也是太阳的别称,
  再参照《景定建康志》等史籍记载,
  推测这儿可能便是久已湮没的孙权墓遗址。
  但不排除是东吴某一宗室贵族或身居显位者的墓道。
  读者们或许会发问,既有此说,
  何不出动人力和挖掘机将那儿土地向下挖掘以弄清真相?
  但事情并非这么简单,
  因卫岗在抗战胜利后改为国民党中央陆军大学校区之一部分,
  蒋介石亦常住这儿。
  解放后这儿辟为华东军区军官子弟学校,
  寄宿生千余人,为军事管理区。
  1959年该校因涉特殊化被中央军委下令撤销,
  另改为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歌舞团等单位驻地。
  同为军事管理区。
  1965年,这儿连同中山陵园都被国务院划定为特别保护区,
  一直延续至今。在这一范围进行施工及拆迁均须获得批准。
  这就使得文物部门任何试掘计划成为不可能,
  大家不能不慎之又慎。
  其实地下古陵寝特多的南京类似的事例太多了。
  如据文物专家考证明朝中山王徐达的墓道极可能就在太平门外三公里某山丘下。
  但因那儿早在70年代就建起4幢大楼,
  这就使得试掘无从开展,计划束之高阁,成一憾事。
  但我们相信,总有一天会把孙权墓的位置搞清楚的。
  

  小令在平遥了啊,那边雪停了没?
  出门旅行的话,还是时间最难得
  花费倒是真的可以丰俭由人
  所以很羡慕老师这个职业
  有好长的假期啊,,,还是寒暑都有
  实在太幸福了
  
  
  恭喜小令,难得到了,不去太可惜了
  。。。。好想看你的图片啊,(*^__^*)
  
  对了,有对书法感兴趣的同学
  可以给我发邮件
  我有本书法版的《增广贤文》电子书
  可以和大家分享
  
  
  绿茶病了,我家人也病了
  希望大家都快点好吧
  
  不能更新继续明朝的部分
  贴一篇以前的旧文
  有同学喜欢就继续
  没有就跳过吧
  是唐人笔记里的故事
  
  希望会有同学喜欢
  (*^__^*)
  
  
  一个关于老虎的秘密
  虎魄琥珀
  
  在荆州的陟屺寺,
  有一名僧人
  法号那照
  
  那照尤其擅长射箭
  所以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
  甚至可以在暗夜之中
  根据野兽的目光
  来辨别是什么动物
  
  他这样告诉大家
  在黑夜里
  凡是眼睛发出的光亮长而摇动的
  必定是鹿
  贴近地面
  而又时而亮时而灭的
  必定是野兔
  低而完全不动的,
  必定是虎
  
  那照继续介绍说
  暗夜中与虎搏斗
  人很有可能会看到三个老虎向你扑过来
  这是由于
  老虎速度猛疾
  距离太近
  会眼花缭乱的缘故
  只需刺杀中间那只即可
  那便是老虎的真身了
  
  老虎死后
  “虎威”会深入地下
  而得到“虎威”可辟各种邪魔
  
  “虎威”可以如何获取呢
  在老虎死的时候
  它的脑袋往往是枕于地面上
  眼睛向着地面
  一定要记住那个地方
  
  等到完全没有月亮的夜里
  前来挖掘
  在两尺左右深的地里
  必定会挖出一块
  状如琥珀的黄玉石
  它是老虎的目光凝结的产物
  
  当然
  如果挖掘的时候
  周围有老虎的吼叫声
  不要害怕哦
  那是老虎的魂魄而已。。。。
  ------
  在遥远的唐代
  白衣飘飘的僧人
  在暗夜之中
  寂静山林里
  挖掘虎魄凝结而成的琥珀
  美丽的黄色玉石
  。。。。
  是诗意还是恐怖
  就是见仁见智了
  虎若不伤人
  人又何必射虎
  这种用生命凝结的美丽
  还是不要也罢
  (怎么大和尚一点慈悲心也无呢)
  
  十几岁读的时候
  心情好兴奋激动
  很想穿越时空
  去那个可以狩猎的时代
  去看看有没有
  真的“琥珀”?
  
  
  现在动物园的老虎自然死亡
  不知道可不可以
  溜进去挖地看看
  有没有虎魄?
  
  不过
  现在的老虎大都养尊处优到老死
  牙也掉得差不多了
  眼睛也老花,青光,白内障了
  那还能有“虎威”么
  严重怀疑!!!
  

