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地下的世界,说说关于盗墓的杂七杂八

  王恕的墓地
  在陕西三原县城关镇从仁堡村
  
  具体的照片
  汗,没找到
  
  
  冬天,你狠
  
  
  来回一个
  
  
  
  前面说沈周的时候
  说到沈周和吴宽的交流
  下面简单说下吴宽
  
  吴宽和沈周同乡,长洲人
  年少时曾读书于吴县横泾尧峰山资庆寺。
  写得一手好文章、好书法,
  二十几岁已经名声很大了
  “以文行有声诸生间”,被人所推崇。
  然而,屡试不第。
  当时名臣李东阳读到吴宽的诗文,
  认为此人必定是状元之才,果然被李东阳言中。
  明成化四年(1468)吴宽中举人。
  成化八年(1472)连中会元、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被留在东宫做朱祐樘的老师。
  弘治八年(1495),吴宽擢为吏部右侍郎。
  弘治十六年(1503),升为礼部尚书。
  吴宽70高龄后,身体多病,几次要求回乡,
  都被明孝宗朱祐樘挽留下来,最后竟病逝于任上。
  明孝宗对他的逝世感到很悲伤,
  于是下令赠太子太保衔,赐谥号“文定”,
  并授吴宽长子吴奭为中书舍人,补次子吴奂为国子生。
  
  吴宽喜欢苏轼,书法也多师承东坡笔意。
  明代书法家邢侗在《来禽馆集》里曾说:
  “匏翁吴中前辈,行谊擅绝,不直文翰之工尔也。
  书法法苏学士,浓颜厚面,祛去吴习。”
  吴宽学习的是苏东坡的“端庄淳朴,凝重厚实”书风,
  而一反当时吴中盛行的“纤巧媚美”风格。
  吴宽学习苏书,心摹手追,神形兼善,
  更可贵的是其笔法能出新意。
  
  我们就来欣赏下沈周忘年交,状元吴宽的书法
  
  
  下面这幅字书于成化元年,
  那时候吴宽还没中状元
  连举人也不是,抄的也是杂书《山海经》
  9行22字,无直格。卷后有吴宽跋,称:
  “是书予手录,始于成化乙酉(元年),毕于明年正月六日。”
  
  
  
  
  

  吴宽的行书扇面
  
  

  吴宽的行书五律诗轴
  
  上海博物馆藏
  
  
  

  吴宽《行楷书扇面》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幅我最喜欢,,,却最难看到)
  
  

  味儿
  
  二十几岁考了几次,
  屡试不第
  中举人有三十出头了
  (*^__^*)
  小令回来,绿茶又要出发了
  幸福的在路上、
  除了防寒,还要小心流感
  这个,目前很嚣张
  今天杂事很多,没更。。。汗
  
  一会,或明天补上
  
  
  我的回复怎么不见了?
  
  
  回来更新
  
  
  
  
  神童考官和少年才子
   -------程敏政的故事
  
  程敏政,字克勤、
  明休宁篁墩(今歙县屯溪)人
  出身官宦世家,
  父亲是南京兵部尚书程信
  都说虎父无犬子,在这里可谓然也
  
  程敏政从小就很聪明,反应快
  读书那是过目不忘,
  当时的人们都认为他是“神童”
  十几岁的时候,
  程敏政跟随父亲到四川藩郡参政
  当地的巡抚罗绮就非常喜欢,欣赏这个机灵孩子
  把他推荐给朝廷,
  引荐给当时的皇帝朱祈镇
  
  朱祈镇问他话,
  他不怯场,对答如流
  朱祈镇非常高兴,赏赐他在宫中进餐。
  妃子还亲自为他梳头。
  
  朱祈镇下诏让馆阁考考这孩子
  馆阁就叫他作《圣节瑞雪诗》及《经书义论》各一篇,
  程敏政下笔就来,一挥而就,文采斐然
  诸位阁老都啧啧称奇,
  于是把他的作品进呈给朱祈镇
  朱祈镇一看,喜欢得不得了
  马上下诏,程敏政可以破格在翰林院读书
  朝廷管他的食宿
  
  
  
  好运到了极点的程敏政
  还在继续他的好运气
  进了翰林院之后,
  他的老师是李贤和彭时
  李贤大家熟悉了,
  就是那个斗垮了徐有贞为于谦讨回公道的那位
  
  李贤教了一阵子书就感到这孩子将来了得
  于是打算把女儿许配给程敏政
  一天,
  李贤请程敏政来家里吃饭
  他指着桌上的水果说
  “因荷而得藕。”
  上联有意思,一语双关,
  既是说荷花和藕的因果,
  又是说他为什么得了配偶
  程敏政立即对出下联:
  “有杏不须梅”
  有幸不须媒,此对真的很妙
  所以后来经常被这个人,那个人借用
  据我所知,
  这里才是最原始的出处了
  
  这里再插播一个
  大部分人都看过《射雕英雄传》吧
  其中黄蓉对的一个对子,
  也是出自程敏政的手笔
  
  有一年安南使者入朝,出了一个对子
  “琴瑟琵琶,八大王一般头面。”
  程敏政对曰:
  “魑魅魍魉,四小鬼各样肚肠。”
  里面还有的算术题,
  也是出自《九章算术》
  金老对于各类知识的化用,
  那是相当的了得啊。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