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nll2000
来了呀,送你和大家几个乐字吧
都是书法大家的字哦
2003年秦陵博物馆环境改造
在西侧发现一个陶窑
发掘后才知道是劳工墓
这座劳工墓一共埋了121个修建秦始皇陵的劳工的尸骨。
当时,有人死掉了只是简单地处理一下,
往这个劳工墓里一堆,所以尸骨放得很凌乱。
在埋葬他们的土中只有一点点的席子的痕迹,
更多的只是将他们的尸骨扔进劳工墓,再盖上一点点土。
过几天,又有劳工死去,就再扔进去。
就这样,这座劳工墓中的尸骨是一层一层,
密密麻麻地层层覆盖,因为中间有土作为间隔,
并且每个劳工死去时的动作不同,
被埋葬的方向也不一样,
所以还是可以分出每一具尸骨。
西安考古研究所原本是想把这121具尸骨全部都做DNA鉴定,
但是由于自己所在的考古研究所没有这种课题的研究经费,
只好委托上海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做相关的DNA鉴定实验。于是,他们就随机地抽取了50具尸骨的样本,
最后发现其中一具并不是秦始皇执掌政权的领域中能够出现的“秦朝人”,
而是具有“欧亚西部特征”的“外国人”,是一个20~35岁的男人。
所谓的“欧亚西部特征”
是从体质人类学、人的形体、骨骼结构来判断的,
而具有这种特征的人主要是印欧人。
世界上主要有三个基本人种,黄种人、黑种人和白种人,
大多数的中国人都属于蒙古人种,是黄种人,
所以我们总被称作是炎黄子孙。
而具有“欧亚西部特征”的人主要是指印欧人种,是白种人。
看来早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
中原地区和西域已经有了往来
只是不知道这人,有什么样的故事
来到了大秦的土地,葬身这里
家人病了,接下来两天都不知道能不能及时更新
请一直跟帖的筒子们见谅,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新跟帖的还没这么快跟到这儿。。)
或者明天就好了,那就一切照旧了,哈
草书难识,附上远宦贴的文本
比照着看,比较看得明白
省别具,足下大小问为慰。
多分张.念足下悬情,
武昌诸子亦多远宦。
足下兼怀,并数问不?
老妇顷疾笃,救命,恒忧虑。
余粗平安。知足下情至。
清风无忌
关于卫青墓的问题
其实卫青的陵寝规格,比霍去病还要高
这从封土,面积都可以看得出来
不过由于霍去病死的时候才24岁,刘彻非常心痛
为了他把墓冢仿造成祁连山状,
墓地放置巨石群雕,活生生一派祁连山的生态世界。
查遍中国的史书,踏遍中国帝陵陪葬区的墓地,
像霍去病墓这样的陪葬墓,绝无仅有。
因为特别,后来又在附近建了茂陵博物馆
所以导致现在的霍去病墓比卫青墓保护得好多了,游人也多
卫青就显得很荒凉了。。。。
这和他们生前的个性也相符
霍去病张扬,卫青低调
冷热差异是我们这代才有的事
并不是一直如此
什么和怎么
除了帝王陵寝有专人守陵,并有法律保护以外
民间也有人为一些名臣守陵
一般来说,都是原来的部下或者仆人
只说两个例子
一个是为南宋丞相虞允文守墓835年的宋家
一个是为明末袁崇焕将军守墓400多年的余家
顺便也来说说这两家人的大致情况
先说说守墓四百多年的佘家
佘家第十七代的袁崇焕墓守墓人佘幼芝,从来没有想过,
她用毕生精力呼吁重修袁崇焕祠、袁崇焕墓,
结果却在袁祠修成时离开袁祠和袁墓,
结束祖先四百年的守墓历史和遗愿。
「佘家从明代就为袁大将军守墓,
历经四个朝代、五个世纪,四百多年,
八国联军、日寇侵华等多次战乱,
生活再怎么艰难,日子再怎么清苦,
我们都没离开过,这次,他们居然让我离开了。」
佘幼芝一想到被迫离开袁崇焕墓的那一天-五月二十三日,
几度哽咽,无法言语,觉得对不住先祖的遗愿和使命。
「我求他们好多次,即使在里面给我盖个狗窝也好,
让我住地下室也好,只要能继续我的守墓使命,
这是先祖遗愿,也是佘家使命」,佘幼芝激动说著。
今年四月,北京市崇文区文化委员会以重修袁祠为由,
发出「八十七号文件」,要求住在袁祠里的十九户人家,
包括守墓人佘家,一律搬走。
佘幼芝认为,作为守墓人,
袁墓旁就是她终身的住所,不愿搬走。
但是,该区文化委员声称,如果佘家不搬走,
其他住户也会不肯搬走,这样一来,袁祠就无法重修。
重修袁祠是佘幼芝今生最大的心愿,
它与为袁大将军的守墓使命一样,
是佘幼芝生命中的最大精神支柱和目标。
为完成袁祠重修的心愿,
佘幼芝妥协,暂时搬离袁祠。
在搬离之前,佘幼芝向该文化委员会表达两个请求,
即袁祠要全面修复,佘家要继续守墓。
结果,袁祠修复了,但展览内容和佘幼芝的想法相去甚远,
而她自己无法回到袁墓,继续守墓使命。
为了回袁墓旁居住,继续守墓,
佘幼芝几次与当地政府连系和沟通,请求再请求,
结果换来一句「任何都不能违背八十七号文件」,
还有「文物单位里不准住人,不准有人在里头做饭」。
这些理由,佘幼芝都无法接受。
佘幼芝说,「故宫、颐和园、戒台寺等文物单位,
有些不仅有餐厅,还有歌厅,又对外营业,
文物单位不能住人,理由实在无法令人信服」。
打了无数通电话,找了许多人,都没有太大作用。
佘幼芝又惊又慌,她真怕再也回不了袁墓旁;
一纸「八十七号文件」终结佘家守墓历史。
今年六十四岁的佘幼芝,
五月底被迫离开後,心里总惦著袁祠。
即使每天必须搭快两个多小时的公共汽车才能到袁祠,
佘幼芝几乎每天拖著疲惫的身体和老犯酸痛病的双腿,
来回奔波,花上一整天往返时间到袁祠,尽守墓人的职责。
最近,当地官员突然塞给佘幼芝一纸聘书,
说是要聘她为袁祠顾问。
佘老太太一提起聘书的事,
就很不高兴,也有点生气。
佘幼芝说,
「我佘家是出於自愿和先祖遗命为袁大将军守墓,
不是有什么人聘我们当顾问的。
再说,他们拿什么身分聘我?