  金缕鞋
  
  南方人传说
  在秦汉之前
  有个姓吴的洞主
  当地人都叫他吴洞
  在他身上发生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这个吴洞身家丰厚
  有妻有女本来很幸福
  可惜不久小三加入
  接着好人命不长
  贤惠的老婆不幸早夭
  留下一个女儿叫做叶限
  
  叶限从小温柔贤惠
  能用金线织出华美的衣裳
  吴洞非常宠爱她
  然而叶限实在是命苦到一定级别了
  过了不久,老爹吴洞也死了
  叶限于是被后母小妈抚养
  
  后母可以想象是多么厌憎她了
  不是让她到危险的高山上砍柴
  就是去深深的水潭边打水
  
  有次打水的时候
  叶限得到一尾鱼
  两寸来长
  红色的脊鳍
  金色的眼睛(真漂亮呀)
  叶限非常喜欢
  就小心地把鱼喂养在自己的铜盆里
  鱼长得很快
  几乎每天都能看出变化来
  很快盆里就容不下了
  换了几次盆都住不下了
  
  叶限只好把它放到院子后面的池塘里
  每天都把节省出的一些饭食投进去
  这只鱼只有在叶限过去的时候
  就会游到岸边
  露出头来
  其他人过去就沉在水底(鱼儿好有灵性哦)
  
  她后母察觉了这件事
  每次到池塘边偷看
  总是见不到鱼
  就骗叶限说:
  “你最近累了吧,我为你做了件新衣裳。”
  于是脱下她的旧衣服藏了起来(狡猾的坏人,单纯的孩子)
  然后又让她到
  很远的一个泉眼那里去打水
  来回有上百里路
  
  后母等她走了以后
  穿上叶限的旧衣服
  拿了把锋利的快刀
  慢慢走到池塘边上
  低声呼唤
  那鱼儿不知情浮了上来
  就立刻被她砍死了
  鱼已经长到一丈多长
  (这么大快赶上鲨鱼了,
  怎么那么容易被砍死呢,奇怪)
  身上的鳞片像小孩的手掌一般大小
  后母把鱼烹饪了
  吃的人都说从未尝过这么好吃鲜美的鱼肉
  吃剩下的鱼骨后母藏在了粪窖里
  
  到了第二天
  叶限才回来
  她带着吃的到池塘边上
  可怎么也见不到鱼了
  于是跑到旷野之中
  大放悲声哭泣不止
  
  忽然有人披散着头发
  穿着粗布衣服从天而降
  告诉她:
  “别哭了,
  你的鱼被你母亲砍死吃掉了
  骨头扔在粪坑里
  你回去把骨头取出来藏好
  需要什么只管向它祈祷
  都可以如愿的。”
  
  叶限于是照着做了
  果然吃的穿的
  想要什么都能够得到
  
  到了洞节的时候
  后母带着她自己的女儿去
  让叶限在家里看守门户
  叶限也很想去
  就等她们走远了
  穿上翠鸟羽毛编纺的衣服
  金丝线做成的鞋子跟着去了
  (大家隐约猜到后面的故事了么。。)
  
  后母的女儿在节上看见了叶限
  就告诉她母亲:
  “那个人很像姊姊。”
  后母看了也很怀疑
  叶限察觉出来
  匆匆忙忙地赶回去
  慌乱之中遗失了一只鞋子
  被洞人捡到了
  
  后母从节上回去
  看见叶限正靠着院子里的树睡觉
  也就不再怀疑了
  (不是做特务的材料,没警觉性)
  
  吴姓的这个洞临近海边
  不远的地方有个很大的海岛
  岛上有个叫做陀汗的国家
  兵力强盛
  统治着附近几十个海岛
  面积达到几千海里
  
  洞人把那只金缕鞋卖给他们
  买的人认为是奇异的东西
  就把它献给了王
  王让左右下人穿上去试试
  就没有一个穿得合适的
  于是下令全国所有的妇人都来穿上试一下
  还是没有合适的
  那鞋子轻得像羽毛
  踩在石头上也没有声音
  陀汗国王认为鞋子是通过不正当的方法得来的
  于是抓到卖鞋的那位洞人
  拷打他
  知道是在洞里过节的时候捡到的
  
