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地下的世界,说说关于盗墓的杂七杂八

  成化二年,
  年仅二十一岁的程敏政殿试中了榜眼,授翰林院编修
  后升为左谕德,
  承担了为太子讲课的重任
  
  当了老师的程敏政仍然酷好阅读,博览群书
  历朝历代的文章典故,几乎尽在他胸中
  因此当时有种说法是
  "学问渊博程敏政,文章最好李东阳"。
  由于这样的学问地位,
  他参与了很多史籍的编写校正
  
  弘治初年,程敏政擢少詹事,
  后被提升为侍讲学士。
  像朱祈镇对王振一样,
  朱佑樘人前人后也尊称他先生
  
  不过,人太聪明了,
  才华太高了,也招人妒忌
  就在弘治元年。
  御史魏璋王嵩等以雨灾为由弹劾程敏政
  朱佑樘可不是朱祈镇,
  他是个非常看重政务的君王
  虽然弹劾的是他老师,
  他认真受理处理了这件事
  程敏政人生的第一个低谷出现了
  他回家休养了,南山读书去也。
  
  不过,有用的人才,终究是闲不住的
  弘治五年,
  朱佑樘再次起用了程敏政
  改太常卿兼侍读学士、掌院事。
  三年之后,程敏政的母亲去世
  当时朝廷预修《大明会典》召他出任副总裁官。
  程敏政上章请辞,回家守丧。
  
  守孝期满之后,
  朱佑樘马上招他回京
  转詹事兼翰林学士,进礼部右侍郎
  继续教太子读书
  
  朱佑樘特别注意给太子讲课
  常常奖励讲得精彩的讲读官
  而每次得到奖赏的程敏政都很高兴
  像孩子似的记录下来,具体情况
  
  每次讲课结束了,朱佑樘都会请先生吃饭
  吃完饭了,还要请吃茶,
  从来都是先生前,先生后的称呼程敏政
  而不是直呼其名或官职
  
  皇上对程敏政的恩宠,
  还可以从程敏政做的一首诗中读出
  “日上罘罳晓色深,
  湛恩稠垒驾亲临。
  对衣红濯天机锦,
  束带分黄内帑金。
  久幸清班容宦履,
  渐渐华发点朝簪。
  经生启沃寻常事,
  消得君王念苦辛。”
  
  本来这样君臣相得的事情过得很好,很惬意
  奈何这世上总有小人,
  破坏了美好的故事
  
  时间到了弘治十二年春天
  朱佑樘指派大学士李东阳,
  少詹事程敏政为会试主考官。
  这就出了有名的唐伯虎贿赂程敏政案
  
  事情是怎么回事呢
  唐寅这个人也是少年成名,
  早在弘治十一年乡试就得了第一,中了解元
  当时应天府主考的主考官梁储对他的文章非常欣赏
  直接就把他的文章拿给程敏政看
  程敏政也非常喜欢他的文章,
  称赞自然也是少不了的
  当时程敏政还没被确认为会试的主考官
  
  也是活该倒霉,
  当时唐寅和同乡富家子徐经一起赶考
  传说中,
  这徐经花重金贿赂了程敏政的仆人
  于是得到了试题,
  当然这也只是传说,到最后也没能证实
  
  可以确认的事实是,
  给事中华昶向皇帝举报,
  说外边都在议论主考官程敏政受贿舞弊,
  举人徐经和唐寅事先得知试题,
  于是科场案发。
  但经审理查明,程敏政并无受贿卖题的事
  
  只是在考前,
  徐经、唐寅曾经登门求教,
  程敏政就说了可能考什么云云。
  正如我们现在的考试前的“串讲”吧
  谁知道偏偏后来程敏政被钦点做了主考,
  忘了这件事,
  可能把讲过的题目列为试题
  
  不料徐、唐已据此作了练习文章,
  并在宴席上与人交流,
  以致引起人们的怀疑。
  最后的处分是:程敏政失职,责令退休。
  华昶检举主考受贿不实,降职。
  徐经和唐寅将试题张扬于外,影响恶劣,
  徐经革除功名,唐寅罚作县吏(他嫌丢脸没有去)。
  
