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地下的世界,说说关于盗墓的杂七杂八

  前面说到踏青偷青,现在再补充说明下
  
  一般来说,
  偷青是在每年元宵节这个普天同庆的日子,
  不仅州官能放烟火,
  也容许老百姓点灯,人们便“相偷为戏”。
  《魏书》中有关于“禁十五日相偷戏”的记载。
  
  而在崇祯八年刊行的《帝京景物略》里,
  则载有金元时期,元夕
  “三日放偷,偷至,笑遣之,虽窃至妻女不加罪”的文字。
  意思是说,在元宵佳节的三天里,
  不仅容许偷盗物品,甚至连妻女为人所窃都不以为忤。
  (有够夸张吧)
  
  明清时期,对于元宵节的“偷窃”行为,
  人们仍然采取十分宽容的态度。
  清初查嗣瑮的《燕京杂咏》中写道:
  “六街灯月影鳞鳞,踏遍长桥摸锁频,
  略遣金吾弛夜禁,九门犹有放偷人”。
  原来,相偷为戏既然是一种大家参与的民间习俗,
  偷东西与放小偷,就成为约定俗成的游戏规则。
  在火树银花、明月逐人的元宵节,
  人们并非为了彻底摆脱日常法度与礼典的规范,
  而只是故意挑逗这些约束,
  使得元宵节的“闹”愈加带来欢笑。
  
  在太湖流域的许多水乡古镇,
  以前普遍有元宵节“偷青”的习俗。
  有的是偷取别人蔬菜园里几棵青菜,
  如果得到主人的谴责,被认为是一种吉兆。
  有的是特意偷取小葱,给孩子喂食,
  觉得这样孩子就能“聪(葱)明”。
  
  还有一些地方,
  妇女们在元宵节观看灯月“走三桥”,
  是为了免除百病。
  而偷摘人家的菜叶,拍打肩背,会更加有效。
  如果女子偷窃到了别人家的猪食盆,
  遭到主人诟骂,心里还会感到很高兴,
  因为这是生男孩的征兆。
  
  这种在“元夕偷青者以受詈为祥,失者以不詈为吉”的习俗,
  并不是为了倡导偷窃,
  给偷窃罩上民俗的外衣,使之合法化、正当化。
  在特别的节庆日子里反常、非礼的行为,
  无论偷、骂或者放,都只是一种象征性的仪式,
  体现了人们的谐谑意趣和宽容情怀,
  是对自我封闭、以邻为壑的反叛情结了。
  
  
  

  绿茶说得是,,就是那个
  汗。。。。
  
  额。关于偷的不雅话题
  到此打住吧
  万一有九零后的孩子就不好了
  。。。
  
  
  换个话题,
  说说明朝的旅游业吧
  这个也很有意思(*^__^*)
  
  
  明朝的旅游业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我们今天的解释一般会说,
  这是古人注意理论结合实践经验
  其实,
  单单只是按字面上的意思去解释也是对的
  过去的文人墨客甚至老百姓也爱旅游
  今天且不说大名鼎鼎的徐霞客
  单单说说纯粹的平民们,是怎样去旅游的
  
  说的是老百姓,
  其实引领潮流的,还是士大夫
  因为他们就是推动者
  到了明朝中后期,
  旅行就像过节赶庙会一样普通常见
  最开始还是“节假日黄金周”旅游
  
  元宵,端午,中秋各种岁时节日
  江南的大城市与市郊就出现了很多
  “画船箫鼓”聚集的游观景点,
  比如装修的美轮美奂的画舫载人去游览江陵的秦淮河。
  江宁的秦淮河,苏州的虎丘山塘,扬州的平山堂
  那都是人气最旺的景点、
  
  除了这些以外,还有游园活动
  当时最著名的园林在苏州
  而这些园林通常会在春天开放一个月
  园林外会形成热闹的集市
  故此苏州春天的园林
  无论内外,那都是游人如织,“士女杂沓,罗绮如云”。
  
  节庆庙会的扩大化,是另一次明朝的嘉年华会
  更进一步发展到以城镇为中心,
  而将城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巡会节庆。
  比如苏州城内祭祀五通神的“五方贤圣会”时,
  提到除了在城中有“会首”主其事外,
  还记载了城厢周边村落的参与者,称为“助会”者:
  荒隅小市,城阴井落之间,不能为会,或偏门曲局,
  一部半伍,山装海饰,各殚其智,
  以俟大会成并入会之者,曰“助会”。
  