  国王就认为是谁丢在路边的
  于是到此洞的各户人家搜查同样的鞋子
  很快就在后母家里找到了
  陀汗王让家里的人挨个穿上试
  只有叶限穿得非常合适
  然后叶限又穿上翠羽衣
  两只鞋子都穿上
  
  王见了
  认为是天上的仙女
  叶限把所有的事都说给王
  陀汗王带着叶限和鱼骨回去了
  而后母和她的女儿都被飞石打死了
  洞里的人可怜她们
  就挖了个石坑埋起来
  叫做懊女冢
  
  后来
  当地人想生女儿时
  就会对着这个坟冢祈求
  非常灵验
  
  王把叶限带回国后
  封为后
  两人过得很幸福
  有一年
  王起了贪念
  求鱼骨给他宝玉
  得到无数珠宝
  
  结果第二年
  再求鱼骨
  什么也得不到了(戒贪哪)
  王就把鱼骨和那些求来的珠宝
  一起埋到了海边
  打算以后需要的时候再起用
  
  后来
  陀汗国有叛军作乱
  国王决定动用珠宝
  结果一晚上的时间
  埋藏宝藏的地方就被海潮吞没了
  
  故事说完了
  大家是不是觉得似曾相识呢
  没错,就是灰姑娘的故事
  可是我们这个故事出自唐人笔记小说
  比西方的那个早了九百年
  英语Cinderella在格林童话德语原文中是Aschenbr de,
  Aschenbr意为“灰”,即英语Ashes,
  盎格鲁萨克逊文Aescen,又梵文Asan。
  而唐人笔记中的姑娘叫叶限,广西人
  按照当地的方言发音,是非常像Aschen的
  所以有很多专家认为所谓“叶限”显然是Aschen或Asan的音译。
  ,,,
  可我倒是认为,为什么就不能是我们传出去的故事呢?
  分明就是我们的早,好伐?
  
  同学们认为呢?广西的同学
  有多少知道这个传说呢?
  
  
  

灰姑娘和王子

  如花
  
  专家不听我们的
  -----
  
  
  
  来晚了
  。。。
  今天出太阳了
  希望生病的人们快点好起来!
  
  
  来晚了
  。。。
  今天出太阳了
  希望生病的人们快点好起来!
  
  
  lorine 什么四亿?我也没看懂。。。
  
  
  verycs 
  
  意见看到了
  只是这样一件事,还需要很多精力和时间才能完成呢
  其实你说的,也正是我想的
  我会努力的,做有意义的事也是最快乐的事
  (*^__^*)
  
  
  西瓜混社会 
  
  爱护眼睛,每天做眼保健操
  看一会转一圈休息一下
  
  抽空来发旧故事
  
  
  你的影子
  
  大家有关注过自己的影子么
  应该没有特别感兴趣吧
  (最多是小时候
  玩过踩影子的游戏)
  可是
  对于生活在唐朝一个
  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的读书人来说
  影子里就有包含了
  更多神秘的意味
  ----
  当时有一个叫王山人的读书人
  就有这么一项独门绝技
  非常擅于辨别人的影子
  可以从人的影子的变化中
  看出吉凶祸福来
  (真神,人家相面,他只相影子就可以了)
  关于影子的学问
  他是这样告诉大家的
  ---
  ----
  要想通过影子
  了解到人的吉凶祸福
  就要在本命日的五更时分
  来点灯观察
  (本命日呢,
  就是同生日那天干支相同的日子)
  然后,他继续说
  “在灯下,
  若是人的影子越深
  那么这影子的主人
  以后就越尊贵,越长寿
  相反
  如果影子浅
  则预示了不详之兆
  所以呢
  古人是很忌讳在河边
  井边乃至浴盆边转悠”
  
  原因就是在水中照出的影子
  一定是很浅的
  蠼螋、短狐、踏影蛊
  这三种神秘的动物
  一旦踏到或击中人的影子上
  其人必死获得怪异之病
  而当时还有
  针灸影子来治病的做法(不信)
  
  名词解释:
  介绍一下
  那三种
  神秘的虫虫
  之一
  蠼螋
  一种昆虫,并不常见
  它身体狭长,带触角
  尾巴上有弯刀形状的夹子
  喜欢躲在潮湿或阴暗的角落
  习性是昼伏夜出
  趋光飞行
  其实它们是很可爱的小昆虫
  遇到骚扰不仅不会主动攻击对方
  还会装死然后逃命呢
  