  其实,
  后来皇帝对程敏政还是网开了一面
  让他复职
  不过,程敏政受不住此等冤屈
  从狱中出来没多久就发痈病死了
  朱佑樘很难过
  追授他礼部尚书
  
  当时人评说此事,
  认为程敏政被诬下狱,
  实是傅瀚欲夺其位,
  唆使华昶上疏弹劾。
  事关机密,无法言明,
  当时有知情者为其鸣冤。
  但此次科场风波,
  着实的断送了程敏政、唐寅两位才子的前程。
  实在是令人扼腕痛惜
  
  后来有为程敏政,唐寅抱不平的人
  就为他们编了个段子,
  也就是《三笑》的故事
  里面那个华太师,有两个傻儿子
  就是影射弹劾他们的给事中华昶
  在故事里,华太师被唐寅好好戏弄了一回
  还被拐走了俏丫头。。。。。
  
  最后说说另一个倒霉蛋徐经
  他其实也不是单纯有钱的纨绔子弟,
  才华人家也是有的
  不然也和唐寅玩不到一块儿了
  
  这次入了大狱,严刑拷打下
  就招了是他使了金子行贿
  其实没有,后来水落石出了
  他也心灰意懒了
  回家之后,
  再也不要子嗣读书考科举了
  
  (其实他们家也很出读书人,徐经的爷爷
  人家也是景泰年间的解元,
  徐经也不是不学无术的混混
  他们家不但出读书人,还是江阴巨富,为人豪爽)
  
  徐经之后,
  他们家就和仕途无缘了
  下一个徐家的亮相之人,
  为大家熟知的
  是徐经的重孙子,徐霞客是也
  
  
  
  
  程敏政编的书《皇明文衡》
  
  

  味儿
  
  这批人之前都一起下到大牢里去了
  最后结果虽然是放出来
  也不能官复原职,所以是被退休了
  ---------
  
  后来皇上想想又想让他回来
  可程敏政不想干了
  最可气的是幕后的指使者傅瀚
  一年之后如愿以偿当上了礼部尚书
  可惜了这几个人
  一辈子的命运,从此改变
  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桃花坞里桃花庵也没什么不好
  要能如沈周那样自得其乐
  也是写意人生
  可惜唐寅始终不是沈周
  他还不是真正的看穿之人哪
  。。。。)
  
  
  
  先来回一个
  
  
  晚饭后上唐寅的故事
  
  
  
  但愿老死花酒间
   --------六如居士唐寅的传奇人生
  唐寅,初字伯虎
  后来更字子畏
  传说中他出生于成化六年
  也就是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
  因而取名叫做唐寅
  
  又为什么字是伯虎呢
  同学们还记得婉君吧
  伯健,仲康,叔豪。。。。
  大儿子的名字古人爱用伯字
  虎就更好理解了,寅就是虎嘛
  
  唐寅祖籍山西晋城一带
  所以他的书画落款,
  往往写的是“晋昌唐寅”
  北宋时期,唐家来到南京,苏州一带经商
  到唐寅出生的时候
  父亲经营了一家酒肆
  
  虽然没有家学渊源
  可是唐寅天资聪敏,
  不但聪敏而且勤奋
  少年的唐寅的生活
  常常是温习完师傅留下的功课
  还要帮父亲干点活儿
  再回自己的小屋去读书,
  经常会读书读到忘了时间,通宵达旦
  史书上的说法是“每夜尽一卷”
  因此唐寅的知识面非常的厉害
  
  更加幸运的是还拜沈周做了师傅
  名师高徒
  不过十一岁左右的唐寅
  就已经熟读四书五经,诗书画闻名乡里了
  十四岁的时候,
  唐寅结识了比他大十一岁的“好酒色六博、不修行检”的祝允明
  要说风流才子这个名头,其实祝允明比唐寅更合适
  祝允明好文章。好书法,好才情,
  可是纵情声色,为人放荡不羁
  学业上对唐寅有好的影响和指导,
  他的狂放性格,
  却也诱发了唐寅性格中的不安分因素
  