  同时还有“解钱粮”的习俗,
  就是说市镇附近信仰村庙的乡民,
  在市镇神庙的诞辰节庆时,要上纳铜钱或纸币,
  还要抬村庙的神像到市镇参拜。
  
  不管是“助会”还是“解钱粮”,
  都反映了明代中叶以后,
  江南商品经济的发达,
  加深了小农经济与市场的关系,
  使农民日常生活的圈子超出了“村子”的范围。
  这种大规模的巡会以市镇为中心
  将周边乡村结合在一起的庙会,
  可以让乡村大众在农闲时节可以到城镇旅游数天。
  
  我们今天熟悉的“旅游套票”“旅游手册”
  这些在明朝都不是什么稀罕物事
  我们今天的酒店旅店饭店
  当时除了可以是客栈,酒家,酒楼,酒亭以外
  还可以是寺院,道观
  
  旅游业和餐营业也结合的很完美
  一般画舫游船上可以提供餐点,
  也可以叫酒楼送外卖来
  当时的游船有沙飞船、火食船、江山船
  有唱戏和舞姬的,则称作卷梢船、逆水船、鼻烟壶。
  船上布置精美,女孩子们还可以做男装打扮
  
  当然,明朝也有旅行团
  那时的名字叫“进香团”
  就是一群人包船去朝拜,进香客们乘坐的香船
  只有付银子一钱,就可以包吃两餐,
  当然这还包括了来回的船资
  
  以山东为例,等泰山进香、
  当时已经有了“导游”
  凡是住的,吃的,娱乐的,鞍前马后的干活的
  应有尽有,非常周到。
  那时的中国,是个文明发达的国家
  
  当时很多耶稣教会传教士来中国传教
  他们的笔记反应了内心的震撼和惊叹
  中国的马路是那样的平整,
  游船是如此的华美
  轿子轻便舒适,
  旅店无比的整洁
  。。。
  当时的欧洲虽然已经开始航海时代了
  却不能和明朝中国的国力和经济发展相比
  当地客栈简陋,也没像样的游船
  
  直到清朝中后期,
  这种由衷的赞美慢慢的消失了
  反过来开始批评中国的落后
  欧洲的商人们开始批评一切、
  大到造船技术,小到马车比轿子舒服
  曾经对中华文化的仰慕之情,已然荡然无存
  过去的憧憬也灰飞烟灭,
  从而开始轻蔑这个仰望过的国度
  
  我们的风景,旅游
  其实更多是文化层面的东西
  所谓的江南好,
  也离不开很多代文人的一咏三叹
  唯有文化的力量,
  能让自然的美景焕发出不一样的魅力
  
  

绘画中的画舫

  先来打卡
  
  
  苦茶,张继何曾误卿
  那是千年前的枫桥诶
  。。。
  要穿越时空之旅才可以有感觉嘛
  (*^__^*)
  抽空来发几个字看
  
  
  大家都来写“爱”字
  看看哪位的人气最高?
  
  先上明朝的
  首先是祝允明
  
  
  
  

  貌似图片太大了。。。汗
  
  再来伯虎兄的"爱”
  
  

  继续明朝王铎的
  
  

  本来行草不该放在一起
  不过,也就这么上十张图片了
  一起来吧
  
  继续明朝的,宋克的
  
  

  接着来《灵飞经》里的“爱”
  
  

  接着来,赵孟頫的“爱”
  
  
  
  
  

  米芾的“爱”
  
  

  怀素大人的“爱”
  
  

  东坡兄的大“爱”
  
  
  

  最后一位
  王羲之大人大“爱”
  
  

  今天好大的风,吹得窗外树枝悉悉索索
  让我想起朱元璋的一个小故事
  赶紧过来说给没听过的筒子们分享
  ------
  
  说的是朱八八还没当上皇帝的时候
  有一次和元兵作战失利,
  于是撤退到松树林里暂时避一下
  当然人心情不好的时候,
  很容易看什么听什么都不顺眼
  本来茂密松林中,
  风起松涛阵阵是雅事
  可朱八八不是文人墨客,更没那心情兴致
  他听了就心烦,想打个盹也嫌吵得慌
  于是,他写了一首打油诗
  “有风你也嗡
  无风你也嗡
  砍掉松枝不发嫩
  让他断子又绝孙”
  
  朱八八心里倒是痛快了
  可刘基皱眉毛了
  这哪像要做皇帝的人做的诗
  文采不论,意境全无,也没气概
  这刘基呢,比较会说话
  很懂得怎么说合适
  于是他对朱八八说、
  “松涛扰人,你要松树都断子绝孙
  那您当上皇帝以后,
  山上连棵树都不要啊,那也不成个景了?”
  