  之二
  短狐
  即传说中的蜮
  形状如龟
  但只有三只脚
  生活在近水中
  习惯于口中含沙喷射
  袭击水边路过的行人
  即使击中人的影子
  人也得怪病
  成语“含沙射影”说的就是这位了
  据《玄中记》所载
  “去人二三步即射,
  人中,十人六七人死”
  
  之三
  踏影蛊
  在各种奇幻的巫术中
  蛊术显得是恐怖和神秘
  什么是蛊呢
  蛊并非固有的物种
  而是人工培育和饲养
  出来的一种剧毒之虫
  
  传说中蛊是这样养成的
  于暗室之中埋一大缸
  于五月(古代的凶月)
  捕捉蟾蜍、蜈蚣、蝎子、
  蛇和蜘蛛等等
  有毒的爬虫
  把它们置于缸内
  然后盖上盖子
  贴上封条
  叫它们互相吞食、蛰咬
  等过了足足一年之后
  再打开封条和盖子
  再看。。。
  在此之前
  这一年里的每一天
  饲养者都要进行秘密祈祷(做坏事还祈祷?)
  但必须严格保密
  不可为外人所知
  再打开盖子后
  会有一物飞舞而出(可怕)
  
  此物正是
  最后存活下来的那只毒虫
  但此时它已是世间最恐怖的蛊了
  关于蛊什么样子
  不得而知(也不想知,不想看)
  是个神秘的存在
  只有一点可以确定
  那就是这蛊带有剧毒
  
  不过
  按照古人的说法
  它不会伤害主人
  而是非常听命于主人
  帮助主人去做事
  任务完成后
  依旧老老实实地
  呆在它该在的地方
  蛊为世间毒王
  
  关于养蛊杀人的故事
  最早是在魏晋南北朝
  顾野王在其《舆地志》里这样记叙:
  “江南数郡有畜蛊者,
  主人行之以杀人,
  行饮食中,人不觉也。”
  这里所说的踏影蛊
  是蛊的一种
  流传于唐宋
  当时民间相信
  如果人的影子被它踩上
  那么其人必遇凶险。。
  ---
  
  关于影子,先说到这里了
  会有同学尝试在本命日观察自己的影子么?
  
  

谁的影子?

  三中神秘的虫虫
  蠼螋
  短狐
  踏影蛊
  
  
  
  
  

  蠼螋(拼音:qúsǒu,音:渠叟)
  
  蛊的照片是闽南金蚕蛊
  凑数勿拍,欢迎能者补充修正
  
  
  谢谢琉璃瓦补充的楚王影子的照片
  很合今天的主题啊
  影子,影子
  -----
  
  
  
  
  来更一个
  
  
  继续旧故事
  
  意淫的“杯具”
  
  在唐人的笔记小说里
  也有不少关于古印度的故事
  因为,当时好道爱佛之人颇多
  所以读书人们功课之余也好八卦
  于是搜罗了好多趣闻
  下面,
  我就来讲一个意淫引起的“杯具”
  
  ----
  在乾陀国
  曾经有个神勇多谋的国王
  大号叫做伽当
  他讨伐袭击各国
  所到之处一片白旗
  (果然是一派盖世英雄的风范)
  
  到达五天竺国时
  得到上等的细緤衣两条
  (细緤就是高昌棉布,
  估计是我们大唐的外贸产品了)
  于是自己留下一条
  另一条给了宠爱的妃子
  要说这国王还真儿女情长
  有什么好东西也忘不了和心爱的女人分享
  这妃子自然十分高兴了
  立刻穿上那条緤衣来拜见伽当王
  
  这位大王见妃子穿的緤衣
  正当胸前乳上有郁金香色的手印
  非常惊恐
  问妃子说:
  “你忽然穿这带手印的衣服是怎么回事呢?”
  妃子说
  “是前些日子国王赐的緤衣”
  国王大怒,不生气才是见鬼咧
  马上找到藏臣质问缘由
  
  这藏臣也冤枉啊,马上回报大王
  细细说明因果
  “緤上原有这手印,
  不是我的过错,原本就有的。”
  
  国王对这个答案显然不能满意
  必须一查到底,
  于是又抓来商人询问
  商人说
  “天竺国的国王叫娑陀婆恨王,
  他一向有个愿望:
  要把每年百姓上交的细緤,
  都重叠着放成一堆。
  然后把手染上郁金香染料,
  印到緤上。
  即使有千万层緤,
  手印也能立刻印透。
  这男的穿上它,手印就在背上。
  要是女的穿上它,手印就在乳上”
  (真是无聊透顶的找死流氓愿望)
  
  国王就命令近侍穿上它,
  果然像商人说的那样,
  手印赫然在背。
  国王于是敲着宝剑说:
  “我如果不用这把剑,
  砍下娑陀婆恨王的手脚,
  就无法睡觉吃饭!”
  