  好在,
  十六岁的时候,唐寅结识了另一个人
  他就是沈周的学生文徵明
  这两个人实实在在的做了一辈子的好朋友
  文徵明为人保守,性情温和
  经常把唐寅带回家同食同宿
  文徵明的父亲也很喜爱唐寅
  经常把唐寅引荐给文坛的朋友
  
  成化十一年,
  也就是结识文徵明的那年
  唐寅参加科举考试
  以第一名的成绩中了秀才
  一时之间,才子唐伯虎的名字
  传遍了苏州城
  少年得意的唐寅三年之后娶了秀才徐廷端的小女儿
  不久,徐氏生了个儿子
  一家人过得其乐融融
  
  婚后的唐寅,生活非常幸福
  妻子徐氏对他关爱体贴,照顾周到
  家里有生意,秀才也有朝廷补贴可拿
  唐寅度过了一生中最快乐的五年时光
  
  出门是和祝允明等人斗酒斗诗,寻欢作乐
  回家时娇妻幼子,共享天伦
  一切看起来都那么完美
  只有文徵明父亲的话,
  像预言一样昭示着不幸即将到来
  
  在文爸爸的眼里、
  儿子的才气不如唐寅
  但如若唐寅终朝流连赌坊酒肆烟花地
  恐怕不会有大的成就
  文爸爸感到的,
  是一种个性决定命运
  但是就连他也想不到
  命运对唐寅,竟然是如此这般的残酷。
  唐寅终于迎来了生命中最黑暗的一年
  
  弘治七年,
  唐寅的父亲病逝
  悲痛的唐寅刚刚处理完父亲的后事
  还沉浸在失去父亲的痛苦中
  而母亲也因为哀伤过度,一病不起
  不久也撒手人寰。
  在这一年里,死神似乎缠上了唐家
  没过三个月,唐寅的娇妻徐氏也不幸病故
  接下来,他们唯一的儿子,也夭折了。
  
  送走了四个最亲的人
  朋友们建议唐寅办件喜事,
  冲淡下唐家的愁云惨雾
  唐寅认同了这个建议,
  却发现自己连嫁妆都置办不出
  只好草草把妹妹嫁给以前订好的人家
  无法追究的原因
  一个月之内,
  唐寅得到了妹妹自杀的噩耗
  一年之内,失去五位亲人
  
  转眼之间,
  只有他和比他小七岁的弟弟相依为命
  唐寅无法忍受这样深重的痛苦
  不过二十五岁的年纪
  青丝已然斑斑
  他深情的写下纪念妻子妹妹的文章
  却是,再也唤不回来
  那幸福快乐的时光
  
  这是唐寅献给亡妻的诗作
  我们看到那一刻的绝望
  
  凄凄白露零,百卉谢芬芳;
  槿花易衰歇,桂枝就销亡。
  迷途无主驾,款款何从将?
  晓月丽尘梁,白日照春阳。
  抚景念畴日,肝裂魂飘扬。
  虽然在唐寅的诗文中
  这首不那么起眼
  可数百载之后
  如果你愿意感受
  还是可以在字里行间里抚摩到唐寅的悲伤
  
  文徵明,现在的唐寅,就只有你了
  文徵明和文爸爸,关心唐寅的生活
  不断的鼓励他振作起来
  痛苦中的唐寅,时而感念朋友之义
  强打精神,
  可一旦回家
  终究难以对抗家徒四壁的凄凉
  
  于是不顾家里的重丧,流连花街柳巷
  他的出格行为,
  在当时够全城说是非,唾骂了
  (毕竟那还是重礼法的时代,父母去世,哪怕是做官
  也要回家丁忧三年,,哪能这样娱乐。。。)
  这回,连放浪形骸的祝允明也看不下去了
  劝他还是好好读书,
  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
  在这段时间里
  唐寅又结识了徐祯卿,两人一起读书
  准备参加下一轮科举
  