我佘家是袁墓的守墓人,从四百年前就是了」。
「没有我先祖冒著满门抄斩的危险,
把袁大将军的头颅盗出、埋葬,
没有我佘家祖辈世代承继先祖遗命,
为袁大将军守墓,今天不会有袁墓存在」。
「佘家是出於义举为袁大将军守墓,不为名利。
别人的先祖留给子孙是房子、财产和名位,
我佘家先祖留给我们就是义。
为袁大将军守墓,这是先祖给我的遗产,也是我的使命」。
佘幼芝说的没错,没有佘家就没袁墓。
袁崇焕墓之所以受到关注,正因这段四百年守墓的故事;
佘家守墓四百年所展现的义气,触动人心深处。
试想抽离了佘家世代守墓的义气,
袁墓、袁祠与北京遍布的古人、名人故居、祠墓又有何不同?
上月二十九日,北京广渠门的袁崇焕祠和墓堂重修完成,
正式对外开放。当天,北京市大小官员和媒体无一缺席,
纷对袁祠的开放发表高论;
但为袁墓守护四百年的佘家,却没有人提起。
再说835年的宋家
历经835年从不间断的守墓家族宋家
到这一代已经传到了第十三代
老人宋克成今年也八十岁了
现在每个月能领到政府发的四十元工资
传说中虞允文墓中有金头随葬
所以代代都有盗墓贼惦记
老人家里也藏了不少武器
原来是梭镖、羊角叉、绳、刀
1984年,文物单位给他们家配了一把火药枪
1998年3月至4月间,盗墓贼先后来虞丞墓5次,
在墓周挖了5个大大小小的土坑。
宋克成立即和老伴商定:
就在丞相坟前搭个简易棚,
每晚就陪着丞相睡,睡觉时枪不离手。
没想到,宋克成在那个棚里一守就守到当年10月。
虞丞相墓地处偏僻,人烟稀少,
宋克成、李正南又年老体弱,
1999年5月7日凌晨,一伙盗墓贼仗着自己人多势众,
居然打起手电,大摇大摆来盗墓。
听到动静,宋克成让老伴去找村长,
自己提起火药枪与盗墓贼对峙。
宋克成趁着天黑,朝空中放了一枪,
盗墓贼听到枪声,撒腿就跑,
其中5人被随后赶来的村民逮住,扭送到当地派出所。
宋家选定守墓人遵循着三个原则:
一是子孙中有人主动要求当守墓人,
继承祖辈的“事业”,延续祖辈的忠义和执着;
二是由宋家的长房指定老实忠厚,有责任心的人守墓;
三是必须是男的。(盗墓贼也越来越嚣张了)
宋氏不绝,守墓不止。这是宋氏家族的一句祖训。
宋克成的5个女儿全部成了家,
春节,宋克成把在外打工的儿子宋建彬留下,
他要让儿子继续守墓。
这让儿子面临着现实的困惑:
是外出打工挣钱,还是接过宋克成守墓的枪?
虞允文墓如果不是代代有人守护
相信也会被盗了
(虞允文打了南宋唯一一场胜仗
在采石矶打破金主完颜亮)
虞允文塑像

忍不住再贴一个守墓人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我们当代
在1969年这一年,
一个叫金训华的知识青年和一个叫陈健的知识青年,
一同为了抢救公共的财物跳入了江水之中,
然而后来陈健上来了,金巡华就再也没上来过,
之后四十年年,陈健是怎么度过的?
40年前,20岁的上海知青金训华为抢救国家财产,
在黑龙江省逊克县纵身跃入洪水不归。
英雄的行为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40年来,
当年受他影响而来到逊克插队的5400余名上海知青陆续返城了,
只留下了一位默默的守墓人。
他就是当年被金训华从洪水中救上岸的上海知青——陈健。
40年,他无论刮风下雪,
年复一年他每年要到金训华墓地祭扫。
陈健不是不想回上海,也不是没有机会。
一次生命的交换,让他内心留下了永远的歉疚。
陈健说:我无法用生命去报答他,
我对我所做的一切,昨天没后悔,
今天也不后悔,即使明天也不会后悔。
历史也不该把金训华遗忘。
受人恩的人何其多
永志不忘的何其少
向陈健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