  于是派遣使者到南天竺
  索要娑陀婆恨王的手脚
  (这样要,人家要是给了才是有病呢)
  使者到了那里,
  娑陀婆恨王与群臣立马恐慌了
  知道这国王的本事啊
  只好连忙撒谎道:
  “我国虽然有个国王叫娑陀婆恨。
  但那只是个虚名,
  其实我们根本就没有王,
  只不过有个用金子做成王的像,
  摆在殿上。所有的事情都是大臣说了算。”
  (这谎撒得毫无水准,当人智商为负数啊
  还不如说按上手印是开光,赐福众生。。。
  倒是还比这个经忽悠)
  
  伽当王哪会信他们的鬼话
  信了就不是智勇双全的王了
  那就是缺心眼的傻瓜
  伽当王明显不是傻瓜
  而且脾气很暴躁
  
  于是带领象、马、兵讨伐天竺国
  要说天竺国,那还真叫身段灵活
  大臣们马上把国王隐藏在地窖中
  接着铸了一个金人
  来迎接伽当王
  (多聪明的主意啊,看人家是不是买账吧)
  
  伽当王知道他们在搞鬼,
  于是施展自己的神力。
  一刀砍断了那金人的手脚
  娑陀婆恨王当时正躲藏在地窖中
  手脚居然全都自己掉了下来
  (好可怕。。)
  ----
  ----
  教训是惨痛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无意义的意淫并附之以无聊的行动
  后果,那是相当的“杯具”
  
  

这是吐鲁番出土的高昌时期的暗花织物,当年的国王用的可不是这个,不过同一时期,(*^__^*)

  说到印度,
  还让我想到另外一个故事
  严格的说,这是一段史实
  尽管他传奇得比任何好莱坞的电影还了得
  可真真正正就是一段历史
  
  贞观年间,有个外交官名叫王玄策
  在李世民麾下的能臣武将实在太多
  因此这个王玄策显得并不那么显眼
  在不短的一段时间里
  此人只是一个县令,后来才升任长史
  而命运给了他一个创造奇迹的机会
  出使印度
  
  当时的印度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还四分五裂
  不过后来最强大的中印度统一了北部建立了摩揭陀帝国,
  并很快与唐朝建立了友好关系。
  建交总是要有使臣
  于是公元647年,
  李世民命王玄策为正使、蒋师仁为副使一行30人出使西域。
  这一路走下来,建交,会会松赞干布,探探文成公主
  本来这是一趟有爱的和平之旅
  万万没有想到,印度在当时发生了一场政变
  
  纂位的新王阿罗顺那听说大唐使节入境,
  偷偷派了2000人马半路伏击,
  结果是很惨烈的,由于并不是职业军人
  外加遭遇偷袭,大唐的队伍几乎全部战死
  只有王玄策、蒋师仁幸免于难,而王玄策被擒扣押。
  
  要说大唐那还真是人才济济
  王玄策、蒋师仁找到个机会就成功越狱了,
  并且立下誓言要灭绝印度,
  以告慰无辜枉死的使团人员在天之灵
  口号总是容易的,要想实现却是困难重重
  一般人的想法肯定是,我们大唐国力正盛、
  回国禀报大王,不愁不能报仇雪恨
  可王玄策这人还真不是一般人
  第一他敢想
  第二他敢做
  很快制定好了复仇计划
  总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可我们王玄策报仇
  那是转眼就来。
  
  于是带着蒋师仁策马北上,
  渡过甘第斯河和辛都斯坦平原,
  以喜马拉雅山脉为目标,一路来到了尼泊尔。
  来尼泊尔干什么呢?空手套军队
  报仇总不能两个人扛着家伙就上吧
  也要有人,可别人凭什么听你的呢
  这就是王玄策的本事了
  