  
  唐寅虽然在十六岁就已经考中秀才
  但要参加南京应天府的乡试
  还需要经过一次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考试
  弘治十年,
  朝廷派出监察御史方志到江南主持科考
  方志这个人,
  非常看重考生的人品
  有才无行的人,他是最讨厌的
  
  本来这样放浪形骸的唐寅就这样无缘会试了
  给他机会的,
  还是他的好友文徵明
  更准确的说,是文爸爸
  
  文爸爸真是个非常有气量,有眼光的读书人
  他听说唐寅无缘乡试,马上找到了好友曹凤
  曹凤是当时的苏州知府
  就这样,唐寅才在榜尾有了名字
  得到了参加乡试的的机会
  
  弘治十一年,唐寅来到南京
  参加应天府的乡试,三场考试下来
  唐寅高中第一名,
  而和他一起考试的文徵明却名落孙山
  (要说文徵明这人也很强,,下次专门再说他吧)
  当时主考应天府乡试的梁储,
  非常欣赏唐寅的文采
  回到京城以后,逢人便夸,
  并且把他推荐给程敏政
  
  而此时的唐寅,可谓志得意满
  他本来性情率真,
  一年之前被人鄙视排斥的郁闷
  统统一扫而光,得意忘形的唐寅
  娶了祝允明介绍的一名女子为妻
  这位历史上没有留下名气的女子
  也在幻想他日做状元夫人的风光
  然而,乐极生悲,
  这句话用在这里刚刚合适
  
  
  
  我常常在想,
  要是与唐寅相伴进京的不是徐经而是文徵明
  一切会不会不一样
  感觉之中,
  只有文徵明那样低调温和又能约束下唐寅的人
  才是最适合和唐寅一起的人
  可惜,这一次,他不在
  
  徐经是个富家子弟,
  有学问有精于世故,也很会玩乐
  一起进京赶考,
  徐经随着小船还带着六七个戏子
  加上徐经爱才,唐寅爱玩
  两人一来二去,亲密无间,形影不离
  经济上,徐经也很会接济唐寅
  
  到达京城,
  两人经常骑着高头大马带着戏子
  在都市中招摇过市,
  考试之前,带着礼物(当然这是徐经干的)
  去拜见同乡前辈,
  前面说过的吴宽,王鏊
  还有欣赏唐寅的梁储
  之后梁储又给推荐引见给了程敏政和李东阳
  这样的高调,在考试之前
  难免授人以柄
  
  接下来的故事
  就是之前说程敏政讲到的科场弊案了
  这里就不再复述了
  事情处理完了
  徐经和唐寅,也从大狱中出来了
  朝廷派唐寅到浙江做个小吏
  唐寅认为士可杀不可辱
  一气拒绝回家乡了
  
  还是性格决定命运
  他还是去富庶的杭州
  人家王阳明去当时的偏远山区贵州
  环境恶劣成那样,不也去了吗?
  所以命哪
  还是个性决定的
  
  原本指望衣锦还乡的唐寅
  回到苏州落得满眼的鄙视
  冲着荣华富贵来的妻子
  天天和他吵架、
  连仆人都会和他顶嘴讥笑
  路人的目光也似乎是风刀霜剑
  。。。。。。
  再次处于人生低谷的唐寅
  又想到了老友文徵明
  只有他,永远对唐寅不离不弃
  文徵明一如既往的鼓励他,安慰他
  其间两人互相写了无数的书信,诗作
  终于让唐寅再次振作了精神
  