  朱八八有个最大的优点,
  就是反应快,而且学习能力强
  他马上修改了他的大作
  “有风你也嗡
  无风你也嗡
  砍掉松枝不发嫩
  松子落地满山松”
  
  从一个破坏性举动变成植树
  朱八八还真有一套啊
  ,,
  呵呵
  
  (故事,故事,听听就好)
  
  听涛观海,画画弹琴,想想就很惬意的生活
  
  
  

  来转转,,
  小可说的也是吧,年底了,事情多
  可能还会慢至少一周
  等我再休假了
  才能有速度。。。。
  
  对了,大家有想要看的字
  可以给我留言
  我去找不同书法家的同一个字来
  刚整理了硬盘,有不少名家的书法
  ----
  
  
  回来了
  
  
  你所不知道的徐有贞
  
  在说到朱祈镇,于谦的故事之时
  我们恐怕都记住了
  那个陷害于谦之人的名字
  徐有贞,
  关于这个人,
  其实还有一些不得不说的话
  既然要还原历史
  就不得不回过头来再说说徐有贞
  
  徐有贞,原名徐珵
  江苏吴县人,
  和刚刚说过的沈周是老乡
  关于这个人,
  实在不能简单的以奸臣这两个字概括说清
  
  按照史书上的记载
  徐有贞凡天文、地理、兵法、水利、
  阴阳、方术之书,无不研究。
  也是一个一专多能的才子
  
  宣德八年,徐有贞考中进士
  选庶吉士,授为编修
  徐有贞并不是想做一个混吃等死的国家高级公务员
  他本人,其实还是非常忧国忧民的
  
  早在土木堡之变发生的七年以前,
  他就感到了西北的军事军备都有问题
  当时满怀报国之志的徐有贞上疏陈兵政五事
  希望能够更好的巩固边防
  朱祈镇看倒是看了,也觉得挺好的
  不过,那时候的大事都交给王振了
  徐有贞算是报国无门了
  或许是这次上疏给朱祈镇留下的印象不错
  加上交代的工作完成得好
  正统十二年,徐有贞做了侍讲
  接下来,就是土木堡之变了
  
  当时还叫徐珵的徐有贞在出发前就预告到了失败
  他倒不是和别人分析这个情况,那个问题
  他的理由很简单,天象有异,荧惑入南斗
  于是他私下和好友说,祸事不远了
  并且安排他的老婆回南方的家乡
  后来就是他和于谦的对峙了
  当他从天象说可以南迁的时候
  于谦说,南迁之人可以斩了
  其实到这个时候,两人的梁子还没结深
  之后发生的事情,恶化了他们的关系
  
  客观的说,
  徐有贞其实是个能力很强的人
  既有才华,也有报国热忱
  (当然不能和于谦那种比了)
  他也很想发挥自己的能力谋国事
  比如在土木堡之变后
  他作为监察御史分守河南彰德府
  带领民兵数万人,打退了敌寇
  这是个了不起的成就,
  因为民兵和正规部队还是有区别的
  可见徐有贞的有心有力
  
  不幸的是自从“南迁事件”之后
  他就处处遭遇冷眼,到处收获鄙视
  比土木堡之变之前,
  那是更没有用武之地
  万般无奈之下的徐有贞,想到了求于谦
  因为当时的景泰皇帝非常听的进去于谦的建议
  
  于谦虽然曾经和徐有贞见解各异
  但他是个一事归一事的人
  他也认为徐有贞是个有能力可以用的人
  于是找到了景泰皇帝,向他推荐徐有贞
  景泰皇帝对这个人要求南迁的人印象太深刻了
  马上拒绝了于谦的推荐
  而此刻的徐有贞,却不知道发生的一切
  他把满腔的怒火都发泄到于谦的身上
  他认为是于谦剥夺了他“工作”升迁的机会
  从此,深恨于谦
  痛定思痛,徐珵决定改名徐有贞
  希望能扭转仕途不利的局面
  
  这一招匪夷所思,却还真是有效
  改了名字的徐有贞终于有了干活的机会
  这是他人生最值得大书特书的一页
  他终于做了一件真正利国利民的大事
  干什么呢?治理黄河
  