  在尼泊尔,王玄策与尼泊尔王谈判,
  以吐蕃王松赞干布的名义,向尼泊尔借得7000骑兵,
  同时还檄召临近处各大唐藩属国,
  外加吐蕃松赞干布派来了1200名精锐骑兵,
  就这样人马总数就差不多接近万人。
  自命为总管、命蒋师仁为先锋,
  一路杀向印度
  
  要说当时的印度也不是省油的灯
  不然也没有实力统一北方了
  他们有什么杀手锏呢?
  大象,骑着大象的军队。
  
  如果只是招呼国内那些兵将,大象兵确实够用了
  可是遇到我们中原的“谋士”,根本不算什么
  就在北印度茶博和罗城外,
  王玄策用“火牛阵”一仗打下来就击溃印度数万象军。
  
  阿罗顺那大惊,害怕了,严防死守,躲在城中不出来,
  我大唐还怕你守城啊?从三国打到唐初
  什么样的兵法,阵法没见过
  王玄策拿出唐军攻城的各种手段
   ——云梯、抛石车、火攻,狠狠的攻了他们一个月。
  
  一个月后茶博和罗城兵溃城破,
  王玄策一路追来,斩杀印度兵将三千,
  印度兵将落水溺毙者超一万,
  被俘一万一千,阿罗顺那逃回中印度。
  (和大家复习下,其实王玄策手上只有不到一万的人马)
  
  这仗打到这份上该收手了吧
  可王玄策不,他相信除恶务尽,
  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酷
  于是王玄策长驱直入攻下中印度,
  而印度兵将与唐军(其实都是借的兵)一接触便溃不成军,
  最后打得称雄一时独霸北方的阿罗顺那弃国投奔东印度,
  求得东印度王尸鸠摩援兵,
  接着再招集散兵残将准备反攻唐军。
  
  王玄策、师仁设分兵用计引阿罗顺那上钩,
  一举全歼阿罗顺那残部,
  活捉了阿罗顺那,余众尽坑杀。
  最后,阿罗顺那妻子拥兵数万据守的朝乾托卫城
  也被蒋师仁攻破,远近城邑望风而降,中印度灭亡!
  
  由于东印度曾经援助阿罗顺那,
  王玄策准备顺势再亡东印度。
  尸鸠摩吓得魂飞魄散,忙送牛马万头,
  弓刀缨络财宝若干,向大唐谢罪,
  表示臣服大唐帝国,王玄策这才罢兵回朝述职,
  同时将阿罗顺那披枷带锁押回长安。
  李世民闻讯大喜,下诏封赏王玄策,授散朝大夫。
  
  一个曾经的县令,一个国家的外交官
  在遭遇飞来横祸的情况下,不气馁,不等待,不畏惧
  用出奇谋,借兵数千人,杀敌数万,俘虏数万
  他用事实向敢于挑衅者宣告
  犯我大唐者,虽远必诛!
  无法描绘读到这段历史的心潮澎湃
  那是一个怎样传奇的时代
  (可恨,我们的历史书里,
  为了和印度的友好关系
  竟然只字不提这场惊心动魄的战役,深憾!)
  
  狂爱唐朝的日本人却熟知这段历史
  田中芳树甚至以这段历史为背景写了一本书
  书名叫做《天竺热风录》
  用异国的文字记录下大唐曾经的一段传奇
  
  其实王玄策本人也写了本书
  名字叫《中天竺行记》
  可惜,现在已然散失不存了
  
  
  
  

火牛阵打破大象兵

  爱红姐姐来了啊
  是好冷,早点睡吧
  最近生病的人好多
  我们家就有两个
  希望快点好起来
  
  晚安,(*^__^*)
  
  
  早起来报到
  
  
  
  绿茶要多喝水啊
  输液完赶紧回家
  人多的地方千万别多呆
  交叉感染可不是玩的
  最近天气有点诡异
  要注意身体!
  
  
  lovevinegar 
  
  关于佘家守墓的事情
  被迫动迁时2002年
  有说为了修葺袁祠也有说是因北京市政道路修缮,
  结果就是不得不泪别守护了三百多年的墓
  更不幸的是2003年佘幼芝之子焦平南下为袁崇焕守衣冠冢,
  途中车祸身亡,佘家夫妇老年丧子,
  仍坚持将他儿子焦平的骨灰送到袁崇焕纪念园,
  又有一位佘家的后人安葬在袁将军的墓旁,永远地陪伴着将军。
  。。。。
  有段佘奶奶的视频
  http://www.tudou.com/v/j7e5XtA71yw
  