  弘治十四年,唐寅决定放下一切
  出门远游,散散心
  当然,年幼的弟弟他还是交代给了老友
  
  唐寅先是坐船沿着运河北下到了镇江
  登上金山寺,
  看着天边暮霭沉沉,吟诗作画
  然后过江到了扬州,游瘦西湖等地
  继续乘船沿江水而下,到了芜湖
  再游庐山,游完庐山再溯游而上
  到了黄州,东坡赤壁,怀古忘今
  再南下湖南,游岳阳楼洞庭湖
  沿着湘江往上,游衡山
  。。。
  这么大一圈,唐寅仍未尽兴
  再向东到福建,
  漫步武夷山,九鲤湖
  在浙江开始返程,
  一路遍访雁荡,普陀,西湖
  沿富春江进入安徽,等黄山,游览九华
  这才返回家乡
  
  
  
  弘治十五年,
  游完祖国大好河山的唐寅终于回家了
  可家,已不是离开时那个家了
  家里一片狼藉,
  妻子卖光了值钱的东西扬长而去
  
  唐寅看到这样的场景,
  心灰意冷又无比气恼
  再加上长途跋涉归来
  于是大病了一场,病好了之后
  决定换种方式生活,步杜琼后尘
  卖画为生,做职业画家。
  
  “不炼金丹不坐禅,
  不为商贾不耕田。
  闲来写幅丹青卖,
  不使人间造孽钱。”
  唐寅用诗文表达了自己的决心
  
  弘治十六年,
  唐寅和成年的弟弟唐申分家
  唐寅选中城北桃花坞,
  打算在那里建一个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
  桃花坞原是宋人章庄简的别墅,
  但历经几百年沧桑,
  早已成一片废墟
  不过这里景色宜人,
  环境十分幽静,有山有水
  
  要说职业画家在明朝的收入其实还不错
  不过短短的一年时间,
  唐寅的收入就差不多可以盖他的桃花坞别墅了
  
  其实不过是简单的竹屋,
  当然好友文徵明也少不了要资助些个
  每间屋子,
  唐寅都兴致勃勃的给他们取了名字
  别墅大名就叫“桃花庵’,
  自己就叫“桃花庵主”
  还写了那首著名的《桃花庵歌》
  房间分别叫“学圃堂”、“梦墨亭”、“蛱蝶斋”。。。。。等
  
  由于唐寅酷爱桃花,
  因此山坡前后都种满了桃花
  当然还不止桃花,也有兰花,菊花,竹子。。。
  春天花开的时候,沈周,祝允明,文徵明都会来此饮酒赋诗
  挥笔作画,,,兴致尽了,才散
  来了就花下共饮,去了也不问
  醉了就一起睡
  唐寅这段时间的日子
  过得悠闲而洒脱
  
  不仅爱桃花
  唐寅还种了半亩牡丹花
  花开的时候,
  文徵明会来共聚赋诗
  
  花落了,会随溪水而下
  唐寅会大哭,
  文徵明抚慰仍不能止住
  于是,只好陪他
  一起捡起花瓣,放在锦囊中
  埋葬在药栏的东畔
  作落花诗纪念送之
  
  林妹妹葬花,
  想也是曹公想起了唐寅此事的灵感
  不过,美女葬花,
  确实比两个大男人捡落花好看
  
  唐寅不幸之中的大幸是
  他最后娶到了真心爱他待他的沈九娘
  沈九娘贤惠持家,为他生了个女儿
  陪伴了他这辈子剩下的所有时光
  
  本来唐寅还有个继子
  唐寅的弟弟唐申把长子长民过继给了哥哥
  可实在是很不幸,
  侄儿养到十二岁又病死了
  不能想象此刻的唐寅有多么的痛苦
  悲痛欲绝中的唐寅写了《唐长民壙志》
  “昊天不聪,丧吾猶子,
  诚为善之无徵矣。於乎怨哉!”
  