  其实黄河问题是个老大难问题
  早在土木堡之变前一年,
  黄河就在河南新乡八柳树决口
  洪水到处肆虐,
  直冲到山东寿张,张秋,沙湾一带
  导致的后果是京杭大运河河道被毁
  南北的漕运近乎中断
  一时震惊朝野
  
  当时的京杭大运河已经是仅次于长江的中国第二黄金水道
  这条水路的中断,
  直接影响到的就是京城的供给问题
  朝廷很是头疼这个问题
  先后派了工部侍郎王永和,工部尚书石璞等等
  相当于今天建设部长级别的人物
  亲自到沙湾治理漕运问题,
  奈何这个官大也没用,要业务纯熟才行
  工程统统失败,无功而返
  直到景泰三年。
  
  景泰三年,又是个天灾年份
  黄河之水冲开了沙湾运道北岸
  带着运河的水一起东流入海
  第二年五月,
  黄河再次决沙湾北岸,漕运算是彻底废了
  
  五年的时间,
  黄河决口的后果是百姓流离失所,漕运停航
  此时的景泰皇帝召集群臣商议治河方案
  一个人挺身而出了
  不用我说大家也想到了
  这个人就是徐有贞,
  改了名字的他皇帝也不太记得了
  于是他作为都察院御史主持治河疏通漕运
  徐有贞终于开始了他人生最精彩的一场演出
  
  来到沙湾之后,
  徐有贞首先对周围百余里地的地形和水势做了一次彻底的勘察绘图
  然后做出处置的方案
  计划采取置水门,开支河,浚河道的“治河三策”
  并且详细上报朝廷
  
  对于徐有贞开支河的举措,
  朝廷上下都认为很对,可行
  因为大家都明白,不开支河分流洪水,
  运河河道仍然在一片水泽中
  其他办法根本就没有用武之地,
  就别说置水门和疏通运河了
  但对于是开一条河流还是开多条河流
  大家就各有主张了
  大多数的大臣们都认为只要开一条支河就够了
  节省人力物力,而且涉及面小,比较好操作
  只有徐有贞一人,意见不同
  
  徐有贞认为必须开多条支河分流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并且当时已经是初冬时分了
  治河工程要赶快上马,不能拖沓
  等到了冬天,就不好施工了
  
  朱祈钰虽然倾向认同徐有贞的观点
  但是当时大多数臣子都持反对意见
  他也不方便力挺徐有贞
  他也不能确定徐有贞的策略就是正确的
  徐有贞实在是个脑子很好的人
  很快,他想到了一个办法
  他做了一个实验,一个水箱放水的实验
  想用实验的结果来证明自己的策略
  
  这次试验是在沙湾治河衙门举行的
  他选择了两个容量大小完全相同的水瓮
  在其中一个水瓮的底部开了一个大洞
  在另一个水瓮的底部开了几个小洞
  大洞和小洞们的面积相等
  然后在两个水瓮中注入同样多的水
  并同时放水,
  实验哪个水瓮里的水先流干
  结果是开有几个小洞的水瓮水先流干
  朝廷的督察使来到沙湾,
  看到这样的实验结果也无话可说
  回头上报朝廷,皇帝立刻就批了下来
  其他臣子也不再多言
  
  徐有贞的这次水瓮放水实验在当时的文人笔记中就有记载
  明代方以智在他的《物理小识》中就写道
  “徐有贞张秋治水,或谓浚一大沟,或谓多开支河
  乃以一瓮窍方寸者一,又以一瓮之方分者十
  并实水开窍,窍十者先竭。“
  
  李东阳同样记录下这段故事
  不过他是在记述户部侍郎白昂治河事迹时写到此事的
  文章叫《宿州符离桥月河记》,
  其中说道:
  “国朝凡四决,后为张秋都御使徐公治之。
  有挠其议曰:‘不能塞河而顾开之邪?’
  使者至,徐出示二壶,一窍五窍者各一,
  注而泻之,则五窍者先涸。使归其议决
  。此白公之所亲闻也。”
  李东阳所说的徐公就是徐有贞,白公即白昂
  
  两则笔记印证一个事实
  就是做放水实验的事实
  徐有贞不仅自己成功的治理了黄河,疏通了漕运
  而且带出了个好徒弟,就是李东阳写到的白昂
  三十四年之后,当年那个十八岁跟随徐有贞治水的少年
  自己也成了治水能臣,也算是徐有贞的功德了
  