  
  绿茶,刚好别吃得太油
  先清淡点,好得快
  ------
  -----
  关于佘家守墓的故事
  在这里补充完整
  
   1952年,北京市议迁城内墓地。在佘幼芝伯父的请求之下,叶恭绰、柳亚子、李济深、章士钊四位著名人士联名上书毛泽东主席,希望将袁崇焕祠墓“特予保全,并加崇饰,以资观感”。毛泽东主席批示北京市彭真市长,同意袁崇焕祠墓“应予保存”。因此,袁崇焕祠墓不但未迁,北京市政府还拨款修饰。但是,好景不长。1955年,崇文区在袁祠旁建59中学,征用了佘家的住宅,但为了守墓,佘家人没有搬去住政府安排的楼房,佘幼芝随母亲搬进了从前的羊圈,2002年搬到金鱼池小区之前佘幼芝就一直住在由羊圈改造成的二十平方米的房间里。1964年,佘幼芝就在这间房里结了婚。
  
    “文革”期间,有人说袁墓里有黄金,因此袁墓被挖开,墓碑被推倒。佘义士的墓碑也被一个工地拿去做了台阶。为了安全起见,佘家烧掉了几乎全部的祖上留下的物品和照片。佘幼芝的堂兄一家搬离佘家院,袁祠里住进了造反派。”焦立江说起往事,深感痛心。
  
    谁知佘家心中情
  
    其实,守墓的职责本不是落在佘幼芝的肩上。“文革”中,佘幼芝的堂兄一家搬走,从此杳无音信。1970年,佘幼芝母亲病逝,为袁崇焕守墓的使命就落在了佘幼芝身上,“文革”结束后,佘幼芝决定不惜代价,恢复祖先守墓的事业。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佘幼芝到处奔走并写信给北京市委宣传部、市政府、市政协、市文物工作队和崇文区有关部门,呼吁恢复和保护袁墓祠。1984年,袁崇焕墓和祠被定为北京市市级保护文物。但就在这一年,59中学为了扩大校园面积,提议把袁墓袁祠的相关文物,都迁到龙潭湖公园里的袁崇焕庙里,听到这个消息后,佘幼芝急得彻夜难眠。不过幸运的是,在佘幼芝的努力之下,政府否决了59中的提议,袁崇焕墓和祠原地不动。
  
    焦立江曾经因为妻子的“执着”,与她闹得不可开交。“以前我也不清楚袁崇焕是什么人,看见她不顾家地东奔西跑的,我也气呀。”这个老实的山东老汉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两人结婚生育两个孩子以后,佘幼芝仍旧不落家地在外面为保护袁墓祠忙活,有的时候还忘记了给孩子做饭吃。更让焦立江生气的是,他俩结婚后一直住在二十平米的羊圈改成的房子里,不但离焦立江工作的小学极远,而且排水不畅,阴雨天房子里还长蘑菇。再加上旁边中学的食堂的鼓风机正对着他们家窗户,油烟熏得一家人睁不开眼。有一次老焦眼睛被熏,疼得半夜起来摸到医院去看病。老焦极其渴望换间房子住。本来一家人有很多次机会换更大更好的房,但是佘幼芝说什么都不肯。焦立江觉得妻子不可理喻,两口子吵吵闹闹,最后连离婚分家的清单都写了。
  
    外面人也认为佘幼芝的脑子有问题。“袁崇焕为你开工资吗?人家守金子,你守黄土!”面对丈夫的埋怨和外人的嘲笑,佘幼芝觉得非常痛苦,为此她写了一首诗表达了心中的酸楚:“十年浩劫掘忠魂,盼党重接墓中人,袁帅舍死保北京,英雄事迹传美名,独守陵园思哀情,代代相传元素(袁崇焕字)情,苦守陵园三百载,谁知佘家心中情。”
  
    “当时读到‘谁知佘家心中情’时,我的眼泪都快掉出来了,我理解了,原来她的心情那么痛苦。她心中只有两个字:忠义。”焦立江开始理解妻子的苦衷。
  
    功夫不负苦心人。在佘幼芝的呼吁下,1984年,袁墓祠被定为北京市市级保护文物。1990年,袁崇焕的墓碑重新立了起来。1992年清明,政府投资5万元修复了袁崇焕墓园。
  
    生死相伴袁将军墓
  
    2002年,北京有关文物部门为了进一步保护袁墓祠,决定将祠内所有居民迁出。这意味着佘幼芝将不能为袁墓祠像往日一样每天打扫和维护了。难道佘家从此不得不违背祖训,佘家和袁墓祠交融四个世纪的历史,就要做个了结?
  