  死亡就这样不断的降临在他身边
  徐经死了,那个豪阔有学问的少爷,只活了三十五岁
  老师沈周也死了,就在侄儿去世的第二年
  这还不是尽头
  两年之后,年仅三十三岁的徐祯卿也死了
  失去良师益友的唐寅再次消沉了
  此时的命运之神
  再次捉弄了唐寅
  他又经历了一次人生的惊涛骇浪
  
  
  正德七年,
  正当唐寅在桃花庵过着饮酒作诗画画的惬意日子之时
  江西的宁王朱宸濠广征天下豪士,
  文徵明,唐寅,谢时臣、章文。。。都在其中
  不过大家当时都没有去,
  唐寅还是在他自己的世界里自得其乐
  
  两年之后,
  宁王再次派人到苏州征召唐寅,文徵明等人
  文徵明说自己病了,死活不去,
  唐寅再三思量,他还是想有个争取功名的机会
  于是,唐寅,谢时臣、章文等人赴江西应聘。
  到了南昌宁王府后,宁王亦厚待之,
  唐寅却每日只管写诗作画。
  
  唐寅是个聪明人,
  很快觉察到宁王有反意
  却苦于无法脱身
  想了半天只好装疯
  “佯为清狂,使至,或纵酒箕踞谩骂,至露其秽。”
  宁王看他这幅德行,
  就派人把唐寅送回了苏州
  
  四年之后,宁王果然反了
  不过,那次事件,
  是王阳明大展身手的舞台
  而不是我们的大才子唐寅
  
  折腾了一辈子的唐寅终于再也没有力气和命运抗争
  他的身体也变差了,画画也是需要精力的
  作品少了,生计也变成了问题
  好在他还有朋友,
  文徵明和祝允明始终没有忘了这个老朋友
  
  后来唐寅把唯一的女儿嫁给了书法家王宠的儿子
  他的女婿一家负责了丈人家的养老问题
  五十岁的唐寅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笑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乐月中眠。
  漫劳海内传名字,谁论腰间缺酒钱。
  诗赋自渐称作者,众人多道我神仙。
  些须做得功夫处,莫损心头一寸天。
  
  看透人世之苦的唐寅
  开始信奉佛教,自号六如居士
  何谓六如?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在此刻唐寅的心中
  人生不过,如同一场梦,
  一片虚幻,如美丽的泡沫
  如飘忽的影子,
  如转眼即逝的露水,
  如划过天空的闪电
  是那样的虚无而不可捉摸
  
  四年之后,
  唐寅离开了这个世界
  正如他自己说的
  
  生在阳间有散场,
  死归地府也何妨?
  地府阳间具相似,
  只当漂流在异乡。
  
  
  
  
  接下来
  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唐寅的书法与绘画
  
  
  唐寅《岁寒三友图轴》 上海刘海栗美术馆藏
  

  唐寅《秋风纨扇图》
  纵77.1厘米 横39.3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此画尽显了画家水墨写意的才能。
  图中仕女手持纨扇,于秋风渐起之时,
  在庭院中徘徊,脸上愁云微露。
  画面左上角题诗云:
  “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
  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
  佳人从手中的纨扇想到自己青春难驻,
  世情可畏,禁不住黯然伤情。
  
  画家以简练的笔墨挥写人物形象,
  笔法略近杜堇,较南宋画家更为洒脱灵活。
  全画纯用水墨写成,
  以淡墨染衣带,浓墨画发髻,
  浓淡枯湿,恰到好处,墨韵生动。
  衣纹用笔顿挫转折,纵逸潇洒,
  寥寥数笔便将佳人“秋扇见弃”的哀情刻画的淋漓尽致。
  背景处理极为简括,仅以坡石一角,
  上侧缀有双钩细竹,疏疏落落,
  给人以空旷萧瑟、冷寞寂寥的感受。
  此图是明代写意仕女画中的上品。
  
  
  
  
  

  唐寅 《立石丛卉图》立轴纸本水墨
  纵52.6厘米 横28.6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写立石之下,几丛草花盛开。
  整幅作品只用水墨以没骨法大笔写出。
  立石通过皴笔的染擦,并以留白的方式写出阴阳向背,
  突出山石的质感;草花的浓淡墨色运用恰到好处。
  
  构图简明,高低呼应,
  使画面呈现一种空灵润泽的感觉。
  
  
  
  
   

  唐寅 《自书诗词》(局部) 行书
  纵23.3厘米,横551.3厘米。
  原为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08年亮相拍卖?
  