  从上面的记录也可以看出
  徐有贞的实验非常严谨
  “乃以一瓮窍方寸者一,又以一瓮窍之方分者十”
  十个方分正好是一个方寸。
  说明一个洞和十个小洞的面积完全相同
  可见当时进行试验以前,
  徐有贞有十分缜密的思考和论证的过程
  
  需要澄清的是,
  两则记载都说徐有贞水箱放水实验是在山东张秋,而未说在沙湾。
  当时的沙湾属山东阳谷县张秋镇管辖,
  二地相距仅5公里,又都在大运河岸边,
  徐有贞治河衙门设在沙湾。
  现在的张秋镇仍属山东阳谷,
  而沙湾已划入河南省台前县,
  沙湾村至今仍有徐有贞衙门遗址。
  
  徐有贞当年进行水箱放水实验
  在他的沙湾衙门进行是在情理之中,合乎常理的。
  这种水箱放水实验,
  后世称之为水力学实验或流体力学实验。
  
  水力学实验是19世纪流体力学家十分关注的科学实验。
  法国科学家、工程师彭赛列和洛斯布罗斯于1827年~1835年,
  美国矿业工程师、流体力学家史密斯
  于1885年都曾经做过水箱放水实验,方法和徐有贞基本相同,
  实验结果一样,只是把陶制水瓮换成了铁制水箱。
  
  欧美科学家实验的目的是测定小孔的放水系数,
  取得的数据也是多方面的。
  当小孔成为方形孔时,小孔出水的流量Q为:
  Q=CA=0.6A
  式子中,C或0.61为放水系数,
  它是从开孔面积与其理想流速中计算而得的放水量之比值;
  A是小孔面积,H是水箱内水面高度,
  实验发现,当小孔直径小于1英寸时,
  放水系数会随孔径的减小而稍有增加;
  当两箱的h与A相同时,
  孔口形状与孔缘的锐利程度也会影响放水系数,
  而且放水系数以下几种孔口形状而依次增大: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矩形。
  
  这就是说,
  矩形小孔的放水系数最大,当先将水箱里的水放完。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此类实验的精细度更加缜密,
  这是人们对物理科学认识不断加深和探求范围更加广泛所致。
  
  在1453年徐有贞水箱放水实验之后,
  直到19世纪才有法国和美国科学家进行同样实验,
  他们比徐有贞在台前沙湾的实验晚了近400年。
  应当肯定,徐有贞是世界上最早做这种水箱放水实验的人,
  而台前县沙湾村是世界上最早进行这一科学实验的地方,
  在中国科技史上乃至世界科学史上是应当一席之地的。
  
  徐有贞以水箱放水实验取得了支持和朝野的共识,
  在沙湾建水门(沙湾今仍有徐有贞建“通源闸”遗迹)、浚运河,并指挥开支河分流,
  取得成功,赢得了史家和当地百姓的称颂,
  他本人也因此而加官进爵。
  
  此后一年,黄河又泛滥成灾,
  其他地方的治河工程土崩瓦解,
  唯独徐有贞治水工程安然无恙。
  史书称:“河堤多坏,唯有贞所筑如故。”
  
  张秋、沙湾一带的老百姓唱歌道:
  “昔也,沙弯如地之狱;
  今也,沙弯如天之堂。”
  
  可惜这样被百姓的感激的徐有贞
  却做了那样一件不可饶恕的事情
  为自己赢来了数百年的骂名
  而且还罪有应得
  严格的说,徐有贞除了迫害于谦
  并没有其他恶迹、
  他一手栽培,提拔的李贤
  也在后来真正做了国家的栋梁
  。。。。
  人生有时候比较残酷
  徐有贞对于谦的仇恨不过是一个误会
  不知道该说是狭隘的心胸害了他和于谦
  还是说此人实在就是有才无行
  如果朱祈钰当时没有拒绝于谦
  如果于谦成功提拔了徐有贞、
  或者历史就改写了
  可恨,历史没有如果
  
  
  
  
  
  
  
  
  徐有贞的诗书画,也都不错
  发首他的词给大家看看
  
   中秋月
    中秋月。
    月到中秋偏皎洁。
    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
    阴晴圆缺都休说。
    且喜人间好时节。
    好时节。
    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
  
  

徐有贞的《别后贴》

  一只靴 
  
  治水这个没有吧
  不过有些东西还真发不出来
  其实什么也没有
  只是一四字成语laominshangcai
  。。。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