    2002年5月23日,是佘幼芝老人一生中最为痛苦的一日。这天,佘幼芝极不情愿地在搬迁协议上签了字,然后泪流满面地离开了祖辈相依四个世纪的袁墓祠,搬到四公里外的金鱼池小区。然而,佘幼芝还是没放弃守墓的祖训,她不但一直向有关部门申请返回袁墓祠,还不时地回到祠里打扫维护,尽一个佘家人的责任。
  
    回去看到的景象令佘幼芝心里疼痛不已。袁墓祠边到处都在施工,院内野草丛生,到处都是塑料袋、烟头,还有施工单位的建筑垃圾。心疼的佘幼芝有时用扫帚扫不出垃圾,只好弯下腰用手指把垃圾抠出来。
  
    “守墓是守我自己的独特遗产,虽然房子、地是政府的、国家的,但是谁也没有权剥夺我的这份历史遗产。我要求一点也不高,我要求在附近,哪怕给我一个半平米的小房,叫我离那儿近一点就行,我出来进去的,我天天能看到它(袁墓)。”佘幼芝老人曾经哭着对媒体记者说。
  
    其实,佘幼芝老人分到的金鱼池小区一套两居室的房子,比她原来住的“羊圈”要宽敞得多;而且,还分到了30多万元搬迁费。同时区文物局特聘她为袁祠、袁墓的“终身荣誉顾问”,并且还在袁祠里面为她准备了一间工作室,每月发给她400元车马费。但佘幼芝老人却不开心。“给我的30.6万元搬迁费,我一点都不想要,我只想搬回来,哪怕只给我一间小屋,我只要能守着就行。政府分给我两居室,我很感谢政府,但我现在老了,每天从金鱼池到这里来有六七站路,我跑不动了。”
  
    2003年,就在佘幼芝和丈夫为返回袁墓祠而努力时,袁崇焕将军的故乡,广东东莞修建袁崇焕纪念馆,邀请老两口去为袁崇焕守衣冠冢。儿子焦平考虑到父母年事已高,表示愿意自己过去工作。然而,就在准备过程中,焦平突遇车祸,告别了人世,年仅29岁。
  
    儿子从小就有改姓为佘、为袁将军守墓的意愿。为了完成儿子的心愿,佘幼芝夫妇把儿子的骨灰送到了东莞,埋在袁将军的衣冠冢旁边。这是373年后,第二个埋在将军旁边的佘家人。
  
    谁是十八代守墓人
  
    今年春节,北京的冬天特别冷。佘幼芝老人的腿病犯了,在家躺了一个多月。她的老伴忙着复印一些关于袁墓祠和佘家的史料,准备整理好了送给东莞、顺德等地的一些部门和朋友。
  
    虽然一个多月不能下地走路了,但是佘幼芝老人的心情不错。因为他们的申请终于得到了政府的批准。等暖和一些的时候,佘幼芝和老伴马上搬回文物部门在袁墓祠里为他们安排的8平米的小房间,那里还为老人专设了16平米的办公室。
  
    “那佘幼芝之后谁来为袁将军守墓呢?”记者问道。“这个我老伴早就表态过。”佘幼芝的事情被报道过后,佘幼芝失去音信30多年的堂兄和他的儿子曾来找过她,表示愿意守墓。
  
    “守墓,是无利可图的苦差事,有很多事情要做,有时候自己还要贴上金钱和时间。在人选上,要看哪个后人像佘家先祖一样,无私奉献。如果有私心,就是给佘家抹黑!”佘幼芝面对冒出来的后继者说。现在,在世的佘家人总共还有六口,有佘幼芝的堂兄,堂兄的儿子和孙子等人。到底谁会接班?佘幼芝还在考察。
  
    374年前一个忠义的故事,造就了一个为民族英雄守墓的世家,374年后,守墓人和英雄已经水乳交融成了一段不可分离的历史。
  
    佘家人最后这样对记者说:如果后人哪天去袁将军墓祠拜祭,祠里没有了佘家人的身影,那么墓祠修得再好,这段历史也是残缺的。少了最可贵的人间真情,再可泣的历史也会失色。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