  唐寅 《自书诗词》共152行,
  分“集贤宾”、“锦衣公子”、“山坡羊”三组曲牌。
  首行书“集贤宾”三字牌名,
  右上方钤“吴趋”朱文迎首章,
  未尾款署“晋昌唐寅录,似从汉老兄清玩”,
  钤“学圃堂印”白文方章,
  “唐子畏图书”朱文方章。
  本幅还钤有“嘉庆御览之宝”等内府印玺六方。系清宫旧藏。
  这幅作品结构慎密、笔法佻动,宽和流丽,秉承唐寅一贯风格。
  
  
  
  
  
  

  唐寅书札
  
  

  唐寅《诗笺》 行书
  
  
  

  《诗笺》 行书

  辽宁省博物馆藏本,
  纸本长卷,26.6cmX 406Cm。
  收入七律十首,均是《唐伯虎全集》补遗中的诗作。
  
  诗后唐寅有跋,然未标明书写时间。
  杨仁恺先生据跋推断当写于和诗那年,
  即弘治十七年(一五O四),但这个推测是有待商榷的。
  卷后另有顾文彬的题跋:
   『白石翁(沈周)落花图恨佚其诗,
  六如居士落花诗恨亦佚其图,
  乃和会两家联为一卷,所谓离之两伤,
  合之双美者也。壬戌夏日。』这是一八六二年的跋。
  据此可知沈周与唐寅各写过落花图,并在图后题落花诗.
  后来沈佚诗,唐佚图,直到清代时沈图和唐诗合成一卷。
  现存辽博的沈图,
  据杨仁恺先生说,破旧不堪,
  且坡石以粗线钩勒,浓淡墨涂抹而不皴,
  这种画法在沈画中少见,
  故此图是否系沈周原作还需进一步考证。
  
  而唐寅的落花诗却是真迹。
  唐寅在自跋中说:
  『石田先生尝咏落花十篇,人情物态,曲尽无遗,
  而用意炼语,超越前辈……间以示予,读之累日,不能释手。
  顾予方被翳林樾,自付陈朽载。
  瞻飞英辞条,委厕有不撄怀者哉.
  勉步后尘,政不自知其丑也。
  暇日因书一过,并系小图寄兴。』
  在这段话中,既有对过去的回忆,
  又有对自己年轻时不知自丑的愧歉,
  表达了自己书落花诗时的复杂情感。
  并且可知这诗卷是题在落花图后的。
  更确证了此卷为唐寅所书。
  
  唐寅画落花图,并在图上题落花诗并非一次。
  据《珊瑚网》记载,
  唐寅在正德十五年(一五二O)曾作落花图咏。
  《式古堂书画汇考》中收入唐寅的落花图咏,
  为七律十首,是原集落花诗中的前十首。
  唐寅在落款中标明该诗题于落花图上,
  书于正德庚辰仲秋吉日。
  但由于目前看不到原作,怀疑已佚。
  但据此可推测,
  辽博藏本的落花诗卷书写时间当与正德十五年的落花图咏时间相近。
  另一个证据是该藏本落花诗的书风与存世的中国美术馆藏(一五二二年)落花诗卷书风相近
  

  中国美术馆藏本
  
  中国美术馆藏本,
  纸本长卷,23.5cm x 445.3cm。
  这是目前公认艺术最成熟的巅峰之作,
  共收入七律十七首,
  卷末标明写于嘉靖元年(一五二二)清明日,
  也就是唐寅病故的前一年。
  尽管称落花诗卷,
  其中只有七首为补遗落花诗,
  其余十首为唐寅所作漫兴诗。
  
  就目前所见的唐寅落花诗真迹有四本,
  即苏州市博物馆藏本、
  普林斯顿大学附属美术馆藏本、
  辽宁省博物馆藏本和中国美术馆藏本。
  见于著录的唐寅书落花诗则有《蔬香馆法帖》、
  《海山仙馆藏真三刻》、《珊瑚网》等多种。
  
  
  

到顶部